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黄庭坚《论书》解读

黄庭坚《论书》解读

2022-09-03 08:40: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ershoushouj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黄庭坚《论书》解读,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黄庭坚《论书》解读,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庭坚《论书》解读

篇1:黄庭坚《论书》解读

黄庭坚《论书》解读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出苏轼门下,与苏齐名,世称“苏黄”,开创江西诗派。书法擅行草书,用笔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风韵妍媚自成一格,为著名的“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留世。

《论书》是从《山谷文集》摘录的关于书法理论的片段文章。黄庭坚的书法思想与苏轼主张差不多。他主张学书不要模仿古人,要表现人的性情等。“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即是他的艺术观点。他讲求书法创作上要进行禅宗功夫的修炼,尤其是对草书的创作,要潜心冥会,先除去俗气,然后上逼魏晋人书法所具有的逸气,达到超俗绝尘的境地。

上篇

[原文]

《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⑴,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⑵。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可以学书矣⑶。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⑷。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⑸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⑹。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结密而无间,如焦山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中兴颂》、《李斯峄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⑺。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⑻,徐常侍之小篆⑼。此虽难为俗学者言,要归毕竟如此。如人眩时,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黄皂白,亦自粲然。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⑽;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⑾,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⑿。

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⒀。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⒁。古人学书,学其二处,今人学书,肥瘦皆病,又常偏得其人丑恶处,如今人作颜体,乃其可慨然者。

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乃入微耳。

[注释]

(1)周公: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姓姬名旦,又称周公旦。辅武王灭商,武王崩,成王幼,其摄政,史称“周公辅成王”。睿圣:圣明,明智。

(2)蔽于一曲:蒙蔽于片面,受限于一隅。或说因一叶而障目。

(3)鲁之闭门者:《诗·小雅·巷伯》传云,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嫠妇又独处于室,暴风雨至而室处,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人。居柳下,谥惠。相传有一次他夜宿郭门,见一女子受冻,便用衣服裹着她,抱着坐了一夜,却未生淫乱之心。这里借鲁之男子“闭门不纳”和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说明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学习书法当师古人之意,而莫拘于形迹。

(4)以开字中眼目:指将“永”字的八种笔画,作为汉字构成的基本部件,以此作为汉字书写的规范。

(5)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见本刊上期《苏轼〈论书〉解读》注释⑷。

(6)《东方朔画像赞》:小楷法帖,为王羲之所书。《乐毅论》:王羲之所书小楷法帖。《兰亭禊事诗叙》:即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7)《瘗鹤铭》:著名的摩崖石刻,字势雄强秀逸,是隶书向楷书转变时期的重要刻石。它是一方悼念仙鹤的摩崖石刻。《中兴颂》:即《大唐中兴颂》,唐刻石,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刻于湖南祁阳浯溪崖壁上。《李斯峄山刻》:即《峄山碑》,李斯书,字形较长方,笔画均匀,为小篆法书。

(8)杨少师:即杨凝式。五代书法家,字景度,号虚白,华阴(今属陕西)人。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人称杨少师。

(9)徐常侍:即徐铉(9—991年),五代宋初文字学家。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10)窘于法度:受制于法度,受技法的约束。

(11)《孔子庙堂碑》:唐武德九年(629年)刻。虞世南撰并书,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作品。

(12)墨池笔冢:见本刊上期《苏轼〈论书〉解读》注释⑿。

(13)元常:即钟繇。字元常,三国时魏书法家,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逸少:即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人称“王右军”。

(14)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丰腴的字要有笔,瘦硬的字要有墨。

[译文]

《兰亭序》虽是楷书与行书的范本,但不必一笔一画都作为准则。正如周公、孔子不能没有过错一样,但小过错不影响他们的圣明,所以能成为圣人。不善于学习的人,连圣人的过错都学,所以容易固守一隅。今天学《兰亭序》的人,多是这样。鲁国那位闭门不纳邻居嫠妇的男子说:“我将用不让妇人进屋的办法,来学习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精神。”有了这种“以吾之不可学人之可”的认识,就可以学习书法了。

王羲之书法,被认为如同以锥画沙、用印印泥一般。重要的是他在书写时中锋藏锋,意在笔先。师承王氏的人总是以《兰亭序》开头的“永”字作为楷模,这样容易拘泥于法,形成俗气。重要的是明白王羲之“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这两句话,这是我们值得师法的。

苏东坡先生说:“大字书写难以达到结体严密不散,小字书写难达到结体宽绰疏朗。”像王羲之的《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等就是这样。先秦古物器皿上的文字,蝌蚪篆文,紧密而不散,如焦山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大唐中兴颂》、李斯所书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文的《峄山石刻》等。近人能够兼有二美的,如杨凝式的楷书与行草书,徐铉的小篆。这虽然不被俗人认可,但书法毕竟应当如此。正如人在目眩之时,五色难辨,等到神情安静,意定神闲之时,青黄皂白,就自然分明。学习书法经常临摹,可以做到形似。重要的是要多取古人法帖本细细品读,做到心领神会,才能到达妙境。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做到神似。

学习书法过分强调端正,则受制于法度;侧锋能求得妍美,但往往容易左工而右病。古人临《兰亭序》、《孔子庙堂碑》,都以淡墨临摹一遍,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如何用笔,如何回腕收笔,藏锋蓄势。如果是浓墨临摹,仅得其笔中意趣罢了。今人只见浓墨帖本,用笔多半是收笔蓄势,锋不外露,所以用秃笔临摹,岂不知古代书家作书时,笔锋尖锐,这恰是古人没有传给后人的秘诀。

作书时意在笔先,心使手,手运笔,写出来的字才能合乎书者心意。古人作书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只是用笔熟练罢了。

草书的妙处,须学书人自己体会,学得久了,就会明白。池水尽墨和用笔成冢的故事,并非胡乱编造出来的。

作书要宁拙毋巧。当前年轻人学书,宛如新娘子梳妆打扮,花枝招展,到底缺少贞女烈妇的端庄稳重之态。

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再广泛吸收圣贤哲人的学问,作品才能成为可贵。如果胸无点墨,即使笔墨达到钟繇、王羲之的水平,也只是一个写字匠而已。我曾经说过:读书人做什么都可以,只是不可俗气,一旦庸俗便不可救药了。

写字有笔法,就像禅诗中有“诗眼”一样,具有把握诗眼的能力,才算懂得诗。凡学习书法,要先学会用笔。用笔的方法,要采用双钩或回腕执笔法,掌要虚,指要实,用无名指抵住笔管,这样才有力。古人学习书法不全在于临摹,他们将前人的字张贴在墙壁上,直到看得入神,下笔就会轻松自然。字写好了,加上自身学养的提高而无世俗之气,然后进行创作,则可作为别人学习的范本。学习书法须熟读魏晋书法墨迹,心领神会,自然可得古人笔法。要学习草书,须精通楷书,知道下笔向背,这样就会懂得草书用笔和结字法则,写好草书就不算难事了。

肥腴的字要有笔,瘦硬的字要有墨。古人学习书法,兼学这两方面,今人学习书法,肥与瘦都是病,还常学某人拙劣的东西,像今人学颜体就是如此,让人感慨不已。

楷书要如快马入阵,有草书的爽快,草书要出规入矩,有楷书的法度,这是古人书法的妙处。书法的.工拙因人而异,但毕竟阅历深厚、笔法娴熟、心意恬淡的人,才能进入精妙之境。

下篇

[原文]

余在黔南,未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⑴。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

元符二年三月十二日,试宣城诸葛方散笔,觉笔意与黔州时书李太白《白头吟》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⑵。后百年如有别书者,乃解余语耳。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⑶: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若有心与能者争衡后世不朽,则与书艺工史同功矣。

幼安弟喜作草,求法于老夫⑷。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⑸,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篇2:黄庭坚以禅论书

黄庭坚以禅论书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钦敬苏轼的学问人品,遂与张耒、晃补之、秦观三人一起游学于苏轼门下,被人称为“苏门四学士”。在书法上与苏轼同为“尚意”书风的代表。

宋代是一个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儒、释、道三种文化互相交融而又各领风骚。儒学发展,在宋代形成理学,程、朱等人的思想较之孔子的理论更注重宇宙本质和人性本质的思考;老庄哲学成为士人们在政治上不得意时自我安慰和独善其身的思想资源,又十分适合士大夫对艺术与生活情趣的要求;作为佛学之一门的禅宗思想更广泛深入地渗透入士人的处世哲学中,深邃奥秘的禅理成为吸引一代文人的思想渊薮。

禅宗本身就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尤其是吸收了老庄思想系列,其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多来自老庄,魏晋玄学更是直接地影响了禅学思想。范文澜在《中国通史》 中说:禅宗是披着天竺式袈裟的魏晋玄学。

书写的艺术化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生活诗意美的集中体现。禅宗以自由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这是禅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发生联系并互相渗透的内在基础 。

苏轼论书多以老庄哲学为其思想根源,他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借道家之清净无为而聊以自遣。作为其弟子的黄庭坚,于仕途也是如同乃师一样坎坷不断,禅宗的寂灭虚空也成为他寻求精神解脱的人生哲学。他甚至投入禅宗黄龙派嫡传弟子晦堂祖心禅师以及祖心禅师弟子死心悟新禅师门下,聆听禅旨。因此,禅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艺术实践的各个方面,黄庭坚之于诗歌创作多有禅趣,之于文章则不乏禅院游记之类的描写,之于书论则是以禅悟妙理论之。即如他在论述近世三位书家时云:

王著如小僧缚律,李建中如讲僧参禅,杨凝式如散僧入圣。(《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所谓小僧者,乃未受大戒之年轻僧人,所以只能拘束于佛徒应持守的戒律。而讲经的僧人,虽然已经达到了能够读经的程度,然尚在参禅修持阶段。而游方僧人,已深悟佛旨,故能达到高超玄妙的境界。在这里,黄庭坚用了三个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三位书家的书法风格及造诣,可谓一针见血,一目了然。

禅家讲求“妙悟”,故黄庭坚也以“妙悟”论书,他在《书自作草后》一文中即云:

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觉前所作太露芒角,若得明窗净几,笔墨调利,可作数千字不倦,但难得此时会尔。(《宋代书论》)

“忽得草书三昧”,即是悟到了草书所蕴含的最基本也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笔法特点,方才觉得自己之前的书作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没有达到使转纵横、落纸云烟、无拘无束的审美效果,这正是禅宗妙悟之于书法美学的'典型表现。

黄庭坚的这种“妙悟”思想还体现在他对笔法的观照上,他说:“余尝评书,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在他看来,字中有笔法,就如同禅宗话语中有精炼警辟的字眼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自己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而笔不到。等到来道时,于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才觉得有少进。于是认为意之所到,方能用笔。他能从观荡桨拔棹之势中悟得笔法,实与张旭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而参透笔意有同工之妙。

这里提到的一个“观”字,也正是黄庭坚以禅论书的一个显著表现。他认为,由观及悟,不观则无悟,观需入神。故他要求:

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历代书法论文选》)

观之入神,下笔才能听凭人意。因此,写字之前,必须熟看魏、晋人的书迹法帖,而后领悟于心动之于笔,自然能得古人笔法精髓。观的过程即是悟的过程,观时必须摒弃一切杂念,达到一种凝神静虑的状态,才能观有所悟,悟有所得,心手双畅。因此,黄庭坚认为笔法是作字的关键,他明确地提出“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的观点,以为笔的娴熟使转才能够充分体现出书者的“韵致”,从而将笔法的地位提到相当高的程度。他具体地说明了如何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认为只有达到“心能转腕,手能转笔”的境界,方能“书写便如人意”。同时指出“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黄庭坚的笔法之所以能表现出沉雄朴厚,奇倔恣肆,瘦硬挺拔的美感,就在于他“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从而最终“心不知手,手不知笔”,心既超脱于诸法之外,手也无规矩须循,因而心手浑然一体,进入一种自然超妙的创作境界。

既然“心不知手,手不知笔” 的超妙笔法是黄庭坚“观之入神”后悟之所得。那么,他意欲通过这种超妙的笔法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呢?即所谓求“韵”脱“俗”也。书有韵致方能脱俗,求“韵”是黄庭坚论书的重点所在,故刘熙载说:“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可见,有“韵”则能脱“俗”,染“俗”则无韵致可言。

黄庭坚在论述王羲之笔法时即云:“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正因为王羲之能锋藏笔中,意在笔前,方有千古韵致。他继而说道:“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面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后世学王之人领悟不到右军笔法中所蕴藏的“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的韵致,而是一味更迭使用“永”字以开字眼,自然拘束顾忌,乃成俗气。

他特别推崇乃师苏轼,理由即是认为其“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他之所以将苏轼书法推为当时第一,就是在于他认为:“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能避俗者自当有韵。他谈到自己的学书经历时亦云“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可见,他不仅用“俗”与“韵”的美学判定标准来评判他人,更用来严格要求自己,从而成为他评书的圭臬所在。

由此,黄庭坚提出了一个书法审美总的原则即“凡书画当观韵”。这样一来,就将对于“韵”的要求提高到了书法审美的最高层次。对于这种书法美学观点,清代周星莲在其著作《临池管见》中评赞道:“黄山谷清癯雅脱,古澹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气象。”他认为,黄庭坚之所以能够绝伦同代书家,即是因为其书法风格古雅脱俗,才能显示出一种名贵气象。这句话可谓对黄庭坚“去俗”与“重韵”的美学境界作了很精到的概括。

纵观北宋书坛,各种书法美学思想不绝于耳,而黄庭坚用禅悟妙理来论书的审美理想则体现出宋代禅宗思想与文人士大夫精神意识的充分融合。这种融合,一方面是时代大背景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黄庭坚的个人经历。总之,黄庭坚能将禅理引入书论,更要求于字之笔法及书之韵致,无疑大大丰富了中国书法思想的内涵,这是他对宋代书坛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发展史的贡献所在。

篇3:论书

宋太祖赵匡胤曾说过开卷有益,

论书

。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没有书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古今中外无数名言警句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书的.热爱之情。书是人的灵魂,一个人就算是一表人才,但没有思想,没有文化内涵,也只是一个躯壳。书可以使你充实,可以使你博古通今,可以使人对你刮目相看。 书,让人获得许多知识,可以针对不同知识读不同书籍。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读书。读书是一种享受,有时读到动情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会激发出自身潜能。语文为两大块:阅读和写作,

篇4:论书

仔细想想,两者都离不开书。书读多了,理解力自然提高了,可以轻松读许多文章;书读多了,好词好句日积月累,自然而然,你的文章中会妙语连珠。 书,能让人悟出许多道理。它就象一盘美味佳肴,初入口时,只是觉得好吃,嚼得时间长了,品味得深了,一种回味油然而生。所以说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细读,精读,才能读出文章的思想,才能品味出文章的精髓。 许多伟人为著书立说,给后世留下资料而鞠躬尽瘁。他们呕心沥血。很多书是有收藏价值的。许多伟人耗尽毕生心血,最终“立言”以警示后人。有时读书如身临其境,可见书的魅力就像一块磁铁牢牢把人吸住。 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是催人奋进的动力。无数先辈给我们留下这么珍贵的文化奇葩,我们要好好珍惜,充分利用,不负他们的期望,让中华民族变得繁荣富强! 书其实是一个交流平台,大家都有言论自由,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别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篇5:《论趣》课文解读

一、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二、词语:

扈(hù)从 手足胼胝(piánzhī) 摩顶放踵(zhǒng) 鞠躬尽瘁 利禄熏心 癖嗜 索然寡味 掮(qián)客术 词解: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掮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技术。

三、课文研讨:

《论趣》,林语堂散文集《无所不谈》中的一篇精品。

(一)思想内容:

1、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兴趣。“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

2、“通脱自喜”、“适可而止”是什么意思?什么心态?——大度乐观,在物质待遇上知足长乐。是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

3、“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中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什么意思?——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里强调目的性不强。

4、练习一:——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关键语句见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

5、归纳主题:《论趣》这篇散文,站在“通脱自喜”、“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解读了人生的“趣”,主张我们去寻此“趣”,加强思想文化修养。

(二)结构:通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从故事引出,写古今一般人和圣人贤人有目的的行为动机。文章本身写得很有趣。开头是一段不长的传说。这中间主要是乾隆皇帝与其扈从的对话,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作者由此转入议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中普遍的现象。但是,作者也充分肯定了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为名利而是为理想和信仰,具有积极向上的人世精神(即“利天下”)。作者认为“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便是林语堂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追求。

第二部分:写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及其三方面的表现。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和“趣”是处在同一个境界上的,只要做到前者,后者自然就会产生。作者对“ “这平常说是为一种好奇心所驱使。”这样解释是否真正科学,我们在此就无须去讨论了。“趣”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有三方面的看法:一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作者认为这“趣”可以与“好奇心”沟通,“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的趣味使然的。”二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三在读书上要有“趣”。要“动了灵机”,“能够知趣”。作者叙说徐志摩和李考克二例,实是针砭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当然,这其中的趣味,固然有其一定的文化因素积淀,但在林语堂笔下,也多了一些“玄虚”的成分。“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

(三)写作特点: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篇6:解读《般若无知论》

解读《般若无知论》

<般若无知论>一文对中国佛教哲学与认识论影响深远.解读其能照之智(认识主体)与所照之境(认识对象)以及能照与所照的关系.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尤其是现代物理学思想的观点来看,<般若无知论>中既包含合理的'辩证逻辑思想,又有相对主义与蒙昧主义的倾向.

作 者:刘健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讲师 刊 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4 “”(2) 分类号:B913 关键词:佛学   般若   认识论  

【黄庭坚《论书》解读】相关文章:

1.《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

2.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3.文言文黄庭坚论书法阅读练习题

4.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5.黄庭坚

6.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黄庭坚论书法

7.我的择书“论”作文

8.书蔡秀才屏风颂,书蔡秀才屏风颂黄庭坚,书蔡秀才屏风颂的意思,书蔡秀才屏风

9.黄庭坚简介

10.定** 黄庭坚

下载word文档
《黄庭坚《论书》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