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庄子的读书笔记

庄子的读书笔记

2023-11-24 07:57: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咔咔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庄子的读书笔记,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庄子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庄子的读书笔记

篇1: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是讨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论着。我觉得庄子想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不要老从一面看问题。自以为是也是一种极端,以一技之长为耀也是极端。世界是和谐的。人与人也应是和谐的。

所谓的“坚白论”,山人以为,讨论的两派其实已经不是在讨论同一问题了:一个论述某物有何种属性〖即白与坚〗,另一派则是论某特性〖即白与坚〗是该物特有的个性还是许多物质都可以有的共性。

事实上,我们往往看到在许多争论中,所谓对立的两派,追溯到本质上,自己都不知道在争论什么。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个对立的阵营,争论、对立几十年。可是有谁能说清除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呢?

其实,综观中国的哲学,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非常现实。对于那种“万物起源”、“谁创造人”等等之类扯不清道不白的问题采用回避的态度。对于大自然则采用接受它、并与之相容的态度。不追求绝对、不走极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认为是受西方影响而来的。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就是试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例子。而中国的医学、气功、养生之道等等则是顺其自然、接受自然、融于自然的例子,典型说法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许多人把庄子与道家放在一起,与儒家相对。山人以为,儒家侧重与社会及社会体系;老子强调人与自然;而墨家则重客体与其自然属性;反观庄子,则是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论点采用的较少一点。而过多地将儒家、老子相容。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是一种和谐的共存,无主次之别。这也是与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级之分,要有对自我的克制(这一点又与“无我”相近)。

自然了,从当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于朝廷的。但庄子思想也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因此,儒家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而被当政者大力提倡。可是同时,庄子的思想又作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没有收到异常的压制。而法家因为是强调客体、鄙弃主要因人的主观而形成的社会体系、结构,从而无生存之地。

篇2: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那本书买回来搁在那里半年了,也没有看过,因为我和同事们在地摊上转的的时候,一位同事买了本史记,因为这个代表了文化人的象征。但是,我买了本庄子,可能是附庸风雅吧。

庄子这本书放在那里半年没看过,他在哪里静静的躺着,可能是在睡觉,弥散在一种逍遥的氛围中。也可能在等待着,等待懂他的人出现。

翻看庄子这本书看的时候,第一个感觉特别难懂,本来我对古文就不懂,再加上每一行里面冒出些生僻字,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没文化真可怕的写照浮现在脸上。再就是他的意义特别难理解,对于我,通过解释加译文依然领略不了其要旨。但是,有时候也能读上几句可以说只能认识字的几句话,感觉又是朗朗上口,字字珠玑,就是说一句话,一个字,都闪现着智慧的光芒,有时候看到的,似乎还有自己生活的影子,立即有种羞愧的感觉。

庄子的精神很博大,说实话严格领会庄子的意义更是难上加难,庄子的思想似乎在天边飘荡,而自己就好像是井底之蛙。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我们每个人也许在这社会上拼搏,成功也罢,失败也罢,但是,缺忘掉了一件事情,我来到这个社会上是干什么的,漫无目的,似乎也在飘荡,但是,不知道怎么飘荡,不知道飘到那里去,这件事情应该谁都解决不了,只能是扣住心扉问自己。自己连自己想做啥都不知道,还能问出什么。

庄子的思想飘逸峻异,并没有说明我们该怎么做,不像孔子。但是,感觉到是要让人站到一个特别高的高度看问题,我们在物理学的坐标常常是地球,但是,庄子的坐标可能定在了太空。让人感觉坐在太空中看一切事物的流动。

庄子的思想可以说很难解读,只能慢慢的从中一遍一遍体会,有些小说看一遍就算完了,但是,庄子的小说感觉到看几十遍都闲少,庄子指明了大道,让人呆滞的思想有似乎变得有了点火光,我们中国人在20xx多年前就有了这种思想,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庄子的思想很博大,历史学家可以通过庄子的思想来看待历史,政治学家可以通过庄子的思想来审视政治,商人还可以通过庄子的思想来经商。对于老百姓的我来说,还能从庄子的思想里面得到什么东西,估计可能就是不断的审视自己,把自己的所有不良的东西剔除。

没有一个精神基础,感觉到有时候就漫无目的,茫然失措,就像是随风而摇摆的树叶,不淡定。我觉得是最最失败的地方,也不是说做出什么大事,就是没有一个思想基础,可能那个目标是虚无的,指导我们的只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没有一个切合自己实用的方向和目标,有可能就是真的空虚一场,梦一场。

不断的重新认识自己,不断的改变自己,让自己能赶上这个社会前进的步伐,社会就这个样子,他是一种存在,不能因为我们的喜好而改变,他在不断的变化,如果有错,也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自己就是社会的一份子。不行崖异之事。

读了庄子,感觉到连庄子的门都没有进去,只能是不断的在生活中体会,如果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如果不从生活中体悟,庄子这本书,真的很难领略其真。当然了,还要不断的学习,凝练,不能荒废人生。

篇3:庄子读书笔记

这两天情绪不好,思绪纷乱,今天好容易休息,窝在床上读“庄子”。

庄子《大宗师》里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位老者,年事已高,却面如孩童,别人奇怪,就问他有何养生窍门。

老人说,他懂得道。要参透圣人之道,必须有所持守。这持守分七个阶段:吾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什么意思呢?

首先,“外天下”,是指忘记天下所有牵绊你的人情事故。古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古今中外,为名利所困者不计其数,世人很难摆脱名利、人情之累。

就说我这点烦恼之事,虽然别人看来,不过蝇头小事,可在自己眼中,竟然关乎名誉地位面子,所以终日困扰心头。其实想通了,薪酬少三百元不会饿死,面子大一轮,也不会就此事事顺心。人生百年,生命尽头回看,不过短短一瞬,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干的事太多,从大的方面来说,我想把医疗客服做出经验和成绩,我想体验一下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我还想做一个讲课精彩出色的老师;从小的方面来讲,我想绣幅十字绣作品,想学学拉小提琴,想会讲一门外语……也够我忙的了,还有功夫烦恼么?

第二步“外物”,就是把物质世界的东西尽量剥离。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物质的诱惑无时无处,精彩绝伦,要想完全杜绝真是难如登天。但是我想,毕竟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早已摆脱吃穿之虞,物质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满足,而且也不需要完全放弃物质的享受,你只要弄清楚,在你的内心世界中,在你面临选择的时候,不会因为物质放弃你原先内心的坚守,就可以了。

第三步“外生”,是指超越生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无人能够超越,能够超越的只是你对待生死问题的心理和态度,做到顺应规律,平和接受,不忧生,不惧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时刻。

第四步“朝彻”。做到以上三点,人就彻底了悟了,不受世俗牵绊,摆脱声色犬马诱惑,看破了生死的心灵,就象澄澈的小溪,空明的山谷,清净自在。

第五步“见独”。到了这个境界,世间万事万物,在你的眼中,由来处来,往去处去,一切都是那么清楚明了,不再纷扰你的视线,惑乱你的心灵。

第六步“无古今”。时间在这时候仿佛停步,古往今来,改朝换代的烟尘都迷不乱你的思绪,你脑海中的大道,畅通上下五千年。

第七重境界叫做“不死不生”。世人多畏死,可是在庄子的寓言故事里,视生为劳顿,视老为安佚,视死为休息,一觉睡醒,生命重新来过。所以,在庄子看来,生与死勿需悲喜,甚至也没有明显的界限,生就意味着死,死就意味着生,即使身体没了,思想依然可以传承万年。

对于庄子的学说,我懂得不多,但我从庄子的故事里看到的,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与自在的人,是一个秉持自己内心信念的人,是一个超越世俗名利诱惑的人,是一个善于思考人生大文章的有心人。我想:他毕生追求的,应该是对自我的把握和对自然的顺应吧。

篇4: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是庄子一生的思想结晶,也是他本人写的唯一一部自传体小说。庄子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庄圆整理后形成的这部传记。

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庄子姓庄名周,“子”是尊称。他于公元前3生于宋国蒙地,逝于前286年,一生著有《养生主》等7篇著作。

《庄子》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一天,庄周在濮水河边钓鱼,两个人劝他做官,可正是因为他喜欢自由自在安详自得的性格,使他免受世俗的打扰,一辈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否则,或许他也整天与世人一样生活得紧张繁忙,在日常事务中掩埋像他这样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了。而庄子最令我折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面对妻子颜玉的死时显得很从容,不但不哭,反而敲着瓦盆唱歌。原来,庄子认为颜玉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现在他的妻子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她又安静地回到了大自然。庄周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

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篇5:庄子读书笔记

如今一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为人处事”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这些称之为的“心灵鸡汤”的书籍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人们的口味,给予了人们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我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却总觉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阅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这本书实际上是于丹对《庄子》一书的读后感,她用心地研究《庄子》,通过解读庄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于丹的《庄子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在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着实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于丹在书中将庄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质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别人的行为,不盲目的追随流行,试着用庄子的大境界来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于丹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动态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在前进,而我们原地不动时,我们会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那么这种平衡便很容易达到。我们可以多读书,多接受新的信息,让自己与时代的前进保持同一个步调,发展和提高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认识自己、涵养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也更容易获得庄子的大境界吧。

读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心灵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觉收获颇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不随波逐流,并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获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篇6: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典藏,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几千年文化长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代表着当时社会最高成就,其亦庄亦谐的写作风格更是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是出自庄子名篇《逍遥游》中的一段,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庄子是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任何事物从表面上看不同,但是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庄子万法归一的思想。从《齐物论》、《大宗师》等篇目中,你都能发现庄子自然无为的思想,这也就是道家所认为的“道”,他们认为“道”是存在的,但是却是虚无的。在政治上,无为而治从来都是庄子的主张,对当局统治阶级的“仁义”和“法治”进行了强力的抨击,更是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等精髓见解。在生存处世方面,庄子提倡自然、自由的精神,而不是对于物欲名利的追求。这是一种超然的态度,也是现代社会的人们争相学习的一种精神境界。超脱欲望,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种思想理论无疑具有极强创造性和超前性。

庄子不仅是哲学家,还是一位文学家,确切的说应该是一位浪漫主义散文家。他的文章中具有有强烈的是浪漫主义气息,想象丰富异常,浑然天成,很具有变现力。而且很善于用典故、寓言来说明哲学思想,这是也是一种创新写作风格,我想这都与庄子自然天成,不拘于泥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

读《庄子》就是了解自身、了解自然、了解宇宙奥秘。《庄子》博大精深,值得反复揣摩研读。

篇7:庄子读书笔记

每每读到庄子的言论,总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后醒悟些什么,尤其是对“和”这一方面。

记得曾听花簇幽声,与友手谈两奁乌鹭,看玉子音脆。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让,但随一来一往间,局势渐步苍黄。怪我太贪胜。新局,欲缓速攻彼,而大计未成便造反逼,下场与前局无异,皆是我的子颗颗被动,只要对方愿意,分分钟都能结束了此番坐隐。即使敲盘忖度,也无可奈何,依旧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后来闲暇阅了几卷《庄子》,再拈棋时,才若有所思。

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生陵安陵,长水安水,莫不是安时处顺?顺于水与齐俱入与汩偕出是谓命成,这又是否讲究一个无为之和?以和为量,融入环境,才能于环境中纵横;顺从所处之境,与时俱化,无肯专为,也才能不物于物。

于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输得如此彻底。一昧的穷追猛打,只是让自己的格局更为支离破碎,棋心散乱。小体怎敌大体,残局那堪圆镜?唯有将自身所有连成一体,贯通一气,融和其中,才最是无懈可击。这终是,要讲究一个“和”字。步步紧逼,不正如那难成大事的独善其身者?贪胜谋彼,还不如顾我争先,逢危保其小棋,还不如弃之转战大局。而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于和,安于道,该走则走,该停则停,天地两宽。

棋道如此,想来世道也应如此。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便好若纹枰间的黑白二子,人若对自然步步紧逼,则终将会被反噬,倘若人不与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则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前行。而若人与自然作和融于一体,相互包合,两相无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输赢,“和”一字才是最为重要。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输赢常在,而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二者互存,并无亏损。况与天为一,形全精复,岂不美哉;万物协调,物我相安,岂不妙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和”一字,向来不带强行。

翠叶点馥之春,花木扶疏之夏,落枫雁过之秋,冷雪封天之冬,合乎时宜,顺所自然;山风浩荡,云水清浅,美犹胜画,也不正是因为有意境悠远的和谐?这一切,相交得自然,相处得融洽,不强行,也不僵硬,因此映入眼中,给人的是无端的好看。

庄子一生淡泊,却从不清汤寡水,《庄子》一书深邃,却并非华而不实,一读开阔,二读顿悟,三读坦然。书中思想,一如庄周的风魂,不掺浮华,逍遥自在,其智无端崖而有根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道我合一的庄子,想必也有“和”之念。

既爱万物,以与万物和为念,也才方能物我合一,天地无穷。

或许有人对此以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无征战,相信是人人皆向往的。如此,若人与人以和为本,与社会以和为本,哪还再有不公不义、厮吵争夺;若人与自然以和为本,与世界以和为本,哪还再有生态失衡、步入沦亡?万物无竞,流水不争。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但也更应是一种常态,无和,无宁。

人生如棋,胜败常有,又何不且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并与之俱化,暂搁输赢,取个不断进步的相安逍遥?

和谐世风,谁皆爱之。行和,两安。

篇8:庄子读书笔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很难想象,有一天,我会静静的徜徉在《庄子》的世界里不忍释卷。去选择跟这样一位先哲对话,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毕竟我们之间可是横跨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鸿沟啊。本来,我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硬着头皮读下去的。可谁知,这一读,便是天光乍破,至黎明方清醒。

《秋水》篇,物我之间的深刻认知。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一泓秋水泻,千载道心明。当读到《秋水》篇时,我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井底之蛙,夏虫语冰,一叶之秋……这些儿时便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抑或是成语典故,竟会在此时重逢。于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瞬间生动了起来。井底的蛙,只能看见狭小的天空,便以为世界只此方寸之地。是什么,限制了它对外物的认知?这便是庄子的《秋水》想要告知我们的东西。

“有些人没见过汪洋,以为江河最为壮美;而有人通过一片落叶,却能感知整个秋天。”人对外物的感知固然会受客观环境的局限,而人主观意识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苏轼的《赤壁贼》中,主客之间亦有此物我何分的深刻讨论。人类渺小,而宇宙无垠。然而,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却永不停息。以至于人的认知,便如这秋水潺潺,是流动的,是发展的。而庄子的思想亦如秋水,一泻千里,无止息,亦无涯。

《说剑》篇,既是隐者心淡泊,亦非冷观乱世风云。

春秋战国时期,因乱世纷争不断,无数王侯将相粉墨登场,掌风云变幻,而庄子依旧在濮水静静垂钓。我原也以为庄子是避世的,毕竟他说宁愿在泥巴地里打滚儿,也不愿替楚王卖命。可直到读到这篇《说剑》,我想我错了,我对庄子的了解太片面。

赵文王喜剑,他便以剑为喻,说有三剑,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无论我如何形容,亦是苍白太过,于是庄子原话如下:

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以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很多人读此篇时,只是叹服于庄子的辩论口才,而我下意识感受到的,却是庄子对天下纷争的清醒认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剑”是个挺有意思的东西,上至王侯,下至庶民无喜它。比如越王八剑,那是千古传奇。所以赵文王亦不能幸免,迷上了剑士斗剑,荒废了政务,庄子来劝,便有了上述令人拍案叫绝的一番言论。也让后世之人得以窥见庄子淡泊名利以外的另一面。原来他也可以这样,心系天下,规劝君王。

也许道家自老子起都与水有缘,庄子的.思想亦像水,或汪洋恣肆,于是有了《逍遥游》;或静水流深,于是有了《秋水》、《齐物论》;或泽被万物,心系天下,因而有了《说剑》、《渔父》。说到这里,我也希望《庄子》的思想能涌流至无数人的心间,传递着为人处世的通达智慧。

我读完《庄子》,还来不及感叹,便沉沉睡去。梦里有鲲鹏展翅,驶向无涯的远方……

篇9:庄子读书笔记

读《庄子》,我懂得了许多。借助于《百家讲坛》的神力,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庄子也终于开始风光起来,他的人生哲学也变得流行起来。什么“逍遥游于物外,”什么“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庄子也是犬儒主义的创造人,庄子的“自由精神”混合而显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国倡导庄子精神实在不是时候。《庄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为大家公认,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要补充的是:《庄子》中还有大量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驼鸟智慧和乌龟哲学。庄子一方面大骂世俗,一方面又反复说要“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外”,也就是说,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无条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处,一方面大谈“不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要“与物周游”,“与物为春”,庄子一方面是大胆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又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主义策略。庄子的想像更多地体现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实际行为上却认同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触及实际的“神游”而已。其实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庄子,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生态度。

所谓“犬儒主义”,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犬儒主义诞生于公元5世纪的希腊,它指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深刻的怀疑,它认为世界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妨游戏。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没有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遁入孤独和内闭,或转向任诞的审美主义,而其骨子里则是虚无主义。他们对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离意识,但是却不敢或不愿与之正面对抗,而以一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处理态度来曲折的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妥协混合的矛盾立场。犬儒主义不仅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或者现实世界中道德的颠倒和价值的真空状态,更是人们对于这种颠倒和真空状态的麻木,接受乃至积极认同,犬儒主义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坚持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不但对现实不抱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抱希望。

犬儒主义的核心是怀疑一切,不但怀疑现实,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有可能现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现为装疯卖傻,装神弄鬼。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绝望感弥漫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像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庄子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精神界的导师,它应和了当今中国的普遍的社会冷漠,试图通过内心的所谓“宁静”来掩盖现实社会中的无奈。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庄子人生哲学的流行所导致的只能是全社会的犬儒主义,它可许能够培养出一批不问世事的逍遥派,却永远也不可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这难道是我们需要的吗?

篇10:《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提倡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于丹老师讲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是的,自由的原则就是以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为前提,但本人还要具备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品质,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灵魂,那些贪赃枉法、作奸犯科等卑劣之人内心有愧又怎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幸福不是目的而是体验的过程,它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我把这种感受强化并不断加以回味。失明恰恰成就了我的人生,不过我的逍遥是建立在衣食无忧、清闲悠哉的条件上,如没有稳定的经济与和睦的家庭做我有力的精神后盾,就没有这份闲情逸致谈逍遥了,因为我毕竟是俗人一个。而庄子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在贫困交加之时,依然淡定从容、超然豁达。楚国大臣请他做丞相,他宁愿做一介农夫也不追逐名利。但现在多少人处心积虑甚至不择手段想升官发财,与之相比,庄子是何等胸襟何等气度!一个人即使没有粮食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思想没有灵魂。

我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况,对于物质我没有过多的欲望,在我看来,简单就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相夫教女就是幸福。哲学家周国平老师说:“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我希望女儿长大后拥有一颗慧心,做到宠辱不惊,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过着飘逸恬淡的生活。

感谢于丹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庄子,感谢庄子,他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平常心,无论人生有何种境遇,都能乐观坦然地面对,平庸的~我远远达不到逍遥游的境界,我还没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名利生死,那么就以庄子的逍遥 游作为我的精神目标,超越自己,乐观生活 。

《庄子》塑造的众多残疾人形象,以《德充符》一篇尤为突出,反映了残疾人从认识自我到完善超越自我的过程,代表了《庄子》中残疾人的精神。

篇11:《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把事理的无穷性与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宇宙的无限性与具体失误的局限性对照起来分析,显示出他对于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有着高度的灵活性,这对于人们突破认识上的局限性,从而临武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广大性,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庄子流畅的文字下,所显露出的不朽思想,显然是只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学习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这种活灵活现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其中的许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从“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到“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来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我们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会因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呢?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从古至今,骄傲永远都是成功的最大敌人,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谦虚谨慎,虚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径。千万不可以自满于现状。

接下来,他们又开始谈论事物间的虚实关系,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冰雪对于它们来说太虚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论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于虚妄了。确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说教育,在有些时候,这些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学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但是反过头来,看一看,似乎身边的许多事情确实都是如此。

下面,他们又讨论到关于事物间的大小关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却又显得渺小。

篇12:《庄子》读书笔记

读完《庄子》,其实应该说是大概浏览完《庄子》,印象最深的就是“逍遥”。逍遥,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与追求自由挂得上钩吧。如果没有自由,何来的逍遥?而真正逍遥之后,你就真的自由了吗?不知是人身的自由,还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内心的自由。 (目前来说,还没有真正达到可以完全静下来心来品读《庄子》的境界,对于《庄子》的认识,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自由”,貌似是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但是谁又曾真正得到过自由。而自由的定义与标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那么,谁人自由,谁人不自由,外人又如何着手去判断呢?判断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人身的自由尚且很难判断,更何况是精神上的自由,内心的自由?

举个例子吧。一个人,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生活还算富裕,基本上没什么病痛,生活无风无浪,这样的人生,或许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是,他自由吗?人身上,他没有受到限制,但又不是绝对没有限制。比如出国时,受到签证的限制,那时,他也就相对不自由了。因此,人身上的自由,应该是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空间内而言的。那么,精神上,他自由吗?他的内心,自由了吗?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他想要的吗?他或者很有宏图大志,却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施展才华?又或者,他与他的老婆是相亲结婚,他根本就不爱他老婆呢?而他就一直陷于深深的挣扎之中呢?

我认为的“自由”,应该是对生活没有怨言并且内心为此感到真正的愉悦。

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尽如我们的意愿。有时候有些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去做,但是我们自己本身却不想去做,这时候,我们不自由了吗?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不自由的。因为我们无法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但是,我们也可以让自己变得自由。既然事情发生了,已成事实,那么,勇敢面对就好啦。再多的怨言与愤懑都是无济于事的,那么还不如坦然接受。在这一点上,本人不赞同庄子完全超然物外的追求。本身,人就存在于世俗之中,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是合理的,为何又要超脱。?或许是世俗的污浊让他看淡了一切,但是,自不自由,逍不逍遥,取决于自身,无关乎其他。就算让他超然世外,他就真的从此自由了,从此逍遥了吗?

或者这样说吧,我认为的“自由”,是一个追求的过程,自由是没有止境的。怎样追求呢?对我来说很简单,遵循内心的意愿,使外务(外在的事物,包括人在内。)相对符合内心的意愿,懂得宽容,懂得知足,懂得满足,如此而已。只不过,这还是一个漫长的追求过程。目前来说,只能算是一定程度上的自由。

【庄子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庄子《秋水》读书笔记

2.庄子读后感

3.庄子语录

4.走近庄子教案

5.庄子讲读教案

6.庄子寓言故事译文

7.庄子经典语录202

8.庄子成语故事―瓮里醯鸡

9.庄子名言名句

10.庄子短的寓言故事

下载word文档
《庄子的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