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读书心得
“窝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温病条辨》读书心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温病条辨》读书心得,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温病条辨》读书心得
《温病条辨》读书心得
《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这书问世迄今已经200多年,因为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被广大医家所称誉、效法,至今被看作是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文献。吴鞠通之所以能著成《温病条辨》这部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除了他本人的勤奋努力之外,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环境来看,吴氏生活在清代中期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出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即所谓“康乾盛世”。这个时期,清帝国的政权相对稳定,比较重视发展文化,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定,这就为文人、学者读书学习,致力于研究工作和著书立说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卷帙浩繁的丛书相继问世。吴鞠通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机会“来邀京师,检校《四库全书》”,能够从中看到历代医家的著述。从学术氛围来看,在中医学的学术上,自金、元、明代直至清初,经过刘完素、王履、吴又可、叶天士等医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倡导,温病学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逐步脱离《伤寒论》,的束缚而自成体系的趋势。特别是叶天士的《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的问世,对《温病条辨》的成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温病条辨》一书的主要内容在三焦篇。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各种温病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别,分别论述它们的辨证论治。
1、温热病 纵观三焦篇有关温热病的全部内容虽然上、中、下三焦的证候类型繁多,治疗方药有异,但自始至终以温热邪气损伤阴津为主要特点。因此,治疗上始终以泄热存阴为目的。 《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讲述的温热病,沿上、中、下三焦传变,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入深发展,在传变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温热伤阴这一特点。在治疗上,上焦用清法,清热以保津;中焦无形热盛仍然用清法,有型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以滋阴法为主。三焦温热病的治疗,都以泄热存阴为原则。可以说,温热伤阴与泄热存阴,是吴鞠通对温热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核心。
2、湿热病 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暑温、伏暑中属于暑湿病的证候与湿温病一同归入湿热病范畴。因为其病因是湿热邪气,湿热熏蒸,弥漫表里,初起卫分与气分的界限并不明显,在湿热未化燥的阶段,一般又不入营分、血分,往往始终留连气分,所以用卫气营血辨证很难标示湿热病的传变发展规律。而湿是重浊之邪,有自上流下的特性,三焦辨证恰恰能清楚的标明湿热邪气由上至下的传变途径,所以书中论述湿热病很少用卫气营血辨证,而是以三焦辨证为纲领。综观三焦篇中湿热的内容,始终突出湿邪弥漫,阻滞气机这一特点,治疗上则强调祛除湿浊,宣畅气机,湿去则热不独存。
总而言之,《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讲述的湿热病,在沿三焦传变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湿邪弥漫,阻滞气机这一特点。在治疗上,上焦用轻宣肺气,化湿泄浊法;中焦用辛开苦降,宣畅气机,健脾开胃法;下焦用淡渗利湿法。三焦湿热病的治疗,都以祛除湿浊,宣畅气机为原则。吴氏对上、中、下三焦湿热病的治法,可以用开上、畅中、渗下六个字来概括。
篇2:温病条辨原文翻译
温病条辨原文翻译
温病条辨原文翻译
从前,淳于公说过:“一般人担心的问题,是担心病多;医生担心的问题,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病多而治病方法少的疾病,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什么原因呢?六气之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与燥没有不同时夹杂有温的,只有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一定患热证。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是从张仲景开始的。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但这只是六气之中的一种啊!其中有同时论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论说到温的,可是所讲的风,是寒中的风,所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就是论述伤寒的呀!其余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也没有传下来。即使这样,然而创作的人称作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果真能彻底究明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和推行有关的理论和治法,用它们来治六气所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来治疗内伤也是可以的。无奈社会上很少有善于触类旁通的、以缺少治疗六气致病方法为可耻的、有才识的医生,而大都不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地去类推,只是拘泥不变地像按照图样去寻求好马一样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生们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样做,好比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地混淆了伤寒、温病的界限,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就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出现于记载。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了。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阐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篡改。一般人喜欢《伤寒六书》内容浅近,共同宗法它,而人民的祸害就频繁了。又有一个叫吴又可的,编著《瘟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特定时期发生的流行性疾病的,但是一般的人错误地用它治疗平常时候发生的温热病。最后像方中行、喻嘉言诸医家,虽然把温病列在伤寒之外,但是治疗方法则最终没有离开伤寒。只有金代刘完素先生能通晓热病,超出各家,编著的《河间六书》分上、中、下三焦论述治疗,而不墨守六经,近似暗室中的一盏明灯,激流中的砥柱。可惜那个人敦厚朴实而缺乏文采,他的论述简略而没有发挥尽致,他的方剂有时也驳杂而不纯粹。继承他的人又不能阐明其中的含义,弥补其中的疏漏,像张景岳这一类学习医道的人,尚且在责怪诋毁他。于是,他的学术不被阐明,他的主张不被施行。社会上的平庸医生遇到温热病,没有不首先发汗解表,掺杂用消导之法,接着就猛用攻下之法,或者乱用温补,轻病因为这个缘故而加重,重病因为这个缘故而致死。对侥幸不死的就吹嘘是自己的功劳,造成死亡便闭口不说是自己的过失。即使病人也只知道重病难以挽救,却不了解是误用了药物而杀人。父亲把这一套方法传给儿子,老师把这一套方法授与学生,整个社会同一风气,牢不可破。肺腑不能说话,含冤而死了的鬼魂深夜号哭,两千多年以来,大略相同,怎能不令人感慨不已呢?
我朝政治安定,学术昌明,著明的医家一批批地出现,都知道从《灵枢》、《素问》探求医学的本源,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医道。自从吴人叶天士先生《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现,然后依照温病的名称求取温病的实质。热爱医学的人都知趋向正道,但是墨守常规的医生仍旧各自认为自己老师的学说正确,厌恶听取高明的理论。那些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又只稍微了解一些粗浅的内容,不能明白精辟的含义,并在医疗实践中加以运用,因而很少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有救世的抱负,具有悟性超人的智慧,酷爱学习,从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他志向高尚,仰慕古代名医,虚怀若谷,以百家为师。他痛感社会上的医生对温病蒙昧不清,于是传述前代医家的可为法式的医学理论,抒发平生的临证心得,穷尽温病的源流,写成这部书。但是仍旧不敢自信,同时顾虑社会上的人也不相信这部书,因此在书箱里收藏了好长时间。我认为学习的人本来没有自信的时候,可是以天下最多见的温病,却竟然没有对付温病的方法,幸运地得到了这种方法,就应当赶快拿出来公开。比如拯救被水淹、被火烧的人,难道还等整好帽子束结头发吗?况且人们的心理没有不同的,高明的医学理论不会与世隔绝,这部书一旦出世,必定会很快遇到扬子云那样的人,并且将有阐明其中的主旨,弥补其中的疏漏,使遭受瘟疫的人都能登上长寿境域的人出现。这是天下后世的希望,也是吴先生的希望啊。《折扬》、《皇荂》这两种通俗的歌曲,人们听的时候都能领会,张嘴而笑;《阳春》、《白雪》这两首高雅的歌曲,能跟着唱和的却只有几个人,古来如此。了解我或者责备我,完全听凭当代的社会舆论,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为我的话正确,于是共同评议审定后就交付刊印了。嘉庆十七年八月十六日,同乡愚弟汪廷珍谨序。
篇3: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
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注:
⑴淳于公:即淳于意。西汉医家。复姓淳于。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创作的人叫做圣人(此指张仲景),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此指吴瑭之前注释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如:无奈。知十:“闻一以知十”的略语。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⑵,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至陶氏之书出⑷,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⑸。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⑹,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⑺。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⑻,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⑼,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⑽,中流一柱⑾。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⑿,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馀年,略同—辙,可胜慨哉!
注:
⑴絺(痴):细葛布。
⑵迨:等到。困:窘迫。
⑶冲和:方剂名。指加减冲和汤。为明代陶华在金朝张元素九味羌活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解肌:方剂名。即柴葛解肌汤,又名乾葛解肌汤。陶华《伤寒六书·杀车捶法》方。
⑷陶氏之书:指陶华所著《伤寒六书》,又名《陶氏伤寒全书》。包括《伤寒琐言》、《伤寒家秘的本》、《伤寒杀车捶法》、《伤寒一提金》、《伤寒截江网》、《伤寒明理续论》。
⑸亟(气):频繁。
⑹“一时”五字:某一时期的流行疫病。时疫,流行性疾病。
⑺常侯:固定的季节。
⑻金源:金朝的别称。
⑼六书:指《河间六书》。包括刘完素所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直格论方》、《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以及马宗素所撰《伤寒医鉴》。
⑽镫:古代照明用具。亦称锭、钉、烛豆、烛盘。
⑾中流一柱:即中流砥柱。河南三门峡东有一石岛,屹立于黄河激流中。比喻能担当大事、支撑危局的人。
⑿下士闻道:谓下愚之人听了高明的理论,语见《老子》第四十一章。
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素》⑴,问道长沙。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⑵,然后当名辨物⑶。好学之士咸知向方⑷,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⑸,嗜学不厌⑹,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⑺,虚心而师百氏。病斯世之贸贸也⑻,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⑼,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⑽。予谓学者之心固无自信时也,然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⑾,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是书一出,子云其人必当旦暮遇之,且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疏,使夭札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后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若夫《折杨》、《皇苓》⑿,听然而笑⒀,《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斯。知我罪我⒁,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⒂。
嘉庆十有七年壮月既望⒃,同里愚弟汪廷珍谨序。
注:
⑴泝:”溯“的异体字。
⑵”温病论“七字:指叶桂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的《温热论》。
⑶当名辨物:谓按照事物的名称求取事物的内容。语见《周易·系辞下》。名,此指温病之名。物,此指温病之实。
⑷向方:遵循正确方向。
⑸秉:通”禀“。承受。超悟:颖悟。哲:明智。
⑹厌:满足。
⑺抗志:高尚其志。希:仰慕。
⑻贸贸(谋谋):目不明貌。引申为不明方向。
⑼摅(书):抒发。
⑽笥(四):盛衣物或饭食的方形竹器。
⑾亟(急):急切。
⑿折杨、皇夸:皆古代通俗乐曲名。语见《庄子·天地》。夸,通”华“。
⒀听(引)然而笑:语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听然,笑貌。
⒁知我罪我:语本《孟子·滕文公下》。
⒂评骘(至):评定。同义词复用。梓,雕书印刷的木板。
⒃”嘉庆“六字:公元18。壮月:农历八月的别称。
篇4: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
过去淳于公说:“人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疾病多;医生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疾病多但是治病的方法少,没有超过温病的了。什么原因呢?六气当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和燥没有不同时具有温,只是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必定患热证。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病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从张仲景开始。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这只是六气当中的一气啊。其中有同时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说到温的,可是讲的风,是寒中的风,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论述伤寒啊。其馀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不传了。即使这样,但是创作的人叫做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如果彻底推求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它们,奉行它们,用它们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治疗内伤也是行的。无奈社会上缺少善于触类旁通的有才识的医生,—般人认为缺漏可耻,不能举—反三,只求按照图样寻找好马般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从王叔和以以下,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好比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编录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创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窜改。社会上的普通人喜欢《伤寒六书》内容浅近,共同尊崇它,人民的祸害就频繁了。又有一个名叫吴又可的,编著《瘟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个时期发生的时疫病的,但是社会上的人错误地用它治疗每年一定季节出现的温热病。最后像方中行、喻嘉言诸医家,虽然把温病排列在伤寒之外,但是治疗方法则最终没有离开伤寒之中。只有金朝刘完素先生特别通晓热病,超出各家,编著的《河间六书》分上中下三焦论述治疗,而不墨守六经,近似暗室一灯,中流一柱。可惜他为人敦厚而缺乏辞采,他的论述简略而不通达,他的方剂有时也驳杂而不纯粹。继承他的人又不能阐明其中的含义,弥补其中的疏漏。像张景岳这一流学习医道的.下等医生,正在责怪他而且诋毁他。于是他的学术不能显明,他的主张不能推行。社会上的平庸医生遇到温热病,就没有不首先发汗解表,用消积导滞法搀杂,接着就猛用攻下法或者乱用温补法,轻病因为这个缘故而加重,重病因为这个缘故而死亡。如果侥幸不死就吹嘘是自己的功劳,造成死亡便闭口不说是自己的过失,即使病人也只知道重病难以挽救,却不了解药物杀人。父亲把这一套方法传给儿子,老师把这一套方法授与学生,整个社会同一风气,牢不可破。肺腑不能说话,冤鬼深夜号哭,两千多年,大略相同,令人感慨不已!
我朝政治和协,学术昌明,著名的医家一批批地出现,都知道从《灵枢》、《素问》探求医学的本源,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自从苏州人叶天士先生《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现,然后依照温病的名称求取温病的内容。喜爱学习的医生都知道趋向正道,但是贪求常规的医生仍旧各自认为老师的学说正确,厌恶听取高明的理论。那些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又只稍微了解—些粗浅的内容,不能明白精辟的含义,在医疗实践中运用它,很少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有救世的抱负,具有超人的智慧,酷爱学习,从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立下高尚志向,仰慕古代名医,虚怀若谷,效法各家。他担忧这·个社会对温病蒙昧不清,于是传述前代医家的可为法式的语言,抒发平生的心得,穷尽温病的源流,·写成这部书。但是仍旧不敢自信,同时顾虑社会上的人也不相信这部书,因此在书箱里收藏的时间很久。我认为学者的心本来没有自信的时候,可是因为天下有非常多种温病,却竟然没有对付、温病的方法,幸运地获得了这个方法,就应当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比如拯救被水淹、被火烧的人,难道还等待整理帽子束结头发吗?况且人们的心理没有不同,高明的医学理论不会与世隔绝,这部书一旦出现,扬子云那样内行的人必定很快遇到,并且将有阐明其中的主旨,弥补其中的疏漏,使遭受瘟疫的人都有登上长寿境域的可能。这是天下后代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愿望啊。《折杨皇菩》这类通俗的歌曲,人们都能领会,张嘴而笑,《阳春白雪》这类高雅的歌曲,能跟着唱和的却只有几个人,从古如此。了解我或者责备我,完全听凭当代的社会舆论,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为我的话正确,于是共同讨论评定后交付刊印。
嘉庆十七年八月月半后,同乡愚弟汪廷珍恭敬地作序。
篇5:温病条辨序翻译和原文
温病条辨序翻译和原文
原文及注释
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⑴淳于公:即淳于意。西汉医家。复姓淳于。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创作的人叫做圣人(此指张仲景),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此指吴瑭之前注释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如:无奈。 知十:“闻一以知十”的略语。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⑵,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至陶氏之书出⑷,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⑸。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⑹,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⑺。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⑻,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⑼,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⑽,中流一柱⑾。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⑿,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馀年,略同—辙,可胜慨哉!
⑴絺(痴):细葛布。
⑵迨:等到。 困:窘迫。
⑶冲和:方剂名。指加减冲和汤。为明代陶华在金朝张元素九味羌活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 解肌:方剂名。即柴葛解肌汤,又名乾葛解肌汤。陶华《伤寒六书·杀车捶法》方。
⑷陶氏之书:指陶华所著《伤寒六书》,又名《陶氏伤寒全书》。包括《伤寒琐言》、《伤寒家秘的本》、《伤寒杀车捶法》、《伤寒一提金》、《伤寒截江网》、《伤寒明理续论》。
⑸亟(气):频繁。
⑹“一时”五字:某一时期的流行疫病。时疫,流行性疾病。
⑺常侯:固定的季节。
⑻金源:金朝的别称。
⑼六书:指《河间六书》。包括刘完素所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直格论方》、《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以及马宗素所撰《伤寒医鉴》。
⑽镫:古代照明用具。亦称锭、钉、烛豆、烛盘。
⑾中流一柱:即中流砥柱。河南三门峡东有一石岛,屹立于黄河激流中。比喻能担当大事、支撑危局的人。
⑿下士闻道:谓下愚之人听了高明的理论,语见《老子》第四十一章。
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素》⑴,问道长沙。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⑵,然后当名辨物⑶。好学之士咸知向方⑷,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⑸,嗜学不厌⑹,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⑺,虚心而师百氏。病斯世之贸贸也⑻,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⑼,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⑽。予谓学者之心固无自信时也,然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⑾,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是书一出,子云其人必当旦暮遇之,且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疏,使夭札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后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若夫《折杨》、《皇苓》⑿,听然而笑⒀,《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斯。知我罪我⒁,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⒂。
嘉庆十有七年壮月既望⒃,同里愚弟汪廷珍谨序。
⑴泝:”溯“的异体字。
⑵”温病论“七字:指叶桂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的《温热论》。
⑶当名辨物:谓按照事物的名称求取事物的内容。语见《周易·系辞下》。名,此指温病之名。物,此指温病之实。
⑷向方:遵循正确方向。
⑸秉:通”禀“。承受。 超悟:颖悟。 哲:明智。
⑹厌:满足。
⑺抗志:高尚其志。 希:仰慕。
⑻贸贸(谋谋):目不明貌。引申为不明方向。
⑼摅(书):抒发。
⑽笥(四):盛衣物或饭食的方形竹器。
⑾亟(急):急切。
⑿折杨、皇夸:皆古代通俗乐曲名。语见《庄子·天地》。夸,通”华“。
⒀听(引)然而笑:语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听然,笑貌。
⒁知我罪我:语本《孟子·滕文公下》。
⒂评骘(至):评定。同义词复用。 梓,雕书印刷的木板。
⒃”嘉庆“六字:公元18。 壮月:农历八月的别称。
译文
过去淳于公说:“人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疾病多;医生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疾病多但是治病的方法少,没有超过温病的了。什么原因呢?六气当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和燥没有不同时具有温,只是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必定患热证。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病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从张仲景开始。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这只是六气当中的一气啊。其中有同时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说到温的,可是讲的风,是寒中的风,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论述伤寒啊。其馀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不传了。即使这样,但是创作的人叫做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如果彻底推求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它们,奉行它们,用它们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治疗内伤也是行的。无奈社会上缺少善于触类旁通的有才识的医生,—般人认为缺漏可耻,不能举—反三,只求按照图样寻找好马般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从王叔和以以下,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好比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编录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创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窜改。社会上的普通人喜欢《伤寒六书》内容浅近,共同尊崇它,人民的祸害就频繁了。又有一个名叫吴又可的,编著《瘟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个时期发生的时疫病的,但是社会上的人错误地用它治疗每年一定季节出现的温热病。最后像方中行、喻嘉言诸医家,虽然把温病排列在伤寒之外,但是治疗方法则最终没有离开伤寒之中。只有金朝刘完素先生特别通晓热病,超出各家,编著的《河间六书》分上中下三焦论述治疗,而不墨守六经,近似暗室一灯,中流一柱。可惜他为人敦厚而缺乏辞采,他的论述简略而不通达,他的方剂有时也驳杂而不纯粹。继承他的人又不能阐明其中的含义,弥补其中的疏漏。像张景岳这一流学习医道的下等医生,正在责怪他而且诋毁他。于是他的学术不能显明,他的主张不能推行。社会上的平庸医生遇到温热病,就没有不首先发汗解表,用消积导滞法搀杂,接着就猛用攻下法或者乱用温补法,轻病因为这个缘故而加重,重病因为这个缘故而死亡。如果侥幸不死就吹嘘是自己的功劳,造成死亡便闭口不说是自己的过失,即使病人也只知道重病难以挽救,却不了解药物杀人。父亲把这一套方法传给儿子,老师把这一套方法授与学生,整个社会同一风气,牢不可破。肺腑不能说话,冤鬼深夜号哭,两千多年,大略相同,令人感慨不已!
我朝政治和协,学术昌明,著名的医家一批批地出现,都知道从《灵枢》、《素问》探求医学的本源,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自从苏州人叶天士先生《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现,然后依照温病的名称求取温病的内容。喜爱学习的医生都知道趋向正道,但是贪求常规的医生仍旧各自认为老师的学说正确,厌恶听取高明的理论。那些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又只稍微了解—些粗浅的内容,不能明白精辟的含义,在医疗实践中运用它,很少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有救世的抱负,具有超人的智慧,酷爱学习,从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立下高尚志向,仰慕古代名医,虚怀若谷,效法各家。他担忧这·个社会对温病蒙昧不清,于是传述前代医家的可为法式的语言,抒发平生的心得,穷尽温病的源流,·写成这部书。但是仍旧不敢自信,同时顾虑社会上的人也不相信这部书,因此在书箱里收藏的时间很久。我认为学者的心本来没有自信的时候,可是因为天下有非常多种温病,却竟然没有对付、温病的方法,幸运地获得了这个方法,就应当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比如拯救被水淹、被火烧的人,难道还等待整理帽子束结头发吗?况且人们的心理没有不同,高明的医学理论不会与世隔绝,这部书一旦出现,扬子云那样内行的人必定很快遇到,并且将有阐明其中的主旨,弥补其中的疏漏,使遭受瘟疫的人都有登上长寿境域的可能。这是天下后代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愿望啊。《折杨皇菩》这类通俗的歌曲,人们都能领会,张嘴而笑,《阳春白雪》这类高雅的歌曲,能跟着唱和的却只有几个人,从古如此。了解我或者责备我,完全听凭当代的社会舆论,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为我的话正确,于是共同讨论评定后交付刊印。
嘉庆十七年八月月半后,同乡愚弟汪廷珍恭敬地作序。
篇6: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原文及注释
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⑴淳于公:即淳于意。西汉医家。复姓淳于。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创作的人叫做圣人(此指张仲景),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此指吴瑭之前注释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如:无奈。知十:“闻一以知十”的略语。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⑵,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至陶氏之书出⑷,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⑸。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⑹,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⑺。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⑻,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⑼,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⑽,中流一柱⑾。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⑿,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馀年,略同—辙,可胜慨哉!
⑴絺(痴):细葛布。
⑵迨:等到。困:窘迫。
⑶冲和:方剂名。指加减冲和汤。为明代陶华在金朝张元素九味羌活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解肌:方剂名。即柴葛解肌汤,又名乾葛解肌汤。陶华《伤寒六书·杀车捶法》方。
⑷陶氏之书:指陶华所著《伤寒六书》,又名《陶氏伤寒全书》。包括《伤寒琐言》、《伤寒家秘的本》、《伤寒杀车捶法》、《伤寒一提金》、《伤寒截江网》、《伤寒明理续论》。
⑸亟(气):频繁。
⑹“一时”五字:某一时期的流行疫病。时疫,流行性疾病。
⑺常侯:固定的季节。
⑻金源:金朝的别称。
⑼六书:指《河间六书》。包括刘完素所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直格论方》、《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以及马宗素所撰《伤寒医鉴》。
⑽镫:古代照明用具。亦称锭、钉、烛豆、烛盘。
⑾中流一柱:即中流砥柱。河南三门峡东有一石岛,屹立于黄河激流中。比喻能担当大事、支撑危局的人。
⑿下士闻道:谓下愚之人听了高明的理论,语见《老子》第四十一章。
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素》⑴,问道长沙。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⑵,然后当名辨物⑶。好学之士咸知向方⑷,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⑸,嗜学不厌⑹,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⑺,虚心而师百氏。病斯世之贸贸也⑻,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⑼,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⑽。予谓学者之心固无自信时也,然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⑾,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是书一出,子云其人必当旦暮遇之,且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疏,使夭札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后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若夫《折杨》、《皇苓》⑿,听然而笑⒀,《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斯。知我罪我⒁,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⒂。
嘉庆十有七年壮月既望⒃,同里愚弟汪廷珍谨序。
⑴泝:”溯“的异体字。
⑵”温病论“七字:指叶桂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的《温热论》。
⑶当名辨物:谓按照事物的名称求取事物的内容。语见《周易·系辞下》。名,此指温病之名。物,此指温病之实。
⑷向方:遵循正确方向。
⑸秉:通”禀“。承受。超悟:颖悟。哲:明智。
⑹厌:满足。
⑺抗志:高尚其志。希:仰慕。
⑻贸贸(谋谋):目不明貌。引申为不明方向。
⑼摅(书):抒发。
⑽笥(四):盛衣物或饭食的方形竹器。
⑾亟(急):急切。
⑿折杨、皇夸:皆古代通俗乐曲名。语见《庄子·天地》。夸,通”华“。
⒀听(引)然而笑:语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听然,笑貌。
⒁知我罪我:语本《孟子·滕文公下》。
⒂评骘(至):评定。同义词复用。梓,雕书印刷的木板。
⒃”嘉庆“六字:公元1812年。壮月:农历八月的别称。
译文
过去淳于公说:“人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疾病多;医生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疾病多但是治病的方法少,没有超过温病的了。什么原因呢?六气当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和燥没有不同时具有温,只是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必定患热证。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病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从张仲景开始。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这只是六气当中的一气啊。其中有同时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说到温的,可是讲的风,是寒中的风,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论述伤寒啊。其馀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不传了。即使这样,但是创作的人叫做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如果彻底推求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它们,奉行它们,用它们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治疗内伤也是行的。无奈社会上缺少善于触类旁通的有才识的医生,—般人认为缺漏可耻,不能举—反三,只求按照图样寻找好马般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从王叔和以以下,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好比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编录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创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窜改。社会上的`普通人喜欢《伤寒六书》内容浅近,共同尊崇它,人民的祸害就频繁了。又有一个名叫吴又可的,编著《瘟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个时期发生的时疫病的,但是社会上的人错误地用它治疗每年一定季节出现的温热病。最后像方中行、喻嘉言诸医家,虽然把温病排列在伤寒之外,但是治疗方法则最终没有离开伤寒之中。只有金朝刘完素先生特别通晓热病,超出各家,编著的《河间六书》分上中下三焦论述治疗,而不墨守六经,近似暗室一灯,中流一柱。可惜他为人敦厚而缺乏辞采,他的论述简略而不通达,他的方剂有时也驳杂而不纯粹。继承他的人又不能阐明其中的含义,弥补其中的疏漏。像张景岳这一流学习医道的下等医生,正在责怪他而且诋毁他。于是他的学术不能显明,他的主张不能推行。社会上的平庸医生遇到温热病,就没有不首先发汗解表,用消积导滞法搀杂,接着就猛用攻下法或者乱用温补法,轻病因为这个缘故而加重,重病因为这个缘故而死亡。如果侥幸不死就吹嘘是自己的功劳,造成死亡便闭口不说是自己的过失,即使病人也只知道重病难以挽救,却不了解药物杀人。父亲把这一套方法传给儿子,老师把这一套方法授与学生,整个社会同一风气,牢不可破。肺腑不能说话,冤鬼深夜号哭,两千多年,大略相同,令人感慨不已!
我朝政治和协,学术昌明,著名的医家一批批地出现,都知道从《灵枢》、《素问》探求医学的本源,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自从苏州人叶天士先生《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现,然后依照温病的名称求取温病的内容。喜爱学习的医生都知道趋向正道,但是贪求常规的医生仍旧各自认为老师的学说正确,厌恶听取高明的理论。那些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又只稍微了解—些粗浅的内容,不能明白精辟的含义,在医疗实践中运用它,很少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有救世的抱负,具有超人的智慧,酷爱学习,从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立下高尚志向,仰慕古代名医,虚怀若谷,效法各家。他担忧这·个社会对温病蒙昧不清,于是传述前代医家的可为法式的语言,抒发平生的心得,穷尽温病的源流,·写成这部书。但是仍旧不敢自信,同时顾虑社会上的人也不相信这部书,因此在书箱里收藏的时间很久。我认为学者的心本来没有自信的时候,可是因为天下有非常多种温病,却竟然没有对付、温病的方法,幸运地获得了这个方法,就应当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比如拯救被水淹、被火烧的人,难道还等待整理帽子束结头发吗?况且人们的心理没有不同,高明的医学理论不会与世隔绝,这部书一旦出现,扬子云那样内行的人必定很快遇到,并且将有阐明其中的主旨,弥补其中的疏漏,使遭受瘟疫的人都有登上长寿境域的可能。这是天下后代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愿望啊。《折杨皇菩》这类通俗的歌曲,人们都能领会,张嘴而笑,《阳春白雪》这类高雅的歌曲,能跟着唱和的却只有几个人,从古如此。了解我或者责备我,完全听凭当代的社会舆论,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为我的话正确,于是共同讨论评定后交付刊印。
嘉庆十七年八月月半后,同乡愚弟汪廷珍恭敬地作序。
读《温病条辨》序言有感
几周之前,老师推荐我们阅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加深对温病学课本知识的理解。通读全本后了解:《温病条辨》共6卷,主体部分以三焦为纲,分上中下三篇,列条文265条,方剂108首。书前另有四篇序言和一篇凡例,介绍《温病条辨》的来源、概要与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第一篇到第三篇序言分别是由朱彬、汪廷苏征保作序,第四篇是吴鞠通自序。就单从几篇序言来看,其中不仅介绍了当时医风之弊,伤寒与温病混淆不清,也阐述了作为一名医者应具备的医术和医德,读完之后感受颇深,便一一记录下来:
(一)医者当有明辨之智,有创新之思
几篇序言当中都有提到当世医者伤寒温病不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不能明辨伤寒是感受寒邪而发病,而温病是感谢温邪而发病。“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脏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叹哉!”世风如此,牢不可破,害人甚广,当时却无明辨医理之人出来打破这桎梏,“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至金代刘元素,勇创新说,治疗疾病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成为划清伤寒与温病的重大转折,为后世医家提供辨病辩证的方向,犹幽室一灯,中流一柱;而后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辩证,则为温病学说奠定理论基础。若无这么多学者承前启后的思考探索,中医的发展又怎能日新月异,推陈出新。故医者需有明辨之智,能正确区分各类疾病的微小差异,有创新之思,才能举一反三,学有所长。
(二)医者当有学医之法,有行医之术
序言中写到:“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必也博览载籍,上下古今,目如电,心如发,智足以周乎万物,而后可以道济天下也。”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也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文化底蕴。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学医之法,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博览群书,熟读经典,才能在面对疑难杂症时,有独特的思想思考思辨能力,解疑破难,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术者,当以精专为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医学本是神圣的职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而疾病的发展又是变化多端,幽明莫测。作为学子,应先好学博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继而深研细究,厚积薄发,为临床疗效提供保障。
(三)医者当有济世之德,有谦卑之心
“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行医先做人,序言中也有写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医,仁道也。”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在行医时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病人的健康情况,只有怀有一颗仁者爱人之心,才能于点点滴滴之中体现出对病人的关怀与尊重,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怀有谦卑之心去学习与弘扬医学知识,昌黎有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圣弗传。”如果没有前辈的指引,即使有才能有天赋也难以出人头地;如果没有后辈的传承宣扬,即使功业鼎盛一时也会在后世湮没无闻。学无止境,只有怀着谦卑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前进,发遑古义,勇创新说,才能发挥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越性,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之于世,岂不重且大耶!”要想成为一名良医,先须立德,然再立功,最后立言,能踏踏实实做好以上三者,必能成为精诚之大医。医乃仁术,济世救人!
篇7:论《温病条辨》制方之法论文
论《温病条辨》制方之法论文
温病条辨;性味配伍;苦辛法;辛凉法正如《温病条辨·凡例》中说:“于各方条下,必注明系用《内经》何法,稗学者知先识证,而后有治病之法。”据统计,在《温病条辨》所载208首方中,明确标示出性味治法的多达166首,涉及苦辛、苦温、苦甘、苦寒、苦咸、辛凉、辛温、辛甘、辛淡、甘寒、甘温、甘咸、甘淡、酸甘、酸苦、酸温、酸辛、咸寒、淡渗辛凉等19法。其中苦辛法66方,辛凉法18方、辛甘法13方、甘寒法12方、酸甘法11方、咸寒法8方、甘温法7方、辛温法6方、苦温法5方,酸苦法、苦甘法各4方,苦寒法、辛淡法各3方,其余性味配伍法均为1方[1]。本文试就应用最为集中的苦辛法及辛凉法,作初步探讨。
1 苦辛法
苦辛法是以苦味药和辛味药有机配伍,以开结散邪,降逆泄热。《温病条辨》中苦辛法的应用,可分为苦辛寒、苦辛温、苦辛通、苦辛淡、苦辛甘、苦辛咸、苦辛芳香及苦辛走络等8种具体治法[2]。
1.1 苦辛寒法
苦辛寒法多以苦寒清泄邪热,辅以辛温温散水湿,故常用于湿热证或痰热证。应用此法,常根据湿与热或痰与热的比例调整苦寒及辛温的'用药比例。一者,如苦寒多于辛温,则其方清泄邪热的作用较强,配合辛温温散水湿,多用于治疗热重于湿之证。二者,如苦寒与辛温并重,则适于湿热并重之证,多用于湿热互结中焦及痰热互结致结胸之证。再者,如辛温多于苦寒,《温病条辨》称此法为苦辛微寒法,用于湿重热轻之证。
1.2 苦辛温法
辛苦温法以苦温药和辛温药结合,苦温可燥湿,辛温可温通宣散,多用于寒湿证。其中辛温,除可宣气化湿外,还有非常灵活的发挥。具体而言,如借辛温温阳散寒配以苦温燥湿则为温阳祛湿法,用于太阴寒湿证或寒湿困阻脾肾证;如借辛温宣气化湿配以苦温燥湿则为祛湿行气法,用于湿阻气机之证;《温病条辨》中之苦辛温平法实为祛湿行气法,因具药性平和的特点,故吴氏以此为名。
1.3 苦辛通法
苦辛通法亦称苦降辛开法,即利用苦辛一阴一阳,一降一升,寄开于泄,寓通于降,相反相成,互制互济的性能,以开闭通降的一种治法。辛开通法既用于湿热痹阻、气机失畅之证,又有以辛温(热)散寒配以苦泄浊阴,可用于阴寒较重之证,尚有苦辛通法重剂以苦辛通达之力,承顺胃气下行,推荡积滞,泻下热结,用于热结阳明之证。
1.4 苦辛淡法
苦辛淡法以苦燥湿、以辛胜湿、以淡渗湿,主要用于水湿、痰饮等证的治疗。此外,因辛味的宣散作用具备布散津液、宣通关窍、辛宣气机、行血消瘀等多重功效,故苦辛淡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湿郁或痰饮所致的多种病证。吴氏还曾利用辛味之行气作用,配伍苦燥渗利以治疗湿阻气机之证。
1.5 苦辛甘法
苦降辛散配甘缓补益为苦辛甘法,如以苦降辛宣肺气、甘以守中,合用则泻水不伤中,用于支饮上壅胸膈证;或以苦辛升提开宣肺气,配伍甘缓缓急止痛,以治疗少阴咽痛。苦辛甘再佐以温,为苦辛甘(温)热法。苦以降浊阴,辛热以温阳散寒,甘温以益气,合用达散阴寒,降浊阴,温补阳气之功,用于卒中寒湿证。
1.6 苦辛咸法
苦辛咸法以苦燥湿浊,辛散寒邪,配伍咸味以入肾,用于寒湿伤肾之证。再佐咸以入阴搜邪,用于邪热深入阴分证治;亦有借苦辛寒逐瘀泻热、凉血散血,咸味软坚以助泻下,合用以通血分之闭结,用治下焦蓄血证。
1.7 苦辛芳香法
苦辛芳香法以苦寒泻火配伍辛香透热,仅用治温毒证。
1.8 苦辛走络法
苦辛走络法可通降瘀热,并走络以行血,用于热与血结所致之蓄血证。与苦辛咸寒法相比,该方活血作用较强,而后者则以降泄瘀热为主。
2 辛凉法
辛凉法是以辛凉药物为主构成,具有轻清透邪、达热外出,以使病邪由里向外透达作用的一种治法。辛凉法的主要药物是性味辛凉、质地轻清的药物。《温病条辨》中辛凉法的应用,可分为辛凉、辛凉苦(甘、温)、辛凉甘寒、辛凉甘润、辛凉芳香、辛凉淡渗等具体治法。
2.1 辛凉苦(甘、温)法
辛凉微苦法以辛散风,以凉清热,以苦泄热,用治湿温喉阻咽痛。在辛凉苦法基础上,再配甘以补金水二脏,用于太阴温病初起卫分证。
2.2 辛凉甘寒法
辛凉甘寒以辛凉与甘寒合而成之。辛凉可透邪外出,甘寒可生津,故常用于治疗温邪有外透之势,同时耗伤津液较为严重者。
2.3 辛凉甘润法
辛凉甘润法以辛凉清透邪热,甘润养阴。与辛凉甘寒法相比,该法用药偏滋润,补阴作用较强,多用于温燥伤阴之证。
2.4 辛凉淡渗法
辛凉淡渗法为辛凉与淡渗合用,吴氏自释该法为“以辛凉解肌表之热,辛淡渗在里之湿,俾表邪从气化而散,里邪从小便而驱,双解表里之妙法也。”用于湿热郁闭,内外合邪之证。
2.5 辛凉芳香法
辛凉芳香法以辛凉透表为主要特点,其透散作用较辛凉法为强。不仅可用于病位表浅之证,如对于肺络中留有余邪之证,吴氏认为“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而于热入心包受之浅者,亦有加减银翘散以银花、竹叶之辛凉,与芳香之荷叶合用,以领邪出卫,防止形成邪陷心包之重证。
纵观辛凉法,以宣散透泄为其特色,故常用于病位表浅或邪欲外透之证[3]。配苦可泻热或降泄,用于热甚成毒或病位在下者;配甘可补,用于热盛伤津较重者;配温以制寒,用于寒郁较重或寒湿者;配淡可渗湿,用于内外皆为湿困者;配芳香以增强透散之功,用于病位表浅者,或借其透散防止病邪深入。
篇8:读书心得
读书,是个永恒的话题。莎士比亚说:“书籍就是营养品,没有书籍,如同鸟儿没有翅膀。”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泓清泉,甘之若诒;如同和一杯醇酒,闻之欲醉;如同与一个智者对弈,输赢坦然。
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篇文章《爱学生就等于爱自我》,读后,颇有感触,一名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本事,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欢乐的成长着。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从教多来,我能时刻感受,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我运筹于一间陋室,驰骋于三尺讲台,一路走来一路歌。
当年师范毕业时,我分配到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任教。那里没有繁华,远离闹区,有的是偏僻和闭塞。晴天,学校尘土飞扬;雨天,教室水花四溅。黑板,斑斑点点;地面,坑坑洼洼;桌凳,摇摇摆摆;通向外面精彩世界的是一条蜿蜒的山间小路。但我热爱我的岗位,热衷我的事业,热爱我的学生。给学生一杯水,自我努力准备一桶水,我发挥自我博览众书的特长,集众家之优,补自我之劣,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我教得潇洒,干得舒心惬意。一转眼,中秋节到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从家里带来香喷喷的糍粑等农家产品,一股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纯真、善良、渴求等字眼在我的脑海闪现……他们给我带来了乡土的热情与纯朴;带来了我儿时的记忆与感受。——我感动了!这一群纯真的弟妹需要我。同学们的渴望、家长们的鼓励,使我更加热爱教育,我从此不知疲倦。我无悔,因为我收获了人生;我欣慰,因为我得到了尊敬和理解。
在心与心的距离等于零时就有了感恩与感动。记得有一天,当我同往常一样微笑着走上讲台时,班长站起来说:“教师,请您看黑板!”在我转身的一刹那,我感动了。黑板上用各种彩色粉笔画着一支燃着的蜡烛,上边写着:“点亮着我们——祝教师生日欢乐!”下边又写了一段话,主要是对我的感恩和祝福。我仿佛看到了学生眼中对教师深深的理解和尊敬,我低头沉默了一会,只淡淡说了一句:“多谢!”我无法多说,不是我不感动,不是我不会表达,我怕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我怕弹出男儿泪。我轻轻说:“此刻上课。”那节课,我抑扬顿挫;那节课,学生聚精会神……那节课,我和学生都在感动,以至于都没有听见下课的铃声。
我以往以为,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学生会将我淡忘……其实,我一向生活在学生记忆里。有一次,我执教一堂公开课。在上课过程中,一位从来不举手的女同学举手了,我感到有些奇怪,就让她起来回答,但她站起来后是一脸的羞愧和慌张,根本不明白答案。我鼓励了她的勇敢后让她坐下,只是心里有些纳闷。下课后,我把这位同学叫到办公室。我安慰她说,今日你举手了,这很好,说明你在思考教师的问题,告诉教师你当时究竟是怎样研究那个问题的
没想到这位同学说:“其实我根本不明白答案。我不期望被听课的教师看不起,所以我举手了,期望能够侥幸蒙混过去,可是您偏让我回答。”我当时听了很感动,犹豫了一会,对她说:这样吧,我们做一个约定,以后每次上课你都进取举手,如果不明白答案,你举右手;如果明白答案,你举左手,我就让你起来回答问题。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果然每节课都举手,只是有时举的是右手,有时举的是左手。渐渐地,她举左手的时候越来越多……之后这位考取了重点大学的学生寄给了我当年她的一段日记:“别让自卑打倒自信,换只手高举自信。教师让我举右手就是为了让我相信自我……”
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谁掉队了,我拉一把;谁有困难,我帮一下。每个村落都留有我的脚印,每个学生家里都留有我的微笑。而使我不能忘却的是一个雨天的周末。有个13岁的农家孩子,家里穷,准备退学。当时没有“两基”达标,不是一费制,更没有此刻的“两免一补”,我深知自我上学的艰难,于是就给他交了书费和学杂费。一个大雨的周末,我在宿舍备课,忽听到有人叫教师,开门一看,那个农家孩子提了几条鱼,浑身是泥水。我赶紧让他进来,他不肯,只说:教师,你吃鱼,是我自我捉的。说罢,将鱼放在门口,转身消失在密密的雨中。最动人的感恩永远是最朴实的言行,我双眼湿润。鱼是活的,有大有小;而那农家孩子雨中的身影一向烙印在我的心底。
篇9:读书心得左右
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爱国,讲了一个小乞丐在一艘船上那些人们给给这个小乞丐钱,他们不知道小乞丐是意大利人他们讨论的意大利人十分龌龊.
小乞丐听后十分愤怒,把他们是说给他的钱甩到他们脸上,并且大吼一声,我不收侮辱我祖国人的钱我十分感动,因为这个小乞丐,并没有因为收了他们的钱而不管自己的国家就像我是中国人不会允许别人说我的国家一样,我很佩服他那样爱国的精神。
篇10:读书心得
在寒假我读了一本叫《一个轻而易举的胜利》,其中有一篇叫《鸿门宴》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刘邦在项羽面前肯忍一时之气,才得以逃脱,他要是和项羽一般骄横气盛,恐怕早就死在鸿门了。
纵横古今,凡事忍字当头才能成大事,否则空有一勇字在身。成功不可能没有委屈和挫折。忍眼前之气,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韩信肯忍胯下之辱,蔺相如肯忍廉颇的狂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味冲动,心里忍受不了一点怨气,眼里容不了半粒沙子,又怎么能办大事、成大谋呢?
刘邦在这方面胜过项羽,也就注定了结局。鸿门宴上,试想刘邦项羽要是对换一下,那项羽是必死无疑了。狂妄自大的他的字典里不可能有低头道歉,俯首称臣,做事果断的刘邦的字典里也不可能有妇人之仁。果然,项羽最后无法忍受战败之气,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悲壮自刎。刘邦呢?几乎可以说打了一辈子败仗,但是他照活不误。刘邦输的就是小仗,忍得就是小气,自然赢得就是大气,成的就是大事。
小不忍则乱大谋,古人总结多少用血留下的沧桑经验,是多么富有哲理。
【《温病条辨》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2.读书心得
3.读书心得400字
4.优秀教师读书心得
5.读书心得匆匆
6.外国文学读书心得
7.刀锋读书心得
8.10份读书心得
9.白说读书心得
10.《中国史纲》读书心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