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书阅读推荐:《荒原》
“火玫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每日一书阅读推荐:《荒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每日一书阅读推荐:《荒原》,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每日一书阅读推荐:《荒原》
每日一书 | 艾略特说,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
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在下阵雨的时候
来到了斯丹卜基西;我们在柱廊下躲避
......
《荒原》是托马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本书除收录艾略特主要作品外,还加入了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教授的序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艾略特整个创作生涯和思想历程。
篇2:三毛每日一书经典语录
1) 流去的种种,化为一群一群蝴蝶, 虽然早已明白了,世上的生命,大半朝生暮死, 而蝴蝶也是朝生暮死的东西,可是依然为着它的色彩目眩神迷, 觉着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已在蜕变中张显了全部的答案。 ——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
2) 许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常常生活在无意识的生活习惯中而至麻木。 ——三毛 《送你一匹马》
3) 古人一再地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实在是不错的。那就有如住在小河边,每日起居中听见水中白鹅戏绿波,感到内心欢悦,但不必每一分钟都跑到门口去老看那条河。因为河总是在的。 ——三毛 《亲爱的三毛》
4) 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 从不寻找。 ——三毛 《说给自己听》
5)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三毛
6) 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 ——三毛
7)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三毛
8)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
9) 或许,我们终究会有那么一天:牵着别人的手,遗忘曾经的他。 ——三毛 《雨季不再来》
10) 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
11) 有时候,我多么希望能有一双睿智的眼睛能够看穿我,能够明白了解我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斑斓和荒芜。那双眼眸能够穿透我的最为本质的灵魂,直抵我心灵深处那个真实的自己,她的话语能解决我所有的迷惑,或是对我的所作所为能有一针见血的评价。 ——三毛 《雨季不再来》
12)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三毛 《送你一匹马》
13)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三毛 《岁月》
14) 梦想,可以天花乱坠,理想,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坎坷道路。 ——三毛 《亲爱的三毛》
15) 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三毛 《流星雨》
16)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 ——三毛
17)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三毛
18) 走得突然,我们来不及告别。这样也好,因为我们永远不告别。 ——三毛 《我的宝贝》
19) 人情冷暖正如花开花谢,不如将这种现象,想成一种必然的季节。 ——三毛 《亲爱的三毛》
20) 不要去看那个伤口,它有一天会结疤的,疤痕不褪,可它不会再痛。 ——三毛
21) 琢磨,是痛的,我是一块棱棱角角的方砚台,一块好砚,在于它石质的坚美和它润磨出来的墨香,而不是被磨成一个圆球,任人把玩。 ——三毛 《送你一匹马》
22) 友谊就是自由,如果我成了你们的重担,那么便不好做朋友了。 ——三毛 《梦里花落知多少》
23) 对弈的人已走,谁还在意推敲红尘之外的一盘残棋? ——三毛
24) 如果我不喜欢,百万富翁我也不嫁 ,如果我喜欢,千万富翁也嫁。 ——三毛
25) 我问她:“难怪你没有时间写文章了?”她叹了口气,指指自己的太阳穴,笑说:“这里面天天在写,要是有一种仪器可以探得出,记录得出我所有在思想的东西,你会发觉里面的灵魂真是太漂亮了,可惜我的文字表达不够!” ——三毛 《梦里花落知多少》
26)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的消失过去。 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 ——三毛
27) 物质的文明对人类并不能说是必要,但是在我们同样生活着的地球上居然还有连镜子都没有看过的人,的确让我惊愕交加,继而对他们无由地产生了一丝怜悯。这样的无知只是地理环境的限制,还是人为的因素,我久久找不到答案。 ——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
28) 小琪问我;”你好像从来都是快乐的,也不计较任何事。你得教教我。””我吗?”我笑着抚摸着一片木雕,轻轻地说,”其实这很简单,情,可以动,例如对待日常生活或说这种艺术品。那个心嘛,永远给它安安静静地放在一个角落,轻易不去搬动它。就这样——寂寞的心,人会平静多了。” ——三毛 《我的宝贝》
29) 很多的人,总分不清理想和梦想的不同。理想是一种可能实现也可能不实现的观念,这要天时,地利,加上人和和三大条件才能略知成功成功与否的一二。而梦想,可以想的天花乱坠,随人怎么想,要实现起来,大半是不成的。 ——三毛 《亲爱的三毛》
30) 世上的事情,真要看它个透彻,倒也没有意思,能哭,总是好事情。 ——三毛
篇3:《驻守荒原》阅读答案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钮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一般的寒风,气温很快跌到零下20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③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都是面片汤、馒头;长迗7个多 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3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司机们看了十分不忍。时间一长,有些司机就达成了moqi:在内地前往高原的途中,给老韩孙女带点稀罕的蔬菜水果。最近,他们带过来的就有:三斤月牙般老扁豆,一个歪脖子大南瓜,两个临潼大石榴,一嘟噜野柿子,还有三个硕大的葵盘。那葵盘是一个拉饮料去拉萨的司机从黄河河套路过时,吆喝呼唤了半天,好不容易唤出葵园的主人买的。每每收到那些东西,老韩一家人都会高兴得像过节一样。
④老韩应聘到加油站工作前,4年中这里已经换了 7拨主人一一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因为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因此,不论是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都没曾想老韩一来,就已呆足八年。
⑤陕西人老韩如今已摸准了高原的脾气,他会叮嘱第一次跑这条线的司机:“遇上啥事您都别激动,那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知道吗?您得德高望重地行走,老成持重地坐下。总之,像老袓宗一样慢腾腾地悠着来就对了。”万一有点高原反应,老韩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 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⑥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老韩的大儿子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 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远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媳妇说,他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他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在那里抽上一根。老韩媳妇偷偷清点过,儿子去世一年多,家里开的小卖部里, 香烟少了 93根。
⑧每次,老韩走挺远的路去抽烟,小孙女都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
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茎秆在寒风中抖动,犹如火焰一般。
18、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mò qì ( )
19、第③段加点词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4分)
20、司机们都喜欢老韩,原因是:(9分)
(1) ;
(2) ;(3) 。
21、对文中有关红柳树的描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方圆十几里地唯一”恰同老韩一家是四周荒芜的加油站的孤独守护者。
B.“贴地盆景”极言树的坚韧,就如同在恶劣环境中坚守八年的瘦小老韩。
C.“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意喻老韩的儿子虽己殉职,但灵魂依然屹立。
D.“犹如火焰一般”象征着老韩热忱对待他人、甘于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2、第⑥段写老韩离不开加油站是因为舍不得儿子,这是否有损于人物形象?请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18. (2分)默契
19. (4分)通过对这些果蔬的形状、个头的生动描绘(1分),突出了它们的可爱(1分), 间接表现了老韩一家对它们的稀罕以及喜悦之情(2分)。
20. (9分)(1)他会在寒冷的夜晚及时给司机加油;(2)在天色已晚时留司机过夜并热情招待;(3)给新司机传授避免高原反应的方法;(4)做家人舍不得吃的面片汤给有高原反应的司机吃。(四选三)
21. (3 分)C
22. (4分)不会,这表现了老韩对儿子的深厚感情,人物显得很真实(2分),况且儿子已殉职,但他依然坚守在那里认真工作,更能突出他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2分)。
篇4:走过荒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走过荒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诗歌总是使人难忘。我已经很少阅读诗歌了,然而诗歌中的一些意象,比如日本俳句中的菊花与刀,前苏联诗歌中的路,英国诗歌里的夜莺与云雀,却无论如何挥之下去。
②类似的自然还有荒原。少年时读过的唐诗,诸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片孤城万仞山”、“远目不堪空际送”这样的句子,我至今耳熟能详;而 T· S·艾略特的《荒原》,“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在荒原上/孕育出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用春雨/搅动那些迟钝的根。/冬日使我们温暖,它以遗忘的雪/覆盖大地,用干枯的块茎/喂养弱小的生命……”十多年过后,我还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
③是什么使荒原让我如此刻骨铭心?某年某月,当我在北京听到根据日本民歌改编的吉他曲《荒城之恋》时,竟禁不住潸然泪下———既感叹中日文化之间难以言说的千丝万缕,更为飘然逝去的岁月无限感伤。想来,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名篇所蕴含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精妙的语言,广阔的文化语境,对人类生活和文明的深邃的洞察;而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荒原意象带给我的强烈对比和无限想像———少年时居住在江南小镇,杏花春雨中感受荒原的粗犷、苍凉和沉寂,无法不怦然心动;读到艾略特,我正在喧嚣的上海,荒原的辽阔与地老天荒、荒原上那些卑贱的、渺小的生命之坚韧的律动,让我觉得在大都市所有的寻梦和挣扎都是在自寻烦恼———成为真正的大地之子,或许是当时潜意识的梦想。
④然而,认真想来,如果不考虑诗歌的审美,我所谓的想像和潜意识是否有点矫情?因为实际上,大概在五年前,我曾因一个项目来到了西部;我本有很多机会去看看荒原、直面荒原甚至走过荒原的,可是,总是因为怕错过一些所谓的商机而最终未能成行。扪心自问,即使经过诗歌无尽的洗礼,我是否依然俗不可耐?我的诗情画意是否仅仅耽于想象之中?而诸如荒原这样的景致,如果仅仅在想像中被人记起,如果记忆后仅仅是抒情、观赏或者把玩的对象,这是不是人类和自然的悲哀?可以没有荒原吗?
⑤这使我想起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大概是以三毛的《橄榄树》为滥觞,流浪的歌吟便充斥于华语歌坛,仿佛整个华人世界就是流浪的故乡。时至今日,歌坛对于流浪的缠绵之情依然经久不散。然而,现实的问题是,那些词曲作者,那些歌手,有多少像三毛一样羁旅天涯、浪迹世界的感受?又有多少愿意去真正地流浪?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过是在城市呆烦了之后,因为休闲以及一些商业目的,到另一座城市或乡村逍遥地作了一番“伪流浪”。
⑥荒原的情形与此并没有两样。荒原的确是粗犷的,但粗犷的另一面可能是严酷;荒原是苍凉的,但苍凉的背后隐藏着凄苦;荒原是沉寂的,但沉寂并不是宁静;荒原上生命在坚韧地律动,然而却又是如此孱弱;荒原上的爱情或许激烈奔放,但那爱情却绝对包涵着无奈;荒原有大美存焉,然而大美又怎么能替代人间烟火?所以,高适、岑参们的“边塞诗”究其实是远戍边地的无奈的宣泄;艾略特如果不是在慕尼黑隔岸观火,估计也没有抒写荒原的闲情;至于像我这一类修炼不到家的凡人俗子,无病呻吟是常有的事。因此,荒原经常是停留于艺术的虚幻和人们的想像中,走过荒原大多是一种形式,一种见证。有多少人抛弃了尘世的欢乐向荒原迁徙?所以,荒原似乎总是亘古不变,荒原似乎就这样一直在地老天荒。
⑦但是,追求平等与福祉应该是人类无法舍弃的权利和义务,我们有什么理由听任荒原一直荒芜下去?仅仅为了审美的满足,而后抱着某种优越感去俯视荒原上的同类,这是不是太不公平?由此,就分外觉得福利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可贵:研究贫困的荒原,走进寂寥的荒原,然后去想办法改造荒原。这样,即使一片荒原都不存在了,所谓的艺术因之失去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却难道不是人类与自然一大真正的进步?所以,我渴望走过已经不再是荒原的“荒原”,企盼所有的荒原都像我的家乡一样山清水秀,也期待诗歌再现的荒原一片绿色。
⑧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写作本文的此刻,阿富汗南部的荒原正笼罩在战火之中,坎大哈和扎兰季在悲伤地哭泣。或许,我所有期待终归只是一种妄想,荒原,将可能永远无法逃脱荒原和寂寥的宿命。
阅读题:
1.(2分)第三段中“强烈对比”,从审美角度说,是指□□美和□□美的鲜明对比。(各填一个字或各填两个字)
2.(3分)用一句话概括第②③段的大意:_____。
3.(3分)为什么要写“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第⑤段)这一段?
4.(3分)文章说:荒原和表观荒原的作品:能给人“审美的满足”,其美感具体体现在哪里?
5.(4分)根据文意,下列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 )
A.“成为真正的大地之子”,是作者始终不渝的真挚愿望,也是他喜爱荒原作品的一个原因。
B.第⑥段加点的“隔岸观火”在这里指远离了荒原,用全新的视角思考荒原,才能真切地反映那里的严酷、凄苦和生命的孱弱而艰难以及爱情的无奈。
C.文末“也期待诗歌再现的荒原一片绿色”,寄托了作者打破艺术窠臼,期待创新之作的美好愿望。
D.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希望人们研究荒原:定进荒原,改造荒原,使荒原不再荒芜。
E.本文谈的是诗歌中的意象问题,重点分析了中外著名的荒原作品令人青睐的原因及其审美价值之所在。
F.作者反对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去描写人类的原始和落后状态。
6.(3分)第⑤段中有这么一个句子:“流浪歌吟便充斥于华语歌坛,仿佛整个华人世界就是流浪的故乡。”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这句蕴含的感情。
7.(3分)第①段中说到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少意象,常有较为周定的意义。请举其中的一个意象,并用一句话对其意义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阴柔(柔、优) 阳刚(壮)(答“婉约”“豪放”、“纤细”“粗犷”、“温润”“苍凉”等亦可,不能形成对比关系的,酌情扣分)
2.我喜爱荒原以及喜爱的原因(荒原让我如此刻骨铭心及其原因)(两个要点,答出一个给2分,答出两个给3分)
3.是一种类比,拓宽和深化了文意,更有力地说明了人们喜爱荒原,只是停留在艺术的虚幻和人们的想象中,并不是真正的喜爱。(类比,1分;“拓宽……”可不答;“说明……”,2分)
4.令人感到粗犷、苍凉、沉寂,生命在坚韧地律动,爱情激烈奔放,给人一种大美之感。(最后一句可不答,其余少答的酌情扣分)
5. D F
6.用“充斥”这一贬义词和夸张手法,表现对这种现象的嘲讽。(“仿佛”含否定、讽刺之意)(“充斥” “仿佛”“夸张”选答两个,2分;“嘲讽”,1分)
7.举例: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写出意象名,1分;写出意义,2分;点到即可)
篇5:周末阅读推荐:《摆渡人2重返荒原》
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 的小说《摆渡人》,横穿出世,叩响第一个问题: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单亲女孩迪伦,当她的好友转学后剩下孤独的自己,就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她的肉身遭遇了车祸,但她的灵魂遇见了一位男孩崔斯坦,一个灵魂的摆渡人,几经磨难,两人在相处中产生了感情,他为她不改姓名只为等她,她为寻他无惧灰飞烟灭踏入荒原,她活过来了,但他在哪呢, 他说: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在,我的出现都是为了你,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为了给迪伦和崔斯坦一个交代,《重返荒原》出现了,《摆渡人》系列注定是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颤的心灵治愈小说。
《摆渡人2重返荒原》叩响第二个问题:如果生命进入再次的轮回,你又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女孩迪伦和灵魂摆渡人崔斯坦在经历了异常惊心动魄的抉择之后,终于打破生死界限,有惊无险地来到了现实世界中。与此同时,一位名叫苏珊娜的摆渡人因为窥探到他们逃离了荒原,也心生向往,渴望来到现实世界里生活,为此她欺骗了一个由她引渡的灵魂,并引发了一场巨变。
那个作者在来回车上,透过车窗看到的景象并将之描绘成的荒原,在小说里到底是怎么样的?
回到现实世界的崔斯坦和迪伦会面临怎样艰难的抉择与不可预知的审判?
苏珊娜这位新摆渡人欺骗了本该由自己引渡的灵魂,抛弃了引渡人的神圣职责,又将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将失去窃取的生命,成为荒原里的恶鬼中一员?
《摆渡人》系列贯穿着命运的审判,它会骤然降临,强大而神秘,冷酷到底,所以,命运的判决又直接叩问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你最终的选择?
《摆渡人》告诉我们,每个人或长或短的一生都要经历生命中的那片孤独,也终会遇到自己的那位摆渡人,带你走过黑暗与痛苦,迎接温暖与新生。续集《重返荒原》依旧充满爱与善良,并再次告诉我们,摆渡他人,其实也是在摆渡自我,付出再多的代价都是值得的,每一个镌刻着爱与善意的灵魂,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摆渡人。第二本书很好地回答了第一本书提出的问题。
国产动画片《大鱼海棠》里也有位摆渡人叫三手,他只是在生死临界点进行摆渡,带着前来的人去往要去的地方,并非灵魂摆渡,无善恶之分,无需接受命运的审判。《摆渡人》系列则告诉我们,有了善恶之分,有了命运的审判,才会敬畏命运的审判,才有善恶的选择,从而从善如流。
篇6:坚硬的荒原现代文阅读答案
坚硬的荒原现代文阅读答案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颤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光秃秃、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回答。他抬起一只脚,放在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呀,啃呀,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的,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经过。
“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
“爹,”孩子怯生生地问到,“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咽喉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不焦不躁,更不心慈手软,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的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呀?”“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吮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为了挤出那些疲惫不堪的泪水,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坚硬的荒原上。
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摩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了几个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枝头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他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儿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做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他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一抔尘土,被转瞬而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把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1、文章通过一个神奇荒诞的故事,表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分)
【此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2、文学创作中,常会运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某种意义。请据此说出你对以下内容的理解。(5分)
【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D。】
①凄清,空旷,寒冷,一望无际的荒原。
②三个孩子不断用牙啃坑,用嘴聚土,用泪浇树。
3、有人认为老人的行为是残忍的,令人恐惧和憎恶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中老人的形象说明你的理由。(6分)
【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F。】
参考答案:
1、(4分)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凭着坚毅顽强的意志,弱小的生命产生了强大而无穷的力量,不断地征服自然和创造历史。(或:人类在强大意志的支撑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不断地征服自然和创造历史。)[4分,每点1分。]
2、【内涵赏析】(5分)
①象征着人类险恶的生存环境,反映了人类创造历史的艰难。[2分,每点1分。]
②象征着人类用有限的力量不断地与环境作艰苦的抗争。[3分,每点1分。]
3、(6分)
示例一:不同意。老人的行为看似冷酷无情,但是,在荒凉的环境下,老人用强大的意志“逼迫”孩子,给“弱小”注入了强大,让孩子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绝望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能让人感受到了人类意志的伟大。这是对命运最悲壮的抗争!所以,我对这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
示例二:同意。老人的行为确实残忍,他为了追求心中的目标冷若冰霜、心如坚石,无视孩子的痛苦和成功的代价。当第一棵树终于开花结果,孩子们实现了绝望中的期冀后,老人又对他们实行新一轮役使,这是人性的扭曲。所以我认为这老人令人恐惧和憎恶。
[6分。态度明确1分,结合老人形象2分,分析2分,结论1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阅读理解如何鉴赏诗歌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浚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篇7:坚硬的荒原阅读题及答案
[乌拉圭]何塞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颤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光秃秃、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回答。他抬起一只脚,放在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呀,啃呀,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的,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经过。
“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
“爹,”孩子怯生生地问到,“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咽喉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不焦不躁,更不心慈手软,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的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呀?”“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吮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为了挤出那些疲惫不堪的泪水,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坚硬的荒原上。
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摩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了几个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枝头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他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儿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做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他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一抔尘土,被转瞬而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把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4、文章通过一个神奇荒诞的故事,表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分)
【此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5、文学创作中,常会运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某种意义。请据此说出你对以下内容的理解。(5分)
【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D。】
①凄清,空旷,寒冷,一望无际的荒原。
②三个孩子不断用牙啃坑,用嘴聚土,用泪浇树。
6、有人认为老人的行为是残忍的,令人恐惧和憎恶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中老人的形象说明你的理由。(6分)
【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F。】
参考答案:
4、(4分)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凭着坚毅顽强的意志,弱小的生命产生了强大而无穷的力量,不断地征服自然和创造历史。(或:人类在强大意志的支撑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不断地征服自然和创造历史。)[4分,每点1分。]
5、【内涵赏析】(5分)
①象征着人类险恶的生存环境,反映了人类创造历史的艰难。[2分,每点1分。]
②象征着人类用有限的力量不断地与环境作艰苦的抗争。[3分,每点1分。]
6、(6分)
示例一:不同意。老人的行为看似冷酷无情,但是,在荒凉的环境下,老人用强大的意志“逼迫”孩子,给“弱小”注入了强大,让孩子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绝望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能让人感受到了人类意志的伟大。这是对命运最悲壮的抗争!所以,我对这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
示例二:同意。老人的行为确实残忍,他为了追求心中的目标冷若冰霜、心如坚石,无视孩子的痛苦和成功的代价。当第一棵树终于开花结果,孩子们实现了绝望中的期冀后,老人又对他们实行新一轮役使,这是人性的扭曲。所以我认为这老人令人恐惧和憎恶。
[6分。态度明确1分,结合老人形象2分,分析2分,结论1分。]
【每日一书阅读推荐:《荒原》】相关文章:
2.荒原的冬散文
4.高一书话题作文
10.每日工作计划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