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

2022-08-20 08:33: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zzch98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

篇1:《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

《清塘荷韵》 是季羡林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⑪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节)(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并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多种表现手法。

B.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表现了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欣慰和希望。

C.本文语言沉郁顿挫、含蓄多情,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D.本文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对荷抒情,以荷喻人,借荷明理,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E.本文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相似,手法和情趣也大同小异。

(2)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根据文意分点概括。(6分)

(3)这篇散文题为“清塘荷韵”,本应详写叶之神、花之韵,为什么还要在第④~⑥节详写荷叶的生长?(6分)

(4)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C、E【解析】C语言评价不恰当,应该是清新自然、朴实真挚。E两文描写重点不同——朱文重点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而季文侧重写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两文情趣不同——朱文主要抒写情感变化,季文重在表达人生感悟。(4分,每项2分。)

(2)①莲芽历经三年方破壳而出; ②荷叶扩张速度和范围惊人; ③荷花高擎花瓣红艳且繁多; ④莲瓣对影落水面意境清幽。 (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满分。)

(3)①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体现了荷花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写景状物的脉络; ②写景中细致地描写作者或担心或期盼的心理活动,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荷的挚爱之情; ③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歌颂顽强生命力的主旨; ④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满分。)

(4)(8分)①季老笔下的荷是张扬生命的(1分)强者。(1分)莲子暗暗积蓄力量,破壳而出;荷 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1分)“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 让人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1分) ②季老笔下的荷也是彻悟生命的(1分)智者。(1分)荷塘清寂,流水脉脉,微风乍起,莲瓣 飘落,宁静安详,飘逸洒脱,(1分)让人感受到了面对生命消逝的超然、彻悟。(1分)

【散文赏析】

情景交融 动静结合

----赏析《清塘荷韵》的艺术手法

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美景。这是散文《清塘荷韵》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的哲理,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情景交融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你看,从莲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的心境与它的命运就息息相关。从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第一年、第二年,虽引颈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在第三年虽在投莲子的地方长出几片圆圆的绿叶,但细弱单薄,作者在怜惜之余仍希望不减。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间,冒出几十支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在这一系列的描述中,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的心情,抒情是为了烘托景物的变化。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此时,达到了“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粹之迎,互藏其宅”的境界。

动静结合又是这篇散文的另一特色。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候,作者善于把“动”的感受融和到“静”的景物中,使物象成为人活动的延伸。如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红染了半边天,真是不动则已,一动则令人惊叹!这一动一静的反差契合显示出自然界中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也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又如在池塘畔,四周静得人们可尽情地吮吸缕缕的.清香,即使一片莲瓣落入绿肥红艳的水中,也未打破宁静,真静得出奇!但一旦小白波斯猫跃入水中,随着“扑通”的响声,不仅人从静倚中惊醒,连水中的月亮也被搅得支离破碎。作者抓取人与物瞬间动静转化的细节,不论是虚拟或是实写都描写得飞动跳跃,反映了物对人的心理所产生复杂的影响,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朴实真挚 清新自然

----赏析《清塘荷韵》中荷的形象艺术手法

文坛泰斗季羡林先生,为人正直,为文率真,在当代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既有朴素真挚的情感之美,又有清新自然、淳朴清纯的语言韵味。读其散文,如同品尝陈年佳酿,醉意浓且又芳香四溢,让人回味,令人叹服。现就季羡林先生在86岁高龄时写的《清塘荷韵》一文略加分析.以求窥其一斑。

荷花是“花中君子”,它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为历代文人传诵.人们往往以花喻人,借荷花歌颂那些洁身自好的仁人志士和耿介独立的文人雅士。季先生的《清塘荷韵》自然包含这些情愫,却又不囿于其中,作者别出心裁地以莲花顽强的生命力来歌颂自然万物“极其惊人的求生存能力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真可谓机杼独出、慧眼独具,发前人之未发之感,抒前人之难抒之情。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流露了对荷花的极其喜爱之情,面对楼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数亩清塘,努力寻找30多年前残存在记忆里的荷花“碎影”,心里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清波荡漾,绿柳拂水,荷叶田田,莲花迎风,这是季先生对楼前数亩清塘的殷切期盼。这种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转化为“种荷”的举动。可是,作者种下的莲于却迟迟不长绿芽不开花,就进一步加剧了盼望荷花的急切心情。作者十分巧妙地运足了蓄势,多年的期盼和失望最终为表现荷叶满塘的惊喜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从而最充分地表现了荷叶顽强的生命力,揭示文章的意蕴。作者写“种荷”极其真诚,生怕“千年不烂”的洪湖莲子不发芽,就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种了莲子,十分急切地希望莲于发芽开花,因此天天到池塘观看,并且每天都要去观看好几回,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跃然纸上。可是,投下去的第—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到了第二年春天,“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这使作者十分灰心,估计“不会再有长出荷叶的希望了”。然而,莲叶好像偏偏捉弄人似的,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这好像使作者见到了满塘的希望。但希望总归只是美好的愿望,这一年,碧波荡漾的楼前清塘依旧只是那几片水浮莲似的荷叶,仍然让作者度过了“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以上这些文字用了相当多的笔

笔墨尽情渲染和铺张。为接下来描写满塘的荷叶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因此,第四年的清塘就一下于变得绿叶满塘了,“荷叶的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的快”,使作者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并由此而“狂喜”。如果作者仅仅局限于此,这篇文章也只能是一篇简单的散文,文章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由此引发开的对人生、对大自然深切感悟。作者通过对几年不长芽开花而一旦长芽之后就迅速蔓延的荷叶有独到的感悟,他看到了自然植物一的顽强的生命力。人生也是同样如此,没有求之若渴哪有见之若狂?没有长期的努力哪有丰收的喜悦?这也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真切的人生体验。也是只有像季羡林这样的一代大师才能真实体会到的真实情感。所以,文章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以荷喻人,凭荷抒情,借荷明理,真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凝练、自然清新,充分显示了作者驾御语言的娴熟的技巧。在描写月下荷塘的情景时,动静结合,细致人微,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宁静、安详、柔和的画画。写荷花的倒影:“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读这段文字,我们好像在欣赏一个十分精彩的画面,月下荷塘,波光瓤粼,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整幅画面柔和而宁静,生动而细腻.这里没有刻意地修饰,也没有过分地夸张,就在信手描写中十分自然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这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有异曲同工之妙。再看文章最后对残荷的描写:“连日来,天气突然寒,好像一下子从夏天转入了秋天”。“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傲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这是一段虚写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对残荷的美好的理想,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它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但感情却是深沉而厚实的。我们读这段文字,读到的不只是一位老人的厚重与踏实,更是感受到了一位散文大家文笔的老到,语言的精练。

这篇散文,除了作者描绘画面给人以清新朴实之感外,还能从炼字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底。如文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盼荷的急切与无奈:“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一个“吸”字,写尽了作者两年来对荷花无时无刻不在盼望清塘长荷花的期待心理和十分无奈却又不灰心的心情。又如写荷叶在水底扩张的句子:“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淤泥里走动”,“走动”一词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荷花默默无闻却又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表现了出来。再看写荷花满塘的句子:“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塞”字,仿佛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满塘尽是挤挤挨挨、密密麻麻的荷花的绚丽画面。

这篇散文语言的运用特点还体现在纯熟地运用古诗句上,文中运用了一系列古诗句,每一处都能用得恰到好处。如开头写清塘少荷的失落.借用了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写荷塘荷花盛开场面时,运用了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月下荷塘之幽静,运用了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等。古诗句的熟练运用不仅增加了散文的意蕴,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种清新淡然的诗意之美。

顽强的生命 超然的人生

----赏析《清塘荷韵》中荷的形象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季老的家门口有一方池塘,名为红湖,位于北大校园内。早年这里也曾绿叶红花,清香满塘,但

随着一场浩劫,水面变得空空荡荡、萧索凄凉。

又是一年花红柳绿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也吹皱了老人的心。“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它需要的是蓬勃的生命、盎然的生机,当然,最好是荷花了,可惜没有。心想,退而求其次吧--“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但芦苇毕竟不应该栖身于这方清塘,它应是秋水长天中静默的背景,是雁阵惊寒时苍凉的牧歌。塘中之苇,虽不乏诗情画意,但与荷花相比,毕竟少了几许内涵,少了那种清雅风韵。于是,眼前这方凄清的池塘就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槃。“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篇2:清塘荷韵

风儿吹,吹不走你如梦的倩影

一阵清凉拂过拨动了心弦

一身浅浅粉妆与翠绿邂逅

不沾满园春色,只想拥抱河塘

生在淤泥却不染他浓浓的土香

随风飘来一缕淡淡荷香

好想走进你心中的世界

看你一身芳华挺立河塘

蜻蜓掠过你的肩头

鱼虾游过你的膝下

还有那柳树荡漾在岸头

夜晚黄昏,还是那小塘

星月闪烁在为你吹箫

微风轻拂在为你抚琴

而你在那河塘里尽情歌舞

一曲荷塘月色回荡天地

初三:雅静

篇3:清塘荷韵读书笔记

看到这句话,每个人都深有感触吧!我见过很多花:笑容可掬的桃花,傲雪怒放的梅花,富贵耀眼的牡丹花,温文尔雅的月季花,更有奇妙浪漫的雨花……而季羡林爷爷却对荷花一见钟情……

《清塘荷韵》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季荷”特色的佳作,讲述的是季羡林爷爷随意地向清塘投下了几颗从洪湖带来的种子,几年之后竟奇迹般地长出满塘的荷花,为我们展现了一片清塘荷韵的美景。

季羡林爷爷是多么的爱荷啊!那雄雄燃烧的希望之火,那泯灭不了的渴望之情,深深打动我心,几年寂寞的春天,让季羡林爷爷灰了心,他感悟叹道:“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可想可见,他有多么地想看到荷花,一个字“吸”传神的将他内心的心情表达出来。当第三年到来时,池塘中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季羡林爷爷异常开心,当捞水草的农民过来时,他就苦苦请求不要碰断叶片,虽然只有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但是真正的奇迹在第四年,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扩大,都是惊人的快。不久之后,红艳耀目的荷花跃出水面。可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从此以后,季羡林爷爷都能感到“西湖”的美丽风光了!

随着老作家清丽文笔的描写,我仿佛亲临荷塘,体验到荷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繁荣昌盛的景象,从中感受到荷花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季羡林爷爷的喜爱与关怀之情,使我们由美丽的大自然想到人间的美好生活。我想本文最体现的就是这一点吧!

季羡林爷爷也说道:“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是啊,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最大的。只要我们报着希望,生命就会延续下去。季羡林爷爷就是有了希望,和荷花那旺盛的生命力,才会有今天家门的“西湖”。俗话说的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季羡林对荷花的喜爱也来源于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在生活中,只有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才会迸发出渴望和动力。珍惜生命,向往美好,这才是我们思想的最高境界,最远体验,最深感悟。

篇4:清塘荷韵读书笔记

《清塘荷韵》是已故著名国学大师、我们家乡近邻山东临清人季羡林先生所作的一篇散文。该文写成于中秋节,最初发表在《人民日报》,后收录到河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作者分别从“种荷”“盼荷”“赏荷”等方面为我们展示出荷花生长的各个阶段特征。文章最令我感动的是季老对荷花的那份殷切期待,以及对荷花的耐心守候。这份爱与守候体现在种种细微的事件中,无时无处不在。

诚然多数中国人都爱荷,但论爱荷程度大概很少有人能够超越季老。本来是朋友馈赠给他的几颗莲子,但季老却用它们来了却楼前无荷的这一心病。他小心翼翼地“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希望莲芽能够破壳而出”,希望不要对莲子造成意外的损伤。虽然季老对内心的那份期盼轻描淡写,用“尽人事,听天命”这样的话语来简单带过,但“盼荷”过程中的种种焦虑与沮丧却无法掩饰他对莲子生根发芽的希冀和对荷的真情,因为爱之深才“恨”之切。在等待莲子发芽的两年时间内,季老把每天去塘边观荷当成一件工作,“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正是季老的“盼荷”,对莲子的苦苦守候,对莲子的耐心等待,终于在第三年得到了意外的回报。水面上突然有了几片圆圆的绿色,虽然“细弱单薄、可怜兮兮”,但却正是莲子生发出的叶片。也因之季老绝望的心再度燃起了新的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这几片莲叶竟然如燎原星火一般迅速生长,几天之内就遮蔽了半个池塘。这真是一个奇迹!

季老的等待与守候,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消磨,他以他的耐心和深爱,带领我们一起见证了这一奇迹,并把它分享给众人。我们在欣赏这一生命爆发的过程中,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与同样的喜悦,也会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苏东坡曾在《稼说送张琥》中说 “厚积而薄发”,莲子的成长过程,不正生动地体现了这一古训吗?我想它也同样适用于教育。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件需要我辈终身力行的工作,也是一份需要强大耐心和长久守候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秉性的学生,他们或聪明伶俐,或乖巧可爱,或调皮任性,或难以管教。对此,我们老师又该如何去做?是像季羡林先生一样耐心守候,还是任其随波逐流?我想绝大多数老师们会选择前者,以教育者的良心与长辈的耐心去守候去坚持去一如既往的关爱与呵护。我们可能暂时难以看到学生的改观,但多年以后,谁能否认学生们像莲子一样强大爆发呢?正如季老所言,“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我们需要的是多花点时间,耐心见证学生们带给我们的奇迹!

篇5:清塘荷韵读书笔记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清塘荷韵》作者季羡林

欲不消心难平,感觉离家渐近而心情也随着新年脚步的将近变的不在沉稳,不知道激动哪一初,想要落微激动浮躁的脉搏跳的沉稳点,还是需要读一读好的书,好的文章是用心写出的,华辞丽藻很难堆砌而成,重要的是经过时间的沉淀酿造出文中佳酿。今天偶看到季羡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韵》,读到第六段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季老的用心。

季老年复一年的观察门前清塘,始终没有放弃,正是那份难得的等候期盼,终于迎来翠盘荷香六月赏。有一情节很是打动我,季老在看到花瓣落入池中的景象联想到的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季老深深体会到原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而并没去强求工整,而是用一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可见作者对“池花对影落”之欣赏!

季荷—————是周一郎先生为季老荷花赐的名,季老更是欣然接受了这一称呼,最后一句更是写下:“我为我的“季荷”祝福。”而我用什么样的祝福来祝福辛勤劳动一生的季老?只希望清塘里的荷香为他老人家飘的更香更远。

篇6:清塘荷韵读书笔记

清塘荷韵是季爷爷的代表名篇,这天我读了清塘荷韵,平平淡淡的文字,读起来却感触颇深。清塘荷韵是写了季爷爷把几颗洪湖的莲子投入门前的池塘,期望长出莲叶荷花。经过四年的耐心等待,最后长出了大片荷叶,叶子扩张的速度惊人地快。光长荷叶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里的荷花不仅仅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文中还写了他读过一本诗话,其中有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认为第二句对仗不工整。我与爸爸探讨时,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对了一句:池花对影落,日葵向陽开,我看比较工整。

清塘荷韵文中还提到,一年夏天,天气十分炎热,而荷花却开得特欢,几乎连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见了,写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写出了季爷爷喜爱荷花的情绪。文章的后面写他的一个爱花的邻居,天天数荷花。季爷爷是明白的,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明白隐藏着多少花骨朵儿。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顽强的。

季爷爷写的文章,诗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静静的池塘里静静地开着荷花,这种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季爷爷的文章个性好,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以后慢慢品读和体会。

篇7:清塘荷韵读书笔记

我写过关于季羡林的博文,这是第二次。

季先生的话语,又一次敲响在耳边了。“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我无法明白,荷花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荷叶来看,每一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构成眼前这个局面。”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一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必须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是啊,这几天长沙的天气忽地变冷。今日,我一面清理着入冬的衣服,一面在想着,我得写篇“荷塘”的文章。

忽地想起这次国庆,从双峰到长沙的高速公路,有个地名,令我眼前一亮,那是“荷塘”!荷塘,曾国藩故居,这两个地名,紧挨在一齐。

静静地坐在电脑桌前,心中无一丝一毫的杂念。耳边仅有“呜呜呜”的摩托车声,再也听不到莲瓣掉入水中的声音了,再也无法感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的意境了,再也无法领略荷叶惊人扩张荷花含苞怒放的乐趣了,再也无法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外婆家的荷塘了。不知外婆家的荷塘此刻是什么光景了!我已很多年,没去看过那里的荷塘了。

季先生的荷塘,嵌在我的心海里了。君不见,我的大中华博客的左下角,亭亭玉立着一大捧我心爱的荷花。

季先生,你见着了我的荷花吗?

篇8:清塘荷韵读后感

好久不见荷花开放了,自从读了这季老的《清塘荷韵》。仿佛自己又站到了小河边,莲叶一片一片浮在水上,那含苞欲放的荷花用丰韵的体态,清新的花瓣,吸引着我的眼球。正是这种感觉,所谓“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再一次深深的觉醒在我的记忆之中。

古时候有许多诗人的闲情雅致,就是赏花,而清新而又淡雅的荷花自然就成了许多诗人们赞美的对象。我曾经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位画家画的一幅《清塘荷夏》。画中莲叶映出荷花的娇美,蜻蜓点点水,那意境使画面动了起来,使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荷花的美。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荷花一样的人,它们的出身并不是多么高贵,没有牡丹的娇艳,也没有百合的高雅,它他们也就像季老那随意撒下的几颗莲子。但是,它们却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不甘心的他们用“莲叶”衬托出自己,也就是他们自己的付出,把自己“开放”,像荷塘中那一片一片的荷花,是自己能够挺胸抬头的活在这世上!

也许,你会问:“那你说的那些人是谁哪?”我会轻轻地告诉你,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路边的清洁工,大山中徒步行走的邮递员,还有最高尚的老师,他们都在默默地奉献着,像一颗荷花,傲立在清塘之中!

篇9:清塘荷韵主要内容

《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八十六岁高龄时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文章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平易晓畅,直白中蕴蓄着哲理,情感朴素真挚。细加品读,如同品尝陈年佳酿,芳香四溢,韵味悠长,让人回味,令人叹服。

篇10: 清塘荷韵读后感

【清塘荷韵】是季爷爷的代表名篇,这天我读了【清塘荷韵】,平平淡淡的文字,读起来却感触颇深。【清塘荷韵】是写了季爷爷把几颗洪湖的莲子投入门前的池塘,期望长出莲叶荷花。经过四年的耐心等待,最后长出了大片荷叶,叶子扩张的速度惊人地快。光长荷叶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里的荷花不仅仅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文中还写了他读过一本诗话,其中有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认为第二句对仗不工整。我与爸爸探讨时,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对了一句:池花对影落,日葵向开,我看比较工整。

【清塘荷韵】文中还提到,一年夏天,天气十分炎热,而荷花却开得特欢,几乎连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见了,写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写出了季爷爷喜爱荷花的情绪。文章的后面写他的一个爱花的邻居,天天数荷花。季爷爷是明白的,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明白隐藏着多少花骨朵儿。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顽强的。

季爷爷写的文章,诗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静静的池塘里静静地开着荷花,这种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季爷爷的文章个性好,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以后慢慢品读和体会。

篇11: 清塘荷韵读后感

拜读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不禁被文中优美的言词,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蕴藉,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浓烈的期盼,期望和欣慰。文章构思之巧妙,写作之精良,实令我赞叹不已。

再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觉两文之差异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达了自已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这便与季先生强烈的期望之心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同样是写荷花,朱先生在观赏美,而季先生是在创造美。观赏美的人每当发现美中之不足。便多几分惆怅,但创造美的人会痴迷于美中,戴着美的眼镜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无瑕疵,他沉浸在美中,乐观看世界,永远有期望,永远有快乐。

在《清塘荷韵》中,季先生行文严谨,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十分明显,一条以荷塘中荷花状况为线:先写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此刻全无,再写我种莲子,之后写第一、二年塘中仍无荷花,然后了写第三年“塘中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叶片”,最后写第四年荷花生长旺盛,荷叶“遮蔽了半个池塘“。另一条则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先是塘中无荷花,作者“总觉得是一块心病”,再是种了莲子作者微有期望但情绪还比较消极,之后作者的期盼日益强烈,然后两年过后塘中仍无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继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长出“五六个叶片”。作者自白“虽微有期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后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时间顺序行文,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交待清楚,过渡自然。两条线索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它们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笔有机地结合起来,真可谓是:相辅相承,相孕相生。

从文章的许多方面而言,《荷塘月色》与《清塘荷韵》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荷塘月色》是以空间顺序行文,颇有些游记的味道,这是写作顺序的不一样。其次,《荷塘月色》的资料以作者所感为多,它是抒情散文。但《清塘荷韵》的资料中作者的所感相比之下便显得十分单薄了,它们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举一动中,较为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韵》更是全无踪影,因此我认为与《荷塘月色》相比之下,《清塘荷韵》更倾向于叙事散文,此乃文体之异也。之后,《荷塘月色》是以“荷塘”这一地区作为写作对象的,文章以写景为主,这就决定了它的写作手法,即《荷塘月色》是在写荷塘范围内作者所见之景,描述的景物众多,强调的是景物间的相互搭配,所要表现的是荷塘周围景色的和谐美、整体美。而《清塘荷韵》中,季先生描述的景物就具有了单一性,他只刻画了荷花,表现他对荷花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写作中采用了一枝独秀的方法,而对其它景物只字未提,这是写作手法的差异。

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细节间的区别。如:同样是因为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叹于自然力的伟大。同样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说它色白,为点缀之物,但季先生说它“红艳耀目”,“凌驾于荷叶之上,迎风弄姿。”最后,我要说两文结果不一样,朱先生最后是“什么都没有”欲超脱而不得,情绪郁闷。季先生最后得到了满塘荷花,并且这些荷花被命名为“季荷”,他心中自然无比愉快。当然,两篇美文在用词、造句、修辞等众多方面是近似的。那里便不消细说。

篇12: 清塘荷韵读后感

读季羡林《清塘荷韵》有感

季羡林曾于《漫谈散文》中说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能够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务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又说:好的散文作品是于“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能够读起来“如饮佳茗,香留舌本;如对良友,意寄胸中”。

季老所提出的这类散文作品,我想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是读过的,即使只有一两篇,也足够品味文香感悟久久。

最早读《清塘荷韵》时我还在海运公司做职员。业余时间里,除家务外大多以图书为伴,只是对于书的种类还是像小时候那样比较挑食,常喜欢翻看一些例如《十月》《读者文摘》《收获》一类的期刊文学杂志。因此直到此刻,对于优秀的散文作品和作者自我还是十分偏爱。自我虽然不会常提笔去写身边的山水人事,但胸中却仍然有一种骚动,每每在睹物有思之时便欲伏案记下。而这或许就是散文更多关乎真情的实照吧。

我喜欢散文,更多是喜欢其中不一样的个人写作风格和文章中不时显现的灵句隽语,也爱那份贴近生活和感受的真实。《清塘荷韵》本是一个人日常休憩中的小事,或许同等的放在自我身上,便不会有这如此入心的情怀了。“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作者这样写。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刻意地铺陈,简简单单就道尽了情怀。季老的散文真情直露,毫不做作。即使他在八十多岁高龄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那笔触里溢出的仍然是一种难得的纯真。

季老善于在文章中借典并融典,那些古往今来的佳句一入其文,便卓然生色韵味无穷。单从《清塘荷韵》中,谈起夏月荷花,转而提到杨万里那句”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冬天即将到来,池塘中的荷花会逐渐枯萎,又借用了雪莱的那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去寄予荷花新的期望,并从中暗示对人生困苦和光明的感悟。而最有意思的是,在文章伊始,季老将朱熹的《咏方塘》中两句,作为自我对燕园池塘早先落寞情景的叹息出现,则更显示出他渊博的知识以及对写作方面的睿智。

他曾在《漫谈散文》一篇中提到,”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这点我极赞同。文章的起首是一道吸引受众阅读欲望的门,或古雅或简洁或朴实无华,俱都离不开一个适度贴近思想的主体。信笔开河无端起势会使得读者茫然而失去了对文章资料的兴趣。另外,这开头也包括了题目的确立。一个主题既一个思想的反映,它就应有着就一斑而窥全豹的提示功能。于网络文学论坛中住久了,也常能看到一些文学爱好者不管自我文章资料,顾左右而言它。标题惊人醒目资料却东拉西扯,弄得自我还没看上两三行之后就急欲逃跑,此后这个人的文字便再也不想读了。文章的结尾是一座山,好的结尾能让作者和读者在思想的世界里寻觅到升华的契机。所以,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在结尾的出现的时候,它应当成为一面镜子,在直视作者自我的同时也倒影了读者。

《清塘荷韵》中,等待荷花绽放的过程对于一个期颐之人来说是漫长的,但这没有阻碍作者对于期望的追求,其中反映出的人生道理显而易见。

前段时间,我在汉文学论坛中读到过一篇故园所作的散文《活着,真好》。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每个文学爱好者以及专业写作者警醒,“文学,不要违背良心,更不要压抑天性。丰腴的土壤,要么挺起参天的大树,要么邂逅永不言弃的野草。但千万不要搭起一个华丽的戏台,簇拥那些脂粉满面的娇娘小生,在外表缠绵的支架之内,眼看着一条条血脉的荒芜。我们要走回风雨的淋漓之中,我们要走回烈日炎炎的天空之下,我们狂暴,我们挣扎,我们要永远保留真实的那一角苍穹!”这段话有些愤俗,可又是那么真实揭示了当今网络文学界的一种现象,也深深感受到作者本人对于文学承载的职责和文学最终走向那种忧虑。当自我呻吟和自我怜悯、陶醉的文字正泛滥于网络文学中的时候,作为我们自我来说,是否就应摈弃那些自我怡悦的态度,持续一个让文学发扬的期望呢?或许我们本身没有太大的力量能够扭转现实,但只要从我开始,这状况就会好转,也不枉我们的祖先将汉文化传承下来的厚意。等待是漫长的,而坚守期望则是岁月长河中唯一值得生命留下的理由,不管这理由是否已在冰雪之下,就如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因此,我们只需播下如燕园池塘中那样的几粒种子,然后于日常生活里殷勤地固守一个期望。

季羡林先生是大学问家,我们可能一辈子达不到他那样的境界。可我们也许能把握眼前的这些时间和机遇,于平时写作的那一刻,多由内心去感受事物,将自我还在继续的过程当作一次历练,让自我的领悟更贴近社会进步,更贴合时代发展,更言之有物吧!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相关文章:

1.清塘荷韵读后感

2.季羡林《清塘荷韵》全文赏析

3.高三写景作文:清塘荷韵--季羡林字

4.荷之韵作文

5.荷之韵优美散文

6.悠悠荷韵香散文

7.梦韵有荷美文欣赏

8.陶醉荷韵不思归散文

9.《离骚》阅读赏析

10.《江上》阅读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