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关于夏至的来历是什么 夏至的由来

关于夏至的来历是什么 夏至的由来

2023-02-01 07:52: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北冥有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关于夏至的来历是什么 夏至的由来,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关于夏至的来历是什么 夏至的由来,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夏至的来历是什么 夏至的由来

篇1:关于夏至的来历是什么 夏至的由来

关于夏至的来历是什么

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节令交夏至,“夏”是季节,“至”是到来,就是说最炎热的夏季来到了。

夏至这天太阳到达黄经90度,直射北回归线。这是北一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所以夏至日又称日长至。

当日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一尺四寸二分,相当于今天的0.365米,也就是一年中杆影最短的一天。夜晚观测北斗七星斗栖正指向午的方向,午在正南,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五月,也叫午月、仲夏。

十二消息卦为姤卦,卦象“姤”表示地下已有阴气产生,“夏至一阴生”,从这天起阳光照射的时间就要一天比一天短了。

夏至分三候。“初候鹿角解”,这时间鹿角上的粗糙表皮蜕去了。“二候蜩始鸣”,蜩又叫做蝉,俗称知了。

这个阶段,蝉躲在树荫里在“知知”的鸣叫了。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中草药,这时期开始出苗了,因此时夏季刚好过了一半,因而叫半夏。

另一种叫夏至草,亦称灯笼裸的中草药此时却可以采株入药了。而夏枯草现在长势正旺,要等到二十多天后才可以采用入药。

夏至时节,天气湿热,农作物生长旺盛,这时的农活主要是田间管理。首先是及时灌溉施肥,为迅速生长的作物补充水分和养分,其次要抓紧时间中耕除草,以免野草与农作物争水、争肥,农谚说“夏至棉川快锄草,不锄就如毒蛇咬”“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夏至还是许多庄稼需要定苗的时候,大田中还有许多害虫,可以在中耕锄草、定苗的同时防治害虫。此时的各种秋果树都需要认真地护果防虫,提高果品质量。

盛夏到来多雷阵雨。这种雨来得快,去得快,范围未必很广,但雨量一般较大,降雨时还往往伴着大风,雷电交加,每年都有因雷击而造成的人、畜伤害,有的雷电还会引起火灾。因此,夏季防雷、防暴雨要和防汛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至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每年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就入伏了。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这个伏是隐藏起来,避开着气的意思。头伏、中伏、末伏,每伏十天。夏季入伏后我国北方河流卜游高山冰雪融化,使河水上涨,形成伏汛,与春天桃花汛和秋汛并称为三汛,因此,这时还是防止水患的重要时刻。

夏至还是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在周代时“夏至节”已有祭神仪式。《史记·封禅书》载:

“夏至日,祭地抵。皆用乐章,而神乃可得而礼也。”至清代,夏至大祀方泽仍为国之大典。是日,民间吃夏至面,有的地方已开始使用新麦面蒸制饼馍食用,有的地区还在这天吃伏茶,并祭田公田婆拜秧田等。

篇2:夏至的来历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是几月几日】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中文名:夏至

外文名:Summer Solstice

别名:夏节、夏至节

代表寓意:炎热将至

气候特点: 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桑拿

季节: 夏季

时间: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太阳位置: 太阳到达黄经90度

前一节气: 芒种

后一节气:小暑

风俗活动:祭神祀祖、消夏避伏

风俗食物:麦粽、夏至饼

农事活动: 蓄伏前雨水

养生:多吃苦味食物,调养精神

三候: 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属性:二十四节气之第十节气

【夏至日介绍】

夏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夏至后北半球白昼时数逐日减少。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夏至的三候,也是用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来表现的,“初候鹿角解”,就是说这时候鹿角上的粗糙的皮已经相继脱落,继而新生的皮肤代替了这种衰微的景象。“二候蜩始鸣”蜩指的就是蝉,这时候蝉已经出现并且开始鸣叫了,“三候半夏生”,半夏指的是一种草药,这个时候半夏开始出苗了,因为这个时节处于夏季的分界点上,于是又被称为半夏。古人们在谚语中指出了这三种动植物,用以表示这个节气的特点,是非常准确的。

盛夏到来多雷阵雨。这种雨来得快,去得快,范围未必很广,但雨量一般较大,所以在夏至注意防汛是十分必要的。在北方一些河流的上游高山上的冰雪融化,使河水上涨,因此在这个时候要注意防止水患,尤其是对农作物物的危害。

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己经有了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将新麦做成饼摸等,他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庆祝夏至。

【夏至吃什么】

1.花菜:生津止渴

有白、绿两种,有增加食欲、生津止渴、解热毒等功效,同时也含丰富的维生素C、B群、胡萝卜素。

时蔬总烩

材料:白花椰菜及绿花椰菜各一碗、枸杞及黄椒各半碗,适量盐、太白粉、沙拉油、苦茶油及香油。

做法:炒锅中放沙拉油,将食材与盐、苦茶油、香油一起翻炒,最后加入些许太白粉水,稍微勾芡后即可食用。

2.南瓜:补中益气

具补中益气、润肠通便等功效,含蛋白质、胺基酸等营养素,也含丰富胡萝卜素,能保健视力、改善血糖强心固肾气。

南瓜米粉汤

材料:猪肉丝、南瓜丝、包心菜丝、芹菜丝各1/4碗,葱段、虾米、香菇丝适量、猪骨头1碗、米粉1斤、调味料。

做法:猪骨、米酒及1500c.c.水熬煮45分钟。爆香葱段、虾米及香菇丝后,放猪肉丝、南瓜丝、包心菜丝,加去骨高汤及米粉,煮滚后调味即可。

3.菠菜:润肠止渴

可补血润肠、止渴,为避免菠菜中的草酸与钙形成草酸钙盐,建议先以热水汆烫,去除草酸再食用。

金黄翠绿粥

材料:菠菜4两、鳕鱼片半碗、米饭2碗、猪大骨1斤、蛋汁1碗、米酒1汤匙、适量盐及香油。

做法:菠菜汆烫备用;将水与大骨煮1小时,去大骨加饭煮粥,加菠菜、鳕鱼片、蛋汁及调味料。

4.金针菇:清热解忧

可补气养血、清热去湿、解除忧愁愤怒,也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纤维质、钙、磷、铁等营养素。

金针菇解忧汤

材料:金针1碗、山药半斤、猪肉丝半碗、红枣6个、姜3片,适量米酒、太白粉、香菜、盐及香油。

做法:肉丝加米酒、太白粉及盐拌匀,加c.c.水及红枣炖1小时,加其余食材煮滚调味即可。

5.莲藕:安神凉血

具清热安神、凉血散瘀功效,含维生素B、磷、铁等矿物质,可改善贫血、消炎抗菌、降血脂、血压。

莲藕糙米茶

材料:煮熟糙米、薏仁及切丁莲藕各1汤匙,杏仁牛奶400毫升,适量蜂蜜。

做法:将全部材料搅拌均匀,加入蜂蜜调味即可饮用,1天内喝完即可。

【夏至的诗句】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作者: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竹 枝 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篇3:夏至的来历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後得雨

(宋)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

(唐)令狐楚

一来江城守,七见江月圆。

齿发将七十,乡关越三千。

褰帷罕游观,闭閤多沉眠。

新节还复至,故交尽相捐。

何时羾阊阖,上诉高高天。

【夏至的谚语】

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长江

冬至江南风短,夏至天气旱

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

初头夏至十头割,十头夏至两头割,两头夏至骑拉着割

夏至狗无处走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芒种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时管时

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

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

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篇4:夏至的来历

关于夏至的来历

6月21日,夏至到来,当天因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这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即是说这一天,太阳常伴左右,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约十四小时左右,且越往北,白天越长,黑龙江的漠河可达17小时以上。

夏至是烤炉的起始,却还未到巅峰。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才是最热的天气。

“夏至三庚数头伏”。天文专家表示,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面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蓄积,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来临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已进入梅雨季节,而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季阳气盛于外,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是不错的选择。在中国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而面条,也是夏至后被推荐的美食之一。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篇5:夏至面的由来

夏至面的由来

夏至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农作物生长旺盛,但同时也是发生病虫害、水旱灾害最频繁的时期,这对农作物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而农作物受害的程度将直接决定粮食的丰歉,因此,为了禳灾避难,保佑五谷丰登,人们往往寄托于夏至节祭祖祈神,以求作物丰收,并纳入了祭神礼典。

作为重要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之所以吃面,一是为了取一个好彩头,另外,也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含义。

在我国西北有些地区夏至时要吃粽子。如陕西,此日要食粽;在江苏无锡,夏至日早上要吃麦粥,中午吃馄饨。

馄饨,古人称其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混沌”谐音。盘古开天,混沌初分,吃了馄饨可得聪明。吃过馄饨后,要为孩子称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更健康。

在浙江一些地区有“夏至日,吃补食”的习俗,一般都吃红枣烧鸡蛋,以滋补身体。

【关于夏至的来历是什么 夏至的由来】相关文章:

1.夏至诗词

2.夏至文案

3.夏至祝福语

4.夏至短信

5.夏至的由来及饮食习俗

6.夏至祝福语简短

7.夏至节气古诗词

8.夏至 语录 txt

9.温馨夏至祝福语

10.夏至好词好句

下载word文档
《关于夏至的来历是什么 夏至的由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