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越剧《铜雀台》观后感

越剧《铜雀台》观后感

2023-05-16 08:35:0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先喝杯咖啡再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越剧《铜雀台》观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越剧《铜雀台》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越剧《铜雀台》观后感

篇1:越剧《铜雀台》观后感

越剧《铜雀台》观后感

越剧《铜雀台》观后感

作为曹植粉,从昨晚起,我华丽丽地倒向了曹丕的阵营。之前喜欢曹植,确实源起越剧王子赵志刚,他当年“白马金羁任驱驰”的出场,真是意气风发,英俊飒爽,他有符合魏晋风骨的气质,也有明亮又纯良、率性又张扬的意态。(必须声明:当年看《曹植与甄洛》,我还真不是王子粉,我是冲甄洛去的)我的“叛变”,丝毫不是因为标新哥哥演得不好,个人认为,他的曹植是被编剧和导演大人给黑了。

谁能给我解释下,曹植在第一场父兄离开后,干嘛非得对着甄洛笑这么几声?这显得骨头很轻,导演你知道吗?活脱脱把人家建安高才导成了登徒浪子,把情痴成功塑造成花痴,这是要闹哪样啊?

从喜欢曹植到中意曹丕,其实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成熟过程。戏里的曹植,除了美酒就是美人,风花雪月,言行放纵,稍不顺心就自我沉沦自甘堕落,你丫就这点出息,失望的人除了把你捧在手心里的老爹,还有大批植粉啊!生在帝王家,没谋才就是没出路,纵有天赋诗才,就凭这任性的孩子气,情比慧重,连像崇祯皇帝那样挂歪脖子树的勇气你怕是都没有啊。即使你即位,也顶多是李后主的殷鉴。难怪曹操明知是曹丕设计陷害,还是立他为世子,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呐,江山得靠狼来守啊。

说到羊和狼,羊狼同窝还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羊不知道自己是羊,还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去挑衅那头狼“有本事你来咬我啊?”这是勇敢吗?这比莽撞还傻,这叫找死啊,亲!天真的二愣子文青,失势不识相,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都不懂,更别提什么谋定后动了。所谓的真性情,太过浮躁。

我很认同轻云姐姐的观点,这出戏就是在论证曹丕夺位的合理性。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在曹操跟前的待遇,前者更像是一个臣子,而后者才是儿子的`感觉。前者有着惶恐心理,生怕一着不慎失去眷顾,后者大有“被偏爱的有恃无恐”的优越感。曹丕抱得美人归,哪有半分春风得意?()甄洛纵然绝色倾城,可毕竟是败将遗孀。曹操指婚崔琰之女嫁于曹植,为他打下在朝在野的深厚基础,赢得权臣拥趸。这番用心可谓良苦,可曹植拎不清啊,美人江山你都想要,真以为什么好事都给你摊上了,你让别人怎么混?

审时度势是曹丕的特长,作为儿子,曹操废长立幼的意思,是插在他心头的第一把刀。而第二把刀则是他老婆甄洛捅的,叔嫂间别有幽情,彼此都以死相护,这么顶高大上的绿帽子戴着,谁是曹丕都会气得发疯吧?捅他第三把刀的人就是为保“天下文章”的名士们,他们的力保起的是反作用,触怒天子之威。曹丕要是给曹植活路,那曹植会给曹丕脸面吗?万箭穿心,习惯就好。综上想想,我觉得曹丕也挺可怜的,他对曹植的恨意,应该算得上情有可原吧。当然啦,我不是支持他残害手足,但我理解他的委屈和缺爱。更何况,他的谋才心计,作为一国之君,远比曹植合适。

看完全剧,即使我依然很怀念“从明后而嬉游兮”的《登台赋》,以及“西风黄叶”、“鸾啼凤惊”这些唱段,但这不过是各花入各眼,姑且不论。我只想吐槽一句:七步诗处理的让观众太难受了!旧版里,凶神恶煞般的“七步――”声未落,“煮豆燃豆萁”的愤懑气势就喷涌而出,那种震撼在观众心中能产生非常强烈的共鸣,紧接着“豆在釜中泣”低回呜咽,抑扬感立刻鲜明起来。“本是同根生”的两遍反复诘问,经幕后伴唱更烘托紧张又悲凉的气氛,最后“相煎何太急”高昂完美收尾。可是现在的处理,缺少了抗争精神,把高潮激昂的情绪,念出了临终的味道。就像是卯足了劲儿,一拳打在了棉花上的无力感,这是想把观众憋出内伤的节奏吗?

篇2: 《铜雀台》观后感

朋友推荐我看电影《铜雀台》,网上找到了这部片子就完整看了下来。这个电影的演员队伍还是很强大的,有周润发饰演的曹操、刘亦菲饰演的灵雎、苏有朋饰演的汉献帝、伊能静饰演的伏皇后其他的演员就不怎么熟悉了。电影大致情节是:曹丕等大臣希望曹操废登帝登基,汉献帝也预谋杀死曹操,还有以曹操御医为首的一队反曹操的人马也参与了这场杀戮,并且她们训练了灵雎之后把她派到了曹操的身边。最后,所有的一切阴谋都被曹操挫败,汉献帝继续做着傀儡皇帝,御医死亡,灵雎跳崖而亡!

故事情节不是很复杂,但是却演绎的很唯美。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对曹操这个人有了新的认识。其实仔细想一想,一个历史人物,无所谓对与错,毕竟他已经化为了尘土。我们把他扶起来拷问他的好与坏有什么意义呢?剧中,曹操知道灵雎是来杀他的,直到最后才说破。因为那个时候他已经对灵雎有了感情。

在入曹营之前,灵雎就有了一位恋人,他也被赋予了和她一样的杀曹操的使命。灵雎在与曹操接触之后,她的心也起了微妙的变化,她看到百姓热爱曹操,希望天下太平。因此她有些反悔了,不在想杀曹操。尤其是看到曹操是那样的孤独,看到他为了天下太平不杀汉献帝,让她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

影片中许多对白很值得回味。灵雎问曹操:“你就不怕有人杀你吗?”曹操回答:“没有人可以进得了我的心,又怎么可以近得了我的身……”是啊,如果没有人可以走进我们的心,我们又怎么会受到伤害呢?许多时候最伤害我们的人,不就是我们曾经最爱的那个人吗?

在得知自己的儿子参与了刺杀自己的行动之后。曹操说:“我可以活到现在,就是因为我谁也不相信!”想一想看,这样的人生该是多么的悲哀。一个人连一个可以相信的人都没有,他又该是怎样的孤独?

灵雎在影片中说:“生未尝不是一种痛苦,死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在她与死去的恋人跳下悬崖的那一瞬间,她的解脱让却那个在崖上的曹操重新回到了孤独中。

完美的爱情,总是被编纂成悲剧的结尾。真挚的爱情,总是在失去后,才让人们顿足捶胸!因此,我们要懂得珍惜,学会呵护那个爱你的人和你爱着的人。爱,就是这样。有的时候一种成全背后,却是另一个爱你的人一种心甘情愿的牺牲。而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却不会感觉得到。

当我们不在像一个孩子似的以好人和坏人来区分一个人之后,我们成熟了,同时说明我们的心也衰老了。当我们一个人,安静的坐在阳光下,透过窗棂用慈爱的目光看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不再会有那么的爱与恨的纠葛,不会再去想那些曾经的磕磕绊绊,我们情愿想着所有人的好,而后在想起某个人之后,脸上满满的都是幸福的模样……

篇3: 《铜雀台》观后感

看过片子以后,真的想尊称汉献帝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位“影”帝。你以为的那个懦弱的皇帝,不过都是平静的表象,可要知道平静的海面下通常都是暗涛汹涌。《铜雀台》中的汉献帝就是这样一个面对曹操看似懦弱的人,可实际上你看他,让我记忆特别清楚的是他唱几段《蒹葭》时每一段的眼神,总是多了那么一份对权力的渴望。其实看片时就在想,怎么能有一个人,可以“双面”到如此地步,怕是演员都不能做到如此地步。若是放到现在,绝对是可以去奥斯卡拿小金人的超级实力影帝。

太多的人知道汉献帝,因为喜欢三国。但是无论你看了多少电影和书籍,你对汉献帝的印象永远停留在“傀儡”“软弱”等这种词语上,但从来没有一部能像《铜雀台》这样让人对汉献帝这个印象中“木偶”一样的人物充满如此多的思考。苏有朋与汉献帝,起码在影片中的灵魂达到了足够的融合,在看苏有朋这位“汉献帝”的那些或阴郁或悲戚,或欢笑或淡定的面部表情里,似乎都能体味到历史中的汉献帝真实的心情其实应该如此!

苏有朋在用心演这个没实权的皇帝,并且把这个皇帝演活了。虽然说应该是有点戏说的成分,但是却不会让人质疑历史的真实性。虽然大部分时间汉献帝需要装疯卖傻,虽然这个人也会贪生怕死,但暗藏的心,谁能懂?曹操?灵雎?伏皇后?不,你要知道,在历朝历代,每个皇帝他相信的人只有自己,所以也只有他自己才最清楚真实的.自己。

《铜雀台》里的汉献帝,有一颗不甘的权力之心,所以才会十年策划一场阴谋的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诗经在此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本来是一首描写爱情的国风,被苏有朋老生的唱腔每次一出,看似悲凉,但我好像都看到了一位不甘被束缚的人想要逆袭的决心。“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渴望。无奈的是乱世,渴望的是不愿当傀儡的自由与解脱。

风云变幻、波澜云诡的东汉庚子年,天象即将“四星合一”,改朝换代之际,这部步步为营的杀曹大戏里不能没有汉献帝,更不能只有一个懦弱的汉献帝。要的绝对是一个心怀大志,却不能改变乱世的汉献帝,只有如此,历史才能无限精彩,就跟电影一样,越波澜才会被观影者铭记。而演员是一样的,只有尝试不一样的东西,只有演出不一样的自己,才是更牛掰的成长。

所以所谓的汉献帝悲哀,不过是改朝换代的无法更改的历史的悲哀。历史中的汉献帝若如电影所演如此,那足矣。因为尽力过,于是已足够。而苏有朋,这一次足够出彩,足够颠覆,作为汉献帝的他足够了。

卧薪尝胆的隐忍也好,随风飘摇的懦弱也罢,反正,我在这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汉献帝!一个忍辱偷生、任人摆布却又心有不甘“汉献帝”。

篇4:《铜雀台》观后感字

之因此写这篇影评,是实在气但是那么多烂评。明明是十分优秀的一部电影,却被人说得一无是处。许多评价,一看就知道根本就没去看过这部电影,或者看了也没看懂。只是按照从小被洗脑后对曹操的印象来瞎说一通。还有甚者,估计是冲着YY中的激情戏去的。充了血却没得到发泄,阳萎之余便骂此片不爽,实在是混蛋得不行。

先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这部片子无论从色彩、音乐、服饰,甚至是道具,都堪称绝对的上乘。对于一个刚出道的导演,能够驾驭这么多优秀的元素,使整部片子几近完美地呈现,不得不欣喜中国电影的未来期望。

再说剧本。这是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剧本。众所周知,我们从小理解的教育称曹操是一奸雄。在此之前,绝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将曹操的奸险一面表达的淋漓尽至。哪怕是央视所拍的三国连续剧,大家公认的曹操扮演者演技高超,但仍然没有脱离原著的描述,即曹操本质上是一个坏蛋,只是这个坏蛋水平太高了,所谓的好人们拿不住他。

但是,这是历史真实的状况吗?事实上,我们此刻大部分人对曹操的印象实际上是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后,超多的戏剧作品都按照这个路子来对曹操进行描绘。久而久知,我们所得到的对曹操的印象,实际上是来源于一部小说(演义)。

但是,如果我们关注几个要点,或者说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那个蛮荒时代想一想,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即使是三国演义,作者也没有忽略了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刺杀董卓。要知道,曹操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连个屁都不算。一个太监的养子,其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而权倾一时的董卓却是高不可攀的人物。如果曹操依附董,则荣华富贵不成问题。但是,就在这种状况下,他独自挺身而出刺杀之。成功说白了也没他什么事儿,不成功就得亡命天涯。这个时候的曹操,能够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用电影里的话讲,是有着天真情怀的不懂事的正直年轻人。期望透过刺杀一个人到达天下大治的目的。

结果可想而知,平日里天天喊着维护皇权的士大夫们,关键时刻全没了影。亡命天涯的经历才使得曹操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他就应意识到,这些整天想着刺谁的大臣们,根本不是真正为了皇上的安危。他们要的,只是期望皇上成功后,能够争着当功臣,争着能更加富贵。这样的人物关联,在这部电影里同样展现了出来。当曹操成为了大臣们口中的“董卓”时,这些大臣们又在干什么?

其实,电影在那里就揭示了中国官场上一个十分邪恶的逻辑。这些当权者们在位子上并没有为统一国家或治理百姓做出任何贡献。却整天打着保护皇权的旗帜,期望把政敌搞垮,然后获得更大的利益。

作为曹操而言,事实上已经承担了整个国家的管理职责。生活在曹操治理下的老百姓是幸福的,因此人人拥戴曹操。然而,作为皇帝的汉献帝和一班老臣们不满意。他们宁可国家给别人抢了去,也不愿意被曹操夺走。人性的自私在那里展现得十分透彻。电影里,曹操对皇帝的一句话,讲得十分好。如果皇帝是如汉高祖般英明,曹操倒也能够当个如张良般的贤臣。然而,汉献帝连个屁都不是,除了有所谓正统的血统,没有任何的潜质和品质。这点在自己妻子被杀时表现得十分清晰,这是个只会保住自己性命的小人。其它这些大臣呢,更是一班潜质也不行,品德更加低下的烂人。你要真是想保护皇权,学曹操当年一样,自己去杀了他便是,为什么必须要逼着皇帝下诏书呢?有份皇帝的血诏,无非是为了出事了能够有人给顶一下子罢了。因此,这些天天喊着为皇帝出力的小人们,真正的意图是眼红曹操的权势,期望取而代之。这些人物,才是真正导致朝代更替的原因。

曹操的愿望是平定天下。这不管是出于对百姓的爱护,还是掺杂了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但客观事实是,在那个年代,也只有曹操才能有足够的潜质和实力来统一天下。试想,如果汉献帝落在了刘备那个真小人手里,后果和下场只怕也一样。更何况,汉献帝这颗棋子在刘备那里也发挥不了作用。真正发现其政治好处的是曹操。等他挟天下以令诸侯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被人抛弃的皇帝还能够这么用的。如果汉献帝落在了孙权手里,恐怕下场更糟。

因此,在一个战乱的年代,想要不使计谋,象一个书呆子一样去平定天下是不可能的。只有比对手更狠更奸,才能把这些小人们一一摆平。分辨一个人的忠与奸,不能只凭是否对皇权忠与奸,而要看其最终的目标对百姓是好是坏,还是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心。

曹操所治下的领土,其实力要超过刘备与孙权之和。然而,即使到其死去,也没有废汉称帝。要说实力和众望所归,称个帝根本不算什么。但是他没有。我的明白是他根本就不屑。众人不是说他是奸雄吗?他就偏偏不称帝。但是,作为他的儿子,曹丕是想死了当皇帝。作为父亲,曹操心里很清楚,也知道阻挡不了儿子的想法。电影中,作为父亲的曹操,明知道儿子也期望自己死,但是在布局给了他一个恐怖的教训后,并没有杀了他,而是选取了将其身边人诛杀,给了他一个严重的警告。当然,他知道死后,曹丕务必要废汉。但是,这也是他无法去控制的。总不能为了自己的名声,将儿子杀了吧。从这点看,曹操际上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的。电影同样把这点表达了出来。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到老仍然充满了理想主义,想拯救天下,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却不愿意当一个迂腐的人。他的权谋、奸诈、实力让对手闻风丧胆,却拿他一点办法没有。长年潜伏的太医在最后大喊,曹操也是人,不是神,也会流血等等这些戏份的安排就是在说明曹操的对手实际上对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办法。打又打但是,玩阴谋还玩但是,只剩下最后一招:诋毁他。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真正的强者只有曹操一人。所有玩政治的人对他都是又怕又恨,曹操成为了众矢之的。尤其是三百多年的汉朝洗脑教育下,超多的迂腐之士以其奸为名骂之。罗贯中就是洗脑教育下的牺牲品。该生极其所能杜撰了刘备的仁义和诸葛亮的神奇,但是却无法掩饰一个逻辑上的巨大漏洞,刘备诸葛亮这么牛,屡战屡胜的怎样还被打得缩在川中呢?

那么,为什么在日后这么长的时刻,包括现如今,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把曹操描绘成是一个超级坏蛋呢?很简单,这是统治者维稳的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曹丕这皇帝没当几年就被司马家族给弄了去。因此,曹氏家族的史官们还来不及为曹操树立正面形象就倒台了。而司马一族当然乐于将曹操说成是奸臣,而他们自然就成了解救百姓的英雄。

后面的统治者们,谁也不愿意去树立曹操。正因一旦说曹操是英雄,就意味着告诉全天下老百姓,如果皇帝不称职,大家能够取而代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现代民选政府思想的萌芽。然而,统治者们要的就是顺民,就是哪怕皇帝再昏庸,也要让大家死守着忠于皇帝,而对所谓的乱臣咬牙切齿。就是这一顺民和维稳的要求,使得中国历史上不会对任何具有反叛精神的人大书特书。曹操的观点是只要百姓满意,是能够改朝换代的。而这种危险的思想一旦生了根,皇帝们就该坐立不安了。封建的朝代是不会允许这类民主思想的萌芽产生的。正好,罗贯中这一被长期洗脑了的顺民写了这么一部书,皇帝们还不高兴死了。因此,在中国后面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对让打倒曹操歌颂刘备(正因他好歹是皇族)的故事大行其道。即使有个别作者为曹操翻案,也会迅速被扑灭。就拿这部电影来讲,刚刚试着从另一种可能来演绎曹操,就让一大群顺民们感到不舒服了,更何况在古代。

因此,从这部电影中,其实是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无奈。历史是胜利者写书的,胜利者是会为了它的利益来书写历史的。中国漫长的发展中,事实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这是这个民族的杯具。缺乏反叛精神,争当顺民,是我们民族性格的弱点。历史上,我们也有英雄,但这些英雄死后也斗但是这种民族性格,而成为了牺牲品。于百姓有利的人,在死后却成为了一代代老百姓竞相谩骂的反面人物,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愚民,就正因一个顺字。

正是正因对曹操有了这样不一样的看法,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才完美地演绎了这样一个不一样于过去的曹操。当然,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没有真正的史实,因此谁也不知道当年的曹操内心是怎样去想的。但是,在所有讲述奸雄的故事当中,编剧和导演们以完全不一样角度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和人物(而且这种可能性还极大的),我觉得真的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这处进步意味着中国的电影人开始有了思想,不再以翻拍或者靠特技来夺人眼球了。(lz13)这些新生代的电影人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反叛的精神(这就是被称为科学精神)来看待历史,看待貌似约定俗成的东西,我认为是中国未来启发民智的期望所在。

在这么一个角度下,再来看看主演们的演出,实在是击节叫好。发哥演的曹操将私下的曹操和公开的曹操演得十分到位。手段的奸诈和内心的理想,外面的强大和内心的纠结,公开的冰冷和私下的感情都处理十分十分漂亮。这部电影既然是为了展现另一个曹操,那么,角度就十分重要。编剧又十分好的找到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主角,即灵雎。一个唯美善良却又身世凄凉的女孩。她的真正身份是刺客,但是从她的眼睛去看曹操,去讲述真正的曹操,这个视角不得不说是十分合理和有效的。剧中,安排的所有人物的利益冲突,皇帝,皇后,儿子,太医,大臣,喜爱的女生,刺客等等,都是围绕着曹操展开。那里所有的人都要他的命,虽然各自的理由并不一样。但是,站在曹操来看,如何对这些人分而击之,一个个把他们打败,本身就是场巨大的战争。事实上,晚年的曹操已经被身边这些人弄得没有精力再去一统天下。对付不一样的人,采取不一样的方法。在这部电影里,会看到精彩叫绝的政治手腕。

只是,曹操仍然是一个人,不是神。他即使知道灵雎是刺客,但也仍然期望能够换回她的真心。最后,灵雎随着他的爱人自尽一幕,能够看出曹操内心的苍凉和无奈。

自己拼命扶也扶不起来的天子,身边一群不干事却天天想把自己弄死的大臣(还不能轻易杀了他们),一个想着自己最好赶快死掉好继位的儿子,一群贴身服侍也可能是要刺杀的宫人、太医们,一个明知道想要夺了自己性命但却能让自己得到最大慰藉的女生,再想想南方还有两大片没有收复的国土和大批蠢蠢欲动的对手。试想,生活在这样一个圈子里,曹操该是怎样的英雄!影片似乎也给曹操一生的头痛症找到了原因。这样的压力,这样的环境,也确实铸造了曹操这样一个桀骜不训的性格。

《铜雀台》:在讲权谋与孤独的文艺片

最近几年,中国的电影多学好莱坞的叙事风格,尤其在剧本创作上,人物性格的设定都照搬了好莱坞的创作模式,这个毛病,又以严歌苓等一批编剧为甚,《金陵十三钗》便是很好的代表。这种现象造成,很多电影均有一个现成的故事模板,剧本创作则是在这个模板的基础上增加血肉罢了,行话叫填词。因此,很多大片,我们看着是中国人拍的中国人演的,但骨子里边却是好莱坞的,是舶来的。我们少有在自己的话语逻辑套路中寻找突破的好故事,哪怕是中规中矩的故事。

在这一点上,电影《铜雀台》的编剧汪海林做了值得肯定的突破。如果说的《鸿门宴传奇》是一个完全香港套路的“总裁跟员工之间的雇用关联”的商业片的话,那《铜雀台》则很好的摆脱了港片惯有的商业时代的打量模式,用中国传统的文艺笔法,透视了权谋交织下的孤独,并透过这种透视来完成对人物命运的感慨——略显中国古典小说的感慨气质。当然,对“权谋交织”的刻画笔法,是好莱坞风格的电影中所少有的,亦或能够不客气地说,唯独国人,工于权谋。

电影《铜雀台》开篇便是曹操全军缟素,让皇帝跟曹丕等人措手不及,这是权谋;及至刺杀曹操不成,反被曹操到朝堂上来问罪,各方的表演,均是传递着国人惯用的权谋精神;甚至于曹丕急于让曹操称帝云云……说白了,就是互相算计,看最后谁把谁撂倒了。近来,电视剧中的宫廷争斗的戏尤为火热,问其缘由,归根结底还是国人对“心计”一词的玩味甚欢。但诸如《宫》等大戏,均还只是女生心计,《铜雀台》则抛开女生,展现男生间的“宫锁心玉”。女生争斗,多是为男生,而男生争斗,则多是觊觎天下。对天下的觊觎,说好听点,便是政治。有政治,便出军事,出军事,便显杀戮。

鲁迅先生曾有《谈皇帝》一文,其间提到“红嘴绿鹦哥”这道菜,做臣子的要作秀于皇帝,做皇帝也同时要作秀于臣子,乃至天下。这种作秀,便是权谋。臣子作秀不难明白,为何万人之上的皇帝也要作秀?麦庄的《关云长》这部电影中,大配角曹操一副大无畏的精神,不怕天下人说他为奸贼,这显然是个人英雄主义,是编剧们的一厢情愿,是对古代帝王权谋的严重忽视。看《铜雀台》,我们便能够知道,不但曹操需要作秀,乃至皇帝也要作秀于世人。权谋这个东西,无处不在,无人可防。及至电影中刺杀曹操不成,被车裂之前的皇帝老丈人说的一句话,方道出权谋真相:得民心者得天下。汉的开国皇帝约法三章,作秀而已,民心便来了,你不作秀,也许只能落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下场。

各路均是表演。《铜雀台》中,曹操在演,皇帝在演,妃子在演,太医在演,曹丕也在演,演的便是权谋,谁最后一个倒下,谁就是赢家。该部电影中,曹操真撂倒了一个之后一个,最后,把自己的儿子也撂倒了,他真成了孤家寡人。权谋导致演戏,演戏导致愈加的要权谋,最终,没有人能够信任,曹操只得孤独。该部电影中,涉及曹操剑冢一场,别有风味,他只能孤独到与死去的敌人为朋友了。借此,戏中曹操需要雎儿,认为只有这个女生还算单纯。当下,中年财主们多找女大学生买醉,未尝不是怀着一个不期也来个单纯的邂逅的目的的。

这便是曹操的孤独,也是世俗好处上成功男生的孤独,源于权谋的孤独,越“成功”则越孤独。电影《铜雀台》以权谋为看点,以“审视权谋导致的孤独”为情怀点,中规中矩,把一个关于“杀死曹操”的故事讲圆满了。当然,这种圆满,是建立在以第三方女性视角的独白基础上的,在权谋之外,未尝不为血雨腥风增添了几丝殷柔。刘亦菲饰演的雎儿,多处独白,一方面弥补了刘亦菲演技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正是透过女性视角来关照男权世界的尔虞我诈。这种独白,为电影凭添了几分文艺色彩,则更显出创作者的浪漫主义来。

《铜雀台》的剧本对白可圈可点,编剧对古典语词的调度值得肯定。但是,整部电影小高潮不断,但最终的大高潮,却没有出彩,于观影者一面来看,缺少了最终的感情爆破,直白一点说,便是看着但是瘾。当然,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更认为,中年男性,尤其略有世俗成绩的男性,在看这部电影时,或许更能取得情感上的认同——毕竟,我们从未放下权谋,也从未离开孤独。

关于该部电影的点评,笔者也将在电影一周酣第三十五期的节目中,着重展开,更多节目资料,敬请关注:

篇5:《铜雀台》观后感字

最近几年,中国的电影多学好莱坞的叙事风格,尤其在剧本创作上,人物性格的设定都照搬了好莱坞的创作模式,这个毛病,又以严歌苓等一批编剧为甚,《金陵十三钗》便是很好的代表。这种现象造成,很多电影均有一个现成的故事模板,剧本创作则是在这个模板的基础上增加血肉罢了,行话叫填词。因此,很多大片,我们看着是中国人拍的中国人演的,但骨子里边却是好莱坞的,是舶来的。我们少有在自己的话语逻辑套路中寻找突破的好故事,哪怕是中规中矩的故事。

在这一点上,电影《铜雀台》的编剧汪海林做了值得肯定的突破。如果说年的《鸿门宴传奇》是一个完全香港套路的“总裁跟员工之间的雇用关联”的商业片的话,那《铜雀台》则很好的摆脱了港片惯有的商业时代的打量模式,用中国传统的文艺笔法,透视了权谋交织下的孤独,并透过这种透视来完成对人物命运的感慨——略显中国古典小说的感慨气质。当然,对“权谋交织”的刻画笔法,是好莱坞风格的电影中所少有的,亦或能够不客气地说,唯独国人,工于权谋。

说白了,就是互相算计,看最后谁把谁撂倒了。近来,电视剧中的宫廷争斗的戏尤为火热,问其缘由,归根结底还是国人对“心计”一词的玩味甚欢。但诸如《宫》等大戏,均还只是女生心计,《铜雀台》则抛开女生,展现男生间的“宫锁心玉”。女生争斗,多是为男生,而男生争斗,则多是觊觎天下。对天下的觊觎,说好听点,便是政治。有政治,便出军事,出军事,便显杀戮。

鲁迅先生曾有《谈皇帝》一文,其间提到“红嘴绿鹦哥”这道菜,做臣子的要作秀于皇帝,做皇帝也同时要作秀于臣子,乃至天下。这种作秀,便是权谋。臣子作秀不难明白,为何万人之上的皇帝也要作秀?11年麦庄的《关云长》这部电影中,大配角曹操一副大无畏的精神,不怕天下人说他为奸贼,这显然是个人英雄主义,是编剧们的一厢情愿,是对古代帝王权谋的严重忽视。看《铜雀台》,我们便能够知道,不但曹操需要作秀,乃至皇帝也要作秀于世人。权谋这个东西,无处不在,无人可防。及至电影中刺杀曹操不成,被车裂之前的皇帝老丈人说的一句话,方道出权谋真相:得民心者得天下。汉的开国皇帝约法三章,作秀而已,民心便来了,你不作秀,也许只能落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下场。

各路均是表演。《铜雀台》中,曹操在演,皇帝在演,妃子在演,太医在演,曹丕也在演,演的便是权谋,谁最后一个倒下,谁就是赢家。该部电影中,曹操真撂倒了一个之后一个,最后,把自己的儿子也撂倒了,他真成了孤家寡人。权谋导致演戏,演戏导致愈加的要权谋,最终,没有人能够信任,曹操只得孤独。该部电影中,涉及曹操剑冢一场,别有风味,他只能孤独到与死去的敌人为朋友了。借此,戏中曹操需要雎儿,认为只有这个女生还算单纯。当下,中年财主们多找女大学生买醉,未尝不是怀着一个不期也来个单纯的邂逅的目的的。

这便是曹操的孤独,也是世俗好处上成功男生的孤独,源于权谋的孤独,越“成功”则越孤独。电影《铜雀台》以权谋为看点,以“审视权谋导致的孤独”为情怀点,中规中矩,把一个关于“杀死曹操”的故事讲圆满了。当然,这种圆满,是建立在以第三方女性视角的独白基础上的,在权谋之外,未尝不为血雨腥风增添了几丝殷柔。刘亦菲饰演的雎儿,多处独白,一方面弥补了刘亦菲演技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正是透过女性视角来关照男权世界的尔虞我诈。这种独白,为电影凭添了几分文艺色彩,则更显出创作者的浪漫主义来。

《铜雀台》的剧本对白可圈可点,编剧对古典语词的调度值得肯定。但是,整部电影小高潮不断,但最终的大高潮,却没有出彩,于观影者一面来看,缺少了最终的感情爆破,直白一点说,便是看着但是瘾。当然,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更认为,中年男性,尤其略有世俗成绩的男性,在看这部电影时,或许更能取得情感上的认同——毕竟,我们从未放下权谋,也从未离开孤独。

《铜雀台》:用另一种玩法重写三国杀

近年来,华语电影市场的古装大片趋势正在一路走低。从眼下看,正呈现着一种转轨和变革的趋势,当《铜雀台》作为导演赵林山的处女作却展现出高于华语古装大片普遍水准之后,给大家带来的不只是耳目一新之感,更多的是一种有保留有突破的结果。

这种保留与突破,使得观众跟随编导,换了个玩法来重写三国杀故事。

先说保留,作为广告导演出身的赵林山抓住了古装华语大片的精髓,对于注重视觉感受的古装大片,杀手锏无外乎是自成一派的视听风格与富有冲击力的动作场景。在以往的很多华语大片中,独缺的便是前者,视听效果上如何将二者与文戏的融合,与剧情的契合才是好方向,去脱离单纯的猎奇与冲击。

好在这一次无论是文戏还是动作场景,本片都把握住了吸引观众的要素。以视听风格为例,很像《夜宴》开篇,稍纵即逝的那些黑武士策马扬鞭的黑夜画面,加上漫天风舞的飞雪,倍加厚重之感;而配乐上,梅林茂显然比古装大片惯用的赵季平与谭盾,整体更适合这种杀戮故事,很多场面里那种步步惊心的试探与杀戮前的序曲,都用绝佳的节奏与弹拨,给观众倍增紧张之感;至于很像是《黄金甲》的双方拔剑对战镜头,双方剑身互擦冒出的火花配合上演员面部的特写,让这一切变得瞬间剑拔弩张起来。实际上赵林山还是有所保留,在这些过程中,逃不开摄影赵小丁所掌镜记录下的对称画面,或者宫廷大殿,它们是让你将这部戏与前任所有古装大片联系起来的最佳场景。当然,也是务必出现的场景。除此之外,这部戏还是遵循了古装大片不太“接地气”的无奈与瑕疵,没有出现市井与生活气息的片段。只剩宫廷内斗与兵变杀戮。

但是,纵使这般,《铜雀台》已经做到了很好的效果。它平衡了必要的武打场面与推进剧情的文戏之间的关联。所有本片的武打场景,都依托想象力有效拓展了空间,杀曹第一幕,将弓弩与绳索之间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虽然刚刚提到了《黄金甲》,但需要放心的是,本片的动作场景早已脱离了群演们群众做团体操的年代,很多演员的面部特写捕捉了他们的一切。在这种处理下,他们不再是棋子,而成为了活生生的有恐惧,有喜怒的个体。除此之外,每一刻的打斗都配合着主角之间的关联,穿插在剧情之中,毫不突兀。至于文戏,需要感谢两点:那便是演员们群众的出色发挥,以及摄影给出的空间。先说摄影,比起大部分影片为了追求风格化,不再老老实实抓表情,求细节的结果。赵小丁的中景,配合着演员面目表情的特写,完整的捕捉了每一瞬稍纵即逝的细微表情。虽似舞台剧般事无巨细,却是刚刚好,火候正酣。

周润发最后完成了《赤壁》时无法出演曹操的遗憾。毫无疑问,他是整个华语影坛最适合完成这个最具争议枭雄的演员。那种不怒自威和超强霸气无人能敌。尤其是在一些文戏的对话环节,这个曹操显得深不可测的同时,也演出了一个臣子的忠心与不被明白的无奈。在结尾,那个失魂落魄的背影令人动容。苏有朋的进步之大令人为之兴奋,回想起五一档期的《杀生》中略显遗憾的表演,这次的汉献帝一角更具挑战的同时,也层次感更分明。时时刻刻都浮夸却时时刻刻都适度,这个汉献帝不一般。

与此同时,这也是笔者印象中苏有朋从影以来最精彩的表演。刘天仙虽然依旧时而木讷,且她与玉木宏的那段感情戏与主线稍感脱线,却已经不再是那个在《鸿门宴传奇》时总让人出戏的她,发奋可见,发展空间有之。

如果形容今年的国庆档期,早已来开架势的华语影片,与突然加入的好莱坞大片应是混战一场。但从一马当先的《铜雀台》来看,其质量超过了一般华语大片的水平线。如果这是一次三国杀,那么这个游戏之好玩,才刚刚开始。

篇6:铜雀台影评

之所以写这篇影评,是实在气不过那么多烂评。明明是非常优秀的一部电影,却被人说得一无是处。许多评价,一看就知道根本就没去看过这部电影,或者看了也没看懂。只是按照从小被洗脑后对曹操的印象来瞎说一通。还有甚者,估计是冲着YY中的激情戏去的。充了血却没得到发泄,阳萎之余便骂此片不爽,实在是混蛋得不行。

先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这部片子无论从色彩、音乐、服饰,甚至是道具,都堪称绝对的上乘。对于一个刚出道的导演,能够驾驭这么多优秀的元素,使整部片子几近完美地呈现,不得不欣喜中国电影的未来希望。

再说剧本。这是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剧本。众所周知,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称曹操是一奸雄。在此之前,绝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将曹操的奸险一面表达的淋漓尽至。哪怕是央视所拍的三国连续剧,大家公认的曹操扮演者演技高超,但仍然没有脱离原着的描述,即曹操本质上是一个坏蛋,只是这个坏蛋水平太高了,所谓的好人们拿不住他。

但是,这是历史真实的情况吗?事实上,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对曹操的印象实际上是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后,大量的戏剧作品都按照这个路子来对曹操进行描绘。久而久知,我们所得到的对曹操的印象,实际上是来源于一部小说(演义)。

但是,如果我们关注几个要点,或者说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那个蛮荒时代想一想,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即使是三国演义,作者也没有忽略了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刺杀董卓。要知道,曹操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连个屁都不算。一个太监的养子,其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权倾一时的董卓却是高不可攀的人物。如果曹操依附董,则荣华富贵不成问题。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独自挺身而出刺杀之。成功说白了也没他什么事儿,不成功就得亡命天涯。这个时候的曹操,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用电影里的话讲,是有着天真情怀的不懂事的正直年轻人。希望通过刺杀一个人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结果可想而知,平日里天天喊着维护皇权的士大夫们,关键时刻全没了影。亡命天涯的经历才使得曹操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他应该意识到,这些整天想着刺谁的大臣们,根本不是真正为了皇上的安危。他们要的,只是希望皇上成功后,能够争着当功臣,争着能更加富贵。这样的人物关系,在这部电影里同样展现了出来。当曹操成为了大臣们口中的“董卓”时,这些大臣们又在干什么?

其实,电影在这里就揭示了中国官场上一个非常邪恶的逻辑。这些当权者们在位子上并没有为统一国家或治理百姓做出任何贡献。却整天打着保护皇权的旗帜,希望把政敌搞垮,然后获得更大的利益。

作为曹操而言,事实上已经承担了整个国家的管理责任。生活在曹操治理下的老百姓是幸福的,所以人人拥戴曹操。然而,作为皇帝的汉献帝和一班老臣们不满意。他们宁可国家给别人抢了去,也不愿意被曹操夺走。人性的自私在这里展现得非常透彻。电影里,曹操对皇帝的一句话,讲得非常好。如果皇帝是如汉高祖般英明,曹操倒也可以当个如张良般的贤臣。然而,汉献帝连个屁都不是,除了有所谓正统的血统,没有任何的能力和品质。这点在自己妻子被杀时表现得非常清晰,这是个只会保住自己性命的小人。其它这些大臣呢,更是一班能力也不行,品德更加低下的烂人。你要真是想保护皇权,学曹操当年一样,自己去杀了他便是,为什么一定要逼着皇帝下诏书呢?有份皇帝的血诏,无非是为了出事了可以有人给顶一下子罢了。所以,这些天天喊着为皇帝出力的小人们,真正的意图是眼红曹操的权势,希望取而代之。这些人物,才是真正导致朝代更替的原因。

曹操的愿望是平定天下。这不管是出于对百姓的爱护,还是掺杂了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但客观事实是,在那个年代,也只有曹操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来统一天下。试想,如果汉献帝落在了刘备那个真小人手里,后果和下场只怕也一样。更何况,汉献帝这颗棋子在刘备那里也发挥不了作用。真正发现其政治意义的是曹操。等他挟天下以令诸侯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被人抛弃的皇帝还可以这么用的。如果汉献帝落在了孙权手里,恐怕下场更糟。

所以,在一个战乱的年代,想要不使计谋,象一个书呆子一样去平定天下是不可能的。只有比对手更狠更奸,才能把这些小人们一一摆平。分辨一个人的忠与奸,不能只凭是否对皇权忠与奸,而要看其最终的目标对百姓是好是坏,还是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心。

曹操所治下的领土,其实力要超过刘备与孙权之和。然而,即使到其死去,也没有废汉称帝。要说实力和众望所归,称个帝根本不算什么。但是他没有。我的理解是他根本就不屑。众人不是说他是奸雄吗?他就偏偏不称帝。但是,作为他的儿子,曹丕是想死了当皇帝。作为父亲,曹操心里很清楚,也知道阻挡不了儿子的想法。电影中,作为父亲的曹操,明知道儿子也希望自己死,但是在布局给了他一个恐怖的教训后,并没有杀了他,而是选择了将其身边人诛杀,给了他一个严重的警告。当然,他知道死后,曹丕必须要废汉。但是,这也是他无法去控制的。总不能为了自己的名声,将儿子杀了吧。从这点看,曹操际上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的。电影同样把这点表达了出来。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到老仍然充满了理想主义,想拯救天下,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却不愿意当一个迂腐的人。他的权谋、奸诈、实力让对手闻风丧胆,却拿他一点办法没有。长年潜伏的太医在最后大喊,曹操也是人,不是神,也会流血等等这些戏份的安排就是在说明曹操的对手实际上对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办法。打又打不过,玩阴谋还玩不过,只剩下最后一招:诋毁他。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真正的强者只有曹操一人。所有玩政治的人对他都是又怕又恨,曹操成为了众矢之的。尤其是三百多年的汉朝洗脑教育下,大量的迂腐之士以其奸为名骂之。罗贯中就是洗脑教育下的牺牲品。该生极其所能杜撰了刘备的仁义和诸葛亮的神奇,但是却无法掩饰一个逻辑上的巨大漏洞,刘备诸葛亮这么牛,屡战屡胜的怎么还被打得缩在川中呢?

那么,为什么在日后这么长的时间,包括现如今,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把曹操描绘成是一个超级坏蛋呢?很简单,这是统治者维稳的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曹丕这皇帝没当几年就被司马家族给弄了去。因此,曹氏家族的史官们还来不及为曹操树立正面形象就倒台了。而司马一族当然乐于将曹操说成是奸臣,而他们自然就成了解救百姓的英雄。

后面的统治者们,谁也不愿意去树立曹操。因为一旦说曹操是英雄,就意味着告诉全天下老百姓,如果皇帝不称职,大家可以取而代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现代民选政府思想的萌芽。然而,统治者们要的就是顺民,就是哪怕皇帝再昏庸,也要让大家死守着忠于皇帝,而对所谓的乱臣咬牙切齿。就是这一顺民和维稳的要求,使得中国历史上不会对任何具有反叛精神的人大书特书。曹操的观点是只要百姓满意,是可以改朝换代的。而这种危险的思想一旦生了根,皇帝们就该坐立不安了。封建的朝代是不会允许这类民主思想的萌芽产生的。正好,罗贯中这一被长期洗脑了的'顺民写了这么一部书,皇帝们还不高兴死了。因此,在中国后面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对让打倒曹操歌颂刘备(因为他好歹是皇族)的故事大行其道。即使有个别作者为曹操翻案,也会迅速被扑灭。就拿这部电影来讲,刚刚试着从另一种可能来演绎曹操,就让一大群顺民们感到不舒服了,更何况在古代。

所以,从这部电影中,其实是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无奈。历史是胜利者写书的,胜利者是会为了它的利益来书写历史的。中国漫长的发展中,事实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这是这个民族的悲剧。缺乏反叛精神,争当顺民,是我们民族性格的弱点。历史上,我们也有英雄,但这些英雄死后也斗不过这种民族性格,而成为了牺牲品。于百姓有利的人,在死后却成为了一代代老百姓竞相谩骂的反面人物,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愚民,就因为一个顺字。

正是因为对曹操有了这样不同的看法,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才完美地演绎了这样一个不同于过去的曹操。当然,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没有真正的史实,所以谁也不知道当年的曹操内心是怎么去想的。但是,在所有讲述奸雄的故事当中,编剧和导演们以完全不同角度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和人物(而且这种可能性还极大的),我觉得真的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这处进步意味着中国的电影人开始有了思想,不再以翻拍或者靠特技来夺人眼球了。这些新生代的电影人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反叛的精神(这就是被称为科学精神)来看待历史,看待貌似约定俗成的东西,我认为是中国未来启发民智的希望所在。

在这么一个角度下,再来看看主演们的演出,实在是击节叫好。发哥演的曹操将私下的曹操和公开的曹操演得非常到位。手段的奸诈和内心的理想,外面的强大和内心的纠结,公开的冰冷和私下的感情都处理非常非常漂亮。这部电影既然是为了展现另一个曹操,那么,角度就非常重要。编剧又非常好的找到了一个并不存在的角色,即灵雎。一个唯美善良却又身世凄凉的女孩。她的真正身份是刺客,但是从她的眼睛去看曹操,去讲述真正的曹操,这个视角不得不说是非常合理和有效的。剧中,安排的所有人物的利益冲突,皇帝,皇后,儿子,太医,大臣,喜欢的女人,刺客等等,都是围绕着曹操展开。这里所有的人都要他的命,虽然各自的理由并不同。但是,站在曹操来看,如何对这些人分而击之,一个个把他们打败,本身就是场巨大的战争。事实上,晚年的曹操已经被身边这些人弄得没有精力再去一统天下。对付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这部电影里,会看到精彩叫绝的政治手腕。

只是,曹操仍然是一个人,不是神。他即使知道灵雎是刺客,但也仍然希望能够换回她的真心。最后,灵雎随着他的爱人自尽一幕,可以看出曹操内心的苍凉和无奈。

自己拼命扶也扶不起来的天子,身边一群不干事却天天想把自己弄死的大臣(还不能轻易杀了他们),一个想着自己最好赶快死掉好继位的儿子,一群贴身服侍也可能是要刺杀的宫人、太医们,一个明知道想要夺了自己性命但却能让自己得到最大慰藉的女人,再想想南方还有两大片没有收复的国土和大批蠢蠢欲动的对手。试想,生活在这样一个圈子里,曹操该是怎样的英雄!影片似乎也给曹操一生的头痛症找到了原因。这样的压力,这样的环境,也确实铸造了曹操这样一个桀骜不训的性格。

看完电影,大赞曹操!

篇7:铜雀台影评

周润发、刘亦菲、邱心志、苏有朋等主演的电影《铜雀台》已在近日上映。在三国题材充斥泛滥的当下,该片并不算瞄准了很好的时机。很多人在还没看过的前提下,就认定又是浮华摆噱头的商业大片,但仔细欣赏过该片后,会发现这是一部剧情较为生动饱满的诚意之作,算得上近年来质量较为不错的国产影片。

总的来说,《铜雀台》可谓在为曹操“正名”,将人们以往印象中那个野心勃勃的奸雄“转变”成对国家、对女性、对孩子都很有感情的政治家,更突出了一代枭雄在夜晚时分的孤独与凄凉。片中演员亦可圈可点,发哥表现中规中矩,邱心志一改斯文儒雅形象,出演阴险风流的曹丕;苏有朋继《风声》之后再次给观众惊喜,将外表懦弱至极、实则阴暗的汉献帝演绎得惟妙惟肖。

除却男人间的较量,但凡三国题材,总少不了美女出现。《铜雀台》里,刘亦菲就担当了这一重要角色。整部影片通过由她饰演的灵雎内心旁白展开,最大的看点就是着重描绘了灵雎与穆顺这一段“死士之恋”――-两个自小青梅竹马的人,一出生就被囚禁在山洞接受各种非人的训练,目的就是杀死曹操,两人生存的意义就是因为有对方的陪伴。而当命运一转身,他们却不知晓相爱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造化弄人,灵雎因美色被人派去送到曹操身边,当她再遇见穆顺时,他却已沦为宦官。日日相见的两人,却早已物是人非,相爱而不能爱。这是一段非常令人揪心的感情,夹杂着绝望、畸形与无奈。不难看出导演对于刘亦菲的倚重,影片中大段的特写、华丽的服饰和艳丽的舞蹈,刘亦菲在努力地突破,用力地表达角色内心,全片高潮在于灵雎在错杀心爱的男人穆顺后,不听从曹操的竭力劝阻,骑着骏马抱着穆顺一同毅然跳下悬崖……那一瞬的决绝与凄美,刘亦菲抱着心爱之人嘶吼痛苦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只有这一刻他们才是自由的,才能去他们想去的地方。这一段隐藏在“情色权谋”背后的深情,却被不少影迷认为是《铜雀台》在三国题材里最脱颖而出的地方,也让人想到拜伦的那句诗: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和你招呼,以沉默,以眼泪。

篇8:铜雀台经典台词参考

铜雀台经典台词参考

1、为什么你非要把喜欢的东西置于死地?

2、来,再给孤唱一首吧。

3、本宫愿助将军杀了他。

4、爱卿,这口味是否重了些?

5、生,何尝不是一场痛苦;死,又何尝不是一场解脱?

6、你们保一个无能的皇帝干什么?

7、以前我当自己是神,现在我才知道自己不是神。

8、孤能走到今天,就是从来不相信任何人。

9、知道当年孤为什么要修铜雀台吗?

10、曹丕跟伊能静饰演的皇后上床之前对她说:日后,天下若是我的,我将封你为皇后。

11、天下为民所有,从此骨肉不分离。

12、近不得孤的心,就近不得孤的身。

13、请念到名字的人过来吃肉。

14、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杀一个人,杀一个全天下权利最大的人。

15、有你父王在只怕这天下还轮不到你。

16、那一剑必须刺下去,刺过这动荡的天下;刺过这命运的不公。

17、若是这个天下是我的,我就让你做真正的皇后。

18、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以至暮年。

19、今日共赴禽兽之宴。

20、我能走到今天,因为我谁都不相信。

21、为什么不把这个权利交给我?

22、你说的这天下,连我和我爱的人都容不下,这样的天下,与我有什么关系啊?

2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4、如果阿爸没意称帝,你可有弑父之心。

25、人人欲为帝王离析天下,匡扶汉室,重振朝纲,是刺杀一个人就能办到的吗?

26、与你生在同一个时代,是朕的悲哀。

27、爱卿,你可吓死朕了。

28、孤不怕遇到敌人,只怕遇到愚蠢的敌人。

29、四星聚合之前诛杀曹贼全族。

篇9:《铜雀台》经典台词

《铜雀台》经典台词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来,再给孤唱一首吧。

3、爱卿,你可吓死朕了。

4、本宫愿助将军杀了他。

5、为什么不把这个权利交给我?

6、爱卿,这口味是否重了些?

7、请念到名字的人过来吃肉。

8、你们保一个无能的皇帝干什么?

9、四星聚合之前诛杀曹贼全族。

10、知道当年孤为什么要修铜雀台吗?

11、时光如白驹过隙 转眼以至暮年。

12、近不得孤的心,就近不得孤的身。

13、有你父王在只怕这天下还轮不到你。

14、如果阿爸没意称帝,你可有弑父之心。

15、与你生在同一个时代,是朕的悲哀。

16、为什么你非要把喜欢的东西置于死地?

17、孤不怕遇到敌人,只怕遇到愚蠢的敌人。

18、孤能走到今天,就是从来不相信任何人。

19、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20、若是这个天下是我的,我就让你做真正的皇后。

21、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杀一个人,杀一个全天下权利最大的人。

22、人人欲为帝王离析天下,匡扶汉室,重振朝纲,是刺杀一个人就能办到的.吗?

23、你说的这天下,连我和我爱的人都容不下,这样的天下,与我有什么关系啊?

篇10: 铜雀台影评

这是一个很中国的故事;三国的背景,传奇的枭雄,权力的争夺,宫廷的权谋,甚至于美人英雄的感情,还有那大而空洞的“天下苍生”……演员表演全体合格,苏有朋把一代废帝精神极度压抑以致行事极度乖张放荡的点把握的很好,邱心志心狠手辣的曹丕,刘亦菲亦有突破,发哥的表演一如既往hold住全场,片尾最后那个苍凉的背影让人印象深刻。而这样一部看起来用心制作的国产电影,却难以再现《英雄》《夜宴》等内地大片的辉煌,甚至遭遇颇多冷评,其实反映出的是观众对此类题材的厌倦,对这类故事反映的传统权谋术数的厌烦,甚至美女再多露一点美背都无法使观众的兴趣长时刻集中在银幕上,再加上本片节奏确实片慢,导演剪辑功力欠佳,除去几场重头场景以外,那种肃杀的气氛难以贯彻始终,甚至乎观众对此类故事的发展心中都有必须预期,就更显情节老套沉闷。

主题依然很陈旧,哪怕它给曹操正了名。我甚至一向认为对于这样一位哪怕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文韬武略,治世武功都耀眼的英雄来说,此刻再来讨论他是否忠心汉室是否有必要,观众会对这种主题的讨论怀有兴趣吗?他的伟大早就就应脱离出狭隘的忠臣孝子的传统政治道德评判体系,用给这样一位人物正名的初衷作为影片最后的注脚显然无法将影片推上一个新的档次。更何况全片曹操对汉献帝的轻视之意贯彻始终,你很难坚信曹操最后对这样一个始终看不上的阿斗,老泪纵横地说,其实我是想当张良的呀,可惜你不上劲呀。但是全片导演没有安排任何辅佐劝言,谆谆教导的情节,观众看到只是曹操在朝廷上飞扬跋扈,任意诛杀朝臣,甚至刺杀皇后的场面。你要是汉献帝,经历过这些岁月,最后曹操跟你说其实我一向是忠心于你的呀,你信吗?因此观众也不信,但是大家最后看到的只是曹操表了忠心,降下地图,发了一通壮志未酬,恨铁不成钢的感慨,但是包括皇帝在内,所有观众都没有被这种剖白感染到,因此你也很难对这个人物产生共鸣。

但是影片把握的很好的一点在于点出了英雄暮年的感慨,起始点定在关羽死后,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惊见关云长首级之后,受惊过度,随后顽疾复发,一病不起。影片选取点在那里,也就顺理成章带出了一代枭雄暮年的苍凉。他算计了一辈子,杀了一辈子人,到老也终究厌倦。他夜夜噩梦,惊扰未眠;他怀念故友,设置祭台;他原谅意欲弑父的逆子,那一抱意欲万千,说“别叫父王,叫阿爸”,脑中闪过的是他小时朝自己飞奔而来的映像;他容忍心怀异心的佳人在旁伺候,只为记忆中的一缕柔情;甚至于最后谋逆的太医在自己面前自刎,他意欲阻止,怕是忆起了那些在旁随侍的日子,虽有异心却真实。他见过最惨烈的尸横遍野的惨景,见过无数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到老,他累了,他甚至不愿再杀戮,心变得更加柔软。此时的曹操更愿意去留住一些东西,而不是毁灭。那个他去看自己陵墓修建的情节安排地很好,可惜编剧没有写好词,导演没有排好景,那种萧瑟淡然的感觉没有出来,没有点出以前征战沙场的英雄探看自己最终归于尘土之处所的悲凉主题,反而成了一处废景,甚是可惜。

如果导演只是把握上述主题,围绕一点展开全景,将重点放在表现一代枭雄的末路,而不是急于给他作历史上的正名,恐怕全片的节奏会更紧凑,主题也会更鲜明,可惜所欲关于这种分裂历史时期的题材,又是将矛盾焦点集中在某个重点人物身上时,编剧最后提到所谓的“天下”概念,即我所有的杀戮是为了中原大地的统一,只有统一才能终止杀戮,战乱和分离。怎样样刺曹的天下是不是和《英雄》的刺秦有些相似?先不论这些历史人物在当时是否有这样高瞻远瞩,甚至脱离那个时代发展背景的宏大历史发展观,而就这种空洞的概念先救让人觉得厌烦。可偏偏导演和编剧在前两个主题又塞进一个这样的大概念,自以为自己会调配平衡得很好,其实顾此失彼,以至于哪一个主题都没有突出。

当然这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影片,甚至我认为这是中国内地现有制作水平下拍出来的优秀历史大片。它有必须的历史观,情节上的起转承伏也较为流畅,除去一些转的地方稍显突兀累赘,逻辑上也基本立起来了,因此全片根本没有什么多高深权谋的运用,但起码也没有糊弄观众。虽然太医最后叛变boss的设置更为老套,一个颇有分量的演员根本不会只让他演那样一个拍马溜须的主角,期望编剧在那里就不好自以为聪明了,而且私以为姚橹前半段发挥的更好,后面的boss显得弱了些,没有及时把气场立过来,把势转过来。但是发哥气场也实在过于强大,最后一幕步步紧逼,一瞬间显得这部片中所有反曹势力都显得幼稚可笑。

再配上讲究的服装设计,场景布置,全片诗经音乐贯彻始终,曹操的短歌行穿插其中又多了些刚劲苍凉之感,但是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配乐丰富性就稍显不足了,但是也不影响整体的制作水平。演员表演都在水平线之上,苏有朋惊喜地抗住了这个主角,并没有一味地从一个懦弱的低姿态去诠释汉献帝,反而采用一种压抑环境下疯癫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苦闷纠结,演出了层次,看来五阿哥之后的演艺之路让人期盼。但是这样一部诚意之作的遇冷或许反映出的是我们观众对这类历史“大"题材的厌倦。如同陈凯歌拍《赵氏孤儿》毁誉参半,拍《搜索》却普遍好评。

这几年好莱坞优秀大片猛烈颠覆观众的观影体验,上半年无论是妇联还是蝙蝠侠三,都让人印象深刻,不论是技术上,还是在世界观的重塑上,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西方影人剑指的已经是高科技争霸的外太空,或是人心勇气的直视,道德体系的反思。这种意境两相比较,我们还在旧纸堆里捣鼓老祖宗那点陈年旧事,观众心生厌倦,也就不以为怪了。

篇11: 铜雀台影评

之因此写这篇影评,是实在气但是那么多烂评。明明是十分优秀的一部电影,却被人说得一无是处。许多评价,一看就知道根本就没去看过这部电影,或者看了也没看懂。只是按照从小被洗脑后对曹操的印象来瞎说一通。还有甚者,估计是冲着YY中的激情戏去的。充了血却没得到发泄,阳萎之余便骂此片不爽,实在是混蛋得不行。

先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这部片子无论从色彩、音乐、服饰,甚至是道具,都堪称绝对的上乘。对于一个刚出道的导演,能够驾驭这么多优秀的元素,使整部片子几近完美地呈现,不得不欣喜中国电影的未来期望。

再说剧本。这是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剧本。众所周知,我们从小理解的教育称曹操是一奸雄。在此之前,绝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将曹操的奸险一面表达的淋漓尽至。哪怕是央视所拍的三国连续剧,大家公认的曹操扮演者演技高超,但仍然没有脱离原著的描述,即曹操本质上是一个坏蛋,只是这个坏蛋水平太高了,所谓的好人们拿不住他。

但是,这是历史真实的状况吗?事实上,我们此刻大部分人对曹操的印象实际上是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后,超多的戏剧作品都按照这个路子来对曹操进行描绘。久而久知,我们所得到的对曹操的印象,实际上是来源于一部小说(演义)。

但是,如果我们关注几个要点,或者说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那个蛮荒时代想一想,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即使是三国演义,作者也没有忽略了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刺杀董卓。要知道,曹操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连个屁都不算。一个太监的养子,其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而权倾一时的董卓却是高不可攀的人物。如果曹操依附董,则荣华富贵不成问题。但是,就在这种状况下,他独自挺身而出刺杀之。成功说白了也没他什么事儿,不成功就得亡命天涯。这个时候的曹操,能够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用电影里的话讲,是有着天真情怀的不懂事的正直年轻人。期望透过刺杀一个人到达天下大治的目的。

结果可想而知,平日里天天喊着维护皇权的士大夫们,关键时刻全没了影。亡命天涯的经历才使得曹操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他就应意识到,这些整天想着刺谁的大臣们,根本不是真正为了皇上的安危。他们要的,只是期望皇上成功后,能够争着当功臣,争着能更加富贵。这样的人物关联,在这部电影里同样展现了出来。当曹操成为了大臣们口中的“董卓”时,这些大臣们又在干什么?

其实,电影在那里就揭示了中国官场上一个十分邪恶的逻辑。这些当权者们在位子上并没有为统一国家或治理百姓做出任何贡献。却整天打着保护皇权的旗帜,期望把政敌搞垮,然后获得更大的利益。

作为曹操而言,事实上已经承担了整个国家的管理职责。生活在曹操治理下的老百姓是幸福的,因此人人拥戴曹操。然而,作为皇帝的汉献帝和一班老臣们不满意。他们宁可国家给别人抢了去,也不愿意被曹操夺走。人性的自私在那里展现得十分透彻。电影里,曹操对皇帝的一句话,讲得十分好。如果皇帝是如汉高祖般英明,曹操倒也能够当个如张良般的贤臣。然而,汉献帝连个屁都不是,除了有所谓正统的血统,没有任何的潜质和品质。这点在自己妻子被杀时表现得十分清晰,这是个只会保住自己性命的小人。其它这些大臣呢,更是一班潜质也不行,品德更加低下的烂人。你要真是想保护皇权,学曹操当年一样,自己去杀了他便是,为什么必须要逼着皇帝下诏书呢?有份皇帝的血诏,无非是为了出事了能够有人给顶一下子罢了。因此,这些天天喊着为皇帝出力的小人们,真正的意图是眼红曹操的权势,期望取而代之。这些人物,才是真正导致朝代更替的原因。

曹操的愿望是平定天下。这不管是出于对百姓的爱护,还是掺杂了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但客观事实是,在那个年代,也只有曹操才能有足够的潜质和实力来统一天下。试想,如果汉献帝落在了刘备那个真小人手里,后果和下场只怕也一样。更何况,汉献帝这颗棋子在刘备那里也发挥不了作用。真正发现其政治好处的是曹操。等他挟天下以令诸侯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被人抛弃的皇帝还能够这么用的。如果汉献帝落在了孙权手里,恐怕下场更糟。

因此,在一个战乱的年代,想要不使计谋,象一个书呆子一样去平定天下是不可能的。只有比对手更狠更奸,才能把这些小人们一一摆平。分辨一个人的忠与奸,不能只凭是否对皇权忠与奸,而要看其最终的目标对百姓是好是坏,还是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心。

曹操所治下的领土,其实力要超过刘备与孙权之和。然而,即使到其死去,也没有废汉称帝。要说实力和众望所归,称个帝根本不算什么。但是他没有。我的明白是他根本就不屑。众人不是说他是奸雄吗?他就偏偏不称帝。但是,作为他的儿子,曹丕是想死了当皇帝。作为父亲,曹操心里很清楚,也知道阻挡不了儿子的想法。电影中,作为父亲的曹操,明知道儿子也期望自己死,但是在布局给了他一个恐怖的教训后,并没有杀了他,而是选取了将其身边人诛杀,给了他一个严重的警告。当然,他知道死后,曹丕务必要废汉。但是,这也是他无法去控制的。总不能为了自己的名声,将儿子杀了吧。从这点看,曹操际上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的。电影同样把这点表达了出来。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到老仍然充满了理想主义,想拯救天下,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却不愿意当一个迂腐的人。他的权谋、奸诈、实力让对手闻风丧胆,却拿他一点办法没有。长年潜伏的太医在最后大喊,曹操也是人,不是神,也会流血等等这些戏份的安排就是在说明曹操的对手实际上对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办法。打又打但是,玩阴谋还玩但是,只剩下最后一招:诋毁他。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真正的强者只有曹操一人。所有玩政治的人对他都是又怕又恨,曹操成为了众矢之的。尤其是三百多年的汉朝洗脑教育下,超多的迂腐之士以其奸为名骂之。罗贯中就是洗脑教育下的牺牲品。该生极其所能杜撰了刘备的仁义和诸葛亮的神奇,但是却无法掩饰一个逻辑上的巨大漏洞,刘备诸葛亮这么牛,屡战屡胜的怎样还被打得缩在川中呢?

那么,为什么在日后这么长的时刻,包括现如今,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把曹操描绘成是一个超级坏蛋呢?很简单,这是统治者维稳的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曹丕这皇帝没当几年就被司马家族给弄了去。因此,曹氏家族的史官们还来不及为曹操树立正面形象就倒台了。而司马一族当然乐于将曹操说成是奸臣,而他们自然就成了解救百姓的英雄。

后面的统治者们,谁也不愿意去树立曹操。正因一旦说曹操是英雄,就意味着告诉全天下老百姓,如果皇帝不称职,大家能够取而代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现代民选政府思想的萌芽。然而,统治者们要的就是顺民,就是哪怕皇帝再昏庸,也要让大家死守着忠于皇帝,而对所谓的乱臣咬牙切齿。就是这一顺民和维稳的要求,使得中国历史上不会对任何具有反叛精神的人大书特书。曹操的观点是只要百姓满意,是能够改朝换代的。而这种危险的思想一旦生了根,皇帝们就该坐立不安了。封建的朝代是不会允许这类民主思想的萌芽产生的。正好,罗贯中这一被长期洗脑了的顺民写了这么一部书,皇帝们还不高兴死了。因此,在中国后面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对让打倒曹操歌颂刘备(正因他好歹是皇族)的故事大行其道。即使有个别作者为曹操翻案,也会迅速被扑灭。就拿这部电影来讲,刚刚试着从另一种可能来演绎曹操,就让一大群顺民们感到不舒服了,更何况在古代。

因此,从这部电影中,其实是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无奈。历史是胜利者写书的,胜利者是会为了它的利益来书写历史的。中国漫长的发展中,事实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这是这个民族的杯具。缺乏反叛精神,争当顺民,是我们民族性格的弱点。历史上,我们也有英雄,但这些英雄死后也斗但是这种民族性格,而成为了牺牲品。于百姓有利的人,在死后却成为了一代代老百姓竞相谩骂的反面人物,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愚民,就正因一个顺字。

正是正因对曹操有了这样不一样的看法,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才完美地演绎了这样一个不一样于过去的曹操。当然,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没有真正的史实,因此谁也不知道当年的曹操内心是怎样去想的。但是,在所有讲述奸雄的故事当中,编剧和导演们以完全不一样角度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和人物(而且这种可能性还极大的),我觉得真的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这处进步意味着中国的电影人开始有了思想,不再以翻拍或者靠特技来夺人眼球了。(lz13)这些新生代的电影人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反叛的精神(这就是被称为科学精神)来看待历史,看待貌似约定俗成的东西,我认为是中国未来启发民智的期望所在。

在这么一个角度下,再来看看主演们的演出,实在是击节叫好。发哥演的曹操将私下的曹操和公开的曹操演得十分到位。手段的奸诈和内心的理想,外面的强大和内心的纠结,公开的冰冷和私下的感情都处理十分十分漂亮。这部电影既然是为了展现另一个曹操,那么,角度就十分重要。编剧又十分好的找到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主角,即灵雎。一个唯美善良却又身世凄凉的女孩。她的真正身份是刺客,但是从她的眼睛去看曹操,去讲述真正的曹操,这个视角不得不说是十分合理和有效的。剧中,安排的所有人物的利益冲突,皇帝,皇后,儿子,太医,大臣,喜爱的女生,刺客等等,都是围绕着曹操展开。那里所有的人都要他的命,虽然各自的理由并不一样。但是,站在曹操来看,如何对这些人分而击之,一个个把他们打败,本身就是场巨大的战争。事实上,晚年的曹操已经被身边这些人弄得没有精力再去一统天下。对付不一样的人,采取不一样的方法。在这部电影里,会看到精彩叫绝的政治手腕。

只是,曹操仍然是一个人,不是神。他即使知道灵雎是刺客,但也仍然期望能够换回她的真心。最后,灵雎随着他的爱人自尽一幕,能够看出曹操内心的苍凉和无奈。

自己拼命扶也扶不起来的天子,身边一群不干事却天天想把自己弄死的大臣(还不能轻易杀了他们),一个想着自己最好赶快死掉好继位的儿子,一群贴身服侍也可能是要刺杀的宫人、太医们,一个明知道想要夺了自己性命但却能让自己得到最大慰藉的女生,再想想南方还有两大片没有收复的国土和大批蠢蠢欲动的对手。试想,生活在这样一个圈子里,曹操该是怎样的英雄!影片似乎也给曹操一生的头痛症找到了原因。这样的压力,这样的环境,也确实铸造了曹操这样一个桀骜不训的性格。

篇12: 铜雀台影评

《铜雀台》:用另一种玩法重写三国杀

近年来,华语电影市场的古装大片趋势正在一路走低。从眼下看,正呈现着一种转轨和变革的趋势,当《铜雀台》作为导演赵林山的处女作却展现出高于华语古装大片普遍水准之后,给大家带来的不只是耳目一新之感,更多的是一种有保留有突破的结果。

这种保留与突破,使得观众跟随编导,换了个玩法来重写三国杀故事。

先说保留,作为广告导演出身的赵林山抓住了古装华语大片的精髓,对于注重视觉感受的古装大片,杀手锏无外乎是自成一派的视听风格与富有冲击力的动作场景。在以往的很多华语大片中,独缺的便是前者,视听效果上如何将二者与文戏的融合,与剧情的契合才是好方向,去脱离单纯的猎奇与冲击。

好在这一次无论是文戏还是动作场景,本片都把握住了吸引观众的要素。以视听风格为例,很像《夜宴》开篇,稍纵即逝的那些黑武士策马扬鞭的黑夜画面,加上漫天风舞的飞雪,倍加厚重之感;而配乐上,梅林茂显然比古装大片惯用的赵季平与谭盾,整体更适合这种杀戮故事,很多场面里那种步步惊心的试探与杀戮前的序曲,都用绝佳的节奏与弹拨,给观众倍增紧张之感;至于很像是《黄金甲》的双方拔剑对战镜头,双方剑身互擦冒出的火花配合上演员面部的特写,让这一切变得瞬间剑拔弩张起来。实际上赵林山还是有所保留,在这些过程中,逃不开摄影赵小丁所掌镜记录下的对称画面,或者宫廷大殿,它们是让你将这部戏与前任所有古装大片联系起来的最佳场景。当然,也是务必出现的场景。除此之外,这部戏还是遵循了古装大片不太“接地气”的无奈与瑕疵,没有出现市井与生活气息的片段。只剩宫廷内斗与兵变杀戮。

但是,纵使这般,《铜雀台》已经做到了很好的效果。它平衡了必要的武打场面与推进剧情的文戏之间的关联。所有本片的武打场景,都依托想象力有效拓展了空间,杀曹第一幕,将弓弩与绳索之间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虽然刚刚提到了《黄金甲》,但需要放心的是,本片的动作场景早已脱离了群演们群众做团体操的年代,很多演员的面部特写捕捉了他们的一切。在这种处理下,他们不再是棋子,而成为了活生生的有恐惧,有喜怒的个体。除此之外,每一刻的打斗都配合着主角之间的关联,穿插在剧情之中,毫不突兀。至于文戏,需要感谢两点:那便是演员们群众的出色发挥,以及摄影给出的空间。先说摄影,比起大部分影片为了追求风格化,不再老老实实抓表情,求细节的结果。赵小丁的中景,配合着演员面目表情的特写,完整的捕捉了每一瞬稍纵即逝的细微表情。虽似舞台剧般事无巨细,却是刚刚好,火候正酣。

周润发最后完成了《赤壁》时无法出演曹操的遗憾。毫无疑问,他是整个华语影坛最适合完成这个最具争议枭雄的演员。那种不怒自威和超强霸气无人能敌。尤其是在一些文戏的对话环节,这个曹操显得深不可测的同时,也演出了一个臣子的忠心与不被明白的无奈。在结尾,那个失魂落魄的背影令人动容。苏有朋的进步之大令人为之兴奋,回想起五一档期的《杀生》中略显遗憾的表演,这次的汉献帝一角更具挑战的同时,也层次感更分明。时时刻刻都浮夸却时时刻刻都适度,这个汉献帝不一般。

与此同时,这也是笔者印象中苏有朋从影以来最精彩的表演。刘天仙虽然依旧时而木讷,且她与玉木宏的那段感情戏与主线稍感脱线,却已经不再是那个在《鸿门宴传奇》时总让人出戏的她,发奋可见,发展空间有之。

如果形容今年的国庆档期,早已来开架势的华语影片,与突然加入的好莱坞大片应是混战一场。但从一马当先的《铜雀台》来看,其质量超过了一般华语大片的水平线。如果这是一次三国杀,那么这个游戏之好玩,才刚刚开始。

篇13: 铜雀台影评

《铜雀台》:在讲权谋与孤独的文艺片

最近几年,中国的电影多学好莱坞的叙事风格,尤其在剧本创作上,人物性格的设定都照搬了好莱坞的创作模式,这个毛病,又以严歌苓等一批编剧为甚,《金陵十三钗》便是很好的代表。这种现象造成,很多电影均有一个现成的故事模板,剧本创作则是在这个模板的基础上增加血肉罢了,行话叫填词。因此,很多大片,我们看着是中国人拍的中国人演的,但骨子里边却是好莱坞的,是舶来的。我们少有在自己的话语逻辑套路中寻找突破的好故事,哪怕是中规中矩的.故事。

在这一点上,电影《铜雀台》的编剧汪海林做了值得肯定的突破。如果说的《鸿门宴传奇》是一个完全香港套路的“总裁跟员工之间的雇用关联”的商业片的话,那《铜雀台》则很好的摆脱了港片惯有的商业时代的打量模式,用中国传统的文艺笔法,透视了权谋交织下的孤独,并透过这种透视来完成对人物命运的感慨——略显中国古典小说的感慨气质。当然,对“权谋交织”的刻画笔法,是好莱坞风格的电影中所少有的,亦或能够不客气地说,唯独国人,工于权谋。

电影《铜雀台》开篇便是曹操全军缟素,让皇帝跟曹丕等人措手不及,这是权谋;及至刺杀曹操不成,反被曹操到朝堂上来问罪,各方的表演,均是传递着国人惯用的权谋精神;甚至于曹丕急于让曹操称帝云云……说白了,就是互相算计,看最后谁把谁撂倒了。近来,电视剧中的宫廷争斗的戏尤为火热,问其缘由,归根结底还是国人对“心计”一词的玩味甚欢。但诸如《宫》等大戏,均还只是女生心计,《铜雀台》则抛开女生,展现男生间的“宫锁心玉”。女生争斗,多是为男生,而男生争斗,则多是觊觎天下。对天下的觊觎,说好听点,便是政治。有政治,便出军事,出军事,便显杀戮。

鲁迅先生曾有《谈皇帝》一文,其间提到“红嘴绿鹦哥”这道菜,做臣子的要作秀于皇帝,做皇帝也同时要作秀于臣子,乃至天下。这种作秀,便是权谋。臣子作秀不难明白,为何万人之上的皇帝也要作秀?麦庄的《关云长》这部电影中,大配角曹操一副大无畏的精神,不怕天下人说他为奸贼,这显然是个人英雄主义,是编剧们的一厢情愿,是对古代帝王权谋的严重忽视。看《铜雀台》,我们便能够知道,不但曹操需要作秀,乃至皇帝也要作秀于世人。权谋这个东西,无处不在,无人可防。及至电影中刺杀曹操不成,被车裂之前的皇帝老丈人说的一句话,方道出权谋真相:得民心者得天下。汉的开国皇帝约法三章,作秀而已,民心便来了,你不作秀,也许只能落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下场。

各路均是表演。《铜雀台》中,曹操在演,皇帝在演,妃子在演,太医在演,曹丕也在演,演的便是权谋,谁最后一个倒下,谁就是赢家。该部电影中,曹操真撂倒了一个之后一个,最后,把自己的儿子也撂倒了,他真成了孤家寡人。权谋导致演戏,演戏导致愈加的要权谋,最终,没有人能够信任,曹操只得孤独。该部电影中,涉及曹操剑冢一场,别有风味,他只能孤独到与死去的敌人为朋友了。借此,戏中曹操需要雎儿,认为只有这个女生还算单纯。当下,中年财主们多找女大学生买醉,未尝不是怀着一个不期也来个单纯的邂逅的目的的。

这便是曹操的孤独,也是世俗好处上成功男生的孤独,源于权谋的孤独,越“成功”则越孤独。电影《铜雀台》以权谋为看点,以“审视权谋导致的孤独”为情怀点,中规中矩,把一个关于“杀死曹操”的故事讲圆满了。当然,这种圆满,是建立在以第三方女性视角的独白基础上的,在权谋之外,未尝不为血雨腥风增添了几丝殷柔。刘亦菲饰演的雎儿,多处独白,一方面弥补了刘亦菲演技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正是透过女性视角来关照男权世界的尔虞我诈。这种独白,为电影凭添了几分文艺色彩,则更显出创作者的浪漫主义来。

《铜雀台》的剧本对白可圈可点,编剧对古典语词的调度值得肯定。但是,整部电影小高潮不断,但最终的大高潮,却没有出彩,于观影者一面来看,缺少了最终的感情爆破,直白一点说,便是看着但是瘾。当然,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更认为,中年男性,尤其略有世俗成绩的男性,在看这部电影时,或许更能取得情感上的认同——毕竟,我们从未放下权谋,也从未离开孤独。

关于该部电影的点评,笔者也将在电影一周酣第三十五期的节目中,着重展开,更多节目资料,敬请关注:

篇14:铜雀台经典台词

《铜雀台》讲述了曹操自封魏王,并且筑建了宏伟建筑铜雀台(在今邯郸市临漳)。之后曹操之子曹丕劝说父亲取代汉帝,然而反对者却也在对抗着他们。

曹操(周润发 饰)的部属、尤其他的公子曹丕(邱心志 饰),希望借此良机推献帝禅位、曹操登基;同时反对曹操的势力,也加紧了行动,无人知晓四星合一之时,大汉天下将发生何种惊天动地之事。 关中,马超、韩遂的俘虏营后方,少男穆顺(玉木宏 饰)、少女灵雎(刘亦菲 饰)被一支铁骑掠走,押到一个巨大陵墓里,进行残酷的训练,他们将被塑造成铁血死士,完成一个不可告人的惊天任务。 五年后,曹操盛殓关羽,回到铜雀台,灵雎一袭红衣出现在曹操身旁。柔弱的汉献帝(苏有朋 饰)、野心勃勃的伏后(伊能静 饰)对曹操的归来噤若寒蝉,大臣们亦是各怀鬼胎。四星即将合一,一出“杀死曹操”的阴谋大戏正在紧锣密鼓的谋划着……

《铜雀台》经典台词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来,再给孤唱一首吧。

3、爱卿,你可吓死朕了。

4、本宫愿助将军杀了他。

5、为什么不把这个权利交给我?

6、爱卿,这口味是否重了些?

7、请念到名字的人过来吃肉。

8、你们保一个无能的皇帝干什么?

9、四星聚合之前诛杀曹贼全族。

10、知道当年孤为什么要修铜雀台吗?

11、时光如白驹过隙 转眼以至暮年。

12、近不得孤的心,就近不得孤的身。

13、有你父王在只怕这天下还轮不到你。

14、如果阿爸没意称帝,你可有弑父之心。

15、与你生在同一个时代,是朕的悲哀。

16、为什么你非要把喜欢的东西置于死地?

17、孤不怕遇到敌人,只怕遇到愚蠢的敌人。

18、孤能走到今天,就是从来不相信任何人。

19、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20、若是这个天下是我的,我就让你做真正的皇后。

21、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杀一个人,杀一个全天下权利最大的人。

22、人人欲为帝王离析天下,匡扶汉室,重振朝纲,是刺杀一个人就能办到的吗?

23、你说的这天下,连我和我爱的人都容不下,这样的天下,与我有什么关系啊?

篇15:铜雀台赋

铜雀台赋_曹植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原文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三国志》版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三国演义》版

译文

跟随丞相,游春观景,登上了铜雀台,欢娱之情油然而生。

仰脸望天,天空显得无比开阔,低头看地,地上记载着丞相的伟绩。

这真是个雄伟而高大的建筑,两边的高台好似漂浮在太空。

美丽的飞阁高接云天,远远地连着西城。

可以看到漳河之水曲弯流长,亦可看到座座花园郁郁青青。

(在这里)左右还有另两座高台,台上有龙凤的金玉雕像。①

而东西两侧又有两座高桥,如同空中彩虹一般。

(在这里)低头可看到皇都的宏大壮丽之美,抬头则见云霞的.轻慢浮动之美。

(于高台上)喜悦于众多才子的争相荟萃,好似周文王梦见飞熊而得太公望。②

(如此得意之下)仰头享受春风的温暖轻柔,闻听春季百鸟那宛如幼婴哭泣般的嘤嘤鸣叫。

直达天云的高台既然都已经立起来了,那么家父的愿望必定能实现!

对天下施以仁政,使得人们对京都倍加恭敬。

这样还要说只有齐恒公和晋文公所治理的才算是盛世,这种人岂明白到底何为圣明之君?

就(像家父管理的)这样已经很好了!恩惠和恩泽已经远扬于天下了!

这般成功地辅助了皇帝,安定了四方啊!

(家父)顺天地的规律而行,其辉煌的光芒如同日月一般!

(这般人物)应该永远尊贵而没有终止的一天,其地位会和东皇太一般,其年岁也会和东皇太一一样长寿③

(他会)拿着龙旗遨游天地,驾着鸾车周游浏览。

其恩德广布五湖四海,美好的事物越来越多,百姓也安康。

希望这台子永远牢固,快乐的心情永远都不会结束。

注释

①龙凤的金玉雕像:原文里的玉龙与金凤指的是铜雀台旁边的另两座高台,一为冰井台,一为金凤台,曹植谓之玉龙与金凤。

②周文王梦见飞熊而得太公望:太公望即姜太公。传闻周文王梦见奇像,译梦为“虎生双翼为飞熊,必有贵人相助”,后来果然有姜太公相助。曹植此说是指家父必有贵人相助,得以成大业。

③东皇太一:是汉代人崇敬的太阳神,是《九歌》中最高天神,人首鸟身。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五年,曹操击败袁绍及其三子,并北征乌桓,平定北方。于是在邺建都,于漳河畔大兴土木修建铜雀台,高十丈,分三台,各相距六十步远,中间各架飞桥相连。然后曹植做出这部作品。

篇16:铜雀台经典台词

三国鸿篇巨制铜雀台由赵林山执导,周润发、刘亦菲、玉木宏、苏有朋、伊能静、邱心志、姚橹、倪大红等联合主演。曹操(周润发 饰)的部属、尤其他的公子曹丕(邱心志 饰),希望借此良机推献帝禅位、曹操登基;同时反对曹操的.势力,也加紧了行动,无人知晓四星合一之时,大汉天下将发生何种惊天动地之事。 关中,马超、韩遂的俘虏营后方,少男穆顺(玉木宏 饰)、少女灵雎(刘亦菲 饰)被一支铁骑掠走,押到一个巨大陵墓里,进行残酷的训练,他们将被塑造成铁血死士,完成一个不可告人的惊天任务。 五年后,曹操盛殓关羽,回到铜雀台,灵雎一袭红衣出现在曹操身旁。柔弱的汉献帝(苏有朋 饰)、野心勃勃的伏后(伊能静 饰)对曹操的归来噤若寒蝉,大臣们亦是各怀鬼胎。四星即将合一,一出“杀死曹操”的阴谋大戏正在紧锣密鼓的谋划着…… 。

篇17:铜雀台经典台词

1、孤不怕遇到敌人,只怕遇到愚蠢的敌人。

2、近不得孤的心,就近不得孤的身。

3、孤能走到今天,就是从来不相信任何人。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5、与你生在同一个时代,是朕的悲哀。

6、以前我当自己是神,现在我才知道自己不是神。

7、天下为民所有,从此骨肉不分离。

8、那一剑必须刺下去,刺过这动荡的天下;刺过这命运的不公。

9、今日共赴禽兽之宴。

10、曹丕跟伊能静饰演的皇后上床之前对她说:日后,天下若是我的,我将封你为皇后。

11、我能走到今天,因为我谁都不相信。

12、生,何尝不是一场痛苦;死,又何尝不是一场解脱?

【越剧《铜雀台》观后感】相关文章:

1.铜雀台影评

2.铜雀台,铜雀台刘长卿,铜雀台的意思,铜雀台赏析

3.穿越剧观后感

4.铜雀妓,铜雀妓王?m,铜雀妓的意思,铜雀妓赏析

5.铜雀妓,铜雀妓刘方平,铜雀妓的意思,铜雀妓赏析

6.新编越剧《李慧娘》观后感

7.《铜娃说孝道》观后感

8.介绍越剧说明文

9.电视剧《燕云台》观后感

10.越剧·母亲-散文欣赏

下载word文档
《越剧《铜雀台》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