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研究性学习:撑开一片新天地(论坛帖)

研究性学习:撑开一片新天地(论坛帖)

2022-07-06 08:30: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白河夜船中山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研究性学习:撑开一片新天地(论坛帖),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研究性学习:撑开一片新天地(论坛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究性学习:撑开一片新天地(论坛帖)

篇1:研究性学习:撑开一片新天地(论坛帖)

研究性学习:撑开一片新天地(论坛精华帖)

杨庆余  钟文芳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对儿童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关注儿童学习过程的本身。创设一些新的学习情境,使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与思考,从而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能积极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就有更大的可能促使学习方式有一个根本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是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能力基础。同时,构建这种学习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小学生提供一种理解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的过程,并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1.儿童也能研究吗?

探究不是成人的专利,儿童也想并且也能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关键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所关注的不是儿童探究的课题有多大的价值,他们的探究方法有多少科学性,探究结果是否有社会效益,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儿童是否有了探究的意识,是否参与了探究过程,是否获得了积极的体验,是否学会了认识世界的一些方式。

2.研究性学习给儿童带来了哪些发展?

很明显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是儿童自主学习的空间扩大。

对于儿童来说,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自己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同时,儿童的学习空间得到大大扩展,从课堂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而且,儿童获得知识、信息和能力的途径大大增加,从单一的教材和听讲、阅读和练习,扩展到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文本和媒体。

二是对教师的成长有利。对于教师来说,研究性学习也是一个新的、促进其自身发展的课程载体。它有助于教师改变对儿童的看法,重新认识儿童;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习惯了的、单一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自身形成问题意识并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拓展文化结构和素养。如在组织儿童开展课题研究中,教师发现以往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却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及学习能力,他们对问题的敏锐的洞察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都优于那些教师以往认为的“好学生”,这就促使教师去重新认识学生。与此同时,教师在组织儿童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观察中,也完善了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有一位说:“我从来没有对陌生人进行过询问和采访,也不会进行市场调查。在组织和指导自己班级学生开展市场调查时,我也不得不利用双休日,设计好调查的内容和问题,到一些大的商场去询问、访谈。在组织孩子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我自己也学会了一些探究的方法,获得一些亲身体验。

三是有效促进学校的课程建设。

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使得学校课程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体现,并使得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大大增强。同时,它的设置还能有效地改变以往学校教育中单一的、只有传授式教学方式和接收式学习的状况,从而丰富了学校开展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学校教育的变革。“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还增强了学校内部教师的团队合作以及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实际上是由一个团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设计并协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所以,对我们来说,无论是对学生学习地位的理解,还是对教师角色的把握,研究性学习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儿童在学习中的地位产生了变化,儿童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研究性学习本身是一个提供给不同儿童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在这个空间内,学生可以不受任何人的强行指令,他们可以自己提出学习任务,选择学习伙伴,考虑学习时间,设计学习课程。在以往的学科学习中,尽管教师也会组织儿童进行一些小组讨论,但是,学习小组的成员几乎都是由教师规定好的,而且何时讨论,讨论什么,也是教师规定好的。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儿童可以自由地组成学习小组,可以确定自己想探究的时间和内容,并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进行交流和共享。另外,教师在学习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一是教师由学习的控制者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在以往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依据规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好学习过程,并以此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学习任务的提出,学习过程的计划,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小组的组成,甚至是学习结果的构想,都完全是由儿童自己决定的,教师的控制地位受到了挑战,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和协同者。因为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常常可能会遇到困难,受到阻力,或者希望改变自己原来的学习任务,修正自己原来的学习计划,调整自己原来的学习方式,甚至还会在探究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想法或课题,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二是教师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如果说在在学科的学习中,,是让一群毫无准备的学生去面对一个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师的话,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常常就可能是让一个无法充分准备的教师去面对一群经过充分准备的学生。显然,研究性学习的非预设性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三是教师由一个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长期以来,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学生,教师基本上都是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出现的,教师是一个说一不二的裁判。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这种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一个唯一的知识的拥有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对儿童的学习来说,教师只是一个顾问、一个参谋、一个引导者。

研究性学习的几个误区

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情况看,如果不能正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特征,就会出现一些误区。

1.误区之一是过于追求“规范化”。将儿童的探究用成人的严格的`科学研究去规范,就会背离初衷。过于规范儿童的探究会将目标集中在探究结果上,甚至可能将研究性学习当做“课”一样去“教”,然后让学生去记住甚至是背出。有的教师会将学生的每一个探究行为都用一定的模式去套,如研究计划的模式,研究报告的模式,甚至于研究过程的模式等。

2.误区之二是学科倾向。所谓学科倾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探究误解为就是某些学科的学术性研究,因此,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在组织儿童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就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所教学科的学术性问题上。研究性学习也就成了学科学习的延伸。二是将研究性学习当做学科课程的学习来组织,比如有的预先编好一些所谓的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来进行探究,有的按学科学习那样预先设计好学习过程,甚至是一份完整的“教案”,有的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理解了多少,记住了多少,甚至是背出了多少。有的还象学科学习那样,用量化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等等。

3.简单化。儿童的研究性学习,追求的是儿童能亲历一种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得一些积极的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获得一些意识、态度和能力方面的成长。但是,儿童的探究往往会用一些经验判断来代替科学论证,在不追求儿童探究规范化的同时,也应该给儿童一种严谨的意识,即他们所从事的就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4.教师配置的专职化。为使研究性学习能在自己的学校或学区有效地开展,教师的配置是个核心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过于片面地去理解研究性学习的主旨时,就有可能为研究性学习去配置专职的教师,结果就造成每一个学校有一个或几个专职研究性学习教师,试想一下,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一个或少数的几个教师如何去面对全校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的学习小组所需要的指导?又怎么去面对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向课堂外大大的延伸?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让这些教师在规定的课时走进一个个的教室,去做一节节课的研究性学习的“讲学”和“训练”。

中国教育报11月24日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1724

篇2:研究性学习教育创新的新天地

研究性学习教育创新的新天地

研究性学习,教育创新的新天地

文/肖再兵 朱红专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改草稿)》中规定的一门新课程。何谓研究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具有自主探究、实践多样,开放综合、重在过程的特点。笔者自我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以来,在实践和学习中深切体会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学习方式的一场革命,学生发展的一种需要;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变“讲师”为“导师”。记得刚开始启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时,在组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后,有一个小组选择的课题是“饮水与健康”,笔者想起大学时有位同学写过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于是赶紧要同学把有关资料寄过来,一股脑儿交给学生参阅。结果过几天再询问这组同学研究课题进展如何时,有位学生说:“老师,您都已经做好了,我们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听了学生的话,突然意识到我还没有把自己从当作学生的主宰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吃一堑、长一智,当指导王琴等同学研究时,笔者大胆放手让她们自己选择课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写总结报告,作为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其进行的程度,适当地提一些建议,作为他们中的一分子参与一些讨论,结果他们干得有声有色。比如在城区各处调查,拍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自己设计调查问卷,从各个不同层次的家庭获取最真实的资料;自行组织向相关部门进行采访,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和报告等等。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应坚持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的原则,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而不再是传统的讲师角色。

(二)从专业型、学校型的教师拓展为开放型、社区型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和王琴等同学采访了当地农民谈到生活垃圾对农作物的.危害,采访了环卫处等有关负责人对娄星区生活垃圾的现状及处理意见,为学校进行环保教育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源,同时又谈到学生生活垃圾随手乱扔,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时让笔者强烈地意识到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学校型的教师,拓展为开放型、社区型的教师,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篇3:研究性学习――教育创新的新天地

研究性学习――教育创新的新天地

研究性学习――教育创新的新天地

文/肖再兵 朱红专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改草稿)》中规定的一门新课程。何谓研究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具有自主探究、实践多样,开放综合、重在过程的特点。笔者自我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以来,在实践和学习中深切体会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学习方式的一场革命,学生发展的一种需要;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变“讲师”为“导师”。记得刚开始启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时,在组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后,有一个小组选择的课题是“饮水与健康”,笔者想起大学时有位同学写过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于是赶紧要同学把有关资料寄过来,一股脑儿交给学生参阅。结果过几天再询问这组同学研究课题进展如何时,有位学生说:“老师,您都已经做好了,我们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听了学生的话,突然意识到我还没有把自己从当作学生的主宰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吃一堑、长一智,当指导王琴等同学研究时,笔者大胆放手让她们自己选择课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写总结报告,作为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其进行的程度,适当地提一些建议,作为他们中的一分子参与一些讨论,结果他们干得有声有色。比如在城区各处调查,拍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自己设计调查问卷,从各个不同层次的家庭获取最真实的资料;自行组织向相关部门进行采访,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和报告等等。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应坚持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的原则,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而不再是传统的讲师角色。

(二)从专业型、学校型的教师拓展为开放型、社区型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和王琴等同学采访了当地农民谈到生活垃圾对农作物的危害,采访了环卫处等有关负责人对娄星区生活垃圾的现状及处理意见,为学校进行环保教育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源,同时又谈到学生生活垃圾随手乱扔,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时让笔者强烈地意识到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学校型的教师,拓展为开放型、社区型的教师,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三)从师道尊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民主、平等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和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这样的教师角色容易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笔者在从教过程中曾与一学生交谈时问到她为什么不能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看待时,结果她的回答是:“我认为老师永远是老师,学生永远是学生。”当时笔者感到心情特别沉重,教师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呢?研究性学习为教师的这一角色转变提供了一块广阔的天地,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平等中的首席。”组织学生选题,参与小组课题研究的讨论,并作出一些建设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缩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带有浓厚的兴趣不断地深入研究。王琴同学在研究过程中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怎样来处理娄星区生活垃圾的现状呢?”这是没有现成答案的,笔者只是给他们提供了几种可以获取这方面资料的途径,结果他们根据其课题要求采取专家访问、网上查找等办法结合调查实际,提出了几种很好的处理意见。由此可窥见研究性学习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真正实现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

二、学习方式的一场革命、学生发展的一种需要

(一)学习方式的一场革命。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笔者曾看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道小学语文填空题 ______的天空。学生的答案有多种,例如填“灰灰”的,填“灰暗”的,填“晴朗”的、填“要下雨”的等等,但仅仅由于标准答案是“蓝蓝的天空”,因而老师将这些答案都否定了。这难道不是在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吗?而研究性学习是为还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而开设的,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真正将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魏双佳同学在心得中就谈到:“在这段时间里我成长起来了,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情,会用自己的思想来考虑事情,而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无法汲取的。”这就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将学生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学习观念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现行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学生发展的一种需要。

首先21世纪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信息爆炸的时代,死读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整个过程是一个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例如在总结心得时,肖佐邦同学就谈到:“在学习中感受和学习了掌握与应用的转换,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所学的课本知识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和能力,培养了观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的。未来社会要求新时代的人才不仅关心自己,而且关心他人,关心自然,他们应作为社会的主人积极地参与生活,投入社会的各项事业中。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课题由学生自己选择,课题组由学生自愿组合,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兴趣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那么群体的凝聚力直接关系到课题的进展速度以及研究成效。如果研究小组的凝聚力强,就会促使研究顺利进行,即使有困难也会迎刃而解。例如:何文俊同学在心得中就谈到:“在研究性学习中,组员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都广泛地交流开了,有收获我们一起分享,有困难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解决,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团队的力量。”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课题是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定的,一开始就具备了研究的原动力,但在研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一种恒心和毅力坚持下去。像王琴等同学都是城里长大的孩子,生活在衣食无忧甚至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平日在父母的庇护下没有任何吃苦的机会。但在此次活动中,由于自由时间少,他们有时需要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顶着烈日四处进行调查、拍照和访问,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作为指导老师,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随同他们去苗圃的垃圾场调查时,面对垃圾堆积如山,苍蝇如云,臭气熏天的苗圃,几位同学没有退却,相反兴高采烈地从各个方面进行调查,并拍下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照片。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片吃苦耐劳、培养意志的天空。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更多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王琴等同学在研究过程中,亲历了造成娄星区生活垃圾现状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这种现状与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息息相关时,他们都强烈地感受到为了一个共同的家园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研究性学习从选题、开题、研究、结题整个过程都是一种让学生亲历力所能及的创新活动,不失为素质教育呼唤下的一种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选题看。选题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不受学科的限制。既可以来源于科技、社会发展的种种信息,又可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平时的教学活动。譬如王琴等同学选择“娄星区生活垃圾的现状及处理”就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平日细致观察,而研究性学习就是给予了这些观察一个深入发展的平台,激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思维。

从开题看。这个阶段主要是搜集资料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大胆设想,然后制定研究计划,最后做好开题报告。在这个阶段各小组成员必须同心协力自主查阅有关的理论知识,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现在尚存的问题和最新动向,要尽可能努力使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独具特色。譬如王琴同学创造性地设计了问卷调查、就地调查、专人访问三条主要途径去获取资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研究过程看。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计划实施课题研究,各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既分工负责各自的任务,又相互切磋配合,做好实验记录,真正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会有新的问题出现,这就更加丰富了研究的内涵,使研究过程呈现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例如魏双佳同学在心得中就谈到:“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这块课外的天地,它把你带入一个新的世界,在这里你将碰到许多无法用课堂知识来解释的现象,听到许多与课堂毫无瓜葛的信息,这一切对我们都是新鲜的,这种新鲜感促使我们不断地研究下去……”

从结题看。课题组完成了研究计划或活动达到预定的课程时间时,各组写出有理有据的课题研究报告,进行结题。这又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挑战,独具特色的分析获取的资料,深入挖掘获取资料中隐藏的一些问题,独具特色的设计报告格式,这些都需要各小组成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从整个过程看,研究性学习给了学生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开发。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一方面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构建了发展的时空,为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开拓了一块广阔的新天地。

篇4:角色转换---治疗学习焦虑(论坛帖)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821

边缘心情

角色转换---治疗学习焦虑

A: 各案分析:

小雪是一家的长女,她进入初中后。虽一心想学好,但,就是学不进,并且每到 测验、开始前,就觉得特别严重, 记忆力下降,失眠到了考试时,只觉得头脑一片 空白,手心出汗,全身发抖......

很明显,该生有明显的学习焦虑,焦虑的出现会引起情绪、行为和生理的变化。所以她 总感到忧心忡忡、紧张不安、注意力涣散、记忆障碍、甚至全身发抖。通过会谈,发现导致她 出现这种情况的症结主要是家庭问题,她的父亲是一个包工头,母亲则是一个农村妇女,待业在家, 所以全家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亲的收入。父亲早年承包建筑工程项目,经济上较为富裕,而今年由于 经济不景气,父亲未能承包项目,导致常年在家,家庭经济开始亮出红灯,另一方面,父亲对其三姐弟 的教育却从不松懈,三姐弟都没考上重点中学,但父亲仍然不惜花费高额赞助费让他们上重点,同时父亲 很少与他们交谈,总是板着脸孔,又不懂教育方法,达骂是家常便饭。父亲的威严箱一块大石头压在心底, 加上经济问题的捆扰,她一到学习时便焦虑万分,出现学习焦虑。

B.治疗过程:

针对焦虑的根源更多在于父女的情绪,所以首先采用角色转换法帮助她释放郁闷,尝试敞开心扉与父亲交流。

在第一次辅导中,征得当事人的同意,把一张空椅子假设成父亲,然后,尝试与父亲谈话,把心里的苦闷 和无奈都说给父亲听,她在安静的环境里开始,低头说话,并真情流露,痛哭流涕,但着一次辅导过程中,她由此 至终都没有抬起头来,说明其正是自言自语,并未敢面对父亲。

在第二次辅导中,首先跟她作简单的放松治疗,使其情绪处于比较平和的状态,然后要求她最好看着椅子说话。她开始 微微抬头,面对并想象成父亲,她在诉说过程中依然较冲动。

在第三、四次辅导中,她的情绪有了很大的改善,主动做在椅子上,并把前两次模拟成父亲的椅子摆好,这是,在前两次 自我情绪释放的基础上,要求她尽量说出对父亲的看法、愿望。当她说出一个观点时,马上要求当事人换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 父亲,回答其刚刚提出的观点和意见,同时要求把听完父亲的解释后,做回自己的椅子,从自己的角度思考父亲的答案,并提出 自己的观点。在不断的角色交换和自我辩论中,她开始能接触父女双方的冲突和心结,一方面,理解和接触父亲的用意,另一方面, 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自己的目标,重新制订学习计划。

在第四次辅导中,要求她每周回家时,能用一段固定的时间尝试与父亲谈心(先与父母亲一起谈,后才慢慢与父亲交谈)。再次会谈结束后,最好乱写心得体会,把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

第五次辅导,刚好是中考前一段时间,当事人自诉这段复习情况和睡眠明显有了好转,能集中精神进行复习,但记忆水平未有明显提高,自动回家与父亲谈了学习情况,家庭关系有了好转。

C.治疗体会

本例学习焦虑症主要采用了角色转换法这一技术,这一技术帮助当事人了解他们自己的情感,以及他自己可能否认的一面,帮助 他们把感情明朗化,并且充分体验它。辅导中利用空椅子假设成当事人的父亲,鼓励她把积压了很久的对父亲的不满、哀伤、怨愤等 负面情绪说出来,这些负面情绪像石头一样,令当事人一方面很痛苦,一方面又不想面对,代之以其他行为、情绪表现出来(如当事人 表现为学习焦虑),透过角色转换,让当事人扮演所有的角色,通过角色对话,使当事人能接纳和调整双方的观点,达到新的结合。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821

[角色转换---治疗学习焦虑(论坛精华帖)]

篇5:让“研究性学习”撑起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片天地

让“研究性学习”撑起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片天地

内容提要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手段已广为人知,但是让“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结合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学校德育工作模式的现状及困境、困难的探讨,尝试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学校德育工作,拉近德育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辩析力,让“研究性学习”撑起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片天地,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

研究性 学习学校 德育

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第三次全教会也提出了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要推进德育,因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启动、发展和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公民道德水准的'状况。但是,当今中国的公民道德水准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某名演员竟身披日本军旗拍照以为时髦;光膀子挤公共汽车的大有人在;造假售假者多如牛毛;张口脏话,随地吐痰,闯红灯又为司空见惯。这也是中国德育面临的尴尬局面。一个重视德育的国家,公民的道德素质却远不如一些发达国家。我们于是就疾呼:德育从娃娃抓起。但是,那些人何尝不是从娃娃过来的,何尝没有受过严格的德育教育。一面是学校强大的德育攻势,另一面却是公民道德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校德育变得如此脆弱,不能不让人深思。这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德育工作,但是,纵观当今中小学德育工作,不难发现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哪些问题,该如何走出学校德育的困境,本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此极为关注,并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以求为学校德育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学校德育工作模式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德育工作以灌输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德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一旦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就只能算是一味地灌输,就难以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我们的德育往往是重课堂教学,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众。虽然我们也强调德育的“知情意行”,但大多数情况下,“知”仅仅是教师告诉学生该懂得什么道理,“情”仅仅是教师把自己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身上,在这种德育模式下,“意”和“行”就不难想象了,学校德育就变得很脆弱,很多学生在老师面前是“乖乖儿”,而回到家里却成了“小皇帝”,走上社会后往往就成了“问题儿(脏话、随地吐痰、闯红灯等等)”。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现象呈现开放性、民主性和多样性特征,这种离开学生主动参与的德育灌输必将陷入困境:其一,被动接受教育,德育工作过于简单,教师告诉学生多少,学生接受多少,一旦离开教师,学生就丧失辨别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离开教师等于离开了监督力,缺乏自制力;其三,学生在情感上对德育内容缺乏共鸣,老师讲老师的,我做我的,以至这就出现了我们经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今天说了明天又忘记了”的现象。老师说了一遍又一遍,但学生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

2、以说教为主,缺乏德育实践。德育实践是培养学生辩别是非提高道德能力的摇篮,如果德育工作不能

[1] [2] [3]

篇6:让“研究性学习”撑起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片天地

内容提要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手段已广为人知,但是让“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结合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学校德育工作模式的现状及困境、困难的探讨,尝试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学校德育工作,拉近德育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辩析力,让“研究性学习”撑起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片天地,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

篇7:让“研究性学习”撑起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片天地

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第三次全教会也提出了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要推进德育,因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启动、发展和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公民道德水准的状况。但是,当今中国的公民道德水准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某名演员竟身披日本军旗拍照以为时髦;光膀子挤公共汽车的大有人在;造假售假者多如牛毛;张口脏话,随地吐痰,闯红灯又为司空见惯。这也是中国德育面临的尴尬局面。一个重视德育的国家,公民的道德素质却远不如一些发达国家。我们于是就疾呼:德育从娃娃抓起。但是,那些人何尝不是从娃娃过来的,何尝没有受过严格的德育教育。一面是学校强大的德育攻势,另一面却是公民道德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校德育变得如此脆弱,不能不让人深思。这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德育工作,但是,纵观当今中小学德育工作,不难发现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哪些问题,该如何走出学校德育的困境,本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此极为关注,并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以求为学校德育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学校德育工作模式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德育工作以灌输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德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一旦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就只能算是一味地灌输,就难以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我们的德育往往是重课堂教学,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众。虽然我们也强调德育的“知情意行”,但大多数情况下,“知”仅仅是教师告诉学生该懂得什么道理,“情”仅仅是教师把自己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身上,在这种德育模式下,“意”和“行”就不难想象了,学校德育就变得很脆弱,很多学生在老师面前是“乖乖儿”,而回到家里却成了“小皇帝”,走上社会后往往就成了“问题儿(脏话、随地吐痰、闯红灯等等)”。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现象呈现开放性、民主性和多样性特征,这种离开学生主动参与的德育灌输必将陷入困境:其一,被动接受教育,德育工作过于简单,教师告诉学生多少,学生接受多少,一旦离开教师,学生就丧失辨别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离开教师等于离开了监督力,缺乏自制力;其三,学生在情感上对德育内容缺乏共鸣,老师讲老师的,我做我的,以至这就出现了我们经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今天说了明天又忘记了”的现象。老师说了一遍又一遍,但学生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

2、以说教为主,缺乏德育实践。德育实践是培养学生辩别是非提高道德能力的摇篮,如果德育工作不能立足于社会现实,缺乏社会实践,那么这样的德育工作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我们在工作中往往把德育实践简单化,把它定位在看展览、听报告、参加义务劳动等等。其实,判断是否是德育实践的标准不是地理方位(并非校内外之分)和搞那么几次活动,而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践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自己通过一定的途径去感悟,以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而当今的学校德育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只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说教代替德育实践或把德育实践做成说教,不重视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教会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想象,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一旦受到社会不良习俗的冲击,我们的学校德育还留有多少痕迹呢。

二、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学校德育工作

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德育方式如仍沦于传统的模式,那么必将拖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解决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解决德育工作的困境,本人认为,其主要途径就是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学校德育工作。“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作为各学科的科学的学习手段已广为人们接受,但是,“研究性学习”不该是学科教学的专利,“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在德育等更加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让“研究性学习”走入德育工作领域虽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它的“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摘自《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等等正是德育工作要解决的问题,将“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结合将极大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解决德育工作长期以来困惑的问题。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关注道德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去调查、分析、理解和剖析,最后获得道德评价。为此,本人曾作过尝试,如针对当前中学生泡网吧(游戏机室)现象比较严重,我不急于评价中学生泡网吧(游戏机室)带来的不良后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给学生两周时间去“研究”中学生泡网吧(游戏机室)现象及其后果,同学们兴趣非常高,组成了几个“研究”小组展开“研究”。两周后,各小组都拿出了各自的“研究”报告。有从经济角度去分析的;有从泡网吧(游戏机室)学生个例泡网吧(游戏机室)前后学习成绩对比去分析的(泡吧后学习成绩明显滑坡);有从泡吧者的爱好兴趣角度分析的(泡吧者的'兴趣爱好由原来的比较广泛变得非常单一,除了泡吧,什么都觉得没有意思);有从泡吧者的精神状态的角度去分析的(平时想睡觉,精神状态较差,学习时精神恍惚);有从泡吧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角度去分析的;个别泡吧“瘾君子”更是“以身讲法”,最后大家对泡网吧(游戏机室)的危害性形成共识,大家一致约定,拥护学校决定,远离网吧和游戏机室。实践证明,让“研究性学习”走入德育工作,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开展,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2、角色转换,让学生告诉你。教师不要处处以说教者的身份出现,要学会做聆听者,最佳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告诉你。如针对诚信问题,本人不再以一个说教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做一个聆听者,让“研究性学习”发挥其效能。因为让学生告诉你诚信是多么重要和让你告诉学生诚信有多么重要,两者之间的效果有天攘之别。诚信对我们到底有多大意义?诚信离我们有多近?学生们行动起来了,有的同学走访了银行,探讨了信用卡的透支问题及其诚信基础;有的同学“研究”了某商场的发展史,揭示了诚信在商场发展中的作用;有的同学“研究”了诚信在邻里之间、同学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存在的意义等等。然后组织同学们交流“研究”成果,同学们认识到,社会需要诚信,人与人之间需要诚信,诚信使人与人之间有了信任感,最后,同学们发出倡导: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3、要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德育“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学生是“研究”的主体,能否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研究”的主体地位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在德育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我们必须明确,在德育中教师的“导”与学科教学中的“导”有所不同,德育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在学生“研究”德育现象时,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既不能让教师的思维捆绑学生的思维,又不能对学生的“研究”放任,教师的主导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研究”的兴趣;正确把握价值观和道德观;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的方法;把握道德现象的价值评价等等。

三、“研究性学习”在德育领域中运用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要根据德育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其特点是重过程,不重结果,但是德育不同,不仅要重过程,同时重结果。过程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道德辩析力,而结果是德育的目标,是道德评价,学生所得到的道德评价如果脱离社会正确的价值取向,那就偏离了德育目标,那将是失败的德育活动。所以我们不能照搬学科教学的特点,要根据德育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

2、要预防和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是让学生关注道德现象,并非让学生以身试“德”。因此,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在“研究”道德现象时在行为上是否恰当,要做好导向工作。

让“研究性学习” 走进学校德育工作领域,虽然还是一种尝试,但它必将给沉闷的德育工作带来生机。拉近德育与学生的距离,使德育也成为学生喜欢的教育内容,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心愿。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研究性学习”撑起德育工作的一片天地。

本文曾获2002年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研究性学习:撑开一片新天地(论坛帖)】相关文章:

1.Cai课件与语文课堂教学(论坛帖)

2.研究性学习方案

3.研究性学习总结

4.研究性学习论文

5.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6.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7.研究性学习报告

8.研究性学习计划

9.享受研究性学习

10.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下载word文档
《研究性学习:撑开一片新天地(论坛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