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孩子缘何异口同声
“小勺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40个孩子缘何异口同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40个孩子缘何异口同声,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40个孩子缘何异口同声
40个孩子缘何异口同声
文汇报 -09-05 苏铮
●一个初中预备班的40名新生先后走上讲台作两分钟自我介绍,用词的雷同率几近100%。孩子的思维空间如此狭窄,思维方式如此单调,思维能力如此弱化,值得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反思
●孩子的单一思维,与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关。现行考试制度的出题思路还没有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出发,是一种不黑即白的逻辑,求同不求异,学生的鲜活性、灵性、想象力被实实在在地淹没其中
●应倡导个性化教育,提倡“异想天开”,允许“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以老师的眼光、书本的角度来替代
开学前,孩子作为初中预备班的新生,按学校要求军训了三天。让我感慨万分的是在参加了孩子的“两分钟自我介绍”班会活动后。40名同学先后走上讲台作两分钟自我介绍,想不到从这些同学嘴里“吐”出的自我形象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我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好交朋友。”用词的雷同率几近100%,可谓“异口同声”。
回家路上,我问孩子,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认识并记住了几位?“基本上没记住。因为讲得都差不多。我只记住一位同学,就因为她是外省市来的。”
呜呼!闻听此言,不由得悲从心来,金子般的童年,却不见童真与稚趣,花季的青春,竟演绎出如此的呆板与压抑。
此景此情,让我想起孩子小学时“一分钟竞选演讲”的情况,虽然每个人竞选的目标不一样,但竞选词却也如出一辙,承诺的都是要做老师的好帮手。又联想到现在经常开展的向不发达地区小朋友献爱心活动,学生拿出来的不外乎是“老三件”:一捧土,一瓢水,一捆柴,抑或几本书。孩子的思维空间如此狭窄,思维方式如此单调,思维能力如此弱化,真让人不愿往深处想。
应该说,处在花季的学生好奇,对周围的事物有特殊的敏锐性,他们的触角、视角和感觉与成人相比,更有其独特、新鲜、活泼、可爱之处,但如今反映在课堂、演讲台上,却是如此枯燥、乏味、教条,这不能不让人要问一个为什么?
学生的言行折射出的是我们教育的状况。近年来,在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实践和教育创新等方面,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和改革正在进行,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社会上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的创新大赛也时有所闻。但是,细细推敲,却发现真正有童趣、有生机的东西太少,成人化的痕迹过重。是我们的学生成熟早了,还是我们的教育灌输成人的东西多了,从而禁锢了孩子的思维,无形中给他们套上了“心智枷锁”?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反思的。
教育,当然要传授知识,但更要育人,培养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客观地说,一些孩子的单一思维,与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关。应试教育偏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学习知识被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甚至是唯一的任务,而探索创新的能力却被弃之脑后。同时,过分强调同一性而漠视个体差异性、创新性的直接结果,是养成了孩子们依赖书本、依赖老师、依赖标准的“习惯”,最终导致的是个性和想象力的“瘫痪”,形成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尤其创造能力差的弱势。总之,现行考试制度的出题思路还没有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出发,是一种不黑即白的逻辑,求同不求异,学生的鲜活性、灵性、想象力被实实在在地淹没其中。
在新经济时代,中国急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要适时地转变思路。在学校的教育中,应倡导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理想象;提倡“异想天开”,允许“标新立异”,克服学生思维单一化的倾向,启发学生对同一件事能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面进行思维,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最后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以老师的'眼光、书本的角度来替代。
再说,模式化的教育,即使培养出所谓“龙”和“凤”,也是飞不高、走不远的。孩子的灵性缺失,创造力贫乏,毫无生机、活力可言,这种状况不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所愿意看到的。捏在手里的沙,如果捏得太紧,反而会漏掉。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有所突破,鼓励学生对课本、对课堂教学提出质疑,触发他们的灵感,逐渐形成多维、多角度、立体式的思维方式,切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美国一位小学校长认为,通过教育让孩子们会用自己的头脑是最重要的。经过教育,让他们对世界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他们应该会提出问题,而不只是接受。“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未来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值得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和研读。
显然,开启孩子的心智,放飞孩子的想象,转动孩子的脑子,让精彩、新鲜、活跃的世界回到孩子们的手中、眼中和心中,这不仅是教育的理想,也应是教育的宗旨。所有的孩子,以自己的多姿多彩亮相世界、奉献社会,这世界才会五彩缤纷,那时,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阶梯和摇篮。
(作者单位: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篇2:孩子学习差要提高、成绩好要更上层楼 家长缘何焦虑?
给孩子多报几个课外班,成了不少家长在焦虑情绪驱使下的无奈选择。按理说,随着近些年教育事业的进步,孩子们已经享受着越来越好的教育环境,为何家长们的焦虑始终没能减轻?焦虑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
焦虑,是公众对教育有了更高期待
家长的焦虑,往往并不因孩子成绩的好坏而改变。赵敏的孩子在天津市一所民办中学念书,成绩稳定在年级前10。即便如此,赵敏仍给孩子报了两个辅导班。“孩子物理单科基础较差,光靠在学校上课很难追上,必须在外面‘开小灶’。学校又没办法进行特别有针对性的教学,我只能自己想办法。”赵敏说。
谈到为何热衷报班,赵敏认为:“每个孩子情况都不同,需求多样,尖子生家长想着给孩子再拓展知识或者培养兴趣,学习一般孩子的家长就得通过课外班给孩子提高成绩。像我的孩子,整体成绩在学校已经很优秀。但是未来和他竞争的是全市的学生,我在外给他报班,是让他看到更优秀的人,不能停留在自己现有的水平。”
如今的家长,对教育有了更高的期待与要求,而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对此显然力不从心。有专家指出,家长焦虑的深层次原因,仍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随着“就近入学”制度的越来越严格,以及推优、特长等比例的逐年下降,使得“学区房”成为了上好学校的唯一途径,但高价的学区房又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的,于是,尽管推优、特长的名额越来越有限,还是使得不少家长逼着孩子“背水一战”,在奥数、钢琴、英语,以及各种竞赛中谋求出路。
相关专家表示,以公众目前对教育的需求,仅靠学校显然远远无法满足。但也不得不承认,很多学校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安排等方面效率较低,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
石家庄一中教师吕学功认为,当前,很多学校的作业布置并不科学,还没有做到分层次、有针对性、个性化地布置作业,难免存在“将已经掌握知识点的学生和尚未掌握知识点的学生混为一谈,造成学生负担的增加以及学习效果的不尽如人意。” 如何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基础上减轻学生学业压力、更有针对性地教和学,是学校需要思考和提升的地方。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孙玉柱表示,“减负”工作需要和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包括进行分级课程整合、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焦虑,因攀比心理而无所适从
尝试,是很多家长给孩子报课外班的心态写照。石女士的儿子目前在北京市丰台区读小学四年级,从一年级开始,石女士便开始了盲目的尝试:为孩子报了围棋、画画、游泳、作文、武术等8门课,英语课一年一万多元、武术课一年6500元、作文课一节200元……“我的儿子有一次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作文,结果他写‘我的烦恼就是我妈妈给我报了很多辅导班’,我看了真是五味杂陈。”石女士说。
到现在,石女士的孩子已放弃大部分课外班,只留下了作文和武术两门。“给孩子报课外班,我觉得就像是社会保险之外的商业保险,买了之后心里能踏实点。大多数课外班都来自身边家长的推荐,但现在发现,报得越多越不踏实,成了恶性循环。”
石女士的做法并不罕见。
“我也很想淡定,但是你去看看今天的学校,英语课堂上,一部分孩子还在从abc学起,一部分孩子已经可以大本大本地阅读原版《哈利·波特》了,让我怎么淡定?”
“我也不想攀比,可是,每每茶余饭后,妈妈们总会聊起给孩子报了什么课外班,当你听到人家的孩子已经上了奥数、英语、美术、舞蹈、书法、钢琴,而自己的孩子还什么技能都没有,怎么可能不焦虑?”
攀比心理,是很多家长焦虑的来源。赵敏说,她周围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参照物,“这种攀比不仅体现在平时训斥孩子上,连报课外班,都要参考别人家,而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
在北京一位中学校长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尊重孩子意愿、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懂,但却架不住现实环境的带动,只能在焦虑中做出上这个辅导班还是那个培训班的茫然选择。
焦虑,亦来自激烈的社会竞争
高露是济南一所重点小学的班主任,经常与家长打交道的她觉得,只要有竞争,家长的焦虑就很难消除。“无论是将来的高考还是就业,不管采取怎样的选拔形式,分数也好,综合素质评价也罢,总要分出个三六九等,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家长怎能不焦虑?”
在她看来,很多家长对于负担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竞争很正常,但他们只是不停地抱怨,却很少思考如何让自己孩子的课外时间过得更有效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也认为,理性看待压力与焦虑,是当前不少家长必须学会的一课。不存在没有压力的学习,单纯减负是行不通的。
“比较而言,欧美等国家学生的压力同样不小,只是这些国家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多基于个人兴趣和自愿。而我们国家,很多孩子的压力和负担来源于不喜欢和被迫。”洪明说:“家长更应该做的,是让孩子明白压力的积极意义,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更要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提高效率。家长和孩子都要转变学习观念,把学习本身视为目的,尽量淡化功利的味道。”
如何才能有效缓解焦虑,在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教育实践者看来,这需要教育系统、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配合,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家长教育、社会引导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吕 端 赵婷玉参与采写)
【40个孩子缘何异口同声】相关文章:
2.幸福的40个语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