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倩女幽魂》观后感

《倩女幽魂》观后感

2024-05-28 07:50: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henzhenluoh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倩女幽魂》观后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倩女幽魂》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倩女幽魂》观后感

篇1: 《倩女幽魂》观后感

“等冷等等等等等冷等 ,人生路美梦似路长……” 随着悦耳的音乐响起、随着张哥哥那动人声线的起伏,电影开始了、一场人鬼情未了的感人故事也随之在屏幕上展开。

《倩女幽魂》这部电影是由我的偶像之一张国荣主演的。这是他早期参与拍摄的影片,在演技上他显然还没有后面几部影片中表现的那么成熟,而影片在主旨上也显然没有《霸王别姬》那么深刻,不过在音乐上倒是能算大获成功的。那么为什么它还被视为经典呢?为什么还被后人不断翻拍、被万千少男少女不断推崇呢?我认为这部电影虽然张国荣表演略显青涩(王祖贤和午马的表演我是很认可的),影片主旨也并不高明,但却能够大获成功、被人们所喜爱、推崇,不仅在于它有一首经典的主题曲,更重要的是影片在剧情上的大胆创新,以及影片在艺术层面上的高深造诣起到了重大作用。

为什么说本片在剧情上大胆创新呢?首先这部电影是个爱情片,它选取了《聊斋志异》中的“小倩”的故事作为影片的故事内容,这个题材就比较新颖,是以爱情为主题又是个人鬼恋的题材,然而要光是“人鬼恋”可能还不够新颖,因为人鬼恋在爱情片中也算是一个分类了,如果专门去找同类题材的影片,可能也能找到许多。所以这个题材的新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不仅仅是爱情片中的“人鬼恋”,而且还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人鬼恋,像欧洲有吸血鬼和人的爱情片,也是人鬼恋,比如说《暮光之城》,就是人鬼恋,但是它跟《倩女幽魂》就大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文化背景不一样。《倩女幽魂》是以具有中国特色的人鬼恋为题材的,是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代人鬼恋,并且它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聊斋志异》中的“小倩”作为底本,这就是《倩女幽魂》这部电影在题材上的新颖之处,也是其剧情显现出创新精神的原因所在。这一点跟取材于《暮光之城》原著小说的电影《暮光之城》比起来,自然就是一大优势,因为文化底蕴对比起来的差距在那儿摆着呢。当然最后票房什么的就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了,毕竟年代不同嘛,本来二者没啥可比性、这几句都是我没忍住讲几句题外话。本片剧情上的创新性除了题材的新颖之外,还有就是剧情内容的多元化。“内容多元化“的这个“元”,就是指影片内容的构成元素,比如”爱情元素“”悬疑元素“”动作元素“”科幻元素“等等(这些不是指这部电影里的元素,只是我随便举几个例子),然而电影中容纳多种元素也并不算是创新的体现,关键是融合什么元素,像这部电影就完美地将”爱情元素“”鬼怪元素“和”动作元素“巧妙生动的融合在了一起,说”结合“都略显生硬,这一点同时也体现了影片较高的艺术水平。将”爱情元素“和”鬼怪元素“融合起来的影片见得少吧,将”爱情元素“和”动作元素“融合起来的影片也见得不多吧,将”鬼怪元素“和”动作元素“融合起来的电影可能还挺多的。不过,像《倩女幽魂》这样将”爱情元素“”鬼怪元素“”动作元素“三个元素巧妙的融合起来,而且还融合的这么自然、这么精彩、这么有艺术感染力的影片,绝对是绝无仅有啊……而且我突然发觉还不止,还有个”古装元素“刚忘了说。

至于另一个使之成为经典的原因,为什么说影片在艺术层面上有高超造诣呢?我认为这部电影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形容起来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结合。这一点其实刚才已提到了,但是没说完。《倩女幽魂》以”爱情元素“为中心,又巧妙地将”鬼怪元素“”动作元素“结合起来,还将”古装元素“作为定位、结合前三元素的形式与前三者结合起来,结合的比较好、比较完美、比较自然,可以称之为是将其完美的融合了起来。然而影片还不止将这四大元素结合起来,突显其较高的艺术水平,使观众为之着迷、为之倾倒。电影还将多种文化巧妙结合在了一起,比如影片中有一个老道士,驱魔什么的用的是道教文化,可是他随身携带的一本《金刚经》又是佛教的经文,这就将道教和佛教文化以一本书和人的形式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影片故事大纲取材于《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的著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这就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传说、神鬼传说等传统文化结合进了影片。这都是文化层面上的结合,使影片的文化底蕴显得非常丰厚。影片还有其它方面的艺术结合,比如影片音乐大获成功,就是因为主题曲的感情和节奏的情感基调比较符合电影的情感基调,虽然歌词上我没看出有多大相关性、不过大多数人一提起《倩女幽魂》这首歌曲就会无可避免的想到这首歌出自《倩女幽魂》这部电影,我想这里面也许不完全是名字重复的缘故吧!也正是前面种种元素的巧妙结合,所以影片在拍摄时才比较容易那么自然的、那么协调的、那么准确的选择拍摄影调、拍摄色调、情感基调,并使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电影节奏控制的比较好、导演的拍摄技术也比较高,所以便造就了这么一部艺术水平高超的《倩女幽魂》。再加上本片是这样一部剧情比较离奇、有着悲剧的结局的鬼故事,所以当然要多加点“喜剧元素”才能不使本片偏离“爱情”的主题而沦为恐怖片。所以影片还融合进了少量的“喜剧元素”,又在多处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浪漫氛围,这才使影片没有窜味儿,而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感到心中很充实。也就是说影片还融入了”喜剧元素“,制造了浪漫氛围,我前面都忘了说了……

剧情上的大胆创新、艺术层面上的高深造诣,造就了这部风格独特的《倩女幽魂》,使之成为经典之作,这就是我对《倩女幽魂》的成功原因的总结。如果用一句话来赞扬它,我认为《倩女幽魂》这部影片,十足的体现出了一种 ”结合的艺术“ 。

篇2: 《倩女幽魂》观后感

看完新版《倩女幽魂》之后,我那才叫一个彻底崩溃。原来小倩不是鬼,是个狐狸精,而且从头到尾一点法术也没使过,柔弱的还要宁采臣来保护。更郁闷的是看完了才知道,宁采臣原来一直都是小三,怪不得这二年这么流行小三,连这么纯洁的人鬼爱情都要加点小三情节,更何况是现实生活......

更更郁闷的是,小倩居然都是被那两个男的用几块糖给搞定了,要是现实生活中有这样天真的女人该有多好啊!我们就不用愁什么车呀,房呀,到小卖铺买上几块钱的大大卷,站在大街上,看对哪个姑娘,给她一块糖,她会问你:“呀,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你说:“大大卷!”接着那女的会说:“那以后谁给我吃我就喜欢谁了!”搞定!

电影到最后,小倩因为既忘记不了旧爱又放弃不了新欢,最终选择逃避。电影的一个情节反复的回放小倩与两个男人缠绵的镜头,我看了都会吃醋,跟不用说那两个男人,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爱情!

记得很小的时候,在姥姥家看张国荣版的《倩女幽魂》,王祖贤的那种神韵,宁采臣的那种执着,整个电影都贯穿着真情与感动,还有那“道道道”振奋的音乐,曾伴随着我们那个遥远的童年......

感叹:时代变了,爱情也变了,我们也变了......

篇3: 《倩女幽魂》观后感

昨晚,看了新版的《倩女幽魂》,刘亦菲演小倩,古天乐演燕赤霞,余少群演宁采臣,惠英红演姥姥,多了个樊少皇演的猎妖师。现就几点分别说说:

1,剽窃《火影忍者》。

片中多次使用“封印”一词,姥姥被封印啊,解除封印啊,这词可是火影里面的啊。还有,樊少皇为封印姥姥不惜让燕赤霞砍下他左臂,这与火影中三代火影猿飞封印大蛇丸的场景有异曲同工的相似,涉嫌剽窃!其次,最后决战阶段,有一段樊少皇被姥姥的一招大水珠给困住了,这特别像“忍刀七人众”的再不斩和鬼鲛的忍术,又是剽窃!最后,樊少皇冲破姥姥的“忍术”时,用的是将身上的纹身,飘起来,打出去,这一招“纹身会动”非常像佐助等被身上搞上咒印的人快变身时的情形,又是剽窃!

2,抄袭《神话》。

神话中最后一战中,金喜善饰演的丽妃发现成龙是杰克而不是大将军蒙毅时,痛苦地推开成龙,只身向后飘向黑漆漆的悬浮空间,脸上满是等待千年却等来“赝品”的绝望,又有点不舍。这一场景被复制了!片中小倩推开宁采臣,两人也有一段长时间越飘越远又长时间凝望对方,这与神话中的情形太相似了,剽窃,没创意!

3,人物评价。刘亦菲和余少群无论是长相还是表演都比较稚嫩,比起当年的王祖贤和张国荣差劲不是一星半点。刘亦菲的眼睛总是黑眼球太多,以至于好像没有白眼球了,虽然很大,显得人很纯净,但是还是感觉很没有神气和灵气,想一汪过于平静的湖水。她饰演的小倩,相对于王祖贤版的来说,过于天真、单纯,不够深情,没有演出纠结于爱与惧的矛盾心理,演出的不是妖女,而是精灵。余少群就更次了,过于装嫩,执拗,老感觉他是在演戏,而不是在演自己,就是说他一点都不入戏,是个戏外人。而张国荣总是那么投入,总是感觉他就是在演绎他自己!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只有在戏中演出真我,才是好的演员!其实,在戏里演出真我固然有难度,但是要在戏外人生中演出真我才是最难的!就此而言,不得不承认,张国荣才是戏里戏外的大师!所以,在片尾里,剧组表示了对张国荣的医院怀念,虽然此片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能出此言,也确实令我感动!

4,燕赤霞的角色的变动比较大,从脏不拉几的老道,变成了爱情的局内人,好!

5,影片的情节上,不够惊悚,不够恐惧,比之老版是在是小儿科!就感情戏而言,此版有些不协调之处,小倩与宁采臣感情并没有到以身相许的地步,导演却非得拍了一段床板激情戏,生硬又虚假!老版中,却非常注重展现宁采臣的爱与小倩的不敢爱又生生相惜的爱与护,没有激情戏,却将感情表现得极端到位!

6,影片的插曲配乐明显的老香港电影风格,我感觉好像一下子被带到了久远的年代,空空苍茫,情意姗姗!

篇4:《倩女幽魂》的观后感

《倩女幽魂》的观后感

没有记忆看过这部经典爱情电影了,也许是小的时候看过,也没有多少印象,没有现在这么理解,毕竟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看同样一部电影也好还是同样一本书也好,所得感悟应该不大一样。毕竟,有些事,做了才知道;有些事,错了才知道;有些事,长大了才知道..

落魄的宁采臣,跟我如今的状况又有什么不同,只是那个世道混乱,这个世道混账,但你要做回自己,相信天道酬勤,相信韬光养晦!

“做人生不逢时,还不如做鬼。”

“有的人比鬼还坏。”

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付。

在这世上珍贵的东西总是罕有,所以这世上只有一个你。

如果一个人真的.爱你,距离不是一个问题,它只会成为一种滋长爱情的力量。

因为想你,我的世界充满阳光!

专一不是一辈子只喜欢一个人,是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一心一意、不离不弃。

心中的节奏,又开始零乱了。心中的旋律,又开始忧伤了。究竟,我该将你放在哪个地方?为何,我的心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温习曾经的轨迹,为何,我的心总是一分一秒的痛了又痛,为何,我的心总是无法割舍这份一见钟情的爱。

有一天那个人走进了你的生命,你就会明白,真爱总是值得等待的。

最好的感觉是当你朝他看过去时,她已经在凝视着你。

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

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我很爱你,但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

人生路美梦似路长

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

红尘里美梦有几多方向

找痴痴梦幻中心爱

路随人茫茫

人生是美梦与热望

梦里依稀依稀有泪光

何去何从去觅我心中方向

风仿佛在梦中轻叹

路和人茫茫

人间路快乐少年郎

路里崎岖崎岖不见阳光

泥尘里快乐有几多方向

一丝丝梦幻般风雨

路随人茫茫

一丝丝梦幻般风雨

篇5:倩女幽魂电影观后感

连着三天,看了三天的《倩女幽魂》。已经深深的被两位主角的盛世美颜打败了。

曾经见到一句话:风流不下流。这句话简直就是来形容宁采臣的。不,不只是宁采臣,更是张国荣先生。既见君子光明磊落于一堂,春风化雨于四方,有些人,光是听闻就已经很幸运了。

如果是风流不下流是来形容哥哥的。那么王祖贤就是“知风情而不入风尘”。无论是聂小倩还是白蛇,她都是无数人心目中的白月光——媚而不娇,艳而不俗。用她的美貌惊艳了我们整个的青春。

对于《倩女幽魂》的三部,其实我最喜欢第二部的《人间道》。

不同于第一部的“人鬼情未了”,也不同于第三部的“佛救众生”。而是压抑,无比的压抑。

皇帝整日荒淫无道,朝局动荡不堪,忠良被诬陷,奸臣妖僧当道。街上也是一片混乱,整个社会笼罩一种恐怖,无奈的气氛。

为了领功,官差不管不顾的随意抓人去当替死鬼;为了金钱,百姓当街抢劫,黑店盛行;为了救父,只能以靠装鬼吓人来劫狱。

整个人间都充满了欺诈,暴力,野蛮,血腥,黑暗。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开头的一个片段,看似于整个故事毫无关联可又是息息相关,看是荒诞可笑却又发人深省。

诸葛卧龙:都怪祖宗无眼,叫我追求学问,等我长大了好著书传世。

写游记,被人说成泄露国家机密;

写历史,说我借古讽今。

注解兵法,又说我煽动谋反!

写神话故事好了吧,又说我导人迷信。

改写名人传记,结果,那个人被抓了,说是乱党!

诸葛卧龙诉说悲惨人生,宁采臣却说他太悲观了。

在黑暗的世道中,世人将希望都放在护国法师身上。可就是这个“普陀慈航”,在他念得经文里放下屠刀回头是(停顿)是没有岸的,南无阿弥陀(停顿)是没有佛的。

所谓的普度众生的经文其实是索命梵音,而他也只不过是一只成了精的蜈蚣罢了。可就是这只蜈蚣居然说出:世人都崇拜偶像,你们为什么要和世人作对。真是讽刺!

还有早已是一具具躯壳的文武百官,让人从心底里发麻。

尽管如此,这世上还是不缺坚信正义的人。就像宁采臣和清风的相知相守,不离不弃;就像知秋和穆大人的满身正气,忠义不二;还有左千户的豪气干云,以身赴死。

这世界可能真的荒唐,麻木,黑暗。可经管如此,也不缺相信光明的人。总有一些人,他们面对着无尽的黑暗与痛苦,仍然坚持着,坚持着自己内心的正义,坚信和光明会来临。等太阳升起的那一刻,所有的魔鬼都会随着黑暗而消失。

就像最好燕赤霞说的:我呸!就因为世人无知,才会被你趁虚而入,就是要崇拜也不会崇拜你这种妖怪,你别想骗人了!

倘若身在寒冷冬天,那我就放火,烧成另一个春天。

篇6:倩女幽魂电影观后感

新版的情节跟旧版的第一部比较接近。但不知各位看官发现了没,旧版反映的社会背景是相当的黑暗,贪官腐败,坏人当道,冤假错案。捉拿犯人捉拿不到就随便乱抓,有谁大喊“不要跑”,那几个巡逻的官兵就起来捉人,结果跑的人抓不到就把喊的人捉了。宁采臣(张国荣演)就云里雾里地被捉进监牢,实际上,他并不是犯人,是被捉去当替死鬼的。某些王公贵族的人犯了死罪得砍头,就随便捉人当替罪羔羊,有点类似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错当为革命党人杀掉。它反映了一个黑白不分、混乱不堪的世道,正因为世道的黑暗,才有妖魔鬼怪的当道,正如捉鬼法师燕赤霞说的,宁愿跟鬼打交道,是非分明,也不愿意回到人间,人心叵测。而这一系列的社会背景在新版的《倩女幽魂》当中完全是没有提到,新版的完全避开社会的这些问题。新旧版相隔二十几年后,是否社会就完全没有贪官污吏等社会问题呢?答案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了,怎么可能没呢?其实,新版忽视戏里的社会背景是想让这部电影的发行顺利一点,免得辛辛苦苦拍出来反而被封杀。有言道:当一个朝代开始禁言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下一步就要灭口!因此,我们要强烈支持反映社会生活的影视作品,而不是一味地演那些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鬼道。

经典就是经典,很多翻拍的电影都无法超越原来的。可能有人会反驳说,这是观众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怪,其实不然这两部电影,我之前都没看过,而且是先看新版的,再看旧版的。新版的比较有名的演员是刘亦菲和古天乐,她演女鬼小倩,片的开头有不少镜头都是她的一些背后裸照,导演就是利用这位美女的裸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旧版的演小倩的是王祖贤,是当时香港的四大美女。应该说这两版的两位演员都美得不相上下,但王祖贤演得确实好一点,特别是在黑夜中的那种眼神十分勾人,这点刘亦菲就演不出这种效果。再说说古天乐演的捉鬼大师燕赤霞,其实古天乐不适合演这个角色,旧版的午马演得就很好,他的身材比较魁梧,看起来比较有杀气。而新版会让古天乐演这个角色也是因为名人效应,容易提高这部电影的知名度。因此,很鄙视现在的影视,很炒作,商业气质,政治气质那么重,有言不敢说的作风。

篇7:倩女幽魂电影观后感

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一年,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经五一假期,往年这个时候应该是开心的,因为忙了小半年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但是今年似乎休息的时间有点长,假期反而感觉没有太多的感觉,今天闲来无事看了一部最近出来的电影<倩女幽魂:人间情>。

这部电影和以前看过的几个版本比起来各有千秋,情节就是那个情节,没有太多的变化,故事人物也就是那些人物,我们中国虽然50的文明古国,各种神话传说到处都是,但是还是更多人喜欢冷饭热炒,来回翻拍,翻拍其实就像做菜,新炒的菜总是比旧菜在炒要好吃一些,不过相对于以前翻拍的一些东西,这部还算可以,最少不算失败。

这部戏一些细节处理得稍有问题在我看来,在电影一开始一群捉妖师在一个寺庙里看到了一群妖怪幻化的人来诱惑他们,他们将计就计最后把妖怪除去,在妖怪除去的时候,那个寺庙恢复了原本的模样,破败不堪,这个时候,那群捉妖师表现出来的惊讶有点莫名其妙,既然你已经看出是妖怪幻化,就应该知道原貌,何来惊讶,而且最后被姥姥一招秒杀有点处理得潦草。

有的时候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制作人是一个怀旧的人,他给聂小倩设计的一些动作,和聂小倩这个演员表情的表现一样全程没有变化,比如给聂小倩勾引男人的时候也好几个同样的动作,一生白衣从天而降,然后做几个360度旋转,最后摔倒,导致女主从表情到动作有点单一。

其中有两段都是写聂小倩和双双在河边洗澡疗伤的过程,我不知道影视制作者是想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不过那个情节确实会让一些男士想入非非,增加了看点,但是把两个姐妹之情弄得就像断袖之情也是够了,看到这不免有一些尴尬,最终还是落了俗套感觉,不是为情节设计,而是为流量和眼球而设计。

在聂小倩拉着宁采臣飞入画中有这么一段对话,宁采臣问这是那,那后聂小倩说了她的来历,唯独没有说这是那,这部剧中这样前言不搭后语的情节有几处,如果这些稍微弄得严谨一些,或许能和老版比一下。

但是这部剧还是有很多地方可圈可点的,燕赤霞这个人物刻画我觉得是前几版中相对比较不错的一个,动作戏也还不错,最后宁采臣在黑山界找聂小倩的时候,有一个鬼船,以及黑山界的细节包括背景等都非常好,唯一的一点是在宁采臣带着聂小倩跑出大殿的时候,那些鬼物竟然不动任其跑掉,似乎有些不合理,也许导演是想表示黑山老妖的厉害吧。

听到这部剧在开始和结尾的曲子似乎我忽然来到了当年的情景,好像第一部我还是在录像厅看的。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有些事情虽然慢慢模糊,但是一个声音,一首歌曲,那一刻就像昨日一样重现。就像这部电视情节一样,那首歌那个曲子,总会让人回到那个年代。

时间会过去,人会死去,但是我们经历的事情将会在人世间留下痕迹,不用在意谁知道谁不知道,只要我们记着就好。

这部剧在闲来无事的时候还是可以看看的。

篇8:倩女幽魂电影观后感

今日无事,于是点开了《倩女幽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自己爱美,但是,暂且让我就字面理解成,觉得男演员帅、女演员美吧。看过张国荣的《霸王别姬》的人,或许都会因为张国荣的精湛演技所折服,也会为张国荣演的虞姬而深深折服,因为,他用男性的审美,向我们演绎了一个真正美的女子。所以,我喜欢张国荣,也喜欢他的电影。而《倩女幽魂》中的张国荣,演的是书生宁采臣,书生气质的确惟妙惟肖。在宁采臣的身上,散发着一种让人无法表达清楚的气质,总觉得那时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而王祖贤,也着实美的惊人。她的美,不是惊艳的美,而是纯美:一袭白衣裙,盘坐在亭子里,弹着古琴。

电影开头,拍摄了宁采臣在去收账途中的风餐露宿。不论是硬的可以砸石头的烧饼,还是那把破伞,还是在避亭中亲见杀人的场面依旧镇定自若,这些画面一方面是为了搞笑,另一方面是为了展现了人物坚毅的品质,为电影后文埋下伏笔。

其次,这部电影,我觉得逗点还有一个,那就是官兵在抓通缉犯的时候,一听到“不要走”,就一窝蜂的跑过来,以致于当宁采臣看见小倩在送葬队伍的时候,喊了几句“不要走”,官兵们就蜂拥而至,把送葬队伍都冲散了。

再次,言归正传,之所以这不电影让人感动的是,宁采臣与聂小倩人鬼殊途的恋情,还有就是大胡子的正义感爆棚。宁采臣与聂小倩的爱情是美的。不是每一段爱情,只有走到最后才能称之为美。缺憾,其实也是一种美。“你就不应该哭,因为我的离去并没有带走你的世界”。最喜欢的就死这句台词。当小倩消失于金字塔的时候,宁采臣的泪水静默留下。而后,和大胡子驾着马,在彩虹下,快马而去,那份洒脱,确乎让人畅快。爱的时候,全心全意。当爱人离去的时候,有勇气,重新回到自己的世界,这是何等的洒脱。而大胡子,虽然人看起来十分凶神恶煞,但是,他确实有情有义,正义感爆棚。和他比武了7年的对头,在被女鬼吸走了血肉后,他抱起来他,那是何等的胸怀。他对树妖说,她杀坏人他不管,如果她错杀了一个好人,他定不饶她。也体现了大胡子的正义感。

所以,我喜欢《倩女幽魂》。

篇9:倩女幽魂电影观后感

昨天,我看了张国荣版本的《倩女幽魂》的电影,依然有一种意犹未竟的感觉。在爱的世界里,没有生死,也没有时空的限制。宁采臣本来是一个落魄的书生,由于账本淋湿,不得不先到庙附近的房子寄宿。之后,他遇到了美艳的聂小倩,并没有因为她的美艳而做出格的事情。聂小倩原来是吸引男人,为她的姥姥补充原气,但是被眼前傻乎乎的书生感动了,不想加害他了,放他走。

谁知道大胡子想要夺走聂小倩的命,宁采臣为了保护聂小倩,主动引开大胡子。再后来,聂小倩的姥姥来了,想要拿大胡子的命,聂小倩指挥着宁采臣,让他不要让姥姥的舌头伸到自己的舌头里去,最后大胡子和宁采臣都安然无事。

再后来,宁采臣想聂小倩,特意去找她。恰逢姥姥到聂小倩的房子,她为了不引起姥姥和小青的注意力,让宁采臣躲到洗澡的水里。姥姥给聂小倩送嫁衣,告诉她,三天后,就要嫁给黑山老妖为妻。

等姥姥走后,聂小倩告诉宁采臣自己的父亲是被奸人所害,让他把自己的骨灰挖出来,带到家里,这样她才能逃离姥姥的魔爪。后来,大胡子和宁采臣日夜兼程,终于如愿将小倩的骨灰带回来了。在整个故事里,令我最感动的是宁采臣不惜一切保护小倩。小倩说,我们虽然吸食人的阳气,但是我们只吸奸恶的人。鬼不一定都是坏的,也有好鬼。有些坏人还不如鬼呢!

聂小倩本来是很孤苦拎仃的,被姥姥所迫,才做坏事,但是她又是特立独行。没有因为姥姥之命难违,加害宁采臣。宁采臣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穷书生,这正像是作者自身的化身,在这么一个坏人猖獗的社会里,宁采臣能见义勇为,看到聂小倩被追杀,还出手相救,为人正义禀然,没有对聂小倩动手动脚,堪称是正人君子的典范。

在蒲松龄的世界里,宁采臣和聂小倩都是有情有义,得以善终。不同于电影的结局,相比原著,宁采臣原来有老婆,老婆病危,聂小倩后来照顾他们一家。等宁采臣妻子死后,他娶了聂小倩之外,还纳了一个小妾的结局来说,电影《倩女幽魂》更富有感染力,一生只爱一个人,这是多少人的幻想呢?傻里傻气的宁采臣遇到有情有义的聂小倩擦出了爱的光芒,这种光亮是超越生死极限,人鬼殊途,令所有的观众为之感动。这才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所在。

篇10:《倩女幽魂》观后感1000字

《倩女幽魂》观后感1000字

“人生是美梦与热望,梦里依稀,依稀有泪光。”这样的歌曲很有怀旧的味道。最近我把《倩女幽魂》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下面来说说看法。

20xx年的夏天,我独自一人用电脑上网搜了这部电影看。依稀记得那时天很热,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有一种仪式感。一个是因为这部电影很经典,时常见到有文章介绍或者提到,二个是因为我在这之前没有看过恐怖片,既然这部电影的女主是个鬼,我是把它当做一部恐怖片来看的。我心里想,这是考验我胆量的时候了。

但是当时看完之后,我发现这部电影不恐怖,并且市井的生活气息冲淡了我本以为的高大上的艺术氛围,以往文字中所描述的这部电影似乎是阳春白雪,但结果我看了却是通俗的很,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当然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我对所谓的人生的感受,并没有那么深刻。不过那时我对这部电影还是有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就是聂小倩第一次谈琴的那一段。琴声清冽,伴着女声吟唱,说不尽的孤寂。观众视角的我跟着宁采臣循声看去,看到小倩焚香操琴,白色的帐幔随风飘舞,灯影在夜色之下忽明忽暗,湖水深不可测,清冷的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古代人没有手机这样的通讯工具,吟诗弹琴可以缓解孤独,使他们快乐。但是弹琴写诗这样的事情说起来,若非才子,写不出好诗,若非佳人,弹琴没那个意味。若非才子遇佳人,则弹琴写诗似乎没什么意思。反正我国封建主义社会时期的才子佳人的`故事都爱这么写,至于现在嘛,就不用拘泥于此套路,大家擦亮双眼,爱情随缘,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0年前的我,看不到宁采臣走人生路的艰辛,也看不到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气节,我甚至认为他一介书生,太弱鸡了。

10年前的我,也看不懂燕赤霞疯疯癫癫大笑着唱那首《道道道》,那是一种何等孤独又自在的境界。

10年前的我,自然也看不到这部影片所刻画的宁采臣和聂小倩之间的爱情。才子佳人,才貌双全,情投意合,阴阳两隔,无关世俗,却很自然。

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

所以说我这个人很晚熟啊,记得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在一次和大学室友谈到恐怖片的时候,我还说我看过一部恐怖片——《倩女幽魂》呢,结果她说,那不是恐怖片,那是爱情片。

在宁采臣为了保护聂小倩硬着头皮哆哆嗦嗦去打蛇的时候,10年前看着这个场景我心里想的是这也太不像个男主了,怎能如此不完美呢。现在在看,宁采臣这么做已经很够意思了,要是放到现实生活,前一段还你侬我侬的情侣,后一段看到毒蛇,男主大叫着跑开,留下女主面对危险这种类似的事情也是有的。这么一看,我再也不会觉得宁采臣是不完美了,相反他很真实。

如今10年过去了,20xx年了,我想我终于明白这确实是彻彻底底的是一部讲爱情的影片了,这种爱情,不带有半点封建主义社会的影子,折射的是当时人们的爱情观,没有三纲五常的说教意义,也没有现今复杂狗血的三角恋的影子。

这部电影在讲这一段凄美爱情故事的同时,也讲了人生,也刻画了人性,也讽刺了社会现象,也结合当时香港人的生活。八十年代香港人活的比较任性,没有老一辈到香港的内地人那种对大陆的思乡之情,也没有现今香港人对大陆复杂的心态,那个时候的香港人,天马行空,市井小民,熙熙攘攘,插科打诨,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这些都在当时的电影里有所体现了。它把很多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东西杂糅在一起,这多少能触动人的内心,于是它就成了经典。

回到这部影片,想到聂小倩与宁采臣作别,去投胎转世到一个好人家了,她那在世时为奸人所害,以及变鬼后受妖胁迫的黑暗不幸的一生结束,她将重生,她出生的时候,将是一个小婴儿,人生之路又在迎接他,而他一无所知。人生,是美梦,是热望,梦里依稀,依稀有泪光。想到这,太感人了,太惆怅了,我和所有多愁善感的人一样,眼泪簌簌而下。夜静无声。

【《倩女幽魂》观后感】相关文章:

1.倩女幽魂影评

2.新倩女幽魂影评

3.倩女幽魂作文1000字

4.观后感

5.观后感.

6.边城观后感

7.《万里长城》观后感

8.雷锋观后感

9.开国大典观后感

10.观后感开头

下载word文档
《《倩女幽魂》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