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在哪儿
“昂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陶渊明的桃花源在哪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陶渊明的桃花源在哪儿,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陶渊明的桃花源在哪儿
陶渊明的桃花源在哪儿
桃花源在什么地方,陶渊明在其《桃花源诗》中讲得很明白“淳薄既异源”,“淳薄”就是世外桃源。
“淳薄”是什么地方呢?“淳”者敷也,“薄”者浅也。“淳薄”者,敷浅原也。那敷浅原在什么地方呢?根据《禹贡》记载,大禹疏九江,至于敷浅原。据《寻阳记》云“九江在寻阳郡北,五里名曰乌江,远则百馀里,为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里合流”。这也就是说敷浅原就在桑落洲一带。《水经注》引《尚书》注曰:“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西南流,水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故谓之青林湖,又西南历寻阳,分为二水,一水东流,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入江”。这也就是说,敷浅原在东陵附近,东陵,陶渊明认为是彭泽,“宁似东陵时”说的就是彭泽;解缙认为是宿松,“皖水青林绕墓田”说的就是青林水在宿松汇口周瑜墓附近,皖水,就是进入皖段的长江。根据我的分析,我比较认同解缙的宿松说,根据《水经注》里的青林水的流向来说,基本可以断定东陵在宿松,而青林水就可能是后来的雷水,具体有待论证。东陵是宿松还是古彭泽,这点暂且不论。因为牵扯行政 划分,一时很难弄清楚。东陵的大概方位也就是在今天宿松洲区和古彭泽(今湖口地区)桑落洲一带。也就是说敷浅原就在这一块。我认为敷浅原就是古鄱阳湖平原,他的区域主要包括桑落洲,湖口县局部地区,沉没在鄱阳湖中的枭阳县和海昏县。这广袤的古鄱阳湖平原就组成了敷浅原。而到最后,敷浅原只剩下桑落洲独存至今,湖口局部地区,枭阳和海昏都相继沉没在鄱阳湖中。所以桑落洲既敷浅原,但是敷浅原不完全等于桑落洲。
论证完了桑落洲就是敷浅原,下面该分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了。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这里面明确的讲了“往迹浸复湮”,说明这里是洲岛,不然的话讲不通,高山是不会被浸没和湮没的。《桃花源记》中称绝境,绝境是与陆地相互隔绝的地方。高山与陆地相连,所以绝境只可能是洲岛。从渔人的.交通工具来看,通往桃花源的只有船,别无他路。所以再次证明桃花源是洲岛。“桑竹垂馀荫”从植被来看,有柳树,桑树,竹子都说明是南方。“菽稷随时艺”,豆类麦类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种植,更说明是南方。从陶渊明《饮酒》诗来看,“且当从黄绮”,“漂流逮狂秦”与《桃花源诗》所反映的事实是一致的。所以桃花源的创造应该是在其隐居时期。他隐居地在桑落洲,也就是说桃花源的原型是以桑落洲为蓝本。换句话来说,桃花源既桑落洲。
桃花源位于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古桑落洲上,安徽,江西,湖北三省在此交界,长江,鄱阳湖,古雷水在此交汇,故有一日三省,一统江湖之说。
篇2:揭秘陶渊明的“桃花源”
揭秘陶渊明的“桃花源”
东晋时,中原混战,世家大族及作为其家产的农奴纷纷南下江南圈地,建立新庄园。晋皇族司马氏在南方推举司马睿建立东晋以后,皇帝手里一没有大军,二没有钱粮,三没有人才,所以只好与士族门第“共天下”。东晋皇室在立国的100多年中,一直想实现自立的军队和赋税系统,但是又一直遭到来自士族势力的掣肘,这就给老百姓提供了开辟“乐土”的空间和必要。
西汉末年开始,很多中原百姓成群结伙,逃进南方的深山老林。现在看东汉末的人口资料,常看到“人口锐减”这个词,其实这些“锐减”的人口,多数不是死亡,而是跑了。跑到哪里去了呢?比较多的是去巴蜀、荆州、武夷这几个方向。他们到达南方后,多选择闭塞、险要的山林深处,开辟平地而居。其中发展得比较大的聚落,以乡党为核心,选出首领,称为坞主。坞主选精壮男组成私人武装,在聚落周围修筑壁垒,这就形成了坞壁或坞堡。其结局或是被朝廷招安,或是被贵族武装攻灭,或是继续独立,成为土豪。
晋宋时,皇帝从贵族那里得不到钱粮人力,所以对佃民征求的徭税都非常重。史载,当时贫者不复堪命,很多逃亡入“蛮”,成了山民。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主角渔夫从武陵的某个小渔村出发了。为什么武陵渔夫要驾船“缘溪行”,往上游的深山老林里去呢?渔人捕鱼,不往水阔鱼多的地方去,而要顺着小河沟逆流而上?他肯定是在溪水里发现了异常——当时的朝廷,对于逃户聚落是悬赏诛求的,渔夫到上游去冒险,当然有目的。
接下来几天,村民轮流请他到自己家里招待,可以推测,就在同时,桃花源里的头领们一定在讨论:这个鬼头鬼脑的家伙是不是官府派来的探子?有没有必要干掉他。过了几天,没什么动静,大家怕渔夫的家属把他失踪的事告官,于是才把他放还了,但临走时还是向他申明:“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个渔夫一脱离险境,马上原形毕露:“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此处全用短句,以强调渔夫行动的迅速、坚决。太守非常重视此事,“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马上就派人出发了,可是一回去渔夫就发现:自己的记号已经被破坏了,去的路被隔绝——一定是渔夫从洞口出来,背后就有人跟着他,见到记号就给破坏掉了。
最后提到的南阳刘子骥,是个名声不错的人,听说这个案子,准备前往探险。可还没找出什么成果便生病死了,所以,“后遂无问津者”。刘先生死了,应该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完成他未竟的遗愿,加倍去寻找这块世外桃源才对啊,可为什么从那往后就没有提出去找桃花源的人了呢?原来,刘子骥是有身份的人,他的探险队不像渔夫那样单枪匹马,所以要是他找到桃花源,那里边的人恐怕就在劫难逃了。所以,很有可能,这位多事的刘先生不是善终,这里也许是作者加的一个隐语。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要除掉他?因为渔夫和刘子骥的背后就是官府,官府到来就意味着苛政!
可见,《桃花源记》并不是“塑造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要记述一个社会现实:晋末,大量人口苦于赋税徭役,成团躲起来,在地下社会里生活。最终,东晋朝廷的基础日益衰败,终于被门阀士族赶下台。
篇3:《桃花源诗》陶渊明的诗
《桃花源诗》陶渊明的诗
作品赏析
[说明]
这篇作品为陶渊明晚年所作。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6)。复前行,欲穷其林(7)。林尽水源(8),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0)。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3);阡陌交通(14),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15);黄发垂髫(16),并怡然自乐(1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18),具答之(19)。便要还家(20)。为设酒杀鸡作食(2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2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6)。此人——为具言所闻(27),皆叹惋(2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9),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31),处处志之(32)。及郡下(33),诣太守(34),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35),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36)。未果(37),寻病终(38)。后遂无问津者(39)。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40)。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41)。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42)。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43)。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44)。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45)。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46)。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47)。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48)。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49)。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50)。
治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51)?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52)。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53)。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54)?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55)。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2)武陵:晋时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3)缘:沿着。
(4)夹岸:溪流的两岸。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朵。
屈原
《离骚》:“夕飡秋菊之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屈原《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
(6)异:惊奇。之:指桃花林。
(7)穷:尽,走完。
(8)林尽水源: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流的源头。
(9)才通人: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10)豁然开朗:形容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11)平旷:平整广阔。
(12)俨(yǎn 掩)然:整齐的样子。
(13)属:类。
(14)阡陌(qiānmò千莫):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交通:互相通达。
(15)悉:都,全。
(16)黄发:指老人。
《诗经鲁颂宫》:“黄发台背。”
郑玄笺:“皆寿征也。”
《尚书?秦誓》:“尚猷(犹)询兹黄发。”
垂髫(tiáo 条):指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故称潘岳
《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后汉书?伏湛传》:“髫发厉志,白首不衰。”
(17)怡然:愉悦的样子。
(18)所从来:从何处来。
(19)具:全,都。之:他们,指桃花源中人。
(20)要(yāo 腰):通“邀”,邀请。
(21)为:远本据曾本、苏写本补。
(22)咸:都。问讯:询问消息。
(23)自云:指桃花源中人自己说。先世:先辈,祖先。
(24)邑人:同乡人。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25)间(jiàn 见)隔:隔绝,断绝往来。
(26)无论:更不用说。
(27)此人:指渔人。为:给。具言:元备陈述。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间的情形。
(28)惋:怅恨,叹惜。
(29)延:邀请。
(30)不足:不值得,没必要。
(31)扶:沿着。向路:先前进来时的路。
(32)志:作标记。
(33)及郡下:到了武陵郡的`城下。
(34)诣(yì意):往见。太守:郡的行政长官。
(35)南阳: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驎之,隐居不仕,爱游山水。(见《晋书?隐逸传》)
(36)规:计划,打算。
(37)未果:没有实现。
(38)寻:不久。
(39)问津:问路。这里指前去探寻、访求。
(40)嬴氏:指秦始皇。秦为嬴姓。天纪:日月星辰历数,这里指正常的社会政治秩序。
(41)黄绮:夏黄公与绮里季。这里指商山四皓。见《赠羊长史》注(9)。之:到,往。伊人:他
们。指最初来到桃花源的人。云:语助词,无意义。逝:去,逃隐。
(42)往迹:指桃花源中人最初避乱往桃花源的踪迹。浸复湮:逐渐消失埋没。来径;通往桃花
源的道路。
(43)相命:互相招呼。肆:致力。从:相随,结伴归来的意思。憩:休息。
(44)余荫:浓荫。菽:豆类的总称。稷:高粱。一说谷物。随时:按照季节。艺:种植。
(45)靡:无。
(46)暧(ài 爱):昏暗不明。指路为荒草遮掩,若有若无。交通:指行走。鸡犬互鸣吠:即记
中所说“鸡犬相闻”之意。
(47)俎(zǔ 祖)豆:古代祭祀的礼器,这里指祭祀的仪式。俎用以载牲,豆用以盛肉。犹古法:
仍旧用古代的礼法。新制:新的样式。
(48)童孺:儿童。
纵:尽情,无拘无束。
行歌:边走边唱。
斑白:头发花白的老人。
游诣:游
玩。诣:往。
(49)节和:“育气和暖,指春天。木衰:指草木凋零。风厉:风声凄厉,指秋天。
(50)纪历志:岁时的记载,即历书。四时:四季。
(51)余乐:不尽的欢乐。于何:在哪里。劳:动用。智慧:指心机。
(52)奇踪:奇异的踪迹,指桃花源。
五百:自秦至晋太元不足六百年,五百是举其成数。
敞:敞开,
神界:神仙般的世界。
(53)淳:指桃花源中淳朴的风尚。
薄:指世间浮薄的社会风气。
源:根源。
旋:很快
复:又,再。
幽蔽:深深地隐蔽。
(54)游方士:游于方内之士,指世俗之人。
方:区域,指世间。
《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焉:哪里,如何。
尘嚣(xiāo 消)外:喧哗的世尘之外。
(55)言:语助词,无意义。蹑:踏着。高举:高飞。契:契合,投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位以捕鱼为生的人。一天他划着小船沿溪前行,忘记走了多远。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百步之内,除桃树外没有其它杂树。芳草鲜艳美好,落下的桃花瓣飘飘洒洒。渔人十分惊异眼前的景色。他继续往前划行,想走到桃花林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也正是这条溪水发源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山。山间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透出一点光亮。
渔人离船上岸,进入山洞。山洞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再往前走几十步。便一下于开阔明亮起来。只见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排列整齐,这里有肥沃的田地,清澈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还能听到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来来往往耕种田地的人们,不论男女,衣着打扮同山外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不论是老人还是儿童,都显得那么愉快而自得自乐。他们看到渔人,十分惊讶。问他从何处来,渔人都作了回答。
山里人邀请渔人到家里,为他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位客人,都跑来打听外界的消息。据山里人自己讲,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暴政,带领妻儿。乡亲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于是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如今外界是何朝何代,他们竞不知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外界之事一一
他讲给他们听,大家听后都感慨叹惜。其他人也分别把他邀至家中,都拿出酒食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向大家告辞。山里人嘱告渔人说:“这里的情况可没有必要对外面的人讲啊。”渔人从山洞出来,找到自己的船,便沿着原路往回行,一路上处处做了标记。来到武陵郡城下,前去拜见太守,述说自己此行的所见所闻。太守马上派人随渔人到桃花源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原路。南阳有位刘子骇,是个高雅之人;听说此事后,高兴地要计划前往寻找桃花源。尚未成行,不久因病去世。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秦王暴政乱纲纪,
贤士纷纷远躲避。
四皓隐居在商山,
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
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唤共同致农耕,
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
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结茧取长丝,
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
村中鸡犬互鸣吠。
祭祀仍遵古礼法,
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
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
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
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
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蔽五百岁,
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
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
可知尘外此奇迹?
我愿踏乘轻云去,
高飞寻找我知己。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篇4: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
《桃花源记》(桃花源诗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治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翻译: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位以捕鱼为生的人。一天他划着小船沿溪前行,忘记走了多远。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百步之内,除桃树外没有其它杂树。芳草鲜艳美好,落下的桃花瓣飘飘洒洒。渔人十分惊异眼前的景色。他继续往前划行,想走到桃花林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也正是这条溪水发源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山。山间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透出一点光亮。
渔人离船上岸,进入山洞。山洞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再往前走几十步。便一下于开阔明亮起来。只见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排列整齐,这里有肥沃的田地,清澈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还能听到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来来往往耕种田地的人们,不论男女,衣着打扮同山外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不论是老人还是儿童,都显得那么愉快而自得自乐。他们看到渔人,十分惊讶。问他从何处来,渔人都作了回答。
山里人邀请渔人到家里,为他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位客人,都跑来打听外界的消息。据山里人自己讲,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暴政,带领妻儿。乡亲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于是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如今外界是何朝何代,他们竞不知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外界之事一一
他讲给他们听,大家听后都感慨叹惜。其他人也分别把他邀至家中,都拿出酒食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向大家告辞。山里人嘱告渔人说:“这里的情况可没有必要对外面的人讲啊。”渔人从山洞出来,找到自己的船,便沿着原路往回行,一路上处处做了标记。来到武陵郡城下,前去拜见太守,述说自己此行的所见所闻。太守马上派人随渔人到桃花源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原路。南阳有位刘子骇,是个高雅之人;听说此事后,高兴地要计划前往寻找桃花源。尚未成行,不久因病去世。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秦王暴政乱纲纪,
贤士纷纷远躲避。
四皓隐居在商山,
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
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唤共同致农耕,
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
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结茧取长丝,
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
村中鸡犬互鸣吠。
祭祀仍遵古礼法,
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
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
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
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
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蔽五百岁,
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
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
可知尘外此奇迹?
我愿踏乘轻云去,
高飞寻找我知己。
篇5: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诗》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篇6: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及翻译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陶渊明的桃花源在哪儿】相关文章:
1.时间在哪儿作文
2.桃花源翻译
3.现代桃花源
4.陶渊明
5.笔试究竟难在哪儿
9.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10.桃花,桃花源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