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陈英士故居

陈英士故居

2022-05-28 06:48: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EmilyFebruar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陈英士故居,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陈英士故居,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陈英士故居

篇1:湖州陈英士故居

湖州陈英士故居 -资料

在湖州府学前五昌里,陈英士,湖州人,名其美、辛亥革命烈十。其故居在湖州市内北门海岛(即今人民广场)南白地街西侧与广场前路(昔称府学前)相交处五昌里。原有3道门。文道口玉泉井亭(已拆)边为第一墙门,进门有一小庄院,面对小院有一楼屋,下面是厅,厅后面是起居间,为陈英士出生处,称“老五昌里”。第二墙门在其西区府学前南侧,天宁寺旧址,即今湖州师范专科学校,

资料

大门上有泥塑“五昌里”三个楷字。进门大并里有常青树数株,半墙上有“锦峰起秀”四个颜体字,过半墙有楼房,此楼便是陈英士侄果夫、立夫出生处。第二墙门名“五昌东里”,在白地街今湖州师范附小大门北约10米处。该居处是清末民初建筑,厅名 “存诚堂”,当年陈英土追悼会在此举行。陈英士在“五昌里”度过儿童和少年时代,15岁时离家走向社会,故居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

篇2: 故居

故居 -资料

故居距重庆市万州区50公里,距开县城28公里,是原四川省、现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

。故居占地面积8.65亩。 故居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小华山一台地沈家湾,门前的浦里河沿山脚缓缓流过,直通长江,

资料

故居翠竹环抱,地貌特异,颇多传说。可遥望对面云雾飘浮酷似睡佛的.山岭,俯瞰河边农贸兴旺的赵家镇。看上去山腰像一把座椅,椅前的一台地名日“点将台”,山对面广阔的坝子呼之为“阅兵场”。每当稻子收割后,那一坝水田堆立的谷草垛,如同百万军士排列的方阵,一派恢宏气势。

篇3:陈少白故居

陈少白故居

陈少白故居

陈少白故居位于江门市外海街道南华里1号,近代建筑,分为两处,隔河相望,以“白桥”连为一体,分别为“莎萝坪”和“白园”,白园右侧有一池塘,故居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

白园为一座封闭式院落,因所有建筑物的梁架和封板以及内墙皆漆以白色,故名白园。此处为陈少白先生主要的起居之所,由其父陈子桥先生始建,1927-1932年两次重修,成今天所见布局,总占地面积约1040平方米。白园设前门、后门和侧门,各门两侧均有用以防御的枪眼;院内左侧为起居室,建有阁楼,底层长度35米,宽4米,阁楼长度16米,宽4米;右侧建有“亚字楼”,为故居的主楼,长8.4米,宽7米,青砖水泥砌建,楼高二层,在二楼前有一小阳台,可俯览整个白园之风光,亚字楼是陈少白闲居乡里时,主要的起居之所。现在二楼的房间内,还保留有一张陈少白睡过的酸枝木大床。亚字楼的后面建筑分别为厕所、浴室及厨房;故居的后面是一座仿古建筑,面宽进深各三间、硬山顶、四柱、硬山搁檩;面宽约18米,进深5米,在这座建筑的左前方,有一棵米兰树,树干的直径约有13厘米,是陈少白亲手所栽,可惜于1987年4月枯萎。院内所有建筑皆以檐廊连接。在陈少白故居的门前,有一座陈少白于1934年春兴建的水泥砌筑石桥,称为“白桥”,白桥与莎萝坪相通。莎萝坪既接故居,又临田野,门前流水,屋边鱼塘,树木婆娑,池台倒影,环境清幽。

陈少白十分喜爱莎萝坪,间居乡里,多在此度过,晨起或练拳,或理花。陈少白曾亲笔书的对联“如此生涯十亩桑田百为稻,是真风水三分东北二分南”,立于莎萝坪外面。莎萝坪内建有单层带天面平台建筑,名“瞻云台”,园内有六柱六角亭,内置铁锅,名“粥锅亭”,该锅曾为陈少白被清兵追捕时隐身之所。

池塘紧贴白园左侧,西面为民居,池塘周边砌筑石基以作保护,北面和东面用青砖砌筑花圃,塘内遍植荷花。

陈少白逝世后,其后人多旅居外地,故居楼宇日久失修,渐显颓败。1950年以后陈少白故居曾归外海的当地政府管理,作为外海的敬老院和卫生院。1983年开展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陈少白故居被定为江门市文物点,江门市政府将陈少白故居辟为陈少白纪念馆并移交市文化局属下的博物馆管理,1995年列为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少白简介

陈少白,原名闻韶,号夔石,1869年(同治八年)七月二十日出生于江门市郊外海镇一个基督牧师家庭。他天资聪敏,受其基督教徒叔父陈梦南的影响,少年时已阅读西学译本多种,方知国际大势,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启蒙。青年时就读美国传教士哈巴牧师在广州创办的“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1890年经传教士区夙墀介绍,前往香港西医院,结识当时学医的孙中山先生,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孙中山邀陈少白在香港西医院读书,朝夕相处,点评时事。后来,他们又认识了尤列(顺德县人)和杨鹤龄(中山县人),彼此志趣相投,抱负一致,立誓“驱除满人,实行大同,四人一心,复国是从,至死不渝,务求成功”,当时清庭称他们为“四大寇”。

陈闻韶积极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活动,为便于工作,他把名字改为“少白”,取仰慕乡贤陈白沙之意。1894年秋,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授意陈少白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机关,筹划推翻清庭的革命活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陈少白逃亡到日本,争取国际友人的支持协助,并做好旅日华侨的思想发动工作,陈少白先后在日本和台湾省建立了兴中会分会。

19,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民主革命派的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亲任该报社长和总编辑。这份报纸成了宣传民主革命道理的重要阵地。19,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陈少白等人利用《中国日报》社为会址,成立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陈少白被推选为会长。

1910月,武昌起义爆发,广东宣布独立,胡汉民出任都督,陈少白受任外交司司长。19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陈少白辞去外交司长职,致力发展交通事业,组织粤航公司,购船航行于广州与香港之间。

19,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陈少白被聘为总统府顾问,参与国事。先生本功成不居之旨,不久便辞官归田,回故乡外海镇。乡亲力推他出任乡事委员会主席、民团保甲局长、乡长兼新会县第四区区长等职。他致力于家乡的公益建设,在外海兴办多所小学,修桥筑路,整顿治安,倡导戒赌,致力绿化、美化家乡环境,为家乡做了大量好事、实事。

1934年12月23日,陈少白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5岁。

陈少白的著作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别录》等。

篇4:陈诚故居

资料

现在其家乡高市保留有他出生及小时候居住的房屋一幢,为典型的`浙南传统民居;后于1934年4月将此屋赠送给高市小学作图书室、俱乐部和办公用房。另外在石门洞省级风景名胜区中有别墅一幢;在青田县城新寺巷保留有陈诚前妻吴舜莲居住的砖木结构房屋两间。

篇5:上海 故居

上海 故居 -资料

故居位于上海徐汇区东平路9号,现为音乐学院附中,

1927年12月1日, 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宋子文在今东平路9号买下一座较大的花园洋房,作为宋美龄的陪嫁之物。 十分喜爱这座法国式花园洋房,称其为“爱庐”。

解放后至今,“爱庐”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练琴房和乐队排练厅,1994年被列为本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爱庐”被批准立项进行修缮。

外立面、底楼的会议室(兼家庭放映厅)和餐厅、书房等都已修缮停当,

资料

2楼书房内的壁炉及两侧深红色固定木椅均保留原样。不过遗憾的'是,由于条件所限,2楼卧室并不能完全恢复原貌。因此,管理方将制作图片展现旧貌供人参观。

为“修旧如故”,整个修缮工程尽量恢复原有空间格局,进厅、楼梯间都不变,木装饰、五金件也不作丝毫改变。修缮方不惜重金专门定制“原汁原味”的物件。比如,为了恢复外立面原貌,修缮方赶到浙江象山石浦镇海滩,从每吨鹅卵石中挑选出约200公斤颜色、材质相似的鹅卵石;“爱庐”里的12只黑色吊扇,也专门请生产厂家按旧样定制。

“爱庐”修缮工程将接受有关部门的验收,如获通过,有望于近期以定期或预约等方式对外开放。不过,“爱庐”修缮后的主要功能仍旧是上音附中的教学用房。

篇6:王国维故居

王国维故居坐落在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西门内周家兜,是近代国学大师少年时代的住宅。庭院坐北朝南,建筑为木结构。前厅正中置放王国维半身铜像,陈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王国维故乡、家世及其生平。第二部分,介绍王国维的主要学术成就,陈列王氏各种著作和手稿。第三部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王国维的论著。陈列室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游人和学者前来瞻仰。

目录王国维故居(海宁)故居的规模和格局王国维其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国维故居(海宁)

王国维故居坐落在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西门内周家兜,是近代国学大师少年时代的住宅。庭院坐北朝南,建筑为木结构。前厅正中置放王国维半身铜像,陈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王国维故乡、家世及其生平。第二部分,介绍王国维的`主要学术成就,陈列王氏各种著作和手稿。第三部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王国维的论著。陈列室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游人和学者前来瞻仰。

故居的规模和格局

故居坐北朝南,2进,总面积约290平方米,前为平屋,三开间,后进楼房,两进之间有天井及厢房,整组建筑自成独立院落。

王国维其人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号静观,海宁盐官人.自幼沉静好思。5岁进私塾,背诵和学作诗文。9岁时父回乡奔祖父丧,以后便长居家中,教授他骈散文及古今诗词。王国维16岁中秀才,才华初露。清光绪十九年(1893)、二十四年两次应乡试未中。22岁进上海《时务报》,业余去东文学社学习外文及理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辛亥革命后,王氏随罗振玉东渡日本。此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研究,尤其致力于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和唐人写本的考释。王国维是新兴学科甲骨文、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所著《流沙坠简序》、《殷墟书契考释序》、《宋代金文著录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均被称为划时代之作。其史学论文几乎篇篇皆有发明,后汇编成《观堂集林》20卷。他把历史文献与出土资料密切参证的治史方法――两重证据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推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5月25日,王国维故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篇7: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村委苏村村,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诞生于此,至康有为时康氏家族已在此居住了五代人,康有为称之为“百年旧宅”。

目录人物简介出生背景马关条约变法失败收缩展开人物简介

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性别男,身高约合现今1.7米,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 )、《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等。

出生背景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马关条约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目前尚有较大争议。

变法失败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离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陈英士故居】相关文章:

1.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2.鲁迅故居导游词

3.鲁迅的故居

4.老舍故居简介

5.故居的诗歌

6.王羲之故居作文500字

7.游孙中山故居体会

8.关于李白故居导游词

9.叶剑英故居导游词介绍

10.李处士故居练习题

下载word文档
《陈英士故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