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应用开题报告
“榴莲斩立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合作学习应用开题报告,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合作学习应用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篇1:合作学习应用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学生的个性、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为了深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课题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出发,通过实验对照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使大学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2.国内外研究现状合作学习理论
2 0世纪7 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有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策略意识;有助于消除自我中心,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体现了教学活动的社会性,使班级成为真正的集体;同学间的交往活动,能使学生理解社会角色规范,有效地培养规范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队合作精神。美国、加拿大及许多国家从小学到大学普遍采用合作学习。2 0世纪8 0年代后,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受到众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正逐步地开始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王笃勤1在大学英语阅读、词汇和写作教学中运用了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习的策略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祝珣2也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推行合作学习的理念;济南大学张法科,赵婷3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了合作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具体对高等院校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较为少见。
3.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一,本课题研究有助于大学一年级英语专业课新教学模式的建构。大学一年级是衔接中学和大学的一个特殊阶段。如何在大学英语一年级专业课中使学生完成从中学的依赖型顺利地向合作、自主型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二,本课题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从中学到大学,思想观念、学习方法、生活模式都将产生很大改变,这些变化使刚踏入大学之门的新生在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适。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增强新生心理、学习适应能力、缩减新生适应周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减少焦虑感,增强信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本课题研究将促进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题改革。本课题的研究不但能使师范院校英语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而且还对开辟第二课堂具有指导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仅为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师及中学英语教师提供可行性方法与途径,还可供其它专业的教师参考和借鉴。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
依据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王坦,2 0 0 1)4合作学习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理论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改革教学内部的人际关系为突破口,着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
三、课题目标
把合作学习运用到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综合英语课中,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口语、阅读水平;学习策略)和非认知能力(性格;自信心;创新、合作精神;社会交往能力),优化教学效果。
四、研究方法
1.实验对照法。本课题在实验班使用合作学习模式,在对照班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后采用问卷进行对比分析。2.教育观察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实行两种课堂观察法:参与者观察与旁观者观察。3.教育调查法。在实验结束后,要分两次用问卷调查合作学习效果。在此之前,要设计好问卷,并请专家、教授论证,再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预实验,最后发放、收集、统计。(责任编辑:1011)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地方高等院校本科一年级新生。课题研究以河北邯郸学院外语系级英语本科1、2班为样本,人数各为4 0人。实验课程为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综合英语课。2019级英语本科1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2班为实验班,实施合作学习,这两个班由同一位教师担任。2.实验时间:10月~20月。3.组建小组:采用“组内异质、组同质”的原则,按照学习成绩、性格及别组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均为4人。长由教师、班委和学生共同选出。4.在综合英语课中的合作学习的具操作:综合英语课使用邹为诚主编的《合英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该课每单元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功能对话,文,练习。功能对话和课文教学采用合学习。功能对话教学:此部分一般有两双人对话和一个独白。教师让学生通过下小组活动把双人对话和独白变成四人情景对话,自编自演,形式不限,但要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而且情景对话容必须与本课的功能有关。上课时在精对话的重点难点之后,教师直接让各小展示汇报,并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报时,要求注意语音、语调、语言表达、音、体态语、表情等,下课前评出最佳创奖,最佳合作奖,最佳男女演员等,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5.课文教学:上课前,教师要求每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可采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样学生可以学会怎样倾听他人意见,学怎样表达不同意见,怎样与别人达到致,学会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笃勤《小组合作学习行动研究》,国外语教学,2019,(1):14-19
[2]祝珣《课外监督机制在大学英语口语教中的应用研究》,外语界,2019,(4):35-40
[3]张法科、赵婷《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外语界,2019,(6):46-
[4]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版社,2019
篇2:小组合作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八、预期研究成果
解决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的相应的完善建议,形成最终的研究论文。成果形式:包括主件和附件
主件:课题研究报告
附件:
(1)、“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实验经验汇编;
(2)、“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优质课例汇编;
(3)、“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系列活动方案及有关研究过程的资料;
(4)、“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实验报告;
九.课题研究人员与具体分工
主持人:
周祖连――负责课题的策划实施,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并负责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
成 员:
顾启云――负责课题过程中的课题管理,负责中期报告的撰写;
许丽霞――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信息的分析与评价;
韩海涛――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化爱萍 ――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龚卫芹――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罗来旺――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乔 春――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蒋春晓――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吴云飞――资料收集整理实验报告。
解建萍――资料收集整理优秀课例选。
篇3:小组合作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
课题名称: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
界定:在课堂教学,几乎每位教师每节课都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其中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成为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1、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参与团队的合作程度,只有与团队成员充分的合作,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和交流应用。而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与方法,除了集体合作学习以外,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小组合作学习通常可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读书预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总结反思,达标测评。其中,展示交流环节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在之前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完全搞明白的问题可以获得满意的解答,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也将得以扩展和提升;在这一环节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实现思维、智慧的交流碰撞,进而不断产生新的灵感。展示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广阔舞台,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都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然而,由于受到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我们一年多来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展示交流环节所应起到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存在着效率较低、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力度不够等问题,亟待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改进。另外,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成果较少,还没有专门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详细的探讨,只是在一些学者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文献中零零散散的提到这一问题,这就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了更大的价值。
2、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开始在很多学校得到很好的运用和发展,但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研究还刚刚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本课题的研究将从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的细节出发,去审视小组合作学习,力图发现和找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从而为丰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完善合作学习的理论体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 实践意义
虽然合作学习已经在很多学校得到很好的应用,但是小学数学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展示环节为例,以往教师一般将合作讨论的环节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忽略了展示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的重要意义,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的成果未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升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而研究这一课题,有助于教师不断改进和丰富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展示方式,,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的主人翁精神,使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成为真正高效的课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健康有效的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可能创新之处
上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杜威所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是小组合作。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领域的研究已非常普遍。我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江苏省的“合作教学操作初探”、浙大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上海市的“分组教学的构想和实践”等众多有关合作学习的课题,出现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时期有关合作学习的一些理论专著也开始大量出现,如《合作学习导论》与《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等。而本世纪以杜郎口小学为代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思路。
如今,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国内已总结出了许多合作学习理论,并且对合作学习的理性认识和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层面上的具体研究还欠缺。通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形式单一。仅是同桌、前后桌4人临时性合作,缺少实质意义上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交流合作。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本课题实验意在以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经验总结等具有强烈反思意识的行动研究,来探究具有农村特色的小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实施策略,进而改善师生关系、改进学习方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创新之处:努力构建具有效的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实施策略。
篇4:小组合作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四、本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合作学习是源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教学中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强调师生、生生及全体学生间的互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并以小组集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2、《新课程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安排小组合作,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通过学生间互帮互助,分工工作,交流、分享成果,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合作、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
3、教育学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赞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课题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寻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五、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具体目标:
1、调查分析目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1、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情况的调查研究。
运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调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
2、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成因的分析研究。
对调查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情况,通过理论学习、归纳总结、教师访谈、课后交流反思等方法分析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成因。
3、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的研究。
为学生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实施有效的组织;学生应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技能,树立自信心,大胆参与课堂小组活动,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主要过程、步骤、研究方法
本课题实施步骤及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4---.5)
1、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2、制定课题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5--2013.12)
1、调查阶段(2013.5--2013.6)
(1)深入课堂,进行观察,走访教师和学生,了解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2)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加以分类和总结。
2、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性研究阶段(2013.6---2013.12)
(1)对各层次学生群类进行分类研究,从智力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基础、学习方法以及教师因素等各个角度分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状况及成因,提出对策。
(2)写出“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低效的现状及成因”研究报告。
(3)提出“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的具体策略。
3、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施阶段(2013.1---2013.12)
(1)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研究,帮助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
(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
(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2014.5)
整理研究资料,并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研究结果进行后期测量,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学生参与性较强,因此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在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再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2)文献资料法。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3)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七. 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
课题组汇集了本校各个年级段的教学教科研骨干,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课题组人员大多参加过县级以上的课题研究,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具体情况如下:
组 长:陈玉君,小学高级教师,校长,县语文学科带头人,主持的市级两个课题已经结题。
主持人:周祖连,小学高级教师,有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理论经验,教学效果显著.参与多项市县级课题研究,多篇论文在省市县级获奖或发表:
12月,撰写的《一点点的节约,一大份的关爱》一文,获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12月,撰写的《一小份“资源”,一大份的发现》一文,在省教育科技工会和省陶行知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我与新课改》征文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6月,撰写的《让童心在乡土文化中浸润和飞扬》一文,获盐城市“农教杯”新课程征文一等奖。
206月,撰写的《精彩源于生活》一文,获盐城市“农教杯”新课程征文二等奖。
8月,撰写的《尊重别人,保护自己》一文,在全县班主任工作案例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8月,撰写的《我们的课堂还需要什么?》一文,获盐城市“农教杯”新课程征文三等奖。
2012月,撰写的《让数学和生活零距离》一文,获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年12月在盐城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评“我最满意的一节课”征文评选活动中,本人撰写的《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一文,荣获二等奖。
12月,撰写的《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更精彩》一文,获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12月,本人撰写的《还给学生一双“美”的眼睛》一文,获响水县中小学(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二等奖。
2012月,撰写的《科学课中的用“材”之道》一文,获响水县年“未来杯”科学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
2010年12月,撰写的《把和谐的阳光撒向课堂》一文,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2)、经费保证:学校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于年9月出台了课题研究资助条例,有专项课题研究经费。学校每年都安排经费两万多元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师学习培训。
(3)、制度保证:
学校对课题研究所需的物材给予保障和支持,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考核奖励制度,按月进行考核评比,结果与教师晋级、评优、绩效工资挂钩,定期对教学、教研实绩显著的科室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为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和组织保障。保证研究课题工作正常开展。
(4)、专家保证:我校是市教育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学校拟聘请县教研室的教研员定期来校作理论指导。
篇5: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题报告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3、请专家再次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4、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篇6: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篇7:小组合作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追求教学效率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从我市当前的教学现状看,许多教师循规导矩、安于现状,只为机械完成教学任务,甘做浅层次无限重复简单劳动,对教学理念缺少思考,对教学行为缺乏反思,对教学方法不甚关心,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缺少追问,对如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缺少追求。“满堂灌”、“死锤死擂”现象比比皆是。以至在当前学校教学中,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质量又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促进教师变革教学方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领教师从简单、机械、低效的教学中走出来,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市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和首要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永恒主题,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界定
1、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相对于低效、无效教学而言,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面体现课程目标,注重单位时间学习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5(或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以有效教学为基础,用以人为本的热忱和科学有序的方法,引领学生享受个性高效课堂带给他们的成长幸福。“高效课堂”应该包含学生的高效和教师的高效。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简言之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2、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适应时代挑战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互补性。在学生自主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实现由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的转变。培养学生在合作中掌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组织小组合作,不仅有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兼具了教会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有利于塑造身心健全的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里从事学习活动,通过合作与交流自主建构知识,并获得社交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高效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涵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全部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分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结果整合、克服依赖心理、乐于合作、互相帮助,养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态度,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创意和探究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播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倡导的学习原则:①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②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3、“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认为,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5、合作教育理论: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则是无限的。还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促使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学、互助、互比、互励,通过学生之间的群体智力互补,不仅使学生学会关心和友爱,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做法
(一)国外研究的状况
国外的有效教学思想较为系统,表现为重视教学效率和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模式)与途径。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以对话法为主要特征的“讽刺――定义――助产”,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教学模式。为现代有效教学模式奠基的,无疑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他总结确立的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改变了自古以来手工业方式的个别教学法,大大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之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直接以“普通教育学”提出有效教学的追求,设计了“普遍有效”的教学模式“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在前苏联,凯洛夫提出了“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检查作业及复习旧课――揭示新课题及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至此,由夸美纽斯引领,经过赫尔巴特的充分发挥,加上凯洛夫教育学的加工改造,这种以追求“教学规模”的有效教学传统基本发展成熟。后来,人们将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概括为“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这“三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否能促进有效教学产生了质疑。基于此,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应运而生,提出了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指导――发现”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改变过去传统的“二维对立”――非好即坏的思维方式,开始重新审视教育史上对立的两派教育主张,在看到它们观点对立的一面的同时,更多的研究和发现它们相通、交融的一面。所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教改理论和实践,都是摒弃极端,博采众长。反映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表现为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现在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等。
篇8:小组合作课题开题报告
(二)我国研究的现状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吸取外国教学模式之所长又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可谓雨后春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有:“指导――自学”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此时的有效教学开始朝着建构多元化、情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人们更加关注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课堂教学,文汇中学的“自然分材”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高度关注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具体表现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解放学生的学习力,激发学生释放潜能,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及时检测反馈,减轻学生负担。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2、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3、高效课堂下集体备课的研究
4、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研究
5、当堂训练题设计与使用的研究
6、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研究
7、高效课堂与学校管理体制建设的研究
8、各学科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9、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10、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预计用四年的实验与研究,达到如下目标:
1、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良好、学习品质得到提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基本形成。学生真正做到乐学、好学、会学。
2、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课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彻底打破,形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的课堂教学新结构。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有合作交流、有质疑探索、有当堂训练、有实践拓展,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转变,教学设计从方便教师教转向利于学生学。围绕以目标为激励、以问题为导向、以差异为资源、以互动为途径、以训练为拓展的基本思路,形成各学校各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备课方式。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因此发生改变。
4、探索并建构适合各学校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校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的“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目标。
5、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全面提升。打造一支业务素质精良、教学质量过硬、科研能力强大的教师队伍。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力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理论等是我们需要广泛涉猎的理论营养。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课题思想的实践,教学过程的检查、评价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
4、教育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访谈、测评等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寻找高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效率影响的规律。
5、个案研究法:通过年级个案、班级个案、个体个案的追踪分析,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成效。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9月―8月,共分为五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动员、组织学习阶段(209月―年12月)
1、实验基地学校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学生座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组织学习高效课堂、生本教育、尝试学习等相关理论。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教改动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话教改,谈困惑。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讨论会,举行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
3、组织学习考察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课堂教学模式。
4、组织教师到随县环潭中心学校、厉山三中等本地学校进行课堂观摩学习。
5、基地学校要成立课题组,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研究的子课题,申报课题,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实践阶段(1月―月)
1、这一阶段主要探索研究适合自己学校和本学科的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型。包括小组合作的研究,集体备课的研究,各学科导学案的研究,各学科当堂训练的研究,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研究。
2、各实验学校组织教师尝试高效课堂教学,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三三六”、“讲学稿”三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进行尝试 教学
3、邀请外地专家作专题报告:①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②洋思中学的“先教后学,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或当堂训练题的设计;③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导学案)的设计或集体备课。
4、市教研室通过一篇好的导学案、一套好的当堂训练题、一篇好的教学论文的评比竞赛,促进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的各项研究。
第三阶段:深入实践阶段(1月―2012月)
1、各县市区再吸收一批实验学校参加实验和研究,随县、广水参加实验的学校控制在10所以内,曾都控制在6所以内,保证课题研究逐步、稳妥推进。
2、这一阶段主要是深入研究高效课堂模型。包括学生与文本、学生、教师有效对话的研究,当堂训练题设计研究,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变式研究。
3、实验基地学校要加强横向联系,彼此交流研究与实验的方法和经验。
4、市教研室定期对各实验基地学校的课题研究进行指导,通过“月会”和“年会”的研讨形式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
第四阶段:全面实施阶段(1月―2012月)
1、进一步扩大课题实验和与研究的范围,在有针对性地选择的情况下力争将参加实验与研究的学校发展到全市初中的50%,以保证课题研究逐步发展。
2、这一阶段主要是高效课堂评价的研究。包括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教师专业能力评价的研究、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研究和教学管理过程评价的研究。
3、实验基地学校各学科进一步完善适合本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具有各自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各学科导学案、当堂训练题设计模式。实验学校通过校级示范课和周交流活动,加强学习和交流,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4、实验基地学校分别举行成果展示会,总结经验成果,推进课题深入开展。
第五阶段:总结深化阶段(201月―年8月)
1、在全市普遍推广高效课堂的实验与研究,让有条件的学校都参入到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来,争取达到80%以上。
2、这一阶段主要是做好成果的总结与推广。包括总结实验成果,形成实验报告,进行实验验证,交流展示实验成果,发现问题确定下一轮研究思路。
3、实验基地学校要全面总结实验成果,形成课题结题报告。对第一批实验基地学校进行结题。
4、市教研室收集资料,全面总结实验成果。召开全市课题总结表彰大会,对课题研究中表现突出的教研室、实验学校、学科组、教研员和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深化完善我校课堂教学模式。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序号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成果名称与形式1 调研、动员、组织学习阶段
(2013年9月―2013年12月) 《心得荟萃》
《研讨课教学设计集锦》
《课题实施方案》 2 初步探索实践阶段
(年1月―2014年12月) 《导学案汇编》
《优秀教学设计汇编》
《教学反思荟萃》
《课堂实录》 3 深入实践阶段
(年1月―2015年12月) 《当堂训练题汇编》
《优秀教学设计汇编》
《优秀论文集》
《课堂实录》
《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4 全面实施阶段
(年1月―2016年12月) 《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标准》
《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5 总结深化阶段
(2017年1月―2017年8月) 《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堂教学评价标准》
篇9:小组合作课题开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一)课题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李东明
成 员:王 勇 祝 谨 赵延河 朱社明
邹全明 刘永远 黄 华
2、课题实施小组:
组 长:李东明
副组长:祝 谨 张友军
成 员:张华涛 詹申保 高存亮 马立朝
伍从军 雷少杰 江光明 张 静
陈雨田 王 勇 孟宪法 余贞秀
(二)课题研究的保障
课题组核心成员均为省、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他们专业水平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很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领导保证。
部分实验基地学校在高效课堂实验与研究方面已做了诸多尝试,为我们今后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基础。
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和实验基地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和必要的物质保障。
篇10: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开题报告
一、目的和意义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从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格外重视。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学习是学生的事,也是老师的事,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事,必须坚定不移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的优越性,学生是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提供展示与进行互补的平台。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增强,还淡化了教师的权威和促进了教师主导性角色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它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增强了自信心,也使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了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的新型学习任务,学生之间的关系也由过去单纯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的关系。因此小
组合作学习能全面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理论依据
1.课前深度预习,提出质疑。
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预习的习惯,更没有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预习的动员工作和指导工作,这一环节相当重要。我要求学生所有课型都要提前预习。预习时,先反复阅读文本,争取做到对预习内容“胸中有全局”,然后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大胆质疑,最后完成预习学案。
2.课上合作释疑,展示互评。
上课时,学生先在小组内合作讨论每个人预习时提出的质疑,老师此时要关注各组的讨论情况,思考水平,特别关注学优生和学困生。然后教师把甲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乙组,乙组完成不了的问题交给丙组,在规定时间内各小组选出主讲人,完成板书,上讲台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其它组的同学专心听,认真看,积极评,并做好记录。教师此时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点评,并有预见性提出新问题或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去发现评讲者的问题,教育学生如何评价和对待其他学生的发言,如何看待自己的不足。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样就可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当然,不同的课型上课流程略有不同,但这一环节始终是教学设计时的主体。
3.当堂测试,检测效果。
根据不同的课型,在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要设计部分达标训练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课堂检测要像考试一样,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要将所有学生的当堂测试题认真批改,做好记录,小组评比。这样,教师就能真实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搜集、提炼历史上与“合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收集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不断充实自己的“合作学习”理论,改进自己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
(二)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边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三)调查法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为编定合作学习小组和事实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提供方向。
(四)实验法:
选定实验班,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做出分析和控制,从而找出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几种有效的策略。
(五)其它方法:
其它还运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初步探索和总结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2、建立和谐的合作学习关系。
3、探索和总结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4、指导教师掌握并应用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五、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收集与分析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因素。
3、指导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4、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5、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新课改的实施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蓬勃发展的舞台,前人对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早已成了体系。本人平时长期坚持理论学习,敢于实践,能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是学校教科研的骨干成员,并多次承担市、区、校教学研究公开课任务。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1、书面材料:课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等。
2、进行公开教学研究活动,评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成果。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3、展示个人博客主页,呈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的过程材料。
4、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学习小组编排方案。
5、不同类型学生的评价标准。
6、不同学生的发展目标。
八、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6月)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2)理论学习。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明确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3)制定方案
(4)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XX年9月至XX年7月)
(1)教学观察。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深入课堂听课、观察、总结、反思。找出当前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教学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收集整理案例。每个月对教学实践中成功的和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进行阶段性总结。
(4)撰写论文。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XX年7月)
(1)论文交流。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预期的研究成果。
篇11:传统图案应用开题报告
传统图案应用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目的
本课题的目的是以书籍内容设计为基础,以书为载体的形式呈现,在书籍的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统与现在方式的结合,表达出现代与传统、中式与西式的强烈对比和完美结合。使诗词文学书籍能给读者带来内容与形式统一并具审美与功能价值的书籍。
诗词文学书籍装帧设计如果一味地追求古典效果,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但是一味的追求现在又将使古典诗词文思学书籍的装帧设计缺少了古典诗词的气韵,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诗词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求。当今对古典诗词书籍进行装帧设计,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气韵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总体设计上。既不失中国古典诗词作品的含蕴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
古今装帧审美方式的统一是当代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求,使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与书沟通并产生互动,使读者从中领悟深邃的思考生命的脉动智慧的启示,体会出诗词情感的流露,视觉传达的图像文字的美感„„从而享受到阅读的愉悦。
(二)课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中国的传统图案在历史的每一个流程中,都留下了反映这一时代文化特征的不可替代的精华,这些装饰纹样反映了各时代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既不断变异,又代代相承。与此同时,也影响着书籍设计的发展。
将传统图案应用到现代书籍设计当中,并不是简单的对传统图案的拷贝或挪用,而是在理解、挖掘、分析传统图案的内涵后,结合现代设计的特点,以传统图案作为创意点和启示点,进行全新的设计。
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运用十分广泛,在我们的平面设计中,经常能从中发现传统图案。奥运会标志“中国印、舞动的背景”,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龙纹、书法及体育运动相结合。标志采用印章式的图案效果,而印章中的“京”字图案神似中国传统图案当中的龙,又形似运动中的人,把中国、北京、龙的文化和现代运动完美的结合起来。
雷圭元先生认为“自然是源,传统是流,源和流缺一不能高飞”。对传统图案艺术语言的研究和对其基本元素的重构和运用,是我们走向国际的桥梁。
将传统图案艺术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书籍设计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现代的书籍设计,共同融汇成当代书籍设计思想的主流,才能真正使中国的书籍设计走向国际。
2、现实意义
今天的书籍,已不只是停留在书籍装帧的表皮打扮或简单的内文装饰这一层面。现在,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书籍装帧设计已为世人所认知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今中外交易频繁,风格更是多种多样,个性化的书装更是大受欢迎。
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迅先生的设计常用中国的石刻;马蒂斯的设计常用线描和剪纸;陶元庆的设计常用装饰变形的人物;陈之佛的设计常用图案;而司徒乔的设计,则常用速写。说明他们不排斥各方面的知识,兼收并蓄后才能独出心裁。
从90年代开始,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成为潮流,这样既能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气质,又有精致、简洁的国际化风格。
屡获大奖的设计师靳埭强就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他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现中国银行的招牌。这个标志可谓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也是一样的道理,中西合璧的设计更是广受喜爱。古老传统的文化艺术能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也要靠我们去创造,创造中式设计与西式设计的和谐统一。
篇12:应用数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基于模糊三I算法的遥感影像聚类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1、选题的依据和目的
遥感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无论在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进步,己经形成高光谱、高空间分辨率、全天时、全天候、实时的对地观测能力。随着各种类型空间传感器的大量应用及其分辨率的迅速提高,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提供越来越多的地表物体的形状结构与纹理信息。因此,充分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结合数学理论、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研究目标的自动提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遥感影像是对地面特征的综合,在对遥感影像的研究和应用中,人们往往对影像中的某些部分感兴趣这些部分常称为目标或前景(其它部分称为背景)它们一般对应图像中特定的、具有独特性质的区域。为了辨识和分析影像中的目标,需要将这些有关区域从影像中分离提取出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目标进一步利用,如进行地物的利用详查和地物的识别等。
遥感影像聚类就是指把影像分成各具特性的区域并提取出感兴趣目标的技术和过程,而这里的特征指的就是遥感影像特征,可以是颜色灰度、纹理等,目标可以对应单个区域,也可以对应多个区域。遥感影像聚类是遥感影像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遥感影像中自动提取各类地物或其它建筑物类别等是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难题和重点,它对于摄影测量和遥感影像分析自动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地物提取在摄影测量界和计算机视觉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针对不同的影像类型、不同的影像分辨率、不同区域的影像和不同的道路类型,人们提出了许多从航空和遥感影像中提取地物的方法。
随着遥感卫星数据获取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不断增高,已经达到甚至突破米级,如IKONOS和QUCIKBIRD影像。遥感影像中存储着极为丰富的信息,影像特征结构复杂,既包括地形、植被、水文这样的自然特征,又包含房屋和道路这样的人工地物。随着影像分辨率的提高,影像细节特征越来越丰富,地物目标也越来越多,许多较混合的在低分辨率影像上难以辨别的地物也能分辨出来。可是,随之而来的是影像上细小目标、阴影等非目标噪声也更越来越多,利用目前已有方法来自动提取高分辨率影像地物特征则比较困难。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高分辨率影像的高分辨率特性提取地物,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遥感影像聚类就是将遥感影像中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像元聚集到同一类别去的过程。遥感技术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出现,从目视判读、计算机自动解译和人机交互等环节不断完善遥感影像的聚类。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聚类技术。目前,很多国内外的文献中都阐述的是利用一些传统的聚类方法加以改进类进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聚类。比如传统的聚类方法总的可以概括为监督聚类和非监督聚类方法(Toll 1984; Xia )。
监督聚类算法包括如基于最小错误概率的Bayes聚类算法、极大似然法、Fisher线性判别法、最小距离法和BP神经网络聚类法等。这些方法就是首先根据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其中利用一定数量的己知类别的样本(称为训练样本)的观测值确定判别函数的中待定参数的过程称之为学习或者训练,然后将未知的样本的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根据判别准则来对该样本的所属类别作出判断。这种方法如果在聚类过程中注意训练区的质量,可以达到较好的聚类效果。但是以极大似然聚类法为例,这种方法要求利用先验知识及概率,并且样本呈正态分布、具有良好的统计性等条件,有时无法满足,得不到足够的训练信息。尤其对于非高斯分布的.样本数据会导致聚类精度的大大降低。
非监督聚类包括ISODATA算法、k均值、改进的模糊k均值算法以及前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全局优化算法-----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它借用了生物遗传学的观点,通过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等作用机制,实现各个个体的适应性的提高(Sanghamitra,Bandyopadhyaya,;Mind-Der Yang,)。还有些通过在基于像素的传统的聚类器中结合纹理和上下文信息来提高聚类的精度(Gong & Howarth 1990,1992;Sali & Wolfson 1992;Karathanssi et a1.;Debeir et a1.2002)。这几种方法聚类简单、易操作。但是,这些方法的缺点在于需要事先确定各个类别的初始聚类中心和聚类数目(遗传算法可不设定聚类数目),自动设置各类别中心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而且从肉眼观察很难获得一幅遥感图像中类别的数目。
虽然近几年来也发展了诸如人工神经网络、模糊聚类、决策树聚类、专家系统聚类法以及其他一些纹理聚类算法。这些算法能较好地改善中、低分辨率遥感图像聚类精度,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只能结合具体的情况,选择较为合适的聚类方法。
3、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一种比较适用的影像聚类算法---基于模糊Bayes-Gauss判别的遥感影像聚类算法,该算法综合运用了模糊集理论的知识,通过对模糊隶属度函数的确定来修正传统Bayes算法中的先验概率,获得了比较满意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聚类算法。
2、将灰色度理论应用于样本均值的求解中,克服了传统的利用简单求和取平均来求样本均值的缺陷,即各样本元素所取的权值均相等。利用灰色度理论求出来的均值向量不受噪声的影响,从而使得均值向量更能合理地表示出样本的特性,更有利于影像的聚类。
3、基于有监督聚类样本的采集较为片面,或者采集的样本块非常大,不利于影像的聚类。结合Fuzzy逻辑推理中的三I算法,提出了模糊熵三I算法。该算法综合运用了有监督聚类和Fuzzy逻辑推理的知识,改善了传统监督聚类的单样本的缺点,使得获得的样本信息更为全面,不仅可以克服同类本身颜色的差异,而且还可以克服异类间颜色相近的聚类难题。
4、研究方案、进度安排、预期到达的目标
1)研究方案
在研究中把模糊数学的知识应用到影像聚类中,并且希望找到非经典数理逻辑中的三I算法与影像聚类的结合之处,然后再运用模糊推理的知识,综合已经获取的各类多样本信息特征对影像元素进行聚类判别。
2)进度安排
20XX.08 ---- 20XX.09,进一步完善资料的收集,加深对影像模糊聚类知识的理解;
20XX.10 -----20XX.11,细阅读文献,探索利用模糊逻辑学进行影像聚类的创新点;
20XX.12 -----20XX.01,综合分析材料,着手撰写论文框架内容;
20XX.02 -----20XX.03,毕业论文的撰写、录入以及排版;
20XX.04 -----20XX.05,论文送审与答辩。
3) 预期达到的目标
通过对传统Bayes算法的改进,运用模糊数学的知识,提出模糊Bayes-Gauss聚类算法,以达到改善聚类的效果。然而,改进的模糊Bayes-Gauss聚类算法中存在特征提取的不合理性以及单样本特征的狭隘性,致使算法的精度不是很高。为改进单样本监督特征提取的缺陷性以及特征向量权值的不合理性,运用模糊逻辑的三I算法,并结合灰色关联度理论对模糊Bayes-Gauss聚类算法进行改进,更好的改善了聚类效果、提高聚类精度。
5、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及经费
经过三个学期自己努力勤奋的学习,同时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本人已初步掌握了对该课题的研究所涉及基本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并且在此基础上有了自己一定的想法。同时,学院建有好的实验环境,给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方便。
6、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拟采取的解决方法
(一)研究过程中的重点
1) 对于改进后的模糊Bayes-Gauss聚类算法,要使其尽可能少的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比较好的提取出完整的各类地物;
2)各地物类别的特征提取及特征提取中权值如何分配;
3)具体选用地物哪些特征信息作为聚类判别的依据;
4)在对遥感影像的聚类过程中,对提取出来的地物特征以何种方式来进行聚类判别,以及寻找模糊推理与非经典数理逻辑的结合点是研究的关键部分。
(二)研究过程中的难点
1)对于改进的模糊Bayes-Gauss聚类算法,要让其尽可能少的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提高聚类的精度。目前的影像聚类算法中,均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使得聚类精度不高。因此,要构造能适应各种环境的算法是一大难点;
2)在影像聚类中,由于影像中可能存在同一类别颜色具有很大的差异,导致传统的有监督聚类算法不可再有用,如何仅根据颜色特征来进行聚类亦是研究的一大难点;
3)目前的特征提取中,类别特征是利用已知的样本信息获得的,且各样本元素的权值相同,若同类样本中包含个别异类元素,权值也取一样会导致特征的误差性。从而,如何合理地分配各样本元素的权值也是研究的难点;
4)在遥感影像聚类的过程中,寻找模糊推理与非经典数理逻辑的结合点来对提取的特征信息进行聚类判别;
(三)拟采取的解决方法
1)对改进的聚类算法,让其尽可能少的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
首先,对获得的影像进行预处理,尽量地避免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像而干扰聚类;其次,尽可能多的考虑一些外界的干扰因素,并将其编写入自动识别的程序中,从而使得改进的算法能够比较好的适应各种外界环境。
2)如何解决同一类别包含不同颜色区域的聚类
通过提取同一类别的不同样本来获得颜色差异的特征值,以此解决因为颜色的差异而引起聚类效果很差及精度不高的问题;或者寻找其它的地物特征进行地物聚类。
3)样本元素中权值分配的合理性取法
由于传统的监督聚类算法中,通过采集的样本获取类别特征具有不合理性,因而寻找权值优化方法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本文将秉承优化原则,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优化获得的样本中各元素的权值。
4)在聚类判别过程中,寻找模糊推理与非经典数理逻辑的结合点
查找相关资料,在研究过程中认真思考与总结,同时不断的进行相关性的实验,通过大量的实验寻找解决办法;
7、主要参考文献
[1] 钱乐祥.遥感数字影像处理与地理特征提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Agrawal A, Kumar N, Radhakrishna M. Multispectral image classification: a supervised neuralcomputation app roach based on rough2fuzzy membership function and weak fuzzy similarityrel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8(20):4597-4608.
[3] Yamazaki T, GingrasD. Unsupervised multispectral image classification using MRF models andVQ Method [J].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37(2):1173-1175.
[4] 尹作霞,杜培军.面向对象的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方法研究[J].遥感应用,2007,4:29-32.
[5] 刘建平,赵英石,孙淑玲.高光谱遥感数据最佳波段选择方法试验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16(1):6-13.
[6] 于一. K-近邻法的文本分类算法分析与改进[J].火力与指挥控制,,33(4):143-145.
[7] 杨勇,郑崇勋,林盘.基于改进的模糊C均值聚类图像分割新算法[J].光电子•激光, ,16(9):1118-1122.
[8] 万建,王继成,基于ISODATA算法的彩色图像分割[J].计算机工程,2002,5(28):135-136.
[9] 尹军梅,杨明.一种面向单个正例的Fisher线性判别分类方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8(3):61-65.
[10] 付丽, 孙红帆,杨勇,谷欣超,孙爽滋.基于贝叶斯分类器的图像分类技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1):132-134.
[11] 边肇棋,张学工.模式识别[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2] 陈水利,李敬功,王向公.模糊集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5.
[13] Luca D A , Termini S. A definition of non-probabilistic entropy in the setting of fuzzy sets thoery [J ]. Inform. Con-t rol, 1972, 20: 301~ 312.
[14] 王国俊.非经典数理逻辑与近似推理(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8.
[15] 郭方芳,陈图云,夏尊铨.基于极大模糊熵原理的模糊推理三I算法[J].模糊系统与数学,,17(4):55-59.
[16] Laviolette M,Seaman J W,Barrett J D,et al. A probabilistic and statistical view of fuzzy methods[J].Technometrics,1995,37(3):249-261.
[17] 苑飞.基于模糊熵三I算法构造的模糊系统的概率表示及其逼近性能[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472-477.
[18] Kiran R.Bhutani,Abdella Battou.An application of fuzzy relations to image enhancement[J].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1995,16:901-909.
[19] 陈丹峰,林陪,汲长远.子组织网络与模糊规则结合在遥感土地覆盖分类中的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12(5):42-44.
[20] DOMN, VETTERLIM. The contour let transform: An efficient directional multi resolu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J ]. IEEE Transaction Image Processing ,2005 ,14 12 :2091-2106.
[21] 洛建承,周成虎,杨艳.具有部分监督的遥感影像模糊聚类方法研究及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9,14(4):37-43.
[22] 王文宇,李博.基于eCognition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自动识别分类技术[J].北京 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2(4):26-29.
[23] 杜凤兰,田庆久,夏学齐,等.面向对象的地物分类法分析与评价[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4,19(1):20-24.
篇1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留学生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过程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汉语关系从句又叫关系小句、定语从句和形容词小句,如“我送朋友的一本书”里面“我送朋友的”视为关系从句,“一本书”是中心语,“的”是关系从句的标句词。本文根据方梅(2004)将这种小句称为关系从句。关系从句通常用于修饰名词。根据位于所修饰的名词的前后关系从句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前置关系从句,一种是后置关系从句,而汉语关系从句是典型的前置关系从句。长期以来,汉语关系从句的名称和定义比较模糊,其研究也是零散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早期研究重在描写方面,如黎锦熙(1924)、吕叔湘(1979)、朱德熙(1980)等对汉语关系从句类型的划分。近期的关系从句研究,如沈阳(1994),引进空语类理论和题元理论解释了很多困扰语法学界的问题。但是现有研究解释问题的力度和广度不是很强。关于关系从句是否有移位以及是否具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之分,学界观点不一。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还比较少。尽管有的学者就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的难度和顺序提出了相关假设,但假设的可信度还有待讨论。关于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过程和偏误分析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总体说来,汉语关系从句的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都还处于发展阶段,比较零散,没有完整的体系。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关系从句的本体研究入手,主要探讨其在句法语义层面的特点,如汉语关系从句可以分为哪些类型、是否存在移位以及有无限定性和非限定性问题。其次按级别搜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外国学生的作文,并对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调查,研究汉语关系从句习得的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规律,以便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意义:
1.以生成语法的管辖约束理论为视角,着重于英、汉关系从句的不同点,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关系从句的分类、句法移位与非移位、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以及留学生习得各类型汉语关系从句的过程特点等问题。用具体的现代汉语语料来分析验证汉语关系从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2.本文选取母语为英语、目的语为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对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中发现汉语关系从句在第二语言成人习得中的特点和规律。
3.在汉语关系从句本体的研究和习得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去指导对外汉语关系从句的教学。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
1.汉语关系从句的传统研究
国内汉语关系从句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氏文通》,接着有黎锦熙、吕叔湘、朱德熙等学者的研究。他们是指“我送朋友的一本书”对关系从句进行了分类研究。黎锦熙(1924)把关系从句分为形容词的,内动词的,外动词的;并依据关系从句出现的不同位置将其分为三式:附在名词前,插在句中,添在句后。吕叔湘(1990)分为四类,即:有起词无止词的,有起词兼有止词而拿起词作端语的,拿止词做端语的,拿句子的补词作端语的。朱德熙(1981)以“的”字结构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提出了“潜主语”、“潜宾语”、“转指”和“自指”的概念。他认为“VP的”可以分为转指和自指,前者可以独立使用,即做主宾语;后者不能独立使用,即做定语。他认为决定转指的条件就是看“VP的”中“V”的主宾语是否被提取,即是否留下主宾语空位,主宾语被提取的“VP的”就是转指结构。此外,他还引进“向”的理论,提出了“歧义指数公式”即“p=n-m”。朱德熙先生的`研究成果使关系从句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仍有一些语法现象是其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总体说来,早期关系从句的研究分类标准不一,也比较笼统。
2.生成语法下的汉语关系从句研究
随着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传入,国内学者开始运用生成语法的研究成果来研究汉语关系从句。沈阳(1994)引进空语类理论和题元理论,概括出“VP的”专指结构的题元提取规则并提出了优先转指原则:显性主宾语空位>隐性题元空位>组合名词题元空位。同时他还讨论了“非独立转指‘VP 的’”结构问题,提出可以从关系从句的外部寻找句法限制。
关于汉语关系从句,学界有移位说和非移位说两个观点。移位说认为汉语关系从句有算子移动或中心名词提升。移位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标准方案说;第二种是中心语提升说;第三种是折中分析说。Ning(1993)和Chiu(1993)等持标准方案说,认为关系从句是算子移动的结果,但由于汉语没有“who、which”等英语算子对应的词项,故汉语关系从句是零形式算子移动的结果。中心语提升说以黄正德(1982,1998)为代表,即汉语关系从句是中心语移动的结果。Aoun和Li(2003)采取折中办法,对有些关系从句采用算子移位分析,而有些采用中心语移位分析。陈宗利(2007)从生成语法角度探讨汉语从句的内部结构及其句法推导,认为汉语既要通过特征匹配来实现也要通过从句显性移位来实现。非移位说即汉语关系从句既没有算子移动也没有中心语提升。Roger Hawkins(1997)认为汉语的关系从句从不涉及移位,其中的空语类是空代词而不是语迹。杨彩艳(2008)认为汉语关系化中没有移动,与英语关系化的移动语迹相对应的是空代词。她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特征具体论述了汉语关系从句是非移动的。杨彩艳(2013)讨论了英汉关系从句的合格条件,她认为英语关系从句的谓词是句法开放性谓词,是移位生成的;而汉语关系从句是句法非开放性谓词,是非移位生成的,但就具体的汉语关系从句是怎样生成的她并没有详细说明。
就汉语关系从句在句法和语义方面是否具有限定性(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简称RRC)和非限定性(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简称NRC)的区别,生成语法学界有不同看法。观点一,黄正德、吕叔湘等人认为在汉语关系从句中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的区别。Chao(1968:286-287)认为,RRC是关系从句先于指示词,发挥的是区别功能。如“戴眼镜的那位先生是谁”。NRC是指示词先于关系从句,发挥的是注释功能。如“那位戴眼镜的先生是谁”。Huang(1982/1998:42-48)认为RRC/NRC和数量词语都是中心语的修饰语或附加语。当NRC处于数量词语的辖域内,由指示词来决定整个名词短语的所指。然而当数量词语处于RRC的辖域内,则由RRC决定整个名词短语的所指。观点二,Del Gobbo(2003)认为所有的汉语关系从句在句法和语义上都只有限定性关系从句,且和英语的关系从句是一样的,不论在显性句法中还是隐性句法中始终是中心语的附加语。de Vries(2006)认为,NRC是中心语的同位语,所以它只能位于中心语之后,而汉语关系从句位于中心语前,所以不存在NRC。
3.关系从句的多角度研究
Keenan(1977)等人通过对五十多种语言的研究提出的一个名词短语可及性阶梯的假设,认为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介词宾语>属格宾语>比较宾语(这里“>”表示更容易被关系化)。不是所有语言的这些成分都能被关系化,也不是所有语言都有这些成分。唐正大(2007)提出指示词的位置与关系化对象的关系。指示词先于关系从句,即被称为关内式,关内式主要是对汉语话题或主语的关系化。若关系从句先于指示词,则是关外式,主要是对宾语的关系化。文旭、刘润清(2006)则对“关系化”作出了解释,提出关系化的产物就是关系小句或者形容词性小句并提出以往的研究只注重结构,却忽视了语义、语用、认知等因素。他试图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探讨汉语关系小句的限定性与非限定性问题,并将汉语关系小句分为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小句。李大勤(2001)研究汉语关系化对话题化的影响。屈承熹(2005)指出汉语关系从句在句法上没有RRC与NRC的区别,而在语义上有此区别。他认为指示词和关系从句的语序与RRC-NRC区别无关。RRC-NRC语义上的区别是因为“这”或“那”的区别所致,与关系从句本身的句法性质无关。“那”既可表示有定,又可做指示词。当“那”做指示词时,关系从句作NRC解读,当“那”表示有定时,关系从句作RRC解读;“这”只能做指示词,故关系从句只能作NRC解读。文旭、刘润清(2006)认为语义上的RRC和NRC的区别取决于说话人在心理上赋予关系从句什么样的功能,如果一个关系从句具有附带说明功能,那它就作NRC解读,反之即作RRC解读。王远国(2011)提出了汉语可关系化的名词性成分和汉语所采用的关系化策略,即空缺策略和代词保留策略;并从汉语传统的“定心结构”中分离出汉语关系从句。刘丹青(2005)从跨方言的角度去研究汉语关系从句的标记词。蒋仁萍(2007)对交际动因在汉语关系从句中的运用做了描述。徐赳赳(2008)对汉语关系从句做了语法和篇章的分析,讨论了关系从句的结构、位置以及修饰成分的问题等。
4.汉语关系从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马志刚(2012)从类型学角度调查母语不同的学习者习得汉语关系从句中心语参数重新设定的情况,指出影响二语语法构建的因素既有母语类型学特征和自然语言共享的句法挽救手段也有学习者对目标所持的心理距离。戴运财(2010)就二语习得中的英汉关系从句习得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从关系从句的中心词位置出发考察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难度。研究结果包括:(1)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难度顺序不符合以英语习得为基础的关系从句的习得理论假设,这是由加工策略和目的语的类型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2)中心词位置对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3)关系从句的类型对习得的影响是显著的。(4)中心词位置还与关系从句的类型交互作用影响二语习得。以上现象主要是由关系从句的加工策略与汉语关系从句的句法结构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杨素英(2008)从汉语关系从句习得的角度提出了“零代词许可等级假设”,认为汉语关系从句的空位就是零代词,而且零代词的习得要比占位代词习得简单得多。张强和杨亦鸣(2010)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汉语主语位置的主语关系从句和宾语关系从句的加工过程,得出汉语关系从句表现出宾语关系从句的加工优势,其原因是汉语与印欧系语言在关系从句和中心语相对位置上的差异。刘涛、周统权和杨亦鸣(2011)通过对汉语关系从句的研究并依据ERP研究的相关证据得出汉语关系从句表现出主语关系从句的加工优势。冯丽萍和王亚琼(2013)对汉语关系从句的加工难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理解和产生任务中,宾语关系从句的加工难度均小于主语关系从句,表现出了同汉语母语者一样的宾语从句加工优势。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汉语关系从句的研究还是比较零散的,具体的像关系从句的概念、类型,关系从句的句法是否涉及移位以及关系从句在语义上有无限定性都没有一致的观点。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研究者们偏重对主语关系从句与宾语关系从句的加工难度的实验研究以及对汉语关系从句的中心语习得难度顺序的考察。而就汉语关系从句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这方面并不充分。具体说来,有待研究的有:汉语关系从句标记有哪些;汉语关系从句是否涉及移位;句法语义上是否具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的区别;留学生习得各种类型的关系从句过程特点以及关系从句中显性代词和空代词的习得研究。此外将利用SPSS软件对留学生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更准确地揭示留学生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特点。总而言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主要内容
首先,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汉语关系从句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成语法理论观点出发研究汉语关系从句的句法语义特点,就汉语关系从句的类型、标记以及关系化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其次,本文将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母语为英语的考生作文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并对母语为英语,目的语为汉语的留学生进行试验研究,试图发现汉语不同关系从句的习得过程与特点以及关系从句中的显性代词和空代词的习得特点,探讨留学生在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否完全受母语迁移的影响以及其它可能性的影响因素。
最后,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汉语关系从句的教学方法,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第一章 引言
1.1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2研究综述
1.2.1汉语关系从句的传统研究
1.2.2生成语法汉语关系从句研究
1.2.2.1移位与非移位说
1.2.2.2限定性与非限定性
1.2.3汉语关系从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2.4汉语关系从句的多视角研究
1.3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代汉语关系从句
2.1汉语关系从句的定义
2.2汉语关系从句的关系化
2.2.1关系化的定义和产物
2.2.2关系化标记
2.2.3关系化策略
2.2.3.1代词保留策略
2.2.3.2空代词策略
2.3 汉语关系从句的分布情况
2.3.1主语关系从句的结构语义特点
2.3.2宾语关系从句的结构语义特点
2.3.2.1直接宾语关系从句
2.3.2.2间接宾语关系从句
2.3.2.3介词宾语关系从句
2.3.2.4比较宾语关系从句
2.3.3领属语关系从句的结构语义特点
2.4关系从句的显性代词的分布情况
2.5关系从句的空代词的分布情况
第三章 汉语关系从句习得的语料调查与分析
3.1调查的目的
3.2调查的对象及语料收集办法
3.3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主语关系从句、宾语关系从句和领属语关系从句的使用和偏误情况
3.3.2关系从句显性代词的使用和偏误情况
3.3.3关系从句空代词的使用和偏误情况
3.3.4调查结果的分析讨论
第四章 汉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实验研究
4.1目的:主语关系从句、宾语关系从句和领属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特征
4.2设计:问卷调查
4.3被试: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级班、高级班留学生
4.4材料:问卷
4.5施测程序
4.6结果
4.7讨论
第五章 汉语关系从句教学
5.1汉语关系从句的教材现状及编写对策
5.2汉语关系从句课堂教学现状和教学对策
第六章 结语
6.1本文的结论
6.2研究的不足
6.3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四、研究方法
1.现代汉语语料统计分析
本文将以生成语法的约束管辖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五万字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统计分析出现汉语关系从句的主要类型,对汉语关系从句的现象做全面的分析,为下面的习得研究打下基础。
2.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语料统计分析
本文试图通过搜集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50-100篇原始语料统计分析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汉语关系从句习得的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规律,如果需要更多的语料补充,再从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学生作业中搜集。现在仅做一个小范围的调查研究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从中选取了母语背景为英语的作文31篇。经过整理,我们采用其中31条有效例句作为对比分析的参考样本,这31条例句分别来自31篇作文。在考察中发现,证书等级基本都是无证和C证,无证有11条有效例句,C证有9条有效例句,A证有5条,B证有6条。我们把无证暂定为习得的零起点水平阶段,C证暂定为习得的初级水平阶段,B证暂定为习得的中级阶段,A证暂定为习得高级阶段。这次小范围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表1 关系从句的分布情况
证书级别 A证 B证 C证 无证 总计
个数 5个 6个 9个 11个 31个
表2主语关系从句和宾语关系从句的分布情况
证书级别 A证 B证 C证 无证
主语关系从句 1条 3条 4条 7条
宾语关系从句 4条 3条 3条 6条
总计 5条 6条 7条 13条
3.实验研究
主要的想法是对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进行纸笔测试。要求被试在无教师指导的条件下,阅读调查表中的20道改错题和选择题。问卷包括被测试者个人信息部分和题目部分,并采用统计学SPSS软件分析调查结果,以期得到完整全面的结论。以下是部分样题:
姓名(name):
国籍(nationality):
母语(native language):
学习汉语多长时间(Length of time that you have learnt Chinese):
汉语水平(Chinese level):
一、改错题。下面的汉语短语和句子可能有错误,请在你认为是错的句子后面进行改正。
1.它在街上乱跑的野狗。( )
2.你比他高一点的那个小伙子。( )
3.我送妈妈的那个礼物。( )
4.他姐是我女朋友的那个男孩。( )
5.学生替他理发的老人。( )
6.我送一本书的那个朋友。( )
二、选择题。请在下面4个可能的答案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句子,答案填在后面( )中
1.元旦晚会上,同学们玩得都很高兴。 受到了很多老师的表扬。( )
A.她跳舞好看的同学
B那个跳舞好看的同学
2.体育课上, 跑得很快。( )
A.那个人比我个子高的
B.那个比我高一头的人
3.商场里,小明告诉朋友:“ 在那里。”( )
A.他姐是我女朋友的那个男孩。
B.姐姐是我女朋友的那个男孩。
4.放假了,同学们要告别了。玛丽对杰夫说:“ 已经回家了。”( )
A.我最想念他的同学
B.我最想念他的那个同学
5.我最喜欢的是 。( )
A.那个送过我一本书的男生。
B.那个男生送给我一本书。
6.大学生小文一直乐于助人,同学都知道 已经80岁了。( )
A.小文替他理发的那个老人
B.小文替老人理发的他
五、研究进度
1.开题阶段:20XX年12月至20XX年3月19日。收集相关资料,思考写作方法,撰写开题报告。
2.初期阶段: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及试题测试。
3.中期阶段:20XX年7月至20XX年1月,对调查问卷及测试题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于7月底前撰写并提交论文初稿。
4.完成阶段:20XX年2月至20XX年3月,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反复修改,并在3月底前提交论文定稿。
主要参考文献:
[1]Aoun, J. & Li, Y.-H. A. Essays on the Representational and Derivational Nature of Grammar: the Diversity of WH-constructions [M].Cambridge: MIT Press, 2003.
[2]Chao, Y. R.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3]Chiu, B. The Inflectional structure of Mandarin Chinese[D].Ph.D.Dissertation.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rlifornia.1993.
[4]Del Gobbo. F. Appositive at the Interface[D].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the Irvine.
[5]de vries,M.The Syntax of appositive relativization: On specifying coordination, false free relatives,and promotion[D].Linguistic Inquiry37:229-270
[6]Huang, C.-T. J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 [M]. NewYork: Garland, 1982/1998.
[7]Keenan E, Comrie B. 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grammar[J].Linguistic Inquiry,1977,8.
[8]Ning, C.Y. (宁春岩) The Overt Syntax of Relativization and Topicalization in Chinese [D].Irvi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alifornia, 1993.
[9] Roger Hawkins ,Cecilia Yuet-hung Chan, The partial availability of Universal Grammar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M] 13,3 (1997); pp. 187–226
[10]Liejiong, Xu. Are they parasitic gaps? [A]. In Mascaro, J. & Nesper, M. (eds). Grammar in Progress [C].Dordrecht: Foris, 1990: 455-461.
[11]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nlp.blcu.edu.cn/online-systems/hsk-language-lib-indexing-system.html
[12]陈琪.空语类与省略的“空缺”辨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3.
[13]迟杨琴.汉语空论元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4.
[14]戴运财.二语习得中英汉关系从句习得的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3.
[15]方梅.汉语口语后置关系从句研究[J].《庆祝<中国语文>创刊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6]冯丽萍、王亚琼.英语母语者汉语关系从句的加工难度及其制约因素研究[J].语言教学与
[17]高明乐,郭羡庭.从空语类看汉语和英语的不同语法点[J].外语研究,2003.
[18]胡建华.英、汉语空语类的分类、分布与所指比较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5.
[19]蒋仁萍.汉语关系小句的类型学特征与交际动因的运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3.
[20]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商务印书馆,1924.
[21]李大勤.“关系化”对“话题化”的影响——汉语话题结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1,2.
[22]李京廉.刘娟.汉语的限定与非限定研究[J].汉语学习,2005,2.
[23]李勤.汉语不同句式中的空语类探析[J].北方论丛,2005.
[24]李艳惠.空语类理论和汉语空语类的辨识与指称研究[J].语言科学,2007,3.
[25]梁丽.空主语PRO与主语省略的辨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
[26]刘丹青.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J].中国语文,2005,1.
[27]刘丹青.语法调查与研究中的从属小句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5,3.
[28]刘涛,周统权,杨亦鸣.主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势的普遍性——来自汉语关系从句ERP研究的证据[J].语言科学,2011,1.
[29]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商务印书馆,1979.
[30]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一卷)——中国文法要略[M].商务印书馆,1990.
[31]马艳红.空语类PRO的控制因素[J].内江科技,2007,1.
[32]马志刚.汉语关系从句的二语习得的实证研究[J].汉语学习,2012,2.
[33]屈承熹,汉语认知功能语法[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4]饶苹.空语类PRO在英汉语中的照应特征[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
[35]饶苹.空语类PRO在英汉语中的照应特征[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
[36]沈阳,顾阳,何元建.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7]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38]石毓智.汉语的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之别[J].世界汉语教学,2001,2.
[39]孙小霞,成晓光.汉语关系从句加工研究现状和展望[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5.
[40]唐正大.关系化对象和关系从句的位置——基于真实语料和类型分析[J].当代语言学,
[41]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42]王远国.关系化和关系化从句[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3.
[43]文旭、刘润清.汉语关系小句的认知语用观[J].现代外语,2006,2.
[44]徐赳赳.关系小句的语法和篇章特征的分析[J],汉语学习,2008,,5
[45]杨彩梅.对汉语关系从句的两种句法分析[J].中国外语,2006,3.
[46]杨彩梅.界定关系从句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句法区别的形式手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6.
[47]杨彩梅.英、汉语中的关系化都是移动的结果吗?[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
[48]杨彩梅.英汉关系结构的合格条件[J].语言科学,2013,7.
[49]杨素英.汉语定语从句的习得及“零代词”许可等级及假设[C].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2008.
[50]袁毓林.句法空位和成分提取[J].汉语学习,1994,3.
[51]张强,杨亦鸣.汉语宾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势——来自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的证据[J].语言科学,2010,4.
[52]朱德熙.“的”字结构和判断句[J].中国语文,1978,1.
[53]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0.
[54]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合作学习应用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2.自主学习开题报告
8.开题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