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哈金的实验实在论思想

哈金的实验实在论思想

2022-08-17 08:3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玖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哈金的实验实在论思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哈金的实验实在论思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哈金的实验实在论思想

篇1:哈金的实验实在论思想

哈金的实验实在论思想

哈金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因他的实验实在论思想而闻名于世,对每一位科学实在论的推崇者都是不得不关注的.文章就该思想的“内核”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并对由此思想而“辐射”的一些推论作了诠释,对整体把握哈金的科学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贺天平HE Tian-ping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 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年,卷(期): 22(2) 分类号:B25 关键词:哈金   实验实在论   实体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  

篇2:哈金《等待》读后感

哈金《等待》读后感

昨天晚上,一口气把哈金的这本《等待》看完了,已经是半夜两点多了。

看完之后,因为之前还掉过几滴眼泪,加上自己也因为和pp两地相隔,实际上也是在等待,所以,有很多感触。

书中讲述的男主人公孔林一直想和农村里那个裹了小脚的没有爱情的老婆离婚,然后跟医院里有些好感的护士曼娜结婚,但是离婚离了十八年,才离掉,后面跟曼娜结婚时,曼娜已经四十岁,两个人还生了一对男双胞胎,但是孔林却发现,等待了十八年的结合的生活,却没有那么美好。尤其是小说最后写到,当他回到自己前妻的家里,顿感温暖,甚至觉得那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

小说里的故事很简单,连我这个对历史不了解的人,都发现里面有些描写不符合实际,这就算了,毕竟那不是主线,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也颇为粗糙,我甚至都觉得写的太敷衍了事,但是,亮点,把这些缺憾都掩盖掉了。

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看似简单,却反映了很多东西,让你思考到了很多。

第一,时间是什么?爱情又真的是什么?可能刚开始你觉得很美好,可是它会一直持续吗?你的`审美观经得起这么折腾吗?在时间的流逝中,刚开始的美好肯定会变化,所以,即使是你没有等待,而是按流程发生了,还是会有这种不美好,只是因为有了等待,失落感会来得很猛很突然,对比会比较明显,这就是小说构思的精妙所在吧。另外来说,什么事情都经不起仔细推敲,何况爱情呢?等你琢磨来琢磨去,什么感觉都没了,还不如趁发高烧的时候迷迷糊糊的高兴地享受恋爱的滋味。

第二,孔林跟前老婆的时候,觉得跟这个没文化的老婆没感情,很羡慕那种能成双出入的夫妻,很盼望身边能有一个像曼娜这种能带出来见人的老婆,可是,跟曼娜结了婚,又觉得很糟糕,生活完全不是期待的那种,到了前妻家里,觉得那才是自己应该过的生活。看看他,心总是生活在别处,不在当下,更不用说去享受当下的美好了,这不是很多人的通病么?小说中还间接的提到,就是他和曼娜结婚后,很多人其实很羡慕他,终于在一起了,还老来得了对双胞胎,但是他自己却不这么看。其实呢?这些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主观感受。什么事情都有好坏两面,自己往好的方向想,那就是好,自己想不透,怎么都是别的好。

第三,男主人公性格优柔寡断,迷茫,心地善良,不想伤害谁,就独自像个鸵鸟隐忍的活着,否则离婚也不至于离了十七年,另外有个男的,敢说敢做,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活得还没有孔林这么纠结。这种男人,爱上了,就只能跟着他耗,直到麻木,直到体会不到那种轰轰烈烈的美好。如果只有平淡的温暖总是有点遗憾,每个年纪,都应该有不同的经历才好啊。

第四,总觉得写杨庚跟曼娜那件事,是个累赘,为什么非要这样写呢?难道就是因为这样,曼娜才会坚定的等孔林?后面还交代杨庚混得不错,是什么意思?还是想侧面写孔林的迂腐和软弱?我到现在还想不明白。后来看到曼娜因为这件事,一直郁郁寡欢,看得我好心痛。

第五,小说有个非常棒的结尾。他到前妻家,非常动容的告诉前妻,曼娜因为心脏病要死了,能不能等他一两年回来跟她团聚,前妻也非常高兴表示愿意等,但是,回到家后,看到自己的老婆因为新一年的到来,生机勃勃。又是一轮新的纠结的等待…

后来跟pp讨论,我也担心像书中提到的那样,等待了几年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担心当初决定来等待只是一时冲动不是理智思考的结果,担心会后悔,甚至想着如果是选择另外一个男人,自己是不是活的更好些。

但是,等我冷静下来,思考完之后,才发现,其实答案书中已经给了。

生活,尤其是想生活的有质量,无需想那么多,就像《蝴蝶效应》那样,种种的如果里面,它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何况我们不能倒回去选择呢?好好地珍惜现在吧。趁活着!

篇3:实验思想总结

经过半年的生化实验的学习让我受益菲浅。在生化实验课即将结束之时,我对在这半年来的学习进行了总结,总结这一年来的收获与不足。取之长、补之短,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受用。

这半年的生化实验主要有folin-酚法测蛋白 稀碱法提取酵母RNA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RNA定量测定-UV吸收法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最适PH选择 菲林试剂热滴定定糖法 肌糖元的酵解作用 N-末端氨基酸残基的测定--DNS-CL法 柱层析分离色素 凯式定氮法等实验。

在这些实验中,凯式定氮法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实验,因为这个实验使我认识了改良式凯式蒸馏仪的基本结构,同样的也让我通过这次实验掌握了凯式定氮法的操作技术。在这次实验中,我和我的同组者-韩文志犯了一些错误,而且是很不应该犯的错误,我们都忘了在做实验时要加入新的沸石,这是个很低级的错误,差点引起溶液的暴沸。通过这次错误我认识到,很多知识,即使是老师在怎么说,它也只是理论,当我们不能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时,它对我们都是毫无意义的。现在更深的认识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观点。在这次实验中我们损坏了改良式凯式蒸馏仪,并且赔了钱,钱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操作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在做实验时还是对仪器不是很熟悉,做实验时不认真。

还有一个是柱层析分离色素,这个实验主要是掌握吸附层析的原理和操作技术,我记得这次实验我是第二个到的实验室,当时还很有成就感,进来后就称菠菜,还有研磨,这是很累人的活,我觉得,因为想把它研磨的好些,又想

快点做实验,于是就一直磨一直磨,直到做下一步时才觉得手腕有点累。我记得在加棉花时,由于不知道应该加多厚,提取色素时还很是胆战心惊的。我觉得在这个实验中,装柱这一步是很重要的,于是我们很小心的装,直到柱面很平。直到最后,分离色素后,看到我们的色带分离的很好,很是高兴。

半年实验做下来,最“苦”的`要数“菲林试剂热滴定定糖法”这个实验了。这个实验要求我们正确掌握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和热滴定的终点。由于全部滴定过程必须在沸腾状态下快速进行,而且终点不容易把握,我们滴了好几十次才确定了终点。当时我的同组者-韩文志已经被火烤的不行了。

在这半年的十几次的实验的学习中,我受益颇多。毫无疑问,它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每个实验我都会亲自去做,不放弃每次锻炼的机会。经过这半年,我的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它让我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一直以来就没能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虽然一直知道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但经过这半年,让我不仅深深的懂得课前预习的重要,更领会了课前预习的好处。只有在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在做实验时效率才会更高,才能收获的更多、掌握的更多;它还提高了我处理数据的能力;做实验就会有数据,有数据就要处理,数据处理的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实验成功与否。

半年实验虽然收获很多,但在这中间,我也发现了我存在的很多不足。我的动手能力还不够强,当有些实验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时我还不能从容应对;我的探索方式还有待改善,当面对一些复杂的实验时我还不能很快很好的完成;我的数据处理能力还得提高,当眼前摆着一大堆复杂数据时我处理的方式及能力还不足,不能用最佳的处理手段使实验误差减小到最小程度…… 总之,生化实验课让我收获颇丰,同时也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在实验课上学得的,我将发挥到其它中去,也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完善;在此间发现的不足,我将努力改善,通过学习、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克服那些不应成为学习、获得知识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有更大的收获,在不断地探索中、在无私的学习、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篇4:理论与事实的关系:从哈金的实验观点看

理论与事实的关系:从哈金的实验观点看

观察渗透理论的论题是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共同特点,也是导致历史主义中的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最重要根源.哈金的实验观蕴涵着一个新的关于理论与事实的关系,笔者从哈金的论点出发,试图发展出一套新的观察理论,并得出如下结论:观察不是被理论和范式所决定,而只是受它们的一定程度的影响,事实有它自主的力量,跨范式的'观察和理解都是可能的,历史主义者夸大了范式的完整性和自我完备性.

作 者:陈刚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0(4)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理论   实验   观察   事实   范武  

篇5:论哈金《等待》的等待观

论哈金《等待》的等待观

摘 要:美籍华裔作家哈金以其英文长篇小说《等待》问鼎了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及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两大文学奖项。本文将通过对小说《等待》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一一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这三个人物与小说主题--等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入理解这部小说所要传达的人文思想。 关键词:哈金;等待;选择;失败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0-01 引言 美籍华裔作家哈金(Ha Jin),1956年生于辽宁,本名金雪飞,以其英文长篇小说《等待》获得了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及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两大文学奖项,对人物准确而生动的塑造,无疑使这部作品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艾莫里大学文学创作研究机构的弗兰克.曼雷教授如此评价:哈金不但是全美最重要的青年之一,而且还是个最不寻常的文人,正像艾莫森评价惠特曼那样,他是我所认识的,唯一站在伟大事业门槛上的天才。”等待讲了一个很中国的故事,这等待的是什么?为什么而等待? 孔林孔林,恐怕等待的是零,等到的还是零。等待的无奈,等待的是无奈,等到的还是无奈。等待是三个人共同的等待,只是身份与心境不同罢了。 一、等待之于孔林,是被动下的'艰难选择 文章以一句苍白但残忍的话开始:“每个夏天,孔林都会回到鹅庄与他的妻子淑玉离婚”。 接下来小说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描述近十八年来的离婚。在他离婚成功,与曼娜新婚后,他陡然发现等待的结果失去了意义,他也因为等待耗费了青春,精疲力竭。一方面,时间消耗了精力与激情,另一方面,十八年的情感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爱情也在漫长的等待中消失殆尽。读者们看到了孔林内心的挣扎。他不能结束父母安排的婚姻,他亦不能毫不犹豫地去迎接他的爱情。为了娶吴曼娜,他宁愿等待十八年, 在医院,他愿意帮助其他同志,并乐于借书给他们。对他的妻子,他从没有强迫她离婚。尽管在他的脑海里,他并不爱淑玉,但是他仍然认识到他是一个能干的妻子,他没有离婚,这也是他等待十八年的原因。对于他的女儿,同样也是个负责的父亲,他努力在城市给她找份好工作。毋庸置疑,他为此努力过,但都失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敢跟外界对抗。 作者哈京也这么说过孔林:“他是好人,但他的善良给别人带来困难和灾难,同时他软弱。他生活的环境让他的心理变的不是那么健康,心灵少个层次,总是不能也不懂爱一个人,感情中有个死角。” 时光荏苒,钟摆依旧。人生就像小说,哈金的小说就是人生,孔林在等待,正在徘徊在痛苦无聊,抑或通向这两端的路上。 二、等待之于曼娜,是青春与耐性逐渐耗尽的宿命 曼娜在等待之前,她待人有礼,对生活充满热情,眼界开阔。她是一个孤儿,时常感到孤独,她渴望孔林的爱。她是一位医院的女护士,在相亲失败之后,她被一个士兵失去了贞操,曼娜别无选择,她只能等待孔林。不像孔林的忍耐,她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在等待中,她积极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她主动向孔林借书,送他戏剧票,甚至想和他发生关系。但是,在十八年漫长的等待后,她用尽了每一丝力气,最终变成一个不可理喻的女人。 经过漫长的等待,最后孔林娶了吴曼娜但这并不是美好的童话,并没有读者期许的一个幸福的结局。新婚夫妇面临这很多的挑战。显然,而他对吴曼娜的爱情最初也只是源于对一个男人对女人的义务,最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淡化。 对于曼娜,等待是她的宿命,花费了她整个青春,并让她变成了一个粗俗和烦人的妇女。在漫长的等待和痛苦折磨中,曼娜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三、等待之于淑玉,是平和不惊的希望之旅 淑玉,她是一个简单,保守,能干的女人。在乡下她尽心尽力的照顾孔林的父母,毫无怨言。她像所有乡下妇女一样,在田间劳作,关心孔林的父母,独自把女儿抚养长大。孔林并不爱淑玉,他娶她只是出于对父母的义务, 离婚对于淑玉并没有产生实际的意义,因为她和孔林在婚后一年就已经分开了。在她的兄弟劝说下,她将命运定格为漫长的等待。令人唏嘘的是,淑玉对丈夫毫不动摇的爱,孔林长期对于离婚的请求,并没有减少她的忠诚以及独立的爱。淑玉在平和不惊中,等待着她的希望。 结语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却没有爱情,是关于时间如何影响爱情的一次思考。时间是一个邪恶的因素,它随着岁月腐蚀了爱情。在这个故事中,没有人是赢家。《等待》探讨了爱情的这一主题的真谛,探讨了婚姻和家庭责任。在这个爱情故事中事实上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等待是这个故事的主题,谁在等待?为什么等待?等待什么?等到了什么?等待的意义是什么?这个简单的三角爱情情节有一些复杂,任何一方都明显缺乏真爱。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的悲剧,没有人在这个故事里是赢家,他们都是时代的受害者。 小说从等待开始,也以等待结束,好似一个轮回。等待又是一个起点。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常态,而幸福只是人生插曲。等待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就像等待戈多…… 参考文献: [1]郭栖庆;无奈的等待 等待的无奈――哈金和他的获奖小说《等待》[J];外国文学;2001年04期 [2]哈金;呼唤“伟大的中国小说”[J];青年文学;2005年13期 [3]哈金. 等待[M].金亮,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4]杨建国,童靖 ;等待无奈――读哈金《等待》 [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34 [5]郑书宇,张野 ; 论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建立 [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6 Analysis of Lin Kong in Ha Jin’s “Waiting” from the Aspect of Chinese Indigenous Psychology [6]邱华栋. 哈金:中国底片和美国景深 [J].南方文坛, 2009,(6):89 [7]张曼曼. 哈金小说研究 [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哈金的实验实在论思想】相关文章:

1.五大怪异思想实验(读后感)

2.哈,作弊作文

3.小狗哈彼作文

4.《哈姆莱特》读书笔记

5.跳蚤布拉哈 童话故事

6.小马哈文识字

7.哈瑟布童话故事

8.嘻哈活动方案

9.哈皮的检讨书

10.朝鲜啦啦队口号一有哈

下载word文档
《哈金的实验实在论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