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昌期,答李昌期杨洵美,答李昌期的意思,答李昌期赏析
“Pear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答李昌期,答李昌期杨洵美,答李昌期的意思,答李昌期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答李昌期,答李昌期杨洵美,答李昌期的意思,答李昌期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答李昌期,答李昌期杨洵美,答李昌期的意思,答李昌期赏析
答李昌期,答李昌期杨洵美,答李昌期的意思,答李昌期赏析 -诗词大全
答李昌期作者:杨洵美 朝代:唐 体裁:五古 三山载群仙,峨峨咸浪中。云衣剪不得,此路安可从。
我生亦何事,出门如飞蓬。白日又黄昏,所悲瑶草空。
虫声故乡梦,枕上禾黍风。吾道如未丧,天运何时通。
篇2:李昌源简介
李昌源:世界奇迹的创造者、著名公路工程专家
李昌源,公路工程专家。毕生从事公路建设事业,主持和参加了国内外多条公路及一些永久式桥的测设施工。在青藏、康藏高原地区筑路及援助也门等公路建设中做出了贡献。
李昌源1906年7月3日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临峰乡。1918年入县立育才高小学校读书,1922年夏,入天津南开中学,因患病休学.后转上海南洋大学附中,1927年夏毕业,1928年入南洋大学学习,1932年毕业(南洋大学已改为上海交通大学),获土木科铁道系学士学位。毕业后被派到浙江省奉化溪口奉新公路工程处任练习员、副工程师,从事地形测量、康岭大桥改线以及溪口和康岭两座大跨径钢架桥施工工作。1934年被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公路处调宝鸡西汉公路工程处工作,担任标准设计等工作。1937年11月至1942年1月,在天凤公路工程处徽县总段、华天双公路天水桥工所和宝平公路甘段工程处任总段长、主任和工程处长。1942年1月至44年3月,任重庆运输统制局公路处股长及西宁青藏公路工程处副总工程师。1944年公费赴美实习公路工程,1946年9月回国。10月到重庆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五区公路工程管理局万镇段工程处任主任工程师和工程处长。1949年11月29日重庆解放,继续在西南公路局工作,后调西南交通建筑公司工作。
1953年7月,李昌源调康藏公路第二施工局任总工程师。1955年2月起在交通部公路设计院(后名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任副总工程师。195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11月参加援助也门王国修筑荷萨公路工程,1962年2月回国。1962年至1981年回到公路规划设计院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81年,年已75岁高龄的李昌源到公路规划设计院公路史编辑室任主编,1988年1月31日因病在京逝世。
主持多条公路建设,为抗日战争做贡献
李昌源1932年上海交通大学铁道系毕业后,便与公路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旧社会工作17年,经常远离家人,奔走在荒山僻岭,足迹遍及浙江、陕西、甘肃、贵州、四川、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参加了许多公路和大桥的设计、施工。
1927年北伐胜利后,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0年中,由于改变了军阀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中国公路及桥梁的建设均有了较大发展,是我国早期公路及桥梁设计、施工技术提高的阶段。李昌源,1932年毕业后,即参加了浙江奉(化)新(昌)公路的溪口及康岭两座大跨径钢桁架桥的设计施工,其中溪口桥主孔跨径达52米,为当时我国最大跨径的公路钢桥。其后在宝鸡西汉公路工程处又设计建造了石拱及钢桁架桥各一座。
西汉公路的宝(鸡)汉(中)段为我国第一条按照国家技术标准测设施工的较好的公路,仅凤(县)留(间)段的酒奠梁及柴天岭等路段,由于当时工款不足及军事需要,限期赶工,而降低标准,形成一些急弯陡坡和窄路。他到西汉路第二分段任段长时,负责对这段石方艰巨的路段进行改线和施工,大大改善了柴官岭等段的线形,使宝汉公路全线成为标准较好的一条公路。
抗战期间,他在苏州、长沙、南昌等地抢修公路后到华双公路的徽县总段任总段长,这是一条沿溪线,沿途也是悬崖峭壁,且砌石路堤易遭水毁,工程十分艰巨,路基和防护工程以及桥梁工程数量都较大。他认真负责地边测设、边施工,并充分发挥参加工作职工的抗日热情,高质量、高效率地于当年完工,工程质量完全符合设计技术标准。天凤公路工程处撤消后,他又至华天双公路桥工所,设计修建了南河川漫水桥。宝平公路也是抗战期间后方的一条军运及经济干线,是川、甘两省省会不需绕经西安的一条捷径。他所负责的甘肃段工程,全段基本是在黄土山岭地区,缺乏砂石材料,修筑路面及防护工程十分困难,他想办法采用当地建房方法,用土分层夯实,做成土挡坪。路面工程采用薄层路面,以节约石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使各项工程均按设计标准一次完成,经过试车、验收,认为路线标准和工程质量良好。并为黄土地区筑路积累了经验。
青藏公路(旧青藏公路,后为青康公路)的西(宁)玉(树)段,是民国时期在青藏高原上修建的第一条公路,大部分横卧在海拔3000至4000米的高原上,沿线经过深沟、草原、戈壁、泥沼等特殊地段。他负责的黄河沿至玉树段第4、5、6测量队(后为施工总段)翻越了3座大山,以巴颜喀拉山的海拔最高,约4850米。
该路地质复杂,气候恶劣,9月份即冰冻盈尺,朔风似箭,测设、施工十分艰巨。当时,限于经费,对这些复杂的地质、地貌不可能进行根治,只能根据财力、人力的条件,采取简易处理或绕避。他负责的路线经过长江上游的通天河,由于缺乏经费,连渡船也买不起。他想办法,用木排拼成渡船,以维持通车。尽管如此,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想各种办法,完成了任务,并为后来在高原地区筑路积累了许多经验。为中国公路建设做出了贡献。
1944年4月,李昌源怀着学习科学文化、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的宏愿,赴美国留学,实习考察公路。在留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1946年9月学习期满,同去的同学有些留在了美国,并且重新组织了家庭。而李昌源则满怀着对祖国公路事业的热爱,踏上了回国的路程。当时国内还处于革命战争时期,李昌源不愿在南京政府驱使下到华北修路,要求回到四川参加重庆至恩施段的京渝国道公路的测量与设计。这是南京国民政府拟建的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在丁贡南的领导下他也为这条路的测设,殚心竭力,但不久全国解放,该路未能开工兴建,但他们为较高等级公路的测设留下了宝贵经验。
为新中国及援外公路做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昌源焕发了新的生命力。1950年上半年,他被派在101厂为雅安康定间的8座钢架桥做装配工作,下半年又负责泸定飞仙关两座吊桥的设计工作。1952年底,被调到康藏公路任第二施工局总工程师。康藏公路位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艰苦、气候恶劣,且当时由于军事需要未按标准进行测设。工程局成立后,上级要求按照国家标准修建。为此,李昌源到后,不顾高山反应水土不服,穿上军装与广大的筑路指战员一起,翻山越岭,以他丰富的高原筑路经验,对路线进一步完善,并继续向前推进。经过两年的奋战,于1954年把公路修到了拉萨。由于筑路有功,被交通部授予二级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交通系统的先进生产者。1957年荣获全国测设大会二等奖,并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受到国家领导人和毛主席的接见。
1958年,为援助也门王国修筑荷萨公路,李昌源作为技术领导接受了这项援外任务。在酷热的沙漠地带修筑公路,其难度之大,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公路权威望而生畏的,唯有中国人,才敢于创造这一世界奇迹。李昌源40多年的实践经验为这一项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技术保证。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李昌源和专家组及全体援外工人终于筑成了这条公路。由于成绩卓著,周恩来总理亲切地接见了他,赞扬他为中也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1962年,年近花甲的李昌源与西藏军区的领导和广大官兵一起奔赴炮火连天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前线,深入战区检查军事公路的运输情况。这位从未上过战场的书生,因为心中惦念着公路和军运,而表现出非凡的勇敢。1966年援越抗美期间,李昌源又代表交通部前往越南,冒着空袭的危险,慰问筑路部队。同年,应国家科委特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
严以律己,无私奉献
李昌源到交通部公路编委会工作的时候,已近八十高龄,但他的工作精神依然不减当年。每天上班早来晚归,工作勤恳、踏实,象老黄牛一般,致力于编史工作。
李昌源还担任了不少社会工作,他是中国公路学会理事、名誉理事、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公路史编辑室主编等。这样多的工作,常使他的休息和吃饭的时间被占去,但他很愉快,他常说,只要能为国家富强做点实际工作,就是再忙再累也值得。在古稀之年,他为了学习和了解国外的先进技术又学起了日语和法语,在床头上、花盆上、墙壁上、桌子上……到处都贴满了外文单词的纸条。
李昌源是位总工程师,然而他和家人五口一直住在三室的房子里,身边还有一个患精神分裂症的儿子。其他子女过年、过节回家看望他们时,连个休息的地方也没有。然而,每次单位分房,他总是主动谦让。有人劝他,不为自己,也要为子女们想想,他总是说,这比解放前好多了,共产党员不是为了多住房才入党的。
提起“路子”、“关系”、“后门”之类的不正之风,李昌源可谓深恶痛绝。平时他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他曾严肃地对子女宣布说:你们要想取得成绩,得到荣誉,只能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拚搏,不要靠我,我永远代替不了你们。李昌源工作几十年,“关系”是不少的,有些还是很“过硬”的,但是他从不搞拉关系这一套,他从不去求在中央做领导工作的老友至亲为自己办任何私事,或串门打扰。
李昌源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我国的公路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在病危抢救、神智稍稍清醒时,他对家事只字不提,却念念不忘编写公路史的工作,临终前他要求医生请单位领导到他身边来,移交他未能完成的编史工作,留下他属于公路事业的一颗丹心……。
(作者:侯枫)
简历
1906年7月3日 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临峰乡。
1932年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铁道系土木科,获学士学位。
1932—1934年 任浙江省奉化至新昌公路工程处练习员、工程员、副工程师。
1935—1936年 任经济委员会西汉公路工程处副工程师兼分段长。
1937—1939年 任天凤公路工程处徽县总段总段长、华天双公路天水桥工所主任。
1938—1942年 任宝平公路甘段工程处工程处长。
1942—1944年 任西宁青藏公路工程处副总工程师。
1944—1946年 在美国宾州省会公路局实习公路。
1946—1949年 任第五区公路工程管理局万镇段工程处长及主任工程师。
1949—1953年 任西南公路局、西南交通建筑公司设计科科长和副主任。
1953—1955年 任康藏公路第二施工局总工程师。
1955—1958年 任北京公路设计院(现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1958—1962年 任援助也门王国荷萨公路副总工程师。
1962—1980年 任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1980—1981年 任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
1981—1988年 当选为中国公路学会理事、名誉理事。
1988年1月31日 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李昌源,甘城道.开辟一条通过“世界屋脊”的公路,人民日报,1954.12.28.
2 李昌源.康藏公路的全线通车是马列主义的光辉胜利.西康日报,1954.12.25.
3 李昌源主编,中国公路史第一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篇3:答李浣韦应物
孤客逢春暮,缄情寄旧游。海隅人使远,书到洛阳秋。
马卿犹有壁,渔父自无家。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荻花。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楚俗饶辞客,何人最往还。
注释
⑴海隅:指古泽薮名。
⑵马卿:即司马相如,字长卿,后人遂称之为马卿。
⑶观易:详看《易经》。易:指《易经》。古称易象,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宰相李斯说是卜筮之书而幸免于毁,是一本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的经书,用阴阳互动的现象来说明“常”与“变”的道理。
⑷溪上:指溪边。岸边曰上。
⑸鸥:鸟名,是一种捕鱼而食的水鸟,脚绿色有蹼,视力锐敏,行动矫捷。
⑹楚俗:楚地的风俗习气。楚:湖南、湖北两省的通称。⑺饶:多。⑻辞客:词人墨客,指擅长写文章的人。
⑼往还:指朋友间的交往互动情形。
翻译
这组诗共三首,其中的第三首(“林中观易罢”)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林子里看过一段穷究天人的《易经》之后,悠闲地来到溪边与鸥鸟相对。自古以来楚地就是词人墨客最多的地方,但是谁跟你最投契呢?
这是一首赠答诗,诗人以简淡平和的语气与朋友聊家常,关心着对方的近况。前两句是对朋友个人生活的设想,后两句是问,问李浣在楚地和哪些诗人来往得最密切、最为合意。这说的虽然是生活中的琐事,但淡淡几笔,却写出了朋友之间的亲切感情。
作者在回答好友李澣问候,读者虽然没有看到李澣的`信,但是好友所关心的多半是对方生活起居,工作情况。所以在诗的前两句,诗人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告诉好友生活作息的情形。用林中观易,溪上对鸥,巧妙地表示他的生活平静而又闲适,工作也很顺利,否则不可能有心情观易对鸥。叙述完自己的近况后,诗人笔锋一转,他也关心好友的境遇,首先他以“楚俗饶辞客”来安慰好友来到楚地的乡愁,虽然离乡背井但是却能遇到一群气味相投的朋友,也就无憾了。最后用“何人最往还?”来表达他的关怀,并引导话题,让诗人与李澣之间话题不断,友谊也就不断。
鉴赏
韦应物,十五岁担任内职,多次担任地方上的刺史。诗作中以山水田园诗为最。相传他对于诗的各种体裁都能运用自如,尤工五言诗。李浣,诗人的朋友,当时在楚地担任官职。楚地,即今天湖南湖北一带。这组诗中的第三首(“林中观易罢”)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这里就选择这首诗进行具体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平时就在林中读读周易,闲来无事到溪边看看水鸥。你任职的楚地,是个出文士的地方,我曾听说过许多善写文章歌赋的人就是来自楚地,他们中间哪一位是你欣赏的,你和他们之间又有什么相互问答呢?
白居易赞赏韦应物的五言,“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颇近兴讽在这首对朋友的答和诗里也似乎没有用到。不过字句之外有对楚地才子的欣赏。高雅之处,其实他作答诗本身就是一件雅事,问到楚地文士的情况,在趣致上也是雅趣。
这首诗运用了平淡的口气,但是心中对朋友还是牵挂与关心的。这首诗里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对待朋友的道理。诗的开头告诉李浣自己的现状,意思应该是不让朋友牵碍;而后一句对朋友状况的问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友谊促使下的关怀。诗里其实也表示了希望李浣慎重交友,多多向楚地的文士学习的意思。这是善意的忠告。这里没有直白地讲明,曲意化应该是韦应物写诗的习惯使然。这首诗表达出的对朋友的忠诚是可贵的。
这首诗如此写法,也是切合答诗的用途与意义。如果只是为了写回信,这首作品可以被作为典范来学习了。
篇4:答李瀚 韦应物
,此诗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主要写林中休闲有感,作者是中唐诗人韦应物,下面是此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品读~!
【原文】
答李瀚
作者:韦应物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
答李瀚翻译:
心绪悠闲淡雅,在山林中读罢易经,闲下来看看小溪上的海鸥,相互对视,意态消闲。南国楚地有很多词家墨客,与什么人交往最多谈得最来的呢?
答李瀚赏析:
山林高雅隐士之作。读易观鸥多模自在脱俗,交往者就是雅客高贤,有王维的风格境界。
作者资料:
韦应物(737~792) 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世族,自天宝十年(751)至天宝末年,入宫为三卫郎。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大历十三年(778)任鄂县令。建中年间出任滁州刺史。贞元元年(785)改江州刺史。贞元四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左司”、“韦苏州”。韦应物青年时代侍卫玄宗,生活不拘小节,豪横放荡。中年后久历州县地方官吏,目睹百姓疾苦和社会时弊,思想渐趋成熟,成为一个清廉的地方长官。他的诗歌在唐代已有胜誉,白居易《与元 九书》云:“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如《采玉行》、《夏冰歌》、
《杂体五首》等诗,揭露王侯贵族的享乐生活,反映采玉、采冰人和寒女的疾苦,可以说是元、白新乐府的新声。然而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山水田园诗,后世将其归入山水田园诗派。其代表作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赋得暮雨送李胄》、《游开元精舍》等,写景优美自然,于平淡之中道出人所不易表达的感受。其山水诗中亦不乏雄豪的'气势,如《西寒山》的“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荡”,则充分显示了大家手笔和才华,非一般田园诗人所能比。韦应物的诗歌 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体诗,其风格冲淡闲远,语言流畅简洁,在当时及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
篇5:李昌波的诗歌
李昌波的诗歌四首
一、像
像鹰,像白云,似苍狗追逐
盘旋瞄捕,飘忽暗闪
偌大无比的加速度散慢沉降
烟雾腾冲
淹没远近庄田地
像庄园,像绿圃
什么不似
面孔硬生生落在某版图,更甚岛屿
终止废弃。喊声“乌克兰”
像春暖升腾,相拥属于异地的`天
二、阿妈脸庞的花模样
内心妄藏两座大山,一堆筹码
整生用作加减、乘除
白日唤醒星星,夜幕赶走太阳
和尚念经
鱼木祈祷
线型河岸低凹、扩张、凸起
碧波平缓
水流如常
皱旧煞红。倾斜阿妈脸庞的月亮
三、画个圈圈坐地为牢
画个圈圈,坐地为牢
一汩啾啾泉水加以问慰
片片气昂用来安顿
前半生、要说的
一刻间毕尽,欲要表达的嘛
倾盆泄雨。拾起时剔透晶莹
看来我并非想轻易地埋葬,花红
无人区域草绿。一碗欲要翻越的山岗
散下万担斗粮,饮下皆醉
四、在佛面前无视卑微,善良
在佛面前无视苦难,颜笑
拜佛总是虔诚者。佛同等的面庞
喜悦,哭丧
卑微,或善良;穷困
甚至富甲数方。挽手皆持三炷香
烟熏潦倒
庭院端庄,门外肃穆
我站在秋风以外。从缝隙窥望。
篇6:送友人,送友人李昌符,送友人的意思,送友人赏析
送友人,送友人李昌符,送友人的意思,送友人赏析 -诗词大全
送友人作者:李昌符 朝代:唐 体裁:七律 举世谁能与事期,解携多是正欢时。人间不遣有名利,
陌上始应无别离。晚渡待船愁立久,乱山投店独行迟。
我今漂泊还如此,江剑相逢亦未知。
篇7:答李翊书 韩愈
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①。李生足下②: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③,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⑤,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⑥。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⑦。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⑧,戛戛乎其难哉⑨!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⑩。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耶?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注释】
①白:告诉。
②足下:对对方的尊称。
③抑:可是。
④蕲(qí):通“祈”,希望。
⑤俟:等待。
⑥晔:明亮。
⑦蔼如:言辞平和亲切。
⑧陈言:陈旧的观点和言辞。务:务必,一定。
⑨戛戛:龃龉的样子。
⑩汩汩然:水流很通畅发出的声音,在此指文思如泉涌。
距:通“拒”。
肆:恣意,放纵。
亟(qì)称:屡次称赞。
翻译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翊足下: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且请教问题的态度多么谦虚恭敬。能象这样,谁不想把那道理告诉你呢?道德的归真为期不会久了,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户和围墙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里能够知道是对还是错呢?虽然如此,还是不可不同你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你所说的“立言”这句话,是对的;你写的文章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所取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来就超过了别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势利所诱惑,应该培育果树的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灯,火光才明亮。具有仁义之道的人,他的言语和和顺顺。
不过又有感到为难之处。我所写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达到没有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虽然如此,学习“古之立言者”已经二十多年了。起初,不是夏、商、周三代和两汉的书我不敢看,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铭记于心。坐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有时样子庄重若有所思,有时模糊不清迷迷惑惑。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力求革除陈词滥调,戛戛然困难极了!文章被人看,我不在乎别人的非难讥笑。象这样过了不少年头,还是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然后才能识别古书中是否与“圣人之志’相合以及虽然正确但尚未达到最高境界之处,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才慢慢地有所收获。
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写出来的`时候,文思敏捷泉涌而来,这时文章被人看,别人讥笑它我就高兴,别人称誉它我就担忧,这是因为自己的文章中还保留了世人的见解。象这样又过了不少年头,然后文思才宽广奔放,象水势汹涌的波涛一样。我又怕文思不纯正,便象阻挡水一样,不让文思过于汹涌,冷静地反复地推敲,觉得它完全纯正了,再放手去写。即使这样,还是不可不修养正道,使自己沿着仁义的道路,漫游在儒家经典的源流中,不迷失方向,不断绝源泉,这样度过我的一生就满足了。
思想修养好比是水;文辞好比是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水大的话,大大小小的浮物都能浮起。思想修养和文辞的关系仍然是如此。思想修养深,那长长短短的语句与抑扬顿挫的声调都能运用自如。即使如此,哪里敢自己认为接近成功了呢?即使接近于成功,那被人用时又有什么可取的呢?即使这样,等待接别人采用的,难道不就象器物—样了吗?用与不用都取决于别人。有修养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使自己的思想不离开道,使自己的行动符合方圆,被用时就把自己的道德学问施行开来,不被用时就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写进文章里而留传下去,让后代效法。象这样做,到底值得快乐吗?还是不值得快乐呢?现在有志于恢复仁义之道的人很少了,有志于仁义之道的人一定会被今人所遗弃。我的确为“志乎古”的人而感到高兴,同时也为“遗乎今”的事而感到悲愤。我屡次称赞那些有志于仁义之道的人,只是要以此勉励他们,并不敢褒奖那些该褒奖的人,批评那些该批评的人。向我求教的人可多了,考虑到你说的不是有志于名利,姑且为你讲了这番话。韩愈禀告。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篇8:韩愈:《答李翊书》
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①。李生足下②: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③,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⑤,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⑥。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⑦。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⑧,戛戛乎其难哉⑨!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⑩。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耶?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注释】
①白:告诉。
②足下:对对方的尊称。
③抑:可是。
④蕲(qí):通“祈”,希望。
⑤俟:等待。
⑥晔:明亮。
⑦蔼如:言辞平和亲切。
⑧陈言:陈旧的'观点和言辞。务:务必,一定。
⑨戛戛:龃龉的样子。
⑩汩汩然:水流很通畅发出的声音,在此指文思如泉涌。
距:通“拒”。
肆:恣意,放纵。
亟(qì)称:屡次称赞。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他自幼勤奋好学,很小便已博览群书,通六经百家之学。他19岁进京应试,却连考3次都未中,直到25岁才中进士。
韩愈思想上尊崇儒术,攘斥佛老,关心民众疾若。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的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尤其主张“文以载道”,提倡学古文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文章语言要有独创性,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服务。他还提出了文辞“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惟陈言之务去”的著名观点。后人评价他的散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篇9:答李翊书读后感
《答李翊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此时正是韩愈考取进士未能经由吏部考核,胸怀用世之志而无从施展的时期,韩愈在当时已三十四岁,而李翊的仕途却才刚刚开始,这正是韩愈为了让李翊未来之路走得更加清明而写的一封书信。
韩愈一生宣传古文理论的重要性,此文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对于李翊这个学生,韩愈倾囊相授,先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并给予称赞其文词高卓而态度谦恭,接着感叹世人久已不谈道德,道德之外的文更无人问津,于是他寄希望于李翊,认为李翊是个可造之材,希望他树立志向,不要为一般文章所满足,指出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仁义之人,再又举了从古至今的许多例子,说明好的古文得来不易,需有思想内容,也得表达新鲜有力,再次督促李翊重视思想道德的修养。最后韩愈将气和言的心得具以告之,表明对李翊的劝勉之意。全文行文严谨,虽是古文却齐具自然与人工美,表明了韩愈从事文学的根本态度。
韩愈一生不得志,却还如此重视道德问题,认为道德和好的文笔息息相关,而当今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却极少有人关注,道德问题好似永远都只是那些文人墨客,政治大腕挂在嘴边的词,实际上却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是与每一个国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的,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根和膏就是人的道德修养,实和光就是人的文学成果,假若没有根和膏,也就得不到实和光,这道理和国家的发展是一样的,假若没有每一个个人的素质提升,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水平提升。道德素质,影响的不仅仅是行文写作和思想水平,还在你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韩愈说做仁义之人才能其言如,治学应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反对形式主义之风,从古便有,至今仍需坚持。
上到国家的核心成员,下到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都需坚持这不畏艰辛,不怕非议,持之以恒的作风做派,日行一善,赠人玫瑰,注意自己的谈吐举止,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像韩愈对李翊所说的那样,个人有了根和膏,才能汇聚成实和光,最终用丰富的果实和璀璨的光芒充实照亮国家,使国屹立于世界之巅。
篇10:答李瀚,答李瀚韦应物,答李瀚的意思,答李瀚赏析
答李瀚,答李瀚韦应物,答李瀚的意思,答李瀚赏析 -诗词大全
答李瀚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 体裁:五绝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
篇11:答韩愈、李,答韩愈、李孟郊,答韩愈、李的意思,答韩愈、李赏析
答韩愈、李,答韩愈、李孟郊,答韩愈、李的意思,答韩愈、李赏析 -诗词大全
答韩愈、李作者:孟郊 朝代:唐 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懒磨旧铜镜,畏见新白发。
古树春无花,子规啼有血。离弦不堪听,一听四五绝。
世途非一险,俗虑有千结。有客步大方,驱车独迷辙。
故人韩与李,逸翰双皎洁。哀我摧折归,赠词纵横设。
徐方国东枢,元戎天下杰。祢生投刺游,王粲吟诗谒。
高情无遗照,朗抱开晓月。有土不埋冤,有仇皆为雪。
愿为直草木,永向君地列。愿为古琴瑟,永向君听发。
欲识丈夫心,曾将孤剑说。
篇12:答赠,答赠李贺,答赠的意思,答赠赏析
答赠,答赠李贺,答赠的意思,答赠赏析 -诗词大全
答赠作者:李贺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本是张公子,曾名萼绿华。
沉香熏小像,杨柳伴啼鸦。
露重金泥冷,杯阑玉树斜。
琴堂沽酒客,新买后园花。
【答李昌期,答李昌期杨洵美,答李昌期的意思,答李昌期赏析】相关文章:
1.答李翊书读后感
5.赠供奉僧玄观,赠供奉僧玄观李昌符,赠供奉僧玄观的意思,赠供奉僧玄观赏析
7.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黄庭坚,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