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记韩愈翻译
“葵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画记韩愈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画记韩愈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画记韩愈翻译
绘有古今各种人、物的小画共一卷:骑着马站立在那里的有五人,骑着马穿着铠甲握着兵器站立在那里的有十人,一个骑马的人手握大旗在前面站着,骑着马而且穿着铠甲握着兵器边走边要下马、牵着马走的人有十人,骑马而且背上背着东西的二人,披甲戴盔坐着睡觉的一人,正在趟水过河的一人,坐着脱鞋袜的一人,因为冷烤火的一人,拿着各种器物做活的八人,捧着投壶用的壶、箭的一人,在屋下准备饭菜的十一人,舀水灌进器皿中的四人,牵牛的二人,赶驴的四人,一个人拄着拐杖、背着东西,妇女、幼儿坐在车中可以看见的六人,上车下车的三人,幼儿在游戏的九人。共描绘人物活动三十二项,画大小人物一百二十三个,没有形貌相同的。
马,大的有九匹;在马当中,又有站在高处的,处在低处的,正在走的,被牵着的,渡水的,跳着的,抬腿打算跳的,回头看的,发出啸声的,歇息的,动的,站立的,高举前两足、像人那样站立的,咬东西的,喝水的,小便的,往高处奔的,往低处下的,靠着树擦痒的,嘘气的,闻气味的,因为高兴在一起嬉戏的,因为发怒相互踢咬的,正在吃草的,被人骑着的,在奔驰的,在跑的,驮着衣物的,驮着狐狸、兔子的。共描绘马的活动二十七项,画有大小马八十三匹,却没有相同的
牛大小十一头。骆驼三头。驴的数目除同骆驼数目一样外,再加上一头。鹘鸟一只。狗、羊、狐狸、兔子、麋鹿一共三十只。插有红色曲柄旗的车子三辆。各种兵器、弓箭、旌旗、刀剑、矛盾、弓袋箭壶、铠甲、帽盔一类的东西,以及瓶盂、伞笠、方筐圆莒、绮、釜一类饮食服用器物和投壶、下棋用的器具,有二百五十一件,都委婉细致地充分画出了它们的妙处。
贞元甲戌年,我在京城里,没有什么事可干。和我住在一起的有位独孤申叔先生,他才弄到这幅画,就和我打赌弹綦,我幸好胜了,于是得到了这卷画。我心里十分爱惜它,认为它不单是一个画工能够构思得出,大概是许多画工发挥长处画出来的,即使是有人给我百两金子,我也决不出卖。第二年,我出了京城,到了河阳,和几位客人谈论画的品格,于是把它拿了出来。在坐的有位赵侍御,是位有德行的人,他见到画便露出悲哀的神色,好象很有感触。过了一会儿对我说道: “唉!这是我亲手描摹的画呀,我失掉它都快二十年了。我年轻时有志于绘画这件事,得到了一件国手绘的画,就抛开人世间的事情亲手描摹出了这卷画。可在漫游闽中时把它丢失了,当我一个人闲居时,它便时常浮上我的心头,这是因为起初我为它付出过劳动,而往常义很喜爱它的缘故。现在虽然遇见了这卷画,我自己的力量已不能把它描摹下来了,姑且让画工把它的大概画下来吧。”我既十分喜爱这卷画,又为赵君的`事迹所感动,因此把画送给了他,而记下了画上人、物的形状和数目,常常观看它,用来自我宽慰。
拓展阅读:《画记》的艺术特点
《画记》中描述的事物是非常多的,总数目有五百之多。如此庞杂的事物,被画家在纸张上有空间的层次的描绘出来,能够被人一眼就看明白,而要用语言表现出来却是极为困难的。当然也可以用甲乙账的形式将画上的事物一一罗列出来,但是其中的枯燥是很少有人能够忍受而不在意的。韩愈的《画记》虽然没有采用传统的画记的形式,将作者的画论,对画家的称赞,画的始末说出来,但是当读者深入文中时,心里不仅没有枯燥的感觉,还能够清楚明白的了解画里有什么以及作者要表达什么。 《画记》给人如此奇妙感觉的原因,首先在于韩愈对画面里的事物做了规整的类化记述,不是仅以文字跟随画面空间做上下左右的逐一描述,而是进行了一种主观梳理。这种表达方式相对于全方位扫描式的叙写更多了一种着意整理的立场,使得整篇记文的三段记物之笔,呈现出清晰的笔意,而其中每段结束处的总述之语。更是给前文看似散漫的无关罗列做了一个总结,使其有始有终,整段叙物也就能够于形散后意聚。,《画记》的铺排叙物,并没有可以进行笔墨的敷陈渲染与粉饰夸张,而是以平直简洁之笔叙写了多样物态,抛开了细致情态的笔墨刻画的物象罗列,没有形成单调乏味的文貌,它与前文所述之“精整”相互映照,展现了《画记》独特的叙物妙笔。
其次,文章中屡屡出现句法的变换。开始是“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者立着十人,一人骑而执大旗前立。这一段基本句法是“骑而・・者・・人,”第三句如果顺着前面来当时“骑而执大旗前立者一人”。可韩愈并没有顺着原本的句式往下写。这也就说韩愈意识到了变换句法,虽吸取《考工记》的记述之法,但并不不知变通,这样就避免了叙述的平淡无味,仔细看来和内容也是没有关系的,是单纯的句式的变换。文章后面也都是两张句式想杂的方式。这是《画记》不同于甲乙账的地方,不是单纯的为了写内容。韩愈还非常注意活用词语,如“甲胄手弓矢钺植者七人”。其中的“甲胄手”三字均由名词化成动词来用,并且连在一起,言简意赅。其它又有将牵牛、驱驴说成“牛牵”、“驴驱”等等,都在说明韩愈在创作中是有意识的将传统的记叙方式进行变化,使其具有更多的文学性。
第三,在甲乙账中,所有的东西都是并列的,记述起来是看到什么就描述什么,是没有偏颇的记录。而《画记》中却不是这样,在所有的事物中,对的详述是最详细的,其中所描绘的人多形态有三十二种,各种形态也都有一定的人数。而马的记述则比人简略,文章有马的形态三十七种,各种形态具体如何也做了详细的说明,可比描绘人少了具体的书目。牛以下变的更为简单,仅仅有动物的数量,没有它们各自形态的描写。事物之间的描述有繁有略,有粗有细,这都不是甲乙账有的。
就《画记》的整体结构来讲,前面的三分之二都是画的内容描写,后面的三分之一却是写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故事。这样前后比较,也是韩愈有意创造的。因为在后来韩愈为他人做的墓志铭中,也多是在前半的“序”中,不带感情的平淡的记述人的经历,一个最后铭的部分,各种感伤的情绪喷薄而出,令人扼腕叹息。总的来说,《画记》是韩愈创作新的文学样式的大胆尝试,从《尚书》等古书当中吸取精华,不拘泥于古人,对传统进行改良,其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画记》言简意赅、详略得当的叙事风格,也是我们在写作时应当吸取的。
篇2:韩愈《画记》
韩愈《画记》
《画记》作为韩愈少有的为后人所争议的作品,它那极具特色的文学形式,在被后人批为“甲乙账”的同时,又为后人提供了新的叙事手法。
韩愈作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大家,在散文、诗歌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一直都受到后人的推崇,而且多是肯定和赞美,但也有少数作品为后人诟病,因谋求润笔费而为他人作的墓志铭就受到后人批,乃至以此来否定韩愈的为人。《画记》一文,却因为自身特点与众不同,在后世受到的评价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赞赏者大有人在,如清代沈称其为“困难见巧者”,方苞更是认为“周人之后,无此种格力,欧公自谓不能为,所谓晓其深处”。而后世有多有人仿《画记》而作文,如晁补之的《捕鱼图序》,秦观的《五百罗汉记》等等。否定的人也是存在的,最为重要的当是苏轼将此文比作“甲乙账”的评价,后来批判《画记》的人也都由此生发。笔者认为应对《画记》持肯定的态度,将它看做是韩愈探究散文写作样式的重要尝试,在其韩愈的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一、关于“甲乙账”评价的问题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有一士人又于其末妄题云:欧阳永叔谓此文非退之莫能及,此又诬永叔也。永叔作《醉翁亭记》其辞玩易,盖戏云尔,又不自以为奇特也。而妄庸者亦作永叔语云:平生为此文最得意。又云:吾不能为退之《画记》,退之又不能为吾《醉翁亭记》。此又大妄也。仆尝谓退之《画记》近似甲乙帐耳,了无可观,世人识真者少,可叹亦可愍也。
这是“甲乙账”最早的出处。从此段话可以看出,当时有人说欧阳修极力称赞韩愈,并自认为作不出《画记》相类似的作品。最出色的《醉翁亭记》刚好能于《画记》平分秋色。苏轼听到这件事后,就称当时的人是“妄庸者”。苏轼有着欧阳修有着极深的渊源,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所以有关欧阳修自认做不出《画记》以及比不过的言论都该是虚假的。而苏轼极为尊重欧阳修,见到有人诬陷自己的老师,必然是极为愤慨的。所以笔者以为,苏轼说出这段更多的是出于感性,出于对欧阳修的敬重,汲汲于维护欧阳修的地位,因此这段评价是冲动的结果,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不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做出的结论。而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对韩愈的《画记》有着极高的评价,并仿作了《五百罗汉记》。秦观就将画中事物一一分离,然后记录各自的形态和数量,最后一段点出画的由来。他写道:“余家既崇佛氏,又尝览韩文公《画记》,爱其善叙事,该而不繁缛,祥而有规律。读其文,恍然如即其画。心窃慕,于是仿其遗意,取罗汉佛像记之。”在这里秦观对于《画记》的特点做了概括性的说明,切中肯絮,也标明了他对《画记》的重视。综合来看,关于“甲乙账”的否定,其源头就是不可信的,后人的生发和附会多是不可取的。甲乙账有自己的`特点和写法,而《画记》和甲乙账存在很大的区别,后面将会论及。
二、《画记》创作的背景及其风格起源
《画记》原文中写到了韩愈创作这篇记的缘由,“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由此可以看出,韩愈做这篇文章是有感而发,是出于不舍的情意,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记下画的内容,这合于传统的“诗者,志之所之也”的创作观。其出发点就不是为了写甲乙账,而是记文以抒情。
据考证《画记》作于贞观十一年,韩愈二十八的时候。韩愈虽然在贞观八年二十五岁时榜上有名,但为了求仕京师,又连续三年参加了吏部博学宏辞科的考试,都未选中,三次给宰相上书,都没有得到恢复;他也多次去有权的官宦家去拜访,都是还没进门就被守门人挡了下来。贞观十二年,韩愈二十七岁,经人举荐去了董晋的幕下做僚属小吏,这个韩愈的理想也是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个年龄,应该是男子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时候,而韩愈却屡遭打击,他当时的郁闷之情是可想而知的,《感二鸟赋》、《复志赋》都表明了他心中的郁闷。心里有了愤慨和不平,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愿望和现实社会的矛盾、不和谐。从此时开始,韩愈开始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倡导古文,旨在摆脱当时的文学传统,尤其是科举的文章定式,并开始尝试新的表现形式,韩愈在《与冯宿论文书》中就表示了他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韩愈和孟郊作出了很多背离规范的联句诗,如《南山诗》、《陆浑山火》等,这些都成为韩愈“怪奇”诗风的代表。而在文章方面则有《毛颖传》、《石定联句序》等。《毛颖传》是借史传的形式来写笔的故事,是戏拟之作,用原本写庄重内容的形式来写当时不入流的传奇故事。《石定联句序》也是用传统的诗序的形式来写幽默的内容。这两篇文章都是套用传统的正式的文学样式写传奇的内容,这是背离一般的认识,超出大多人想象的。而《画记》是和它们一样的作品。作于同一时期,出去同样的目的,这篇作品不是简单的甲乙账,而是韩愈在探索新的文学样式上走出的一个重要环节。
清人陈衍在《石遗室论文》中就提到韩愈吸收了《尚书》写文的纪实特点,又采纳了《考工记》一一陈述的笔法,使得《画记》在平铺直述中包涵字句篇章的变换,不同于一般的甲乙账。姚仲实说:“杂记类莫古于《礼记》之《檀弓》、《深衣》、《投壶》三篇。《檀弓》记杂事,二篇则存古之遗制;《周礼・考工记》亦然,后世韩退之《画记》体与近之。”由此可以看出,后人在看待《画记》时,基本都将它的风格归到《考工记》、《尚书》等古书之中。但是《画记》本身青出于蓝,又胜于蓝,这篇文章不仅根据复杂的画面内容作了真实和较细致的描写,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抒情意味。
三、《画记》的艺术特点
《画记》中描述的事物是非常多的,总数目有五百之多。如此庞杂的事物,被画家在纸张上有空间的层次的描绘出来,能够被人一眼就看明白,而要用语言表现出来却是极为困难的。当然也可以用甲乙账的形式将画上的事物一一罗列出来,但是其中的枯燥是很少有人能够忍受而不在意的。韩愈的《画记》虽然没有采用传统的画记的形式,将作者的画论,对画家的称赞,画的始末说出来,但是当读者深入文中时,心里不仅没有枯燥的感觉,还能够清楚明白的了解画里有什么以及作者要表达什么。 《画记》给人如此奇妙感觉的原因,首先在于韩愈对画面里的事物做了规整的类化记述,不是仅以文字跟随画面空间做上下左右的逐一描述,而是进行了一种主观梳理。这种表达方式相对于全方位扫描式的叙写更多了一种着意整理的立场,使得整篇记文的三段记物之笔,呈现出清晰的笔意,而其中每段结束处的总述之语。更是给前文看似散漫的无关罗列做了一个总结,使其有始有终,整段叙物也就能够于形散后意聚。,《画记》的铺排叙物,并没有可以进行笔墨的敷陈渲染与粉饰夸张,而是以平直简洁之笔叙写了多样物态,抛开了细致情态的笔墨刻画的物象罗列,没有形成单调乏味的文貌,它与前文所述之“精整”相互映照,展现了《画记》独特的叙物妙笔。
其次,文章中屡屡出现句法的变换。开始是“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者立着十人,一人骑而执大旗前立。这一段基本句法是“骑而・・者・・人,”第三句如果顺着前面来当时“骑而执大旗前立者一人”。可韩愈并没有顺着原本的句式往下写。这也就说韩愈意识到了变换句法,虽吸取《考工记》的记述之法,但并不不知变通,这样就避免了叙述的平淡无味,仔细看来和内容也是没有关系的,是单纯的句式的变换。文章后面也都是两张句式想杂的方式。这是《画记》不同于甲乙账的地方,不是单纯的为了写内容。韩愈还非常注意活用词语,如“甲胄手弓矢钺植者七人”。其中的“甲胄手”三字均由名词化成动词来用,并且连在一起,言简意赅。其它又有将牵牛、驱驴说成“牛牵”、“驴驱”等等,都在说明韩愈在创作中是有意识的将传统的记叙方式进行变化,使其具有更多的文学性。
第三,在甲乙账中,所有的东西都是并列的,记述起来是看到什么就描述什么,是没有偏颇的记录。而《画记》中却不是这样,在所有的事物中,对的详述是最详细的,其中所描绘的人多形态有三十二种,各种形态也都有一定的人数。而马的记述则比人简略,文章有马的形态三十七种,各种形态具体如何也做了详细的说明,可比描绘人少了具体的书目。牛以下变的更为简单,仅仅有动物的数量,没有它们各自形态的描写。事物之间的描述有繁有略,有粗有细,这都不是甲乙账有的。
就《画记》的整体结构来讲,前面的三分之二都是画的内容描写,后面的三分之一却是写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故事。这样前后比较,也是韩愈有意创造的。因为在后来韩愈为他人做的墓志铭中,也多是在前半的“序”中,不带感情的平淡的记述人的经历,一个最后铭的部分,各种感伤的情绪喷薄而出,令人扼腕叹息。总的来说,《画记》是韩愈创作新的文学样式的大胆尝试,从《尚书》等古书当中吸取精华,不拘泥于古人,对传统进行改良,其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画记》言简意赅、详略得当的叙事风格,也是我们在写作时应当吸取的。
篇3:浅析韩愈《画记》
浅析韩愈《画记》
韩愈作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大家,在散文、诗歌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一直都受到后人的推崇,而且多是肯定和赞美,《画记》一文,却因为自身特点与众不同,在后世受到的评价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关于“甲乙账”评价的问题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有一士人又于其末妄题云:欧阳永叔谓此文非退之莫能及,此又诬永叔也。永叔作《醉翁亭记》其辞玩易,盖戏云尔,又不自以为奇特也。而妄庸者亦作永叔语云:平生为此文最得意。又云:吾不能为退之《画记》,退之又不能为吾《醉翁亭记》。此又大妄也。仆尝谓退之《画记》近似甲乙帐耳,了无可观,世人识真者少,可叹亦可愍也。
这是“甲乙账”最早的出处。从此段话可以看出,当时有人说欧阳修极力称赞韩愈,并自认为作不出《画记》相类似的作品。最出色的《醉翁亭记》刚好能于《画记》平分秋色。苏轼听到这件事后,就称当时的人是“妄庸者”。苏轼有着欧阳修有着极深的渊源,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所以有关欧阳修自认做不出《画记》以及比不过的言论都该是虚假的。而苏轼极为尊重欧阳修,见到有人诬陷自己的老师,必然是极为愤慨的。所以笔者以为,苏轼说出这段更多的是出于感性,出于对欧阳修的敬重,汲汲于维护欧阳修的地位,因此这段评价是冲动的结果,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不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做出的结论。而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对韩愈的《画记》有着极高的评价,并仿作了《五百罗汉记》。秦观就将画中事物一一分离,然后记录各自的形态和数量,最后一段点出画的由来。他写道:“余家既崇佛氏,又尝览韩文公《画记》,爱其善叙事,该而不繁缛,祥而有规律。读其文,恍然如即其画。心窃慕,于是仿其遗意,取罗汉佛像记之。”在这里秦观对于《画记》的特点做了概括性的说明,切中肯絮,也标明了他对《画记》的重视。综合来看,关于“甲乙账”的否定,其源头就是不可信的,后人的生发和附会多是不可取的。甲乙账有自己的特点和写法,而《画记》和甲乙账存在很大的区别,后面将会论及。
二、《画记》创作的背景及其风格起源
《画记》原文中写到了韩愈创作这篇记的缘由,“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由此可以看出,韩愈做这篇文章是有感而发,是出于不舍的情意,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记下画的内容,这合于传统的“诗者,志之所之也”的创作观。其出发点就不是为了写甲乙账,而是记文以抒情。
据考证《画记》作于贞观十一年,韩愈二十八的时候。韩愈虽然在贞观八年二十五岁时榜上有名,但为了求仕京师,又连续三年参加了吏部博学宏辞科的考试,都未选中,三次给宰相上书,都没有得到恢复;他也多次去有权的官宦家去拜访,都是还没进门就被守门人挡了下来。贞观十二年,韩愈二十七岁,经人举荐去了董晋的幕下做僚属小吏,这个韩愈的理想也是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个年龄,应该是男子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时候,而韩愈却屡遭打击,他当时的郁闷之情是可想而知的,《感二鸟赋》、《复志赋》都表明了他心中的郁闷。心里有了愤慨和不平,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愿望和现实社会的矛盾、不和谐。从此时开始,韩愈开始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倡导古文,旨在摆脱当时的文学传统,尤其是科举的文章定式,并开始尝试新的表现形式,韩愈在《与冯宿论文书》中就表示了他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韩愈和孟郊作出了很多背离规范的联句诗,如《南山诗》、《陆浑山火》等,这些都成为韩愈“怪奇”诗风的代表。而在文章方面则有《毛颖传》、《石定联句序》等。《毛颖传》是借史传的形式来写笔的故事,是戏拟之作,用原本写庄重内容的形式来写当时不入流的传奇故事。《石定联句序》也是用传统的诗序的形式来写幽默的内容。这两篇文章都是套用传统的正式的文学样式写传奇的内容,这是背离一般的认识,超出大多人想象的。而《画记》是和它们一样的作品。作于同一时期,出去同样的目的,这篇作品不是简单的甲乙账,而是韩愈在探索新的文学样式上走出的一个重要环节。
清人陈衍在《石遗室论文》中就提到韩愈吸收了《尚书》写文的纪实特点,又采纳了《考工记》一一陈述的笔法,使得《画记》在平铺直述中包涵字句篇章的变换,不同于一般的甲乙账。姚仲实说:“杂记类莫古于《礼记》之《檀弓》、《深衣》、《投壶》三篇。《檀弓》记杂事,二篇则存古之遗制;《周礼・考工记》亦然,后世韩退之《画记》体与近之。”由此可以看出,后人在看待《画记》时,基本都将它的风格归到《考工记》、《尚书》等古书之中。但是《画记》本身青出于蓝,又胜于蓝,这篇文章不仅根据复杂的.画面内容作了真实和较细致的描写,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抒情意味。
三、《画记》的艺术特点
《画记》中描述的事物是非常多的,总数目有五百之多。如此庞杂的事物,被画家在纸张上有空间的层次的描绘出来,能够被人一眼就看明白,而要用语言表现出来却是极为困难的。当然也可以用甲乙账的形式将画上的事物一一罗列出来,但是其中的枯燥是很少有人能够忍受而不在意的。韩愈的《画记》虽然没有采用传统的画记的形式,将作者的画论,对画家的称赞,画的始末说出来,但是当读者深入文中时,心里不仅没有枯燥的感觉,还能够清楚明白的了解画里有什么以及作者要表达什么。 《画记》给人如此奇妙感觉的原因,首先在于韩愈对画面里的事物做了规整的类化记述,不是仅以文字跟随画面空间做上下左右的逐一描述,而是进行了一种主观梳理。这种表达方式相对于全方位扫描式的叙写更多了一种着意整理的立场,使得整篇记文的三段记物之笔,呈现出清晰的笔意,而其中每段结束处的总述之语。更是给前文看似散漫的无关罗列做了一个总结,使其有始有终,整段叙物也就能够于形散后意聚。,《画记》的铺排叙物,并没有可以进行笔墨的敷陈渲染与粉饰夸张,而是以平直简洁之笔叙写了多样物态,抛开了细致情态的笔墨刻画的物象罗列,没有形成单调乏味的文貌,它与前文所述之“精整”相互映照,展现了《画记》独特的叙物妙笔。
其次,文章中屡屡出现句法的变换。开始是“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者立着十人,一人骑而执大旗前立。这一段基本句法是“骑而・・者・・人,”第三句如果顺着前面来当时“骑而执大旗前立者一人”。可韩愈并没有顺着原本的句式往下写。这也就说韩愈意识到了变换句法,虽吸取《考工记》的记述之法,但并不不知变通,这样就避免了叙述的平淡无味,仔细看来和内容也是没有关系的,是单纯的句式的变换。文章后面也都是两张句式想杂的方式。这是《画记》不同于甲乙账的地方,不是单纯的为了写内容。韩愈还非常注意活用词语,如“甲胄手弓矢钺植者七人”。其中的“甲胄手”三字均由名词化成动词来用,并且连在一起,言简意赅。其它又有将牵牛、驱驴说成“牛牵”、“驴驱”等等,都在说明韩愈在创作中是有意识的将传统的记叙方式进行变化,使其具有更多的文学性。
第三,在甲乙账中,所有的东西都是并列的,记述起来是看到什么就描述什么,是没有偏颇的记录。而《画记》中却不是这样,在所有的事物中,对的详述是最详细的,其中所描绘的人多形态有三十二种,各种形态也都有一定的人数。而马的记述则比人简略,文章有马的形态三十七种,各种形态具体如何也做了详细的说明,可比描绘人少了具体的书目。牛以下变的更为简单,仅仅有动物的数量,没有它们各自形态的描写。事物之间的描述有繁有略,有粗有细,这都不是甲乙账有的。
就《画记》的整体结构来讲,前面的三分之二都是画的内容描写,后面的三分之一却是写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故事。这样前后比较,也是韩愈有意创造的。因为在后来韩愈为他人做的墓志铭中,也多是在前半的“序”中,不带感情的平淡的记述人的经历,一个最后铭的部分,各种感伤的情绪喷薄而出,令人扼腕叹息。总的来说,《画记》是韩愈创作新的文学样式的大胆尝试,从《尚书》等古书当中吸取精华,不拘泥于古人,对传统进行改良,其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画记》言简意赅、详略得当的叙事风格,也是我们在写作时应当吸取的。
篇4:韩愈《画记》原文
1、被甲载兵:穿着铠甲、扛着兵器。载,同戴,负戴。田犬:猎狗。田,同“畋”。
2、涉者:渡水的。陆:通“路(1u陆)”,跳。翘者:指举足欲跳之马。讹者:指在动的马。
3、旃(zhan占)车:插有赤色曲柄旗的车。
4、弓服矢房:即弓袋箭袋。服,同“箙”,用竹木或兽皮制成的盛箭器。
5、贞元甲戌年:贞元十年,即公元794年。
6、藂集:聚集。藂,同“丛”。
7、河阳:今河南省孟县。
8、赵侍御:其人不详。
9、手摸:亲手描摹。
10、国本:国手所绘画本。闽中:古郡名,治所在冶县(今福建省福州市)。大都:大概。
11、自释:自我宽慰。
篇5:韩愈《画记》原文
绘有古今各种人、物的小画共一卷:骑着马站立在那里的有五人,骑着马穿着铠甲握着兵器站立在那里的有十人,一个骑马的人手握大旗在前面站着,骑着马而且穿着铠甲握着兵器边走边要下马、牵着马走的人有十人,骑马而且背上背着东西的二人,披甲戴盔坐着睡觉的一人,正在趟水过河的一人,坐着脱鞋袜的一人,因为冷烤火的一人,拿着各种器物做活的八人,捧着投壶用的壶、箭的一人,在屋下准备饭菜的十一人,舀水灌进器皿中的四人,牵牛的二人,赶驴的四人,一个人拄着拐杖、背着东西,妇女、幼儿坐在车中可以看见的六人,上车下车的三人,幼儿在游戏的九人。共描绘人物活动三十二项,画大小人物一百二十三个,没有形貌相同的。
马,大的有九匹;在马当中,又有站在高处的,处在低处的,正在走的,被牵着的,渡水的,跳着的,抬腿打算跳的,回头看的`,发出啸声的,歇息的,动的,站立的,高举前两足、像人那样站立的,咬东西的,喝水的,小便的,往高处奔的,往低处下的,靠着树擦痒的,嘘气的,闻气味的,因为高兴在一起嬉戏的,因为发怒相互踢咬的,正在吃草的,被人骑着的,在奔驰的,在跑的,驮着衣物的,驮着狐狸、兔子的。共描绘马的活动二十七项,画有大小马八十三匹,却没有相同的
牛大小十一头。骆驼三头。驴的数目除同骆驼数目一样外,再加上一头。鹘鸟一只。狗、羊、狐狸、兔子、麋鹿一共三十只。插有红色曲柄旗的车子三辆。各种兵器、弓箭、旌旗、刀剑、矛盾、弓袋箭壶、铠甲、帽盔一类的东西,以及瓶盂、伞笠、方筐圆莒、绮、釜一类饮食服用器物和投壶、下棋用的器具,有二百五十一件,都委婉细致地充分画出了它们的妙处。
贞元甲戌年,我在京城里,没有什么事可干。和我住在一起的有位独孤申叔先生,他才弄到这幅画,就和我打赌弹綦,我幸好胜了,于是得到了这卷画。我心里十分爱惜它,认为它不单是一个画工能够构思得出,大概是许多画工发挥长处画出来的,即使是有人给我百两金子,我也决不出卖。第二年,我出了京城,到了河阳,和几位客人谈论画的品格,于是把它拿了出来。在坐的有位赵侍御,是位有德行的人,他见到画便露出悲哀的神色,好象很有感触。过了一会儿对我说道: “唉!这是我亲手描摹的画呀,我失掉它都快二十年了。我年轻时有志于绘画这件事,得到了一件国手绘的画,就抛开人世间的事情亲手描摹出了这卷画。可在漫游闽中时把它丢失了,当我一个人闲居时,它便时常浮上我的心头,这是因为起初我为它付出过劳动,而往常义很喜爱它的缘故。现在虽然遇见了这卷画,我自己的力量已不能把它描摹下来了,姑且让画工把它的大概画下来吧。”我既十分喜爱这卷画,又为赵君的事迹所感动,因此把画送给了他,而记下了画上人、物的形状和数目,常常观看它,用来自我宽慰。
拓展阅读:《画记》创作的背景及其风格起源
《画记》原文中写到了韩愈创作这篇记的缘由,“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由此可以看出,韩愈做这篇文章是有感而发,是出于不舍的情意,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记下画的内容,这合于传统的“诗者,志之所之也”的创作观。其出发点就不是为了写甲乙账,而是记文以抒情。
据考证《画记》作于贞观十一年,韩愈二十八的时候。韩愈虽然在贞观八年二十五岁时榜上有名,但为了求仕京师,又连续三年参加了吏部博学宏辞科的考试,都未选中,三次给宰相上书,都没有得到恢复;他也多次去有权的官宦家去拜访,都是还没进门就被守门人挡了下来。贞观十二年,韩愈二十七岁,经人举荐去了董晋的幕下做僚属小吏,这个韩愈的理想也是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个年龄,应该是男子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时候,而韩愈却屡遭打击,他当时的郁闷之情是可想而知的,《感二鸟赋》、《复志赋》都表明了他心中的郁闷。心里有了愤慨和不平,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愿望和现实社会的矛盾、不和谐。从此时开始,韩愈开始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倡导古文,旨在摆脱当时的文学传统,尤其是科举的文章定式,并开始尝试新的表现形式,韩愈在《与冯宿论文书》中就表示了他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韩愈和孟郊作出了很多背离规范的联句诗,如《南山诗》、《陆浑山火》等,这些都成为韩愈“怪奇”诗风的代表。而在文章方面则有《毛颖传》、《石定联句序》等。《毛颖传》是借史传的形式来写笔的故事,是戏拟之作,用原本写庄重内容的形式来写当时不入流的传奇故事。《石定联句序》也是用传统的诗序的形式来写幽默的内容。这两篇文章都是套用传统的正式的文学样式写传奇的内容,这是背离一般的认识,超出大多人想象的。而《画记》是和它们一样的作品。作于同一时期,出去同样的目的,这篇作品不是简单的甲乙账,而是韩愈在探索新的文学样式上走出的一个重要环节。
清人陈衍在《石遗室论文》中就提到韩愈吸收了《尚书》写文的纪实特点,又采纳了《考工记》一一陈述的笔法,使得《画记》在平铺直述中包涵字句篇章的变换,不同于一般的甲乙账。姚仲实说:“杂记类莫古于《礼记》之《檀弓》、《深衣》、《投壶》三篇。《檀弓》记杂事,二篇则存古之遗制;《周礼・考工记》亦然,后世韩退之《画记》体与近之。”由此可以看出,后人在看待《画记》时,基本都将它的风格归到《考工记》、《尚书》等古书之中。但是《画记》本身青出于蓝,又胜于蓝,这篇文章不仅根据复杂的画面内容作了真实和较细致的描写,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抒情意味。
篇6:韩愈《画记》原文
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载兵行且下牵者十人,骑且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者一人,骑而牵者二人,骑而驱者三人,执羁鞠立者二人,骑而下倚马臂隼而立者一人,骑而驱涉者二人,徒而驱牧者二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钺植者七人,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杂执器物役者八人,奉壶矢者一人,舍而具食者十有一人,挹且注者四人,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者载而可见者六人,载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戏者九人。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没有同者焉。
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陆者,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者,立者,人立者,龅者,饮者,溲者,陟者,降者,痒磨树者,嘘者,嗅者,喜相戏者,怒相缇啮者,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凡马之事二十有七,为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牛大小十一头。橐驼三头。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隼一。犬羊狐兔糜鹿共三十。旃车三辆。杂兵器弓矢旌旗刀剑矛盾弓服矢房甲胄之属,缶并盂簦笠筐笛镝釜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之具,二百五十有一,皆曲极其妙。
贞元甲戌年,余在京师,甚无事。同居有独孤生申叔者,始得此画,而与余弹綦,余幸胜而获焉。意甚惜之,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盖蒙集众工人之所长耳,虽百金不愿易也。明年出京师,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座有赵侍御者,君子人也,见之戚然,若有感然。少而进日:“噫!余之手摸也,亡之且二十年矣。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游闽中而丧焉,居闲处独,时往来余怀也,以其始为之劳而夙好之笃也。今虽遇之,力不能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余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
篇7:师说韩愈翻译
师说韩愈翻译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 传授)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 军队)
【之】
①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篇8:韩愈《师说》翻译
韩愈《师说》翻译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诗人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词句注释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古之学者必有师”。
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犹且:尚且。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词作动词。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
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各种手艺。
相师:拜别人为师。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年相若:年岁相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复:恢复。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这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贻(yí):赠送,赠予。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篇9:《韩愈》原文及翻译
《韩愈》原文及翻译
李贺字长吉,唐诸王孙也。父瑨肃,边上从事。贺年七岁,以长短之歌名动京师。时韩愈与皇甫湜贤贺所业,奇之而未知其人。因相谓曰:若是古人,吾曹不知者。若是今人,岂有不知之理。会有以瑨肃行止言者,二公因连骑造门,请其子。既而总角荷衣而出。二公不之信,因面试一篇。贺承命欣然,操觚染翰,旁若无人。仍目曰《高轩过》。曰:华裙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隐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殿前作赋声磨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元精耿耿贯当中。庞眉书客感愁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负天鸿,他日不羞蛇作龙。二公大惊,遂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所居,亲为束发。年未弱冠,丁内艰。他日举进士,或谤贺不避家讳,文公时著辨讳一篇。不幸未状室而终。(出《摭言》)
【译文】
李贺字长吉,是唐室王孙。他的父亲叫李瑨肃,在边上任从事。李贺七岁时,就以能作长短句名声轰动京师。当时在文坛上已负盛名的韩愈与湜赞赏李贺写的诗篇,十分惊奇但不知到这个人。互相说:这个写一手好诗的人若是古人,我们不知道就罢了,若是同时代的人,我们怎能不知道呢。在文友们聚会时,有人将李贺的父亲李瑨肃的简单概况告诉了他们。于是,韩愈与皇甫湜相约结伴骑马前去登门造访,请李瑨肃将李贺唤出来让他们看看。不一会儿,从内室走出一位扎着两个爪髻披着衣裳的少年。韩愈和皇甫湜不相信眼前这个孩子就是名动京师的诗人,请李贺当场作篇诗给他们看看。李贺欣然尊命,拿起写诗的木板,在墨池中醮好墨笔,旁若无人地挥笔疾书起来。诗题叫《高轩过》,内容是这样的.:华裙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隐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展前作赋声磨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元精耿耿贯当中。庞眉书客感愁逢,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负天鸿,他日不羞蛇作龙。韩愈与皇甫湜看罢大惊,于是他们将来时骑的马的嚼子连在一起,携李贺返回,亲手为他束发。李贺尚未成年,就遭受艰难的生活。后来他想参加举拔乡贡进士的科考,又遭到世人诽谤他不避家讳。为此韩愈写了一篇辨讳的文章为他辩护。不幸的是,李贺二十六岁就去世了,未到壮年而夭折。
【画记韩愈翻译】相关文章:
1.韩愈《师说》翻译
2.韩愈师说对照翻译
5.石钟山记翻译
6.沧浪亭记翻译
10.藏画记的美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