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雍陶《题情尽桥》译文及原文赏析

雍陶《题情尽桥》译文及原文赏析

2023-01-01 08:30: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靓仔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雍陶《题情尽桥》译文及原文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雍陶《题情尽桥》译文及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雍陶《题情尽桥》译文及原文赏析

篇1:雍陶《题情尽桥》译文及原文赏析

雍陶《题情尽桥》译文及原文赏析

雍陶《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注释

(1)从来:向来。

(2)尽:完。

(3)何:什么。

(4)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

(5)离恨:离愁别恨。

参考译文

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参考译文二

从来只有难尽的情意,哪有送行至此即情尽的道理。这座桥从今以后改名为折柳桥,送行至此折柳相送,让条条柳枝,带着离愁别恨,与远行人一道到那遥远的地方去吧!

赏析

《题情尽桥》是雍陶在出任简州刺史时所写的七言绝句,是送别友人时有感而发的诗篇。854年,雍陶出任简州刺史。简州城外,有一座情尽桥,是人们送迎客人的.地方。在一个春天,雍陶送客来到情尽桥不解其名,询问左右,左右回答说:“送迎之地止此,故桥名情尽。他结合自己送别的感受和历来折柳送别的风俗,建议改为折柳桥。并写了这首诗送给朋友,抒发了对朋友离别的留恋不舍之情。全诗用真切朴实的语言突出了一个“情”字,让读者心为情动,产生共鸣。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篇2:题情尽桥,题情尽桥雍陶,题情尽桥的意思,题情尽桥赏析

题情尽桥,题情尽桥雍陶,题情尽桥的意思,题情尽桥赏析 -诗词大全

题情尽桥

作者:雍陶  朝代:唐  体裁:七绝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篇3:雍陶唐诗题情尽桥的鉴赏

有关雍陶唐诗题情尽桥的鉴赏

【作品介绍】

《题情尽桥》是雍陶在出任简州刺史时所写的七言绝句,是送别友人时有感而发的诗篇。全诗用真切朴实的语言突出了一个“情”字,让读者心为情动,产生共鸣。

【原文】

题情尽桥

从来(1)只有情难尽(2),何(3)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4),任他离恨(5)一条条。

【注释】

(1)从来:向来。

(2)尽:完。

(3)何:什么。

(4)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

(5)离恨:离愁别恨。

【白话译文】

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创作背景】

854年,雍陶出任简州刺史。简州城外,有一座情尽桥,是人们送迎客人的地方。在一个春天,雍陶送客来到情尽桥不解其名,询问左右,左右回答说:“送迎之地止此,故桥名情尽。他结合自己送别的感受和历来折柳送别的风俗,建议改为折柳桥。并写了这首诗送给朋友,抒发了对朋友离别的留恋不舍之情。

【赏析】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作者介绍】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工于词赋。少年时家境贫寒,遭遇蜀中**后,四处漂泊,曾作诗:“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834年(大和八年)中进士,852年(大中六年),授国子毛诗博士。他的诗作被当时的很多名家称赞,但由于恃才傲物,他也受到不少人的疏远。雍陶与贾岛、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友善,以琴樽诗翰相互娱乐,居住在长安城中。后出任简州刺史,写下名作《题情尽桥》,一时广为流传。晚年闲居庐山养病,过着隔绝尘世的隐居生活。有《唐志集》五卷传世。

篇4:雍陶《题君山》原文及赏析

雍陶《题君山》原文及赏析

题君山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雍陶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翻译

八百里洞庭风平浪静,君山的侧影深深地映在水中, 彷佛看不见那碧绿的湖水,只有青翠的山色显得更加鲜明, 我忽然想起住在君山的湘君姐妹,这里莫非是这些仙女梳洗的地方?你看那一螺画眉的青黛,正放在明亮的镜中央。

赏析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诗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

这首描绘洞庭君山的诗,起笔就很别致。诗人不是先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诗人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诗人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它的秀美,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遥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来生发联想,显得更为轻灵秀润。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继而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这种“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构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作者简介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工于词赋。少年时家境贫寒,遭遇蜀中**后,四处漂泊,曾作诗:“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834年(大和八年)中进士,852年(大中六年),授国子毛诗博士。他的诗作被当时的很多名家称赞,但由于恃才傲物,他也受到不少人的疏远。雍陶与贾岛、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友善,以琴樽诗翰相互娱乐,居住在长安城中。后出任简州刺史,写下名作《题情尽桥》,一时广为流传。晚年闲居庐山养病,过着隔绝尘世的隐居生活。有《唐志集》五卷传世。

篇5:《题情尽桥》的古诗赏析

雍陶

从来只有情难尽, 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 任他离恨一条条。

注释:

(1)从来:向来。

尽:完。

(2)何:什么。

名:取名。

为:做。

(3)自:从。

此:这。

(4)任:任随。

离:罗列。

雍陶在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刺史。简州的治所在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据说一天他送客到城外情尽桥,向左右问起桥名的由来。回答说:“送迎之地止此。”雍陶听后,很不以为然,随即在桥柱上题了“折柳桥”三字,并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象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恻的`场面。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人以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陈志明)

篇6:题君山,题君山雍陶,题君山的意思,题君山赏析

题君山,题君山雍陶,题君山的意思,题君山赏析 -诗词大全

题君山

作者:雍陶  朝代:唐  体裁:七绝   **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

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篇7:题宝应县,题宝应县雍陶,题宝应县的意思,题宝应县赏析

题宝应县,题宝应县雍陶,题宝应县的意思,题宝应县赏析 -诗词大全

题宝应县

作者:雍陶  朝代:唐  体裁:七绝   雪楼当日动晴寒,渭水梁山鸟外看。

闻说德宗曾到此,吟诗不敢倚阑干。

篇8:州桥原文赏析及译文

州桥原文赏析及译文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释①朱雀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正南门。宣德楼:宫城的正门楼。

②州桥--也在汉桥,在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宣德门和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河。

③天街--京城的街道叫天街,这里说州桥南北街,是指当年北宋皇帝车驾行经的御道。

④父老--指汴梁的百姓。等驾回--盼望宋朝皇帝回去。驾,皇帝乘的车子。

⑤失声--哭不成声。询--探问、打听。

⑥六军--古时规定,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王者有六军。这里说的是宋朝官军。

题解孝宗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将沿途所见所感写成72首绝句,《州桥》是其中一首。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

译文州桥南北,天街之上,父老伫足,盼望王师,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人苦不欲生。(这里,“父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同时,这也是实情。)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

赏析

诗歌的创作多用比、兴,然而“赋”──直接叙述或描写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直接叙述,往往比描写更难驾御,这就要求诗人要有敏锐的目光,能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将感情倾注于其中。这首诗的特色就在于此。诗中的典型细节在于两个字──“等”和“询”。父老岁岁年年在等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几乎到了望穿双眼,几乎要化作“望驾石”,其强烈的愿望和痛苦的心情自然就融于“等”字中。而含泪失声的“询”则唯妙唯肖的描绘出父老的神情,那颤颤巍巍的身影,如在眼前,那哽哽咽咽的声调,尤在耳旁,真是“沉痛不可多读”。而“几时真有”更是意味深长,早也盼,晚也盼,朝思暮想,朝朝暮暮州桥畔,伫立凝眸,企首悬望,父老们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他们的弦外之音,因为他们的热切盼望一次又一次地变成失望。而诗人的无言以对,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篇9:寄题岘亭,寄题岘亭雍陶,寄题岘亭的意思,寄题岘亭赏析

寄题岘亭,寄题岘亭雍陶,寄题岘亭的意思,寄题岘亭赏析 -诗词大全

寄题岘亭

作者:雍陶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岘亭留恨为伤杯,未得醒醒看便回。

却想醉游如梦见,直疑元本不曾来。

【雍陶《题情尽桥》译文及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1.题情尽桥,题情尽桥雍陶,题情尽桥的意思,题情尽桥赏析

2.《陶者》原文及译文

3.《阙题》原文及译文

4.题友人所居,题友人所居雍陶,题友人所居的意思,题友人所居赏析

5.《天津桥春望》雍陶阅读答案及赏析

6.恨别,恨别雍陶,恨别的意思,恨别赏析

7.劝行乐,劝行乐雍陶,劝行乐的意思,劝行乐赏析

8.春咏,春咏雍陶,春咏的意思,春咏赏析

9.题雍丘崔明府丹灶原文及赏析

10.浣溪沙·秋情原文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雍陶《题情尽桥》译文及原文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