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2022-12-14 08:18: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企鹅吹大风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原文及翻译,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篇1: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嘉祐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①恤其家。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②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

(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

注:①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②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

翻译:

嘉祐五年,京城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四月乙亥(十七)日,圣俞染上疾病,躺在城东汴阳坊里。第二天,朝廷贤士大夫前往探问病情的人,路上接连不断。城东的老百姓,做买卖的停市了,过路的不能往来通行,都惊讶地看着,相互议论说:“这座坊里住的大人物是谁呀?怎么招来这么多客人?”过了八天,到癸未(二十五)日,圣俞去世了。这时候贤士大夫又都前往吊唁痛哭,情形如同前些日子一样,而且人数更加多了。他最为亲近、交情最深的人都聚在一起,商量他的后事,自丞相以下,人们都赠送钱财,帮助办理丧事,周济他的家人。六月甲申(二十八)日,他的儿子梅增用车装着他的灵柩起程回南方,于第二年正月丁丑,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安葬。

圣俞,是字,他的名叫尧臣,姓梅,宣州宣城人。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则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从武夫、贵戚到儿童、农夫,都能说出他的名和字,即便是愚庸无知、不能懂得诗歌含义的人,只是说他的诗是社会上看重的,我能得到他的诗,以此来自我夸耀。所以求诗的人每天都接连不断登门,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他的诗起初喜欢追求清丽闲雅、恣肆平淡的风格,后来就变得涵容深邃、发挥广远,偶尔也雕琢词句表现得怪异奇巧,然而气势充沛,富有力度,笔法更加苍老遒劲。他应别人的请求而作的诗歌很多,所以他的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至于其他的文章,也都令人喜爱,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人的文章,都很怪僻拘泥,狭隘浅陋。

圣俞为人仁爱厚道,和乐平易,从不曾和人有过抵触。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凡是对事情有所谩骂讥讽、嘲笑戏谑,全都在诗歌里表现出来。然而他只是以诗取乐,而不是借此怨恨什么,真可谓君子。当初圣俞在河南时,王文康公看了他的文章,慨叹说:“二百年来没有这样的文章了。”此后大臣们多次荐举他应该在馆阁任职,朝廷曾经召他应试过一次,赐他为进士出身,其余的建议都未批复。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说:梅某的学问人品整饬清明,希望留用他,让他给国子监的学员们讲解道德准则,创作雅颂歌乐,以歌颂圣明的教化。圣俞这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

圣俞当初凭借叔父的恩荫,补为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由德兴县令担任建德知县。又任襄城知县,监管湖州盐税,兼任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管永济仓,任国子监直讲,积功升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曾经上书自己所编撰的《唐载》二十六卷给朝廷,这本书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朝廷于是命令圣俞编修《唐书》,书完成后,尚未上书给朝廷,圣俞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圣俞的学问在研究《毛氏诗》方面有专长,作《小传》二十卷,他的文集有四十卷,注解《孙子》十三篇。我曾经评论他的诗歌说:“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圣俞认为我说的是内行话。

[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篇2:梅圣俞诗集序原文翻译 欧阳修

梅圣俞诗集序原文翻译 欧阳修

欧阳修的作品《梅圣俞诗集序》讲述了什么内容呢?《梅圣俞诗集序》作品的翻译是怎样的呢?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翻译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篇3: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

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

梅圣俞墓志铭

欧阳修

嘉祜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

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①恤其家。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窍,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丈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祜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

(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

注:①

膊: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②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路不绝

属:嘱托

B.吾能得之,用以自矜

矜:夸耀

C.未尝忤于物

忤:抵触

D.未奏而卒

奏:上书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②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

③以明年正月丁丑

④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4分)

(2)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4分)

9.梅圣俞去世后,为什么“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4分)

参考答案

6.(3分)A(属:连接)

7.(3分)C(于:都是介词,分别表处所、对象。以:都是介词,分别表时间、凭借)

8.(8分)(1)(4分)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家世”“从父”“显”“遂”各1分)

(2)(4分)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达”“穷人”“殆”“工”各1分)

9.(4分)①人品好,仁厚乐易。②诗文成就高,影响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嘉祐五年,京城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四月乙亥(十七)日,圣俞染上疾病,躺在城东汴阳坊里。第二天,朝廷贤士大夫前往探问病情的人,路上接连不断。城东的老百姓,做买卖的'停市了,过路的不能往来通行,都惊讶地看着,相互议论说:“这座坊里住的大人物是谁呀?怎么招来这么多客人?”过了八天,到癸未(二十五)日,圣俞去世了。这时候贤士大夫又都前往吊唁痛哭,情形如同前些日子一样,而且人数更加多了。他最为亲近、交情最深的人都聚在一起,商量他的后事,自丞相以下,人们都赠送钱财,帮助办理丧事,周济他的家人。六月甲申(二十八)日,他的儿子梅增用车装着他的灵柩起程回南方,于第二年正月丁丑,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安葬。

圣俞,是字,他的名叫尧臣,姓梅,宣州宣城人。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则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从武夫、贵戚到儿童、农夫,都能说出他的名和字,即便是愚庸无知、不能懂得诗歌含义的人,只是说他的诗是社会上看重的,我能得到他的诗,以此来自我夸耀。所以求诗的人每天都接连不断登门,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他的诗起初喜欢追求清丽闲雅、恣肆平淡的风格,后来就变得涵容深邃、发挥广远,偶尔也雕琢词句表现得怪异奇巧,然而气势充沛,富有力度,笔法更加苍老遒劲。他应别人的请求而作的诗歌很多,所以他的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至于其他的文章,也都令人喜爱,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人的文章,都很怪僻拘泥,狭隘浅陋。

圣俞为人仁爱厚道,和乐平易,从不曾和人有过抵触。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凡是对事情有所谩骂讥讽、嘲笑戏谑,全都在诗歌里表现出来。然而他只是以诗取乐,而不是借此怨恨什么,真可谓君子。当初圣俞在河南时,王文康公看了他的文章,慨叹说:“二百年来没有这样的文章了。”此后大臣们多次荐举他应该在馆阁任职,朝廷曾经召他应试过一次,赐他为进士出身,其余的建议都未批复。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说:梅某的学问人品整饬清明,希望留用他,让他给国子监的学员们讲解道德准则,创作雅颂歌乐,以歌颂圣明的教化。圣俞这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

圣俞当初凭借叔父的恩荫,补为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由德兴县令担任建德知县。又任襄城知县,监管湖州盐税,兼任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管永济仓,任国子监直讲,积功升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曾经上书自己所编撰的《唐载》二十六卷给朝廷,这本书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朝廷于是命令圣俞编修《唐书》,书完成后,尚未上书给朝廷,圣俞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圣俞的学问在研究《毛氏诗》方面有专长,作《小传》二十卷,他的文集有四十卷,注解《孙子》十三篇。我曾经评论他的诗歌说:“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圣俞认为我说的是内行话。

篇4: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原文

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原文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

◇原文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①?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②。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③。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馀年④。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⑤。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⑥。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⑦。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⑧?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⑨。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⑩。

◇注释

①达:显达,指官运亨通。穷:穷困,指仕途失意。

②工:精妙。这句意谓诗人仕途上愈穷困,其诗歌就有可能愈精妙。

③殆:大概。

④以荫补为吏:因上辈的功绩而推恩得赐为官吏。累举进土:多次应进士考试。抑于有司:为主考官所压抑,即没有考中进士。困于州县:困顿在州县里做基层官吏。

⑤辟(bì)书:征召的文书。为人之佐:替地方长官做僚佐(幕僚)。

⑥说:通“悦”。

⑦不果荐:终于没有推荐。

⑧雅、颂:指《诗经》中的《雅》(《大雅》《小雅》)、《颂》(《周颂》《鲁颂》《商颂》)。这里用来泛称歌颂太平盛世的诗歌。荐之清庙:奉献给宗庙。因宗庙是古代皇帝祭祀祖宗的庙堂,肃然清静,故称“清庙”。

⑨遽:突然、意外的意思。类次:分类编排。辄序:便为这个诗集作序。

⑩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欧阳修写有《书梅圣俞稿后》《书梅圣俞河豚鱼诗后》等多篇评论、推许梅圣俞诗歌的文章,故云。

◇鉴赏

本文是欧阳修为北宋初期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诗集所写的一篇序言。序中突出地赞赏梅尧臣的诗歌才能,深切地同情梅尧臣的贫困处境,低昂顿挫,一往情深。

其中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的理论,概括了封建社会很多优秀作家的生活与创作道路,遂成为文学评论方面颇具影响力的警句。

文章开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乃从韩愈文中引出,并对此又作了进一步探讨,得出了“穷而后工”这一精辟论断,被后人奉为“妙论,至论”。

为什么“穷而后工”呢?作者就此作出了详尽的分析以及生动深刻而又切合自古以来诗人实际的描写。表面看来似乎与梅圣俞无关,实际上这些妙语真言也正与梅圣俞的诗歌创作、人生道路相印证,为梅圣俞其人作了形象而精确的勾画,为“穷而后工”的论断举出了有说服力的`最新例证。

文章中段像历数家常一样,介绍梅圣俞的生平遭际,将其长期困顿、以道自守和诗歌创作的成就写透了,以至于不禁发出“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的深沉叹息。

末段交代写作此序的经过,在朴实的叙述中,曲折低昂,充满了对挚友的悼念之情。

◇妙评

不知是论、是记、是传、是序,随手所到,皆成低昂曲折。少年偷见此等文字,便思伸手泚笔自作古文。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

“穷而后工”四字,是欧公独创之言,实为千古不易之论。通篇写来,低昂顿折,一往情深。“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一段,尤突兀争奇。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

以“穷而后工”四字作骨,中间先写其穷,次写其诗之工,俱在世人知不知上见之。又趁笔从知上转入不遇荐用,痛惜其以穷而老。婉曲淋漓,感叹欲绝。末以论次,直叙作结。非圣俞不足当此。奈今世三家村中俗子粗学为诗,声律尚未全究,便求名人作序,而人亦以穷而后工作为雅颂之语应之致使千古奇文,视为通套,见者欲呕。噫!前人之新调,后人之油腔,岂独是篇为然哉!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

篇5:欧阳修《挽梅圣俞》(节选)解析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欧阳修知礼部贡举,推荐梅尧臣为参详官,梅补赐同进士出身,后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晚年受命编修《唐书》,书成。“嘉祐五年(1060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癸未,圣俞卒”。(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 欧阳修失去了一位知已﹑好友,痛哭之后写下了《梅圣俞墓志铭》﹑《挽梅圣俞》等诗章。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共33句,本文节选的前一部分。前四句写欧阳修在伊水初识梅圣俞的经过,前四句写欧阳修对他的印象与评价。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三月,欧阳修来到洛阳,在官高职闲的钱惟演手下做官。钱本人很爱才,幕府里招徕了不少名士。欧阳修常和洛阳才子们一起读书作文,饮酒赋诗,游览名胜古迹。这年梅尧臣三十岁,在河南任主簿。一天,欧阳修放舟伊川,悠游龙门,恰巧梅尧臣也来到石楼下的八节滩头,两人在伊水边不期而遇。“昔逢诗老伊水头,青衫白马渡伊流。滩声入节响石楼”,便完整地叙述了这件事的经过。“诗老”,是欧阳修对梅尧臣的敬称。“伊水”,“伊流”, 即伊河,在洛阳。“坐中辞气凌清秋”,是说梅尧臣的诗气质﹑才学。

他们相遇以后,便结伴而游,因为志同道合,把酒问盏,谈诗论艺,边谈边喝,“一饮百盏不言休”,是说喝上一百怀也不说多,而且越喝思路越清晰,语言更加雄健有力,“酒酣思逸语更遒”。诗和酒是欧、梅交流的媒介,诗文相和,推怀问盏,也是两人情意相契的见证。欧阳修很欣赏梅尧臣的诗才,认为自已的诗不及尧臣,说“圣俞翘楚才,乃是东南秀。”(《送梅圣俞归河阳序》)不只欧阳修如此评价梅尧臣,王曙,河南丞相(河南洛阳人)王文康公,在宋仁宗时担任宰相,他说:“子之诗有晋宋遗风,自杜子美殁后二百余年不见此作。”欧阳修还拿西汉辞赋家枚乘和邹阳来比喻梅尧臣,“后车日载枚与邹”,说以后梅尧臣的.诗歌要用车来装载。以后的事实,证明了欧阳修的说法。梅尧臣的著作有《宛陵先生集》60卷,《拾遗》1卷,《附录》1卷,在诗坛上享有盛名,他和苏舜钦齐名,被称为“苏梅”。 刘克庄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后村诗话》),龚啸说他“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宛陵先生集·附录》)。

这前一部分虽然是欧阳修追忆他与梅圣俞在伊水边相识的过程,但初次相识,印象深刻,而且感到梅圣俞才华横溢,清高气爽。现在人虽已去,但身影笑貌历历在目,表现了欧阳修对梅圣俞无限哀思,如伊河流水,涟涟入节。诗的后半更写了他与梅圣俞一系列交往,哀思无限,如泣如诉,“送子有泪流如沟”。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与晏殊较接近,但也有不同处,如他有述怀、咏史、写民情风俗之作,题材较晏殊词广泛。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有《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且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宋词《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词集名。北宋欧阳修作。三卷。南宋罗泌编次。收入《欧阳文忠公文集》,又有影宋刻单行本。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改题《六一词》,仅一卷,据前本而有所删节。另有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编》六卷,多有《近体乐府》未收之词。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代表作有《醉翁亭记》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篇6:《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原文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①,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③,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④,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⑤,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⑥,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⑦。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⑧,累举进士⑨,辄抑于有司⑩,困于州县⑾,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释】

①少达而多穷:做诗的人在功名富贵或事业上得意的少,穷困不得志的多。达:显达。穷:穷困不得志。

②夫岂然哉:难道真是这样吗?

③蕴其所有:胸中怀藏他所有的才学、抱负。蕴:藏蓄,积聚。

④本句句意:大多喜欢在山水之间放浪。指过隐居生活。

⑤兴于怨刺:兴起怨恨、讽刺的念头。

⑥道:表达出。羁臣:羁旅之臣,即在外地宦游的官吏,也可泛指贬谪在外的官员。

⑦殆:大概、几乎。

⑧荫补:因长辈功绩、爵位而受庇荫,赐予官职。梅圣俞由于他叔父的官勋做了河南主簿。

⑨累举进士:屡次参加进士考试。

⑩辄抑于有司:每次都受到主考官的压抑。有司:负有专职的官吏,这里指主考官。

⑾困于州县:只在州县做小官。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穷人:困顿的人

B、犹从辟书 辟书:招聘的文书。

C、作为雅、颂 作为:当做

D、不自收拾 收拾:整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B、少以荫补为吏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辄抑于有司 D、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怀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B、《梅圣俞诗集序》从议入手,提出“穷而后工”的论点,然后择要介绍梅尧臣的生平,进而引发作者感慨。行文先议后叙,转换自然。

C、第二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尧臣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肯定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

D、作者认为,如果梅尧臣能被朝廷任用,作雅、颂,歌颂大宋朝的功德,将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这中间多少显露了作者的思想局限。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2)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3)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

参考答案:

4、C / 写出,成为

5、B / B。以:介词,凭借。A。而:上例,连词,表转折,却;下例,连词,表递进,而且。C。于:上例,介词,表被动;下例,介词,向。D。之:上例,结构助词,用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下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C / 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才。

7、(1)这样说来,那么不是诗人能够使人不得志,恐怕是人不得志之后才擅长写出精巧的诗啊。

(2)但当时无论贤与愚,谈论诗的人一定要向圣俞求教

(3)我曾非常喜欢圣俞的诗,并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们

【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创作背景

文章作于嘉祐六年(1061)。此时欧阳修由枢密使转户部侍郎参政知事。官运亨通,志得意满。梅圣俞名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是北宋诗文的革新运动的领袖,其诗清新质朴,与苏舜钦齐名,陆游在《书宛陵集后》中称梅为唐代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一位作家,盛赞其诗“突过元和作”。刘克庄的《后村诗话》更将梅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圣俞是欧阳修的好友。二人在发起诗文的革新运动,反对浮靡文风的斗争中结下深厚友谊,成为莫逆之交。梅圣俞的诗歌理论及创作,曾对欧阳修的诗歌创作产生很大影响。梅圣俞一生困顿,得不到世人重视,死于嘉祐五年。一年后,欧阳修为了表达对亡友的怀念,将他的诗编撰成《梅圣俞诗集》,并为之写了这篇序文。

赏析

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反驳了世人关于“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说法。文章开始,劈头便是一句反问:“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起笔突兀,超拔,发人深醒。接着,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上面那种观点,主要是因为世上流传的诗篇,多来自古代落拓文人所致。作者认为:大凡胸怀才学、抱负,而又不能在世上施展自己才能的士子,大多喜欢在山崖水滨放浪形骸,纵情漫游,借游山玩水以自遣,他们见到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千姿百态,便刻意探究它们的奇特之处。这便是他们笔下的鱼木虫草、风云鸟兽逼真、传神的原因。这些诗人由于怀才不遇,心里郁积着忧愁和愤慨。因此能写出怨恨命运、讽刺时世的诗篇,倾诉出那些被贬斥到边远地区的官员和独守空房的妇女们的哀叹。抒写出人们难以述说的情感,因此境遇越是困顿,诗也就写得越好。作者在这里提出了诗“穷而后工”,“愈穷愈工”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本身,便是对那种“诗能穷人”传统观点的否定。那种“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说法的根本错误,在于将因果关系倒置了。作者的这一段议论,看似与梅圣俞无关,实际上是为下文作铺垫。因为只有摆正了穷与诗的关系,才能理解梅诗何以能工。这便是作者文章构思的高超之处。作者关于诗歌“穷而后工”的理论与司马迁的“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也是韩愈“不平则鸣”说的继承与发展。而欧阳文忠公所创的“穷而后工”一句,终成为千古不变的诗歌理论。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诗人梅圣俞的生平经历及其诗歌创作。梅圣俞一生仕途困顿,多次考试都因受到考官的压制而不中,到了五十岁才接受聘书,作别人手下的幕僚。徒有满腹才学、抱负,却不能在事业上发挥出来。作者对此深感惋惜。这些是介绍梅圣俞其人。接着又由梅圣俞其人写到其诗。圣俞自幼练习作诗,还未成年,他的诗已经使长辈们为之惊奇。长大后又学习六经中的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因不能苟且迎合,博取时好,得不到世人的重视。因此世人只知梅诗,不知梅文。这里,作者是拿梅文作陪衬,反映出梅诗受到世人的重视和喜爱。当时不论是高明之士还是愚笨之徒,只要谈到诗,都要向梅圣俞请教,梅圣俞也乐意借此在诗中抒发自己的失意之情,因此他一生的创作,尤以诗歌为多。世人都知道梅公的大名,但却没有人肯将其推荐给皇帝。作者对此十分痛惜。宋仁宗时任宰相的王文康公曾赞叹梅诗“二百年无此作矣!”可见对梅诗了解很深,可是连他也没有向皇帝举荐圣俞。作者感叹圣俞的才学不为世用。不能为朝廷作歌功颂德、祭祀祖庙的诗歌,而只能写一些“虫鱼物类、羁愁感叹”的'吟咏。世人只知道喜欢他的诗,却不知道穷困潦倒时间长了,诗人也会衰老。作者对诗人的困顿的境遇及其怀才不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世人不知爱惜人才的状况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交代了《梅圣俞诗集》的编撰经过。梅圣俞的诗写得很多,可是他自己并不爱惜,也不注意收集,倒是他的妻子的侄子担心诗作散佚,把他由洛阳迁到吴兴以来所写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十卷,作者自己一直十分喜爱圣俞的诗,因此收藏了这个诗集,并为它写了序。十五年后,圣俞病死在京城,作者前去凭吊,向家人索取他的诗篇,得到一千多篇遗稿,又将自己以前收藏的诗加在一起,从中选出六百多篇好的诗,编成十五卷。这就是《梅圣俞诗集》的成书过程。这是一篇诗序不可缺少的部分。关于梅诗的成就及特点,欧阳修在其《书梅圣俞稿后》、《六一诗话》等文中多次论及,所以仅在此处点一句:“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出”。表示梅诗特点很多,毋庸赘述,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品味。

全文是围绕“诗穷而后工”的观点层层展开的。首段批驳“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观点,是为了立起“诗穷而后工”的论点。二段梅圣俞一生的经历、遭遇以及他的诗文,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穷而后工”的理论。第三段虽未明写“穷而后工”,但仍暗含着这层意思。正是因为“穷之久而将老”,圣俞才会“以疾卒于京师”,正是因为梅诗之工,作者才能“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并为之编撰诗集。欧阳修在本文中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的观点,无疑是他对我国诗歌创作理论所作的杰出贡献之一。这充分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妙以及结构文章的技巧。作者在表现诗人诗工时,主要采用侧面烘托的方式,而不是着重正面表现。如以梅文“简古纯粹”来反映共诗之工,再用时人向其求诗,以及名人的赞语来衬托其诗工。这样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使文章活泼、生动而不呆板。

作为一本诗集的序言。本文体现了“序”这一文体的应有内容要素:一是应交待成书的基本情况。文章的三、四段完成了这一任务。二是介绍作者及该书有关的思想、创作情况,述评其著作的主要特点。这是作序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故而本文的第二段用了较多的笔墨。三是要有作序者的主导思想,而且这主导思想要与该书及其作者密切相关,从而形成融贯全序乃至全书的灵魂。文章一开头就阐发的“穷而后工”思想,就起到了这一灵魂的作用。

篇7:答圣俞宋欧阳修全文

[宋]欧阳修

人皆喜诗翁,有酒谁肯一醉之。

嗟我独无酒,数往从翁何所为。

翁居南方我北走,世路离合安可期。

汴渠千艘日上下,来及水门犹未知。

五年不见劳梦寐,三日始往何其迟。

城东赚河有名字,万家弃水为污池。

人居其上苟贤者,我视此水犹涟漪。

入门下马解衣带,共坐习习清风吹。

湿薪荧荧煮薄茗,四顾壁立空无遗。

万钱方丈饱则止,一瓢饮水乐可涯。

况出新诗数十首,珠玑大小光陆离。

他人欲一不可有,君家筐箧满莫持。

才大名高乃富贵,岂比金紫包愚痴。

贵贱同为一丘土,圣贤独如星日垂。

道德内乐不假物,犹须朋友并良时。

蝉声渐已变秋意,得酒安问醇与醨。

玉堂官闲无事业,亲旧幸可从其私。

与翁老矣会有几,当弃百事勤追随。

【答圣俞宋欧阳修全文3篇】

篇8:寄圣俞宋欧阳修全文

[宋]欧阳修

夕云若颓山,夜雨如洪渠。

俄然见青天,焰焰升蟾蜍。

◇忽阴气生,四面如吹嘘。

狂雷走昏黑,惊电照夔魖。

搜寻起龙蛰,下击墓与墟。

雷声每轩轰,雨势随疾徐。

初若浩莫止,俄收◇无余。

但挂千丈虹,紫翠横空虚。

顷刻百变态,晦明谁卷舒。

岂知下土人,水潦没襟裾。

扰扰泥淖中,无异鸭与猪。

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

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

邻注涌沟窦,街流溢庭除。

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瀦。

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

虾◇鸣◇下,老妇但郗歔。

九门绝来薪,朝爨欲毁车。

压溺委性命,焉能顾图书。

乃知生尧时,未免忧为鱼。

梅子犹念我,寄声忧我居。

慰我以新篇,琅琅比琼琚。

官闲行能薄,补益愧空◇。

岁月行晚矣,江湖盍归欤。

吾居传邮尔,此计岂踌躇。

篇9:答圣俞宋欧阳修全文

[宋]欧阳修

忆昨滁山之人赠我玉兔子,粤明年春玉兔死。

日阳昼出月夜明,世言兔子望月生。

谓此莹然而白者,譬夫水之为雪而为冰,

皆得一阴凝结之纯精。常恨处非大荒穷北极寒之旷野,

养违其性夭厥龄。岂知火维地荒绝,

涨海连天沸天热。黄冠黑距人语言,

有鸟玉衣尤皎洁。乃知物生天地中,

万殊难以一理通。海中洲鸟穷人迹,

来市广州才八国。其间注辇来最稀,

此鸟何年随海舶。谁能◇历海上峰,

万怪千奇安可极。兔生明月月在天,

玉兔不能久人间。况尔来从炎瘴地,

岂识中州霜雪寒。渴虽有饮饥有啄,

羁绁终知非尔乐。天高海阔路茫茫,

嗟尔身微羽毛弱。尔能识路知所归,

吾欲开笼纵尔飞。俾尔归托宛陵诗,

此老诗名闻四夷。

【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翻译

2.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原文以及翻译

3.古梅原文及赏析翻译

4.欧阳修《纵囚论》原文及翻译

5.《宋史傅尧俞传》原文及翻译

6.欧阳修《偃虹堤记》原文及翻译

7.《贺圣朝·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8.欧阳修《蝶恋花》原文及赏析

9.梅花落原文及赏析

10.《临江仙·梅》原文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