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门纪录片观后感
“徐艺洋洋自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生门纪录片观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生门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篇1: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生孩子,可能是一个家庭一生中最喜悦的时刻,也可能会把一对母子送到鬼门关前。对于前者,我们身边看到的太多,而对于后者,我们知之甚少或者选择避而不谈。导演陈为军在纪实电影《生门》中,把镜头对准了中南医院的产房,用700多天的时间,真实记录下4位孕妇艰难诞下新生命的过程,让我们直面生产背后的故事。
电影《生门》选择的四个家庭都是早产儿,这就注定了这部电影会格外揪心。像“定时炸弹”一样的高风险妊娠、手术室里命悬一线的抢救、尚未足月前途未卜的小生命……四个家庭的命运像过山车一样,看得人心惊肉跳。这里有身无分文,却需要5万块钱拯救一大两小三条生命的丈夫;有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发育迟缓,却在医生的坚持下顽强求生的胎儿;有心脏两次停跳,全身换血4次,在死神面前艰难转身的孕妇;有冒着生命危险怀上第三胎,非要生一个儿子不可的农村妈妈;还有“拆弹部队”首领——妇科主治大夫李家福的一次次力挽狂澜。
最让观众揪心的大概就是那对来自大别山区的双胞胎父母,因为没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5万元的手术费用让山里的汉子抹起了眼泪。就连医生都曾劝他斟酌,毕竟即使手术成功,一个早产儿的救护费用也要在十万以上,更何况是双胞胎。但父亲始终坚持,大人小孩都要保,最终他借遍全村,几百、几千地凑齐了手术费,甚至还借下2万元高利贷。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手足情深、邻里互助,质朴的山里人再穷也为救人伸出援手;我们也看到了医者仁心,大夫想方设法为患者省钱;导演也借村民之口对农村医保制度、贷款制度提出了质疑:在生命面前,制度可否有通融的余地?
电影里更具争议的是一位想要让妻子引产的年轻丈夫。因为孩子被优生科判定发育迟缓,父亲难以承受孩子可能不健康的后果,更担心人财两空,坚决要求医生引产,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后迟迟不愿意交钱抢救。但产科、儿科的医生们却站在人性和法理的角度,坚持认为要给孩子一次机会,毕竟这是一个生命,还有可能是一个健康的生命。置身事外,很多观众可能会质疑这个父亲,如此狠心地要放弃自己的亲生孩子;但倘若换位思考,一个不健全的孩子一生的痛苦,以及会给这个家庭带来的灾难,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承受之重。关于生命的抉择,如此痛苦,却又无法回避,这样的故事编剧编不出来,却被镜头真切地记录下来。
电影的最后,画外音问小男孩,“你是从哪里来的?”小男孩用稚嫩的嗓音回答:“我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很多子女可能并不知道,妈妈在生下自己的那一刻,经历了怎样的痛不欲生和惊心动魄。难怪有位男观众说,看完电影,他第一时间想给妈妈打个电话,问一问自己出生那天发生在产房里的故事。
篇2: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12月16日电影贺岁黄金档,张艺谋的《长城》被视为最大体量的电影,敢于与《长城》同日上映的影片,有葛优、章子怡以及一大批明星领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有欧豪等小鲜肉主演的《少年》,还有一部影片,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明星的《生门》。通过前期看片可以确定的是,《生门》在剧本故事方面,将秒杀上述三部影片,作为纪实电影的《生门》的每一个故事细节,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优秀的编剧无法编出来的。现实比电影精彩一百倍,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部影片身上。
什么叫“生门”?一个生命诞生的全部环节,家属的纠结感,从产科医生到产科护士奔跑的脚步,从产妇的父兄亲属到每一张真切的人民币,也包括每一台抢救手术的.关键时刻以及分娩室内外的人情冷暖。《生门》用了三年时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取得了四十位产妇及其家人的授权,采用镜头直击的手法,最后选择编辑了其中四位早产产妇在医院里里外外的故事。没有明星,没有既成剧本,没有大投资,全是对于一个生命从哪里来和怎样来的关注,也即一个小生命在未出生前和其周遭环境的关系,包括了其家庭,辗转经过的医院,在生产过程经历的种种困难与惊险,还在娘胎里时外面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医院的治病机制。
作为一个年看片超过100部的电影专业记者,作为一个在产房外焦灼过的父亲,我上一次为一部电影流泪还是六年前。那是在唐山市体育中心潮湿的草地上,我一边看着《唐山大地震》电影,一边把电脑放在腿上泪流满面地书写。看《唐山大地震》之流泪,是为了生命的逝去和艰难成长。
看《生门》,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体验。
男婴成功产出,产妇夏锦菊遭遇血崩,失血近两万毫升,相当于身体里的血换了好几遍,唯一的办法是切除子宫,但产妇却执意保留。为此,全体医护人员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子宫保卫战……
另一个产妇,中央型前置胎盘,双胎、重症糖尿病,保大人还是保小孩?铁汉柔情,泪洒病房。医生、病友、家人、朋友,筹款借贷的生死时速。
生男还是生女?为了生一个男孩,产妇曾宪春怀了第三胎。妊娠晚期,子宫穿透,命悬一线。赌命怀胎,换来丈夫的忏悔和全家的热泪……
医疗题材的影视作品多了去了,《生门》真实而残酷,但不乏轻松幽默。现实中被称为“中南一把刀”的中南医院产科主任李家福,是个充满魅力的人,有病人问,“李主任你哪天休息啊?”他幽默地说,“我休息日是32号!”早早地赶到办公室里,他也会拿起喷水壶,为他那早已枯掉的绿植喷喷水,引来观众一阵善意的笑声。有记者采访李家福,问他是否去看电影《生门》,他说,看电影要两个小时,够我抢救一个小生命了。没有救死扶伤的豪言,那是儒雅的医者父母心。
看《生门》的感受是复杂的,一会儿紧张地抓住影院座椅的扶手,为命悬一线的人操心;一会儿泪流满面,为生命的到来,为生命之艰难。还好,最后流完所有的泪,你感觉自己像被洗礼了一遍。你想打个电话给妈妈,感谢她带你到这个世界,你想轻松地感慨,“你好,生命!”
篇3: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看完了电影纪录片《生门》,我已经泪流满面。我看的这场电影是电影上映前的点映,先看电影后付费,自愿付费,如果看着好就付费,看着不好就不付费。我付费了,不仅是为了电影拍得真实,而且为了妇产科医生,为了对他们的尊重和称赞,所以,我付费了。
而且,我写下这篇观后感,希望大家都看看电影纪录片《生门》,通过这部影片了解生命之门的妇产科,了解这群肩负着两条以上生命的妇产科医生。
更希望那些剖宫产二胎的准妈妈们看看这部电影,了解剖宫产二胎的风险,为自己的生命,为下一代的安全,根据自己的年龄、健康状况,好好权衡一下,减少二胎的风险。
篇4:大型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陈为军执导的纪录片《生门》将于12月16日上映。近日,该片在广州举行点映。对于这部聚焦产妇、家庭以及医生的电影,不少观众观影过程中表情凝重,甚至还有观众看到感动落泪。在采访中有观众表示:“真实记录血淋淋的事实,是每个人身边都会发生的故事,这样的影片上映太难得”、“很多人并不懂母亲都走过“鬼门关”,这个片子应该多推广,会震撼并且教育每一个人”。
据悉,该片获得包括央视在内各大媒体的好评报道之后,获得越来越多影迷的关注。在广州点映结束后,有观众及院线发行人员都表示,自己愿意当“自来水”,因为希望这部感人又有意义的电影能让更多观众看到。
篇5:大型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纪录片《生门》在北京举办别出心裁的“先观影后买票”点映活动。影片用纪实的方式记录了四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观影后,观众大呼感动,并纷纷主动补上票款。
由陈为军执导的大型纪录片《生门》将于12月16日登陆全国院线。该片聚焦了每一个家庭都会面临的生育问题。新生命的降临是每一个家庭的大事,《生门》制作团队,历时三年,跟踪拍摄了多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最终取材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完成本片。
片中,手里只有5千块钱的准父亲,面对5万块钱的医疗费一筹莫展地流下了男儿泪;33周岁的产妇夏锦菊在生产过程中大出血,心脏两次停跳换血1万多毫升,产科主任李家福以“生死时速”在鬼门关前将她救下;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被当地优生科判定需引产,但面对一条小生命,医生和家属完全做不到心如铁石。
影片真实记录了4位孕妇诞下新生命的过程,展现了复杂的世间百态,同时也并未回避在这个为生命而设的战场上的“残酷”。而在紧张之余,镜头也没有漏掉产房里的'人间温情,医患之间带有幽默感的交流、手术成功后在医务室里医生露出的腼腆的微笑,质朴得令人感动。
采访中,有观众称:“很多人并不懂母亲其实都走过鬼门关,这个片子应该会震撼并且教育每一个人。”也有观众直言:“很多人并不懂母亲都走过“鬼门关”,这个片子应该多推广,会震撼并且教育每一个人。”
篇6:大型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生门》在剧本故事方面,将秒杀上述三部影片,作为纪实电影的《生门》的每一个故事细节,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优秀的编剧无法编出来的。现实比电影精彩一百倍,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部影片身上。
什么叫“生门”?一个生命诞生的全部环节,家属的纠结感,从产科医生到产科护士奔跑的脚步,从产妇的父兄亲属到每一张真切的人民币,也包括每一台抢救手术的关键时刻以及分娩室内外的人情冷暖。《生门》用了三年时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取得了四十位产妇及其家人的授权,采用镜头直击的手法,最后选择编辑了其中四位早产产妇在医院里里外外的故事。没有明星,没有既成剧本,没有大投资,全是对于一个生命从哪里来和怎样来的关注,也即一个小生命在未出生前和其周遭环境的关系,包括了其家庭,辗转经过的医院,在生产过程经历的种种困难与惊险,还在娘胎里时外面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医院的治病机制。
作为一个年看片超过100部的电影专业记者,作为一个在产房外焦灼过的父亲,我上一次为一部电影流泪还是六年前。那是在唐山市体育中心潮湿的草地上,我一边看着《唐山大地震》电影,一边把电脑放在腿上泪流满面地书写。看《唐山大地震》之流泪,是为了生命的逝去和艰难成长。
篇7: 纪录片生门观后感影评
纪录片生门观后感影评
01
一部冷静,相对客观,肩负着使命的纪录片。最后一集后半部分,从航拍镜头到各个家庭越过生门之后的生活,让片子整体得到升华。前12.5集仿佛都在为最后的0.5集进行铺垫:生命的长河,双脚跨在生门的那几十个小时,身体和心理的痛苦、人性的折射、社会与个人的矛盾等等,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算得了什么呢?但是,它又是那么地重,可以把你甩向生命的闪光之处,也可以把你拖向黑色深渊,击垮、吞噬一切。
影片记录了某省重点医院妇产科一年的工作内容,科室主任李家福团队,在面对(特别是)高危产妇及其家庭的故事。
这些人在鬼门关徘徊,在生孩子面前,自尊是奢侈品,只有选择和被选择。有全身相当于换了2次血鬼门关来回徘徊好几次但丈夫始终不曾出现她依然对生活积极乐观,也有家庭一分钱都凑不出来了也要全力保住产妇和孩子,也有家庭经济能力可以但为了1w块害怕人财两空迟迟犹豫要不要马上给孩子做急救,也有隐瞒真相到全盘拖出全家一起使劲儿的,还有为了省钱一拖再拖顶着突然爆血死亡的风险也要撑着往后多挨一天的…
每一集,网友评论最多的就是:1.为什么没钱的人总是大病这么多?2.为什么没钱的还要生?以及生这么多?3.没文化真可怕。
的确,影片重点描述的人群是高危大病产妇,而且这些产妇多是来自问题家庭、贫穷家庭。医患矛盾、社会环境与个人处境的无助、经济困窘与人性,一览无余地展开在手术台上。
02
想起《看见》里的一句话:“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纪录片没有电视剧那么精致,但贵在绝对真实,真实到把世间百态都尽量毫无保留美化地展现出来,它不是裹着棉花的软绵绵的石头,它出其不意地给你重击,每一下都掷地有声。
以前听妈妈提起生我和姐姐时候的凶险,总是不以为意,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才算对妈妈和家人经历的一切有了比较切身的体会,好像看到了下病危通知书时傻眼的全家人,和妈妈躺在手术台上紧张又无助的样子,她以前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啊,但为了我们真的是付出了很多。那时候也是碰到了人好医术高的医生们,才能有现在的我们仨儿。
要永远永远对妈妈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不浪费所有人对这条生命的期待!
03
我以为《生门》,不仅仅是一部讲述“与妇产科相关的医疗纪录片”。是一束直击穿你内心无数层防备的温暖的光。
你内心的无数层防备都有什么?生死?好,你以为上来就是人生的大问题,生死,《生门》当然讲生死,可是生死重要吗?有的人出生了。有的人死去了。有的人老来得子鞭炮祭祖,有的人放弃胚胎内疚终生。已经发生了的我的出生。即将发生的我的死亡。为何总是质疑出生和惧怕死亡。天天面临生死的医生怎么想?生死重要吗?生死就在那里。
你内心的无数层防备还有什么?生活?好,出生了,就要生活。富人的生活,贵人的命运,穷人的挣扎,贱民的宿命。至少在生死前,大家是平等的。可真的平等吗?为了出生,穷人要省吃俭用保胎,这是穷的不平等;为了出生,难产的富人要经历生死,这是富的不平等?真的不平等吗?出生了,开始了生活,接受发生的,承认未成的。我们一直这样,活着。
为何是击穿心防?因为那些我不想面对的问题、不想思考的问题、假装不存在的问题,在这部纪录片中,甚至来不及过我那想装模作样的大脑,就直抵我的心。我不想面对这些社会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不能受到教育?为什么有的人重男轻女?为什么有的人会放弃自己的骨肉?为什么有的人会被拐卖?为什么有的人老婆生孩子都不肯出现?为什么精神病人嫁了人就活该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为什么有的人要插队?为什么有的人在公共场所非要大喊大叫?为什么贫富如此不公?为什么医患关系如此僵持?明明医生已经辛苦到怀疑人生,看不到那不断下降的医生数字吗?为什么媒体如此不负责任的助纣为虐?我不想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说话的态度比说话的内容还重要?为什么善良的人也会有恶的一面?我们如此辛苦的读书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我们如此拼命的打工,得到了什么?付出是不是真的有回报?用真心的爱就能收获真心的爱吗?我假装不存在这些问题:没有钱你连住院都住不起,你只能看着老婆大出血孩子保不住;没有钱你连保温箱都不敢多待,你只能期待孩子多在肚子里待一天因为那真的便宜一点;每天都面临生离死别真的`受不了我假装自己的心很硬很硬;每天都捐款我也吃不消就当我是一个坏人吧;每周70个小时的工作我也是人我也想活着;我父母如此养育我到大我不能陪伴他们身边还要接受不理解的人的谩骂;明明做一个自私的人会更容易一些为什么我们还要挣扎。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焦虑。为什么不忿。为什么感动。为什么心软。这些我不想面对的,不想思考的,想假装不存在,却真实的每天发生的,我不想去思考的为什么,在《生门》里,没有经过我不想思考的脑,就已击中我来不及变硬的心。
《生门》的格局之大,已可以出离时间。你如何看待生死?你如何待人接物?你的初心如何?面对挫折和苦难你如何面对?朋友、爱人、亲人,你生命的幸福是否来自这些点点滴滴的爱?生门只是缓缓说出一个又一个故事,但却是永恒的主题。你看鞭炮祭祖,你看生子派糖,你看母慈子孝,你看夫妻和睦,你看,这是中国人的生活。世世代代,就这样活着。
陈为军导演叙事无比克制,而世界观与格局却无比宏大,生门记录的,是浓缩的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存影像,有这样的艺术家,是观众之幸。有戴年文先生这样的制作人,是文化之幸。有能让《生门》呈现的平台和土壤,是国家之幸。
有幸看过《生门》。今生有幸。
篇8:讴歌母爱的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谈及拍摄纪录片的初衷,陈为军说,现实的故事能让每一个编剧汗颜,他认为,只要把镜头对准生活,拍出来的就没有年龄段的限制,适合所有人。因为太真实,有男观众起身表示,要感谢妈妈的生育之恩,但以后决定不让女朋友生孩子。
拍纪录片?陈为军:现实的故事能让每一个编剧汗颜
拍纪录片,陈为军是半路出家。他曾为BBC、NHK拍过纪录片,底,讲述小孩子选班长的《请为我投票》还曾入围第80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长名单。陈为军说,“现实的故事能让每一个编剧汗颜”。为此,他始终把镜头对准生活,这次的《生门》也不例外。
《生门》,片如其名,聚焦产房里的生死和温情。这是一部讴歌母爱的纪录片,但其中又包含了很多对于社会、人性的观察。在这样一个狭窄的空间,母亲和孩子、病人和医生、医生和家属、病人和家属,电影好似一面镜子,映照的是整个世界。其中有一幕,剖腹生产的女儿挣扎在生死线上,因为疼痛双手扭曲变形,一旁的父亲上前帮女儿的手捋直,将额头贴在女儿的额头上,对着女儿不住的默念,“有爸爸在。有爸爸在。”简单,真实,透着暖,也透着光。这是《生门》最隽永之处,也是导演口中“真实的力量”。
纪录片重在体验 有观众看完决定不让老婆生孩子
为了拍摄《生门》,陈为军和团队花了三年半的时间,跟拍了大量的素材,最后撷取了片中四位妈妈的故事。谈及这一过程,陈为军分享说,拍摄纪录片,因为要探入别人的隐私,更需要平等的交流。
既然有一个长期的相处过程,拍摄者会不会模糊自己的立场?对此,陈为军强调,纪录片不像剧情片,剧情片有一个目标,剧情也是一个寻找谜题的过程,而纪录片不是,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他认为纪录片要做的不是解答疑问,也不是表明立场,而是带着观众去体验。至于片中看似偶然的“神来之笔”,陈为军说,那不是刻意添加的`,而恰恰是真实的魅力。如果说有目标的话,陈为军说,他希望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有了观众的解读,这才能成为一个作品,否则它只能是一段视频。
不过,有观众看完后,表示,生小孩太痛苦了,决定以后不让女朋友生小孩了。另一位女观众则起身再三激动表示,应该让家暴者多看看这部电影。导演回应说,女人太不容易。他说,这个世界上,男人可以是坏人,但女人永远都是好人,如果女人也坏,那这个世界就没有底线了。
篇9:讴歌母爱的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生门》由陈为军执导,耗时365天双机位跟踪拍摄,从40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中选取了4个作为代表。虽然这是一部纪录片,不过故事性较强,主要讲述了这4位遭遇极端情况的产妇及其家人在医院生产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考验。所谓极端情况,就是生活中不算常见的病例,比如“中央型前置胎盘”的孕妇,还患有糖尿病,而且怀了双胞胎,随时都会大出血,需要5万元的手术费,但孕妇并没有医保、只有5千块钱,诸多问题接踵而来。此外,还有患有妊娠高血压、孕龄28周孩子却没有胎动的孕妇,以及手术中血崩需切除子宫的孕妇等等,在手术室里的真实情节看得人触目惊心。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展现普通医疗过程的影片,手术只是个引子。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表示,开篇的那场手术带来的震撼难以比喻,“把人的生死表现得淋漓尽致,后面才开始展现经济、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后面的问题,都是直指人心的,不少专家都表示,这部影片含义颇深,能够引人深思。
作为一部纪录片,《生门》选择在12月上旬公映,届时将会与《三少爷的剑》、《少年》等热门影片同期竞争。对于票房前景,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生门》会成为一匹黑马,可以依靠口碑传播来影响票房。
篇10:讴歌母爱的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底,导演陈为军和他的伙伴将摄影机架在了中南医院妇产科,一拍就是两年整。信奉“选题在你一公里范围之内”的陈为军,此前的纪录片作品曾获得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也曾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单元。这一次的选题,同样颇费思量。
“这就是一个高度浓缩了的滚滚红尘。”在陈为军看来,医院的妇产科集结了穷与富的对比、生与死的挣扎、舍与得的纠结、老与少的代沟。每七天,新的人间悲喜就在这里轮换一遍。他们在中南医院跟踪拍摄了2年,素材量达500个小时,最后从拍摄到的40个完整故事中,选取了代表4种不同类型的故事,剪辑成了纪实电影《生门》,将于12月16日与全国观众见面。
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和当下语境里,生育是一个相当私隐和敏感的话题。被《生门》镜头记录下的,自然有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但更多的是焦灼权衡,生与死的拉锯战,甚至是对观念与伦理的拷问。“任何矛盾都像一个立方体,由6个面组成。我们认为有些社会问题很尖锐,是因为并没有把矛盾的各个方面全部摆出来,当你真实、客观、公正地摆出这些矛盾,明晰它的前因后果时,就会发现,对立最终可以达成和解。”陈为军说,医院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其实把医院的故事拍好了,也就把咱们中国人拍好了。”
在《生门》里,你确实可以看到“最大公约数”的中国人。他们极普通,普通得就像你在任何一班公交车、任何一家小饭馆甚至任何一个医院取药小窗口遇见的那些人,而他们的悲喜得失就在此刻、就在这片土地上。是的,技法再高超的导演也抵不过生活,真实就是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最大的魅力,真实的笑、真实的哭、真实的纠结、真实的命悬一线,具有任何演员都无法演绎的穿透力。
“他们面对生命的那种敬畏,面对困难的那种隐忍,正是我们民族性格里最普遍最深沉的一部分。”陈为军说,某种程度上,纪录片导演很像社会学工作者,“区别在于,影像是面向大众的,而不是局限于学术圈,就像白居易的诗歌,老太太也能看得懂。”
篇11:《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
一、讨论主题:
《罗生门》带给我们的感受和思考
二、参考资料:
1、电影课讲记:《罗生门》--没有真相的东方社会特征(张校长的博文)
、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黑泽明电影《罗生门》观后感
武志红的博文三、讨论提纲:
1、这部影片给我们的最大感受(包括不明白之处的讨论)
2、“没有真相的东方社会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对人的影响
3、看了学堂的讲记思考一下,我们和孩子看这部片子时有哪些不同的
四、讨论要点记录
1.这部影片给我们的最大感受(包括不明白之处的讨论)
A1欣赏女士
2乞丐代表大众的心态,别人做了坏事,我也可以
3僧人代表爱心
B1未体现人的神性,每个人因相而生
C1武士的形象和我之前对武士的感受差异很大(例如《聪明一休》、《最后的武士》中的.豪气、负责任、尊重)
2我们从中应该学习什么?――提高“观察”能力、提高――“思维和推理他人行为”的能力――落实到“自己应该如何做”?(“做味精”还是“做放味精的人”)
3学堂在修炼自己的过程中,每次发生事情如何处理,都是在体现自己
D1樵夫的过错不少!
2.“没有真相的东方社会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对人的影响
A1长期受儒家影响,自欺、欺人,不真诚不真实的世界,有隔膜
2我们家长其实都是功利的、甚至是贪心的
B1相信相信的力量!我们相信什么,就发生什么、实现什么
2“无挂碍”、才会“无有恐怖”,罗生门观后感|观罗生门有感,观后感《罗生门观后感|观罗生门有感》。周围的环境、文化、上下级等等的关系中,有多少尊重的成分呢?做给别人看的成分有多少呢?
3我们的自我选择被遏制到哪一层了呢?
4修行在日常生活中
3.看了学堂的讲记思考一下,我们和孩子看这部片子时有哪些不同的
A1用更加真诚的心与人交流
2外圆内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和分析,但是,批判性思维不等于批判性行为
B1把以前看电影的“娱乐行为”渐渐提升为“学习和感受、体验的行为”
4.推荐电影――《冒牌天使》、《远去的飞鹰》
五、相关链接
日本电影《罗生门》带来的感受和思考(浩如妈妈宋文苑)
观看《罗生门》有感(佳儒爸爸温庆德)
篇12: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一)先看这部电影,首先感到的是作者对电影情节设计的巧妙。以和尚,樵夫和乞丐在罗生门的对话为就是主线引出案件情节的发展,抒发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和尚、樵夫的对话引起我们的兴趣,乞丐正是代替我们一步一步、一问一问引出这个简单的事件,就是强盗见一对夫妇色从心起,占有了女人,杀了他的丈夫,可是这三人对事件的过程的描述却大不相同。
那么我们先是看樵夫的话,也就是真实的故事吧
强盗占有了女人后恳请女人嫁给他,女人割开丈夫身上的绳索无声的说明两个人决斗,省着的倒塌。女人的丈夫惊慌拒绝不愿为一个失贞的女人赌上自己的性命,强盗和武士犹豫中,女人显现出不一般的凶狠,讥讽男人的怯懦,痛斥他们的软弱,于是两个男人被激进行了一场狼狈的战斗。强盗杀死男人后女人却因惊恐逃离了。
强盗的故事少了什么,又多了什么呢?
强盗占有了女人就要离开,女人抓住强盗要求他杀掉自己的丈夫并许诺跟随强盗,强盗割开武士的绳索进行了一场英勇的战斗,强盗杀死男人后女人却因惊恐逃离了。
也许女人的故事是最不合理的了
强盗占有了女人后恳请女人嫁给他但被女人坚决拒绝,女人割开丈夫的绳索却不想丈夫一脸憎恶,女人泪如泉涌在心痛中晕掉,醒来后发现丈夫已死,匕首插在胸口,强盗不知所踪。
那么武士呢,一个魂灵,没有说谎的必要了吧
强盗占有了女人后要离开,女人拉住强盗要求他杀死自己的丈夫,()却被武士鄙弃,强盗割开了武士的绳索并要求处置这个无耻的女人,女人逃走,强盗离去,武士羞愤自杀。
这样看,是不是清晰了很多呢?每个人的故事都去掉了什么又增添了什么,去掉了自己的懦弱、自私、无耻、给自己加上了世人所推崇的高尚的品行
一个强盗,怎么能恳请被人被拒绝?怎么能又一场懦弱狼狈的对抗?
一个女人,怎么能对丈夫不忠?怎么能如此凶狠强悍?
一个武士,怎可受此侮辱被杀?怎可抛弃受辱的妻子?
这是形象问题,是尊严问题,是世人的眼光问题。
这一点从多襄丸摔下马时就有征兆,明明是摔下了马还放肆大笑讽刺被人,我们来看看他 的那段对话吧:所以我从马上摔了下来,我从马上摔下来了?很明显,只有白痴会这样想。还有他为自己的辩白“如果不是那阵风,我是不会杀了他的。”这不都是为自己找借口,用这样的借口来掩盖自己的脆弱吗?我们来看看和尚和乞丐在影片中那充满哲理的话吧:“
因为人们太脆弱了才撒谎,甚至对自己撒谎” “人们总是想忘掉那些坏,甚至相信那些边做的好东西,因为那样做很容易。”
有很多关于罗生门的影评,人们很想从电影中找出点有深刻意义的东西,不是么?电影中的那段话,“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奇怪的事情,我已经看过太多的人像蝼蚁般的被人杀害,但即使这样,我也从来没听过如此可怕的事情,这一次,也许我真的不再对人类的灵魂报以信念了”于是那么多那么多的人都在讨论,人类的灵魂到底出了什么毛病,那么多那么多的人都在说着人类灵魂的黑暗可怕,但是我觉得,这正说明人类灵魂的幼稚软弱,脆弱,而不是可怕,这正说明,人类灵魂的希望,而不是失望。
在这个故事中,三个人说谎,是为了欺骗他人,更是为了欺骗自己,而他们这种欺骗的目的正是在乎别人对他们的想法,在乎在别人面前他们的形象。说谎正是说明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做的,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可耻的,他们之所以不敢承认,是因为他们的怯懦,他们之所以没有按他们的说法做,也是因为他们的怯懦,所以,看强盗,就算承认自己杀人也不承认自己曾经的怯懦举动,看女人,就算编的故事再荒唐也不承认自己曾经凶狠的一面,看武士,就算自己已经被杀,就算不指出杀害自己的凶手,也要尊严的死去,坚持自己死于自杀,看吧,人类的灵魂多么无知,幼稚,软弱,哪里可怕?哪里黑暗?他们的可怕黑暗,也许就是把过错都推给别人了吧,也许就是他们知道自己的软弱知道什么是对是错还是执意的期盼别人,期盼自己吧。可是,这不也是一种进步么?如果他们都把自己一系列不齿的行为认为是理所应当,认为没什么大不了,这才说明人类没有了道德的约束,这才更加可怕把。
所以,人类需要的,就是勇敢,就是实施。既然知道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要克服自己的软弱,勇敢的去做,不要蜷缩在小角落里,用编造的借口欺骗别人、欺骗自己,所以,与其在这部影片里寻找人类灵魂的黑暗,不如在这里肯定人类心灵的进步,毕竟,人的原始是无道德的而不是文明发达的不是么?但是肯定进步并不意味着肯定这种行为,我们要看到的,是人类的脆弱,软弱,我们要做的,是信念上的坚持,是让自己更加坚强,这样,人类才真的有希望,不是么?
《罗生门》观后感(二):软弱与欲望
小教083 周燕玲 0811011092
在老师介绍《罗生门》这部电影之前,说实话,我只听过罗志祥的那张同名专辑《罗生门》,当时大致知道“罗生门”就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说谎的意思。今天在课上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对于“罗生门”的理解更深刻了。
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年的片子。黑白,粗糙,淳朴。赤裸裸地将人性中的软弱和谎言展示在人们面前。
强盗、武士、女人、樵夫因为各自出发点的不同,将本来简单的一个事件解释的十分复杂。对于四个人在同一件事情上作出的各自不同的表述我就不多加赘述了,影片结束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导致四个人各执一词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都要撒谎?
“人们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谎……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不能对自己诚实”路人和行僧说的话句句在理。各执一词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
强盗想要表现自己即使杀人也要有的磊落气概,女人企图掩饰自己并不贞烈的事实和挑唆两个男人决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图掩盖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而樵夫迟迟不愿说出真相,只是想隐瞒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人性就是这样阴暗而赤裸地呈现出来,各执一词不如说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
回过头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欺骗固然是对。然而,软弱从何而来?再追溯回去,强盗在第一次讲述他所编排的说词时,便说了这样一句话:“仅仅是一阵微风。如果没有那阵微风,也许那个男人就不会死”.是的,就是那阵风。撩起了马背上女人的面纱,吹起了她轻柔的裙摆。随即他看见了她洁白的脚踝,她面纱下纯美的容颜。于是一切发生。仅仅是一阵微风,吹起了他内心最根本最原始的欲望。
武士有贪欲。如果不是有贪欲,即使强盗骗称有很多有价值的剑和镜子,武士也应该不为所动才对,但是他没有,因为贪,他被设计绑起来。而后面对被奸污的妻子,他自觉没有脸面继续活下去,从而选择自杀。这在日本传统文化当中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所谓的“士可杀,不可辱”.而强盗被抓后完全交代了他杀死武士的过程,没有一点忏悔,几乎是出于一种炫耀的神情,这是征服所带来的快感。本应该是局外人的樵夫,更有其完全的私欲。他完整看到了事件的经过,但是他报官时的说法与作证时的说法完全偏离了事件的本来面目,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私欲,因为他拿了那把镶着珍珠的匕首,为了让自己逃脱谴责,他选择了说谎。于是就有了在狂风暴雨的破败的罗生门下,行僧感叹这种不信任和谎言,比疾病、饥饿、战争等更为可怕,以至于让他几乎丧失了对人类的希望。行僧是宗教的代表,宗教应该教人相善,如果说连宗教都无力维护人性善恶,那这个世界会有多么可怕?路人说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让行僧和樵夫不能接受,但是在他们对往事的追叙中,似乎隐约印证了这个观点。
纯然是欲望,造就了每个人内心的软弱,并且构筑了每个人利用谎言企图展现的幻像。人心最深的地方,埋藏了多少阴暗而不可告人的秘密。幽暗破旧的罗生门下,鬼魂都觉得害怕的地方,却在柔和的阳光下真相大白。
故事的结尾,罗生门下被遗弃的小孩,哭声惨烈。路人抢夺了孩子的包裹,完全表现了恶的一面,樵夫出于善心予以制止,却被路人恶言相责,在路人说出匕首被樵夫偷拿的猜想后,樵夫完全呆了,不敢再出面制止,这就是私欲造成的软弱。不过影片的结尾还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最终樵夫还是良心发现,决定收养弃婴,此刻雨停了,太阳出来了,这说明在经历挣扎后,世界还是出现了美好的一面,是非善恶一线之隔,人性还是有可能弃恶从善的,这是一种新生,一种希望。
《罗生门》观后感(三)
经济1C 969034 蔡依蓉
随着年纪的增长,渐渐发现到社会上各角落的人心险恶,就算是再正直的君子,还是会拥有不为人知的黑暗面。这样说来的话,这世上不就没有可以相信的人了?其实不尽然,好人总是比坏人多的,只要自己心存善念,相信“四面体有六个面,看你要看哪一面”,心境一转,处境也会跟着改变。好人心安的活在世上总比坏人心惊胆跳的每天过活好吧!至少我现在是这样认为。
影片中每个角色都各说各话,因各自处境的不同,在接受审问时只能说出对自己有利的证词。对!这就是人性的缺点,人性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迁而改变,如同古代亡夫的女子必须守寡多年,然而得到的只是贞洁牌坊一座和死后的好名声;而现在女生自主权上涨,不少女生都劈腿同时跟很多个男生交往,有谁能说这是错的呢?古代女性听了应该会愤愤不平的从水泥地上钻出来吧!因为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当然也大相迳庭。
在此片中也探讨到人们爱逃避现实的问题,强盗和武士逃避了自己的懦弱胆怯、武士之妻回避了自己没人要的窘境、樵夫则掩饰自己偷了短刀。最重要的是,他们全都逃避了“诚实”.善意的谎言有时候是好的,一旦说过头就变成真正的谎话,不再使人相信了!正视自己所遇上的难题,一开始看似不知从何下手,但真正着手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的人,“面对现实”正是人们应当立即面对的难题,眼睛之所以长在现在的位置就是要让我们向前看勇於正视问题的,譬如当人们走在路上看到前方有个窟窿:很多人就是选择绕过去,而这些人很有可能就会在下一次经过时一不小心跌入坑内;然而有公德心的人就会把窟窿填补起来,不再让自己和其他人受伤。 从这个例子中知道假使问题一直搁置在旁不去解决,只会让自己压力越来越大,等到问题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才再说:“早知道我就…”让自己懊恼的话。一点意义也没有,倒不如在事情一开始就认真的处理,解决一件事得到的不只是心安,更重要的是那份责任感已经扎扎实实的呈现在大家眼前了。
“罗生门”一词的意思是形容各说各话,无法轻易厘清的事实。当事情发生,有谁能完全得知上一秒钟是谁犯了错,我想只有做错事的人最清楚吧!死不承认最容易发生在犯错的人身上,他们只会用谎话来掩饰过错,一再的用谎圆谎,最后落入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其实在樵夫接受审问时,就可以找出谁是杀害武士的犯人了,但是因为樵夫一时的贪念,掩盖了整件事的经过,为了一把值钱的短刀就可以舍弃人性,“人心隔肚皮”人心是世上最难理解的东西,岁月的历练、长辈的提醒都能使我们更了解人性。
篇13:罗生门观后感
这几天,我深入了解了 《罗生门》, 感慨颇深。小说用每个角色的自述来描述整个故事情节,真实中穿插着谎言,谎言中穿插着真实,真真假假,让读者陷入迷茫之中。
小说中樵夫,云游僧人,捕快,老妪,多襄丸,女人乃至亡灵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讲述看到和想象的事实,并且是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这就导致了所有人的描述都南辕北辙,越发离奇。叙述者越多,我们离真实越远。 这使得读者已经完全不知道站在什么角度思考事件之真伪。
相比之下小说写得更绝望,最后写道“一只看不见的手,偷偷拔掉我胸口的短刀,我再次口吐鲜血。之后,我永远的陷入这黑暗的深渊之中……”。小说戛然而止,人性之丑恶造就的黑暗世界笼罩在茫茫人生之中,让人看了觉得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罗生门,实在不只是一个残败的佛寺山门,而是小说中的命运之门,引导人走进黑暗的灵魂之门。
而黑泽明的电影相比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可能要柔和一些,因为在电影结尾我们看到“杂工走了,深受触动的樵夫收养了婴儿,行脚僧感动地说:“亏得你,我还是可以相信人了。”谈论完毕,雨过天晴。影片结尾,樵夫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这就是黑泽明给予我们的希望,乌云背后的一丝金边,他叫我们还有向前看的希望,希望不灭,人生才有走下去的可能。
无论电影也好小说也好,其实都体现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和绝对的好人,只有自私的站在自己立场的人。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的,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比如有的人在公交车上会让座,可是在高速上堵车时会占用应急车道;有的人高呼爱国的口号,可是只敢打砸自己国人的私家车……你能说他们是坏人吗?亦或是好人?
樵夫虽然是好人,他说的话有百分之九十九是可信的,但是还有百分之一呢?那就是在武士死后樵夫把武士的刀偷走了,而樵夫说的时候把自己偷了小刀的事情省略了 ,就像黑泽明自己说的一样:“人对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说,说自己的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饰。……甚至可以这么说: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如何之深。”
当我们孩子做某件事情没有达到家长预期的目的的时候,我们也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程度编造谎言,目的是为了在父母的心里营造我们优秀的形象,从而逃避父母的责难和对我们失去希望。比如考试分数没有达到均分,我会说高分的没几个人,不及格的还有很多;比如说参加比赛没有拿到名次,我会说我们班全军覆没……有时候说着说着就好像真的一样了,慢慢就改变了事实。
真相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事实,没有真实。人人面前竖立着“罗生门”,关键看你能不能走出去!
【生门纪录片观后感】相关文章:
2.纪录片观后感
3.罗生门读后感
4.罗生门影评
7.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10.小人国纪录片观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