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领袖《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700字
“y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伟大领袖《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700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伟大领袖《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7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伟大领袖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700字
儿时印象中的延安,是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是语文课本上的安塞腰鼓;现在印象中的延安,是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地,是中国人民斗争的总后方,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对于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周总理印象中的延安,是他最魂牵梦绕的牵挂地。《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真实再现总理22小时延安之行,细腻刻画了总理对延安人民的感怀之情。
影片记录了一九七三年六月,周恩来总理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带着党中央、毛主席对延安人民的深情厚谊,陪同越共领导人到延安访问的故事:近乡情更怯,回延安是从乘坐飞机开始的,飞机着陆还没有停稳,周总理已经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嗅着延安熟悉的味道早早站在的机舱出口;“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和几位老朋友吃着金黄的小米饭,回忆曾在延安的生活,一曲《南泥湾》,几句《回延安》,深深打动总理的心;几回回梦回延安,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乘坐飞机要离开延安了,飞机在延安上空继续盘旋,“延安,我还没有看够”久久回荡在机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还没有抵达延安时候,那头在耕地上仰望飞机被主人以为是累了的老黄牛,那是总理在战争时期帮助农民追回的牛,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在送总理离开之时恋恋不舍拗着不动的老黄牛。这头牛不仅表现出总理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更象征着周恩来总理“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国家任劳任怨不忘初心艰苦朴素的老黄牛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谈到: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坚定执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确保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周总理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延安,我还要回来的”虽然没有实现,但是新一代青年传承延安精神一直在路上。循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初心,继续破浪前行,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信心,苦干实干,不忘初心,不负使命,为**公司“***”目标和**公司三年奋斗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篇2:伟大领袖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700字
5月26日,在**公司党支部的组织下,我去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影片主要叙述了1973年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时隔多年,再次回到延安,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一部纪录片,单给我的感觉更像一部剧情片,影片的细节却非常温馨、感人、催泪。
影片有几个细节,如:总理的一件衬衫穿的衣领都快碎了,不能用力清洗;收到老乡的特产,都让工作人员折成现金返还。这些细节虽一笔带过,但让人感动,体现出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廉洁自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不占公家一丝一毫。
还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关于总理惊人的记忆力。片中周总理与老乡多年未见,张口就能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说明我们的总理不仅有慧眼更有慧心,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惦记着当年一起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显示了总理不朽的人格。
最后,令我印像最深的一幕是总理与延安老百姓一起吃饭时,那几个老大爷由于饥饿已久,大家吃的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老区人民生活还很艰苦,有些人居然还吃不饱,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当时总理的眼中一直含着泪光,就在这种泪光中,我感受到了周总理心中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
这部电影用真实的感动,唤醒当代青年对历史的记忆,重现对伟人的敬意。伟大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当下时代更要努力拼搏,锐意进取,同时,和平生活都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这点要牢记在心中。身为**公司的一名党员,我既骄傲,又自豪,未来我将时刻告诫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篇3:伟大领袖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700字
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着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重回延安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4个时空交错叙事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这部片子深情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展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周恩来回延安》创新性地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脉落为情节推动力,通过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回顾和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新中国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部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的电影,体现了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的。 ”
除叙事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周总理形象外,《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表现了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他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作出贡献,更坚信祖国必然强大;二是彰显了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人的深情,他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篇4:伟大领袖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700字
近日,单位组织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这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更是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部电影吸引了不少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不少头发斑白的观众观影后,还拿着手绢擦拭泪水,久久难以释怀。在观影前,作为90后的我对这种革命题材的电影其实并不是很“感冒”。更多的像是一种带着任务去看这场电影。但在走出影院后,我意识到了我的错误。我发现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好像跟着里面的影像重新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特殊时期,很有共鸣。周总理到了晚年还为国家为人民辛苦操劳、不遗余力,他值得所有的中国人永远怀念与感恩!
影片真实再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饱含深情地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电影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电影中有几个场景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把我带入了那一段国家领导人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日子。
其中,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真的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粮食的储量明显不够人民的日常消耗,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心疼人民,连吃顿饱饭这点愿望都难以实现。
其次还有,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老人希望将自己最珍惜的东西送给总理,是总理带给人民现在的好日子。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我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片中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
最后,周恩来朴素的着装令人记忆犹新。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却坚持不换新的。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刻意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点”,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还有很多。电影中身体抱病的周总理,仍然在日夜工作,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与人民打成一片,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也是感触良多。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高达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篇5:伟大领袖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700字
我有幸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这部影片。这是一部看似质朴却饱含深情的电影,它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下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去人民的情怀回到圣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总理独有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表现了周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崇高责任感。
延安作为革命根据地,在战争期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周总理曾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已经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一次再赴延安,不仅仅是以总理的身份来延安考察,更是以“回家”的心情来看望父老乡亲、老朋友们。
在观影过程中,影片几个细节让我记忆尤深,一是总理不去当地的宾馆,而是执意住到招待所,一是见到村里的老乡还能一口叫出老乡们的名字,另外是在总理离开延安,嘱咐飞机在延安盘旋一圈,目的就是想多看一眼延安。影片中无数的细节无不反应出即便是病危的他,也没放下工作,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始终有一颗无时无刻关注和惦记延安人民的慧心,影片中屡次出现感人的场面令众多观影者忍不住默默落泪。
周总理光辉的一生留下了太多感人的事迹,而这部影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此番回延安,再行挥别,总理将自己对老乡的眷恋,对后辈的期望,对延安未来的发展都寄予了希望。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岁月,更不曾与他谋过面,只是从小在书本中、电影电视中听过看过他的事迹,但我永远知道他是一位好总理,一位心系祖国和人民的好公仆,一位永远值得我学习的好榜样。此次观影能使我切实体会到那个时代艰苦朴素的奋斗情怀,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不仅要缅怀过去,更要珍惜现在。影片中所包含的怀念、爱戴与追思,使得我们更要牢记历史的使命,不忘初心,奋勇拼搏,为事业创辉煌,为集体创荣誉,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6:伟大领袖《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700字
可能不少人并没有发现,一部叫做《周恩来回延安》的历史题材电影却在此刻悄悄上映。
没有搞任何噱头,不声不响的就上映了,这大概是大部分国产片都做不到的低调。此前有幸去过延安,一睹过延安的风采,也走过了不少周恩来总理走过的路,了解很多从前并不了解的历史。而电影,却真真更加能够取历史的精华,把周恩来总理去延安的前后细枝末节讲述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让人们记起那时候的周总理,以及那时候朴实的人们,记起那一段历史。
电影是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这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报告文学等同于真实记录,因此电影中所刻画的人物是更加真实的,更加还原的。1973年,周总理回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此行为了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风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烈火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精神。
周总理是坐飞机回到的革命圣地延安,一路在飞机上就开始激动的周总理,从他的神情上可以看到他内心的紧张、欣喜和感动,用他的原话便是在飞机上就已经闻到了这片土地的味道。在机舱门还没打开的时候,周总理便早早等在门口,迫不及待想下飞机,脚踩这片富有感情和故事的土地。旁人笑道总理做事从未如此心急过,这一次他却按捺不住内心的热忱了。目睹周总理一脚一脚走下飞机,呼吸到了延安的空气的时候,相信周总理比谁都更激动,这片土地曾是革命圣地,是有过战斗的地方,延安是我们的根据地。
回到延安,他重走来时路,去探望了不少曾经的革命战友,有的战友年事已高,而周总理却依然能够第一眼认出来对方是谁名谁;有的战友早已不在,周总理探望了他们的家人,家人在见到总理后的激动与总理见到家人的激动都是等同的,仿若当年共同作战的战友情多年来都没有流逝,反而更深。电影中屡次出现各种感人的场面令人忍不住落泪。
可要知道,那时候的周总理,是带着一身病在坚持工作的,即便病重,他也没放下工作,始终把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安危放在最高的位置,不容置疑。而就是这样地位崇高的国家总理,身穿的白衬衫却已经是磨破的领子,平时的吃穿用度与普通百姓并没什么不同,所以,这样的领导人是值得所有人怀念的,值得歌颂的。同时电影也警醒世人,要反思当下,反思每个普通人,今天所有美好的一切都因为前人为我们铺平的路,时刻怀有感恩的心,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篇7:《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作为一名黄土高原上紧邻陕北地区的孩子,看剧情历史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颇受感动,仿佛自己随着剧情的推进回到了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年代。那时,虽然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可能解决基本温饱都难,但是淳朴的西北风土人情和革命老区人民的真挚情谊却深深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根据周恩来总理时隔二十多年后带着毛主席和党的嘱托再次来到延安的故事,通过他晚年对延安的二次到访忆当年,并对延安发展给予重托的浓厚情感,来呈现他对延安及人民的牵挂之情,即使现在看来依旧让人热泪盈眶。影片不仅故事朴实,更展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崇高品德,以及他们对革命老区延安的不舍和留恋之心。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影片通过周恩来总理晚年到访延安的点点滴滴,再次展现出革命老区陕北延安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朴实与勇敢,并对当年北京青年到延安插队当知青的生活进行了有力书写。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们不因为是革命老区就搞特殊,而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将延安发展的独具革命老区特色,带领延安人民逐步走向新的幸福生活。当看到周总理与当年的老房东、老邻居、老伙伴们相聚的场景时,不禁感叹岁月流逝飞快,而永远不变的是那份真挚的热情与淳朴的民俗民风,和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永生难忘。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不仅对周总理回延安与老友相聚进行了深度刻画,还通过忆当年革命战争岁月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陕北人民以及为革命牺牲的战士等等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回顾。当看到周总理为了革命胜利在通往延安路上饿肚子和战士们讨饭吃的情景以及去往延安路上被伏击的场景时,无不被当年的老一辈革命家敢于牺牲的精神所震撼,吃苦耐劳不说,流血流汗都没有一句怨言的崇高品格非常值得我们生活优越的年轻一代学习,也正是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当下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值得铭记一生。
当然,通过影片一系列的回忆,看得出当年周总理对延安有着太多的牵挂和不舍,回忆了岁月见到了老友,即将再次离开时,还特意嘱咐随从人员想要再多看看陕北的愿望,而那份真挚又动情的心声被刘劲老师演绎的淋漓尽致,从头到尾饱含热泪的情绪又始终让人看的为之感动,非常入戏,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跟随着周总理再次回到延安一样,震撼十足。不得不说作为导演兼主演,刘劲老师对人物的理解以及心理刻画都非常细腻,将周总理的一举一动都诠释的有模有样,展现出他和蔼可亲,一生一心为民的领导者形象,不禁令人心生敬佩之情。
目前,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在院线热映中,先且不论在商业扎堆的档期中会取得怎样的成绩,但是作为大家庭成员的一份子,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更适合全家老少一起观看。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发扬革命先辈精神,学习革命先辈好榜样,不忘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作为新一代青年不忘历史,牢记使命,有责任有义务将祖国继续发扬光大,走向更强!
篇8:《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前有五一档,后有六一档和端午节档期,基本的年中已经被大批量的商业电影霸占了,无论是外国大片还是国内各类型电影,都抢着在这时上映,仿佛是要抢占上半年的KPI一样。可能不少人并没有发现,一部叫做《周恩来回延安》的历史题材电影却在此刻悄悄上映。
没有搞任何噱头,不声不响的就上映了,这大概是大部分国产片都做不到的低调。此前有幸去过延安,一睹过延安的风采,也走过了不少周恩来总理走过的路,了解很多从前并不了解的历史。而电影,却真真更加能够取历史的精华,把周恩来总理去延安的前后细枝末节讲述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让人们记起那时候的周总理,以及那时候朴实的人们,记起那一段历史。
电影是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这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报告文学等同于真实记录,因此电影中所刻画的人物是更加真实的,更加还原的。1973年,周总理回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此行为了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风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烈火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精神。
周总理是坐飞机回到的革命圣地延安,一路在飞机上就开始激动的周总理,从他的神情上可以看到他内心的紧张、欣喜和感动,用他的原话便是在飞机上就已经闻到了这片土地的味道。在机舱门还没打开的时候,周总理便早早等在门口,迫不及待想下飞机,脚踩这片富有感情和故事的土地。旁人笑道总理做事从未如此心急过,这一次他却按捺不住内心的热忱了。目睹周总理一脚一脚走下飞机,呼吸到了延安的空气的时候,相信周总理比谁都更激动,这片土地曾是革命圣地,是有过战斗的地方,延安是我们的根据地。
回到延安,他重走来时路,去探望了不少曾经的革命战友,有的战友年事已高,而周总理却依然能够第一眼认出来对方是谁名谁;有的战友早已不在,周总理探望了他们的家人,家人在见到总理后的激动与总理见到家人的激动都是等同的,仿若当年共同作战的战友情多年来都没有流逝,反而更深。电影中屡次出现各种感人的场面令人忍不住落泪。
可要知道,那时候的周总理,是带着一身病在坚持工作的,即便病重,他也没放下工作,始终把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安危放在最高的位置,不容置疑。而就是这样地位崇高的国家总理,身穿的白衬衫却已经是磨破的领子,平时的吃穿用度与普通百姓并没什么不同,所以,这样的领导人是值得所有人怀念的,值得歌颂的。同时电影也警醒世人,要反思当下,反思每个普通人,今天所有美好的一切都因为前人为我们铺平的路,时刻怀有感恩的心,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恰逢20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这样的一部电影的确可以用来缅怀,让我们铭记奋斗的历史,弘扬伟人的精神,以周总理为榜样,做人做事朴实进取,时刻向我们伟大的周总理致敬。
相关
篇9:《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影片中的周总理,很多时候都是眼含热泪的。因为对雪夜急行途中一碗小米饭的回味,因为对保护自己撤离而牺牲的战士的追忆,因为对延安人民不舍的牵挂,因为时局对人民生活影响的担忧。
所以,尽管从飞机上下来,看到那么多人热情的迎来送往,但依然难以消减总理近乡情怯的忧思,因为这不是游子的回归,是肩负重责一代伟人对人民饱含炽热情感的寄望。
曾七十多次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饰演过从二十三岁到七十三岁整整五十年不同阶段的总理形象,因而对总理的心境与情绪有着常人难以察觉的理解和认知,此次担任导演,将周恩来回延安的22小时,讲的细致入微且感人至深,同时,在四个时空交错的叙事线索中,以泪眼与牵挂,打通历史与现实。
小米饭是周总理在这场回访中最感人的“道具”,时空也随着几场“饭局”而转换——总理在出发前,两个咸菜一碗白粥的饭桌,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在以往的理解中,总理的早餐即使不够丰盛但也不至于如此简单。再次吃饭,已经是和老邻居老乡亲老朋友的重逢之后,这些满面沧桑的老人,在鞋底敲完烟袋锅,直接蹲在了地上,开始了自己和总理的这顿“盛宴“,总理说“小米饭真香”,是回味26年前那场雪夜里曹家大嫂给做的米饭,而这些老乡觉得饭香,则是因为太久没有吃饱饭的缘故,时空此时开始几经跳转。
“一饭之恩”其实并不单单是曹大嫂给行军途中总理的一碗小米饭,代表更多的是延安百姓对革命事业的无私支持,曹家正是这千千万万百姓中的一员——饿了给米饭,儿子去参军。所以总理才会念念不忘,因为26年前百姓让自己吃饱了出发,但26年过去,这里的百姓依然吃不饱小米饭,而参军的儿子,早早的为了保护自己而牺牲了生命。
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也就有了总理和地方人员再吃一顿饭的戏份,是的,他要听到地方官员的保证让粮食产量翻倍之后,才能放下担忧从容离开,总理一直都是充满忧虑的,但更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看总理给已经八十多岁变成曹奶奶的曹大嫂戴上眼镜,是泪点崩溃的节点,《周恩来回延安》就是在总理这种日常举动里让人感受真切情感的,这一点恰是这部影片的特质所在——伟人,并非时刻都在开天辟地的巨变之中行走,寻常举动显得更加真实。
影片的最后,时空跳转到现在,我们在镜头中看到了发生巨变的延安,同时对延安精神有了深切体会,周恩来“回延安”,是对传统的一场慰问,更是对复兴之路的回踩。
篇10:《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伊莉娜
为铭记奋斗历史、弘扬伟人精神,5月25日下午,有幸参加了老公单位特别组织的班后活动,观看历史题材片《周恩来回延安》。
《周恩来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被检查出患有膀胱癌的周恩来总理回到阔别二十六年的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这方热土养育了中国革命,养育了人民军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奉献的故事。
该影片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对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短暂22小时发生的感人故事细腻还原,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再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通过回忆那段战争岁月,对陕北人民以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士进行了全面回顾,当看到总理为了与红军战士们一起饿肚子、讨饭吃的经历,深深地为影片中呈现的这一切所震撼,烘托出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
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虽隔了20多年,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
同时,这部电影从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还带领我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电影,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情感,充分说明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观影结束后,大家的心灵震撼很大,受到很大教育。从小我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感人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纪录题材的'作品,但却有着很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这样一部饱含怀念、爱戴与追思的影片,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还让我们感受到伟人的人格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真正响应了影片的主题“不忘初心,此心如金”。
这部正能量、主旋律的不同寻常的影片,虽没有生活剧好笑喜感,但却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伊莉娜)
篇11:《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5月28日,在丰台区私个协大红门分会的组织下,天雅e党支部全体成员前往集美卢沟桥商场电影院观看《周恩来回延安》首映。这部影片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的献礼,同时此次观影也作为天雅e党支部的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意义重大。
影片以周总理1973年6月拖着病体陪同越南国家领导人回延安的历史事件为中心,同时回顾了中国革命军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深刻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的血肉之情,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革命情怀。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们都被周总理的言行感动着,周总理记挂延安百姓,看到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他留下了心痛的泪水。“小米饭”是影片中心线,每次总理留下眼泪,都是因为“小米饭”:抗战时期,曹大嫂给总理部队吃的“小米饭”,回延安后,看到老乡大口大口的吃着总理请吃的“小米饭”,临别时,老乡送的攒了几年的“小米”,总理不禁潸然泪下。这是三种不同的心情,但是都跟人民有关,第一次是看到百姓挨饿,总理流泪了,第二次是回忆起战争时期延安百姓无私的帮助,总理流泪了,第三次是感受到百姓对自己的记挂,总理流泪了。
周总理是受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他克己奉公,每天熬夜批复文件,拖着患有重病的身体,还坚持同外宾彻夜谈判,并亲自陪同外宾回延安,看延安的建设和百姓的生活;他艰苦朴素,一双袜子缝缝补补,一件衬衫领子洗烂,还在穿;他严于律己,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老乡送的特产,他全部自掏腰包付费。周总理是国家的好干部,人民的好领导!十里长街送总理是百姓对这位总理赞誉的最好体现。
最受感动的画面是,周总理离开延安登机前,一再嘱咐延安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实现他们的诺言,把延安建设搞好,让延安的粮食产量翻一番。这是总理对延安和人民的牵挂,深刻体现了总理对人民的那份无私的爱。
新中国的成立,是革命胜利的结果,革命胜利离不开人民对军队无私的帮助和支援。共产党人对此念念不忘,始终将人民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就像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嘱咐的那句话,扶贫工作一定要务实,要“扶真贫,真扶贫”。习总书记也做到了,多次去祖国最贫困的地区看望百姓,惦记他们的衣食住行。
看了《周恩来回延安》这部影片后,天雅e党支部的党员同志在回来的路途中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都被总理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打动,都被周总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所鼓舞。天雅e党支部一定在这种伟大精神的鞭策下,建设好新时代社会主义,无愧于党,无悔于人民,并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篇12:《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600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600字
影片中的周总理,很多时候都是眼含热泪的。因为对雪夜急行途中一碗小米饭的回味,因为对保护自己撤离而牺牲的战士的追忆,因为对延安人民不舍的牵挂,因为时局对人民生活影响的担忧。
所以,尽管从飞机上下来,看到那么多人热情的迎来送往,但依然难以消减总理近乡情怯的忧思,因为这不是游子的回归,是肩负重责一代伟人对人民饱含炽热情感的寄望。
曾七十多次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饰演过从二十三岁到七十三岁整整五十年不同阶段的总理形象,因而对总理的心境与情绪有着常人难以察觉的理解和认知,此次担任导演,将周恩来回延安的22小时,讲的细致入微且感人至深,同时,在四个时空交错的叙事线索中,以泪眼与牵挂,打通历史与现实。
小米饭是周总理在这场回访中最感人的道具,时空也随着几场饭局而转换总理在出发前,两个咸菜一碗白粥的饭桌,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在以往的理解中,总理的早餐即使不够丰盛但也不至于如此简单。再次吃饭,已经是和老邻居老乡亲老朋友的重逢之后,这些满面沧桑的老人,在鞋底敲完烟袋锅,直接蹲在了地上,开始了自己和总理的这顿盛宴,总理说小米饭真香,是回味26年前那场雪夜里曹家大嫂给做的米饭,而这些老乡觉得饭香,则是因为太久没有吃饱饭的缘故,时空此时开始几经跳转。
一饭之恩其实并不单单是曹大嫂给行军途中总理的一碗小米饭,代表更多的是延安百姓对革命事业的.无私支持,曹家正是这千千万万百姓中的一员饿了给米饭,儿子去参军。所以总理才会念念不忘,因为26年前百姓让自己吃饱了出发,但26年过去,这里的百姓依然吃不饱小米饭,而参军的儿子,早早的为了保护自己而牺牲了生命。
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也就有了总理和地方人员再吃一顿饭的戏份,是的,他要听到地方官员的保证让粮食产量翻倍之后,才能放下担忧从容离开,总理一直都是充满忧虑的,但更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看总理给已经八十多岁变成曹奶奶的曹大嫂戴上眼镜,是泪点崩溃的节点,《周恩来回延安》就是在总理这种日常举动里让人感受真切情感的,这一点恰是这部影片的特质所在伟人,并非时刻都在开天辟地的巨变之中行走,寻常举动显得更加真实。
影片的最后,时空跳转到现在,我们在镜头中看到了发生巨变的延安,同时对延安精神有了深切体会,周恩来回延安,是对传统的一场慰问,更是对复兴之路的回踩。
篇13:《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
建设指挥部计划部 高欣冉
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同时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走进影院,去重温一代伟人的感人历史。影片讲述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短暂的22小时,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影片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同时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应该去了解这段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
建设指挥部工程部 朱亮
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后让我有了很大的感触,周总理因为刚做完手术不久,因为正在休息,他的助理没把灾情的事立即汇报给他,在周总理起床要去上厕所的时候,助理才给总理汇报,周总理就说:“主席的事马上报,灾情的事马上报,外交的事马上报”。表明了周总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国家向着人民,为了国家的昌盛和名族的复兴不辞辛苦,自己的病情不放在心上,只为人民生活的更幸福,国家更繁荣昌盛。
在周总理请老百姓吃饭的时候,几个百姓吃小米饭的时候的又饿又急,周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理,周总理知道这里的百姓还很艰苦,很少很少能吃到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总理留下了心酸的泪水,之后让百姓们每个人回家的时候都带一碗小米饭回家,之后在总理要离开的时候,他和一群领导班子吃饭的时候,为了促使“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这个目标,他不顾医生的遗嘱,不顾身体的安危,为了鼓励在坐的当地领导班子成员,与之一起喝一杯酒来鼓励他们,表明了周总理一心为民,只为了百姓生活的能更好的美好愿景。
之后还有服务员给周总理洗衣服的时候,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服领子的时,候一定要轻柔一点”,因为衣服领子快烂了;就连周总理穿的袜子也是打了补丁的,表明了周总理生活的朴素。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完这部电影,感触良多,在一次又一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淳朴感动后,我深刻的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无论工作学习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多波折, 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不忘初心。
机场管理部 李新威
5月25日,我观看了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通过了解这部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由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歌颂中国共产党与劳动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总理回延安了!总理回延安了!”激动的声音在1973年的延安城上空回荡。得知周恩来总理要回延安,延安的百姓自发来到了路边,将路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盼望着能见总理一面。周总理乘坐的汽车在河滩里熄火而动弹不得,老百姓走上前观看时,意外发现车上坐着周总理,群众激动的情绪再一次高涨,大批群众从河的两岸拥了上来,众人齐心协力把小车从河里抬了出来,周总理透过车窗向热情的群众招手致意。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哪个情节,让我看哭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装起来送给总理。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我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电影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电影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回顾、时空穿插的手法描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党史、国史是最重要的精神营养,“知党爱党,知史爱国”。观《周恩来回延安》可以知道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仰、革命精神和人格风范,会更加热爱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观《周恩来回延安》了解以周恩来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苦难而又辉煌的历史,会真正树立起当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周恩来回延安》的重大现实意义。
党群工作部 吴妍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联起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演绎了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
直到现在我对电影中情节都记忆犹新――周恩来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北京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
影片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真实的重现,其中的细节处体现着温馨、感人、催泪,周总理为国为民的心体现在这部影片之中,每件小事都体现着总理一生“朴素无华,高风亮节”的人生写照。
电影也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讴歌了中国革命与延安人民心连心,共同奋斗的伟大精神,提醒着我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致敬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周总理坚守信仰、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风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自己。今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应低调务实不张扬。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大的波折,都要努力坚持,执着向前。
篇14:《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750字
几年前,我有幸去过一次延安,因为时间仓促的缘故,只是远远的眺望了一眼传说中的宝塔山,当时的印象并不怎么鲜明,因为比起西安的大雁塔,比起武汉的黄鹤楼,这座宝塔灰突突的,激不起我一点点深入游览的欲望。
近日,单位工会组织职工观赏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我几乎是以泪如雨下的状态观赏完的,不禁回想起年少时轻狂的自己,是多么的浅薄无知。
就像电影中毛主席所说的:“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革命圣地,承载着一代人血红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记忆,祭奠着无数革命烈士勇于奋斗,顽强拼搏的亡魂。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享受的夏日里徐风骄阳,夜晚的酣睡畅眠,是多少英雄豪杰用生命拼出来的!他们也有父母兄弟,也有梦想与牵挂,但却义无反顾的将一切献给了伟大的革命,这场解放全中国的战争。
伟大的周恩来先生,这位我未曾谋面活在课本里,历史里最受国人爱戴的总理,当电影让我的想象投射在眼前的时候,只一眼,心中的敬意便油然而生。我回想起儿时课本里《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描述的那个灰蒙蒙的阴冷的天,悲伤与心碎蔓延于整条长安街上摩肩接踵的送行的群众,逝去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总理,似乎是连我们心中的正义与无私,勇敢与奇迹的丰碑也倒下了。40多年过去了,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这些成长在阳光下的青年们有机会以如此生动的形式体味那段峥嵘的岁月,感受革命先烈的青春与壮举,珍惜当下的`幸福,更加重要的,反思自我,立足当下,为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竭尽所能的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懈奋斗。正如周总理用事实与行动教给我们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创造无限的可能,竭尽全力,只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只为向着我们信仰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再前进一步。
希望我还能有机会再去游历宝塔山,甚至是延河、迎宾馆,这次我一定会怀揣着万分的敬意分外珍惜,踏上周总理与无数烈士数十年前踏过的土地,收集风中他们带给我们的嘱咐,感谢前辈们为这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付出的一切,自此更加拼搏奋进,为创造更加幸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塑业公司 李亚圆)
【伟大领袖《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700字】相关文章:
4.回延安教学设计
5.周恩来语录
8.周恩来的格言
10.信仰观后感700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