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春江花月夜五题

春江花月夜五题

2022-12-16 08:50: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刘小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春江花月夜五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春江花月夜五题,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江花月夜五题

篇1:春江花月夜五题

春江花月夜五题

一、春

冰消雪化日初长,耀眼山河七色光。

莺啭声声夸柳嫩,燕穿对对吻泥香。

几番喜雨人心润,八面和风物力张。

希望满怀劳务出,秋收一卡刷银行。

二、江

沉浮清浊自谋筹,乳汁甘为华夏流。

怒吼三生驱恶寇,谦恭九曲载轻舟。

浪淘沙砾栖鲟鳄,波荡芦丛宿鹭鸥。

潮汐回旋圆大梦,登楼远眺乐无忧。

三、花

枯荣未改散香浓,春夏秋冬织锦红。

魂系长风留倩影,情追皓月入芳丛。

羞含雨露妆娇态,乐向山河献美容。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贪正果出仙宫。

四、月

浩宇高悬一玉锣,阴晴圆缺幻奇多。

圆招骚客蹚诗海,缺绕愁丝钓恨河。

竹受清辉增妩媚,花承冷露舞婆娑。

嫦娥千古相思债,撒给酒泉精打磨。

五、夜

无边天幕挂斑斓,惹得骚人梦不安。

几点星光诱萤火,数家霓彩引贪官。

催眠酒饮三杯易,落枕诗成八句难。

正是神宁心静处,雄鸡已唱月西残。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篇2:“主题”五题

“主题”五题

讲课文,写作文,语文教师往往少不了强调主题(中心)。也许正因为过分强调了主题,本应该在中学课堂上独领风骚的语文教学落得个“凄凄惨惨切切”,本应该让学生自由展露才情的写作令学生敬而远之。

一、受不了人为拔高

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从来都是培养“主题”的。一篇文章,讲段落大意,讲中心思想,一定要上升到相当高度、总结出一番“深刻的主题”。这种主题综合症何止仅对学生,不少教了若干年的语文教师,现在看完一篇文章、听完一个故事,也总会自发地用一根尺子测量一下其“主题”,有时还会脱口而出:“通过……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你看,归纳主题的语言形式都是僵化的。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甚至是自觉的)以“政治”、“社会”等来解读语文。其实,并非所有的作品都是微言大义、力透纸背。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主题历来的概括是:通过百草园里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儿童心理,从而批判了封建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这一主题源于许钦文先生《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时至今日,这一主题思想仍被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所沿袭。但事实上,这一主题概括的前部分是正确的,后部分完全是牵强附会。这一概括不是从文本出发艺术地客观地探究它,而是从某种主观理念出发,仅以鲁迅先生革命的一生为依据,认为该文既然是鲁迅所作,就必然是投向旧社会的钢刀和匕首,必然带有“火药味”,从而引申到批判旧式教育制度上来。又如《岳阳楼记》,总是这样来归纳主题:本文“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事实上根本就不是这回事。滕建一座楼,范树一块碑。《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为滕子京树立的一块记功碑。文章肯定并歌颂了滕子京在失意时的赫赫功绩,赞扬了他是一位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品德的伟大政治家。这就是本文的主题。你能说这样的主题有多深刻吗?归到“歌功颂德”这一拍马屁类主题中也不为过分。再如乔治・桑的名篇《冬天之美》,明明是抒发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大自然亲近之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朴实、安详、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但是偏偏有人挖掘出这样“深刻”的意义来:含蓄而猛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上层阶级奢侈挥霍的腐朽生活。

再说到写作文,我们教师都反反复复强调,在作文里一定要表现一个深刻的积极的主题。这实际上忽视了好文章的重要标志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离开了“真”字,再深刻的主题再好的技巧也会黯然失色。一味要求学生表现深刻的主题,只能让学生说大话、空话、假话,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还领略得少吗?

重峦叠嶂、悬泉飞瀑令人惊心动魄,这些还不够吗?为什么非要先入为主地冠之以“批判”“赞美”“抨击”“讴歌”而在本来畅达如行云流水的美文中艰涩跋涉、勉强挤压出一些“深刻”的主题来呢?绿林清风、小溪流云惹人凝目遐想,这些还不够吗?为什么非要表现那些并不能打动人心、引人共鸣的“深刻”的主题呢?人为拔高主题,最是我们要加以克服的,因为我们“左”惯了!

二、哪里来的局限性

与人为拔高主题正相反的是,我们学习一篇古代的或外国的作品,归纳主题时总忘不了向学生交代几句“局限性”,这似乎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脚“台步”。从贯彻“批判性继承”原则的角度说,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翻检中学语文教学资料,有不少切中肯綮、合情合理的局限性分析,如指出《师说》中厚古薄今的儒家观念、《扬州慢》情调过于哀伤低沉等,无疑都是十分正确且很有必要的。但另外一些“局限性”的判断(实际上不能称之为“分析”)则存在较严重的随意性、简单化的毛病,给人的感觉是为找局限而找局限。比如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在归纳主题时便指出“局限性”,说李白“逃避现实”,“流露了消极思想”。问题是,李白为什么要“逃避现实”?他“逃避”的又是怎样的现实?难道他否定溷浊、决绝权贵、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还不够?还非得要使出孙大圣的能耐,“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才算功德圆满?如此得出“局限性”,学生要么好笑,要么反感!

篇3:读书笔记五题

如果人类社会不存在稀缺,饿了山珍海味、琼浆玉液就在桌上;要出门了悍马、劳思莱斯、直升机、装甲车就在门口停着(当然,这种情况也许装甲车已经没有必要);想爱情了,帅哥美女席梦思就在眼前……也就是说你的所有欲望都能及时、充分地被满足,那你就什么都不会计较,真的不知愁滋味了。

如果人类社会不存在稀缺,现在正困扰着你的所有问题就都会灰飞烟灭——你不会再计较公平不公平、腐败不腐败;什么国家大事,什么街头巷议蜚短流长统统与你无关。你不会再关心领导这个月的奖金是你的九倍还是十倍。因为不管你需要什么都可招之即来,钱已经没什么用。就是你领个美女帅哥在大街上扭来扭去也不会有人吃醋……

那样的话,什么价格、效率、均衡、自私、抠门、荣华富贵、饥寒交迫、傍大款、找小蜜等等这些词汇都会从字典里消失、从你的脑袋里消失。

一些职业也会消失,比如妓女、鸭子男、经济学家等等都会消失。

那样的话,就真的.离共产主义不远了。

那样的话,也不知活着还有木有意思?

篇4:读书笔记五题

书法家田蕴章先生在回答书法比赛为什么真正好的作品被排斥在外,一些劣质作品却获奖、提名时,用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词——唯明克允。他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是,一些评委并不懂或者说并不十分懂书法,分不出好坏,所以也就很难给出一个公正的评判,所谓唯明克允。

查了一下词典,并没查到“唯明克允”这个词。不过,从字面上也不难理解,唯:只;明:明白;克:达到;允:公允。如此,“唯明克允”的意思就是:只有明白,才能达到公允。

篇5:读书笔记五题

尽管小时候常会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激动不己,引以为豪,但现在不得不承认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用物品属于中国人的创造发明并不多——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自行车、席梦思;办公桌上的钢笔水、裁纸刀、订书机、烟灰缸等等,没有一件不是外国人的专利,甚至台历也是源于古希腊债权人的记账本。这让人气馁的同时充满疑惑:中国人的智商真的比外国人低么?今天终于从侯家驹先生的《中国经济史》一书中读到了一句睿智之语:个人创造力是与政治控制力呈反向发展。

这忒给力了,仿佛醍醐灌顶。

中国自秦进入集权统治迄今已经二千多年。二千多年来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要求民众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去,于是老百姓没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者说不敢有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除了养成委曲求全,逆来顺受,落下脑残的毛病,不丧失创造力才怪。

【春江花月夜五题】相关文章:

1.春江花月夜朗诵

2.春江花月夜教案

3.春江花月夜赏析

4.春江花月夜改写

5.春江花月夜 教案

6.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7.春江花月夜翻译

8.乡村人物五题的散文

9.春江花月夜曲赏析

10.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春江花月夜五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