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教《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c42987116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我怎样教《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我怎样教《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我怎样教《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我怎样教《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并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从比的概念入手,导入新课。
比的概念是建立比例概念的基础,因此,学习比例的意义时,应首先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让学生说说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学生举出一些比的例子,并分别求比值、化简比。
(3)让学生找出两个相等的比,教师板书出来,如:4.5∶2.7 =10∶6。由此,使学生看到:两个比的比 值相等,这两个比就相等; 也可以将两个比都化简,再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4)教学例1。
出示例题后,可让学生按要求写出比。
①分别写出每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80∶2 200∶5。
②分别写出每次的时间比和路程比2∶5 80∶200。
③学生判断写出的每组比是否相等,并说出是怎样判断的。(求比值或化简比)
2.概括比例的意义,介绍比例各部分名称。
通过上面的教学铺垫,此时,教师可总结出比例的意义,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进一步用 字母表示出比例式,进行必要的
a c抽象概括,即a∶b=c∶d或──=──(a、b、c、d都不为0)。 这 时
b d,教师接着介绍,a叫做比例的第一项,b叫做比例的第二项,c 叫做 比例的第三项,d叫做比例的第四项; 两端的两项(即第一项和第四项)也叫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即第 二项和第三项)也叫比例的内项。如果a∶b=c∶d,我们就说a、b、c、d四个数是成比例的数。
3.关于比例的判断练习。
概括得出比例的意义后,可进行一些判断练习,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
(1)判断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并将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如:课本中的“做一做”。
①6∶10和9∶15 ②20∶5和1∶4
1 1 3 1
③───∶───和6∶4 ④0.6∶0.2和───∶────
2 3 4 4
(2)判断哪四个数是成比例的.数。如:
①4、5、12和15
1
②1.6、6.4、2和────
2
1 1 5
③3、1──、1──和──
4 3 9
4.了解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这部分内容可启发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总结,最终使学生明确:比表示两数相除,有两项,也就是表示 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例则是一个等式,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等式,有四项,也就是表示四个数量之间 的关系。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1)用下面各比组成不同的比例。
1 1 1 1
2∶3 ──∶── 6∶9 1──∶2──
3 2 2 4
然后,让学生计算出每个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看有什么规律。
(2)学生举出一些比例式,并计算两内项的积和两外项的积。
2.归纳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通过上面的实际计算,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规律,而且跃跃欲试,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这时教 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发言,概括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若将比例中的两个比 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可这样表达?(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
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判断两组比能否成比例,二是解比例。解比例将在下节课中学到 。这里只需对第一方面进行练习。如可让学生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几组比能否成比例。
篇2:我怎样教《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我怎样教《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并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从比的概念入手,导入新课。
比的概念是建立比例概念的基础,因此,学习比例的意义时,应首先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让学生说说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学生举出一些比的例子,并分别求比值、化简比。
(3)让学生找出两个相等的`比,教师板书出来,如:4.5∶2.7 =10∶6。由此,使学生看到:两个比的比 值相等,这两个比就相等; 也可以将两个比都化简,再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4)教学例1。
出示例题后,可让学生按要求写出比。
①分别写出每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80∶2 200∶5。
②分别写出每次的时间比和路程比2∶5 80∶200。
③学生判断写出的每组比是否相等,并说出是怎样判断的。(求比值或化简比)
2.概括比例的意义,介绍比例各部分名称。
通过上面的教学铺垫,此时,教师可总结出比例的意义,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进一步用 字母表示出比例式,进行必要的
a c抽象概括,即a∶b=c∶d或──=──(a、b、c、d都不为0)。 这时
b d,教师接着介绍,a叫做比例的第一项,b叫做比例的第二项,c 叫做比例的第三项,d叫做比例的第四项; 两端的两项(即第一项和第四项)也叫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即第 二项和第三项)也叫比例的内项。如果a∶b=c∶d,我们就说a、b、c、d四个数是成比例的数。
3.关于比例的判断练习。
概括得出比例的意义后,可进行一些判断练习,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
(1)判断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并将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如:课本中的“做一做”。
①6∶10和9∶15 ②20∶5和1∶4
1 1 3 1
③───∶───和6∶4 ④0.6∶0.2和───∶────
2 3 4 4
(2)判断哪四个数是成比例的数。如:
①4、5、12和15
1
②1.6、6.4、2和────
2
1 1 5
③3、1──、1──和──
4 3 9
&
[1] [2]
篇3:《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经,因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复习了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在新授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意义进行的练习;第二部分是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三部分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四部分给出四个数让学生写出比例、和给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
在第一部分里,我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比写成等式的形式,为揭示比例的意义做铺垫。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有意识的将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行上,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培养了学生从多中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探究的能力,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自学提示,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顺序,有目的。在汇报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时都让学生举例说明,达到全体学生都能理解的目的。比例和比的区别是小组内研究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能从意义、性质、名称上去区分,从而使学生正确的区分比和比例。
第三部分: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这样的题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第四部分:用四个数组比例,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要把题做对,而且要善于总结方法,指导自己更好的去做题。有了这道题,在下一题中,让学生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式,就稍微容易些了,让小组内交流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
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一个回顾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
课后练习中出了一个比灵活的开放题,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用能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维的空间。
篇4: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篇5: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例1、例2,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篇6: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关键:
观察众多的实例,概括出比例意义的过程;找出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的规律。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创设情境
(一)教师出示投影,结合画面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看了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美吗?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之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篇7: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页复习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5:2.7。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合作互动,探求共性。
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活动内容1”。
活动内容1: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有意义的比。
(2)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
(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这样的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然后让学生汇报活动情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任意板书几个比例式。(如80:2=200:5, = ,2:5=80:200,5:200=2:80……)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抽象概括,及时巩固。
(l)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以上比例式,概括出共性。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完成第2页“做一做”,并说明理由。
(4)让学生自己举出两个比例,并说明理由。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l)让学生查阅教材,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2)让学生观察自己刚才举的比例,找出它的内项、外项。
(3)引导学生观察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的位置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让学生小组活动完成以下活动内容2:
活动内容2: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如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活动情况,认识到任何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都存在相等的关系。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完成板书。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完成练习一第1题区别比与比例。
2.先让学生解答第2页“做一做”第l题,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仅可以应用比例的意义,而且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完成练习一第2题。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篇8:《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练习六的练习题。
2、说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分两段来进行教学:第一段教学比例的意义,通过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概括比例的意义;第二段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例中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的积的关系。这样便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为此,教学时先复习比的基本知识,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再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知,最后深化新知,为以后学习解比例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四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2、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采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课件出示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我们的祖国幅员非常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 “这么辽阔的地方为什么能用一张小小的地图就能清楚的表示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这样由地图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以价值观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然后顺势导入课题并板书:这样地图片或实物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都要用到比例的有关知识。最后出示几个比,让学生求出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2.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通过求两个比的比值,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用等式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关系,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然后利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通过例1中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哪些比?写出两个比,根据比值相等写出比例,进一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同时还请学生自己说出几个比例,在此基础上运用学生说出的比例,请学生自学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提醒学生: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分成小组来找找看,并用简洁语言归纳出来。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
3.讨论巩固、形成技能
(1)基本训练
(2)发展性练习
【我怎样教《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相关文章:
10.分教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