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长恨歌》是什么样的歌?

《长恨歌》是什么样的歌?

2023-01-18 08:00: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草莓啵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长恨歌》是什么样的歌?,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长恨歌》是什么样的歌?,供大家阅读参考。

《长恨歌》是什么样的歌?

篇1:《长恨歌》是什么样的歌?

《长恨歌》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帝、妃故事见之于文学作品的,比比皆是。在我国历史上流传甚广,最为著名的无疑要算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了。他们几乎进入了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如诗歌、小说、戏曲等,其中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

白居易的《长恨歌》,更属“千古绝唱”,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为人传颂的长篇叙事诗之一。但是,对于它的主题思想,历来歧见颇多。尤其是解放后,诸家蜂起,各抒己见,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看法。我国学术界曾为此开展过两次大讨论。第一次讨论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从当时的各家意见来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爱情说”。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遭遇,以及歌颂他们爱情的纯真的思想,在《长恨歌》中是“主导的,基本的”。白居易通过李、杨爱情的描写,歌颂了那种同人民的生活和人民的感情相一致的纯洁无暇的爱情,这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里,无疑具有进步性的。它和梁祝等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一样,“属于人民的精神情绪的表现”。诗中虽也写到李、杨的荒淫误国,但作者对此的讽刺和不满,表现得并不显著。二是“讽谕说”。不少人认为。《长恨歌》是一首讽喻诗,它“主要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和昏迷不悟”,展现了中唐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面貌和政治道德上的腐败堕落。其主要理由,一是此诗写于元和元年冬,从白居易在这时期所写的对策和创作的《新乐府》,以及提出的文学主张来看,主旨都在联系社会现实,探讨历史教训,谴责李、杨的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与“爱情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二是陈鸿的《长恨歌传》曾说白居易“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的创作动机应是可信的。三是全诗讽谕之意明显,尤其是上半段,着重在揭露和批判,吟咏、赞扬李、杨的爱情并不是主要的。三是“双重主题说”。有人认为,《长恨歌》写的是一个特殊性质的爱情悲剧,李、杨两人既是悲剧的承担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这就使现实主义的诗人白居易不能不“怒其作孽”,而“哀其可怜”,不能不在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了谴责和同情,恨和爱这样两种矛盾的思想情绪,不能不使作品的主题思想具有两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因为:

一、全诗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荒淫生活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与很大的同情。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二、就陈鸿的话而言,就有着同情和讽喻这两个方面。所谓“感其事”,就是被李、杨的悲剧所感动,因而赋与同情:“惩尤物,窒乱阶”,就是指玄宗因溺于女色而招致祸乱,必须给以讽刺。

三、是诗的前段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讽喻为主,后段则多用浪漫主义手法,借李、杨故事寄托着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长恨歌》是同情和讽喻的结合体,不能将它看成是纯粹的讽刺诗和爱情诗。

第二次讨论从近年来开始,目前还在继续。不少研究者围绕上述诸说,深入发掘,不断提出一些新见解,力图在已有的基础上前进。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感伤说”。有人说,《长恨歌》是在中唐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与中唐的文学创作潮流密不可分,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体现着这个创作潮流中大部分诗作的共同特点,抒写着感慨国运盛极而衰的共同主题,突出地反映了白居易在时代兴衰转变时期的感伤、凄凉之感。所谓“长恨”,不仅仅是作者对李、杨悲剧的“长恨”,更主要的是对统治阶级不能保持唐朝开元、天宝时期的兴盛,反而在盛世中纵情享乐而招致国破国衰局面的“长恨”,是对一个全盛时代衰亡的“长恨”。也有人说,白居易写《长恨歌》,“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咏叹,表达他个人的痛苦。”为此,他借历史题材,抒写与情人永别离时的长相思之痛,为自己的不幸爱情遭遇,写了一曲凄婉的哀歌。这是因为:诗人创作此诗时,正是他遭受爱情痛苦的深渊时期;其次,白居易自己编集时,把《长恨歌》列入“感伤”诗类中;另外,诗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下层市民的审美趣味。

长恨歌读后感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

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松懈,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长生殿》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篇2:长恨歌

关于长恨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长恨歌》共分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其中开头八句写杨贵妃的美貌和被唐明皇所求得。明是唐皇而诗中却说“汉皇”,这是唐朝人由写古题乐府留下来的习惯。倾国:指倾国倾城的美女。御宇:指作皇帝,统治天下。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十八句,写杨贵妃的受宠和由此形成的杨氏家族的豪贵。华清池:在今西安市东临潼县南的骊山上,上有皇帝的行宫,以温泉闻名。凝脂:比喻人的皮肤洁白光润。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写杨贵妃被宠的程度,简直是形影不离。接着作者又用汉武帝宠爱陈阿娇,要为阿娇造一座金屋子的`典故来比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一人受宠,杨氏族门立刻权势逼人。哥哥杨国忠当了宰相,几个姊妹都被封为大国夫人,争权斗富,不可一世。杜甫的《丽人行》就是写的这桩事。

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欲,这点与平民没有区别;但是皇帝手中有无尚的权威,他的情欲往往和这种无尚权威的运用密不可分。这就使他们的爱情效果与平民大不相同了。好色并不是了不起的罪过,但由好色而导致滥加封赏,使坏人窃弄权柄,紊乱朝纲,这就离亡国灭家不远了。所以我们评论帝王的爱情一定不要离开他们生活的具体内容及其社会效果。“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四句又和前面的“从此君王不早朝”相呼应,进一步描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唐朝统治者这种豪华奢侈的生活,是建立在残酷地掠夺劳动人民,使劳动人民陷于极度贫困的基础之上的。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描写了一段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骊山上的享乐生活后,接着说:“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又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伥难再述。”正是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阶级矛盾又如此尖锐,所以当安禄山这个大野心家一旦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正是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过程。渔阳:郡名,郡治在今天津蓟县。这一带有时称渔阳郡,有时又称范阳郡。安禄山当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本营就在渔阳。鼓:军中使用的乐器。渔阳鼙鼓,即指安禄山率领的造反军队;安禄山发动叛乱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霓裳羽衣曲:舞曲名,开元中来自西凉。据说唐明皇曾亲自对它进行过加工润色,并为之制作歌辞。杨贵妃进宫后,善为此舞。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写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九重城阙:指首都。皇帝的宫庭有九道门,故称皇宫曰九重。烟尘:指敌警。千乘万骑西南行:指唐明皇等离长安往四川逃跑,事在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翠华:指皇帝的仪仗。西出都门百余里,其地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西。六军:古称天子的军队,这里指唐明皇的卫队。不发:不再继续前进,这里即指兵变。当时乱兵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

花、翠翘、金雀钗、玉搔头:都是杨贵妃头上的饰物。“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的思念。云:山中的空中通道。剑阁:即剑门关,古时陕西四川间的险要关塞,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峨嵋山:在今四川峨嵋县西南,不在由陕西入四川的路上,这里是诗人为强调川陕间山路艰难而漫加堆砌。李白《蜀道难》中有所谓“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同误。“天旋地转回龙驭”以下四句写唐军收复长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经过马嵬驿时的见今思昔,对景伤情。天旋地转:指形势变化,唐军收复两京。事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十月。龙:指唐明皇的车驾。

不见玉颜空死处,只有空坟,而尸体不见了。从此故事增入神话色彩,当时有种传说,说杨贵妃已经“尸解”成仙而去。“君臣相顾泪沾衣”以下二十句写唐明皇回京后的见物思人,悲不欲生。信马归:听凭马自己行走,极言人心无绪的样子。太液:大明宫内的池水名。未央:汉代皇帝居住的宫殿名,这里借指唐代的大明宫。西宫:太极宫,唐人称之为“西宫”或“西内”。南内:兴庆宫。唐人称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为三大内。大明宫是当时的皇帝唐肃宗居住的地方。已经退位的唐明皇回京后先后曾被安置在太极宫和兴庆宫居住。梨园弟子:指昔日曾经侍奉过唐明皇的宫廷歌舞班子,据说唐明皇曾亲自教过他们排练。椒房:后妃居住的宫室,以花椒和泥涂壁,一取其香,二取其多子。阿监:太监。青娥:指宫女。以上两句分承唐明皇与杨贵妃,是说昔日曾经侍应过他们的人现在都已经老了。鸳鸯瓦:房顶上俯仰相扣的屋瓦。翡翠衾:用翡翠羽毛装饰的被子。

以上层层铺陈,说明唐明皇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无物无景不在勾起他对杨贵妃的怀恋。

篇3: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这是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以“长恨”为中心,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及悲剧结局。其中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练的几句话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诗人从反思的角度写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但对悲剧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全诗写得婉转细腻,却不失雍容华贵,没有半点纤巧之病。明明是悲剧,却又那样超脱,实为浪漫与古典兼备的绝妙典型。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不愧为千古绝唱。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论。或曰批判“汉皇重色”误国;或云歌咏李杨爱情;或云二者兼有之。然而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不止于“主题”。从作者创作意图来看,《长恨歌》即“歌长恨”,歌咏爱的长恨。白居易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末戏赠元九李十二》),说明作者是为歌“风情”而作此诗。诗分四段,先写热恋情景,突出杨氏之美和玄宗对她的迷恋,对玄宗因贪恋女色而误国事有所讥讽。次写兵变妃死,悲剧铸成,玄宗肠断。这是悲欢荣辱极端对比的写法。再写物是人非及刻骨铭心的无望思念。最后写天人永隔之长恨。如此由乐而悲而思而恨,构成全诗的感情脉络,其间因果关系密切而分明。

篇4:《长恨歌》读后感:爱恨一曲,何以当歌

DD《长恨歌》读后感

广西师大文院17秘书班

“她扮错了角色。起首一句错了,全篇都错。信心是错,希望也是错的。”这是王安忆写于一九九五年的长篇《长恨歌》一书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句话。虽说这句话形容的是将丽莉,却无疑也是对书中主人公王琦瑶悲凄命运最贴切之形容。但源于骨子里的叛逆让我觉得太过贴切的东西反而没有说服力。对,王琦瑶是扮错了角色,起首一句就错了,可就应该全篇都错吗?为何她的信心和希望皆是错的呢?

她是王琦瑶,可却也不是王琦瑶。她不仅是当时上海弄堂的女儿的典型代表,也是待字闺中女儿的典型代表,更是具有超越时代的长相出众女生的代表。因此我不愿也不想让她的命运走向悲剧,更不希望她人生的主旋律终于一个“恨”字。毕竟爱恨一曲,又何以当歌?当王琦瑶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被冠以“上海小姐”这样的殊荣。得到了一个好的开始,谁还会甘于平凡呢?哪怕自己愿意,可外界也会无时无刻提醒你不应甘于平凡。因此王琦瑶成为李主任的“金丝雀”看起来也是一个顺势之举了。淮海战役中李主任不幸遇难,王琦瑶亦只能被迫回归平凡生活。人是不得已回归了,可心又谈何容易能停止追寻呢?与程先生、康明逊、老克蜡几个男人的情感纠葛皆没有得到一个好结果,最后还被长脚失手打死,命丧黄泉,何其可悲!但王琦瑶到底从哪里开始就走错了呢?为什么她又会一步错步步错呢?

我想之所以她最后以悲剧结束,其性格中隐藏的人性之弱点无疑是主导因素。而性格最初当然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首先,她是小门小户人家的女儿,在上海弄堂这样嘈杂混淆的地方长大,加之还有大户人家的闺阁与自己闺阁所产生的强烈对比,便由不得怨艾之心生起,欲望之心生起,此二者皆为闺阁大忌,祸根一样的东西。此外,其亦为杂糅的闺阁。在新旧文化的相互影响下,便使她一颗心倍受撩拨,充满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花一样的年纪谁又不曾有个许许多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呢?但如若离幻想远远得还好,可无奈王琦瑶外貌出众,曾一次次与自己的幻想触手可及。片场的试镜经历,题为“沪上淑媛王琦瑶”照片的刊登,和有钱人家将丽莉的交往,上海三小姐的名号,这一件件的事情无疑使她那颗不切实际的少女心得到了莫大的满足。按照她外婆的话说“人心是最经不起撩拨的,一拨就动,这一动便不敢说了,没有个到好就收的。”当她发现自己做主角的日子过去的时候,心里不免就有些跌入谷底了。恰巧这时候代表权利和靠山的李主任的出现了,他就如一根救命稻草,有着虚荣之心的她又怎能不紧紧抓住呢?其次,她可不是天真无邪的小白兔。在复杂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她成长为一个知人情世故,善于抓住人心的聪明女孩。但正如《红楼梦》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却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一样,难以得到一个好的结局。有一句话说的好“只世故而不世故”,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王琦瑶在与吴佩珍,蒋丽莉交往过程中足以见证她笼络人心的强大能力;在接踵而至的晚会中,她快速的适应能力让人惊叹;在与程先生等几个男人的情感交战中,亦显得游刃有余……和王熙凤相比之下,虽是小巫见大巫,但她悲惨结局无疑也倍受这个原因的影响。再者,其看似坚强的外表下藏着的那颗软弱之心也推动着她走向悲剧。试镜失败不敢直面只想着淡忘,甚至不惜与最要好的朋友吴佩珍疏远;害怕失败不敢轻易参加“上海小姐”的竞选,却又渴望站在高处;哪怕参加了“上海小姐”的竞选却不敢表现得太过认真,怕自己的那一颗自尊心被打击;李主任出事后她选择了逃避,到邬桥去疗伤……这一次次的软弱使她只能局限于自己的一隅之地难以逃脱。当然,无法否定她亦是个坚强,努力生活的女子,可最后终是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命运。也许是造化弄人,也许是性格使然,谁知道呢!

当然,悲剧的形成往往是外界与个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除了其性格中的弱点之外,遇人不淑又何曾不是一个促使她一步步走错的原因。

第一个影响她命运的人无非就是李主任。李主任是军政界的大人物,四十岁的他在女人的事情上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主题。因此,李主任是没有爱的,当然也不需要女人爱他。他只需要将人的命运拿过去,一一给予不同的负责的同时,让自己暂时逃避现实的苦恼。他有正房的同时也有两门妻室,这说明了他无法给予王琦瑶婚姻的承诺。他除了给予王琦瑶物质与荣耀以及一点点的爱惜,其实什么不能给她。所以,随着李主任的离去一切也只能如云烟一般消失地无影无踪了。李主任能给她留下的除一些物质之外就只有一个不能消除的污点了……重回上海之后,遇到的康明逊可谓真爱。然而,这样一段郎有情妾有意的恋情最终却还是以失败告终。我觉得王琦瑶在这段感情中是没有什么大过错的,她已经拼尽全力去争取了,至于得没得到都是命运使然。康明逊出生于一个传统旧式家庭,父亲是一个旧厂主,他是二太太生的,可却是全家唯一的男孩。家庭的特殊使他集娇宠于一身的同时又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人,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乖顺的男孩。综上所述,无论是封建家庭的传统观念还是他自身的处境及性格中的软弱,但无法让他与一个有着不太美好过去的女子走到一起。他自己也明白,王琦瑶再美丽,再迎合他的旧情,再拾回他遗落的心,到头来,终究是个泡影。但他明知不行,却又不舍得放下。自私地为了眼前的.快乐,祸害了王琦瑶终身。后来关系被家人知道,却不敢与旧家族正面迎战;王琦瑶怀孕却逃避责任,由着王琦瑶为自己找萨莎作为掩护。()这般软弱无能的男性,自己都不知如何为自己负责又怎么能给王琦瑶一个承诺呢?而对于后来有着巨大年龄差的老克蜡,我觉得是难以冠以“爱”的名号。老克蜡只是一个怀旧的人,他遇见王琦瑶才让他觉得真正触及了旧时光,同情之心也就油然而生。至于后来的种种能否构成爱我也难以明白,我只知道老克蜡的出现使王琦瑶看到了生活的寄托,人到老年也许求的就是一个安稳和依靠了。可无奈,老克蜡还是辜负了王琦瑶。当老克蜡看到了王琦瑶将要碧落黄泉之时,却害怕了。哪怕他再崇尚四十年前,心却还是一颗现在的心。所以当王琦瑶托付终身的时候,他害怕了,用力地挣脱逃走,心里想着这地方再也不能来了。也许是因为年轻,所以无法承担如此重任,才选择逃离。可他终究还是留下了王琦瑶孤身一人。只能怪遇人不淑,王琦瑶在这三个人身上都错付了青春。在错误的人身上哪怕我们再用力也依旧难逃命运的枷锁,可似乎也没能为力,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其实王琦瑶所遇见的人并非都是错误之人,程先生就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对象。只可惜,王琦瑶自始自终都没有爱过程先生。程先生可以说是陪王琦瑶最长的男人,在几个男人中他出场最早,陪王琦瑶度过了许许多多重要的时刻。程先生对王琦瑶可谓一见钟情,第一次给王琦瑶拍照就发现了她的美,欲罢不能。他终其所有帮助王琦瑶摘得“上海三小姐”的桂冠,却始终被王琦瑶当成垫底的,也就是所谓的备胎。在王琦瑶的心里,程先生是她小世界的一个俘虏,而李主任是大世界里的人。正因为这样,程先生哪怕一片痴心却抵挡不了王琦瑶一步步走向李主任的步伐。再次遇见之时,王琦瑶挺着大肚子,怀着康明逊的孩子出现在他面前。可程先生没有犹豫,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这不属于他的责任。我以为程先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可是我却忘了,程先生要的是王琦瑶的爱啊!可王琦瑶心里对他只有恩和义,唯独没有情。这样心有不同的两个人又如何能有一个好结局呢!我想,假如王琦瑶曾经没有得到那些所谓的殊荣,她也许能和程先生走到一起。可如果没有如果,后来也没有后来。

排除所谓的内因再细究外因,不难发现,其实家庭和时代的因素又都是王琦瑶以悲剧收场的原因。

在书中,细究王琦瑶的家庭,我发现,王琦瑶的父母始终都是缺席的。王琦瑶出场时,提到了她的家庭。父亲是个惧内之人,自己则因为在家中最为年长小小年纪就做了母亲的知己。在王琦瑶选择李主任之时,父母皆没有极力反对,给予正确的引导。王琦瑶母亲是个势力的人,过去并不把程先生放在眼里。由此可见,其父母并没有尽到教导责任,反而促使了王琦瑶形成了功利之心。王琦瑶家人再次出现的时候就到了王琦瑶生产的之时,其母亲对程先生、严师母、康明逊的态度都不无说明其家庭教育的失败。此外,其家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家庭角色的缺失显而易见。而当我们把目光移到时代的大环境,又会发现时代造就了王琦瑶也毁了王琦瑶。王琦瑶代表的是上海弄堂的女儿,因此她无非就是时代的产物,身上带着的只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这一个又一个的原因都成了毁了王琦瑶的原因。我无法挽救她,因为是时代促使她终究走向悲剧。她已经以她的人生谱写了一曲长恨歌,但爱恨一曲,又何以当歌?我想,正如王琦瑶外婆的话,带着一颗平常心,才能寻到真好处,真快活。莫要像王琦瑶一样没了这平常心,只剩颗走了样的心,领会的也只能是走了样的快活。王琦瑶的时代已然过去,而我们的却还在继续……

篇5:长恨歌读后感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真是太有才了,瞧瞧,写得多好啊!多感人啊!多富有诗情画意啊!真是佩服佩服啊!

读罢<<长恨歌>>,我真是深深的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感到悲哀啊!首先说唐明皇,你说他要不是君王那该多好啊!那他就可以和杨贵妃白头偕老.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了,能和自己深爱的人永远在一起,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如果真的可以这样想,或许他们的爱情会成为一段千古佳话呢!像唐明皇那般深情的男子,别说在古代很难找到(古代男子不是大多数都三妻四妾吗),就是在现代,那也是打着灯笼也难得找出几个来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不是没道理的.明皇的深情真是难能可贵啊!我欣赏他.佩服他.爱一个人并没有错,他作为一个男人深爱杨贵妃,我们是应该给以支持和鼓励的.

再说杨贵妃,长得倾国倾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又琴棋书画舞样样精通,如此之奇女子,别说放在古代,就是把她放在现代,恐怕也是会人见人爱的吧!追求她的人还不从东方排到西方啊!提亲的人还不把她家门槛给踏破了啊!把她放在她自己生长的朝代来说,如此优秀的女子,我看一般人是无法与她相匹配的,换句话说也只有君王才能配得上她.那么她被玄宗选入宫中,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嘛!玄宗也是一个相当优秀的男子,她与玄宗从互相欣赏到互相爱慕,那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作为一个女子来说,深爱一个男子那又何错之有呢?

话说到这,或许大家会认为我是在赞扬他们,这话对也不对,我是有赞扬他们,我赞扬他们矢志不渝的爱情,赞扬他们敢爱敢恨的勇气。但是仅仅只有赞扬吗?当然不,批评在后头呢!他们的爱情太专一了,太不顾一切了,以致影响到别人了,往大了说是影响到天下黎名百姓了.玄宗毕竟不是一般人,虽然我希望他是,但那并不是真的,他是有责任把天下管理好,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的.爱情于一般人来说都只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一般人如果太沉溺于爱情,人们就会说他们儿女情长,比起对君王的批评,这没什么,对他们影响也不是很大。但玄宗不行,爱情对他来说是奢侈品,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谈感情的事,也不能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谈感情的事。他不能太沉溺于爱情,他若是太

沉溺了或许就会置天下苍生于不顾了,这是大逆不道的,是会遭到天下苍生耻骂的.

玄宗不是错在爱贵妃,而是错在太爱贵妃,错在他忘记他是一个君王了,把爱情当成生活的全部了,这是一个君王不应该犯的禁忌.

那么贵妃到底有没有错呢?那也是有的,她的错在于:玄宗沉溺于爱情的时候她不是拉他一把,而是陪着他一起沉沦,使得玄宗更加无法自拔了.后人在骂玄宗的时候,她当然也就不能幸免了.就是在当时,她也是逃不掉的,国家快要亡了,人们心里的那个怨恨就像火山快要爆发了一样,滚滚泥流不指向她指向谁呢?人们虽然对玄宗不满,但他毕竟是君王,人们也不敢拿他怎么样.矛头不敢指向玄宗,那就只得指向贵妃了,她的下场也真够惨的,连命都搭上了.成了安史之乱中最大的牺牲品,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啊!结局也真够悲的.所以我说替他们感到悲哀的,一对神仙眷侣从此阴阳两隔了。唉......

我们现代人都在感叹爱情太脆弱,像玻璃,一碰就碎.但你看他们的爱情,够坚强吧!结果还是碎了,所以说这爱情最好有个度,距离不要太遥远也不要亲近,不要太坚强也不要太脆弱.这些都纯属个人看法,让大家见笑了.

【长恨歌读后感6篇】

【《长恨歌》是什么样的歌?】相关文章:

1.长恨歌 白居易

2.长恨歌教案

3.《长恨歌》简介

4.改写长恨歌

5.长恨歌赏析

6.长恨歌翻译

7.长恨歌故事梗概

8.长恨歌 教案

9.白居易长恨歌

10.长恨歌朗诵

下载word文档
《《长恨歌》是什么样的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