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

2024-02-04 07:56: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蒾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

篇1: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

一切都像安藤自嘲那样,他是游击队中的一员,从始至终他一直在战斗。

谈到日本,大凡有民族感的国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腾一团与生俱来的仇恨。但军国主义不能代表日本,军国主义者也代表不了现在的日本人。通过安藤,我们看到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反思,至少在建筑行业内。

安藤的成功,或者说是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性格。拳击手出身的他,在看到与顶尖选手的先天差距时,安藤对未来犹豫了。“钱不是用来存得的,只有把用在自己身上时,钱才有了价值”。于是,他决定旅行求学。正是由于这段经历和他小时候既不受欢迎的遭遇,塑造了他执拗,自立自强的性格。

在他改造自家住宅“住吉长屋”时,他建构了对外没有任何开口、无表情的清水混凝土墙面,这表达了他对抗在高速经济成长的名义下不断扩张的都市的个人意志。同样在他的第一个都市建筑“表参道之丘”中,他在族中原有的榉木行道树的考量下,压低建筑高度,并以玻璃统一横长的立面,借此表现公共的民意对抗一味追求楼边面积与经济效应而不断侵蚀都市空间的市场原理,并希望留下那存续超过半世纪的风景。在外人看来,住吉长屋与表参道之丘是两个层次的建筑作品,相去甚远。但在安藤心中两者间有一条线,“以建筑来表达对都市的观点”以及“以建筑来对都市有所诉求”的主题间所画的一条线。()住吉长屋、表参道之丘……是他同畸形发展的都市战斗的阵地。

在安藤眼中建筑是有责任的,除了为人遮风避雨,还需对其周围环境负责。在他的作品中,作品的创意的灵感或者限制都来源于环境。建筑这种对环境的尊重,在环境面前表现得如此谦卑,或许又回到了建筑设计的母题。建筑的这种责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初,是使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尽可能的融合,正是这种观念使得环境整体面貌未受大的影响,也使相同风格的建筑能大量和谐地存在,这就出现“造镇”的现象,六甲山集合住宅群,安藤十几年、二十几年持续持续改变当地的风貌;到了21世纪,世界开始注目环保,安藤则在材料、采光、通风上寻求环保。

安藤对清水混凝土情有独钟。一方面,正如他自己所说“混凝土是一种可以吧建筑家的想法有如表情般展现与外在、具有多样的材料。”对建筑不加修饰,以如此骨感的方式呈现,可以让观众不受外在装饰的影响,直面设计本身,或许这样更能读懂设计者;另一方面,混凝土本身具有耐震、耐热、极具表现力的特点,“语气用特殊工法展现自己的特色,不如以平常的方式做出谁也模仿不来的作品,虽然困难,却让创造怀有梦想。”越是平常的`食材,就越是考验厨师的能力,建筑也如此。安藤的特色还在于他对光影的理解,光之教堂便是一个极成功的案例。“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他认为光影不只是建筑里的明暗关系,更是人生中的经历,是生命不断拼搏、战斗的姿态。

安藤是一位建筑家,但几十年的从业经历使他的目光转向社会,建筑里表现着对不同时期社会的思考。他关注儿童建筑,关注弱势群体……出于这些初衷,他的很多建筑设计都是无报酬的,他甘愿奉献自己。

安藤忠雄在做一个设计时,设计的想法不是在接到委托时才开始构思的。他常常给一些空地,或者有意思的基地进行设计思考,很多时候在接到当地委托的时候,他已经思考很多遍了。我想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生活需要发现,灵感也来源于生活。安藤虽说是做一个建筑,但他往往是从宏观方面开始思考的,这使他看到的问题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最后,想感谢安藤,让我走入了建筑的殿堂。

篇2: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

很庆幸看到这本《安藤忠雄论建筑》时,我二十几岁。

“无论你是选择建筑设计还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20几岁的年龄,是左右一生的重要时期。人在感觉敏锐的20几岁时,能否有紧迫感地去生活,对其以后的人生,特别是四五十岁时,是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工作生活的分水岭。”这是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在为东京大学建筑系做讲座时,对学生们的殷殷忠告。这个叫做“二十几岁时的人生”系列讲座后来被汇编成册,成为了这本《安藤忠雄论建筑》。

安藤的传奇故事,始于他“一个人的旅行”。这是一段可以想像有多艰难的旅程。历时整整7个月的车船劳顿才从大阪抵达巴黎,带着省吃俭用以身体为代价做拳击手攒下的些许路费。也许是面包,也许是自来水,也许甚至风餐露宿。只为了能亲手触摸浸染着前辈心血的砖墙、能亲眼看到那束光芒从天顶泄下、能亲身感受无法言表的空间奥秘。奋斗在梦想中的他,无疑是饱足的。

安藤的建筑,是坐在恒河旁闻着腥臭的腐尸味思考而来的。因此和科班出身的不同,他考虑经济性、却不为利,他考虑美学、却不为名。建筑于他,是哲学、自然学、社会学、宗教、美学、经济学,是对生活的抗争,而不是补给。为了完美的作品,他不惜代价、不计得失。

这样,是对梦想怀有真诚的热爱,对此生怀有深切的责任。

“人生的终点无论落在何处,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既然如此,我们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因为这是自然的法则。无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而奋斗,也终究会有倒下去的那一天。”

光教堂、直岛美术馆、住吉的长屋,京都的车站,安藤原原本本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遇到的挫折以及背后的思考。像一个母亲,絮絮叨叨谈着他的儿子,从睡觉的姿态到考试的名次,言语间满满是骄傲和欣慰。 这是世间最深沉的眷恋和牵挂。

人生不能只是吃饭睡觉地度过,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奋斗,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不是因为名利和成就,只是希望人生过得有趣一些,仅此而已。

篇3: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

之前下载的城市规划专业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大概源于对建筑学相关领域知之甚少而怀有的担心看不懂的心结吧。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由于建筑学是相关学科,不需要对书中提及的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或者其他相关人士有详细的了解,所以把正文完整地读完了。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还有写的很令人期待,读此书的感觉让我回到了大学时读《基督山伯爵》的迫不及待读完的境地中。还记得《基督山伯爵》当时大概是1000多页,用了3天读完的,读完之后感觉酣畅淋漓,大呼痛快过瘾。自此后再看电视剧中关于复仇类似的情节,觉得都像是在对基督山伯爵的模仿。

再回到《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也许是因为他的这本书是对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院学生所做的5次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也许是因为我最近正对规划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渴望,想系统学习城市规划,也许是因为他面对的讲座对象与我现在的初学规划状态非常贴合,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刚刚转型的我,对于青年学子,对于还算年轻的人都有着启迪作用。因为书中有一条主线:20多岁时,应进行独立思考,应寻找理想,应为理想做准备。为此,他自学了建筑,去欧洲进行较长时间的旅行,在旅行了进行思考。与国匠城主题“读写行走”如出一辙。

另外,在这本书中,也写了很多相关教材中看不到的东西,比方对勒科布西埃和密斯凡德罗性格的比较、建筑选用材料的比较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在讲授城市规划原理时,很容易有干巴巴的感觉,这样则丰富了课本内容。所以算是大开眼界了。

回想起在大学时,读书时不加选择,全凭兴趣,至今还非常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虽然当时是清贫的,但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由于兴趣经常在摇摆,这样挺好,那样也挺好,所以至今也没有在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什么作为,但我希望能像安藤那样在20多岁认识的各领域的朋友后来成为其工作的对象或者奠定了基础一样,他在40多岁甚至50多岁时通关了,我也能在未来左右的时间里,能将自己对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的兴趣和能力打成通关,收获一个有高度有深度的自己。

篇4: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

此书应是我从事与建筑息息相关行业以来第一次详细阅读的有关建筑理论的书。以前对建筑的泛泛理解在此书中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毕竟还没有来得及完全阅读,只是在〈序〉中也引发了自己的一些幼稚的思想。

通过安藤忠雄老师的表述我知道了日本在60年代与中国有着相同之处,那就是都是不平静的。但不同的是日本的经济以及各种文化并没有被动荡的政治而抑制,甚至此时期“‘新陈代谢’概念的提出在其后的一些设计活动中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中国,60年代对于国人来说却是一场噩梦,一切几乎停止,更不要说建筑理论、建筑思想……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我想也正是通过建筑而表现出来的,建筑本身没有生命而言,但是因为有了人,有了人类思想的灌注,它便与人类一样赋予了灵魂,充满了生气。

美国以现代化而着称;巴黎的罗曼蒂克为世人皆知;日本的幽雅宁静正象这个民族很具代表的浮世绘被关注着;中国的古典、神秘而朴实令世界叹为观止。

因为对世界建筑目前的我知之甚少暂且没有也不敢妄加理论,在阅读《序》此篇其间让我对我国建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渊源让现代的我们有了更多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因为现代经济的发展要与世界接轨,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所以我们并不能沿用其建筑形式,现代的建筑更多了些商业化的意味,开发商总是求以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价值,这个我们倒是可以理解。但对于炎黄子孙的我们是否有保护或良好的运用古建筑的责任和义务呢?

我并不想去讨论如何去保护利用好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前面我曾提到过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魂所在,()我想的是,我们怎样能够在创造现代化的同时而又让属于我们中国的魂而不丢失呢?

中国的古建筑对世界而言有着自己的独特有些甚至是不解之谜。也许是由于60年代的不平静令中国各个方面陷入死水,而迫使中国建筑的发展被世界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我们这一代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我们亲眼见证了中国建筑由BOX式在向多元化、个性化、国际化迈进的改变。我们为中国的前进而欣喜;而不幸的是,我们成长着,建筑界的理论与思想更是以飞一般的速度趋于成熟,在这个年代若想思想上标新立异,理论上别出心裁应该是很困难的事情。

中国建筑的改变虽然是可喜的,但这其中也是可悲的。在推开建筑设计之门以后我对建筑便更多了关注与关心。现在我生活在北京,通过我的观察北京的建筑以及我所作过的各地建筑效果图中所表现的建筑来看,大都是抄袭国外模式,并没有着完全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思想,也许我们正在学习中摸索和寻求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及思想体系,也许因为我对建筑的浅薄认识此观点很是片面,我也非常希望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国外的先进理论知识也可以学到真正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建筑思想。我的理想与目标也正是为创造我们的“中国魂”而尽献微薄之力。

我在想,既然我们的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什么我们不为此做点什么呢,(也许已经有人做了正因为我的浅薄之见还没有看到)既能找到我们城市的“魂”又能将此发扬光大呢?或者具体一点说,在做现代建筑的同时其中也多少借鉴些原始建筑的风格再或者某个局部的功效呢。让其中的独特展现在现代建筑上。试想,如果那时的建筑始祖鲁班一直活到现代与岁月同步,那么他会怎样构造现代建筑,在他的思想与时俱进的同时是否会丢了古时的“魂”呢?!当然,这只是妄想,甚至有些瞎想,可是在现代化的我们身上是否也应该像日本一样保留住属于自己的“魂”呢?也许每个国家,每个国家中的城市都应有着自己建筑的“魂”,而我国就目前现状来看,各个大中小城市除了楼的高低有些明显的差别外其他的风格大部分都是相同的,而只有少数城市和地区保留了他们自己的特色。

建筑设计是我最终想达到的目标,而开始涉足此行业对我现在的工作而言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做建筑表现,对建筑最终的形成也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环。建筑表现首先应该与设计者有着充分的沟通,设计者向建筑表现者传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但如果表现者对建筑设计毫无了解而言,那么他将不会把设计者的思想体现在建筑效果图上。真正好的效果图不仅能够体现建筑的形态更应该渗透着设计者的心思与汗水。自信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至诚挚深的爱,有了爱的建筑才会有灵魂,才能足以打动人心。建筑为人而活,人因感性与理性的的建筑而享受生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对建筑这一行业来说应尤其重要,吸纳各建筑之精华为我所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物都不要模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我才开始第一步,正如一个刚刚呱呱坠地的婴儿一样嗷嗷待哺,我也会像婴儿一样去汲取不同的养分让自己茁壮成长起来。最后能够学之以用。此书正是我的第一份补给,我会用心、细心地去慢慢体味、消化,我想对我的益处和给我带来的收获一定会比我想象的要多的多。

我会大踏步前进,朝着我的方向、我的目标、我的理想……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相关文章:

1.安藤忠雄语录

2.读《忠经》有感

3.读《论可能生活》有感

4.读《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有感

5.读 有感

6.读有感

7.读《西游记》有感---论孙悟空“悲惨猴生”

8.建筑空间论的读书笔记

9.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10.读《没有权力便没有一切》有感――论征地问题

下载word文档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