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烧香曲,烧香曲李商隐,烧香曲的意思,烧香曲赏析

烧香曲,烧香曲李商隐,烧香曲的意思,烧香曲赏析

2022-05-30 07:44: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打工蚂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烧香曲,烧香曲李商隐,烧香曲的意思,烧香曲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烧香曲,烧香曲李商隐,烧香曲的意思,烧香曲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烧香曲,烧香曲李商隐,烧香曲的意思,烧香曲赏析

篇1:烧香曲,烧香曲李商隐,烧香曲的意思,烧香曲赏析

烧香曲,烧香曲李商隐,烧香曲的意思,烧香曲赏析 -诗词大全

烧香曲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七古   钿云蟠蟠牙比鱼,孔雀翅尾蛟龙须。漳宫旧样博山炉,

楚娇捧笑开芙蕖。八蚕茧绵小分炷,兽焰微红隔云母。

白天月泽寒未冰,金虎含秋向东吐。玉佩呵光铜照昏,

帘波日暮冲斜门。西来欲上茂陵树,柏梁已失栽桃魂。

露庭月井大红气,轻衫薄细当君意。蜀殿琼人伴夜深,

金銮不问残灯事。何当巧吹君怀度,襟灰为土填清露。

篇2:烧香,烧香陆游,烧香的意思,烧香赏析

烧香,烧香陆游,烧香的意思,烧香赏析 -诗词大全

烧香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宝熏清夜起氤氲,寂寂中庭伴月痕。

小俸3练桥水,旋开山麝取当门。

蜜房割处春方半,花露收时日未暾。

安得故人同晤语,一灯相对看云屯?

篇3:烧香,烧香陆游,烧香的意思,烧香赏析

烧香,烧香陆游,烧香的意思,烧香赏析 -诗词大全

烧香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茹芝却粒世无方,随时江湖每自伤。

千里一身凫泛泛,十年万事海茫茫。

春来乡梦凭谁说,归去君恩未敢忘。

一寸丹心幸无愧,庭空月白夜烧香。

篇4:和黄鲁直烧香,和黄鲁直烧香苏轼,和黄鲁直烧香的意思,和黄鲁直烧香赏析

和黄鲁直烧香二首,和黄鲁直烧香二首苏轼,和黄鲁直烧香二首的意思,和黄鲁直烧香二首赏析 -诗词大全

和黄鲁直烧香二首

作者:苏轼  朝代: 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

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篇5:烧香,烧香陈与义,烧香的意思,烧香赏析

烧香,烧香陈与义,烧香的意思,烧香赏析 -诗词大全

烧香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明窗延静昼,默坐息诸缘。

聊将无穷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于今醒心然。

炉香袅孤碧,云缕飞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薰性无变迁。

应如水中月,波定还自丸。

篇6:射鱼曲,射鱼曲李商隐,射鱼曲的意思,射鱼曲赏析

射鱼曲,射鱼曲李商隐,射鱼曲的意思,射鱼曲赏析 -诗词大全

射鱼曲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七古   思牢弩箭磨青石,绣额蛮渠三虎力。寻潮背日伺泅鳞,

贝阙夜移鲸失色。纤纤粉馨香饵,绿鸭回塘养龙水。

含冰汉语远于天,何由回作金盘死。

篇7:宫中曲,宫中曲李商隐,宫中曲的意思,宫中曲赏析

宫中曲,宫中曲李商隐,宫中曲的意思,宫中曲赏析 -诗词大全

宫中曲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五古   云母滤宫月,夜夜白于水。赚得羊车来,低扇遮黄子。

水精不觉冷,自刻鸳鸯翅。蚕缕茜香浓,正朝缠左臂。

巴笺两三幅,满写承恩字。欲得识青天,昨夜苍龙是。

篇8:雨雪曲赏析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赏析

卢照邻这首《雨雪曲》是一首边塞诗。此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诗中所包含的戏剧化元素,表现为自相矛盾及对立世界的混合。

诗中写冰雪将长城装扮成一个银和玉的宫殿,神仙的宫殿。然而具有嘲讽意味的是,中国的军队正覆没在这里。诗中恰当地保持了“省略战争”的手法,但长城的肃穆景象后面隐藏着征人大量死亡的残暴事件,而长城上空云层“平”展, “平”的另一意义是“平定”。“节旄零落”具有讽刺意义,“零落”一词经常与秋天树木的落叶相联系。征人们全部牺牲了,他们的旗帜像秋天的树叶一样轻柔地飘落地上,而皇帝并不知道这一切,若只看到平静景象和琼玉般关塞的读者也未观察到这一点。他们的“名”,功名,在字面上又指征人的名字,但除了不知名的死者外,整个场面空无一人。

篇9:《鹦鹉曲》赏析

《鹦鹉曲》赏析

侬家鹦鹉洲边住①,

是个不识字渔父②。

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觉来时满眼青山暮③,抖擞绿蓑归去。

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④。

注释

①鹦鹉洲:在今武汉市汉阳西南长江中。

②父:对老年男人的称呼。

③觉来时满眼青山暮:醒来时感到满眼青山都染上了暮色。

④甚也有安排我处:甚,此处做“是”讲。指天公安排他作了渔父。

译文

我家就在鹦鹉洲旁居住,我是个不识字的渔夫。乘一叶扁舟任它在浪花里飘流,在江南烟雨蒙蒙中酣然睡名。醒来时天晴雨住,满眼青山更加苍翠,抖动着蓑衣回去。看来是从前错怨了老天爷,真是也有安置我的去处。

赏析

乍看该曲是礼赞隐逸生活,实则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说自己是个不识字渔夫实为对社会的愤激之语。以下所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渔父生活,也可作如是观。“算从前错怨天公”的“算”字,是习用的'勉强承认的词。“错怨天公”作者是怨天公没有给他安排一个能够发挥才能的地位。“甚也有安排我处”也并非从心里表示满意。此处“甚”字,也是带有勉强承认的语气,实质是对天公的安排,极大不满,暗含着怀才不遇的怨愤。这种情绪,在元代一般汉族文人中普遍存在。当时,在民族歧视政策下,汉族文士多不能为国所用。白贲自然亦然,只是作些地方小官,且为时短暂。这支曲道出了当时一般文士共有的心声。

篇10:春江花月夜曲赏析

《春江花月夜》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或“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赏析:背景以及情景: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图中,春潮涨起,与大海相平,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花林闪着银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 不见飞动; 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

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它在期待何人呢?……想到这里,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飘于青枫浦上,他又起了一种感慨:生命短暂,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于是,很自然地,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随月光飞去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后半部,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

篇11:《红楼梦》曲赏析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终身误 宝黛钗〕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 宝黛〕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贾元春

〔恨无常 贾元春〕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分骨肉 贾探春〕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乐中悲 史湘云〕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妙玉

〔世难容 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喜冤家 贾迎春〕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得,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虚花悟 贾惜春〕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王熙凤

〔聪明累 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留余庆 贾巧姐〕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晚韶华 李纨〕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秦可卿

〔好事终 秦可卿〕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收尾· 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诗词鉴赏】 这首曲子是《红楼梦》十二曲的总结,它概括地写出了封建社会末期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家庭中发生的急剧变化,从中表现出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阶级正在加速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这首曲子既是十二钗曲的收尾,它在表现贾府“树倒猢狲散”的情景时,当然是以写十二钗的结局为主的。但是,它的目的毕竟不是把前面曲子中都已具体写过的各人命运再重复一遍,作者也并未故意求巧,使每句曲文恰好分结一钗。把一气呵成的曲文割裂开来,按人分派,这只会削足适履,损伤原意。

证之以事实,“按人分派”之说又不免牵强附会。说“欠泪的”是黛玉,“看破的”是惜春,“老来富贵”是李纨,这当然不错;说“为官的,家业凋零”是湘云,“富贵的,金银散尽”是宝钗,就难令人信服。《护官符》中贾、史、王、薛,哪一家不是“为官的”、“富贵的”?他们后来“一损俱损”,哪一家不是“家业凋零”、“金银散尽”?脂批说这两句“先总宁荣”(四大家族的代表),这就确切得多。再比如把“欲知命短问前生”分派给元春,把“欠命的,命已还”分派给迎春,也说不出多大理由,因为十二钗中命短的不只是元春,她的前生我们也不知道,而小说中只说贾家欠孙家的钱,没有说迎春欠孙绍祖的命,怎么要她还命呢?倒是王熙凤,现世就欠了不少人命,只是要她来还,一条命也还不清呢!如果用因果报应的话来说,她的`下场不也是“冤冤相报”吗?总之,我们不应拘泥于一句一人,把文义说死,这对理解这首曲子的意义没有实在的好处。

这首曲子为四大家族的衰亡预先敲起了丧钟。但是,作者并不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深刻根源,不能对这种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所带来的家族命运的剧变作出科学的解释,同时,还由于他在思想上并没有同这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割断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就有许多宿命论的说法,使整首曲子都蒙上了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

这首曲子在结句中以食尽鸟飞、唯余白地的悲凉图景,作为贾府未来一败涂地、子孙流散的惨象的写照,从而向读者极其明确地揭示了全书情节发展必以悲剧告终的完整布局。如果真正要追踪作者原意续补完这部不幸残缺了的不朽小说,就不能无视如此重要的提示。鲁迅论《红楼梦》就非常重视这个结局,他介绍高鹗整理的续书时只述梗概,从不引其细节(这与谈到前八十回时大段引戚序本原文情况截然不同),但在提到贾政雪夜过毗陵,见光头赤脚、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宝玉与他拜别而去,追之无及时,却两次都引了续书中“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这句话,提醒读者注意,续作者是如何煞费苦心地利用自然界的雪景来混充此曲末句所喻之贾府败亡景象的。他还指出后四十回虽则看上去“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 ’者颇符”,其实续作者“心志未灰”,所续之文字与原作的精神“绝异”,所以,“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起’,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者矣。”

这就深刻地指出了续书是用貌合神离的手法给读者设置了一个“小小骗局”,借此从根本上歪曲和篡改原作的精神。所以鲁迅说:“赫克尔(E. Haeckel)说过:人和人之差,有时比类人猿和原人之差还远。我们将《红楼梦》的续作者和原作者一比较,就会承认这话大概是确实的。”(《坟·论睁了眼看》)


更多《红楼梦》文章推荐阅读:

1、读《红楼梦》的读后感

2、《红楼梦》简答题及答案

3、初中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常考知识点

4、《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

5、《红楼梦》中贾府为什么被皇上抄家

6、读《红楼梦》后感

7、《红楼梦》中的凤姐

8、《红楼梦》里的经典诗词17首

9、《红楼梦》作者的医学修养

10、重新评估《红楼梦》的巨大价值

篇12:李商隐 房中曲

【原文】

房中曲

作者:李商隐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

房中曲翻译:

啬薇花哭泣在清幽的地方,翠绿含带的残剩的花朵很小。瘦弱的男郎痴情像凝云,环绕着白日一直呆到西窗天明。枕头就是龙宫中宝石,晶莹的好似分到了明净的秋水的颜色。似玉的席子失去了细腻柔和的皮肤,只能看见上面蒙盖着丝罗被颜色如碧玉。回忆到前年的春季,我们没有说话含有的感情是悲伤酸辛。再回来已经看不见你,花纹似锦的瑟寿命长超过了人。今天的我如郁郁的涧谷中的长松而不得志,明天的我在山头又成了性味苦寒黄檗。想到将来天翻地覆时候,你我在来世相见也不能互相认识。

房中曲赏析:

这是一首明确被指认为的悼亡诗,义山轸怀其亡妻王氏的诗。

李商隐从小饱读诗书,雄心勃勃追求仕途功名,却屡遭挫败,最终只能沉沦幕僚,落魄穷愁。义山27岁娶王茂元之女为妻,当是时,正值晚唐政治上的“牛李党争”,义山曾是令狐楚的门客,令狐楚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曾聘他作幕僚,而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义山以令狐门人身份与王氏结亲,这一姻亲使他深深地陷入“牛李党争”的泥沼,成了“牛李党争”不幸的牺牲品。“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其贤”指的是义山的'才志,“拙者”则义山的命运坎坷,这种“才命两相妨”的反差正是中国文人的悲伤,也正是这种悲伤成就了许多文人。李商隐的遭遇其实是悲剧性的,其悲剧不仅仅是因其身处末世,人生道路曲折,命运多舛,而且在于他志存高洁,但有时又不免沦于庸俗卑微,难免要通过攀附权贵以求仕途,这是他不愿意的,但又别无选择,这种内心矛盾,可以说一直煎熬着他的内心。

义山奋斗了一生,同时也痛苦了一生。李商隐性格柔弱,多情,痴情,重情;情感细腻而复杂。这种性格及情感从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他的悲剧体验和悲情心态,他“深知身在情常在”,他的许多的诗都沉浸于浓重的伤情之中。李商隐40岁这年春末夏初,妻子王氏去逝,去逝前夫妇未能见最后一面,此时的义山可谓“穷蹇无路,落拓穷愁”。他与妻子共同生活了十四年,对于中年丧妻这一残酷的现实,李商隐毫无心理准备,满腔浓得化不开的愁苦与无法排解的思念于是化成了一篇篇和着血与泪的悼亡诗。

王氏之死,对李商隐的打击是巨大的,不仅是在生活上、心态上,甚至在诗风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义山诗中失去了从前的浪漫、痴情、追索,意绪变得消沉、萧条。此时,曾有一府主打算送一乐伎给他,他拒绝了,义山以婚姻的忠诚践行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坚贞。“年鬓日堪悲”,“途穷方结舌”,妻子死后,李商隐是真绝望,他已无心再接近风流,他甚至有了出家为道的念头。七年后,四十七岁的李商隐罢官还郑州,未几病卒。所谓“哀莫大于死别,悲莫甚于生吊”,悼亡诗正是积压在人内心深处最沉痛、最温软的情怀的书写与融注。她就像冬天屋檐上凝结的锋利的冰棱,直刺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是对生死两茫茫的锐利的洞穿,阳光下,冰棱在漫漫地融化,然其滴落的不是冰冷,而是温情,让人心酸彻骨的离人泪。一个伤情的李商隐、一个重情的李商隐、一个人生不得意的李商隐,在妻子默默离去后,物在人亡,触景生情,怎么不刺痛他这颗柔弱的心呢?“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恨绵绵哪会有绝期呢?

也许正是妻子王氏之死才真正让义山体会到与妻子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患难深情,也让他记起了妻子的好,妻子的真情,妻的美,妻的温柔,妻的关怀。虽然义山与王氏婚姻14年,但是真正在一起大约只有三年。我不知道义山的许多爱情诗或曰朦胧诗中有多少述写是与王氏重叠的,有多少是与王氏“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毕竟李商隐在未婚之前与柳枝、玉阳之间就有了刻骨铭心的恋情。那么,与王氏婚后,是否还有这些恋情的余绪在心中荡漾呢?我认为肯定有,特别是对义山这样一个重情的人来说。这并不妨碍义山的人品,却让我更加敬重义山的人品,因为其重情,因为其挚真挚诚。这与世俗的道德标准无关,这是一种世俗伦理的超越,正因此才让义山有了一种对爱情不倦的浪漫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情怀,也正因此激发了李商隐诗中无边的想象及无际的真爱。李商隐诗中,述写他与王氏生前的诗并不是很多,或者说不是很明显,因为义山诗的模糊性使我们很难清楚地划清这个界限。只有在王氏死后,李商隐的诗中才频繁地出现了亡妇的形象。王氏的形象可能在其生前是模糊的、缺席的,也许只是等到王氏死后,李商隐才真正体会到一种情感上或者说心理上的悲痛和不安,这也是李商隐从理想主义走向世俗后对婚姻情感的重新发现和体验。蔷薇花开于晚春初夏,花期不超过一个月。“蔷薇泣幽素”, 蔷薇花上已凝结了晶莹的幽素(露珠),仿佛蔷薇在哭泣,初开的花儿像翠带,花钱小巧。首句就让人沉浸于一个浓重悲伤之中,仿佛嗅到一股悼亡之味。这一悲景悲情义山却用第二句“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来对照。孩子哪里体会得到生死之别的哀伤呢?孩子依然抱日痴睡,正是这种无知无谓,才反衬出李商隐浓浓的伤痛之情,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凄绝。睹物思人,益增凄怆。妻的枕是龙宫宝石做成,光鉴照人,仿佛割得其秋波之色;竹席(玉簟diàn)之上再也见不到妻的柔肤玉体,只看到床上蒙罗碧(翠被)。从符号学来看,“龙宫石”、“玉簟”、“柔肤”、“蒙罗碧”这些华美的词语更能衬托出王氏生前的美艳,而如今人已不在,更能凸显义山的伤痛、失落与惆怅。正因为这些美悄然从生命中离开了,再也不在了,才激起了每个人心头的酸楚,美毁灭了,消失了,才是最震撼人心的。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王氏死亡时的前年春,义山赴京,离别时,王氏已有病在身,她未语或泪先流,也许她已感觉到自己的病危。此时,她有没有想到这是与义山最后一面呢?义山体会到了妻子的悲辛,但是此时他绝对不会想到这一别就是一次永远的离别。如果义山知道这是一次生死别离的话,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留下来的。“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谁也料不到这一别竟然阴阳两隔,从今后,即使“上穷碧落下黄泉”,也是“两处茫茫皆不见”矣!“离情堪底寄,惟有冷于灰。”(李商隐《寄裴衡》)“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上天竟然没有让李王见最后一面!只余亡人平日所弹之锦瑟,物在人亡矣,岂不痛哉?此时义山再次忆得王氏之好,“美人为黄土”,“谁是长年者?”也许只有这无法化解的情,无法忘记的锦瑟之音吧。“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面也许有着义山的悔恨吧?他或许悔恨当初没有深切体会到王氏的好,也许王氏死后才让义山真正体认到了家室之乐,妻子的挚情。“沧海月明珠有泪”,那或许就是李商隐的不绝的眼泪吧;“蓝田日暖玉生烟”,那或许就是王氏的绵绵的温情吧。“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诗人从回忆中转过来,想到了自己以后的路。他就像一棵不得志的“郁郁涧底松”,人生本来就不得意,此时更是雪上加霜,明日将在什么的心境中度过啊?明日――从今以后,他会像那味苦的檗(黄木)一样,苦心长伴,思念长伴。今日是孤,明日是苦,正可谓天荒地老之恨也。“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愁苦到天翻地覆之日,沧海变桑田之时,或者可以相见,但是相见后恐怕也不相识了。 “即使相逢犹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哀悼之情,由此达到了极点。

作者资料:

李商隐(约公元813年――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G)生,又号樊南生,汉族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烧香曲,烧香曲李商隐,烧香曲的意思,烧香曲赏析】相关文章:

1.春江花月夜曲赏析

2.颁奖曲

3.神仙曲原文赏析

4.采莲曲白居易

5.夜 曲作文

6.随笔《幸福曲》

7.采莲曲翻译

8.《人曲》读后感

9.作文 情曲

10.采莲曲 白居易

下载word文档
《烧香曲,烧香曲李商隐,烧香曲的意思,烧香曲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