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观《朗读者--遇见》有感

观《朗读者--遇见》有感

2022-10-23 08:47: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肚子还小还能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观《朗读者--遇见》有感,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观《朗读者--遇见》有感,欢迎阅读!

观《朗读者--遇见》有感

篇1:观《朗读者--遇见》有感

观《朗读者--遇见》有感

前几天,无意中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看了一篇关于央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推荐文章,其实单单看文字的介绍,感触还不是特别深刻,只是感觉这档节目在现今综艺娱乐节目盛行的当下应该会是一股清流,于是就去网上搜了该期节目的视频来看,看完后,发现远远比想象中的好,很打动人心的一档节目,关乎感恩、关乎和平、关乎成败、关乎爱情、关乎亲情、关乎错过,那份感动让人不禁颤粟。

其实单单看这档节目的名字《朗读者》,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档侧重朗读的节目,但看过后你会发现,其实不然,原来它更加侧重朗诵嘉宾自身故事的挖掘,而每一篇朗读的文章都是嘉宾结合了自身经历和心境精心挑选的,所以也异常能抵达倾听者的内心。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遇见”,一开场,在钢琴家李云迪缓缓流淌的钢琴伴奏下,主持人董卿以一连串古往今来的词句诉说着各种各样的遇见,她知性大方、口吐莲花,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她,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第一位朗读者濮存昕遇见了生命中第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荣国威大夫,荣大夫让他从一个残疾的孩子变成了能正常走路的人,他说:“我们需要记住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不要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而是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记住,尽可能去帮助别人。”所以他在朗读老舍的《宗月大师》时,言语中透露出来的是满满的感恩之情。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老舍《宗月大师》

蒋励是一位远赴阿富汗担任无国界的妇产科医生,她在炮火中迎接着新生命,又在炮火中眼睁睁看着生命的逝去,那是常人无法理解的生命体验,更是对生命的无限尊重,现场她和她的无国界医生同仁们朗诵了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送给在战乱中降生的孩子们,希望他们将来能远离战乱,在和平的环境中遇见自己美好的未来。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啊,它在这风中飘扬。”——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

遇见成功、或者遇见失败,是每个人都必经的成长过程,在节目现场,柳传志与主持人分享了他曾经失败和成功的经历,让我们知道人生其实是不可预测的,任何时候都要抱着一份希望,现场柳传志朗读了一段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朴实却又温馨。

“只要你是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也会让你们以强大的心脏面对未来,我想你们会有收益的。”——柳传志《写给儿子的信》

一个丈夫为了一个爱的承诺,倾尽所有,用了十年的时间为妻子打造了一个一年四季花开不败的鲜花山谷,虽然结婚二十六年,但为彼此读情诗却依旧是一种生活常态,在现场两夫妻朗诵了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的情诗,同时也讲述了自己的`爱情经历,彼此眼神里流露出的那份柔情蜜意,无比动人。正如主持人董卿说的,现在的花园就是丈夫的纸稿,那些花就是丈夫为妻子写出来的一首首情诗,最后董卿送给这对夫妻一句沈从文的诗“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我一天一天发现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天愈更深切地爱你。”——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作为世界小姐的张梓琳,曾经遇见的是无数个亮丽光鲜的光环,但自从成为了母亲后,她所遇见的内心的丰富和柔软,母亲这个角色让她变得更感性,生活也变得更加立体,在与董卿的交谈中,你或许完全感觉不到她是一个世界小姐,而是一个谈及自己女儿脸上就会洋溢出无比甜蜜幸福笑容的母亲。现场她为女儿朗诵了作家刘瑜的文章《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刘瑜《愿你慢慢长大》

最后一位朗读者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虽然96岁高龄,但与董卿说话较真的模样却可爱得如同一个孩子,谈及自己翻译的第一首诗——林微因写给徐志摩的诗《别丢掉》,触景生情,瞬间泪洒现场,也难怪董卿对他至真至性的性情有这样的评价:“之前是很佩服他,和他交流后,是很喜爱他,他怎么会有这么充沛的情感,不仅仅是精力,是情感,在说到动情之处,立刻就会热泪盈眶。”许先生在回忆往事的时候,说:“有时候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欣赏,有时候失败也有失败的美,我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创造美、发现美。”现场他还借用了一位作家的一句话“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得你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多么可爱并值得致敬的一个老头啊。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许老先生好友和学生在现场轮流朗读了众多许老先生翻译过的作品,场面令人动容。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汤显祖《牡丹亭》题记

董卿结束语:“一位老人,用毕生的心血,毕生的精力,毕生的热情,在东西方的文学世界里架起一座桥梁,让我们有可能到达彼岸,让我们有可能遇见,遇见无声的文字,遇见有声的倾诉,遇见一花一叶,遇见大千世界。”

第一期《朗读者》在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钢琴弹唱《匆匆》中落下帷幕。

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

匆匆,匆匆

一年容易又到头,韶光逝去无影踪

人生本有尽,宇宙永无穷,匆匆,匆匆

种树为后人乘凉,要学我们老祖宗

人生啊,就像一条路,一会儿西,一会儿东

匆匆,匆匆

我们都是赶路人,珍惜光阴莫放松,匆匆,匆匆

莫等到了尽头,枉叹此行成空

人生啊,就像一条路,一会儿西,一会儿东

匆匆,匆匆

人生啊,就像一条路,一会儿西,一会儿东

匆匆,匆匆

篇2:遇见—观《朗读者》有感

遇见—观《朗读者》有感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下面是遇见—观《朗读者》有感,请参考!

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观《朗读者》有感

前几天,无意中在一个微信上看了一篇关于央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推荐文章,其实单单看文字的介绍,感触还不是特别深刻,只是感觉这档节目在现今综艺娱乐节目盛行的当下应该会是一股清流,于是就去网上搜了该期节目的视频来看,看完后,发现远远比想象中的好,很打动人心的一档节目,关乎感恩、关乎和平、关乎成败、关乎爱情、关乎亲情、关乎错过,那份感动让人不禁颤粟。

其实单单看这档节目的名字《朗读者》,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档侧重朗读的节目,但看过后你会发现,其实不然,原来它更加侧重朗诵嘉宾自身故事的挖掘,而每一篇朗读的文章都是嘉宾结合了自身经历和心境精心挑选的,所以也异常能抵达倾听者的内心。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遇见”,一开场,在钢琴家李云迪缓缓流淌的钢琴伴奏下,主持人董卿以一连串古往今来的词句诉说着各种各样的遇见,她知性大方、口吐莲花,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她,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第一位朗读者濮存昕遇见了生命中第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荣国威大夫,荣大夫让他从一个残疾的孩子变成了能正常走路的人,他说:“我们需要记住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不要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而是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记住,尽可能去帮助别人。”所以他在朗读老舍的.《宗月大师》时,言语中透露出来的是满满的感恩之情。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老舍《宗月大师》

蒋励是一位远赴阿富汗担任无国界的妇产科医生,她在炮火中迎接着新生命,又在炮火中眼睁睁看着生命的逝去,那是常人无法理解的生命体验,更是对生命的无限尊重,现场她和她的无国界医生同仁们朗诵了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送给在战乱中降生的孩子们,希望他们将来能远离战乱,在和平的环境中遇见自己美好的未来。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啊,它在这风中飘扬。”——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

遇见成功、或者遇见失败,是每个人都必经的成长过程,在节目现场,柳传志与主持人分享了他曾经失败和成功的经历,让我们知道人生其实是不可预测的,任何时候都要抱着一份希望,现场柳传志朗读了一段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朴实却又温馨。

“只要你是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也会让你们以强大的心脏面对未来,我想你们会有收益的。”——柳传志《写给儿子的信》

一个丈夫为了一个爱的承诺,倾尽所有,用了十年的时间为妻子打造了一个一年四季花开不败的鲜花山谷,虽然结婚二十六年,但为彼此读情诗却依旧是一种生活常态,在现场两夫妻朗诵了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的情诗,同时也讲述了自己的爱情经历,彼此眼神里流露出的那份柔情蜜意,无比动人。正如主持人董卿说的,现在的花园就是丈夫的纸稿,那些花就是丈夫为妻子写出来的一首首情诗,最后董卿送给这对夫妻一句沈从文的诗“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我一天一天发现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天愈更深切地爱你。”——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作为世界小姐的张梓琳,曾经遇见的是无数个亮丽光鲜的光环,但自从成为了母亲后,她所遇见的内心的丰富和柔软,母亲这个角色让她变得更感性,生活也变得更加立体,在与董卿的交谈中,你或许完全感觉不到她是一个世界小姐,而是一个谈及自己女儿脸上就会洋溢出无比甜蜜幸福笑容的母亲。现场她为女儿朗诵了作家刘瑜的文章《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刘瑜《愿你慢慢长大》

最后一位朗读者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虽然96岁高龄,但与董卿说话较真的模样却可爱得如同一个孩子,谈及自己翻译的第一首诗——林微因写给徐志摩的诗《别丢掉》,触景生情,瞬间泪洒现场,也难怪董卿对他至真至性的性情有这样的评价:“之前是很佩服他,和他交流后,是很喜爱他,他怎么会有这么充沛的情感,不仅仅是精力,是情感,在说到动情之处,立刻就会热泪盈眶。”许先生在回忆往事的时候,说:“有时候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欣赏,有时候失败也有失败的美,我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创造美、发现美。”现场他还借用了一位作家的一句话“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得你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多么可爱并值得致敬的一个老头啊。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许老先生好友和学生在现场轮流朗读了众多许老先生翻译过的作品,场面令人动容。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汤显祖《牡丹亭》题记

董卿结束语:“一位老人,用毕生的心血,毕生的精力,毕生的热情,在东西方的文学世界里架起一座桥梁,让我们有可能到达彼岸,让我们有可能遇见,遇见无声的文字,遇见有声的倾诉,遇见一花一叶,遇见大千世界。”

第一期《朗读者》在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钢琴弹唱《匆匆》中落下帷幕。

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

匆匆,匆匆

一年容易又到头,韶光逝去无影踪

人生本有尽,宇宙永无穷,匆匆,匆匆

种树为后人乘凉,要学我们老祖宗

人生啊,就像一条路,一会儿西,一会儿东

匆匆,匆匆

我们都是赶路人,珍惜光阴莫放松,匆匆,匆匆

莫等到了尽头,枉叹此行成空

人生啊,就像一条路,一会儿西,一会儿东

匆匆,匆匆

人生啊,就像一条路,一会儿西,一会儿东

匆匆,匆匆

篇3:观朗读者有感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期望中的独特气质,董卿邀请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导演陈维亚、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还邀请了著名作家铁凝、王蒙、余秋雨、冯骥才担任文学顾问。在朗读者的选择上,不管公众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标准是必须具有阅历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绘的情感。而至于读什么,节目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他们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情。说到底,《朗读者》想做的是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将每个人连接到一起。

我参加《朗读者》,是因为看了第一期以后,闻到了它的气息,这是一个在泛娱乐时代下的反时尚节目。如今我们正缺少这样的节目。节目嘉宾麦家说,《朗读者》让你可以感觉到它在向经典致敬,那种庄重性正是时下所需要的东西。

目前,每个省会城市的电视台都有一两档自称为金牌节目的综艺节目,各地方台也或多或少跟风入市,砸钱做综艺、搞真人秀,但真正值得一看的节目却寥寥无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发文点评:如今越来越多没营养的综艺节目占据了市场的主体,而《朗读者》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这才是真正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朗读者》证明文化类节目未必冷。

其实文化类节目该怎么突围,我觉得首先还是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所改善。董卿说。《朗读者》节目组除了把这份对精神文化的尊重移植到节目中来,还在节目之外扛起了更多责任。节目组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设置的流动朗读亭引起很大反响。

篇4:观朗读者有感

昨天,晓燕推荐我看《朗读者》节目(第一期,2月18日播出),看后收获不少。

在我看过的电视节目中,很少有节目多次感动我,多次叫好,《朗读者》除外。下面我不想分析每篇朗读的文章内容,建议大家看节目,只想对这个节目综合分析。

以前也看过散文、诗歌朗诵,那仅仅是朗诵,虽然朗读者也带着感情去读,但那表达的是作者的感情,而很少是朗读者的感情。观看《朗读者》,每一位朗读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渗透到文章中去了,既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也表达了朗读者的感情,作者、朗读者、观众、主持人产生了共鸣,这一点很可贵,以前没有过的。

这一下子把朗读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其实,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的结合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文章,所以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一篇文章大家的理解都是一样的,反而不好,我反对老师对一篇文章作刻板地分析,固定模式地分析,甚至让学生记中心思想,这样很不好,把文章读死了,让学生没有发挥的余地了。

好的文章都是因感而写,都是感动了作家的故事,我们觉得好的文章也是因为产生了共鸣,我们有过与作家相似的经历,所以更感动你,濮存昕童年的不幸,让他对老舍的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鲜花山谷夫妇对朱生豪的情诗有更精准地理解,柳传志写给儿子新婚祝福真切感人,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讲述他为了追求女同学而翻译林徽因《别丢掉》的经历,动情之处一度热泪盈眶,老人家现在还努力工作,让我记得特别深的一句话:一个人不在乎你过多少个日子,而你值得记忆的日子有多少。也就是你的生活质量有多高,你每天是否做过有价值的事。

朗读真的很美妙,阅读也很精彩,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让你其乐无穷,让你收获多多。

篇5:观朗读者有感

随着《朗读者》第十二期落幕,这个被无数人所喜爱的综艺节目暂时告一段落了。从2月份首播至今,亿万观众拿出了比追韩剧、追美剧更高的热情追看这档节目。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我们在周末里没有《朗读者》可看了,但读书这个事可千万别跟着“暂停”。

为什么这么说呢?《朗读者》的铁杆粉丝们,请不要忘了董卿制作这档节目的“初心”。正如节目组所说,《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想想此前的一些热播综艺节目吧!各路明星在里面或是卖萌耍宝,或是游戏竞技,除了能引人一笑之外,有什么积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而《朗读者》不同,每一期的主题都是积极阳光向上的,每一个人都会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喜爱的经典佳作,甚至于很多被大家忽略的好作品因为这个节目而重新登上了畅销书的排行榜,这就是这档节目的'价值所在和成功之处。

我们都注意到,近些年来,有关“中国人不爱读书”的批评声不绝于耳,虽然不爱听,但我们却又不得不承认在读书方面我们确实已然落后于许多国家。不论是看人均阅读量,还是看个人的读书习惯,抑或“读书无用论”的屡次出现,说一句中国人陷于“读书危机”并不为过。也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朗读者》的横空出世才让我们眼前一亮,也让我们对于国人能否尽快甩掉“不爱读书”的标签充满了期待。

所以,作为《朗读者》的铁杆粉丝,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看了这么多期节目,嘉宾们推荐的经典佳作你读了几本?如果你只是满足于看个热闹,听听嘉宾们披露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却完全忽略了这个节目的最大宗旨和终极目的,想必董卿和诸位嘉宾也只能摇头苦笑吧?反之,若因为这个节目爱上了阅读,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才是对这个节目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总而言之,不管有没有《朗读者》,我们都应该一直做生活中的“朗读者”,从书籍中去汲取营养,从读书中寻找快乐,在阅读中谋求进步。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篇6:观朗读者有感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策划,《朗读者》终于与观众见面,身为制作人的董卿显得很兴奋,前晚接受记者的微信采访时,一上来就带着制作团队高声欢呼,表达喜悦之情。

董卿称自己从事传媒行业已经有22年,“是时候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做《朗读者》一方面是因为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另一方面再加上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吧,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同时对人也很感兴趣”。时代背景和个人兴趣同步共鸣,《朗读者》由此诞生,“像是寻找吻合度的产物,因为《朗读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节目中,嘉宾在朗读篇章之前,还会讲述自己的故事。“先讲故事,后朗读,是希望大家在对这个人物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了解之后,对他的朗读能够更有代入感,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董卿如是说。

对于朗读嘉宾的选择,董卿表示标准就是有影响力、有知名度,也希望对方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或者有值得弘扬的特别品质。董卿坦言,最初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在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有意想不到的经历和感悟,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星素结合”呈现的效果令制作团队非常满意,“像第一期里的鲜花山谷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夫妻还能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生活,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朗读者》目前已经完成前几期的录制,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都震撼了全场。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作家刘震云也参加了节目录制,带有口音的他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董卿解释:“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节目的核心,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篇7:观朗读者有感

观朗读者有感1000字

这次的《朗读者》邀请的是曾孝濂爷爷。他参与了《中国植物志》编纂,多次进入原生态森林采集标本。长时间在原生态森林里绘画的他,经常被“马家四兄弟拜访”。有一次他被蚂蝗咬到,直到第2天才发现自己被咬了四十二口。他说,那是他被咬到最多的一次。可见他并不只一次被咬到。面对这些动物的袭击,他没有放弃,一干就是30多年。

他的这种毅力,这种从一而终的精神,是我无法企及的。因为我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每到周五,我总想着:“今天我一定要写完一部分作业,这样周六周天就可以减轻负担,多做点题了”。但是,每到放学后,手怎么也提不起来,思绪怎么也回不到作业上去,别说写完部分作业了,能写几个字的时候都是少的。没办法,只好作罢。我开始放弃了,心想:“算了,不写了吧。周六早点起,早点写作业,把这段时间补回来就好了。”嗯,周六确实是早起了,但并没有写作业,而是在玩,在看电视,在刷视频……就这样,一个早上都浪费了,什么也没得到。然后再懒洋洋的开始写作业,写不了几个字,思绪又飘到别的地方去了或者玩起了手机。到了中午吃完午饭,就困的不行(早上起的太早了),想着:“睡会再写吧,就睡半个小时”。闹钟响了,我又想继续睡,就关了闹钟,又睡了。一个中午和半个下午也浪费了,直到傍晚才写作业。

周天上午我也是这么浑浑噩噩的过的,到了下午,作业没还写完,我终于开始着急了,然后就开始了熬夜写作业的旅程。

曾孝濂爷爷能三十年专注于一件事,但我做事情经常会半途而废。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他能如此专注的原因有三点:

1、他有不服输的精神。在节目中,他讲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除非是很贫弱的,都有植志。”我想,他当时参与编纂植物志,有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想证明,中国不是一个贫弱的国家,它也可以拥有植物志。

2、他喜欢绘画。他能够从绘画这件单调的事情里面,找到它蕴含的丰富。他在用心绘画,用心灵感受自然的美,然后用绘画的方式,把这些美记录下来。

3、他做事情很投入,很专注。他采集标本时,把身心都投入进去了,以至于被蚂蝗咬了四十二口也没发现。

相比他来说,我不能专注的原因有:

1、没有他那种不服输的精神。我在自己不想写作业时,不是在劝自己再坚持一会,而是想放弃,给自己找退路。

2、不喜欢写作业。我认为写作业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没有发现写作业的乐趣。有时候还会因为作业比较多,对作业产生抗拒心理。

3、无专注力,无自制力。我写作业时没有把整个人都投入进去,总是三心二意的,手干的事情和脑子想的'东西不在一起。这时候,只要旁边有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能把我吸引过去(比如手机突然响了一下,然后点开看,看完又会不自觉的进入其它软件玩)。思绪被吸引过去后,想回来又做不到,自制力太差了。

以下几点是我针对上述问题想的解决方法:

1、当我快想放弃的时候,可以劝自己再坚持一分钟,再坚持五分钟,再坚持做完一道题……

2、把写作业当成自己的事。多写一点,多学一点,自己就会多一点收获。

3、①在写作业的时候,用胶带把手机粘在桌子上。当我习惯性的拿起手机玩的时候,就会有胶带撕开的声音,然后我整个人都会突然清醒,立马放下手机,把胶带粘上去,继续写作业。

②在手机里设置一个便签放在干扰我学习的软件旁边,当我想玩的时候,还能再挽救一下自己。

③把书桌上能玩的东西,清理的干干净净,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隔绝外面的声音,这样思绪就不会经常飘走了。

希望我以后能彻底摆脱熬夜写作业的状态。

篇8:观朗读者有感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题记

有人说,阅读一本书就是同书的作者进行一场精神上的交流,那么听一个人朗读,便是在听朗读者诉说过去的故事,观《朗读者》有感。

最近,我看了央视大热的一档节目《朗读者》,节目中的嘉宾在朗读着一篇篇优美的文段,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故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聆听他们故事的同时也让我得到了一点启示。

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许渊冲老先生。许老先生是一位翻译家。他的成就可以用“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来概括。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并不稀奇,但真正去了解却让人大为惊叹。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个将《诗经》翻译成英文法文的人。他还将《楚辞》、《唐诗三百首》、《牡丹亭》等中国古代诗词作品翻译成了法文。8月2日许老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来到《朗读者》这个节目的时候,他已经96岁高龄了,满头银发,看上去精神矍铄,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对生活充满着热情。虽然快成百岁老人了,但他的心却是年轻的,感情是充沛的。回忆起70多年前的往事,并朗诵诗歌时,仍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仿佛看见,这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耄耋身体里有一个朝气蓬勃的.灵魂正满怀激情为我们朗诵。

许老不仅精神上像个年轻人,在他的翻译事业上也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拼搏精神。他已经获得了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又是这般高龄,按说早可以颐养天年。但他没有,许老还正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并计划在一百岁之前翻译完成,也就是四年之内还要翻译30本书。为了抢时间,跟时间赛跑,他现在每天工作到凌晨3.4点钟,这是一般年轻人也很难做到的。用他的话讲就是白天不够用,向夜晚借几点钟。他开玩笑地说;“我现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求。”

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许老已经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文学财富。但他仍争分夺秒,永不停息,尽可能多地去翻译更多的作品,是因为他无比的热爱自己的事业。翻译对他来讲是一种别人无法剥夺的精神上的快乐,是他自己喜爱的价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许老就是这样的学者。

由许老我不禁想到了鲁迅先生,先生患了肺病。医生嘱咐他要多休息,但他仍不停地努力工作。别人认为他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他解释说其实并不是这样。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长寿,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在我的脑海里,鲁迅先生和许老的影子重叠了。他们都是高尚的人,是无私奉献的学者,他们都喜爱自己的价值,并且,用这价值给社会创造出精神的宝藏。我们也会铭记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

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一生回想起来还有一点价值,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话,那么就让我们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完成学业,以便我们长大后能为社会尽可能多地创造价值。

篇9:观《朗读者》有感

观《朗读者》有感

前一阵子看了个央视的节目,由董卿主持,叫做《朗读者》。看了两期,我就被这个好节目的用心以及高端所吸引。

节目是以邀请知名演员,主持人,运动员,企业家以及教育者等等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上进的人物来做客,先是董卿对嘉宾做一段简单的采访,而这段简单的采访基本上就能点到来访者身上的闪光点或者曾经,现在的成就,然后让他们就此选择一段文,或者一个篇章来朗读,来致意他们感恩的人或者想献给某些人。

节目真的是很用心。第一期,董卿的.服是一套浅粉的时尚套装,当大门打开时,她满怀自信的走过来,高挑的身材,得体的妆容,考究的服饰,真的是很惊艳,她的服装让我想到中国人信仰的开门红,而她一开口,那流利而又充满智慧的台词,让我想起她因中华诗词大会受到的褒奖,她的身上真的是体现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董卿说,这个节目整整筹划了一年,而接下来节目的高质量让我们看到了这些用心的成果,真的很棒。第一位嘉宾是演员濮存昕,那是一位我从小就知道的演员,记忆中演的角色很正面,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濮老师讲的是人生中要感谢的人,当然人的一生中要感谢的人当然很多,但他提到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一个在他小时候治好他瘸脚毛病的医生,让他走出自卑,也就有了后来当演员的可能。他朗读的是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

这节目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然后在采访嘉宾时,几次我和嘉宾一起落泪,人生的起伏在那一篇篇他们选读的文章中体现,也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知识的匮乏。

朗读者,真的是个很好的节目。

篇10:观朗读者有感

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

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的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读后感《观《朗读者》有感》。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的孩子,被同学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的,手术中的一个,也有可能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的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篇11:观《朗读者》有感

据了解,未来几期节目中,航天英雄杨利伟、作家刘震云、配音演员乔榛,以及演员斯琴高娃、蒋雯丽、梅婷等人都将成为“朗读者”,分享他们喜欢的文字和故事。其中说话略有口音的作家刘震云,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而董卿极力说服他来参加,并向他解释:“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核心,真情实感才是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董卿认为:“这个舞台属于每一个人,为所有人开放。你想说的话,你的情感,都可以从朗读的篇目中传递出来。”录制节目时,她为那些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经验:“随着音乐酝酿情绪,不要着急,你们读得都很好。”她还告诉观众:“你们的倾听很重要。如果你们给朗读者一个聚精会神的眼神,会让他们更有信心。你们读过情诗吗?没读过情诗的人生不完整,读过后你的人生会升华的。”

首播之后,来自好友和观众的反馈令她兴奋不已。董卿透露,娄乃鸣导演用了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就是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哪里请来的大神。”她笑:"很多人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shě)是念老舍(sh

篇12:观《朗读者》有感

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

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的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的孩子,被同学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的,手术中的一个,也有可能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的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篇13:观《朗读者》有感

继《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十三邀》之后,遇见了《朗读者》。

感慨于一对平凡夫妇的鲜花山谷,那是一个承诺,情比金坚,上天都用满山谷的鲜花来馈赠,他们朗读的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诗,最爱那句: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爱你。

感慨于张梓琳作为一个普通妈妈对新生女儿的爱,作为一名老师,感觉自己的母爱总比同龄的女生来得更早一点,在他读到: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突然热泪盈眶,想起了我的学生,每每他们坐在教室里,睁着眼睛看着我的样子;每每他们坐在那里时而沉浸于学习,时而嬉笑打闹的样子。突然也想起了另一个人,现世残酷,我们都在其中,可总有人比我承受的要多。我也想把这段话送给他,愿他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尽管现世残酷,全然不会是像我期望的那样,可是我仍然祝福并期望着。

让我最喜欢的一段便是最后董卿采访许渊冲先生。感动的地方很多,就说一点,当老先生念到那林徽因《别丢掉》的一句: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他热泪盈眶,感情充沛,脑海里一定回忆着当年的场景,那份情怀,那份深情,无不让人动容。我深深地明白,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这就是诗歌的力量,它的美,渗透在内心,跳动的文字不断敲打着日渐麻木的心脏,即使在你深受伤害时,它们寂静无声地与你为伴,成为你生命的慰藉。

友人说,你写诗吧。我说我没有诗人的天赋。我就做一个旁观者,感受者。我感恩文学给我心灵的馈赠,感恩生活给我的滋养,感恩身边与我为伴或匆匆擦肩的人们给我的喜怒哀乐,感恩那个给我期望的人,如果可以我想希望他可以感受到我的感恩,给他一点点安慰,作为朋友的安慰。

我也希望我可以把我收到的馈赠分给我身边的每一个朋友,希望我的学生可以不功成名就,可以不家财万贯,但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做一个有自我的人。感受生命的喜怒哀乐,别丢掉自己的心,去追赶心中的太阳。

篇14: 观朗读者有感

观朗读者有感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题记

有人说,阅读一本书就是同书的作者进行一场精神上的交流,那么听一个人朗读,便是在听朗读者诉说过去的故事,观《朗读者》有感。

最近,我看了央视大热的一档节目《朗读者》,节目中的`嘉宾在朗读着一篇篇优美的文段,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故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聆听他们故事的同时也让我得到了一点启示。

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许渊冲老先生。许老先生是一位翻译家。他的成就可以用“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来概括。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并不稀奇,但真正去了解却让人大为惊叹。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个将《诗经》翻译成英文法文的人。他还将《楚辞》、《唐诗三百首》、《牡丹亭》等中国古代诗词作品翻译成了法文。20xx年8月2日许老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来到《朗读者》这个节目的时候,他已经96岁高龄了,满头银发,看上去精神矍铄,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对生活充满着热情。虽然快成百岁老人了,但他的心却是年轻的,感情是充沛的。回忆起70多年前的往事,并朗诵诗歌时,仍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仿佛看见,这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耄耋身体里有一个朝气蓬勃的灵魂正满怀激情为我们朗诵。

许老不仅精神上像个年轻人,在他的翻译事业上也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拼搏精神。他已经获得了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又是这般高龄,按说早可以颐养天年。但他没有,许老还正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并计划在一百岁之前翻译完成,也就是四年之内还要翻译30本书。为了抢时间,跟时间赛跑,他现在每天工作到凌晨3。4点钟,这是一般年轻人也很难做到的。用他的话讲就是白天不够用,向夜晚借几点钟。他开玩笑地说;“我现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求。”

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许老已经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文学财富。但他仍争分夺秒,永不停息,尽可能多地去翻译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的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篇15:观《朗读者》有感

别丢掉

继《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十三邀》之后,遇见了《朗读者》。

感慨于一对平凡夫妇的鲜花山谷,那是一个承诺,情比金坚,上天都用满山谷的鲜花来馈赠,他们朗读的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诗,最爱那句: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爱你。

感慨于张梓琳作为一个普通妈妈对新生女儿的爱,作为一名老师,感觉自己的母爱总比同龄的.女生来得更早一点,在他读到: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突然热泪盈眶,想起了我的学生,每每他们坐在教室里,睁着眼睛看着我的样子;每每他们坐在那里时而沉浸于学习,时而嬉笑打闹的样子。突然也想起了另一个人,现世残酷,我们都在其中,可总有人比我承受的要多。我也想把这段话送给他,愿他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尽管现世残酷,全然不会是像我期望的那样,可是我仍然祝福并期望着。

让我最喜欢的一段便是最后董卿采访许渊冲先生。感动的地方很多,()就说一点,当老先生念到那林徽因《别丢掉》的一句: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他热泪盈眶,感情充沛,脑海里一定回忆着当年的场景,那份情怀,那份深情,无不让人动容。我深深地明白,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这就是诗歌的力量,它的美,渗透在内心,跳动的文字不断敲打着日渐麻木的心脏,即使在你深受伤害时,它们寂静无声地与你为伴,成为你生命的慰藉。

友人说,你写诗吧。我说我没有诗人的天赋。我就做一个旁观者,感受者。我感恩文学给我心灵的馈赠,感恩生活给我的滋养,感恩身边与我为伴或匆匆擦肩的人们给我的喜怒哀乐,感恩那个给我期望的人,如果可以我想希望他可以感受到我的感恩,给他一点点安慰,作为朋友的安慰。

我也希望我可以把我收到的馈赠分给我身边的每一个朋友,希望我的学生可以不功成名就,可以不家财万贯,但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做一个有自我的人。感受生命的喜怒哀乐,别丢掉自己的心,去追赶心中的太阳。

别丢掉

林徽因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最后一句诗,让我想起《情书》里最后的场景,大雪覆盖下白茫茫的山谷,那一声声,你好吗――我很好――)

篇16:观《朗读者》有感的

我对文字来说有一种亲切感,热爱感,兴趣感;文字对我来说有一种动心力,感染力,吸引力。我与文字的关系冥冥之中似乎是息息相关,亲密无间的;我爱好文字的秉性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上苍给我的。常言说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最近,我在不经意间迈入央视旗舰频道CCTV—1频道,有幸见到《朗读者》节目精彩纷呈的展示。尽管节目内容具有那种政治氛围的浓烈气氛,但是精美的文字,体现文字背后的价值,不能不使人称叹的。确实,秀美的文字是能打动人心的,感动人心的,触动人心的;尽管那些朗读者并不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多数平民人士,而是代表着当下时代,所谓正面人物的那些网红、专家、学者、歌者、舞者、演员、导演、作家、画家、名人、富人、明星、文学家、出版人、运动员、知名人士、成功人士、文艺工作者等人,总而言之一句话,这些人的经济、政治地位、身份早已跨入上层领域,他们的头上戴有光环,他们的朗读有其愚民的倾向。就连那网红脑瘫儿余秀华都在不经意间表白“我有钱了。”当然这是央视为她搭建的平台,捧她,扶她,助她一臂之力成为了网红。诸如演员蒋雯丽为艾滋病人发声,徐静蕾为奶奶朗读听哭董卿,倪萍回忆为子治病哭成泪人,刘震云读女儿电影,斯琴高娃为母亲深情朗读,王耀庆怀念爷爷落泪,冯小刚朗读老炮儿等等等等,无不体现了体制内,时代的正面人物,为活在当下的人们做表率,做引领,做示范,做形象。

然而,不得不承认,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活,自然气息,明星朗读打动人心,分享时代画卷的人心、人性、亲情、仁爱、人爱、心得、故事,那是一种人间共同体的受用。文字的动心力,感染力,吸引力,确实巨大,在人性、人情、感情、感知上,让人感同身受;在人心、人爱、仁爱、故事间,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尤其在母爱、父爱,兄弟姐妹之间,等等的人间大爱中,更是令人泪流满面。朗读者精心挑选的那些经典美文,将会呈现出自然之美、文字之美、宇宙之美、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的表现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唯一标准。

《朗读者》是一档由中央电视台推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是她20多年电视经验的一次全情绽放。尽管她是体制内的人,然而她确实年轻漂亮,先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届本科班和华东师范大学届硕士研究生班,获得上海戏剧学院MFA艺术硕士学位。毕业于上海著名艺术类院校,她是时代的幸运儿。董卿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人类,让观众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节目之所以精彩,因为它是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的宗旨是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那种自然人文社会,各种不同职业人士的冷暖人生,当今时代的生活气息,有时候有着它人心、人性,共性、共鸣的一面,很能感化人,愚教人,很能令人动心、动情。

最近我观《朗读者》几个片段,灵魂深处有感而发。因为同时我正创作着未完成的《火星人系列剧(电视文学剧本)》的文字作品,于是我将我的感观奉献于阅者看客。

人的一生,痛苦中有欢乐,那种欢乐如一缕春风,一丝阳光,一片绿叶,一种憧憬、祈望、愿望、理想、梦想,甚至于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美好的幻想。痛苦是一个故事,转化成欢乐,千锤百炼,命运捉弄人,那是造化,逢凶化吉;

人的一生,欢乐中有痛苦,那种痛苦如一支插曲,一幕舞蹈,一个瞬间,一种风景、顺境、现实、美好、境遇,甚至于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美好的实景。欢乐是一个绿洲,生机勃勃,天长日久,那是生逢其时,那是幸运,一路顺风。

爱情与亲情同样是人情、情义、情分,但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爱情让人动心,是一种男女两性之间唯一,亲密情分的特性,它是以代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操而结合为目的、目标的;亲情则是亲人、家人之间的手足之情、父母之情、隔代之情、叔伯之情、婆媳之情、姑嫂之情等等人性之情,有时也能极度投入,深受感动,受用不已,催人泪下,表现、感化的。

求真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也就是脚踏实地的意思;飘逸在有道词典中注释为飘浮,轻疾高飞。洒脱自然,通常用飘逸来形容这个人,气质好动作自然好看,【组词】飘逸春秋 神采飘逸。我却把它归纳理解为不切实际浮想联翩,与遐想有着相同的意思。务实与飘逸这两个词汇,我把它们归结为是反义词。

然而务实的结局有时令人痛苦、彷徨、纠结;飘逸的结局有时令人惊喜、兴奋、快乐。

就拿农村的房产与城市的房产来说事,一直以来,农民在农田务农,这是农民务实的工作。那时代农民务实种地,不敢去往城市打工找生活,因为那是不务正业。任何飘逸潇洒、遐想的举动都是会遭致不合时宜的痛苦、彷徨、纠结,于是农民历来老老实实居住在农村,务农、务实。然而几十年后,老农民的结局自然是国人大多数人都知晓的窘况,老来无退休养老金,生活悲催、苦难,农村房产不值钱。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那是自欺欺人。当时他的务实,思考矛盾,有纠结,导致成为之后国人中最贫穷的苦命人。务实的结局想不到真换来令人痛苦、彷徨、更纠结的现实,这确实是体制下存在的真事。

如果有这样一个农民,他在那个时代到处潇洒、飘逸,不务正业,佝偻在城市一角打工,在城市租借国家公房居住。几十年后,他租借的房子遭国家征用土地,于是他那不务实的工作、户口、住房都得到了安置落实。以至于他整个家的窝居,有了一次质的飞跃,有了一处赖以生存在城市的房产,瞬间从贫穷转变为富有。他这个人,从穷人瞬间转变为富人。当时他的不务实,不怕矛盾,不纠结,导致成为之后摇身一变,变成时代的幸运儿。他这个农民,由于年轻时的不务实,颠覆原来的农民身份,而成为城市居民,于是不务实,坏事变成了好事。想不到若干年后,他这飘逸的结局却成为惊喜、兴奋、快乐的真事。

就如建国初期,土改之时的时局,之前的务实地主阶级,一圈转下来,变成了阶级敌人;飘忽的无产阶级,一圈转下来,变成了领导阶级,务实与虚晃成为颠覆性的结局。如今的务实人员成为最大底层贫困群体,弱势群体;飘逸人员成为投机技巧的中产阶级,富人阶层,务实与务虚同样是颠覆性的结局。可见在中华大地上,务实与务虚有时会得到非常可笑、滑稽,大相径庭的结果。

当然这些都是体制的安排,依靠国人个体的力量是很难抗衡任何一种体制、国策的。

写了这些观感,似乎与观《朗读者》有感没有关系,然而我还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或许有那么一丝一毫的连带关系。

我那火星人系列剧(电视文学剧本)初稿按原计划年内完成,明年修改,完成腹稿。当然此文被凯迪网站屏蔽,不予放行发布,也好。此文在新浪博客、中国知青之声网站却都予以放行,我却不想上传发表了。如今我想把此文作为压箱底的物品、宝贝珍藏起来了。或许若干年后会闪烁出异样的光芒,成为流光溢彩的宝物,流传于民间。这或许是我痴人说梦的梦话,胡思乱想的幻想,但望有一天,这是真事吧。

篇17:观《朗读者》有感的

近期在央视一套每周六热播的《朗读者》,就是董卿第一次担当制片人的那个节目,是一档有书香气质正能量满满的节目。

《朗读者》第一期节邀请了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九十六风高龄的许渊冲先生来到《朗读者》中。许渊冲先生从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翻译的作品有《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利法夫人》、《追忆似水流年》等中外名著。的时候,许渊冲老先生得了直肠癌。那时候医生说,最多只剩下7年的时间了。然而到了,却在医生说过的生命终点,老先生拿到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 “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今年高龄的许老先生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如果我能活到100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作品翻完,还有30本左右的内容。”正是因为对翻译的热爱,所以他非常执著。即便已经96岁的高龄,但许渊冲老先生依然会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连许多年轻人都做不到,老先生却说“我每天从夜晚偷几点名钟来弥补白天的损失。现在还是每天翻译,不干我就难受。”当谈时翻译时,眉飞色舞,依然会像年轻人一样激动地热泪盈眶。

看到节目中老先生的年轻心态,我们是不是该开始审视自己,对待自己的工作,我们是不是特别执著热爱呢?有的人,把工作当成家业去做,一心为己,以公谋私,有朝一日,欲望越来越大,最终身陷囹圄。有的人,把工作当成布置的作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占着位置,守着摊子,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最终碌碌无为。有的人,把工作当成事业去做,去追求,履职尽责,敬业爱岗,乐于奉献,敢于担当,把工作当成对单位、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价值,最终走向成功,获得掌声。

我们不需讲太大的道理,也不需许下什么豪言壮语,但只要我们满怀责任和敢于担当,把我们的工作当成事业去做,把每一项执法活动“一锤一锤的敲打、一颗一颗的钉牢”把每一件城管工作“一件一件的盯紧、一项一项的落实”真正拿出总书记所说的钉钉子的精神,我们的工作一定能做好。因为只有你热爱,所以才会执着。

篇18:观《朗读者》有感的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董卿这样问大家。

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情不自禁地投入,静静倾听着,欣赏着。

首期节目主题是“遇见”。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感谢遇见,每个人,每件事的出现都让我们成长,因为生命中无数次的遇见,让我们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

此时,朗读者站在舞台中央,声情并茂的朗读着,就像诉说自己的'故事,平静却有力量,这就是文字,只字片语就能进入到我们的内心,泛起我们对文字的渴望,对生活的共鸣。书中映着自己的影子,映着你想要去表达却找不到语言去表述的心情。

遇见《朗读者》,让我遇见美的文字,让我进入每位朗读者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悲伤与喜悦,足以在这忙忙碌碌的一天里让浮躁的心情变得平静。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中,在欲望纵横的嘈杂中,随着朗读者的思绪,读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读出一天的灿烂和启迪, 生命的长度不是我们活了多少日子,而是我们记住了多少日子,要让我们过得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一个人,一段文。再拿起书本,爱上文字,爱上吹过麦田的风。  新能源山西公司   庞舒禹

【观《朗读者--遇见》有感】相关文章:

1.观朗读者第五期观后感

2.观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3.读《朗读者》有感:第二次成长

4.朗读者开场白

5.朗读者心得体会

6.朗读者摘抄

7.朗读者影评

8.朗读者读后感

9.朗读者 影评

10.《朗读者》观后感精选

下载word文档
《观《朗读者--遇见》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