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

《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

2024-03-18 07:32: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dfss3e5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

篇1:《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受到了众多朗读爱好者的响应,掀起一场朗读热潮。当日上午的朗读亭聚集了许多闻讯而来的师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着队,热烈地参与到朗读亭的活动中去。

“我们是朗读者,我们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学齐声呐喊道。在朗读亭开放之前,交大学子以《交大,你好》为背景音乐带来了轻快的快闪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园的青春活力;同学们随后齐声朗读《西安交大百廿年赋》:“浩浩中华,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尔鹤立。风云两甲子,筚路蓝缕;弦歌三世纪,道远情弥。”道出了交大的风云历程和传承创新。

钱学森51班游博智今天朗读的是诗歌《双甲岁月,世纪赞歌》,120周年校庆时由汉语言31班黄晶晶同学原创,“培俊秀,传师道;振西迁,兴中华”,一代人放弃上海优越的物质条件,决心投身西部建设,读到这首诗歌,游博智感叹道:“我深深感受到西迁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对西迁的了解,这种精神也将一直鼓舞着我。” 建筑32班吕雨恒同样选取了西迁题材的作品,由我校刘正兴老教授撰写的《西迁——我的60年追梦之旅》,西迁一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打动我的是他们那种科研精神,在本科阶段就能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即便条件艰苦也坚持科研,我们现在处于这么优越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吕雨恒说道。

陈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学生,她朗读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周年校庆时写的一首诗——《附中,我们的荣光》。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也是众多西交学子的心声。陈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给予每一个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难得的品质和不变的梦想。风雨交加后,坚定的是一辈西迁人的信念,传递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读者年仅2岁半,他背诵了耳熟能详的《悯农》和《登鹳鹊楼》。他的父亲祖铁军教授任教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一首诗从咿呀学语时就印在孩子的脑海,这不仅是一种对孩子口语方面启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六岁的高若灵朗诵了《孟子?得道者多助》,虽说文章中有一些字她还不熟悉,需要标拼音,但自己学习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作为老师向更多的人传授知识和道理。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孩子知识的培养,与此同时,传递的还有一种习惯,一种情怀。

医学院退休教授石新力是西安交大老年诗社的成员,今天来朗读他创作的诗作《那时候》,追忆他们的黄金时代,歌颂党的伟大与荣光。同样来自老年诗社的任锦文老教授带来的是自己创作的诗稿《当我走进交大的时候》,自从她六岁来到交大,她已经见证了交大的一个甲子。“在社科系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飞越,我的学识得到了提升,交大对我的恩情永生难忘。”她深情地说。

理学院的钟锡华教授朗读的是一篇自己写的《读后感怀》。他是从北大来的外聘教授,承担物理拔尖班两门课程的教学。在听完钟教授讲授的课程后,23名届的学生给钟教授写了珍贵的赠言,“内容长短不一、率性怡然、情真意浓,无一例外地表达对老师的感念与祝福。”钟教授读完后深有感触,提笔写了一篇《读后感怀》,希望借助这个机会,将学生们正在成长的正能量传达给更多人。

篇2:《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

4月2日,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第七期“告别”主题节目,姚晨惊喜亮相。现场讲述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难忘情谊,爆料曾被收留睡木板床,分享首当妈妈时与月嫂魏姐的故事及自己写下的文章《魏姐》。姚晨还现场深情朗读了鲁迅经典《阿长与<山海经>》,感恩每一次萍水相逢的遇见。

姚晨《朗读者》忆北漂时光 深情朗读鲁迅经典

节目中,姚晨谈起了在自己生命中短暂出现却时常浮现于脑海的一些人。说到求学时的难忘岁月,她提到了在自己无处可去时,收留自己的“胖姑娘”。那时候,两人挤在一张极小的木板床上,“基本她就占了三分之二,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姚晨还开玩笑说自己“像个蝙蝠似的趴在墙上睡了一个月”。那种“异乡人收留异乡人”的温暖让她十分感激,谈及最后一次遇见,她难掩遗憾,“生命中好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默默地不见了”。另外,姚晨还与观众分享了自己与月嫂魏姐的故事。在第一次当妈妈的手足无措中,魏姐就像是她的战友,陪她度过了人生中最特殊的一个时期。“我发现她真的很爱孩子,她永远比我们更早发现孩子哪长了红疹,哪哪不太好”,关于魏姐细致的情感付出姚晨记忆犹新。她还特地给魏姐写了一篇文章,记录下这段时光,“希望自己也能记住她,包括将来土豆长大后看到文章也能知道有这样的一个人疼过他”。姚晨《朗读者》忆北漂时光 深情朗读鲁迅经典

带着自己对那些陌生人的感念,姚晨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朗读当中。她用真挚的声音,不徐不疾地把《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每一个片段娓娓道来。有趣的生活细节,惊喜的《山海经》,在姚晨的朗读中显得十分生动。温情的讲述之下感情却并不平淡,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更是把所有积攒的感情瞬间喷发,把鲁迅对阿长的那份深厚情谊和哀思展现得淋漓尽致。听完姚晨的朗读,观众们纷纷表示“太感动了”“听得都入迷了”“从中听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

“每一次遇见,就像是一场告别”,“遇见”与“告别”是人生必经之路。继首期以“遇见”作为主题词之后,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本期以“告别”作为核心主题,嘉宾在感念过去的同时,也勾起了观众深藏于心底的情愫。

篇3:《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

自从《朗读者》开播以来,每个周六的晚上,照例我坐在电视机前,等着央视一套播出《朗读者》第七期,咦,怎么没有呢?好失望。昨天休息在家,我打开央视三套准备回看《开门大吉》,没看成《开门大吉》,却意外相遇《朗读者》第七期,这一期的主题词是“告别”。

海子在《小站》中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能得以成长。”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婉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地和这个世界的告别。

在这期节目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道来,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这世间所有的文字,千百年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每期的《朗读者》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都是那么富有哲理,那么充满温情。伴随着钢琴家吴牧野悠扬的钢琴声,第七期《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是:“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痛苦也是希望。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人这一生早晚要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地选择,还是被动地面对,告别多少有点伤感,但是告别也蕴含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生百态。那在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又将还原再现一些怎样告别的场景呢?”

姚晨,是微博女王,是时尚辣妈,她是《武林外传》中的郭芙蓉,也是《潜伏》里的王翠平,从舞蹈到电影,从福建到北京,一路走来,一路遇见,一路告别。提到告别,姚晨动情到讲到了她生命中短暂相逢的两个人——胖姑娘和月嫂魏姐。她的朗读是献给那些生命中萍水相逢而又给自己带来温暖的人。

篇4:央视《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时代裹挟着一颗不老的心灵,困苦折不断梦想的翅膀。历经苦难后的永不言败是他的个性,乐观、风趣、激情、睿智,令人感佩。风雨后的一唱三叹,腾挪跌宕中的沁人心脾,他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呐喊着《青春万岁》;他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品透了《一辈子的活法》,八十多岁《这边风景》依然独好,他就是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

告别北京,告别新疆,再告别妻子,79岁的王蒙回头打量39岁的自己,也让他思考在新疆度过的时光。他觉得今天的作家王蒙与那16年大有渊源。“维族人有句极端的话:‘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玛霞儿(玩耍)!’”他说,“这样的人生态度,对我影响深远。

篇5:央视《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

在《朗读者》这档节目的筹备阶段,制作人董卿便欲邀请作家曹文轩作为节目嘉宾。曹文轩曾经为小说《朗读者》写过一篇序。本周末即将播出的《朗读者》节目第七期,主题词为“告别”。曹文轩参加这一期的录制时,董卿提到了这篇序,并且朗读了其中的选段。

一个喜欢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个坚持为孩子写作的人是内心纯净的。作为儿童文学家,他用精雕细琢的诗化语言撰写童年,让优雅的思想内涵启蒙未来。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养了刘震云、陈建功等一批优秀学生;作为国家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主编之一,他用行动催生着阅读的成长。

曹文轩,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一具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作家。而他多年创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亲。在《朗读者》,他要讲述儿时与父亲的回忆、告别家乡的父亲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篇6:央视《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两种告别无可回避,那就是离开故乡和与至亲的生离死别。节目中,著名演员李立群坦言自己之所以常来内地拍戏,就是因为母亲的故乡在北京,那种对故乡的情节对自己影响很深。

而回忆起已故的母亲,身为老戏骨的李立群笑言自己的表演其实很大程度上受了不是演员的母亲的影响。1984年,李立群与赖声川一同成立“表演工作坊”,先后推出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谁来说相声》以及单口相声《台湾怪谭》,全新相声表演方式在台湾风靡一时。而李立群对于相声的最初启蒙就是来自于母亲,他说:“因为我妈妈说个事,常像是在说相声,生动,准确,哪怕是用错了字,都错得无与伦比。我的相声段子里,内容到表演,有太多无形的她在里面,在里面影响着我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我无法举例,也举不全,因为那往往就是一段即兴的 ‘相声 ’,只可当时意会,无法事后言传。”

当母亲离世时,李立群没有陪伴在她身边。面对主持人董卿问道是否会认为这是一次遗憾的告别,李立群却坦言“不遗憾”。究竟为何这位公认的孝子面对母亲的离世会说出“不遗憾”三个字,他与母亲的告别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篇7:第6期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亭设立在新清华学堂广场,亭内设置有录音及录像设备。朗读者们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诗歌或经典作品选段,走进朗读亭,通过诵读讲述埋藏在心底的故事,用声音传递温暖向上的力量。朗读结束后,还可以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会颁发的专属证书,并可在合影墙前进行合影。

清华大学图书馆教师张秋和孩子一起走进朗读亭,希望将热爱读书的火种传递下去;计算机系研究生矣晓沅选读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现于中国文联工作的校友李丽朗读了原创作品《难忘铁凝为我改稿》,纪念难忘的师生情。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中许鹿希女士的扮演者蔡丹阳,通过朗读《两弹元勋邓稼先》,表达了对“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敬意;苏世民书院学生李施军朗读了《祖国不会忘记》,送给那些和他一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当代青年。

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白本锋老师也走进朗读亭,朗诵了朱自清的著名篇章《荷塘月色》,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清华这个可爱而美丽的园子。

好读书协会的会员们走进朗读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好读书、多读书的约定;清华大学的国际学生们用各自国家的语言朗读了自己国家的经典作品;来自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们朗读了《酿了又酿的青稞酒》《西藏支教日记》等文章,重温在雪域高原支教的时光,更加坚定自己的责任与信仰。

伴随“朗读亭进清华”活动,校研究生会同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时光慢递”活动邀请同学们在订制明信片上写下自己近期的读书计划并投入邮箱中,一个月后由工作人员将明信片寄到同学手中,帮助同学们自查读书情况;“书香校园”活动鼓励同学们捐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用于图书漂流活动。校研究生会希望借此次活动,推广校园读书活动常态化,着力营造全民读书氛围。

《朗读者》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栏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篇8:第6期朗读者观后感

在《朗读者》第六期节目中,嘉宾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在《朗读者》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现实告诉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老演员的台词功底真是没话说,每个人都跟着斯琴高娃的 情感 进入了那样的场景,主持人董卿失控到背对观众掩面哭泣,“霸气”高娃读完也留下两行热泪……

斯琴高娃14岁登台,纵横影坛50多年,从粗俗泼辣的虎妞、雍容大气的西北老太太、底层小 人物 的党员二楞妈到康熙皇帝背后贤德的孝庄皇后,无数身份地位迥异的母亲角色被斯琴高娃演绎出“一人千面”的境界。连董卿都调侃她说,好像她一登上舞台,就在饰演母亲。

斯琴高娃的母亲对她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提到母亲最多的两个词是瘦小和坚强。她说:“妈妈总是说,我个子小小的怎么养出你这么个五大三粗的孩子呀。”但是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妈妈也不轻易掉泪,反而是想到子女时让她落泪。

“戏中我演了这么多母亲的眼泪,其实都来源于戏外我母亲的眼泪。”斯琴高娃说道。她演绎的很多人物身上都有妈妈吴云的影子。她甚至比她妈妈更坚强,董卿问她,还记得最近一次落泪是什么时候吗?斯琴高娃答不出。不过在第六期《朗读者》的节目中,她却泪落当场。这一期节目真的很值得大家去看看,特别的感人。

篇9:朗读者第5期观后感

“朗读者”文化情感类节目的属性判断,决定了它不能承担过多文化使命,至于“老舍”的“舍”字到底读上声还是去声,《奶奶的星星》里是否能加入衬字,并不是一档电视节目要解决的。与其寄希望于电视节目的文化意义,不如大胆肯定电视节目的文化视野,毕竟,承担文化责任的,是台下与电视机前每一位观众,书前每位读者。幸运的是,“朗读者”抛给我们这样的问题:究竟我们为什么要朗读?

不经意间,一些朗读者们透露出最初的朗读动机:王千源提起出演《钢的琴》的故事,人活着是为了精神;红丝带学校的校长郭小平登台,为33个艾滋患儿朗读……96岁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最为直白且切中要害,谈到自己一直以来在翻译上的坚持,他激动地说“这个乐趣是别人夺不走的”,所以他每天为了翻译仍旧坚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曾被诊断为直肠癌,“被判”只有7年寿命。他笑呵呵地说:“人的寿命是可以掌握的,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他朗读、翻译、高龄带病工作,并不为谁,只是喜欢这样去做。纯粹的朗读,并不需要完整、复杂的动机与声光电舞台效果,也不需故事陪衬与情感烘托,乐趣是最佳的朗读动机与需求。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者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而今日学者追求别人的评价。何兆武先生也有相似的一段话:“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大价值,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将人为附加的功用、意义、情感摒除,剩余的成分是最纯粹的朗读。

3月,“全民阅读”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同年12月,《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今后5年,全民阅读将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全国范围内长期深入推广。阅读的“复兴”或能带来朗读热度。“朗读者”或许不是最佳解决方式,但它却不失为解决并改进的有益尝试,不失为严肃阅读与文学朗诵的一次复兴契机。与守在电视前观看别人朗读相比,我们是否更该去高校走走,到中学转转,听听最稚嫩的声音朗诵,是否该翻出一本压在柜中的书籍,大声朗读出来呢?

篇10:朗读者第5期观后感

在《朗读者》中,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的力量,引发共鸣,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情感之美。用朗读传达情感,让文学中的“情感”成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让文学回归生活语境。将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统一,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加持,《朗读者》首播之后,在一众以颜值为看点的真人秀,以犀利吐槽为主旨的综艺节目中已经脱颖而出。这几天,观众、网友都在“安利”央视这档口碑爆棚的新节目。

董卿的好友娄乃鸣导演也向董卿用两个字“惊了”来形容第一观感,他还盛赞道:“就是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哪里请来的大神。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网友和观众纷纷赞扬,“终于不用每周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低俗的喜剧和综艺节目了 。”“央视越来越给力了,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真心为我们做好节目啊!”“每个周末准时看电视,感谢节目让我们得以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

而董卿也获得好评无数,“《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种文化类节目真的很适合董卿,我想说我也成为董卿老师的粉丝了!”“董卿主持这个节目是不二人选,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内而外的`气质!”“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很多人都表示涨知识了,“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

篇11:朗读者第11期观后感

我也是一个将要直面六十岁的人了,当然有很多时刻值得回忆: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天,文章发表获奖那一天等等,但我最想说的是关于儿子的那一天。8月31号,这一天儿子坐上了呼啸的列车奔向了远方,我悄悄地将这张车票拍了照,保存了下来。

那一天,是我这个母亲将儿子推了出去。我要让自己的儿子到实践中,要让他到茫茫的人海中去检验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要等到有一天,儿子发自内心掷地有声地说出那句话:“我不比别人差,我能行。”作为一个母亲,我了解自己的儿子,他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我相信自己预期的目标能够实现。从那一天起,我也做好了后半生不依赖儿子的准备。

我内心所经受的巨大痛苦和挣扎,就是在儿子大学毕业的当儿。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和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一样,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的期望是考研,儿子应该再搏一把,考个研究生,甚至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那样就可以将本科不理想的遗憾弥补一下。儿子也选了专业,报了名,和同学们一起在认真地复习。

放暑假了,我让儿子回来了,我们给他做饭,可以让他专心地复习。谁也没有想到儿子所做的和我的初衷大相径庭。儿子接了一个家教,我怎么都不能理解这个举动,他又不肯解释,后来我想一个小孩,权当调节一下大脑吧。

完全出乎我的所料,儿子每天都要去给这个小孩儿辅导功课。因为孩子程度太差,儿子辅导之后又很有起色,所以渐渐地家长就要求每天去两次。酷暑天气,儿子冒着高温,顶着烈日,要转两次车,几乎是从偌大的郑州市的这边跑到了那边。中午十二点到家,吃完饭顾不上休息,一点多钟就又出发了。心疼之余我也曾把儿子的这种做法理解为爱心,敬业精神,面对这么差的孩子他这么有毅力,肯吃苦,今后做什么都不怕。

我在心里想,你毕竟也在准备考研呀,多么关键的时候哇,时间每分钟对你都很重要,更何况每天你把大块儿时间给了人家,你自己仅靠晚上筋疲力尽地熬夜,复习质量能保证吗?有一天,我压着心中的火,用我的职业作掩护,谎称去看看这个孩子,帮他制定一下语文提高计划,儿子欣然同意让我跟着他一块儿去,从儿子口中得知,家长也很希望我这个教师妈妈去助一臂之力呢。

辗转到了这个学生家,这位家长是个领导干部,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可怕的判断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难道儿子这么辛苦地无代价地辅导这个孩子,有什么期望在他身上吗?做领导的都比普通人聪明,最知道争分夺秒。他直接把作业本递给我的儿子,然后将课本和资料递给我,意思是让我们赶紧开始。我把书本都放下,然后将儿子手中的本子也接过来放下。对这位家长说:“咱们先说说话。”他这才勉强坐了下来,夸我的儿子多么优秀,多么有耐心。我没敢打听他的职位有多高,官有多大,只是说儿子现在面临考研,辅导不能再进行下去了。

我拉起儿子从那一家走了出来。路途上辗转一个多小时,不管是顶着大太阳等车的时候,还是坐在车上;不管是在等下一趟车的时候,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还是我们两个一块儿拐到菜场去买菜……整个过程中我没有给儿子说一句话,因为我的心在疼,我的泪在往心里流。那天中午我们到家已经很晚了,我给儿子做了他最爱吃的番茄炒鸡蛋。

中午我躺在床上,真想发出一种痛苦地呻吟。我想对儿子说的话太多了:“儿子呀,你怎么能这样给自己定位呢?你怎么不能正确地看待你自己呢?你是不需要靠别人来拉你一把的呀,小学时你是班里的前几名,在堂堂有名的郑州八中,一年级和二年级上期,你都是学校培优班的学生。你的语文和英语一直都是前几名,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你的作文向来都是高分,外教总是将你的英语短文印发给同学们。高中时,因为偏科,英语老师允许你上课做其他作业,高考下来,英语老师第一个找到你了解情况。高考毕业你去考雅思,很轻松地考了6分。尽管偏科使你的高考成绩不很理想,但是凭着你扎实的底子,再努力一把,考上研究生绝对没有问题。将来再考公务员,这对你来说是轻松的事,可你自己为什么不去这样想呢?周围的同学靠家长靠关系,那是他们文化课的底子太薄弱了,望尘莫及。”回想起儿子经常给我念叨同学们都怎样不费吹灰之力安排了很好的工作,耳濡目染也是难免的呀。但我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靠父母不靠任何人,完全靠自己的实力去拥有一份工作。

我只是简单地甩给儿子一句话:“一切都要靠自己。”接下来儿子参加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我都陪着他。即将进考场时,儿子面对熙熙攘攘考生,有时候他的眼神是回避的,有时候他不由自主地说一句:“还是这么多人呀。”儿子给我讲过,他坐在考场上叠卷子的时候手都发抖得叠不成。这一切不能不让我看到儿子的内心是一种胆怯,他肯定认为满院子的考生,任何一个人都比他强。他口口声声地说不愿意当公务员,一杯茶水一张报纸很没有意思,我把这当成他害怕考试,他不自信。

是一种无奈,还是形势的发展,现在也说不清了。但当时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必须让儿子知道他很有实力,我也曾经很多次帮他回忆他自己,他总是淡淡地轻蔑地笑笑,然后说一句:“你总看到你自己孩子好的那些方面。”

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和酝酿之后,我终于下了决心,让儿子合上了书本,给他指了一个方向,那张车票攥在儿子手里的时候,我相信从那一天之后,儿子会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一切。

在那片热土上,儿子种下了梦想和希望,它们不仅发芽,还茁壮地成长着。如今儿子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喜悦,眼睛总是看着远方,我看到了儿子的眼睛发着的光,那是对未来的一种希望啊!

“谢谢妈妈!”这是儿子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这里包含的都有什么,只有我们母子俩懂。

篇12:朗读者第12期观后感

最近,一档名为《朗读者》的节目成为了荧幕上的新星。它采取情感座谈、舞台式朗读等方式,通过名人效应、舞台音乐效果、朗读内容等的完美融合,并在线下设立“朗读亭”,形成二次传播,打造了极好的节目效果,并获得了广泛好评。

像《朗读者》这样以经典文化感染人的节目不在少数,而且每一档这样的节目往往都能获得社会极大的认可,例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听写大会》《见字如面》等等。诚然,这些节目的确是当下鱼龙混杂的荧屏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也不失为一剂良药。但在这些荧光灯的渲染下,在朗读者情感流露的动作里、在音乐声的烘托中,真正属于文学的部分却被一再地压缩。换句话问,《朗读者》带来的真是文学吗?

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茨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提出——电视不能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相反,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他认为,“一切试图用电视来提高文化素养的行为都是妄想”。他提出,电视带给我们的是不可避免的娱乐性。电视不断切换着画面、不断改变着声音、滚动播放着世界各地的新闻,试图牢牢抓住观众的目光。这种不间断却不连续的方式,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却让我们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有一句话我十分赞同——媒介的表现形式越丰富,人的参与感便越低。这话一听好似悖论,但是认真思考却发现的确是那么回事。打个简单的比方,当你在书中读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时,浮现在你脑海中的孙悟空形象肯定是各式各样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旦你在电视上观看了《西游记》,那么在你脑海里的孙悟空形象便就此固定下来了。两者之间最为显著的差别就在于你作为受众的参与度降低了。简单来说,读一本书,你需要揣摩、体味、咀嚼;而看一个节目,你只需要舒舒服服坐在沙发上,手上抱着一袋薯片。这两者哪种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朗读者》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它在用经典文学之美打动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表演和娱乐的成分。虽然经典的文学加上恰如其分的故事、配之以动人的旋律,的确能带来感官上极大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但是每每想到,当翻开一篇文章,品味到的不是朴素的文字,感悟到的不是每个人不同的心得,而是电视中所传递千篇 一律的感情,这何尝不是对文学的误解呢?文学从来不属于一个人,而是每个人;在对文学的`理解中,应该有不同,却不应该有对错。

《朗读者》这类节目虽好,但是我们也应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它。它鼓励的不是让大家多去看这类节目,而是鼓励大家在感受到文化之美后,能自发地翻开书籍,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篇13:朗读者第12期观后感

从第一期的“遇见”开始,《朗读者》十一期节目十一个关键词,每次都能引发无数观众的共鸣。本周,这一季的最后一个主题词又是一个一听就能让人泛起无尽感慨和回忆的词——青春。

,少年偶像组合TFBOYS凭着一首《青春修炼手册》红遍大江南北,老少皆知。节目中,谈及对于“青春”的修炼,作为TFBOYS成员之一的王源坦言,12岁出道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子,特别在意网络上对自己的评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16岁的他明白最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必在意网络的评论。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的“不以不理智去回应不理智”。

青春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最强烈的阶段,很多人都通过各种方式去彰显自我。

篇14:朗读者第12期观后感

5月6日(周六),《朗读者》迎来本季的最后一期节目。

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邀请到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导演冯小刚、歌手老狼、诗人余秀华、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与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在这些不同的青春中,我们或许能看见自己,或是回忆起一些早已忘却的记忆。

篇15:《朗读者》第11期观后感

声音无疑是一种能够带给人们强烈心灵震撼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声音变得多样而特别,有睡前的温柔细语,有让你告别起床气的甜美叫醒,有身临其境的故事情节,有唐诗宋词的古雅之风,有失恋时不顾一切的相守相伴,有带你进入音乐之巅的K歌之王。在这里,你可以聆听最为丰富的声音。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潮涌而来,种种现代传播媒体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亦在挤占人们读书的时间。尽管超过半数人表示“更愿意选择纸质书籍阅读”,然而,在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下,人们不得不迫使自己的精神向工作倾斜,留给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朗读者无疑是一种能够带给人们强烈心灵震撼的表达方式,它让普通人传递感情的手段多了一种选择,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有时候利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显得更加真实。

篇16:《朗读者》第11期观后感

朗读者的出现就像文化界的一股清流,让更多的文化去滋养人们的心田,让沉睡于纸面和网络的文字活起来,让集万千文化于一身的诗词,从古走向今,从唐宋盛世走向复兴的今天。

现实的生活往往鸡零狗碎,能拿出来安静读书、读诗、写信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这也是为什么朗读者能够刷爆朋友圈的原因。随着科技的发展,掌上阅读开始普及,阅读的载体不再只是纸张,也许你觉的纸质书籍更有读书的'味道,但是纸质书籍不能随身携带。不过,无论我们手中捧的是什么书,请记得朗读本身就是一件很美的事。

篇17:《朗读者》第11期观后感

《朗读者》由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纲制作人,以“朗读打动人心”为口号,每期邀请一位富有经历的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或不期而遇的平凡素人,通过朗读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相互交织,共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活,描绘出中国几代人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活画卷。该节目计划从2月18日起,在央视旗舰频道CCTV-1播出。除此之外,节目还会在网络平台同步播放,对于热爱文学、热爱朗读的广大爱好者不容错过。

朗读者《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来自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的国家顶级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最终节目将会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

《朗读者》是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电视经验的一次全情绽放,她不仅担纲节目的主持工作,还首次以制作人的身份转型大型电视节目的幕后制作,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主持人的另一面。董卿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千世界。

篇18:第10期《朗读者》张小娴观后感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笔尖来描写“爱情”的风花雪月,恨离愁伤。接下来的这位朗读者,她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

但在她眼中,自己也不算是个感情中的成功者,只是曾经自己的感情经历和母亲隐忍一生的婚姻,让她意识到,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唯一归宿,正如爱情的味道会逐渐改变,初期的甜,中期的麻辣,到后来变成一杯清澈的白水,不可缺少,但却绝不是全部。

她将味道融入故事,用文学传递“味道”。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张小娴解读“爱情的味道”。

篇19:第10期《朗读者》张小娴观后感

味道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气质,将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味道,窗含西岭千秋雪也别有风味,踏雪寻梅是一种味道,门泊东吴万里船也妙味横生。满目苍桑是一种味道,婀娜多姿也是一种味道,不同的味道能勾兑出不同的人生,总有一种味道会让你流连忘返,让你心情蹁跹,朋友,你喜欢什么味道呢?

1994年第一部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在《明报》上连载,张小娴开始走红。张小娴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她对爱情理解是:叶散的时候,你明白欢聚。花谢的时候,你明白青春。 她的爱情感悟是: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

篇20:第10期《朗读者》张小娴观后感

饮食之味酸甜苦辣皆备,人生之味亦如此。品味过人生百态,才能在时光荏苒中洗涤,淘洗出思想的真金。味道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气质,将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你们讲述的故事,记忆开出的.花朵,沾满了你们的味道,我用朗读把它定格。叶嘉莹的味道是起承转合的诗词之味,张艾嘉的味道是口感醇厚的成熟之味,叶锦添的味道是博大精深的东方之味,@张小娴 的味道是痴心不改的爱情之味,胡忠英的味道是酸甜苦辣的中国之味,吴纯的味道是苦难洗礼的坚强之味。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 没有打开的时候, 你不会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相关文章:

1.《朗读者》观后感精选

2.《朗读者》告别观后感

3.朗读者倪萍观后感

4.朗读者观后感1200字

5.朗读者观后感600字

6.朗读者250字观后感

7.朗读者观后感第六期

8.第五期朗读者观后感

9.朗读者泪水观后感

10.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400字

下载word文档
《《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