张先《木兰花》翻译赏析
“MM卷土重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张先《木兰花》翻译赏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张先《木兰花》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张先《木兰花》翻译赏析
张先《木兰花》翻译赏析
《木兰花》
年代:宋 作者: 张先
【原文】
木兰花·相离徒有相逢梦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①。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作品简介】
《木兰花·相离徒有相逢梦》由张先创作,也题作《木兰花·和孙公素别安陆》,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首送别词是以谙熟别离况味的体验,突出自己的离愁。首句写离别,却用别后盼相逢已是徒劳魂梦,点明再“相逢”的'意愿及难再逢的事实,写出不忍心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那样望行人远去的心情。“今宵”句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江水不深山不重”,一反前人咏愁言情以水、山类比的俗套,亦属避俗就生之法。
【注释】
①槽上凤:琵琶上端雕刻成凤头状。槽:即将弦柱之槽口,在凤头下方。
【赏析】
此词言送别,没用一般写景伤怀或凄楚哀怨的苦调,而是以谙尽别离况味的超然态度,从虚处着笔,靠对惯常送别程式之否定,以突出自己体验到的离愁。首句写离别,却用别后盼相逢已是徒劳魂梦,将再“相逢”的意愿及难再逢的事实点明,以少胜多,思力惊力。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示目送去帆,久久伫立,直至看不到,还不忍离去的痴情。但词人却用翻案技法,否定这种送别方式,认为“远目不堪空际送”,写出不忍心望行人远去的心情,更其幽咽。“今宵”句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无物比多情”认为“多情”是最可珍贵的,无物可比,与沈邈“情多是病”(《剔银灯》)语意相悖,意旨却同。“江水不深山不重”,一反前人咏愁言情以水、山类比的俗套,亦属避俗就生之法。全词一处用“无”,三处用“不”,此种谋篇布局,可称为“否定式”结构。
【作者介绍】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张先之父张维,好读书,以吟咏诗词为乐。张先于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明道元年(1032年)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书丞知吴江县,次年为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四年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嘉佑四年(1059年),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此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垂钓和创作诗词自娱,并与赵拚、苏轼、蔡襄、郑獬、李常诸名士登山临水,吟唱往还。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着有《张子野词》(一名安陆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词牌简介】
《木兰花》,词牌名之一。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庄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后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钟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片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只两片并于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韵,后片七平韵。兹列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
【格律】
【格一(仄韵换韵格)】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格二(仄韵定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篇2:张先:木兰花
《木兰花》
张先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
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赏析:
原题作“和孙公素别安陆”。此词言送别,没用一般写景伤怀或凄楚哀怨的苦调,而是以谙尽别离况味的超然态度,从虚处着笔,靠对惯常送别程式之否定,以突出自己体验到的离愁。首句写离别,却用别后盼相逢已是徒劳魂梦,将再“相逢”的意愿及难再逢的事实点明,以少胜多,思力惊力。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示目送去帆,久久伫立,直至看不到,还不忍离去的痴情。但词人却用翻案技法,否定这种送别方式,认为“远目不堪空际送”,写出不忍心望行人远去的心情,更其幽咽。“今宵”句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无物比多情”认为“多情”是最可珍贵的,无物可比,与沈邈“情多是病”(《剔银灯》)语意相悖,意旨却同。“江水不深山不重”,一反前人咏愁言情以水、山类比的俗套,亦属避俗就生之法。全词一处用“无”,三处用“不”,此种谋篇布局,可称为“否定式”结构。
篇3:木兰花,木兰花张先,木兰花的意思,木兰花赏析
木兰花,木兰花张先,木兰花的意思,木兰花赏析 -诗词大全
木兰花作者:张先 朝代:北宋 龙头舴艋吴儿意。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螟。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篇4:诉衷情张先翻译赏析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段横遭挫折的爱情,表现了张先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
原文: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
张先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字词解释:
(1)诉衷情: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一丝风》、《步花间》、《桃花水》、《偶相逢》、《画楼空》、《渔父家风》。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三十三字,平韵、仄韵混用。双调四十一字,平韵。
(2)苦恨:甚恨,深恨。
(3)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
(4)绊惹:牵缠。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翻译:
晚上恋人相会在花前月下,可很快就结束了,痛恨那些阻止我们的理由。酒醒之后,美梦断了,花儿谢了,月亮也有些黯然失色。
花开不败,月亮也会升起,我们的心思也会永远一样。这个时候,多希望我是杨柳的枝叶,这样就可以一直和春风相伴随了。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创作背景:无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赏析:
词表现了不甘屈服于邪恶势力的美好爱情,表现出不幸命运中心灵的高贵、圣洁,表现出苦难人生中一对情侣的至爱情深,堪称爱情词中的千古绝唱。
全词从上片的悲怆沉痛转向下片的美好期待。心灵升华,笔力不凡,波澜起伏,感人至深。词中用“花”、“月”的形象贯穿而成,既写了“花前月下”的相恋,也写了“花谢月朦胧”的爱情受阻,还写了“花”不尽,月无穷的美好祝愿。随着花月意象所呈示的象征意义的流转,词人情感精神所经历的曲折变化也凸现出来。
起首一句缅怀昔日两人相恋的幸福情境。花前月下相逢,原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句中插入一“暂”字,便暗透出一丝悲意。次句进一步点出恋人隔绝、欢会难再的现实。“苦恨”二字叠下,足见词人痛苦之深重。接下来“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用比兴的手法,喻说爱情受阻的现实。“酒醒”,有“愁醒”之意。“梦断”,喻往事已成空,而“花谢月朦胧”,则见证昔日美好爱情的春花已经衰谢,明月已经黯淡,竟成为情缘中断的象征。“何况”二字,强调好事难成,不仅写恋人隔绝,而词情因之倍加悲怆沉痛。
过片以千钧之力,从悲怆沉痛中陡然振起,将词情升华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花不尽,月无穷”两句是对偶,用比兴:花不尽,是期愿青春长;月无穷,是期愿永远团圆。紧接着,迸出“两心同”,则是坚信情人与自己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由此可见恋人之间的离别,决非出于心甘情愿,实有难以明言的隐痛,则爱情实为横遭外来势力之摧残可知。衰谢了的春花再度烂漫,而且永远盛开;黯淡了的月亮再度光明,而且永远团圆。这是美丽的幻境,也是美好的期愿,这些要升现词人破碎痛苦的心中,需要的`正是“两心同”这种极大的力量。如果没有对情人无比的爱和最大的信任,是决不可能产生这种精神力量的。作者《千秋岁》词云“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可以注解“两心同”的深刻意蕴。“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词人把甘为挽回春天即挽回爱情而献身的意愿,寄托结笔这优美的比兴之中。
综上,此词通过叙写一段横遭挫折的爱情,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美好期望不断升华的向上精神。宋晁补之评张先曰:“子野韵高”,乃深透之语。
个人资料: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相关推荐:
菩萨蛮张先翻译赏析阅读答案
天仙子张先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篇5:张先《天仙子》全文翻译赏析
张先《天仙子》全文翻译赏析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译文]岸边沙地上鸳鸯相依相偎,夜色昏暗笼罩着一池春水。月光破云而出映照着花儿婆娑的身影。
[出典]北宋张先《天仙子》
注:
《天仙子》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动,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
(1)。水调:曲调名。相传为隋炀帝所制,唐代很流行。
(2)。嘉禾:秀州别,治所在今浙江嘉兴。
(3)。倅:副职。此处指判官。
(4)。临晚镜:晚上对镜自照。
(5)。流景:流逝的年华。
(6)。记省:清楚地记得。
(7)。并禽:成双成对的禽鸟。
(8)。落红:落花,飘落的花瓣。
[译文]:
手持酒杯听着那哀愁悲凉的“水调”乐曲,午后醉意醒了,可愁思仍难排解。送得春天归去,那美好的时光何日才能回还。晚上对镜自照,感伤时光流逝,人又老了。过去的美好往事啊,白白地在心头烦扰。
双双对对的鸳鸯在池边交颈而眠,月亮从云缝中出来,银光满地,花影摇曳。起风了,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好了灯。风儿还没有停,人也刚安歇,明天哪,又要是落花撒满了小径。
张先(公元990-1078年),字子野,历史上少有的长寿词人,享年89岁,着有《张子野词》。张先以小令闻名,他延续“花间词派”传统,抒写的是男欢女爱、相思别离和闲适的诗酒生活。他喜欢在词中表现那种朦胧虚幻的美感,从而营造出一种清峻幽冷而又无比精致的意境。他的词追求韵味,擅长写景,词风清新明丽,往往能够写得传神、耐人寻味。
张先为人“善戏谑,有风味”,他虽未居高官,但一生安享富贵,妻妾成群,80岁时,还纳一18岁小妾。婚宴上,张先摇头晃脑,满面春风地赋诗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前来参加婚宴的苏轼当即和诗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众人拍手叫好,从此,“梨花海棠”就成为“老夫少妻”的代名词!
此词为临老伤春之作,为张先词中的名作。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上片起首三句写作者本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但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在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送春春去几时回”,此句中的前后两个“春”字,有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
四、五两句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晚”易“晓”,主要在于写实。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此词作者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来“临晚镜”了。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此处仅用一个“晚”字,就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下片从动态方面写词人即景生情,极富空灵之美。作者未去参加府会,便在暮色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了大地。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在这时,起风了,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其实这句妙处不仅在于修词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在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达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正如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云:“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又杨慎《词品》云:“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结尾数句,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但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在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在内的。“人初静”一句,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作者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该散了罢;再结合末句,又见出作者惜春、忆往、怀人的一片深情。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路上了。结句内涵颇丰,既有伤春之逝的惆怅,自嗟迟暮的愁绪,又有赏春自得的窃喜。
这首词的上片写伤春之情。词人把酒听歌,所听之歌为水调歌。此歌是隋汤帝凿汴河时所制,其声韵悲切。词人把酒听歌意在消愁,结果却酒醒愁未醒。由此看来,词人伤春为表,伤已才是里。春去尚有回归日,而大好青春却一去无返机了。“几时回”,实际上是“伤己”之余的自问了。向晚临镜自照,青丝变白发,又怎能不渐生华年飞逝的怅惘之情呢?最终发出了往事不堪回首万事皆成空的慨叹!
下片描绘了庭院池塘之景,并借以烘托伤春伤己之情。前两句写所见,鸟儿成双是爱情和美满的象征。“瞑”是暮色,与上片的“午醉”相照应,交待了时间的推移,足见词人惜春恋春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的“词眼”,是这首词中美学境界的焦点之所在。春之将去,残花尚且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之情。这能不引起词人的思考吗?帘幕重重,灯影朦胧,人渐静而“风不定”.其中的“风”字又是本片中的关键词,是贯穿整个下片的。因为“风”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因为“风”散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现;因为“风”起,残花月下始弄“影”;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终篇“落红”与开篇的伤春前后呼应,使上情下景,浑然一体。
张先对“影”字情有独钟。据记载,当时人们送张先一个美称:“张三中”,谓能道得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也“.他自己却说:”何不曰:‘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风絮无影‘,吾得意句也。“(后两影,有人传为”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
张先以小词擅名一时,当时另一位著名的词人工部尚书宋祁非常钦佩他的.才华,前去拜访。宋祁登门让向内传报,守门人问道:”宋尚书是想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吧?“张先在门屏后面闻听,应声喊道:”是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呢?“马上出门迎接,摆酒设宴,二人尽欢而散。两人所举,都是自己词作中最为得意同时也脍炙人口的佳句。
”水调“是乐曲名,相传为隋炀帝所创,曲调哀愁凄凉。持酒听歌是士大夫享乐生活的一部分,词人希望通过饮酒听歌来解愁,于是他在家喝着闷酒听了几曲”水调“后,昏昏睡去。一觉醒来,已过正午,醉意虽消,愁却没有丝毫的消减。所以便问”春去几时回“,表面上是问自然界的春天,实际上是在慨叹青春的流逝。傍晚对镜自照,青丝已变白发,年华如流水,往事不堪回首。
沙滩上,鸳鸯双双对对地在池边交颈而眠,让独处的词人更觉伤感。忽然起风了,刹那间云开月出,花儿在月光中婆娑弄影,词人没想到经过一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在一天将尽时品尝到了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他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可是风越刮越大,张先不由得又担心起来了,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恐怕也会和他的青春一样,在无情的春风中凋谢!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篇6: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翻译赏析张先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篇7: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翻译赏析张先
试题:
1.试从“动”与“静”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词上、下阕。(4分)
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历来为人传唱,请结合词人的情感作具体赏析。(4分)
答案:
1、词的上阕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游人的'欢乐;下阕则侧重写景物,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对应。(能答出“反衬”“对比”“动静结合”的均可给2分,上下阕的描述各1分)
2、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2分)这两句寓情于景,反映作者游乐一天后,心情格外恬适和舒畅。(2分)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创作背景:
这首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乡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
篇8: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翻译赏析张先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即是一副寒食节的风俗画,又是一曲恬静的夕阳颂。
原文: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字词解释:
1、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2、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3、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4、舴艋(zé mě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5、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6、竞:指赛龙舟。
7、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8、并:并排。
9、拾翠: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10、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11、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12、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13、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14、放:停止。
15、中庭:庭院中。
16、杨花:柳絮。
【张先《木兰花》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