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和网络层之间的关系
“我想要一顿毒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路由器和网络层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路由器和网络层之间的关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路由器和网络层之间的关系
路由器和网络层之间的关系
路由器的主要用途是连接多个网络,并将数据包转发到自身的网络或其它网络,由于路由器的主要转发决定是根据第 3 层 IP 数据包(即根据目的 IP 地址)做出的,因此路由器被视为第 3 层设备。作出决定的过程称为路由。
路由器在收到数据包时会检查其目的 IP 地址。如果目的 IP 地址不属于路由器直连的任何网络,则路由器会将该数据包转发到另一路由器,
路由器工作在第 1、第 2 和第 3 层
路由器在第 3 层做出主要转发决定,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见,它也参与第 1 和第 2 层的过程。路由器检查完数据包的 IP 地址,并通过查询路由表做出转发决定后,它可以将该数据包从相应接口朝着其目的地转发出去。
路由器会将第 3 层 IP 数据包封装到对应送出接口的第 2 层数据链路帧的数据部分。帧的类型可以是以太网、HDLC 或其它第 2 层封装 - 即对应特定接口上所使用的封装类型。第 2 层帧会编码成第 1 层物理信号,这些信号用于表示物理链路上传输的位。
篇2:网络层及iP数据包及划分子网及路由器简介
一、IP数据包格式
优先级与服务类型(8位):首部长度:IP包头首部长度最短20字节;总长度(16):标示符、标识、段偏移量:用来对数据包进行标示,是数据到达目的的端重组的时候,不会乱序;协议号:UDP是17,TCP是6;首部校验和:TTL:数据的生命周期字段,作用:防止一个数据包在网络中无线的循环转发,原理:每经过一个路由器TTL值减一,为0时,数据包丢弃。
子网掩码用于区IP的网络为及主机位,网络位用于连续的1表示,主机位用连续的0表示。
0、1、10、100、、、10000000=0、1、2、4、8、16、32、64、128
1、11、111、、、11111111=1、3、7、15、31、63、127、
11111111、11111110、11111100、、、10000000=255、254、252、248、240、224、192、128
0、1、10、11、100、101、110、111、1000、1001、1010、1011、1101、1110、1111、10000.
网络ID:网络为IP地址不变,主机位用连续的0表示,
广播地址:网络为的IP不变,主机位用连续的1表示。IP地址的广播地址:为IP地址网段的最后一个地址(即该网段的最大值)
2的主机位次方减2.为可用主机IP个数。
三、划分子网
1、计算想主机位借几位才能们组所要划分子网的个数:2的N次方大于等于划分子网的个数;N=要借的位数
2、计算划分子网后的子网掩码:计算划分子往后的子网掩码;计算划分子往后的子网ID;
四、协议
1、ARP协议:将一个已知的IP地址解析成MAC地址。windows系统中的ARP -a:查看ARP缓存表。
2、RARP协议:MAC地址解析为IP地址。
3、代理ARP,IP地址解析为网关接口的MAC地址。
4、ICMP协议(控制消息协议);连接成功则ping通,请求时间超市:request timed out 无法访问目标主机;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 目标主机不可达;unknownhostabc 未知主机名
五:路由器
1、路由:跨越从源主机到目标主机的一个互联网络来转发数据包的过程
2、路由表:路由器根据路由表做路径选择
3、路由表的获得:直连路中,配置IP地址,端口up状态,形成直连路由;非直连网段:需要静态路由或动态路由,将网段调价到路由表中,
4、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5、静态路由:小网络,拓扑固定。需要管理员手工配置,是单向的,需要在两个网络之间的边缘路由器上需要双方对指,否则就会造成流量无法返回,缺乏灵活性;
配置:全局模式:ip route 目标网络ID 子网掩码 吓一跳IP(下一个路由器接口的IP地址)
查看:特权模式:show ip route
浮动路由:配置浮动静态路由,需设置管理距离大于1,从而成为备份路由,实现连鲁冗余的作用,
实验报告:配置浮动路由,写192.168.1.0/24 划分四个子网。写出划分后的子网掩码,每个子网ID,每个子网中的可用主机IP,范围及广播ID.
不管去的多远,只要方向不变,对于路由器而言,下一跳始终都下一个路由器端口,非直连路由必须全部添加到路由表中
六、缺省路由(默认路由)
适用于只有一个出口的末节网络,优先级最低,可以作为其他路由的补充。全局:ip route 0.0.0.0 0.0.0.0 下一跳代表任意网络ID,代表任意子网掩码
七、查看路由表:特权:show ip route C直连;S静态路由;S*默认路由
路由器配置IP
配置路由器接口IP:全局配置模式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ip address 192.168.1.254 255.255.255.0;no shutdown
篇3: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猫之间的区别
怎样区别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和猫,是很多电脑新手的一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这几样东西的区别:
首先说HUB,也就是集线器,它的作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将一些机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局域网。而交换机(又名交换式集线器)作用与集线器大体相同。但是两者在性能上有区别:集线器采用的式共享带宽的工作方式,而交换机是独享带宽。这样在机器很多或数据量很大时,两者将会有比较明显的。而路由器与以上两者有明显区别,它的作用在于连接不同的网段并且找到网络中数据传输最合适的路径,可以说一般情况下个人用户需求不大。路由器是产生于交换机之後,就像交换机产生于集线器之後,所以路由器与交换机也有一定联系,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种设备。路由器主要克服了交换机不能路由转发数据包的不足。
总的来说,路由器与交换机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层次不同
最初的的交换机是工作在OSI/RM开放体系结构的数据链路层,也就是第二层,而路由器一开始就设计工作在OSI模型的网络层。由于交换机工作在OSI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所以它的工作原理比较简单,而路由器工作在OSI的第三层(网络层),可以得到更多的协议信息,路由器可以做出更加智能的转发决策。
(2)数据转发所依据的对象不同
交换机是利用物理地址或者说MAC地址来确定转发数据的目的地址。而路由器则是利用不同网络的ID号(即IP地址)来确定数据转发的地址。IP地址是在软件中实现的,描述的是设备所在的网络,有时这些第三层的地址也称为协议地址或者网络地址。MAC地址通常是硬件自带的,由网卡生产商来分配的,而且已经固化到了网卡中去,一般来说是不可更改的。而IP地址则通常由网络管理员或系统自动分配。
(3)传统的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而路由器可以分割广播域
由交换机连接的网段仍属于同一个广播域,广播数据包会在交换机连接的所有网段上传播,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通信拥挤和安全漏洞,
连接到路由器上的网段会被分配成不同的广播域,广播数据不会穿过路由器。虽然第三层以上交换机具有VLAN功能,也可以分割广播域,但是各子广播域之间是不能通信交流的,它们之间的交流仍然需要路由器。
(4)路由器提供了防火墙的服务
路由器仅仅转发特定地址的数据包,不传送不支持路由协议的数据包传送和未知目标网络数据包的传送,从而可以防止广播风暴。
交换机一般用于LAN-WAN的连接,交换机归于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设备,有些交换机也可实现第三层的交换。路由器用于WAN-WAN之间的连接,可以解决异性网络之间转发分组,作用于网络层。他们只是从一条线路上接受输入分组,然後向另一条线路转发。这两条线路可能分属于不同的网络,并采用不同协议。相比较而言,路由器的功能较交换机要强大,但速度相对也慢,价格昂贵,第三层交换机既有交换机线速转发报文能力,又有路由器良好的控制功能,因此得以广泛应用。
目前个人比较多宽带接入方式就是ADSL,因此笔者就ADSL的接入来简单的说明一下。现在购买的ADSL猫大多具有路由功能(很多的时候厂家在出厂时将路由功能屏蔽了,因为电信安装时大多是不启用路由功能的,启用DHCP。打开ADSL的路由功能),如果个人上网或少数几台通过ADSL本身就可以了,如果电脑比较多你只需要再购买一个或多个集线器或者交换机。考虑到如今集线器与交换机的价格相差十分小,不是特殊的原因,请购买一个交换机。不必去追求高价,因为如今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我最便宜的交换机现在没有任何问题。给你一个参考报价,建议你购买一个8口的,以满足扩充需求,一般的价格100元左右。接上交换机,所有电脑再接到交换机上就行了。余下所要做的事情就只有把各个机器的网线插入交换机的接口,将猫的网线插入uplink接口。然後设置路由功能,DHCP等, 就可以共享上网了。
看完以上的解说读者应该对交换机、集线器、路由器有了一些了解,目前的使用主要还是以交换机、路由器的组合使用为主,具体的组合方式可根据具体的网络情况和需求来确定。
篇4: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关系
个人总结:
路由器跑在IP层(OSI系统中第三层),交换机跑在链路层,看到的是MAC地址;
但随着发展,交换机也可以简单的做路由器的工作,叫三层交换;
详细的内容如下:
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区别
计算机网络往往由许多种不同类型的网络互连连接而成,如果几个计算机网络只是在物理上连接在一起,它们之间并不能进行通信,那么这种“互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通常在谈到“互连”时,就已经暗示这些相互连接的计算机是可以进行通信的,也就是说,从功能上和逻辑上看,这些计算机网络已经组成了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网络,或称为互联网络,也可简称为互联网、互连网。
将网络互相连接起来要使用一些中间设备(或中间系统),ISO的术语称之为中继(relay)系统。根据中继系统所在的层次,可以有以下五种中继系统:
1.物理层(即常说的第一层、层L1)中继系统,即转发器(repeater)。
2.数据链路层(即第二层,层L2),即网桥或桥接器(bridge)。
3.网络层(第三层,层L3)中继系统,即路由器(router)。
4.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brouter)兼有网桥和路由器的功能。
5.在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即网关(gateway).
当中继系统是转发器时,一般不称之为网络互联,因为这仅仅是把一个网络扩大了,而这仍然是一个网络。高层网关由于比较复杂,目前使用得较少。因此一般讨论网络互连时都是指用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互联的网络。本文主要阐述交换机和路由器及其区别。
2 交换机和路由器
“交换”是今天网络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从桥接到路由到ATM直至电话系统,无论何种场合都可将其套用,搞不清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交换。其实交换一词最早出现于电话系统,特指实现两个不同电话机之间话音信号的交换,完成该工作的设备就是电话交换机。所以从本意上来讲,交换只是一种技术概念,即完成信号由设备入口到出口的转发。因此,只要是和符合该定义的所有设备都可被称为交换设备。由此可见,“交换”是一个涵义广泛的词语,当它被用来描述数据网络第二层的设备时,实际指的是一个桥接设备;而当它被用来描述数据网络第三层的设备时,又指的是一个路由设备。
我们经常说到的以太网交换机实际是一个基于网桥技术的多端口第二层网络设备,它为数据帧从一个端口到另一个任意端口的转发提供了低时延、低开销的通路。
由此可见,交换机内部核心处应该有一个交换矩阵,为任意两端口间的通信提供通路,或是一个快速交换总线,以使由任意端口接收的数据帧从其他端口送出。在实际设备中,交换矩阵的功能往往由专门的芯片(ASIC)完成。另外,以太网交换机在设计思想上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即交换核心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致通常的大流量数据不会使其产生拥塞,换句话说,交换的能力相对于所传信息量而无穷大(与此相反,ATM交换机在设计上的思路是,认为交换的能力相对所传信息量而言有限)。
虽然以太网第二层交换机是基于多端口网桥发展而来,但毕竟交换有其更丰富的特性,使之不但是获得更多带宽的最好途径,而且还使网络更易管理。
而路由器是OSI协议模型的网络层中的分组交换设备(或网络层中继设备),路由器的基本功能是把数据(IP报文)传送到正确的网络,包括:
1.IP数据报的转发,包括数据报的寻径和传送;
2.子网隔离,抑制广播风暴;
3.维护路由表,并与其他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这是IP报文转发的基础。
4.IP数据报的差错处理及简单的拥塞控制;
5.实现对IP数据报的过滤和记帐。
对于不同地规模的网络,路由器的作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主干网上,路由器的主要作用是路由选择。主干网上的路由器,必须知道到达所有下层网络的路径。这需要维护庞大的路由表,并对连接状态的变化作出尽可能迅速的反应,
路由器的故障将会导致严重的信息传输问题。
在地区网中,路由器的主要作用是网络连接和路由选择,即连接下层各个基层网络单位--园区网,同时负责下层网络之间的数据转发。
在园区网内部,路由器的主要作用是分隔子网。早期的互连网基层单位是局域网(LAN),其中所有主机处于同一逻辑网络中。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局域网演变成以高速主干和路由器连接的多个子网所组成的园区网。在其中,处个子网在逻辑上独立,而路由器就是唯一能够分隔它们的设备,它负责子网间的报文转发和广播隔离,在边界上的路由器则负责与上层网络的连接。
3 第二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区别
传统交换机从网桥发展而来,属于OSI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设备。它根据MAC地址寻址,通过站表选择路由,站表的建立和维护由交换机自动进行。路由器属于OSI第三层即网络层设备,它根据IP地址进行寻址,通过路由表路由协议产生。交换机最大的好处是快速,由于交换机只须识别帧中MAC地址,直接根据MAC地址产生选择转发端口算法简单,便于ASIC实现,因此转发速度极高。但交换机的工作机制也带来一些问题。
1.回路:根据交换机地址学习和站表建立算法,交换机之间不允许存在回路。一旦存在回路,必须启动生成树算法,阻塞掉产生回路的端口。而路由器的路由协议没有这个问题,路由器之间可以有多条通路来平衡负载,提高可靠性。
2.负载集中:交换机之间只能有一条通路,使得信息集中在一条通信链路上,不能进行动态分配,以平衡负载。而路由器的路由协议算法可以避免这一点,OSPF路由协议算法不但能产生多条路由,而且能为不同的网络应用选择各自不同的最佳路由。
3.广播控制:交换机只能缩小冲突域,而不能缩小广播域。整个交换式网络就是一个大的广播域,广播报文散到整个交换式网络。而路由器可以隔离广播域,广播报文不能通过路由器继续进行广播。
4.子网划分:交换机只能识别MAC地址。MAC地址是物理地址,而且采用平坦的地址结构,因此不能根据MAC地址来划分子网。而路由器识别IP地址,IP地址由网络管理员分配,是逻辑地址且IP地址具有层次结构,被划分成网络号和主机号,可以非常方便地用于划分子网,路由器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于连接不同的网络。
5.保密问题:虽说交换机也可以根据帧的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和其他帧中内容对帧实施过滤,但路由器根据报文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TCP端口地址等内容对报文实施过滤,更加直观方便。
6.介质相关:交换机作为桥接设备也能完成不同链路层和物理层之间的转换,但这种转换过程比较复杂,不适合ASIC实现,势必降低交换机的转发速度。因此目前交换机主要完成相同或相似物理介质和链路协议的网络互连,而不会用来在物理介质和链路层协议相差甚元的网络之间进行互连。而路由器则不同,它主要用于不同网络之间互连,因此能连接不同物理介质、链路层协议和网络层协议的网络。路由器在功能上虽然占据了优势,但价格昂贵,报文转发速度低。
近几年,交换机为提高性能做了许多改进,其中最突出的改进是虚拟网络和三层交换。
划分子网可以缩小广播域,减少广播风暴对网络的影响。路由器每一接口连接一个子网,广播报文不能经过路由器广播出去,连接在路由器不同接口的子网属于不同子网,子网范围由路由器物理划分。对交换机而言,每一个端口对应一个网段,由于子网由若干网段构成,通过对交换机端口的组合,可以逻辑划分子网。广播报文只能在子网内广播,不能扩散到别的子网内,通过合理划分逻辑子网,达到控制广播的目的。由于逻辑子网由交换机端口任意组合,没有物理上的相关性,因此称为虚拟子网,或叫虚拟网。虚拟网技术不用路由器就解决了广播报文的隔离问题,且虚拟网内网段与其物理位置无关,即相邻网段可以属于不同虚拟网,而相隔甚远的两个网段可能属于不同虚拟网,而相隔甚远的两个网段可能属于同一个虚拟网。不同虚拟网内的终端之间不能相互通信,增强了对网络内数据的访问控制。
交换机和路由器是性能和功能的矛盾体,交换机交换速度快,但控制功能弱,路由器控制性能强,但报文转发速度慢。解决这个矛盾的技术是三层交换,既有交换机线速转发报文能力,又有路由器良好的控制功能。
4 第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区别
在第三层交换技术出现之前,几乎没有必要将路由功能器件和路由器区别开来,他们完全是相同的:提供路由功能正在路由器的工作,然而,现在第三层交换机完全能够执行传统路由器的大多数功能。作为网络互连的设备,第三层交换机具有以下特征:
1.转发基于第三层地址的业务流;
2.完全交换功能;
3.可以完成特殊服务,如报文过滤或认证;
4.执行或不执行路由处理。
第三层交换机与传统路由器相比有如下优点:
篇5:《计算机网络》之网络层
一、引言
首先,作为OSI七层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向下覆盖了多种数据链路层标准,向上兼容多种运输层协议,而体系结构中的这一层却显得特别窄:基本上只有“IP”一项。网络层将多个局域网通过路由器互连,构成互联网,而向上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因特网的设计思路)。也就是说,网络层提供的是不可靠的交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层提供的是数据报服务,而不是电信网络(拨打电话)的虚电路服务。
网络层广泛使用TCP/IP体系中的网际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IP协议的作用是使互连起来的性能各异的网络在网络层上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当IP网上的主机进行通信时,它们看不见各网络的具体异构细节。在介绍IP地址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IP地址和硬件地址有什么区别。硬件地址(MAC地址)是仅在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使用的物理地址,而IP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一种逻辑地址。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有IP地址而不直接使用硬件地址呢?这是因为,全世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网络,它们使用不同的硬件地址。要使这些异构网络能够互相通信就必须进行非常复杂的硬件地址转换工作,因此由用户或用户主机来完成这项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统一且抽象的IP地址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它屏蔽了下层很复杂的细节,便于分析和研究问题。
与IP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四个协议(同属网络层):
(1)地址解析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Protocol) 将IP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ARP请求分组、ARP响应分组)
(2)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Reverse AddressResolution Protocol) 将物理地址转换为IP地址
(3)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Message Protocol)
(4)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Internet GroupManagement Protocol) 用于多播。
在本文剩下的内容中,我们将首先介绍IP地址的内容,再介绍如何利用IP地址进行路由,最后介绍RIP和OSPF这两个常用的路由选择协议,顺便提了一下ICMP和BGP。而IP多播和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则彻底略去。
二、IP地址
好了,下面来介绍IP地址的特征。IP地址基本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类的IP地址——(由两级到三级)—→划分定长子网掩码的子网——(子网掩码不固定长度)—→变长子网掩码VLSM(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的子网——(无类,回到两级)—→无分类编址CIDR(ClasslessInter-Domain Routing)。总的来看,IP地址从有类到类别弱化,最后变成无类;从两级到三级,最后又回到两级编址。每个发展阶段的IP地址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1)分类的IP地址 此时IP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组成,依据网络号的不同分为以下5类。
类别
范围
专用地址
不指派的地址
A
0~127 (0)
10.0.0.0~10.255.255.255
0(本网络) 127(环回测试)
B
128~191 (10)
172.16.0.0~172.31.255.255
128.0
C
192~223 (110)
192.168.0.0~192.168.255.255
192.0.0
D
(多播)
224~239 (1110)
E
(保留今后)
240~255 (1111)
(2)划分子网 此时IP地址由网络号、子网号和主机号组成。子网比较简单,这里不再赘述。不过有一个结论需要注意:划分子网增加了灵活性,但却减少了能够连接在网络上的主机总数。也就是说,利用率提高(减少空闲浪费),不过每个子网的子网号不能为全0或全1,这相比从前减少了能够分配的主机号数。可以看出每类网络能够分配的网络号比较复杂,是“范围”除去专用地址再除去不指派地址后剩下的。而每个网络可指派的主机号则好记得多,只是全0和全1的这两个主机号不能指派而已。其中,主机号全0代表“本网络”,全1代表本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即广播(Broadcast)。
(3)VLSM 在一个划分子网的网络中可同时使用几个不同的子网掩码,即可以构造“子网中的子网”。具体方法也不再赘述。
(4)CIDR 彻底消除有类地址和划分子网的概念,回归两级编址。此时IP地址由网络前缀和主机号组成。这里引入”斜线记法“(slash notation),如:128.14.35.7/20=1000000000001110 00100011 00000111. CIDR地址的聚合就是路由聚合(routeaggregation),也就是超网(supernetting)。超网的作用是减少路由器之间的路由选择信息的交换,从而提高了整个因特网的性能。
我们知道,前面的几个阶段是不可以使用全0和全1的子网号的,因为可能会出现诸如此类的矛盾:即对于一个子网号和主机号都为全0的IP地址(100.0.0.0 子网掩码255.192.0.0),我们不能确定它表示的是对一个“大网”(100.0.0.0 掩码255.0.0.0)的广播,还是对一个子网(100.0.0.0 掩码255.192.0.0)的广播,
在CIDR中,又可以使用全0和全1的子网号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询问了老师,他的解答是:判断是大网广播还是小网广播的关键是在于有没有子网掩码的辅助,早期子网划分中为了避免出现问题因而不建议使用全0或全1 的子网号,因为这个时候还是路由器上配置相应的子网掩码,可能有路由器不支持子网掩码;到了CIDR的时候其实对一个地址块描述的时候就必须要有掩码了,也就说大家都支持了,这个时候其实就不会出现由于没有掩码而出现的理解差异的问题了。按照老师的意思,CIDR的地址必须配备掩码,但IP数据报(见下节)中是没有专门的位置来存放掩码的,难道是将掩码统一存放在“可选字段”区吗?还希望知情人士给予解答。
三、IP数据报
下面简单介绍IP数据报的格式。图示如下。
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四个。
(1)首部长度 共占4位,但其值的单位是4字节,显然最大为(24-1)×4=60字节。也就是说,IP数据报首部长度为20~60字节。
(2)总长度 共占16位,值的单位是1字节,指的是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也就是说,一个IP数据报最长为216-1=65535字节。实际的总长度还受数据链路层的“最大传送单元MTU(Maximum Transfer Unit)”限制,MTU一般小于1500字节。
(3)片偏移 共占13位,值的单位是8字节,指的是一个运输层分组经过分片后,产生的多个IP数据报中每个分片的数据部分的头部相对于原运输层整个分组的起点的位置。其实就是在这个分片前面分片的所有数据长度之和除以8(注意单位)。
(4)首部检验和 只检验首部,不检验数据部分。这里要与其他层的其他协议packet的检验内容区分开(MAC帧检验全部,RIP没有,OSPF检验全部,UDP和TCP也是检验全部)。采用的算法是二进制反码求和后取和的反码。关于“二进制反码(one’s complement)求和”要注意计算方法,其实就是有进位的相加,若最高位有进位就补加在最低位上。
四、路由
细节也不赘述。简单强调一下路由匹配顺序,也就是分组转发算法。①会首先判断目标网络地址是不是与自己直接相连的,来直接交付;②再看目标IP地址是不是路由表中的特定主机路由(即此IP地址的“高富帅VIP”路由记录),是的话就按此交付;③再看目标网络地址在不在路由表中(普通青年路由记录),是的话就按此交付;④最后看路由表中有没有一个默认路由(穷 丝路由记录),有的话就按此交付,否则就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五、路由选择协议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就略过了,它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分为ICMP差错报告报文和ICMP询问报文。
具体的路由表是如何得到和维护的呢?这就需要路由算法。按照是自治系统AS(Autonomous System)内部的还是AS之间的,路由选择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和外部网关协议EGP(ExternalGateway Protocol)。IGP中最常用的有路由信息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Protocol)和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Open Shortest PathFirst)。它们的特点如下表。
RIP
OSPF
相同点
性质
①都是IGP
②都是要寻找一条最短路径(Short Path First)
性能
③RIP2和OSPF都有鉴别功能(仅在可信赖的路由器间交换路由信息)
④RIP2和OSPF都支持VLSM和CIDR
不同点
性质
①使用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
①使用分布式的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选择协议
②只维持路由表
②维持一个本AS一致的链路状态数据库(AS拓扑图),和由此得出的路由表
③使用UDP传送
③直接用IP数据报传送
交换
④仅和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
④向本AS/area中所有的路由器用洪泛法(flooding)发送信息
⑤按固定时间间隔交换信息
⑤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才发送信息
⑥发送自己的全部路由表
⑥只发送与相邻路由器的链路的状态
性能
⑦好消息传播得快,而坏消息传播得慢(收敛慢)
⑦收敛快
⑧限制网络规模(长度15)
⑧规模很大(将AS分成区域area)
⑨实现简单,开销较小
⑨原理简单,实现复杂
⑩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可根据metric计算出不同的路由,灵活性高
⑪拥有负载平衡(load balancing)功能
可以发现,RIP是使用UDP协议传送的,具体是将RIP报文加上UDP头部作为UDP用户数据报,然后再加上IP首部作为IP数据报的。这里网络层的协议使用到了运输层的协议,这个异常举动我一直没想明白。首先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使用UDP数据报;其次是这样会不会影响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原则,反倒让上层为下层服务了;最后是路由器是不是也因此具有运输层的部分功能了,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第三层设备了?还希望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
篇6:OSI网络层基本功能
网络层需要执行4个基本任务——用IP地址编址、封装、解封装、路由,其中前三项都很容易理解,路由是最复杂的部分,也是最有技术含量的部分。
一、将主机分组
网络很像社会的,为了便于管理会按一定的特点将主机进行分组。分组的时候参考三个方面:
1、地理位置
2、 特定用途——不同用途的主机对网络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电子商务和艺术设计。
3、 所有权——处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
二、将主机划分为网络的好处
随着网络规模的壮大,也会产生一些列的问题,例如:性能下降、安全问题、地址管理。将网络划分为多个相互连接的小型子网至少可以部分缓解这些问题。
1、 提高性能——例如将不同属性的主机分为不同的小网络,利于实现广播,
2、 安全性——就是按权限划分网络带来的好处。
3、 实现层次编址——地址分为两部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其中网络编址又可分为3层,层次编址也提高了路由的效率。
三、(默认)网关:网络的出口
可以类比海关。作为设备参数,每台主机都有指定的默认网关地址。网关实质上是一个网络通向其他网络的IP地址(有路由功能的机器的IP地址)。当进行数据包传输的时候,网络中的主机认识自己网络中得设备的地址,如果需要向外网传输数据包,那么主机不认识目的地址,所以将数据包发给默认网关。
主机具备一个网卡只能有一个网关。
四、路由
路由定义:路由器负责对到达网关接口的每个数据包做出转发决定。这个转发过程就成为路由。
路由器路由表:路由表中的路由有三个主要特点:目的网络、下一跳、度量(跃点数)。可以通过路由器的控制台使用show ip route命令查看路由表。
主机路由表:命令route print或netstat –r可以查看主机的路由表。
篇7:有线网络路由器设置
您需要设置的是您的笔记本,如下:
1.打开您的IE游览器--点击工具--连接--点“从不使用拨号连接”,
2,点局域网(LAN)设置--点"自动检测设置(A),然后点击应用,确认就可以了. 问题补充:
如果您的路由器设置限制了使用地址的话,就:
1,点击左面--我的电脑--在地址栏输入192,168,1.1进入,
2,用户名和密码一般都是admin,
3,打开后--点击左边第二项LAN设置--DHCP起止IP地址,将原来设定的范围扩大:假如之前是192.168.1.100-192.168.1.102,可以将后面的这个1.102任意扩放到1.103到1.199之间的任何一个数.
4.其它路由器设置不用更改了,这样就完全可以解决.
【路由器和网络层之间的关系】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