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别离欲别牵郎衣的翻译赏析
“别欺负小白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古别离欲别牵郎衣的翻译赏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古别离欲别牵郎衣的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古别离欲别牵郎衣的翻译赏析
古别离欲别牵郎衣的翻译赏析
《古别离·欲别牵郎衣》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古诗全文如下: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前言】
《古别离》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刻画一个女子送别情郎的场面,表现了她的挚爱和忧虑。前两句写在情郎临行之际,女子询问他的去处,这里既有依依不舍之情,又体现了女性的温柔缠绵。最后两句说不担心你回来迟了,就怕去临邛的嘱咐,更充满了期待和无奈。全诗情真意切、质朴自然,耐人寻味。
【注释】
古别离:新乐府歌曲名。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
【翻译】
临近分别的时候牵着止夫的衣服问道:这次你到哪儿去?我不会责怪你回来迟了,你千万不要到临邛那里去。
【赏析】
诗的开头“欲别”二字,紧扣题中“别离”,同时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暂停片刻,听一听她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另外,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依恋亲密之情。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娇憨地问:“郎今到何处”?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行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不合常规。但是,联系第四句来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去 “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郎今到何处”,问得多余,却又问得巧妙。
第三句宕开一笔,转到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然而她却偏说“不恨”。这个“不恨”,联系到第四句中诗人引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便可知她是怕男主人公去觅新欢。可见“不恨归来迟”,隐含着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诚挚的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 “莫向临邛去”。其用心之良苦,可谓“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苏轼《读孟东野诗》)。
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谜底”,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抓住它才能真正地领会前三句,咀嚼出全诗的情韵。
诗人用这种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熟练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并从这个矛盾之中显示了她的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全诗言简意丰,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篇2:古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的诗意: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 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出自孟郊《古别离》
欲别牵郎衣, 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 莫向临邛去!
注释
古别离:新乐府歌曲名。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借喻男子觅得新欢之处。
翻译:
我拉着将要离别的丈夫的衣服,
你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
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赏析
《古别离》
这首小诗,描写一个女子送别情郎的场景,通过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表现出女子的深情与忧虑。全诗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处境——丈夫常年在外游荡,妻子整年空守闺房,好容易迟迟归来,没有多久,又要出门远走。临行时,妻子依依不舍地牵着丈夫的衣服,问他要到哪儿去?我不怪你回来得迟,只希望你记着在家的妻子,不要变心另觅新欢。诗人用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洗炼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从这个矛盾中显示出她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首句“牵郎衣”的举动,颇显小女儿娇羞的情态。这个动作是为了使将行的丈夫能稍作停留,体现出女主人公的依依不舍之态。“郎今到何处”句,作轻声发问,问的重点在于深情,而非寻求回答,因为在临别之时,她怎么会还不知道丈夫要去哪里呢?结合最后两句来看,她是因为担心丈夫去临邛,才故意发问。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女主人公在这里作了让步,她不恨丈夫晚归,最希望的就是丈夫不要到临邛去。说是“不恨”其实是反语,盼郎早归是人之常情,如果丈夫迟迟不归,她哪里会不恨呢?然而,对丈夫的深情使她甘愿承受等待的煎熬,甘愿以苦苦的相思来慰藉彼此相恋的真情。因此,她宁愿退步,只希望丈夫不辜负她的等待,“莫向临邛去”。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最后这句,这句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
篇3:古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注释:
古别离:新乐府歌曲名。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
翻译:
临近分别的时候牵着止夫的衣服问道:这次你到哪儿去?
我不会责怪你回来迟了,你千万不要到临邛那里去。
赏析:
诗的开头“欲别”二字,紧扣题中“别离”,同时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暂停片刻,听一听她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另外,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依恋亲密之情。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娇憨地问:“郎今到何处”?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行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不合常规。但是,联系第四句来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去“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郎今到何处”,问得多余,却又问得巧妙。
第三句宕开一笔,转到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然而她却偏说“不恨”。这个“不恨”,联系到第四句中诗人引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便可知她是怕男主人公去觅新欢。可见“不恨归来迟”,隐含着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诚挚的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莫向临邛去”。其用心之良苦,可谓“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苏轼《读孟东野诗》)。
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谜底”,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抓住它才能真正地领会前三句,咀嚼出全诗的情韵。
诗人用这种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熟练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并从这个矛盾之中显示了她的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全诗言简意丰,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篇4:孟郊《古别离》诗词翻译赏析
孟郊《古别离》诗词翻译赏析
古别离 孟郊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翻译:
将要离别的时候,(我)拉着丈夫的衣服,(问)你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赏析:
这首小诗,情真意蕴,质朴自然。
开头“欲别”二字,扣题中的“别离”,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有人认为这个动作是表现不忍分别,虽不能说毫无此意,不过从全诗来看,这一动作显然是为了配合语言的,那么它的含意也就不能离开人物语言和说话的背景去理解。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话;就她自己而言,也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流露出一种郑重而又亲昵的情态。这一切当然都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分量、情感的分量,以便引起对方的重视。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就开口说话了:“郎今到何处”?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别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令人费解。但是,要联系第四句来看,便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走到一个“可怕”的去处──“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郎今到何处”,此时此言,看似不得要领,但这个“多余的弯子”,又是多么传神地画出了她此刻心中的慌乱和矛盾啊!
第三句放开一笔,转到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迟迟不归岂非“恨”事!然而她却偏说“不恨归来迟”。要体会这个“不恨”,也必须联系第四句──“莫向临邛去”。临邛,即今四川省邛崃县,也就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这里的“临邛”不必专指,而是用以借喻男子觅得新欢之处,到了这样的地方,对于她来说,岂不更为可恨,更为可怕吗?可见“不恨归来迟”,是以“归来迟”与“临邛去”比较而言。不是根本上对“归迟”而不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之谓。这句诗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隐忍着痛苦的.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这么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绵绵之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莫向临邛去”!以己之情,动人之情,那该是更能打动对方的吧?情深意挚,用心良苦,诚所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衬托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谜底”,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抓住它方能真正地领会前三句,咀嚼出全诗的情韵。诗人用这种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洗练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并从这个矛盾之中显示出她的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隽永深厚,耐人寻味。它与“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白居易《怨词》);“常恐新声发,坐使故声残”(孟郊《古妾薄命》);“不畏将军成久别,只恐封侯心更移”(薛道衡《豫章行》)等诗句一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可悲的处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诗用短促的仄声韵,亦有助于表现人物急切、不安的神情。
篇5:《古怨别·飒飒秋风生》翻译赏析
《古怨别·飒飒秋风生》翻译赏析
《古怨别·飒飒秋风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古诗全文如下: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前言】
古怨别,诗题名。《古怨别》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八句,四十字,细腻地描绘了一对情侣难分难舍、令人感动的情状。
【注释】
⑴古怨别:古人离别的怨情。
⑵飒飒:形容秋风吹的声音。
⑶相向:面对面。
⑷气先咽:因为伤心,气塞声断讲不出话来。
⑸心曲:心事。
⑹唯所思:(分别后)只有互相思念。
【翻译】
在秋风萧瑟,满眼凄凉的季节,一双相濡以沫的夫妻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含怨辞别。在这令人肝肠寸断的时刻,两人眼含热泪,面面相视,想要向对方说点什么,可尚未开口已是泣不成声。心中早有千言万语,可是在此刻,因悲痛至极而无法诉说。分别后天各一方,相思之情能与谁人说,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天涯两地共赏一轮明月,寄托无尽的'相思愁苦。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情人离愁的诗歌。此诗一、二句是离别的时间和环境,写的又是在秋天。中间两联诗句内容相重,强调地描写了两人因离别而泪眼相看、欲说不能、伤心之极的情景。最后两句写的是离别人的将来,两人只能在明朗的月光下共同想念了。表示了他们真切、坚贞的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秋日的离愁:“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交代离别时的节令,并用“飒飒秋风”渲染离愁别绪。接下去是写一对离人的表情:“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相向,就是脸对着脸、眼对着眼;从“含情”二字里,使人想象到依恋难舍的情景,想象到汪汪热泪对着热泪汪汪的情景;想对爱人说些什么,早已抽抽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这两句写得极为生动传情,宋代柳永,便把它点化到自己的词中,写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雨霖铃》)的名句。抽抽咽咽固然说不出话来,但抽咽稍定,到能够说话之时,却反而觉得没话可说了。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原先对“离人”或稍有不放心,想嘱咐几句什么话,或表白一下自己的心迹,但看到对方那痛楚难堪的表情,已经没有什么需要说的了。“却难说”三字,确切地写出了双方当时的一种心境。这一对离人,虽然谁都没说什么,但“未说一言,胜过千言”,更表现了他们深挚的爱情和相互信赖。最后用一幅开阔的画面,写出了他们对别后情景的遐想:“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从这幅开阔的画面里,使人看到了他们在月光之下思念对方的情状,使人想象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相互祝愿。
总起来看,诗人以秋风渲染离别的气氛;写“含情”之难舍,以“气先咽”来描状;写“心曲”之复杂,以“却难说”来概括;写别后之深情,以“共明月”的画面来遐想两人“唯所思”的情状。诗人换用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具体而动人。特别是“悲来却难说”一句,本是极抽象的叙述语,但由于诗人将其镶嵌在恰当的语言环境里,使人不仅不感到它抽象,而且觉得连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都表现出来了。这正是作者“用常得奇”所收到的艺术效果。
篇6:孟郊《古怨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全诗翻译赏析
孟郊《古怨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全诗翻译赏析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惟所思,天涯共明月。
注释
⑴古怨别:古人离别的怨情。
⑵飒飒:形容秋风吹的声音。
⑶相向:面对面。
⑷气先咽:因为伤心,气塞声断讲不出话来。
⑸心曲:心事。
⑹唯所思:(分别后)只有互相思念。
译文
在秋风萧瑟,满眼凄凉的季节,一双相濡以沫的夫妻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含怨辞别。在这令人肝肠寸断的时刻,两人眼含热泪,面面相视,想要向对方说点什么,可尚未开口已是泣不成声。心中早有千言万语,可是在此刻,因悲痛至极而无法诉说。分别后天各一方,相思之情能与谁说,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天涯两地共赏一轮明月,寄托无尽的相思愁苦。
名句赏析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①心曲:心事。 ②千万端:千条万条,千头万绪。
这两句是说,抽抽咽咽,悲悲啼啼,固然不能说话,而当抽咽稍止,想把千头万绪的心里话,千叮万咛,倾吐一番,但离别之苦,悲发于中,想说反而觉得没话可说了。写“心曲”之复杂,以“却难说”来概括,确切地写出了双方当时的一种心境,表现了他们深挚的爱情和相互信赖。
赏析
古怨别,诗题名。《古怨别》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八句,四十字,细腻地描绘了一对情侣难分难舍、令人感动的情状。
这是一首描写情人离愁的歌。此诗一、二句是离别的时间和环境,写的又是在秋天。中间两联诗句内容相重,强调地描写了两人因离别而泪眼相看、欲说不能、伤心之极的情景。最后两句写的是离别人的将来,两人只能在明朗的月光下共同想念了。表示了他们真切、坚贞的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秋日的离愁:“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交代离别时的节令,并用“飒飒秋风”渲染离愁别绪。接下去是写一对离人的表情:“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相向,就是脸对着脸、眼对着眼;从“含情”二字里,使人想象到依恋难舍的情景,想象到汪汪热泪对着热泪汪汪的情景;想对爱人说些什么,早已抽抽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这两句写得极为生动传情,宋代柳永,便把它点化到自己的词中,写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雨霖铃》)的名句。抽抽咽咽固然说不出话来,但抽咽稍定,到能够说话之时,却反而觉得没话可说了:“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原先对“离人”或稍有不放心,想嘱咐几句什么话,或表白一下自己的心迹,但看到对方那痛楚难堪的表情,已经没有什么需要说的了。
“却难说”三字,确切地写出了双方当时的一种心境。这一对离人,虽然谁都没说什么,但“未说一言,胜过千言”,更表现了他们深挚的爱情和相互信赖。最后用一幅开阔的画面,写出了他们对别后情景的`遐想:“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从这幅开阔的画面里,使人看到了他们在月光之下思念对方的情状,使人想象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相互祝愿。总起来看,诗人以秋风渲染离别的气氛;写“含情”之难舍,以“气先咽”来描状;写“心曲”之复杂,以“却难说”来概括;写别后之深情,以“共明月”的画面来遐想两人“唯所思”的情状。诗人换用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具体而动人。特别是“悲来却难说”一句,本是极抽象的叙述语,但由于诗人将其镶嵌在恰当的语言环境里,使人不仅不感到它抽象,而且觉得连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都表现出来了。这正是作者“用常得奇”所收到的艺术效果。
【古别离欲别牵郎衣的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古别离古诗词
6.别离别哭别送美文
10.古梅原文及赏析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