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名词解释:肝胆病证护理眩晕
“卡卡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护理名词解释:肝胆病证护理眩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护理名词解释:肝胆病证护理眩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护理名词解释:肝胆病证护理眩晕
眩晕是患者的自觉症状。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轻者可以闭自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 西医中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内耳迷路病(如眩晕综合征,迷路炎)、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照本证论治护理。
病因病机 眩晕病变主要属肝,但可涉及肾、心脾等脏,病理性质有实有虚,以虚者为多;实证病理主要是肝阳和痰浊,虚证为阴精或气血的亏耗。而虚实之间往往互相夹杂而成本虚标实。 历代医书对本病论述很多,《内经。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多属肝的疾病;《河间六书》认为:本病是因风火为患,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平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主张以“治痰为先”《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这此理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和临证治疗。
(1) 肝阳上扰清窍:忧思恼怒过度,使肝阴耗伤,肝火偏亢,风阳升动,上扰清空而发生眩晕。或素体肾亏,病后伤及肾阴,水不涵木,阴虚则阳亢,亦令风阳上扰,发为眩晕。
(2)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或劳欲过度,均可导致肾精亏耗,生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脑为髓海,因髓海不足而发生眩晕。
(3) 气血亏损: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开,血虚则脑失所养,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头目,发生眩晕。
(4) 痰浊上扰清窍:恣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湿聚生痰,痰湿交阻,则清阳不开,浊阴不降,发为眩晕。
养生指导
(1) 因本病每遇疲劳、郁怒等诱因而反复发作,故应使患者注意劳逸结合,动静结合,节制房事,戒烟酒,养成起居规律的良好习惯。
(2) 病愈后仍需注意饮食调养,以清淡可口为宜,禁忌酗酒和恣食辛辣厚味。
(3) 眩晕恢复后,仍不宜从事高空作业,避免游泳,观水、乘船及作各种旋转度大的动作和游戏,必要时可先服乘晕宁、清眩丸等药物或用胶布、麝香虎骨膏贴脐,预防眩晕发作。
(4) 坚持体育锻炼,选择适当运动方法,如静功、松劲功、太极拳等,以达到调节周身气血,逐渐恢复受损脏腑功能,减轻症状的目的。
(5) 定期检查血压情况,发现异常变化应及早治疗。
篇2:护理名词解释:肝胆病证护理黄疸
关键词:肝胆 护理 黄疸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特征。 西医根据黄疸发生的机理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三类,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以及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
病因病机 形成黄疸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湿。《金匮要略》记载:“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
(1) 外感湿热疫毒: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或因湿热之邪偏盛,从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而发病。或因湿热挟时邪疫毒,则其病势暴急,具有传染特点,表现热毒炽盛的严重现象,且预后差,又称急黄。
(2) 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过食肥甘油腻,寒凉生冷,或饥饱不度、酗酒,劳倦太过,均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从而表现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的黄疸病证。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个体素质的差异,表现为湿热和寒湿两个方面。 若因湿热所伤,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相交,由脾胃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表现为阳黄证候。 若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则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焦,致使中阳不振,脾气壅遏不运,胆汁为湿所用,表现为阴黄证。
(3) 积聚日久:因瘀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发生黄疸。
(4) 内伤不足,脾虚气亏,血败而不华色,可发生黄疸。
养生指导
(1) 如系传染性疾病引起的黄疸,在未完全治愈前,仍需注意与家人隔离,以免传染他人。
(2) 如系慢性疾病引起的黄疸,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3) 注意生活规律,饮食卫生和饮食调理,不可劳累过度,仍需保证休息。
(4) 保持心情舒畅,勿气恼忧思。
篇3:护理名词解释:肝胆病证护理中风
关键词:肝胆 护理 中风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噼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似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又“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称为“中风”,又名“卒中”,“类中”等。 西医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疾病,均属本证论治范畴。
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病突然,是其病理是逐渐形成的。与肝、肾、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与虚、风、痰、火四者密切相关,发病机理罗为复杂。
(1) 情志所伤或所老肾衰,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或因暴努伤肝,使肝阳暴动,引起心火,风火相扇,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发病。
(2) 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肝火内灼,灼烁液成痰,痰郁化火,蒙敝清窍,流窜经络而卒然发病。
(3) 脉络空虚,风邪内侵,中于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喎噼不遂。
养生指导
(1) 大病初愈,既使无后遗症,身体也很虚弱,不宜过劳,应慎起居,避风寒,节制房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逐渐增加活动量。
2) 保持稳定的情绪,最好有一清净的环境,安静休养一段时间,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保持心气平和,有利于人体正气的康复。
(3) 对留有后遗症行走不便的患者,要有家属陪同。嘱患者勿猛蹲猛起,防止摔伤,再度发病或引起骨折。并应经常用温水浸泡患肢,以促进气血运行。
(4) 本证在发作前常有先兆,尤其是中年人或恢复期患者,如经常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震颤,以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症状时,应注意血压的变化,及早到医院诊治。
(5) 坚持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对外邪的抵御能力。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宜的方法锻炼,将会有利于预防本病 的发生和反复。
篇4:护理名词解释:肝胆病证护理痉证
关键词:肝胆 护理 痉证
痉证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 西医的各种脑膜炎、脑血管疾患、高热惊厥等病中均可见到本证。
病因病机 痉证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外感是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极动风或热灼津液和致痉。因伤是阴血虚少,虚风内动,筋脉失养所致。两方面的病因虽异,但病机都是阴阳失调,阳动而阴不濡所致。
(1) 邪壅经络:风寒湿邪,壅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拘急而成痉。
(2) 热甚发痉、热甚于里,阴津灼伤,脉络失养,发为痉证。
(3) 阴血亏损:素体阴血虚衰,或因亡血或汗下太过,阴血受损,难以濡养经脉,而成痉证。
养生指导
(1) 加强生活调理,保持心情舒畅。
(2) 注意调节饮食,劳逸结合,加强锻炼,提高肌体抗病能力。
(3) 注意四时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防止外邪侵袭人体。
篇5:护理名词解释:肝胆病证护理臌胀
臌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又称单腹胀。临床以腹大胀满,皮急如鼓,脉络显露为其主要特征。《灵枢。水胀篇》记载:“鼓胀何如?……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并根据本证病因病机的不同分为气臌、水臌、血臌、虫臌,但气血水三因常相互牵连为患,故仅有主次之分,而非单独为患。 西医之肝硬化腹水、门静脉性肝硬化、坏死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的腹水形成期,以及结核性腹膜炎、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等,都属本证范畴。 黄疸、积和臌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三者之间可能是先后演变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可以在病程中错杂并见,所以前人指出,黄疸、积是中满、胀病之根。
病因病机 臌胀一证,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劳欲所伤,及感染其他疾病后,肝脾失调,继则累及肾脏而成。
(1) 饮食不节:平时嗜酒或酗酒无度,损伤脾胃,酿湿生热,进而耗伤肝阴,损害肝体,使肝脾两伤;若饮食不调,饥饱无度,长期营养不良,脾胃受损,可致脾虚肝郁。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水谷精微失于输布,而致湿浊内聚,壅阻气机,水停二腹,而成臌胀。
(2) 情志不遂:郁怒忧思,伤及肝脾,使气失调畅,肝失条达,肝郁气滞,久而由气及血,血络瘀阻,横逆伤脾,运化失常,水湿内停,与瘀血互结,痞阻中焦,日久不化,渐及于肾,呈三则俱病 ,发为膨胀。
(3) 黄疸积聚失治:外感疫毒、寒湿、湿热之邪蕴积肝脉,染为黄疸,气血瘀阻,渐成臌胀;或积聚日久,气血壅滞日甚,水湿内停,而成臌胀。
(4) 受血吸虫感染,迁延失治,日久肝脾损伤,脉络瘀阻,升降失常,清浊混淆,气血水停于腹中而成臌胀。 臌胀一证,主要在肝、脾、肾三脏。肝气郁遏既久,已成克伐脾土之势,或脾气已败,肝木乘之。肝脾俱伤,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浊阴不降,水湿不能排出体外,于是清浊相混。肝气郁久,气滞血凝,血瘀水结,遂成臌胀。久病及肾,肾阳不足,无以温养脾土,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加之肾虚膀胱气 化不利,水浊难泄,臌胀逾重。总之,肝气郁滞、血脉瘀阻、水湿内停是臌胀形成的主要病理变化。
辩证论治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证情多先实后虚,或虚实相兼。应按临床表现进行辩证论治,切勿单纯攻逐瘀水而忽视固本。应注意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1) 实胀:
① 寒湿证:证候: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脘腹痞胀,得热稍舒,神疲乏力,下肢浮肿,面色萎黄或苍白,怯寒少动,溲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阳利水,健脾化湿。
主方:实脾饮。
② 湿热证:证候:腹部膨胀,腹皮绷急,撑胀拒按,烦热不安,口苦口臭,渴不欲饮,面色黄垢,肌肤目睛黄染,小便短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深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黑灰,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利水消胀。
主方:中满分消丸。
③ 血瘀证:证候: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胸胁攻痛,痛如针刺,面色黯黑或见赤丝血缕,口唇紫暗,头颈胸部有血痣,或蜘蛛痣,口渴不欲饮水,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或见芤脉。
治法:化瘀行水,通络化结。
主方:调营饮。
实证患者,体质尚好且胀满较甚者,可短期使用舟车丸、十枣汤等攻逐之剂以驱水气,或采用放腹水治疗。
(2) 虚胀:
① 阳虚证:证候: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水舒,朝宽暮急,面色苍黄,脘闷纳呆,怯寒神倦,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大便易溏,舌胖质淡紫,苔白滑,脉弦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主方:济生肾气丸。
② 阴虚证:证候:腹大胀满,甚则清筋暴露,胁肋偶有刺痛,面色暗滞,口渴心烦,形体消瘦,午后低热,时有鼻衄邪宣,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育阴利水。
主方:六味地黄丸。
辩证施护(1)湿热证:
① 病室应安静、整洁、干燥、凉爽、通风良好。患者宜卧床休息,若因腹胀挤压胸部而致气短喘急时,可采取斗卧位。
② 重点观察患者腹大程度,定时测量腹围,做好记录。还需注意腹壁皮肤的色泽和脉络显露情况,以及腹部的坚硬度,从而判断病势的轻重和趋向。
③ 重病患者腹大如鼓,床上活动困难,生活起居皆需细心照料,定时协助翻身。长期卧订的患者,要保持病床单位整洁松软干燥,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发生褥疮和坠积性肺炎。伴背部及阴囊水肿的患者,要注意保护局面部皮肤,防止损伤、感染。
④ 饮食宜偏凉为宜,可选用有滑利渗湿清热之品,如黄瓜、西瓜、冬瓜、黄花菜、鲤鱼、鲫鱼、赤小豆、慈菇、芹菜等。
⑤ 便秘者,可嘱患者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或选用蜂蜜水、麻仁丸口服,外用开塞露等方法,避免因腑气不通诱发神昏。但应禁忌用碱性液体如肥皂水灌肠通便。
⑥ 若病情允许可以活动时,应避免过劳和外感。
⑦ 需要放腹水时,应协助医生行腹腔穿刺术,并注意观察病情,警惕发生昏迷、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穿刺前先让患者排尿,并做好解释工作。穿刺放液过程要注意患者有无头晕、恶心、心慌、出汗、面色苍白、脉数、血压下降等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放液,并协助医生紧急处理。放液速度不过快,每次放液量一般不超过3000毫升,防止诱发昏迷和腹水迅速生长。穿刺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防止感染。穿刺后以多头腹带裹紧腹部,以免腹压骤然降低而发生休克。术后穿刺如有漏液,应及时处理,防止伤口感染。放液后仍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昏迷等并发症。
篇6:护理名词解释:肺部病证护理咳嗽
关键词:肺部 护理 咳嗽
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出痰液的病证。常见於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疾病。 中医将“有声无物”谓之咳;“有物无声”谓之嗽。而临床常为二者并见,故为咳嗽。
1、病因病机 外感内伤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肺失宣发肃降则肺气上逆作咳;脾失运化,水湿内生,聚而成痰,随上逆肺气咯出,发为咳嗽。
(1)外感六淫之邪:风寒、热、燥之邪乘人体正虚侵虚袭肺系,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出喉间作声,发为咳嗽。
(2)内伤咳嗽:七情失调伤肝,郁而化火,气火上干犯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而伤脾,脾不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或久病伤肺,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濡润,功能失调发为咳嗽。
2、辨证论治
(1)风寒袭肺:
证候:咳嗽声重,痰白稀薄,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痛喉痒或咳时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杏苏散。
(2)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气粗,痰稠而黄,咳痰不爽,口渴咽痛,伴发热恶风、头痛鼻流黄涕、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主方:桑菊饮。
(3)燥热伤肺:
证候: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痰粘难咯,咳甚则胸痛,鼻燥咽干,或有痰中带血丝。初期可伴微寒身热、鼻塞头痛等症,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疏散外邪,润肺止咳。
主方:桑杏汤。
(4)痰湿蕴肺:
证候:咳嗽痰多,痰白而粘,容易咯出,胸脘满闷,有时呕恶;或神疲纳呆,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二陈汤。
(5)痰热壅肺:
证候:咳嗽气促,痰黄粘稠难咯,或面赤口渴喜饮,喘促鼻煽,便秘溲赤,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
(6)肺气虚损:
证候:咳嗽气短、咳声低微,咯痰清稀,自汗畏冷,面色无华,易感外邪,舌质淡嫩,脉象虚弱。
治法:补益肺气,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7)肺阴亏耗:
证候: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痰中带血、咽痒声哑,手足心热、或午后潮热、口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主方:百合固金汤。
3、辨证施护
(1)一般护理:
①观察咳嗽的时间、性质、咳声大小,有无吐痰,咳嗽时呼吸状况,以及伴随的全身症状。
②观察咯痰多少,咯痰最多的时间,观察痰液性状、颜色、咯出难易,有无带血等。
③痰液检查及时留取标本送验。
④咳嗽患者最需要洁净新鲜空气,病室经常开窗通风,室内禁止吸烟,防止烟尘及特殊气味的刺激。
⑤外出时戴口罩,避免外邪侵袭。注意保暖,戒烟酒。
⑥准备好有刻度的痰俱,及时清理痰液和消毒痰具。
⑦咳痰无力咯痰困难者要协助排痰,定时翻身拍背,体位引流排痰。必要时吸痰。
⑧痰液粘稠难咯出者,可用超声雾化稀化痰液,便于排出。
⑨咳嗽有痰者不能使用麻醉止咳剂,可予以化痰止咳剂,消炎化痰剂,痰出炎消咳自止。
⑩针刺止咳:针肺俞、列缺、天突、丰隆穴。或耳针支气管、肺、神门穴;外感咳嗽加肾上腺穴;内伤咳嗽加脾、肾等穴。
(2)风寒咳嗽:
①参照“风寒感冒证”护理。
②一般护理内容。
③咳嗽较重时,可临时服咳嗽合剂10ml,或复方甘草合剂,或通宣理肺丸。忌服梨膏冰糖蒸汁或冰糖蒸梨汁,以免滋润过早,邪不外达。
④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滋腻之品。
(3)风热咳嗽:
①参照“风热感冒证”护理。
②一般护理内容。
③咳嗽时可服止咳楷杷露10~20ml,或服用桔红丸。
④平时可食梨、枇杷等水果。
⑤忌辛辣、肥甘、厚味,戒烟慎酒。
⑥痰粘难出,除翻身拍背排痰等,可用鱼腥草或黄芩注射液配液雾化吸入,消炎止咳稀化痰液,便于排出。
(4)燥热伤肺: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参照“风热咳嗽”护理。
③鼻干咽痒干咳,可服用止咳枇杷露、养阴清肺膏,亦可梨膏加川贝粉调服。
④平时可食用川贝炖梨、百合银耳羹。
⑤干咳痰中带血时,密切观察出血量,出血多时报告医生。
(5)痰湿蕴肺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病室温度不宜太高。
③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④注意饮食调护,食饮有节,配食健脾利湿化痰食品,如薏米、赤豆、山药,忌食糯米等粘甜食品,及肥厚油腻之品,以防碍脾助湿生痰。
(6)痰热壅肺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参照“风热咳嗽证”护理内容。
③肺热咳嗽可服用桔红丸、枇杷露。
④肺热咳嗽可配食枇杷叶粥、鲜芦根粥等。
(7)肺气虚证:
①一般护理。
②咳痰无力时,要协助排痰。
③肺气虚易感外邪,慎起居,防感冒,勿汗出当风。
④注意休息,勿过劳,以免劳倦更伤正气。
(8)肺阴虚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参照“燥热咳嗽”护理。
③可予养阴清肺膏10g,每日二次服。
④干咳痰难咯出时,可予雾化吸入稀化痰液,湿润咽喉。
⑤观察有无痰中带血,血量多少,必要时报告医生予以止血治疗。
⑥可配补养肺阴之食品,如玉竹粥、沙参粥、糯米阿胶粥等。
4、养生指导
(1)外感咳嗽愈后要重视锻炼身体,增强抗御外邪的能力。
(2)内伤咳嗽久病体虚,要重视合理调养,慎起居避风寒,调饮食戒烟酒,宜进补益食品。也需根据体力适当散步、作呼吸操、太极拳、气功等轻量的体质锻炼,以逐渐增强正气。
【护理名词解释:肝胆病证护理眩晕】相关文章:
2.眩晕的护理体会
6.护理自我鉴定
7.护理试题
8.护理总结
9.护理教学计划
10.护理工作计划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