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核分枝杆菌中自噬的作用论文
“ouou84120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研究结核分枝杆菌中自噬的作用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中自噬的作用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研究结核分枝杆菌中自噬的作用论文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中自噬的作用论文
从酵母菌到人类,自噬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生物代谢过程。早期认为,自噬是宿主细胞在饥饿条件下通过降解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蛋白质来补充营养物质。除了物质再循环,自噬在各种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如胞质成分的清除、细胞生长、衰老和死亡。此外,自噬也参与协调全身的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和炎症反应。结核病( tuberculosis,TB)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 引起的慢性细胞内感染,研究表明自噬参与抗MTB 感染的宿主防御应答。现就自噬在宿主抗MTB 感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1 自噬的细胞和分子水平
自噬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细胞降解途径,通过消化降解自身胞质成分,实现大分子物质的回收利用。自噬可分为3 类: 大自噬、小自噬以及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 chaperonemediatedautophagy,CMA) 。大自噬( 以下称作自噬) 是将胞质蛋白或细胞器包裹形成自噬小体进行降解。自噬可响应于各种胁迫状态,例如饥饿可上调自噬,但营养丰富的条件下自噬也具有本底活性。自噬可以是非选择性( 例如当氨基酸不足时) 或选择性,选择性自噬包括细胞器特异性自噬( 线粒体自噬、过氧化物酶体自噬和内质网自噬) 和异源性自噬( 清除病原体的途径)。一系列体外实验[2]初步阐明了自噬的分子机制,超过30 多种自噬相关基因( autophagy-related genes,ATG) 蛋白产物参与自噬的信号传递与调节: 类线虫51 样蛋白激酶/黏着斑激酶家族相互作用蛋白200 ( Unc-51-like kinase /focaladhesion kinase family interacting protein of 200 kD,ULK/FIP200) /ATG101 /ATG13 蛋白激酶复合物,Vps34 /beclin-1 /Vps15 /ATG14 脂质激酶复合物,这2 种复合物相互作用产生富含磷脂酰肌醇三磷酸( phosphatidylinositol 3,4,5-triphosphate,PIP3) 的吞噬泡; 2 种泛素样蛋白缀合系统( conjugationsystem) : ATG5 /ATG12 /ATG16 复合物和ATG8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膜结合的ATG8 为自噬体膜特异性表达,常被用作自噬的检测手段。
2 MTB 的生存策略
MTB 是结核病致病病原菌,MTB 的特征是高感染率和低根除率。MTB 通过阻断吞噬体合成和成熟从而使MTB 在感染的巨噬细胞中长期生存。MTB 使用多种策略避免被杀灭:溶解并从吞噬体逃脱,修饰吞噬体阻碍其成熟,甚至在酸性/被降解的吞噬体中长期生存。自噬是宿主防御MTB 的有效途径之一,自噬可直接消灭胞内MTB,从而限制MTB 的生长。细菌感染可诱发宿主细胞内形成双层膜室( 称为自噬体) ,并同溶酶体融合,降解吞噬的病原体。有研究揭示某些细菌能抑制诱导自噬的信号传递,干扰自噬机制来逃逸或阻止溶酶体和自噬体的融合,利用宿主蛋白掩饰自身以避免被识别,甚至有些细菌主动利用自噬组件来促进自身在细胞内生存生长。MTB 可通过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ammalian target ofrapamycin,mTOR) 依赖的Wnt /SHH( Hedgehog 的同源基因,Sonic Hedgehog) 信号通路抑制γ 干扰素( interferon γ,IFN-γ)介导的自噬。
3 自噬抗结核感染中的作用
自噬作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通路的下游效应之一,在抗MTB 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传递Toll 样受体( Toll-like receptors,TLR) 等固有免疫受体信号,协同细胞因子发挥防御作用,调节免疫相关GTP 酶( immunityrelated GTPase,IRG) 途径,增强抗原提呈和影响T 细胞的稳__态等。多条宿主防御MTB 的免疫通路激活自噬,现初步明确抗MTB 自噬的亚细胞定位和诱导机制。
3. 1 自噬是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 patterns,PAMP) 调控的效应器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 主要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胞膜表面或细胞质中,一种PRR 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其中Toll 样受体是宿主识别病原微生物( 包括MTB) 激活固有免疫防御机制的关键启动点。目前为止,共发现10 个人类TLR 和12 个小鼠TLR。参与识别MTBPAMP 的TLR 主要有: TLR2 ( 与TLR1 /TLR6 形成异源二聚体) 、TLR4 以及TLR9( 识别MTB 的DNA) 。这些TLR 同样参与到抗MTB 的自噬信号通路中,TLR 信号调节固有免疫防御的启动和发展,通过与细胞自噬通路合作消除胞内MTB。抗菌肽是极为重要的针对MTB 的免疫防御物质。MTB表面的脂蛋白可以刺激人类巨噬细胞TLR2 /TLR1,产生抗菌肽,增强维生素D 受体信号转导和提高细胞自噬活性,促进自噬体和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杀灭细菌。TLR 信号介导的自噬信号转导途径,大致可分为髓样分化因子88(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gene 88,MyD88) 非依赖性和MyD88 依赖性。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 是TLR4 的配体,刺激巨噬细胞可增强MTB 吞噬体与自噬体的共定位,LPS 诱导的自噬是MyD88 非依赖性,依赖于TLR4 /含有TIR 结构域的诱导干扰素β 的接头蛋白/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 /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TLR4 /TIR domain-containingadaptor protein /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1 /p38 mitogenactivatedprotein kinases,TLR4 /TRIF/RIP1 /p38MAPK) 信号途径,同自噬引起的细胞凋亡通路不同,这条通路并不影响细胞生存。刺激TLR7 可通过MyD88 依赖性途径诱导自噬杀灭胞内MTB,beclin 1 ( 酵母ATG6 同系物) 和Atg5 参与其中。然而,TLR7 并不识别MTB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但仍能加强宿主细胞对胞内MTB 的清除作用。其他不参与到MTB 的识别作用的PRR 介导自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因此即使靶病原体组分不是特定TLR 的配体,但增强其介导的自噬活性仍然能加强对病原体的清除,众多TLR 和其配体激活的自噬在消除胞内MTB 中发挥重要作用。
3. 2 自噬协同细胞因子发挥炎症作用细胞因子在宿主防御MTB 中起到重要作用: Th1 细胞因子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 和白细胞介素12( interleukin 12,IL-12) 在抵御MTB 中发挥着作用,Th2 细胞因子IL-4 的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一系列细胞因子和自噬相关的研究表明,Th1 细胞因子活化自噬,而Th2 细胞因子抑制自噬。IFN-γ 对宿主抗MTB 至关重要,在小鼠中,IFN-γ 介导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NOS2) 通过生产NO 抑制MTB 的生存,同时激活自噬来克服MTB 引起的吞噬体成熟障碍。对TNF-α 诱导的自噬抗MTB 的机制研究则更为深入,TNF-α 通过阻断蛋白激酶B ( proteinkinase B,Akt) 导致mTOR 的失活从而促进细胞自噬水平,AGT4 和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参与其中。IL-4 和IL-13 是两种典型的Th2 细胞因子,可以抑制NO 的产生,衰减巨噬细胞对胞内MTB 的杀灭能力。体外实验中,IL-4 和IL-13 拮抗自噬以及其对MTB 的杀灭作用。IL-4和IL-13 抑制饥饿诱导的自噬是通过依赖Akt 信号通路,然而Akt 信号并不参与IFN-γ 诱导的自噬。抗自噬效应蛋白Bcl-2和Bcl-XL 参与IL-4 和IL-13 介导的抑制自噬作用,机制是Bcl-2 和Bcl-XL 可以同beclin 1 直接结合,从而阻断自噬的进程。总的来说Akt 信号参与到抑制饥饿诱导的自噬,而STAT6 信号途径参与到抑制通路IFN-γ 诱导的自噬。IL-10和IL-6 也被发现能够抑制自噬,在MTB 感染的THP-1 细胞中,IL-6 通过降低ATG12 /ATG5 复合物的表达,阻碍自噬体的合成而发挥抑制效应。MTB 可以上调IL-6 的生产,抑制自噬,以维持自身的生存,mTOR、p38MAPK 和c-Jun 氨基末端激酶( c-Jun N-terminal kinase,JNK) 信号通路参与其中。IL-10 抑制雷帕霉素诱导的自噬作用依赖Akt 和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6(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6,STAT3/6) 途径,而拮抗饥饿诱导的自噬是依赖于1 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 /Akt 信号,小鼠巨噬细胞中,也观察到IL-10 抑制LPS 诱导的自噬作用。阻断自噬将抑制TNF-α 的分泌,增强促炎分子( 如IL-1β 等)的产生,激活自噬能够促进TNF-α 诱导的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 活化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 1,ICAM-1) 的表达,这表明细胞因子同自噬条件作用或许是相互的。
3. 3 IRG 参与自噬的抗菌作用在对IFN-γ 诱导自噬抗MTB 的精确机制研究中,发现IRG 参与其中。在小鼠研究中证实IFN-γ 的刺激使包含MTB的吞噬体能够募集免疫相关GTP 酶M1 ( immune-relatedGTPase M1,IRGM1),Irgm1 是小鼠IRG 家族的一个成员。Irgm1 对吞噬体的作用机制仍然是模糊的,甚至Irgm1 对自噬的影响可能是双面的,一方面同IFN-γ 协同作用,以促进抗菌响应,另一方面Irgm1也负调节IFN-γ 介导的自噬,限制免疫细胞的`自噬效应。人类基因组中有3 种IRG 旁系同源物,即IRGC、IRGQ和IRGM,但是只有IRGM 是有功能的。该IRGM 基因位于染色体5q33. 1,且有5 个外显子。第一外显子较长编码181 个氨基酸; 4 个较短的外显子从所述第一外显子向下游延伸超过50 000 bp 。多项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IRGM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的变化,显示出与MTB 感染的风险增加有关。结核病易感性同IRGM 多态性有关,并与多种参与调节自噬过程的其他基因关联。然而,包括宿主的种族、MTB 的种属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均可影响MTB 敏感性。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 包括体内模型) ,才能正确评估自噬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3. 4 自噬在抗原提程和T 细胞稳态中的作用T 细胞通过监测由抗原提呈细胞提呈的抗原肽来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作用。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 Ⅱ类分子提呈的抗原由CD4 + T 细胞识别。自噬能间接或直接增强MHCⅡ类分子对抗原的呈递作用,在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TLR7 和TLR9 等有效的上调由卡介苗抑制的MHCⅡ表达,自噬可以协同TLR 免疫效应增强抗原特异性CD4 + T 细胞的活化。此外,在感染了MTB 的小鼠巨噬细胞和CD11 + 树突状细胞表面,用雷帕霉素上调的自噬能够直接增加MTB 分泌抗原Ag85B 抗原递呈。自噬除了通过影响抗原呈递调控T 细胞应答外,能直接作用T 细胞,包括调节T 细胞内环境稳定、活化和死亡。在胸腺T 细胞中,从双阴性到单阳性细胞发展的各个阶段,均检测到自噬活性。自噬对胸腺祖细胞的生存是必要的,Atg5缺陷的人重组激活基因2( recombinant human activated gene 2,RAG2) 和beclin1 基因缺陷的RAG1 - / - 嵌合体存在大大降低了胸腺细胞的总数。外周T 细胞中也显示出自噬的本底水平,T 细胞受体( T cell receptor,TCR) 配体的激活可以上调这种水平。在激活的Jurkat T 细胞中,NF-κB 介导的beclin1基因表达上调,支持了TCR 配体激活的自噬可以增加beclin1的表达。磷脂酰肌醇3 激酶催化亚基3 型( 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catalytic subunit type 3,Vps34 ) /beclin1 复合物在T 细胞调控自噬的作用是矛盾的结果。在一项研究中,Vps34 缺陷的T 细胞保有自噬活性,但表现出IL-7 受体的缺失,从而降低细胞的存活。然而在不同的基因敲除模型,显示Vps34 对激活T 细胞中的自噬是必须的。因此T 细胞中自噬的活化可能存在2 种途径即Vps34 /beclin1 依赖的经典途径和非依赖Vps34 /beclin1 途径。
4 自噬相关的抗MTB 治疗及展望
自噬与MTB 感染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深入的体内外研究为将抗MTB 药物带来新的见解。自噬的治疗意义为临床研究提供新的策略: 完善抗结核化疗传统方案,老药新用,将免疫治疗与自噬相结合等。例如,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吡嗪酰胺能够促进自噬的激活。雷帕霉素( mTOR 抑制剂) 能够引起mTOR 信号介导的自噬,在巨噬细胞的研究中表明,高剂量雷帕霉素能够有效杀灭分枝杆菌,然而低剂量的mTOR 抑制剂效果不明显。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降胆固醇药物,它们也可以影响免疫应答。他汀类药物治疗通过促进自噬和吞噬体成熟从而杀灭人类和小鼠巨噬细胞中的结核杆菌。雷帕霉素、他汀类药物或维生素D等药物可能会通过诱导自噬提高MTB 的治疗但长期或过量的自噬能增加细胞死亡,通过激活自噬来改善结核病治疗的最佳方式需要进一步研究。DNA 疫苗是很有前途的新一代疫苗,可以通过DNA 编码目的抗原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抗MTB Ag85B DNA 疫苗的研究中,与细胞自噬相结合的DNA疫苗疗法能显著增强Th1 型细胞因子( IFN-γ 和IL-2) 表达和CD4 + T 细胞免疫效应,利用自噬途径或许代表了抗MTB疫苗接种一个新兴的方向。研究MTB 免疫机制和ATG 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主要焦点,大量的研究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细菌逃逸自噬的机制,并将其用于治疗MTB 感染的未来药物设计中。
篇2:自噬的分子标志物研究论文
自噬的分子标志物研究论文
在生理状态下, 细胞通过自噬 (autophagy) 清除衰老细胞器和突变蛋白, 以维持自身结构稳定和功能正常。自噬还参与胚胎发育、免疫调节等生理过程。病理状态下细胞自噬水平显著升高, 以耐受缺血、饥饿和凋亡等情况。此外, 自噬功能的障碍还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根据细胞内底物运送到溶酶体腔的方式不同, 自噬可分为大自噬 (macroautophagy)、小自噬 (microautophagy)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mediated autophagy, CMA)。此外, 还有些选择性自噬如线粒体自噬 (mitophagy)、聚集体自噬 (aggrephagy)等。不同类型的自噬其发生过程不同,参与的蛋白分子也不同。检测不同自噬过程中的分子标志物的水平、状态与定位有助于评价细胞的自噬水平。
1 大自噬标志物
大自噬的囊泡膜结构起源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这些膜片段形成杯状结构, 包裹胞内物质并最终形成闭合的双层膜的囊泡即自噬体, 然后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 自噬体内蛋白质或细胞器在溶酶体中被溶酶体酶降解。因此该过程的标志物包括自噬体囊泡形成过程的标志物、溶酶体标志物和自噬底物标志物三类。
1.1 自噬体标志物
自噬相关蛋白 (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Atg)是一类自噬组成蛋白, 参与调节自噬起始和延伸等过程。其中几个关键蛋白, 也成为自噬标志物。
1.1.1 Atg12-Atg5 复合物Atg12 与Atg5 会形成复合物, 甚至在一些哺乳动物细胞中似乎所有Atg5和Atg12都表现为结合体的形式。Atg12-Atg5 复合物在自噬的形成中至关重要。此外, Atg12-Atg5 复合物还可以充当Atg8-磷脂酰乙醇胺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 结合系统的E3 样连接酶。Atg12-Atg5 的缺失会导致自噬缺陷。但在短时饥饿状态, Atg12-Atg5 的水平改变并不明显。Atg12-Atg5 复合物的水平检测可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 (Western blot) 方法进行。Atg12 分子质量预期为15 kDa, 但在SDS-PAGE 胶上目测大约在19 kDa的位置上。Atg5 分子质量大约为32 kDa。由于Atg12分子质量小, 不易检测, 并且Atg5 与Atg12 的结合是非可逆的, 因此可分别用Atg5 和Atg12 的抗体孵育,然后直接检测Atg12-Atg5 的结合形式, 其分子质量大约在55 kDa 左右。
1.1.2 自噬相关16 样蛋白1 (autophagy related 16-like 1, Atg16L1) Atg16L1 与Atg12-Atg5 复合物相互作用, 并以自身寡聚化的方式形成Atg12-Atg5-Atg16L1 复合物 , 附着在自噬体表面, 在自噬前体膜的延伸中发挥作用。在自噬前体膜完全融合形成封闭的自噬体后, Atg12-Atg5-Atg16L1 复合物被释放到胞质中。在细胞膜转移作为自噬膜供体的过程中, Atg16L1 可作为一个指标, 其定位在自噬体上,但在完整的自噬溶酶体膜上尚未见分布。因此,Atg16L1 可以用来检测早期自噬体的形成。可对Atg5、Atg12 或Atg16L1 进行免疫透射电镜和免疫染色的检测。检测内源性的Atg5、Atg12 或Atg16L1 所形成的点状聚集或斑块可监测自噬的改变。在生理情况下, 内源性蛋白主要是在胞浆中弥散分布的; 而在饥饿等环境应激下自噬被诱导, 则细胞中Atg5、Atg12 或Atg16L1 的点状聚集或斑块会明显增加。
1.1.3 Atg8/微管相关蛋白1 轻链3 (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1 light chain 3, LC3) Atg8/LC3是目前研究中被最广泛使用的分子标志物。在酵母中, Atg8 与PE 偶联形成Atg8-PE[5]。LC3 参与了自噬体膜的形成, 包括两种可相互转化的形式即LC3-I 和LC3-II。细胞内新合成的LC3 经过加工, 成为胞浆可溶形式的LC3-I, 后者经泛素化加工修饰, 与自噬体膜表面的PE 结合, 成为膜结合形式的LC3-II。LC3-II定位于前自噬体和自噬体, 是自噬体的标志分子, 随自噬体膜的增多而增加。SDS-PAGE 电泳中, LC3-I 的表观分子质量为18 kDa, LC3-II 的表观分子质量为16 kDa。尽管PE偶联形式的.LC3-II 的分子质量较LC3-I 大, 但是其具有强疏水性, 因此在SDS-PAGE 中电泳迁移率反而比LC3-I (非PE 偶联的LC3) 快。可以通过Western blot比较组间LC3-II 水平, 也可通过计算LC3-II/LC3-I的比值来评价LC3-II 水平, 并推测自噬囊泡数量的多少。LC3 在含SDS 的样品裂解液中易降解, 因此样品经煮沸裂解后应当尽快进行Western blot 实验, 并避免反复冻融。LC3-II 的含量或LC3-II/LC3-I 的比例与自噬体的数量呈正相关,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细胞的自噬活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自噬是动态的, 自噬体的聚集可能是自噬活化待降解底物聚集而成, 也可能是自噬效应部分阻断, 自噬体无法被清除导致的。因此仅评价自噬体数量或LC3-II 的表达均不能代表整个自噬过程。只有客观地分析自噬动态变化才能准确地判断自噬活性。基于自噬流 (autophagic flux) 的检测成为反映自噬活性更为可靠的指标。
1.1.4 Atg9/mAtg9 Atg9 是所有Atg 蛋白中唯一的跨膜蛋白, 进化上高度保守, 在酵母以及哺乳动物细胞中都存在。酵母Atg9 存在于30~60 nm 的、来源于高尔基体膜的单层囊泡上, 这些Atg9 囊泡在胞浆快速运动, 并整合到自噬囊泡外膜上。哺乳动物细胞mAtg9 与自噬囊泡存在动态相互作用。在形成成熟自噬体后, mAtg9 并未整合进自噬体囊泡上, 而是又游离进入胞浆。有研究表明, mAtg9 在形成双FYVE 结构域蛋白1 (double FYVE-containing protein 1, DFCP1)阳性的自噬体前体中是必需的, 但不依赖于早期的一些自噬蛋白如UNC-51 样激酶1 (UNC-51-like kinase1, ULK1) 和磷酸肌醇相互作用蛋白2 (WD repeatdomain, phosphoinositide-interacting protein 2,WIPI2)。mAtg9 定位在内体和内体样的部位, 推测其在多种细胞器如再循环的内体间活动, 在自噬的起始进程中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mAtg9 可用来检测自噬的发生。
1.1.5 Atg6/Beclin1 哺乳动物Beclin1 是酵母Atg6/液泡分选蛋白30 (vacuole protein sorting 30,Vps30) 基因的同源物。Beclin1 主要定位于反面高尔基体 (trans-Golgi network, TGN)、内质网和线粒体。Beclin1 与Vps34 形成III 型磷脂酰肌醇3 激酶复合物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Class IIIcomplex, PI3KC3) 。Vps34 可磷酸化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 PI) 生成3-磷酸磷脂酰肌醇(PI3-phosphate, PI3P), 而PI3P 募集胞浆中其他自噬相关蛋白Atg 结合到前自噬体膜上, 在自噬体形成早期发挥重要作用。磷脂酰肌醇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 抑制剂可干扰自噬体的形成。此外, Bcl-2 与Beclin1 结合也可抑制自噬活性。用荧光显微镜或透射电镜可检测Beclin1-GFP 的点状聚集或斑块作为自噬标志物。但Beclin1 自身有核定位信号, 且GFP 融合蛋白的定位受到GFP 的干扰, 因此Beclin1-GFP 荧光显微结果显示有核定位倾向, 可能会影响对自噬状态的评判。在Beclin1 依赖的自噬中, PI3K 活性在自噬体形成中至关重要, 因此在Beclin1 免疫沉淀物中测定PI3K 活性可用来监测其对自噬的调节影响。
1.1.6 Atg14/Barkor Atg14 定位在自噬体上, 其羧基端被命名为BATS (barkor autophagosome targetingsequence) 区域。BATS 区域在Beclin1 招募和自噬活化中意义重大。Atg14 的BATS 区域通过α 螺旋的疏水表面与自噬囊泡膜结合。在应激情况下, BATS 点状聚集或斑块与Atg16 和LC3 以及部分自噬早期标志物DFCP1 重合。Atg14-GFP 或BATS-GFP 在用荧光显微镜或投射电镜技术检测自噬水平时可作为自噬标志物。但除了定位于自噬体, Atg14 也定位于自噬溶酶体和内质网上。因此, 用Atg14 作为标志物时最好也结合用其他自噬标志物做鉴定。
1.1.7 损伤调节自噬蛋白 (damage-regulated autophagymodulator 1, DRAM1) DRAM1 是一个具有六个跨膜结构的疏水蛋白。除了定位于顺面高尔基体, DRAM1 也定位于早期和晚期内体和溶酶体, 它与早期核内体相关蛋白1 (early-endosome-associatedprotein 1, EEA1) 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 (lysosomeassociatedmembrane protein type 2, LAMP-2) 共定位。在应激情况下, DRAM1 可被活化的p53 激活。DRAM1 基因沉默会阻断自噬的发生。由于DRAM1分子质量很小, 大约28 kDa, 加之其疏水性强, 蛋白水平检测有一定难度, 可考虑用实时定量PCR 对其mRNA 水平进行检测。
1.1.8 ZFYVE1/DFCP1 锌指FYVE 结构域蛋白1(zinc finger FYV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 ZFYVE1)也被称为双FYVE 结构域蛋白1 (DFCP1), 其羧基端即为两个锌结合的FYVE 结构域。FYVE 结构域参与膜转运和细胞信号, 促进其与含PI3P 的膜结合。ZFYVE1/DFCP1 与PI3P 结合后, 定位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饥饿诱导DFCP1 转位至粗面内质网的粗粒上, 显示在欧米茄体 (omegasome) 形成的部位。因此DFCP1 可作为自噬形成初期的标志物。DFCP1的表达可用荧光免疫组化方法观察, 出现DFCP1 阳性的点状分布则意味着自噬囊泡正在开始形成期。
1.2 溶酶体标志物
因为自噬过程最终的完成是在溶酶体中进行的,因此溶酶体标志蛋白在自噬功能研究中就显得极为重要。在酸性水解酶的作用下, 进入溶酶体的自噬体内容物被降解。降解生成的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自噬溶酶体膜渗透入细胞质, 参与细胞的物质代谢活动。目前已识别的25 个溶酶体膜蛋白都是高糖基化的。含量最高的膜蛋白就是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type 1, LAMP-1)、LAMP-2 和溶酶体整合膜蛋白 (lysosomal integralmembrane protein, LIMP-2)。可用免疫组化或Western blot 的方法检测溶酶体重要膜蛋白的水平,并与其他自噬相关蛋白结合使用。
1.3 自噬底物
p62 也被称为SQSTM1, 在多种细胞和组织中都有表达, 可作为一个货车蛋白参与多种信号转导过程。p62 可连接LC3 和泛素化的底物, 随后被整合到自噬体中, 并在自噬溶酶体中被降解。当自噬被激活时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 自噬囊泡中p62 等蛋白或细胞器被溶酶体酶降解, p62 水平降低; 当自噬被抑制时自噬体积累, p62 水平升高。因此, 可以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p62 的水平, 作为自噬能力变化的指征。
除了与LC3 和泛素化蛋白结合外, p62 可能还参与形成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 (target of rapamycincomplex 1, TORC1)。p62 还与蛋白酶体功能相关。当蛋白酶体功能被抑制时, p62 水平也会增高。此外,p62 也是钙依赖的非溶酶体蛋白酶calpain 1 的底物,因此很难解释它在自噬与死亡检测中的意义。在自噬被激活时, LC3 的上调和p62 的表达下降不一定有明显的关联。尽管p62 可以作为自噬损害或者自噬流改变的辅助标志, 但最好联合其他指标如LC3 进行自噬流的评估。
2 CMA 的标志物
CMA 是胞浆内某些蛋白质被分子伴侣如热休克蛋白质70 (heat shock cognate protein of 70 kDa,HSC70) 识别, 并将其运送到溶酶体膜上, 再经溶酶体膜蛋白LAMP-2a 结合后被转运到溶酶体腔中被溶酶体酶消化的过程。与大自噬和小自噬相比,CMA 的主要特点是细胞质内的蛋白质直接经溶酶体膜蛋白转运入溶酶体腔, 不需形成自噬囊泡。
2.1 HSC70
HSC70 是分子质量为70 kDa 的热休克同源蛋白,它是分子伴侣, 在胞浆识别带有KFERQ 样序列的CMA 底物。HSC70 与定位于溶酶体腔面的Hsp90 相互作用。在HSC70 的帮助下, 底物在穿越溶酶体膜时开始从折叠状态去折叠, 并在LAMP-2a 复合物形成之前完成。将底物转运穿越溶酶体膜还需要定位在溶酶体膜上的HSC70 (lys-HSC70)。HSC70 的稳定性依赖于溶酶体的pH 值。pH 值轻微的上升都会促进HSC70 的降解。
2.2 LAMP-2a
LAMP-2 有3 个亚型, LAMP-2a、LAMP-2b 和LAMP-2c, 借助RNAi 技术显示只有LAMP-2a 才是CMA 途径重要的受体。CMA 的速率直接依赖于溶酶体膜上LAMP-2a 的含量。LAMP-2a 在胞内的水平可由于转录水平改变或降解速率改变而发生变化。抑制LAMP-2a 将引起CMA 底物GAPDH 的聚集; 过表达LAMP-2a, 则引起GAPDH 水平下降。
3 线粒体自噬标志物
线粒体自噬指在ROS、营养缺乏和细胞衰老等内外环境的刺激下, 细胞内的线粒体发生去极化, 而这些被损伤的线粒体将被特异性地包裹进自噬体中并与溶酶体融合, 从而完成损伤线粒体的降解, 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过程。细胞主要通过选择性自噬来进行线粒体的更新。损伤的线粒体在发生线粒体自噬之前先发生动力相关蛋白1 (dynamin-related protein 1, DRP1) 介导的线粒体分裂。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引起PTEN 诱导假定激酶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inducedputative kinase 1, PINK1) 的聚集, 接着招募E3 泛素连接酶Parkin 到线粒体。Parkin 促进线粒体膜上蛋白质泛素化, p62 蛋白与线粒体上泛素化蛋白相互作用,借助p62 与LC3 的互作引导线粒体被自噬体包裹。同时, 线粒体上存在自噬受体如BNIP3 (Bcl-2 andadenovirus E1B 19-kD interacting protein 3) 和NIX/BNIP3L (BNIP3-like) 也可以与LC3 互作使得受损线粒体通过自噬方式被去除。研究中通常用线粒体标志物和自噬标志物LC3共定位来显示线粒体自噬。此外, 还有几个线粒体自噬受体也可以考虑用作线粒体自噬的标志。
3.1 Atg32
酵母中, Atg32 是一个分子质量约59 kDa 的跨膜蛋白, 定位在线粒体外膜上。在氨基端有与Atg8 和Atg11 结合的结构域, 在线粒体自噬的发生中作用巨大。Atg11 是个脚手架蛋白, 在选择性自噬中为Atg蛋白的装配提供平台。羧基端可能发挥调节线粒体自噬的作用。抑制Atg32 表达会减少线粒体自噬的效率,同样地, 过表达Atg32 则增加线粒体自噬的效率。研究认为Atg32 是酵母线粒体自噬发生的限速步骤。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酵母中Atg32 缺失并不明显影响普遍意义上的自噬, 因此认为Atg32 是引导线粒体自噬专属分子。尽管线粒体自噬是进化上保守的现象,但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并未发现Atg32 的同源基因。
3.2 BNIP3 和NIX
BNIP3 和NIX 序列上有56% 的同源度, 且都有BH3 结构域, 并与Bcl-2 作用。NIX 与BNIP3 定位在线粒体和内质网上, 通过影响线粒体呼吸和ROS 水平调节凋亡和程序性坏死。BNIP3 插入线粒体的外层膜,其氨基端在胞浆中, 而羧基端在线粒体内。BNIP3 诱导线粒体嵴消失并促进细胞色素C 释放, 同时, NIX和BNIP3 包含有与LC3 结合的LC3 相互作用区域(LC3-interaction region, LIR), 因而也被称为是线粒体自噬受体。BNIP3 的17 位丝氨酸和24 位丝氨酸的磷酸化会促进其与LC3 结合, 易化线粒体自噬的发生。NIX 与Ras 家族小GTPase—Rheb 互作促进线粒体自噬。此外, NIX 可促进Parkin 定位到受损线粒体上, Parkin 又对线粒体膜上蛋白质进行泛素化, 从而引导p62 与LC3 的互作而发生线粒体自噬。
4 小结
自噬标志物的检测在自噬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使得人们可以简便、动态、实时并定量地检测细胞内自噬水平。然而单独检测每一种自噬标志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影响因素, 在研究自噬时必须慎重考虑研究条件, 适当设置阴性与阳性对照, 使用多种自噬抑制剂或者基因沉默等技术, 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实验以确认细胞的自噬水平。
篇3:详谈自噬在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论文
详谈自噬在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论文
自噬(autophagy)是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细胞内物质的统称,是近年来逐渐被认识的细胞除坏死和凋亡外的第3种死亡方式。在通常情况下,自噬在多数细胞内都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当细胞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如饥饿、缺氧、高温或损伤、过多的细胞器和胞质成分积聚等多种情况下,则会产生过度自噬。脑缺血是由于脑组织血流不足,脑细胞代谢障碍,最终导致脑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和死亡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过程。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自噬参与了脑缺血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现就自噬在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1 自噬的形成过程及分子机制根据细胞物质到达溶酶体腔途径的不同,自噬可以分为大自噬、小自噬以及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3种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噬”主要指大自噬,其过程可以被人为地分成4步,包括自噬的诱导、自噬体膜的形成、自噬体的形成、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以及内容物的降解。第1步,营养物质丰富(如复糖复氧)的情况下,雷帕霉素靶蛋白C1复合物(mTORC1)与哺乳动物同源物ULK复合物ULK1/2mAtg13FIP200Atg101结合,促使ULK1(或ULK2)磷酸化及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自噬相关基因13(autophagyrelatedgene13,Atg13)mAtg13的高度磷酸化,从而对自噬的诱导产生抑制作用。但是当环境营养不足(如缺糖缺氧)的情况下,mTORC1与ULK复合物ULK1/2mAtg13FIP200Atg101分离,使mAtg13去磷酸化,自噬诱导开始。第2步,磷脂酰肌醇三磷酸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分为Ⅲ型,其中Ⅰ型PI3K抑制自噬的发生,而Ⅲ型PI3K促进自噬的发生。PI3K复合物由Beclin1(Atg6的同源物)、Ⅲ型PI3K和p150(Vps15的同源物)组成,募集胞质中含FYVE或PX基序的蛋白质,用于自噬体膜的形成。第3步,Atgl2由El样酶Atg7活化,之后转运至E2样酶Atgl0,最后与Atg5结合,形成自噬体前体[。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1lightchain3,LC3)在半胱氨酸蛋白酶Atg4的`作用下脱去羟基端变成LC3Ⅰ,随后LC3Ⅰ 被Atg7激活并转位到Atg3,在Atg3的作用下与PE连接并酯化形成LC3Ⅱ,定位于自噬体的内膜和外膜,形成完整的自噬体。因此,常把LC3Ⅱ/LC3Ⅰ作为自噬的标志蛋白。第4步,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需要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ysosomalassociatedmembraneprotein1,LAMP1)、LAMP2和lGTPaseRab7,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融合后,内容物开始降解,其过程主要依赖一系列溶酶体水解酶,包括组织蛋白酶B、D、L,最后内容物降解产物通过溶酶体透性膜转到胞液中被重新利用。
2 脑缺血后自噬的诱发因素脑缺血后自噬的诱发因素包括由大量活性氧、自由基的释放引起的氧化应激,通过上调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l表达从而诱导细胞自噬;内质网应激即内质网(ER)内稳态失衡后,未折叠蛋白或错误折叠蛋白在ER积聚,通过对自噬相关信号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targetofrapamycin,mTOR)抑制后诱导细胞的自噬;海马神经细胞的JNK活性增强后通过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毒性进而诱导自噬和凋亡等。程序性死亡方式包括凋亡与自噬,二者作用交叉。其中Bcl2、Bclxl、Bax、caspase家族等基因称为凋亡相关基因,Bcl2蛋白水平下降能引起自噬激活,caspase对细胞自噬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裂解自噬相关蛋白,裂解后的蛋白碎片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3 参与脑缺血后自噬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自噬的调节较为复杂,有多条信号通路参与,其中主要包括mTOR、AMPKmTORC1信号通路、核因子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介导的信号通路等。
3.1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mTOR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包括mTOR复合物1(mTORcomplex1,mTORCl)即雷帕霉素敏感型和mTOR复合物2(mTORcomplex2,mTORC2)即雷帕霉素欠敏感型。mTORCl是自噬的主要调节靶点,其主要调节因素包括糖和高能量状态、各种应激以及该通路的上游信号分子;雷帕霉素和氧糖剥夺等引起的缺血缺氧情况下可稳定RaptormTOR的连接,抑制mTORCl的激酶活性,从而促进自噬。上游信号分子主要包括PI3K/Akt中相关通路,正常情况下Beclinl可使PI3K活化,从而使得Akt在细胞膜上聚积;此时,Akt出现磷酸化,促进肿瘤抑制基因TSC2编码的蛋白磷酸化,激活raptormTOR复合物和mTORCl的激酶活性,从而抑制自噬。脑缺血损伤后,缺血缺氧刺激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γ,PPARγ),抑制Beclinl活性后,抑制PI3K和Akt的活性,从而抑制mTORCl的激酶活性,因此产生自噬。
3.2 AMPKmTORC1信号通路
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kinase,AMPK)是能量传感器,主要由催化亚基α和调节亚基β、γ组成,真核细胞内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即是AMPK。大脑中大量存在催化亚基α1、α2,在能量缺乏如缺血缺氧等情况下被迅速激活,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LKB1激酶和Ca2+/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激酶β(Ca2+/calmodulindependentprotein kinasekinaseβ,CaMKKβ)属于AMPK的上游激酶。有研究发现,上调AMP/ATP比值或者升高Ca2+的浓度时,CaMKKβ会出现磷酸化,从而产生磷酸化的AMPK(pAMPK),进而抑制TSC1/2和mTORC1的活性产生自噬,调节该过程的还包括mTORC1的底物S6K1。Wang等研究证实抑制自噬相关信号通路mTOR的活性产生自噬后,其下游众多的靶蛋白及信号通路如mTORC14EBPs激活和TSC2mTORS6K1抑制,影响蛋白质翻译、核糖体合成等代谢过程,从而参与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的自噬性死亡或加重细胞的自噬性损伤。
3.3 NFκB信号通路
哺乳动物核因子(NF)κB的家族成员包括p50/p105(NFκB1)、p52/p100(NFκB2)、cRel、RecB、p65(RecA)等。正常情况下,NFκB位于胞质中并与其抑制蛋白(IκB)紧密结合。当细胞受到缺血缺氧等因素刺激时,激活后的NFκB从胞质转移到胞核中,进而上调p62蛋白的表达,从而使得p53、IκBα和Bcl2表达减弱,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l的表达增强,从而产生自噬。Li等为了诱导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NFκB基因敲除小鼠,并对其大脑中的动脉远端分支结扎,结果发现NFκB途径可调控脑缺血诱导的自噬样损伤。Cui等研究发现在大鼠海马区经过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信号转导通路NFκBp53参与损伤处相关的自噬与凋亡。
3.4 MAPK介导的信号通路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latedkinase,ERK)、氨基末端激酶(JunNH2terminalkinase,JNK)和p38构成了MAPK。mTORC1是其下游调节分子,有研究发现,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缺血缺氧刺激下,MAPKmTOR信号通路能够降低LC3、Beclin1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自噬相关蛋白的水平,使得ERK、Akt、磷酸肌醇依赖性激酶(PDK1)的活性受到抑制,进而激活mTOR、JNK、p38、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PTEN)的活性,从而产生自噬。
3.5 其它
此外,调节和诱导自噬的途径还包括信号转导通路p53,Ras/蛋白激酶A(PKA)和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蛋白激酶(ATM)mTOR,以及Bcl2与Beclinl复合体等。
4 自噬在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证明,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直接关系到自噬在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在轻度饥饿、缺氧等情况下,自噬不仅通过降解蛋白提供能量,而且能够通过降解损伤的蛋白后合成新的蛋白,从而保护着机体的细胞。若重度饥饿、缺氧,或延长细胞损伤的时间,激活凋亡相关调控蛋白产生凋亡后,自噬也过度激活,过度激活的自噬又进一步促进凋亡的发生,从而对机体产生损伤作用[3]。
4.1 自噬减轻脑缺血损伤
有研究表明,自噬可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缺血性损伤。Carloni等通过对新生1周SD大鼠脑部缺糖缺氧后发现,短时间内即可产生自噬,用自噬抑制剂三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和渥曼霉素(wortmannin,WM)抑制自噬后,坏死的细胞数量增多,而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使细胞坏死和凋亡明显减少,且证明是通过PI3KAktmTOR通路对缺血后的损伤发挥保护作用。Chauhan等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和原代海马神经细胞缺糖缺氧损伤即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deprivation,OGD)模型,并采用MRI成像观察,发现大鼠缺血后1h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可以使得脑梗死的体积减少,过氧化物歧化酶、谷氨酸等的释放受到抑制,海马神经细胞OGD后产生自噬并一直能持续至复糖复氧后的48h,用自噬抑制剂3MA抑制自噬后,OGD模型的损伤加重,进而从体内和体外水平证明自噬对该细胞造模后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Sheng等证实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可诱导神经细胞自噬,自噬抑制剂抑制自噬后可增加脑的梗死体积和水肿程度。而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作用后的效果则相反,其保护作用的发生过程主要通过IPC的直接保护神经细胞以及上调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ein70,HSP70)的表达,并已证实HSP70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Yan等对大鼠制备高压氧预适应模型,发现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产生自噬后,能模拟高压氧预适应的生物学效应,从而减轻脑缺血性损伤。Balduini等研究发现,缺血缺氧等应激状态下的细胞存活较低,若自噬发生后,其存活率会明显提高,因此认为自噬在应激状态下对细胞产生保护作用。丁培炎等以短期禁食诱导大鼠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其损伤的作用,发现短期禁食后产生自噬,自噬能减轻该模型引起的损伤作用,因此证明该模型中自噬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Wang等研究脑缺血后自噬产生神经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发现烟酰胺转磷酸核糖激酶和ARRB1/βarrestin1是其分子机制的主要作用基础,且该分子同时作用于BECN1与自噬。高博等通过制备局灶性脑缺血预适应模型,采用两次插入线栓法引起内质网应激并诱导出自噬,发现自噬在该模型中起保护作用,且用内质网应激抑制剂SAL能阻断该保护作用,猜测SAL阻断内质网应激后,抑制了自噬的活性,从而阻断了相关的保护作用。王燕梅等通过短暂全脑缺血和短暂全脑缺血-低氧处理建立短暂全脑缺血模型后,比较海马CA1区中自噬相关蛋白LC3、LAMP2和组织蛋白酶D的蛋白表达情况,发现低氧后处理产生的自噬对短暂全脑缺血起保护作用。
4.2 自噬加重脑缺血损伤
另有研究证实,自噬可加重脑缺血损伤。Wen等通过对大鼠建立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发现缺血后即能产生大量的自噬,并且自噬抑制剂3MA和组织蛋白酶抑制自噬后,脑梗死体积减少,神经自身修复功能增强,提示该损伤产生的自噬可加重脑缺血引起的损伤。Puyal等对新生12d的大鼠通过短暂性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transient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t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发现损伤后可产生细胞的坏死、凋亡和自噬,在再灌注起始及3h后注射自噬抑制剂3MA,自噬抑制并且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因此认为自噬在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中可加重脑缺血损伤。Wang等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并观察海马CAI区神经细胞,发现自噬抑制剂3MA在缺血前1h或0.5h加入,全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元损伤能明显减轻。Zheng等利用RNA干扰技术(RNAinterference,RNAi)使得脑缺血大鼠体内自噬相关基因Beclinl表达下调,自噬抑制,皮质和纹状体处神经细胞损伤减轻,能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并可观察到大量神经细胞再生,提示自噬在该模型中可加重脑缺血损伤。Koike等利用ATG7缺陷的新生小鼠制作脑缺血模型,抑制了脑缺血中产生的自噬,结果发现ATG缺陷可保护脑缺血后海马区神经细胞引起的一系列损伤。石秋艳等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1d、3d、5d后再灌注,观察该时间对海马自噬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噬水平下调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Xu等发现抑制自噬后,可减轻脑缺血后的神经损伤,且PPARγ的激动剂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eoxyprostaglandinJ2,15dPGJ2)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主要分子基础。Shi等对原代皮质神经元细胞和人神经上皮瘤细胞(SHSY5Y)模拟体外脑缺血模型,发现自噬在缺糖缺氧6h后,复糖复氧24、48和72h后产生,并且该模型使得自噬过度激活,从而引起脑缺血后相关的神经细胞死亡,加重脑缺血引起的损伤。Jiang等研究表明,自噬抑制剂3MA抑制自噬后,脑缺血产生的一系列炎症可通过NFκB通路调节抑制,从而减轻了脑缺血后的损伤。Gao等研究表明脑缺血损伤后,抑制自噬相关的信号通路可减轻该损伤,并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5 结语
综上,自噬既有利又有弊。自噬适度能使体内异常蛋白质及受损或过多的细胞器得到清除,从而维持着细胞的存活、分化、发育和稳态;而过度的自噬,可引起自噬性细胞死亡,并和细胞死亡的另两种形式凋亡、坏死交互作用,使细胞损伤加重。因此,研究脑缺血后自噬的相关作用,了解自噬的发生、发展过程,认清自噬发生的相关调节因素及信号通路,有助于根据自噬的特点和功能,针对脑缺血的治疗方式,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篇4:谈自噬在肿瘤中的作用及运动干预的影响论文
谈自噬在肿瘤中的作用及运动干预的影响论文
1 自噬
1.1 自噬的基本机制
最近几年,很多学者开始倾向于对自噬的研究。通俗的解释,自噬是细胞依从于溶酶体进而降解机体受损的细胞器、蛋白质和一些大分子物质的过程。通过它的自吞噬作用来保护细胞的稳态,并为健康细胞提供能量。前人大量研究表明,自噬对预防缓解衰老、癌变、神经退行性病变、病理感染等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噬对肿瘤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双重作用。自噬家族成员很广泛,有30多种自噬相关蛋白(autophagy related gene,Atg)和50多种溶酶体水解酶。与自噬相关的最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有3种:I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通路、Ⅲ型P13K通路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FLKBl/AMPK)通路。
1.2 自噬的分类及过程
依赖溶酶体降解有害物质的途径不同,可将自噬分为以下3种类型:大自噬(macroautophagy)、微自噬(microautophagy)和分子伴侣介导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
(1)人们平时广泛提到的自噬指大自噬:它的膜起初源自于内质网之后形成双层膜发挥效应包被待降解物质(细胞器、部分胞质以及蛋白质等成分)形成自噬小体,自噬小体与胞内体结合后进一步成为中间自体吞噬泡,中间自体吞噬泡又与溶酶体融合(主要是外模与其结合)形成降解自体吞噬泡然后降解其包含的内容物,降解的产物一部分可被循环利用,为细胞提供养料。
(2)小自噬:它是由溶酶体膜直接内陷包裹胞质成分,形成囊泡,而后降解。
(3)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仅存在于哺乳动物中,具有特异性,待降解的物质必须与之相应受体结合才能被运送至溶酶体进行降解,例如: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 cognate protein 70,HSC70),它必须与有特定序列的可溶性蛋白结合,从而进入溶酶体被降解,CMA的底物都是可溶的蛋白质分子,胞质中有30%的蛋白质有一个识别HSC70的五肽序列——KFERQ,它们可由CMA形式被降解。
1.3 自噬自身的信号调控机制
细胞自噬与正常人体生理活动之间存在一个动态平衡,通过一些信号调控的途径以维持人体的稳态环境,目前已知自噬的经典信号调控通路有以下几种。
(1)mTOR信号通路:mTOR的敏感性很强,容易受到细胞因子、营养素以及对其有敏感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是调节细胞自噬的活性进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mTOR主要作用于细胞自噬发生的起始阶段。
(2)PI3K信号通路:P13K是mTOR重要的上游信号调节通路,通过动物模型研究证实,AKT可能参与PI3K的自噬活性调节,AKT的激活或抑制可以分别引起细胞自噬活性的降低和升高。P13K的类型分为两种:I型P13K和III型P13K,他们对于自噬活性的调节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I型P13K活化产物PIP3可以通过激活AKT抑制细胞自噬,并且研究发现抑癌基因PTEN可以通过阻碍P13K通路来促进自噬;而III型P13K产物PI-3-P则可以促进自噬的发生。
(3)P53:P53是肿瘤抑制因子,细胞核中P53主要通过AMPK及TSC1/2途径抑制mTOR进而诱导自噬,而胞质P53与FAK家族激酶相互作用与蛋白2 0 0(P IP2 00 0 )相互作用抑制自噬。P 5 3也诱导抑癌基因PTEN,抑制P13K/AKT信号途径,诱导凋亡、抑制癌细胞迁移,故通过诱导或抑制自噬、促进凋亡等途径。
(4)AMPK信号通路:AMPK(AMP-actived protein kinase)——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是细胞内能量感受器,在高脂饮食、能量充足的情况下AMPK的活性通常会被抑制,但在限食、低氧以及运动刺激时会被激活。因而也是参与维持细胞能量稳态的重要介质信号分子。AMPK的激活可以通过TSC l/2依赖或非依赖的方式抑制mTORCl/S6K1信号通路的活性。
(5)beclin1(Atg6):它是肿瘤的抑癌基因,在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一些ATG基因起到了抑癌基因的作用。然而,一旦肿瘤发生,氧化应激和肿瘤微环境激活自噬发挥促进肿瘤细胞生存。
2 自噬对肿瘤的两面性
自噬虽是一个降解/再循环系统,但在有疾病存在的情况下自噬有利有弊,它是一把双刃剑,自噬可促进一些受损的细胞降解但它也为细胞提供养料促进其生长。在存在疾病的病理情况下自噬的活性提高有可能会对身体带来危害,自噬在生物体发育、对抗衰老、神经退行性病变、疾病感染等方面都有其生理意义。
2.1 自噬对肿瘤的促进作用
在各种生理和病理的影响下,人体细胞内受损的细胞器、胞质蛋白等物质引起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增多,对DNA等基因造成损伤,DNA损伤又会影响染色体的稳定性,从而诱发肿瘤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肿瘤细胞可通过自噬降解自身受损的细胞器来维持生存和细胞稳态,自噬在其中扮演“保护者”的作用。癌细胞在中期和晚期繁殖逐渐迅速,大量的复制需要更多的养料以供肿瘤细胞的增殖需要。自噬在此阶段就会起到促进作用,其降解的产物又会成为癌细胞繁殖的原料,自噬对癌细胞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增强癌细胞对化疗、放疗及其他疗法的耐受性,在化疗或放疗术后,机体中会有大量受损的'癌细胞(细胞器、蛋白质)等物质,而在此时提高机体自噬活性可及时清除这些有害物质,并为机体健康提供代谢物和能量,为修复受损的细胞器赢得时间和条件,从而保护肿瘤细胞赢得时间和条件,免于发生凋亡性细胞死亡,以维持癌细胞持续增殖。在抗癌药Bortezomib诱导的乳腺癌M C F - 7细胞死亡时, 自噬活性的增高使M C F - 7细胞对Bortezomib产生耐药性。雷帕霉素靶位(TOR)激酶,它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在哺乳动物中为mTOR,TOR/mTOR是细胞内氨基酸、ATP和激素的感受器,可感受胞内氨基酸和ATP的数量,抑制自噬的发生。
2.2 自噬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在肿瘤细胞发生的早期,由于在各种生理、病理情况下细胞中会有一些受损的细胞器、促癌蛋白p62/SQSTM、活性氧(ROS)等有害物质的聚集,久而久之会引发细胞DNA损伤突变导致肿瘤的发生。这时候提高自噬活性是抑制肿瘤发生的最好时机。因此自噬被认为是一种抑制细胞癌变的重要机制[9]。Beclin1是自噬重要的相关蛋白基因,自噬在抑制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Beclin1在多种肿瘤中,如人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通常是单等位基因缺失。且缺失的Beclin1单等位基因突变小鼠易自发肿瘤。转染beclin1的MCF-7细胞中,自噬活性增强,细胞生长、克隆形成及乳腺肿瘤形成受抑制。此自噬相关蛋白缺失会引发肿瘤,因为他是肿瘤的抑制基因。
3 运动与自噬
mTOR和Beclinl作为各种调控通路的汇集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可有效地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常规来说,适宜强度的运动训练可提高机体细胞的自噬水平,继而降解由于运动刺激所带来的衰老的细胞器、合成或折叠错误的蛋白质等有害物质,使其为肌纤维的再生提供充足的养料,还可抑制机体细胞的凋亡和死亡。张昊等研究发现持续6周的有氧运动训练,大鼠心肌Beclinl和At95表达增加,LC3I向LC3Ⅱ转换增加,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具有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形成明显增多。由此可见,通过运动可上调自噬水平,提高细胞中Beclin1基因蛋白水平。
4 结语
运动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干预方式,可能通过增强自噬水平来提高细胞中单等位基因Beclie1,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但目前体育科学与运动医学领域内有关运动、自噬与肿瘤的研究还较少,还有很多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晰。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运动提高自噬活性来抑制肿瘤,是否在肿瘤发生的早期可通过运动来抑制癌细胞的发展,在肿瘤的中期和晚期抑制自噬以防止为肿瘤细胞提供养料是否对癌症的治疗与预防有其明显效果,运动、自噬与肿瘤之间是否通过运动提高自噬活性来作用于肿瘤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肿瘤的整个发生发展阶段什么时候应该运动可以有益于癌症的治疗,相信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人们更加充分地认识运动状态下,自噬与肿瘤之间的生物学关系,并为以后运动训练的方法和癌症治疗提供一个理论上的依据。
篇5:试析逻辑及其在知识研究中的作用论文
试析逻辑及其在知识研究中的作用论文
知识是智能行为的核心,以显性形式体现的获取知识、知识加工以及利用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是人和其它动物的区别。任何对智能行为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的或者是经验上的,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知识科学,主要研究知识的基本形式以及如何获取和处理知识。而逻辑是处理知识科学的重要的工具。
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每个人的行为都基于自己的知识。关于知识问题的思考已经由来已久,占希腊的哲学家就曾经问道:“我们究竟能够知道什么?”“说一个人知道什么的意思是什么?”这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主要研究知识的不同定义、知识的基本形式属性、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观点之间的争论,同时还面临着怀疑论者的挑战。柏拉图将知识定义为“正当性得到证明的真信念”,欣迪卡则认为知识是“在可能性的逻辑空间中为真”,欣迪卡的主要目的在于用形式化的方法研究知识的本质属性。德需特斯克则将知识定义为“由可靠的相互关联所支持的信念”等,但关于知识尚无统一的认识。知识的稳定性不只是作为单个主体或单个命题的孤立的特征,而应该在包括更多的认知态度、认知主体和丰富的认知行动的指令框架中进行解释,知识的稳定性在于它能够在复杂的认知环境中成功地得到运作。逻辑往往可以看作是通往知识的一座桥梁,同时也突显了逻辑的重要作用。知识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下面就针对这些具体的知识科学阐释逻辑在知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9世纪的逻辑学家们所研究的归纳推理部分地涉及到经验科学,可将其视为知识科学。但是,在20世纪末,逻辑发展成为数学的特殊分枝,即逻辑的数学转向。20世纪中期为“逻辑的黄金时期”:弗需格(Outlook Fry}c)在1893年的《概念文字》中发展了谓词逻辑;罗素和怀特海在19至19出版了他们的三卷本的《数学原理》,以逻辑的方法重建了纯数学的基础;而哥德尔(Kurt Yodel)证明了任意一个包括自然数在内的逻辑系统都是必然地不完全的(即,允许真值形式的逻辑系统在系统内是不可证明的)。这严重地打击了逻辑学家们的积极性。尽管如此,仍然不能阻止逻辑学家们前进的步伐,随后逻辑学家丘奇(Alonzo Church)发展了更有表达力的逻辑系统(例如组合逻辑和高阶逻辑),塔斯基(Alfred Tarsi)构造了最重要的现代逻辑,即独立的语义理论。希尔伯特证明了协调性,主要是受数学的'影响。拉姆齐描述了理论的作用,特别是经验理论,主要是从语义学角度进行的研究。普谢温茨基对科学理论的形式语义学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斯尼德运用形式化机制对经典量子力学进行了分析。早期的逻辑论题和一般科学方法论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包括穆勒、皮尔士、塔斯基、卡尔纳普、欣迪卡等。同时,逻辑和科学哲学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今逻辑也关注信息的一般结构和推理的多主体行为等论题。
一、逻辑
语义和语形之间的关系是逻辑、语言和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核心。逻辑主要是对推理的研究,故逻辑学家既要研究推理行为也要研究推理结果,既研究推理的规范也研究对规范的刻画,既研究推理的归纳论证,也研究推理的演绎论证。逻辑学既与哲学、数学以及语言学关系密切,也与心理学、法学相互促进。逻辑对于科学理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句法。埃因霍温的自动数学理论可应用于数学的实际计算机形式化中。(2)结构。在量子力学的逻辑研究中,运用到了希尔伯特空间“隐藏的变元”的结果。阿什比在讨论有穷机器时就用到了句法理论,得出“相互同态的力是同构的”结果。(3)语义学。语义学在几何学、语言学和机械“决定论”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4)语用学。欣迪卡的“博弈论语义学”具有广泛的用途。
在数学和计算机程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语义关系是一种逻辑等价关系,在语形运算中试图随意删除或者增加语义是不可能的。例如,逻辑定理的等价描述(例如“不存在最大的素数”和“存在有无穷多的素数”)实质上都可以看作是同一个定理,此时更看重的是推演或者逻辑蕴涵。两个表达式是逻辑等价的,当且仅当每一个表达式都可以推出另一个表达式。语形转换是弱蕴涵表达式,称为可靠的转换,但逻辑学家们更关注语形转换的完备集,运用这种形式可以生成所有可能的蕴涵表达式。
可靠性和完全性是评价数理逻辑优劣的标准,转换或者推理规则,也是计算机科学中的许多领域研究的重点。同时数学公理、语法或者特殊程序,在抽象层面上是完全的。在数学中的推理形式只能是可靠的推理或者演绎。
二、非演绎推理形式
在经验科学中,绝大多数推理都不是演绎的。通过观察而得到的推理理论通常不可能是可靠的,而严格地说结论可能是或然的。所以放弃可靠性或许会使推理变得更有用,但这样就无法保证结论是必然真的。
事实上,非演绎推理是普遍存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非演绎推理时常是正确的。可见,不可靠推理具有一定的作用,推理中对不正确的推理和(例如在观察到10只白天鹅之后得出所有的天鹅都是黑色的)不可靠但可能是正确的推理(例如经过同样的观察推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进行区分。在不可靠推理中存在有不同的形式:对于缺少前提的推理,可利用假设分析的方法,通过观察概括出结论;另一种是对特殊对象的观察行为做出解释。概率是对不可靠推理的可靠性进行预测以确定其观察所依赖的基础的重要方法。
可以对哪些不可靠推理进行有意义的区分?如何根据演绎对每一个不可靠推理进行区分?对于任意的演绎推理,都可以区分出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吗?归纳可靠性和演绎可靠性有哪些区别?这些问题是大多数逻辑学家所关心的中心论题。
在逻辑发展过程中,推理的主要形式究竟是哪一个?其主要特征是什么?通俗地说,推理处理的是形式论证,即从前提推出结论。根据前提和可接受的结论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不同的推理形式。例如,如果增加新的知识之后,结论仍然是有效的,那么该论证就是演绎的。如果只允许演绎论证,那么该推理形式就是演绎的,演绎推理是不可废止的。逻辑系统是特殊的形式化的推理形式。逻辑的形式化有许多特殊的推理形式:例如,模态逻辑、时态逻辑、相干逻辑和直觉主义逻辑,其中每一种形式化都是一个确定的演绎推理。这些演绎逻辑并不能必然地确定哪一个论证是演绎有效的,哪一个论证不是演绎有效的。
另一方面,非演绎推理形式是可废止的:尽管作为结论根据的前提不能被驳倒,但结论却可能被新增的知识所驳倒。例如,论证“鸟通常会飞;X是鸟;因此X会飞”是非演绎的,因为X可能是一个企鹅。论证“在一生中每天太阳都升起;我确实不知道太阳在最后的某一天没有升起;因此,太阳将在未来的每一天都升起”不是演绎的,因为如果太阳明天没有升起,结论就是无效的,但前提却是真的。关于X的论证称为似然推理(plausible reasoning):关于一般情况和异常情况的推理。似然推理包含演绎推理:如果知道X是一个普通的鸟,该论证将是演绎有效的。这种似然推理称为“超演绎的”(supra-deductive),或者称之为准演绎的。另外一个准演绎推理就是反事实推理,或“假设分析”(what-if)即以虚假前提为开始。例如,论证“如果你在早晨不叫醒我,我将确信会错过晨练”是一个反事实论证,因为前提和结论在预期的解释中都是假的。如果确定环境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论证用来说明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另外还有称为“非演绎的”(a-deductive)的推理形式。上面的“太阳升起”的例子属于归纳推理,非演绎的推理形式就是将特殊的观察(也称为证据)概括为一般的规则或者假说(hypotheses)要求前提和可接受的结论之间具有形式化定义的推理关系,这一点和演绎中的衍推相类似。
非演绎推理形式还包括溯因推3} (abduction),该概念是由皮尔士提出来的,表示把某些证据作为解释性的前提(即前提可从证据推演出来)。例如,“所有从袋子中取出来的豆都是白色的;这些豆是白色的;因此,这些豆是从该袋中取出来的”是一个溯因推理。近年来,溯因推理在逻辑程序研究领域比较流行,表示已经知道了一般的解释之后,但并不能确定其前提是否是真的;溯因推理则可看作是前提缺失的假设分析。溯因推理和归纳推理可以相互补充:在特殊的情况下,如果已知前提和结论都成立,利用归纳推理可以推出一般的规则;而已知一般的规则和特殊结论,以及它的某些前提,溯因推理可推出特殊的前提。另外,在溯因推理和似然推理之间也存在有很强的关系:溯因推理可以回答“如果希望推出鸟会飞,就需要假设鸟X是一只普通的鸟”。
三、似然推理
非单调推理也称“似然推理”。单调性指随着前提集的
增加(或减少),结论集也随着相应的增加(或减少)。换言之,单调性就是指如果在已知前提中增加一个新前提,那么结论仍然是有效的,该性质也称为不可废止性。任意非演绎推理形式都是可废止的,故任意非演绎推理形式都是非单调的。非演绎推理形式中的非单调性在使用时需要进行某种限制。
似然推理是“根据已知信息所进行的推理比演绎推理更优越”川,比演绎推理更自由或者更可信。相应地,根据似然推理主体可接受的论证集(也称为推理关系consequence cal-ton,可定义为IXI的子集,其中I为语言)可以分成演绎部分和似然部分。演绎部分对应的论证不包括某些特殊规则。
似然推理中的非单调推理类似于:从鸟可以推出会飞,但从鸟和企鹅就不能推出会飞。Kraus、等人提出,通过允许例外的规则,除了单调性规则外,演绎推理还有其它性质。
对应于有背景知识的隐性主体,a-R表示推理者存疑地接受从。到R的推理。另一方面,片表示经典演绎推理(关于同样的背景知识)。可以对这些规则进行组合:即后承关系一是超经典的。
等人证明上面五条规则刻画了演绎推理。存在等价规则集:例如,切割可以用下面的右并且进行替换,左或者可用右蕴涵替换。
利用似然推理,使前提得到了增强,这种似然推理可称为偏好(preferential)推理,因为可以通过假设状态间的偏好序来模型语义,其中的状态为模型集,且规定。当且仅当每一个最大偏好状态满足。同时也满足(一个状态满足一个公式当且仅当它的所有模型满足该公式)。通过减弱偏序状态之间的偏好关系条件使得偏好推理变得更弱;这使得左或者规则无效,但其它的规则不变,该种推理称为累积推理。切割和谨慎单调性可推出:如果。那么。当且仅当,即似然推理可以在前提中得到累积。
据前可推出演绎推理者是有偏好的(对应于空偏好关系),偏好推理者是可累加的。通过对推理形式X和Y进行对比。如果可以构造,对每一X推理者,满足规则Y的论证的唯一最大子集,这样就可以将偏好推理归约(reduction)为演绎推理。
许多逻辑学家经过论证,得出逻辑是必然单调的,非单调性逻辑显然是矛盾的。但是,基于数学推理性质的单调性和逻辑的单调性之间是有区别的。Kraus、等人利用演绎的元逻辑的推理关系对多种形式的非演绎推理进行了形式化。例如谨慎单调性规则事实上是合理性假设(rationality postulates),需要被任意理性推理的主体类所满足。这一点至关重要,他们构造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分析其它形式推理的方法。
四、归纳和溯因推理
在科学哲学中,经常忽略假设概括。例如,在《猜想与反驳》一文中详细地描述了这样一种情况:希望验证猜想,但却无法回答在猜想开始的第一步是如何提出的。另外,如果希望主动地进行科学发现或者学习(在人工智能的子领域中称为对机器学习的对象的研究),必须利用假设概括这条规则。假设概括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且该问题转化为:理性假设对什么样的归纳进行限制才能假设概括呢?
Picric称该假设概括的过程是溯因推理(abduction),并将溯因推理定义为“解释假设的形式化过程”,即“溯因推理纯属于构造某些可能的事实”。
现在的“溯因推理”具有多层含义,在哲学上,已经习惯上将溯因推理看作“关于最佳解释的推理。在人工智能领域中,溯因推理通常被视为从结果到原因的推理,或者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但并没有做出概括。另一方面,归纳的目的是在个体进行观察之后再做出概括。而在归纳论证模式中,同样并未用原因来解释结果。
五、证实的归纳
前面的公理集主要关注的是归纳以及基于解释推理的溯因,还有就是推理假说,可以通过观察加以证实。该观点是由亨普尔最先提出,并给出推理的公理集(或者称为充分条件)和证实的实质定义。
亨普尔对充分条件进行形式化处理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验证确证的实质定义,但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含义下都是完全的。下面的理性公理集表示确证归纳相对于恰当的语义设计是完全的。推形式可以从预测右弱化推出,且将弱自返性变为独立规则,同时增加了两个新的规则。验证指将预测Y增加到证实观察。中推出前提R,强证实指的是任意Y都可被。所确证。右并,其基础假定是观察完全足以使所有的“在同向上的点”得到确证。左或可以看作是在解释推理中所讨论的对左弱化的一个变形。而左弱化指在确证情况下无效。左或是通过单独观察确证前提可以通过对析取进行弱化推出。
和公理相对应的语义是可证完全的,该语义是由Kraus等人通过对似然推理的偏好语义的变形得到的。事实上,关于确证归纳公理和在3部分中所考虑的公理具有紧密的联系:例如,强证实和谨慎单调性完全等价。
不足之处在于,如果将右弱化和右增加进行组合将会导致该系统的坍塌,即任意的观察都可以证实任意的假设。解释假设却可以进行任意增加,但并不必进行弱化;证实假设可以任意地弱化,但仅在确定条件下得到增强。为了证实假设概括的公式,使假设都得到解释,并且能通过观察得到证实。解释和证实归纳之间的区别涉及到证实悖论。
六、结论
逻辑学有特定的学科范围吗?至少可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方法论的,即逻辑学是关于信息表达和推理中普遍存在的模式;其二为以内容为导向的,即逻辑学是某种认知科学,并伴有与其经验范围间的某些特定联系。也有的将逻辑学看作是一种研究“思想的规律”、语言和意义的“普遍语法规则”、全部可能本体论的柏拉图全域、人类认知的基础或者人类或机器所做的信息过程抽象的结构的科学等。
总之逻辑的推理形式除了演绎之外,还有非演绎的推理,这些推理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形式化的处理。逻辑应该关注形式化的事情,比如语言和系统限制、多样性的结构等。逻辑学主要部分包括表达力、演绎力和计算力等问题。同时逻辑也应该是一般的法则,包括语言与本体论的平衡、组合性、复杂性的保持、翻译等内容,总之逻辑应该是一个多元的跨学科的专业。
篇6: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作用研究的论文
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作用研究的论文
摘要:新体育课程的推出和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文试就新体育课程下体育教师的作用及应具备的意识进行探讨,旨在促进新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教师;作用;意识
新体育课程的推出和实施,意味着一种新型的体育教育实践方式的推广,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新课程在课程名称、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变化,突出了面向新世纪,创造新生活的课程理念,并力求探索体育教育实践与人们生活形态相联系的课程发展模式,即让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理念和终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把体育教育保障与未来公民生活质量的追求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出体育的本源功能和公益特征,这就给实施身心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体育教师具有健康、乐观、时代责任感的意识和角色转变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其他教师一样,体育教师也要符合教师成长的趋势,做好从经验型到技能型再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一、新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的作用: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作用
沟通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联系;沟通教材与学生平时活动的生活联系,使学生以“主角”的身份进入学习的“舞台”。在创设平台时,老师一定要钻研大纲和教材、掌握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大量现代的体育信息和知识,了解当代学生的爱好和心理要求,精心设计制作,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得到响应和产生共鸣,同时也要满足以下要求:1、鲜明舒畅的活动环境,易于引起学生参与的冲动,形成跃跃欲试的心态。2、体育教师要具备精神饱满,姿态端正的外部形象和积极、自信的内在气质,加之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正面的感染。3、活动的安排要新颖别致,趣味浓厚。4、借外部条件(如音乐)来打动学生的心灵,提出问题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利用道具来引发学生的联想等。
(2)教学主导作用
当体育课堂不再是教师包办代替,机械控制的时候,决不能出现教学无序,无目标、随意、放任自流的现象,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合理的安排,适材的调节调度,学生就能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生疑、置疑、解疑,一种探索性、自主性的学习氛围在课堂形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引导学生主体素养形成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的反映。一个文化素养低,学习习惯差,缺乏探究精神的学生,不可能真正张扬个性,焕发主体精神,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如下“主体素养”:
A、人文素养。体育教学不是一种空泛的学习,它是根植于博大丰厚的体育文体基础之上的,一个学生的文化积淀越丰厚,他的自主学习信心就越强,积极性也就越高,而这样学习形式的反映出来的效果也就越好。
B、自主学习习惯。学生学习体育的最高境界是,“自能”学习不待老师讲,“自能”练习不待老师教。自主学习的习惯包括多方面,比如多看、多学、多练、多悟,就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久之,身心各方面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C、探究学习精神。探究性学习在学习形式上打破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实现了由接受性学习向自动性学习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它要求学生自己去体味、去推敲,自已去深入地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对体育与健康的理解,并说出自己的体验,提出不同的看法等。
D、团队协作精神。当今,我们把自主性学习体育与健康这个理念提出来的时候,其意义不仅是改变一种学习的方式,而且还包括学会怎样做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团体活动的特殊性,教育学生学会适应与他人合作,不仅要求学生与不同能力水平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还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学会体验他人的感受,这是因为合作者共同表现出的成绩,才是他们的共同成绩。
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探险究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将使学生个性在自主性学习中得到张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体育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培养。
二、新体育课程中应具备的意识:
(1)爱岗敬业意识
体育教学工作是一项艰苦的、辛劳的劳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一种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体育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全力以赴培养健康合格的社会人才。具有了敬业的意识,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2)常抓不懈的安全意识
现代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安全教育提到了更高的位置。体育教学要时常上紧安全意识这根弦,如课前检查场地,作好准备活动,练习时的保护和帮助,上课时要穿运动衣、运动鞋,不携带钥匙,小刀等,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
(3)育人意识
体育教师在课程实施时,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要着重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仅使学生有良好的体能发展基础,也要有良好的参与各种社会体育运动的权益意识,团结、互助、竞争及责任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社会、心理、生理完美发展的人。
(4)学者意识
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只有具备学者意识,才能更好适应学校体育发展需要。体育教师素质高,具有广博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教科研能力强知识面宽与各种社会资源的互动、有效教学理念、方法的创造运用、以及超学生一筹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储备。教学就更生动,就更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5)情感投入意识
体育教学中应贯彻“情、知”教学原则,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培养和锻炼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克服体育教学中的“情”、“知”分离,单纯就体育锻炼而体育锻炼,忽视学生情感或意志因素作用的倾向,使学生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我乐练”和“我乐学”上来,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
(6)适应新体育课程的服务意识
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学会,会学因此教必须为学服务,体育教学要由“学适应教”转变到“教适应学”,教师应增强服务意识,把体育课当成是给学生提供充分锻炼展现自我的机会,把主动性还原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为学生服务,树立服务全体学生的教学观。
(7)勇于探索、创新的教改意识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旧的、传统的授课模式受到新形势的挑战,体育教师应大胆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教改应以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教育科研为支点,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把外界更先进、更合理、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模式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篇7: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在诗学研究中的作用论文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在诗学研究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流派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森、兹维坦・托多罗夫和劳特曼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从结构上品评诗歌,开拓了文学批评上的结构主义,它使二十世纪以至到现在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壮观。虽然受到其它理论流派的批评和挑战,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诗学;作用
一、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
自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以来,世界的语言学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同时对其它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到现在,其影响已远远超出语言学领域,它的一套理论方法被其他社会学科所采用。人类学使用这一套理论方法,形成结构人类学学派,神话学用符号理论分析神话结构类型,取得丰硕成果,精神分析学从结构上分析无意识活动和梦,文学批评从结构上品评诗歌,等等。都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把各自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结构组合。
索绪尔采用共时的方法研究语言,认为语言是一套在特定的体系中由相互关系决定的符号系统。他把一个个符号看成是能指词和所指词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关系是随意性的,是由历史文化发展约定俗成的;符号的能指词这一特性是线性的,也就是说是符号之间是因为不同或者差异产生自己的独特性,体系中每一个符号只是凭着它与其它符号的差异或不同而具有意义。也就是说,意义不是客观存在于每一个符号中,而是功能性的,是与其它符号区别的结果。正是这种不同或者差异关系开拓了文学批评上的结构主义,它使二十世纪以至到现在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壮观,并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诗学批评中的结构主义
从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发展到诗学研究的结构主义,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不能不提,这就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森。他于19移居布拉格后成为捷克结构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二次大战爆发后他又移居美国,在那里他遇到法国人类学家洛德一列维斯特劳斯.两人交往很深,产生了很多结构主义的思想。雅各布森把诗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部分,那么.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就可以在诗学研究里游刃有余了。他认为诗学只有在语言被置于某种对语言本身的清醒意识中才得以存在。语言的诗的功能“促进了符号的可知性”,使人们注意到它们的物质特性,而不仅仅将它们作为交流的筹码来使用。在诗学中,符号脱离了它的对象;符号和所指对象之间通常的关系给打乱了,这就给符号以某种独立性,作为本身就具备价值的客体出现。对雅各布森而言,所有的交流都含有六种成分:说话者,听话者,他们之间传递的信息,使这信息可以理解的共通的代码,交流的接触点或物质媒介,以及这信息所指的背景。这些成分中的每一点都可能在某一个特定交流中起主导作用;从说话者的角度看,语言是某种思想状态的激动或表达;从听话者的角度看,它是意动的或是试图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果交流中关注的是背景,语言就是参照性的;如果交流中针对代码自身,语言就是超语言学的;针对接触点本身的交流是交际性的;当交流集中于信息自身时,诗的功能是起主要作用的。而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了些什么都无关紧要了。
另外一个结构主义理论家,兹维坦・托多罗夫,在他的《诗学的定义》里首先区分两种观点:一种是把文学文本看作完全的知识的传统观点;另一种把每一个具体的文本看作抽象结构的表现,也就是结构主义的观点。结构主义认为这两种观点不是不相容的,而认为它们是互补的;然而,根据强调哪一个方面,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区分这两种观点。在结构主义看来,这种传统观点认为文学作品是崇高的,独一无二的,结构主义把这观点称为解释。解释有很多同义词,如评论,诠解,细读,分析,甚至“批判”。这种观点的目的就是要让文本说话,也就是说忠实于客体,忠实于那个结构之外的”其它“。作为结果,这种传统观点抹杀了主体,也抹杀了主体产生的戏剧效果。这种结构主义观点认为,如果不把一部文学作品暂时放置一下然后把它投射到其它什么上而不是它本身,那么要理解它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如此紧密的支持作品的形式以至于它和作品的形式是等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每部作品都有它自己的最好的解释形式。
如果解释,也就是所谓的传统观点,是分析的一般术语,文本就是问题的关键了,那么第二种观点,也就是结构主义的观点,可看作是科学体系里的上下文。用这个一般文人不喜欢用的术语,目的是少指向这种活动产生的精确度(精确度必须是相对的),更多的指向分析家采用的方法;分析家的目的不再是具体作品的分析,意义的定位,而是确定一般的规律,具体的作品则是这些一般的规律的产品。
就第二种观点,也就是结构主义观点而言,可以区分几种不同的看法,乍看起来,这些看法差别很大。的确,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接一个的学科,有分析学的,社会学的,道德学的,还有从哲学及思想史派生出的其它学科。所有这些学科都否认文学的特性是内在的,而把这特性看成是存在于文学作品外部的规律的表现,或那些和心理。社会,甚至人的大脑相关的规律的表现。所有这些科学研究的目标就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一个永恒王国――也就是解码和翻译的劳动。文学作品是某种东西的表达,这种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代码达到这个某种东西这种研究取决于研究的目标是否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是什么东西,然后归入某一类范畴的语言中去(这些科学之一种),而每一种语言都有好多分枝。这种活动和科学相关,到目前为止,它的客体不是特定现象而是一些规律(心理学,社会学等),这些规律却由现象解释。
兹维坦・托多罗夫认为诗学打破了解释和科学在文学领域建立的对称性。和对具体文学作品解释相反,他认为诗学不追求意义,目的是一个一般规律的知识体系,这体系主导着每一部作品的诞生。和其它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相反,诗学追求文学内部的规律,因此,诗学是对文学的一种“抽象的”“内在的”方法。
由这些观点引伸开来,文学作品本身并不是诗学的对象;诗学关心的是文学话语的特性。每个作品都是这些一般和抽象的结构的表现,都是实现了这些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因此这种科学(结构主义)不关心具体的文学,而是一种可能的文学,换句话说,就是那种文学现象的抽象特性,这种特性构建了文学现象的独特性。这种研究的目标不再是解释一段文章,一部具体文学作品的履历,而是提出一个结构和文学话语功能的理论,这种理论提供了一份文学可能性的清单以便现存的文学作品看起来是取得的具体的成就。作品将被投射到其它别的什么东西上面而不是它自己上面,如同心理和社会学批判那样的情况。这个别的什么东西将不是共容的结构,而是文学话语的结构。具体的文学作品将是我们用来解释文学特性的例子。
按这个结构主义观点广泛的意义来看,所有的诗学,不仅仅是它的一个分枝,都是结构性的;因为诗学的目标不是那些实验性的现象的总和(文学作品),而是抽象的结构(文学)。那时,引入每个科学领域的理论观点总是结构性的。 另一方面,如果这种结构主义观点只赋予有限的假设,而这个假设却是由历史因素决定的,因之把语言归纳于一个交际系统或者是符号代码的社会现象,那么,呈现在这里的诗学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主义了。因此可以说文学现象,以及相应地决定这现象的话语(诗学),通过它们的存在,来反对在结构主义形成之初的把语言当作工具的观点。
兹维坦・托多罗夫进一步具体化诗学和语言学的关系。在他看来文学,就最重要的意义而言,是语言的产物。根据这个道理,任何语言知识对诗学家来说都是有趣的。由此公式引伸,联结诗学和语言学的.关系没有联结文学和语言的关系重要。同理,这样的关系对于诗学和所有语言科学一样重要。如果语言学是唯一的语言科学的话,只有诗学才是唯一的把文学当作目标的科学(至少因为它现在存在着)。诗学的目标是某种语言的结构(音素学,语法学,语义学),不把那些人类学,心理分析学,或者语言哲学要研究的对象包括在内。因此,诗学可以在这些科学中找到帮助,限度是语言在这些学科的目标中的程度如何。诗学最近的亲戚会是那些和话语有关的学科一那个构成修辞的团体,它被广义的理解为话语的科学。
在这里我们可以再回顾一下另外一个结构主义理论家的观点,即劳特曼。他在《艺术文本的结构》(1970)和《诗的文本的分析》(1972)这两本著作中,把诗本身看成一个分成层次的体系。其中,意义只是在有上下文的情况下才能存在,并受相同和对应这一套套成分统驭。文本里的差异现象和平行现象本身就是相对的,只有在相互之间的关系上才能显示出来。在诗歌中,正是由落在纸上的各种记号组成的能指词的性质,声音,节奏的模式决定了什么是所指。一篇诗作本身“是渗透着语义的”,较之其它任何话语凝聚着更多的“信息”,但是从一般现代交流理论的角度看,“信息”的增加导致“交流”的减少(因为听者无法统统吸收言者高度浓缩的内容),而在诗歌中情况则不然,因为诗歌具有自己独特的内部组织。诗歌最少累赘――即那些在话语中出现的旨在促进交流而非传递信息的符号――然而照样可以产生较之任何其他语言形式更为丰富的一套信息。倘若诗不包含充分的信息,那就是劣诗,因为正如劳特曼所说,“信息即美”。每个文学文本都有若干“系统”组成(如词汇,拼写,韵律,音韵等系统),并通过这些系统之间的不断冲突和对峙而取得效果。
因此劳特曼认为诗的文本是“体系的体系”,各种关系的关系,是所能想象的最复杂的话语形式,它把若干体系浓缩在一起,其中每一体系都有自身的张力,平行,重复和对应的成分,每一体系都在不断地修正所有其他诸体系。实际上一首诗只能反复阅读,而不可能一读便懂,
因为其中的某些结构只有回味方可认知。诗充分发挥了索诸尔语言学中的”能指词”的作用,使其在周围文字的巨大压力下发挥最大的功效,从而释放出最丰富的潜在能量。不论我们在文本里领会到什么意义,都是通过对照与差异而获得的;一个与其他因素毫无差异的因素始终是隐而不现的。甚至某些技法的空白也会产生意义;如果作品制作的那些代码致使我们期望读到某个诗韵或是幸福的结局,但这个诗韵或结局并未出现,那么劳特曼所说的负技法就可能像任何一个意义单元一样效果显著。
劳特曼最为显著的地方是他看到了:虽然诗歌具有语词的丰富性,但诗歌或文学却不能用其固有的语言属性来加以界说。文本的意义不仅是内在的问题,而且,它生来就存在于文本与其它范围更广的意义体系的关系之中,存在于文本与文学和社会这个整体中的其他文本,代码,和准则的关系中。文本的意义在读者的期望的视野中也是相对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他和兹维坦・托多罗夫的差别,后者则认为一切都在文本的结构之中。
这里劳特曼把读者提高了一步,正是读者通过他/她掌握的知识才能把作品中的某一成分认定为一种手法,这一手法不仅仅是作品内在的特征,同时是读者通过特定的代码,根据确定的作品背景才看出的。正是如此,劳特曼已经从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结构主义的限制,向前走了一步。
三、结构主义诗学批评和其他理论的分歧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结构主义也受到了其它流派的批评和挑战。在这些和结构主义冲突的流派中,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究其实质,有这样几个不同看法值得商榷。
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看来,结构主义的相对定位方法实在是没有标准的。比如为了确定一个能指词的意义,我们不得不连续的从一个能指到另外一个能指,从它们的差别中定位。这样一个过程,会变成无穷尽的。从常识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这是结构主义的一个极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
其实结构主义在这里正是闪光的地方。如果我们不和其它事物相比较,我怎么能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比如,一个男人如果不和女人相比较,那么他怎能是一个男人?不和妻子相比较,怎么能是一个丈夫?从批评者的眼光来看,我们应该一下子找到真理,而不是在相互确定中,相互对比中找到,一步步接近真理。
另外一个重要的反对者是前苏联的哲学家兼文学评论家哈伊尔・巴赫金,虽然他攻击的重点是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也是朝着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而来的。在他1928年发表的《文学研究中的形式方法论》中,他认为符号是斗争和矛盾的焦点。问题不在于简单地问“这个符号意味着什么?”而在于调查它的复杂历史,因为相互冲突的社会团体,阶级,个人以及话语都企图占有这个符号,并赋予它以他们各自的意义。也就是说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语言,那么索绪尔的语言的共性一说就站不住脚了。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贡献自然不能在这里一一列出,但如果什么方面都要以阶级斗争来界定,那么,正如特里・伊格尔批评索绪尔“没有中介物”那样,这世界就没有所有阶级可以共用的东西了吗?比如语言。这一个阶级有这种语言,那一个阶级有那一种语言,互不相同。还有什么世界?
我们看任何一个学科,正是它本身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才能称为一门学科。文学批评应该也是这样。结构主义在文学批评方面,尤其在诗学和神话学研究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应该给予肯定。当然,在文学其它领域,还有待于继续开拓。现在轻易说“结构主义已经死了”似乎为时过早,正如朱刚所言.“它还是很强大的。”
篇8: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摘要】在教育领域,信息素养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素养的相关概念,然后分析了中学图书馆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作用,接着列举了图书馆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图书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信息素养;对策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评价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进入21世纪后,有关“信息素养”的课题在国内越来越受关注,如设计图书馆学、教育技术信息学等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与探讨。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与内容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就是人们从信息社会中搜集信息、使用信息、拓展信息方面的涵养和能力。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广义、与时俱进的整体性概念。一个人的信息素养除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外,还应当含有搜集辨别信息、整合提升信息、传播制造信息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具备批判精神、具备独立自主的获得信息的冲动和愿望、具备极强的社会使命感和参与认知都是极为重要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将这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付诸实践,以解决现实问题,提升整合信息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在信息社会中表现出更高的信息伦理道德水准。
(二)信息素养的内容。1.信息意识。所谓信息意识顾名思义就是指意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信息意识是指学生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也就是学生的信息敏感程度,是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的角度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办法去寻求答案。信息意识包括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素养。2.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管理、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查询与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与存储能力、信息识别评价与筛选能力、信息生产交流与利用能力等。3.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行为过程中,人们必须要遵守的社会法律、伦理和道德体系。信息意识对信息道德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特别是信息政策的意识能够使信息利用者利用信息的行为在法律、政策的规范下进行。
二、中学图书馆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作用
(一)图书馆人文环境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文化氛围。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重的文化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无形中熏陶着学生提升信息素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会加快中学图书馆的基础信息网络建设和开放性信息化建设,使图书馆更好地为学生成为新时代合格信息素养人才服务。
(二)信息素养推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破旧造新,创新精神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创新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关键。因循守旧就要落后挨打,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有新的生机,但是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创新是在现实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创造。没有对现有事物的归纳总结,没有对现有资料的搜寻辨别、推理思索、综合分析就谈不上创新。而这些工作都与信息素养息息相关。可以说信息素养是创新能力的引擎。国家教育改革很大部分就是要把现在的应试教育转变为重素质、重能力、重创新的素质教育。
(三)信息素养关系到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国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学科分类更加细密,人们现有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实际工作对知识的要求,于是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理念为人们所提倡。国家提倡教师的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由学习知识向创造知识转变,因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学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学生课余时间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中学图书馆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开设不足。当代部分学生虽然具备文献检索、计算机操作、网络搜索等基本信息检索技能的知识,能够通过简单的途径查找和收集信息,以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但是绝大部分的学生在查找和收集信息的时候,明显缺乏信息获取能力,大部分学生还存在信息需求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达不出来的问题,最终导致所搜集的信息要么不全面要么不是自己所需的。因此与信息素养有关的课程应列入信息素养的培养当中。
(二)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观念肤浅。目前,学生的信息道德程度不容乐观。不少学生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基本的网络道德意识,对相关的信息法律法规不了解,在虚拟的网络中原有的单薄的信息观遭到冲击,导致网络侵权、网络欺诈、网恋、散播谣言、不健康信息的散布及传播和网络色情、网络f谤、网络恐吓、网络、网络诈骗等一系列网络犯罪问题和现象的频频发生。
(三)信息素养相关知识普遍缺乏。以上出现的所有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信息素养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所致,各种理论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没有深层次的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缺乏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对信息法律道德的忽视最终表现出学生的信息道德法律观念肤浅。
四、完善图书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
(一)图书馆应积极开展导读工作。首先,要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倡导学生在选择书籍时,打破自身的限制,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给学生讲解图书分类的基本方法以及图书馆排架知识,引导学生正确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其次,利用校园网络手段,开展导读工作,在校园网、图书馆网站设立新书通报、导读书目、书评等专栏,对丰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分类,链接建立信息导航库,引导学生正确检索网络信息。最后,图书馆还可利用校园网、宣传资料、公告栏、开办讲座等方式,按不同对象,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加深对图书馆信息学习方面的认识,尽早养成独立的学习习惯,培养利用馆藏资源的能力。
(二)加强馆员自身建设,提升馆员信息化服务水平。图书馆馆员自身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服务水平。优秀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和首要财富,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者和引导者。图书馆馆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优质的服务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都对读者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信息时代,图书馆馆员的服务内容涉及到各个学科、专业,必须具备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基本知识,熟悉图书馆各项业务和馆藏资源情况,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还应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网络检索技能以及常用数据库结构、检索语言等。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馆员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自觉成为一名信息导航员而不是一般的服务人员。
(三)信息道德的培养。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协调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约束政策。对信息利用者来说,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主体的活动目标应与社会整体目标一致,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遵循信息法律与法则,抵制违法信息行为,坚持公正、平等、真实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合法使用信息技术,保守群体信息秘密,尊重个人隐私等。图书馆应大力加强这方面工作。比如:1.开展“校园阳光绿色网络工程”。倡导绿色文明的网络行为,引导学生防止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不制作、不传播、不使用不良信息,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隐私权,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2.宣传网络安全。培养学生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预防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五、结语中学图书馆是拥有先进的信息服务手段的机构,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育人基地,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随着人们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中学图书馆将成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杨琳,林玲,林郁.基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图书馆生物学学科服务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2):165-166.
[2]赖宇丹.论中学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作用[J].办公室业务,2016(17):189.
[3]王永奇.浅谈中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3):73-74.
[4]何晓娅.达州市中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6):53-54.
[5]胡景娟.论信息时代中学图书馆管理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4):213.
[6]谢秀丽.中学图书馆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11):262.
篇9:农村小学教育中民办学校的作用研究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中民办学校的作用研究论文
1民办学校的地位与作用
1.1民办学校的地位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真正贯彻国务院对于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和民办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保证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①
1.2民办学校的作用
民办教育已经有了一段的发展历程,作为其中主体力量的学校也不断发展。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农村,可以给留守儿童一个归宿,让家长放心;较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增加学生选择多种教育的机会等等。
2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之一,是教育的基石,对学校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发展利于提高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上升和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但现在农村的小学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很严重,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2.1农村教育自身的问题产生的不公平现象
2.1.1教育理念落后
农村小学教育是相对于城市小学教育而言的,但是农村小学教育的理念却不能“唯城市化”、“泛城市化”。现在有些地方的教育价值取向严重偏离当地的生活实际而把纯城市教育当成了其改造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忽略了当地的特有教育资源。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考试考什么,老师便教什么。在这种教育形式下,学校里培养的学生的思想、观念、想法便很呆板、闭塞,而不能与城市里采用先进化教学理念的学校里培养的学生相比;易导致在农村和城市小学的学生在交往或交流中存在差距。观念落后的农村孩子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感。
2.1.2教育管理体制不严
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这种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分离,使地方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取向与当地学校教育实际并不相吻合。另外,教育投资的不均衡造成教育发展的不公平。随着教育财政预算以县为主,这些弱势群体的差距成了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②与此同时,这种不公平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对于经济薄弱地区的小学教育尤其严重。当然在这种不乐观的状态下,部分家长会尽力将自己的孩子带入城市,离开农村这个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环境。
2.2师资力量薄弱产生的不公平现象
2.2.1教师胜任力不足
目前,在农村小学的教师老龄化较高,一般都是从80年代以来由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他们实际的文化知识不充足,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知识水平有限,知识更新速度慢。虽然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跟不上小学教材内容的变化和当今迅猛发展的教育形势。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在职教师基本得不到应有的职后培训,缺乏与教育界的沟通、交流,也得不到新的教育观点。
2.2.2教师流动性较大
从国家实行了“特岗教师”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由于农村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差,部分特岗教师都奔着条件好、经济水平高的地方任教。有些人即便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屈就在农村。年轻的教师数量少,后续力量不足,缺乏新的力量的注入。当然,他们也不会坐下来认真钻研教材,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也与农村学生之间构不起关联。
2.2.3教师状态不佳
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偏低,有些教师,特别是民办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教育活动,还要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教师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不是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也不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而是为养家糊口。有些刚走出校门的教师(其中包括单身教师)因农村文化、精神生活贫乏,个人婚姻不好解决等原因则要求调动、改行,不能安心从教,其心态不佳,势必影响教师教学水平,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成绩下降。正如人们常说的“教师是教人向上的”,而一个缺乏热情的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是困难的。③
2.3办学条件方面的不公平现象
现在的农村小学教育与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农村小学教学设施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在一些贫困山区的情况更加严重。学校里的危房等安全隐患比较明显,教室里设置的仍然是旧式墙壁上砌成的黑板和粉笔末较多的粉笔。由于经费的限制,教室里没有标准的“9+2”式照明灯,没有适合现代化设备教学的多媒体;校园里没有符合学生兴趣发展的绘画室、自然科学室、图书室、语音室等。有些经济条件好一点的,课外图书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学生只能阅读教材;体育器材的缺乏,学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乐器的不全,学生就只能跟着老师唱。这样的环境使学生根本不能及时地了解社会的前沿信息,导致他们与社会脱节,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及思维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农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3民办学校在农村小学教育公平中的和谐作用
3.1民办学校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的有效前提和保障。民办学校都是在教育局审批通过下成立的。一所民办学校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理念。笔者曾工作于一所民办小学。它们的校训是“自主、大气、创新、高雅”。在这里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学习也可以说成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在这里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愿意学,能够从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成就感。这样的学习氛围,对学生不断地产生刺激和强化;让学生自己能够找到知识大门的钥匙。这种学校不正是家长满意、学生喜欢的天地吗?另外民办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紧跟时代步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基础教育抓不好,更无法来谈其他教育。要保障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时代性的教育理念是关键。
3.2民办学校有着完善的教学设施
农村公立学校落后的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民办学校恰能改善这种状况。民办学校有着合理规划的校园、安全的教室、多种类型的体育器材等。还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媒体设备、绘画室、音乐室、自然科学室等。在部分寄宿制民办学校有着家长放心的一条龙后勤服务,像学校医务室、温馨的宿舍、能提供健康营养的食堂等。这些设施的完善对资金是有一定要求的。民间资本的集中在这里既能让投资者获得经济效益又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是利于社会发展的。
3.3民办学校有着严格的管理体制
民办学校在自成体系的体制下良性运转。民办学校弥补了公办小学教育中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相对分离。民办学校是根据当地的特色结合自己的教育理念而运转的,地方教育政府和学校董事会能够掌握教育管理权。进而强化了当地政府的责任意识,可以把当地的教育水平作为地方领导班子考核、晋升的重要标准。另外,学校内部有着配套的责任监督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董事部门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检查、视察、业绩考核等;由此不断推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民办学校的教师采用合同聘任制,一般聘期为一年,学期末进行考核,施行“末位淘汰制”。看似这种竞争有些激烈,但教师的待遇还是比较优厚的。学校也不断给教师创造着进步的空间。学校会对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功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一般学校还有“名师课堂”“教学风采大比拼”“新人秀”等。为了促进新教师的培养,学校制定了“以老带新”的教师分班策略。总之,这种严格体制控制下的民办学校弥补了公办教育的不足,为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篇10:自媒体环境中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论文
自媒体环境中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论文
摘要 自媒体已经成为了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本文从自媒体的自身传播规律入手,分析自媒体环境中的危机信息内容构成和传播规律,并从跨媒体的角度建构和解析了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型及危机信息传播路径。
关键词 自媒体 危机信息 传播规律
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企业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而网络自媒体(We media)所创造的大量信息更是让危机四处潜伏。自媒体带来了媒介形态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根本改变,也让企业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网络危机信息的加速传播和扩散过程,让网络舆论管理、议题管理和危机管理变得十分困难。的家乐福事件、莎朗・斯通辱华和迪奥危机、TBWA辱华广告事件等等,都是“着火”于网络环境。新的传播体系之下,国内还鲜有文献从媒介的传播规律出发,探讨新的危机信息传播规律。本文以经典的5W模式为框架,分析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并从危机信息的内容和传播方式入手,着重探讨自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的传播规律。
一、“5W”模式下的自媒体信息传播规律
自从Dan Gillmor提出“We,the media”的概念以来,随着博客、播客以及各种新的Web2.0软件和服务的迅速发展,这个概念也在国际上流行起来。然而,他在著作中提到了“Citizen Journalism”这种创作新闻的新方式,却并没有给这种新的媒介形态下一个具体的、严谨的定义。’We media’只是一种提法,全球最大的在线百科全书里并没有’We media’这个词条,而更多的是将‘we,the media’这本书和草根新闻(Grassroots Journalism,citizen media)联系在一起。而这个由英文的翻译而来的名词也并非一种学术上的规范翻译,而是业界对其翻译而来的。仅据有限资料考证,这个译法最早来源网络写手王俊秀与方兴东早期的一篇博客。
相对于“We media”这个提法,国外学术研究中更常见的是草根新闻(Grassroots Journalism)、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和参与性媒介(Parfieipatory Media)。不过,这些概念本质上都和“自媒体”这个概念有一定的区别。,Shayne Bowman and Chris Willis在他们的著作‘We Media:How Audience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中认为自媒体是一般人通过连接全球的电子媒介来参与和表达的途径,通过这种途径,人们可以制造新闻,贡献思想,表达真理,这个是目前笔者所获得的较为准确的定义。然而,五年过去,网络媒介形态已经不能同日而语。Web2.0的流行促生了许多新媒介形式,自媒体的具体形式也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根据对于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归纳,我们可以将自媒体定义为能够促使一般大众生产、创造并传播有意义的内容信息的网络媒介形式,这些媒介能够将这些内容信息传播给不确定的其它网络受众。自媒体不仅包括了博客和播客,更涵盖了个人空间、网络社区等新的网络媒介形式。
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呈现出与大众传媒、传统网络传媒所不同的信息传播形式,其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公共信息的生产方式由专业的新闻媒体工作者转向了一般的社会大众。从拉斯韦尔建构的传播一般过程看,传播者通常为个体网络用户而非专业传播机构;传播媒介则是以网络为依托的电子媒介(延伸至手机等无线终端);传播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形态,形式则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内容为主;受众为横跨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的人群:传播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对于传播者而言,其增加了个人的表达空间,对于受者而言,广泛的信息来源增加了其获取更为客观公正的信息的可能性,而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自媒体的产生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更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加速着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自媒体的特点在于其草根化、普泛化、个人化和杂乱化。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公众参与到社会信息的传播和社会议题的构建中,并影响和改变着社会公共关系的传播方式。自媒体与Web2.0的迅速发展。改变着媒介形态和媒介生态格局。而与此同时。大众传媒的信息已开始和自媒体形成共享和互动,许多只在大众传媒上传播的信息,也会通过网络形成互动。大众传媒、网络媒体和网络自媒体的媒体生态结构,正由竞争转为竞合。
社会传播方式的改变,决定着社会议题和社会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方式的改变。基于这种自媒体的传播规律,我们可以探讨自媒体时代危机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和规律。
二、自媒体环境中的危机信息内容
危机是突然发生的,可能严重影响或危机组织机构生存和发展的事件(纪华强,)。由于其具有严重危害性,突发性和明显的潜伏性(纪华强,2006),危机发生前的有效管理和危机发生后的有效沟通成为了预防、控制和管理危机的关键。而危机信息则是与危机相关的所有能影响公众认知和改变公众态度的信息。而自媒体的受众参与增加,带来了信息影响力的不确定性的增加。自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产生、叠加、扩散和异化,是企业网络危机逐渐增多的催化剂。
通常意义而言,网络危机事件是指主要通过网络引发和传播的事件。这类危机事件占据了网络危机事件的大多数,也是本文要讨论的范畴。而另一种是由网络本身引发的'危机,这类危机指的是由于企业网站或者网络系统出现了问题而引发的危机。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将网络危机信息的内容分成三种层次:
1 网络公众的抱怨、谩骂和指责等不满情绪
公众对组织的不满情绪虽然不一定能导致严重的组织危机,但却在危机信息的传播与组织危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抱怨、谩骂、指责与造谣是公众对组织有不满情绪之后的几种发泄形式,这些都对企业的形象和声誉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网络赋予了公众话语权,Web 2.0则进一步的放大了这种权力,让公众变得强势。掌握话语权的公众,能够通过网络以各种形式将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把企业的负面消息公之于众,并有可能制造谣言,损害企业的声誉。而这种不满情绪,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在网络上。网民不仅可以通过email,和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与网友交流他们的不愉快经历,还可以在自媒体上原创与企业相关的不满,还可以通过发帖、跟帖表达自己的负面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公众的不满情绪无处不在,但它们只是众多“星星之火”,单个公众的不满情绪并不能带来较大的影响力,只有当对一个议题的大量个体意见形成强势的网络舆论时,才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网络危机。
2 网络谣言、流言
网络谣言可能来源于公众对于企业的不满情绪,也可能来源于竞争对手对于企业的恶意攻击,还可能来自于一些好事者。谣言是人们凭空捏造的没有真实依据的对自身不利负面信息,而流言则是未经官方证实的信息。一些网友出于各种原因而捏造的虚假信息,通过各种技术创造出成暧昧性极高的文章,并将其传播到网络上。网络谣言可能起源于一篇博文,一篇帖子或者一幅图片。修图技术的普及使得用电脑修改照片,制作出仿真度极高的假图片并非难事。卷入公共话题的相关组织,被置于网络舆论的中心,负面的评价和行动也随之滚滚而来,尽管他们都起源于一些凭空捏造的信息。
3 事实性危机
如果说前两者多是影响公众认知的主观性信息,那真正能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害的是具有事实指向性的危机。事实性危机信息是指被披露的对于企业不利的负面消息,而这些消息确有其事。相对于网络谣言来说,危机事实被网络媒体和传播的凡率更高,受众到达面更大,传播速率更快,更有可能产生信息变异。对于这种类型的危机信息来说,自媒体更多的是起到了加速信息扩散,增强信息影响力的作用,而其造成的社会连带效应更是巨大的。
三、自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路径分析
尽管并非所有类型的网络负面信息都会变成危机信息,企业的舆论管理者也很难去监督和判断这些杂乱无章的负面信息,但往往最后形成危机的信息都会遵循一定的传播途径,而掌握信息的传播途径,把握住信息传播的临界点,是企业有效进行危机信息预防和管理的关键。
1 自媒体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体模型
由于自媒体的内容创造性,自媒体很可能成为网络危机信息的重要来源。而自媒体的真正影响力在于用户参与,通过网民的不断互动形成网络议题和舆论,并与其它媒体形成的互动效应,将网络危机信息影响力成倍放大。媒体之间的信息共通,让自媒体和其它媒体形成了联动作用。这里我们将国内提供新闻信息的媒体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传统的主流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第二种是网络新闻媒体。包括各类新闻站,它们以Web1.0的特点为主;第三种是自媒体,即赋予草根网民内容创造权力的新型网络媒体。
在自媒体的作用下,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体模型可以表示如图一:
(1)主流媒体――网络新闻媒体
目前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来源大多数来自于传统的新闻媒介。对于主流媒体的转载是新闻网站新闻来源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外,各种报纸、网络也建立了相应的新闻网站,这也是受众获得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新闻网站仍然作为大众媒介的新闻信息进行传播的重要门户,是大众媒介新闻信息的重要传播阵地。许多新闻的二次传播都来自于这些新闻站,而网络各种新闻题材的不断累积更让网络新闻具有累积的厚度。这也为公众查找信息提供了无限可能。20抵制家乐福的事件中,就有网友把家乐福前几年的危机“旧帐”都翻出来,整理成文。
而反过来,大众新闻媒体却很少有从新闻网站转载的信息,大众媒体对于网络的关注,多以网民的意见为主,通过网民的意见来发现舆论动态和新闻事件,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媒体是主流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新闻源。
(2)大众媒体――自媒体
在自媒体时代,掌握着主流话语权的媒体依然是传统的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依然是社会和网络议题的设置者。同时,由于大众媒体拥有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在内容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上,自媒体仍然无法和大众媒体相媲美。因此,由于大众传媒给网络传媒提供了主要的新闻内容,大众传媒依然起到了议题设置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已经开始在个人博客、网络论坛中寻找新闻素材,毕竟,网民的风吹草动决定着社会的主要舆论,而舆论的最新动向往往就成为最有新闻价值的素材。《湖北宜昌地税局别墅群遭网友曝光》、《网友称48小时内撤销莎朗斯通代言否则抵制迪奥》等新闻屡见不鲜,这表明自媒体的内容已经成为了大众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
(3)网络媒体――自媒体
正由于自媒体的原创性和巨大的活力。目前许多网络新闻媒体已经将博客作为一个重要的频道,新闻媒体的首页上都会推送内容质量较高的文章。例如新浪首页上就设有博客和博客频道,将优秀的自媒体内容推送到网站首页中。而新浪网的新闻都允许网友自由评论,这也成为了网友的重要议题之一。自媒体正成为影响网络内容的主要力量。
四、自媒体在危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正如新闻信息在自媒体、网络媒体和新闻网站中的传播路径一样,自媒体在危机信息传播过程中也起到了始发地。扩散器和接收地的作用。
1 危机信息的起始点
自媒体的本质在于草根的内容生产,这种原创性已经让其成为公民自我表达的主要场所。对于社会事件的讨论,以及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让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影响力逐渐提升。许多主流媒体和网站没有报道的新闻,在自媒体中都能够得到呈现。
然而,并非所有的原创负面信息都会演变成企业危机,仅有部分具有冲击性、相关性的议题,才会吸引公众的注意,从而演化成为一场危机,这也与网络舆论的整体性、一致性有关。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自媒体在危机信息中更多是扩大信息影响力的作用。
2 危机信息的扩散器
复制和传播的极度便捷性,让网络环境的信息传播速度变得瞬时化,网民能够通过各种相应的手段(例如搜索引擎等)轻易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透明化、公开化的网络环境让信息的流动变得随意和多变,也极大地改变了企业对待网络信息的方式。
而自媒体和Web2.0环境的到来则让网络的信息生产变得普泛和无限丰富,1亿个网民就会有1亿种声音。公众在线参与讨论和互动给信息传播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许多本来并不起眼的消息,可能由于网民的大量介入、参与和互动,放大成为一个网络事件。群体互动的结果就是形成一个影响力不断增大的议题,而危机信息的主体――各类组织,往往深陷在这种议题的中心,各种舆论的风口浪尖。
3 危机信息的接收地
自媒体的互动性,表现在其不仅强调内容的创造,更在于其广大的受众。因此,自媒体又是网络危机信息的接收地,许多网民已经习惯从各种博客等自媒体中获取最真实的声音。自媒体既是危机信息的源起,又是危机信息的传播地。各大主流新闻论坛和网络综合论坛,例如天涯等,都是组织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
五、网络危机信息传播路径中的三个临界点
网络危机信息传播规律与Web 2.0下的传播规律是相似的,它们可能最初只来源于长尾中的一篇博客或者一篇帖子,通过几何级数的扩散传播,遍及整个网络。因此,洞察网络趋势,把握网民所关注的话题,就成为了进行网络舆论管理和危机预防的前提。从自媒体发出的信息,不一定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其中的关键是把握住危机信息传播的临界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舆论管理和危机预防。企业的负面信息一旦达到这三个临界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质的改变。
1 热门讨论帖子
企业公关人员监测网络舆情,对于大多数的言论是难以监测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危机信息是否能转化为较大危机事件,企业公关人员是相当难以把握的。公关人员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关注每一个帖子,每一篇博文。如果一篇涉及到企业负面信息的帖子成为热门讨论帖,或者被加精、被置顶,这个帖子就意味着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被置于更加显著的位置,有更多的网友参与了讨论。这个帖子可能具有某些吸引力和原创性,经过网友和版主的第一次把关,已经赢得了小部分公众的注意。这通常是危机信息开始扩散的第一步,能在这一段时间之内识别出对企业的负面信息,有助于为以后的公共关系工作做好铺垫。
2 各大站的过滤与转载
个人博客、网络论坛上发出的消息能否变成一场网络舆论,第二个临界点是是否有出名的网站、门户型的网站将其转载。如今新浪等网站已经将每日精选的网友博客、博客放在了首页。这些网站的转载,意味着这条信息已经突破了第二层把关。直接呈现在最广大的公众面前。站、大型论坛以及搜索引擎通常聚拢了最高的人气,如果不利于企业的负面信息能轻而易举地出现在这三大类型的网站中,则意味着危机信息已经快速地在网上扩散开来了。这时候,对于企业的负面消息逐渐扩散,网络使用者的负面认知增加,如果不采取及时行动,一场危机将会悄然来临。
3 大众媒体的跟踪报道――从线上到线下的转移
第三个临界点是大众媒体的关注和跟踪报道。起源于网络上的危机信息,在网络上刮起一阵旋风之后,往往能够引起大众媒体的关注。大众媒体的关注,标志着危机信息从线上到线下的转移。这种转移预示着危机信息开始被社会所关注,一场真正的危机已经来临。
有些危机信息是从线下到线上转移的。大众媒体所揭露的某些事件,被网络上转载之后,被许多人关注和讨论,最终也能演化为一场网络舆论。因此,这三个临界点的发展并非线性的,前一个临界点并非后一个临界点的必经途径。它的发展可能是呈跳跃式的发展。有可能某个信息直接被转载,或者大众媒体先于站的转载报道某种网友的意见。
web2.0时代信息创造、复制、异化与传播的便利性使得信息的扩散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组织来说,这种变化极大地影响了组织公共关系的运作方式。因此,组织有必要深入研究web 2.0下的危机信息传播规律,这是组织进行有效公共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篇11:绿色开采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绿色开采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效发展,采矿工程规模逐渐扩大,开采范围也不断增加,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不断加深。据了解,传统开采矿业工程的技术手段,对大气、土地以及水资源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绿色开采是践行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一种先进的技术方法,开采单位应重视这一方法的合理应用,优化开采环境,提高矿产资源开采效率。现就绿色开采技术展开分析,从而为优化采矿工程体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采矿工程;绿色开采技术;应用
目前,为提升国力,国家开始重视经济建设,同时也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但在矿产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之后,因开采不合理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在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平衡,是当前矿产行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对此,采矿单位应合理引进绿色开采理念,落实绿色环保技术,从而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
1采矿工程面临的环境现状分析
据了解,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因开采技术手段滞后,矿产的工程所处环境现状并不理想,具体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大气环境破坏严重[1]。首先,矿产资源与土地资源存在紧密的联系,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土地资源。而传统开采技术比较滞后。导致土地资源破坏面积和程度增加,甚至还会出现沙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不良问题。其次,众所周知,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文环境做出处理。但是如果开采技术不符合新时期施工标准,那么将导致矿产工程地下水环境造成破坏,严重影响水环境生态平衡,甚至造成大面积水体污染,严重阻碍工、农等行业发展。
2采矿工程中的绿色开采技术分析
2.1采空区的充填技术。在矿产资源开采领域,采空区充填技术手段,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传统工艺存在的污染性的较强,不仅会对采矿工程现场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所产生的开采成本较高,不适合长期使用。而为了提高充填技术效果,国家重视采矿区技术手段创新,并提出了绿色的填充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所呈现的作业效果十分显著,不仅污染性低,且作业成本也得到了合理控制。关于绿色充填技术,主要包括空隙注浆胶结充填,和交替胶结充填方法。前者具体根据冒落带特征,对采矿工程内部结构空隙处进行填充处理。而后者则需要作业人员对矿采材料进行混合配比,调制成膏状,并进行填充处理。
2.2共采技术。为了控制开采污染现象,相关单位必须在开采工艺上加以完善和更新,合理控制瓦斯泄漏,降低大气污染指数。为此,重点加强共采技术研发与创新,将瓦斯和矿产资源共同作为开采资源,进行统一开采,从而有效防止瓦斯泄漏于大气当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共采技术,能够实现瓦斯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储备,全面提高瓦斯能源利用效率,这对于矿产资源利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共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具备一定难度,相关科研人员应合理处理岩石移动,以及瓦斯抽放问题,从而为共采技术提供良好的实施条件。
2.3巷道支柱填充技术。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巷道支柱填充情况,是决定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开采单位在进行矿产工程开发时,应对巷道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为了避免矿产工程围堰设计不合理而出现变形,相关单位应就处理方式进行改良。首先,对巷道进行完善,强化支护强度,降低变形风险。同时,开采单位还应该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对巷道进行填充,合理安排矿产工程产物堆放布局,最大限度节省土地资源,从而保证矿产工程向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2.4保水技术。保水技术是矿产工程开采重要技术手段,相关单位应重视保水技术创新,在遵循绿色、环保理念的基础上,合理研发保水技术。首先,作业人员在具体操作之前,需要对矿产工程周边水环境进行全面勘探,掌握水资源分布情况,并根据调查数据对开采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其次,针对含水或者隔水层部分,工作人员应深入分析低下水位以及覆岩层具体变化情况。同时,作业人员需要根据调查数据结果,合理选择保水操作方法,通过合理实施保水技术,完成矿产资源有效开发。
3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技术应用探究
3.1保水开采技术应用。为了促进矿产资源实现绿色、节能开发,开采单位应该将保水开采技术合理应用到工程施工当中。通过保水、开采,降低采矿工程对地下水体环境的污染,从而有效保护水环境,提高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效果。最重要的是,通过保水开采技术应用,能够合理控制地下岩石结构和水质环境破坏程度。3.2填充支护。填充支护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采矿工程开采作业效率和开采质量。因此,相关单位应重视这一技术的合理应用,通过实施空隙填充和交替填充等方法,降低工程产生资源所占据的土地空间,全面提高采矿工程周边土地资源利用率。同时,采用这一技术手段还能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降低土地资源破坏效率。在进行具体操作时,作业人员需要将相关工程产物运送到传输带,之后利用浇筑工艺与混凝土材料进行混合填充,从而强化支护作用,实现矿产工程绿色、节能、高效开发。3.3矿产资源高效开采。在矿产工程开采领域,矿产资源开采效率,与环境保护存在紧密的联系。为了保证矿产资源开采效率更加高效,作业人员应该合理处理危险能源。合理利用共采技术,对矿产资源和危险资源进行合理处理,降低危险气体排放含量,进而从根本上控制因为危险气体大面积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4结论
综上,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多,矿产单位有必要对开采技术进行更新,进而降低矿产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因此,矿产开发领域应重点推出绿色开采技术,包括采空区的充填技术、共采技术、围堰支柱优化设计、保水技术和地下气化技术,并将上述技术手段合理应用到矿产资源开采领域,全面促进矿产开发领域向着绿色、环保、节能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钟.浅谈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技术的相关应用[J].西部资源,(01):202-203.
[2]杨栋.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的应用浅述[J].能源与节能,(03):157-158.
篇12: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中生物化学实验竞赛的作用研究论文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中生物化学实验竞赛的作用研究论文
生物化学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是一门应用面广,且又比较抽象、复杂的学科,同时也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理论和技术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所应用,特别是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及新药开发中[1].在生物化学教学的发展中,教学内容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理论和实验教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启发教学、实验教学等得到一定应用[2,3].近年来,各高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验竞赛[4],如南开大学、北京矿业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的化学竞赛等[5-7].开展生物化学竞赛能增强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起到推进作用。
1 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
生物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医学院校,特别是民族院校,不够重视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沿袭基础课教学方法,侧重于演示现象和验证。大多为教师准备实验,讲授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依照实验操作过程进行实验,造成了学生思维定势,缺乏主动性,限制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法激起其学习兴趣,自然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缺乏锻炼,只在乎实验过程是否完成。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事先准备实验试剂,调试好实验仪器,更有甚者,老师亲自动手帮助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多需老师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依赖老师惯性和惰性就会养成,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生物化学实验竞赛内容设计与结果评价。
为进一步加强医学院校,特别是民族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工作,推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程,培养新型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人才,建立健全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以生物化学竞赛为平台,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2.1 生物化学实验竞赛内容设计 将所带教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课时安排,合理进行小组间的竞赛。竞赛流程如下:首先提前告知实验竞赛内容,各实验小组自行安排时间查阅文献资料,熟悉实验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竞赛时由教师做简要讲解,主要提示各项内容的操作要点,然后由每个小组学生根据实验项目自行分工,所需实验物品也由各组自己准备。如果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一般首先要求各组独立解决,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讲解。下面以《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含量》为实验竞赛项目举例说明。生物化学实验竞赛题目: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含量,总分为 100 分,具体实验过程与所用时间要求如下:①准备实验(时间 20 min);a)试管、移液管、容量瓶的清洗;b)分光光度计调试;c)邻甲苯胺试剂以及 1.00 mg /mL 葡萄糖标准溶液配制。②标准曲线绘制和样品测定(60 min):a)取 6 支试管编号后,按照顺序加入葡萄糖标准液、邻甲苯胺试剂,见表 1.
加毕,混匀,于沸水浴中煮沸 4min 取下,冷却,放置 30min,用 1 cm 比色杯,试剂空白为参比,测定 630 nm 处吸光值,绘制标准曲线;b)取 0.100 mL 血清,加入 5.00 mL 邻甲苯胺试剂。按照绘制标准曲线步骤操作,测定 630 nm 处吸光值。③数据处理(20min):a)横坐标为标准葡萄糖浓度(mg/mL),纵坐标为吸光度(ABS),绘制标准曲线;b)根据血清的吸光值,从标准曲线中计算血糖含量。
2.2 生物化学实验竞赛结果评价方法 生物化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生物化学实验竞赛需采取科学考核方法,制订出实验考核详细的评分细则和量化指标,使生物化学实验竞赛评价更加科学、客观。结合每个实验考核侧重点不同,结合实际,制订相应的考核评分细则和量化指标。结合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含量的竞赛实际,制订相应考核量化指标。见表 2.
3 实验竞赛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启发。
3.1 实验竞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竞争能激发学习动力,实验竞赛的教学模式能够营造一种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是对竞赛选手心理素质的.考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能够顺利、正确地完成实验操作,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处理数据,既是对选手操作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尤其对医学院校,学生一旦进入医疗机构实习或工作,在当前复杂的医疗环境下,临床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很有必要。
3.2 实验竞赛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小组之间相互竞赛,小组内分工合作,有助于提高小组内成员的动手能力,学生动手制配实验药品,亲自调试实验仪器,通过实验竞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动手能力。
3.3 实验竞赛能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实验竞赛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位成员都是小组的有机个体,其操作的规范和成败都影响着整个小组的成绩。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加强相互沟通、帮助和监督,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3.4 实验竞赛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 通过实验竞赛结果的评比,让学生知道要规范实验操作、提高熟练度、加强责任心,才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实验竞赛,使每一名同学得以改进学习态度。同时,也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对实验操作掌握情况的差距,通过对比、查找、反思,使学生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去改进和提高,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京山,李爱英,侯建明,等。生物化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5):498-501.
[2] 舒乐新,苗戎,杨琳,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13,16(5):53-55.
[3] 赵立青,李登文,张金红,等。多渠道建立生物化学综合实验,增强学生科研能力[J].生命的化学,2014,34(1):61-65.
[4] 罗海兵。浅谈实验竞赛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6(12):54.
[5] 王秋长,吴世华,赵鸿喜。开展化学实验竞赛,促进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2002,17(1):51-53.
[6] 袁振,白磊,刘金昌,等。浅谈如何利用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34):36-37.
[7] 许丽丽,衷明华。浅谈指导化学实验竞赛的一些体会[J].广东化工,2014,41(16):209、220.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中自噬的作用论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