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周作人的冲淡之风的读书笔记
“摇摇奶昔少加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浅评周作人的冲淡之风的读书笔记,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浅评周作人的冲淡之风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篇1:浅评周作人的冲淡之风的读书笔记
浅评周作人的冲淡之风的读书笔记
说起周作人,人们多会想起什么?是鲁迅的弟弟?是他的人民的文学?是他翻译的希腊文学?还是沦为卖国贼不堪的岁月?不论他的人生的污点,他的冲淡平和之风的确于今时今日深得我心,从中我可以看出他的文学素养,看出他是一个有情趣的,懂生活的,生来就有艺术生活态度的人。
周作人带有极为鲜明的“叛徒和隐士”的个人色彩,叛徒可从他的《谈虎集》浮躁凌厉之风,五四时期的激进可见一斑。而对于隐士,大家的印象是怎么样的呢?是淡然一笑轻摇手,還是无官心最闲的伯夷、叔齐?还是野境结庐诗写意,菊花灿烂醉容颜的陶潜?
周作人的冲淡之风可追溯于幼年时期。周作人出生于温婉多情的江南水乡,过得是清淡简朴的日子。不仅继承了传统生活方式及道德礼仪,更从乡风世俗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乡间那天然去雕饰的景物培养了他的淡泊宁静之美的追求,美文便在那时在心中萌芽扎根。他的故乡经历对他的冲淡平和之风影响极大,使他对故乡心中充满依恋,从他以水墨画般淡雅的笔调回忆水乡田园诗般恬静的《乌篷船》《故乡的野菜》《上坟船》等美文名篇就可见一斑。如此用天地钟灵毓秀眷顾的地方养出的人,也许天生就带有对艺术的见解,对生活的多情,对风雅的向往。
周作人向往的是登上古楼,焚香静坐,有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看夕阳,可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的日子。不为生活苟且,不为权贵弯腰,只吟风月,细嗅蔷薇。散文,记的是闲情,赋的是理想,我手写我心,我文显我意。周作人冲淡平和的文风,镌刻心头,沉吟至今。
周作人的冲淡在各篇文章都有迹可循。茶,在书中从来都是高雅的存在,饮茶,于古老的东方,已成一种风尚,亦为雅趣闲情。茶植于云雾之巅,承雨露之精华,养钟灵之毓秀,秉草木之灵性。《红楼梦》中警幻仙姑给过万艳同杯,千红一窟与宝玉,集仙花洁净之肌骨,妙玉为贾母备好的老君眉,嫩芽制成,清雅逼人;黛玉爱喝的是姑苏的碧螺春,天然温婉,沁人心脾。茶是山水之清欢,茶烟日色,于周作人心中想是逍遥似神仙的生活。
周作人在《喝茶》中认为“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鉴赏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就更不在果腹了”一杯在品,二杯解渴,三杯便是牛饮了,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手执古卷,品一杯清茶,该是岁月静好的模样。但是,国家兴亡,五四激情,冲淡了原本的悠然,每个人都变得慷慨激昂起来。周作人守心里的一方净土,从清茶品自己的哀乐,解自己的闲愁,虽是格格不入,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股春风拂面般的柔和呢?品着《吃茶》中平水珠茶,赏着朋友送的太平猴魁,闻着横山细茶,于周作人的文字中寻得冲淡平和,谁又能说这不是逍遥游的境界呢?这体现的是周作人平和的精神世界。
《红楼梦》里妙玉的绿玉斗,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品茶栊翠庵,对茶具的描写十分细致,很大程度上就为了为妙玉的清冷脱俗增添几分清雅悠然。同样地,周作人在《吃茶》中的表述也可见其本身对茶艺的追求,对悠然隐士的向往。“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沉梦。”喝茶讲究茶具,但周作人认为环境更重要:“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之流”,在他眼中喝茶是高雅事,唯有古风意的环境,才颇有喝茶之意。细想之下,或于室内,凉台空屋、明窗净几,怡然自得,若临山水之畔,更是风雅,又或处林竹之荫,沐清风朗月,承天地芳泽,文人品茶,悟枯荣有定,哀人走茶凉。斜阳庭院,道不尽花开花谢,独求静守一方。在动荡的乱世,周作人依然坚持自己对桃花源的向往,是不是有几分陶渊明逃离宦海,寄居南山,采菊沾花的冲淡,隐士之风呢?
说了茶,就不得不说说酒了。茶清新沁人,美于清,酒芬芳浓烈,美于烈。而在我心里,对酒的印象还停留在《红楼梦》中赏菊螃蟹宴上黛玉喝的合欢花酒,合欢之香,养胃宜人。周作人对酒的考究虽不及茶的深远,但也别有一番见解。在《谈酒》中酒各具特色,酒香醇厚。黄酒家常,白干浓烈,汾酒莲花白不和善,蒲桃酒和橙皮酒可口,日本清酒不静定。各色的酒陪不同的小菜,尽显故乡风情,果然酒是故乡醇,情是故乡浓。
古人烹茶费心思,宝玉用枫露点入茶汤成枫露茶,妙玉煮茶用梅花上的雪,煎茶取决于茶水,气候,煮茶人之心情。酿酒也毫不含糊,是个磨人的活儿,周作人就描绘得绘声绘色:酒用糯米磨,请专人鉴定煮酒的时节,在岗边观察“螃蟹吐泡”,酿酒若干坛,埋在园中,二十年后再掘去,如此方是美酿。
周作人说酒的趣味,在于饮的时候,悦乐在入口的那一瞬,陶然也在入口的那一瞬。醉了,困倦了,于梦魇,呓语中,忘却尘世烦忧。我想这也许就是举杯消愁的意蕴吧。周作人对酒的酿造过程的熟知,享受酒的愉悦,除却对酒的热爱,更多是对生活的享受,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平淡的精致,在酒中觅得世外仙。我欲乘风归去,携天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是超脱世俗,冲淡平和的谪仙之姿。
做为一个懂得生活,并热爱生活的人,对待美食自是不会辜负的。《北京的茶食》中周作人说“想起德川时代江户二百五十年的繁华当然有一种享乐的流风余韵流传到的今日,虽然比起京都来自然有点不及。京都五百多年的历史,对衣食住方面自是有不同的精微之处”。的确,作为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在锦上添花,烈火烹油的鼎盛时期自是有数不尽的精细佳肴:豆腐皮包子、火腿炖肘子、鸡髓笋、藕粉桂糖糕、茄鲞等等.......但让周作人念念不忘的终是北京正宗的饽饽,可见周作人的冲淡是接近的平民之风,不落奢华的之路的。质朴平易,亲切自然,语言中又有口语的韵味与生气,就像是与家人促膝长谈一样,一扫旧文学矫揉造作的陋习。
《苋菜梗》中周作人引经据典写历史,植地,做法,“抽茎如人长,肌肉充实的时候,去叶取梗,切作寸许长短,用盐腌藏瓦坛中,候发酵即成,生熟皆可食。”令人食指大动。虽后文有部分的暗喻影射之意,但全篇读来,却是极具草木虫鱼的山野之趣。一个不羡锦衣玉食,唯图原野之乐的冲淡文人跃然纸上。
“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的野菜花,菊科植物黄花麦果,花朵状若蝴蝶的紫云英。这三样是周作人浓墨重彩描绘过的故乡的野菜,用作游戏的野菜花,制成糕点的黄花麦果,上坟船上的紫云英,追求用淡笔写淡情,文章达到了他自诩的慕极淡的境界。看起来好像是出于无心,信手沾来,但细细推敲,便知道作者的匠心独运,于无声处将经融入典中。在多年以后还能被写得如此清晰,不仅是文笔的出众可以形容的。从这一侧面也可窥探出周作人对故乡的依恋,也许他住过的地方很多,但恐怕午夜梦回的故乡却只有一个,他的乡愁留在了那个满是野菜,一片锦绣的江南水乡之中,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大概便是如此吧。
不同于别人的轰轰烈烈,写的.都是时代的大篇章,周作人的都是细碎的小事,一杯茶,一壶酒,一碟菜,一枝花,一艘船,记的是浮生若梦,谈的是家常琐事。要是作者没有广泛的生活兴趣和高雅的艺术审美品位,渊博的知识和甚深的艺术功力,怕是也不能在娓娓絮谈中将知识哲理与趣味融于一体。周作人散文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蕴涵着无穷的韵味的浓,初看平淡无奇,凝神观之,里面蕴涵着无穷的大千世界。周作人的散文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漂亮和雕琢,而是凭渊博的学识和恬淡的趣味,把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
周作人的冲淡之风在当代并不过时,而极具现实意义。近年来,鲁迅的课文不断从语文课本中删减,引发了鲁迅的撤退热潮。有人说鲁迅的尖锐讽刺已然不适合于如今的和平年代,相反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且不论鲁迅与当代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周作人的冲淡平和符合当代人审美这一个观点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
当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皆行色匆匆,更别说发现美,感受美了。这时候人们内心渴望的是慢节奏,精致的生活,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无疑就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他以幽远明静的心态,侃侃而谈,文字质朴清淡又富有诗意。兜兜转转,朝花夕拾,跨越几十年的山河岁月,跟着一代文人一起,品茶,观花,游船,赏曲,在自己的港湾里停泊,享尘世之清欢,偷浮生之闲适,与他的冲淡平和共眠,我想,这该是人间好时节。
篇2:浅评《长恨歌》读书笔记
浅评《长恨歌》读书笔记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两句诗出自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长恨歌》与《琵琶行》这两首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下至童子,外至胡儿,可见两诗在当时流传之广;童子解吟,胡儿能唱,亦见此二诗音声谐畅、诗意通俗。喜欢读诗的朋友都知道,白诗的特点也正如此。很多人不喜白诗,以为其诗作大都不够含蓄,但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乐天,其作品自然有许多过人之处。暂不提他的那些名句与其他名篇,仅凭以上两首长诗便可看出白居易长于叙事、抒情,且擅于刻画人物形象。在此,单从《长恨歌》分析其精彩之处。
《长恨歌》,就诗题类别而言,属古诗中歌体,宋姜夔《白石诗说》有云:“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乐府》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长恨歌》,放情长言不假,却并非杂而无方。这首诗结构清晰、脉络分明,不过该诗的主题历来确是颇受争议。笔者持爱情说。至于其中所含带的批判的政治思想,只因当事人特殊的身份所致。当然,诗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和美化后的形象。这里,不讨论其故事情节与史实是否相符,单就艺术本身而言,分析其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以及感情的表达。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首句写长恨之源,次句写思求之切,笔墨何等精炼。)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引入角色。)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相识。)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美人形态,呼之欲出。亦是承宠之因。)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帝王专宠。)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侧写宠之深。)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宕开笔墨,渲染气氛。)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宠之极也。始在君王,结在君王。一“尽日”,一“不足”,节省许多笔墨。宠之极,便是乐之极,为后文生变作引。)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晴天霹雳。一变一转。变转有力,如截奔马。)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变中之变。)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花容委地救不得,“玉山倾倒再难扶”。这一解,写死别,场面宏大、悲怆,用字却少,盖因前面铺叙尽足也。以下详写“长恨”。)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别后长恨。由景及情——景语即情语。)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蜀地长恨。由景引情——情景交融。)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别处追忆。直接抒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故地长恨。触景生情。睹物之恨,四季之恨,日恨,夜恨,极力写思恨之种种,缠绵悱恻。)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一结一转。用意绵长,转得利落。)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思之不见,梦而不得,故托于外物。一变。)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又结又转。“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从时间上说思不得见,此处两句从空间上说觅而不得。二者既相互补充,且又构成回环往复之势。)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变中之变。)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想象奇异,瑰丽。)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惊”,传神。)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美人形态,呼之欲出。“云鬓”与“花冠”对应前文“云鬓花颜”,“仙袂”对应前文“仙乐”,“霓裳羽衣舞”回应前面“霓裳羽衣曲”,行文针线绵密,不可不知。)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妙绝。美人哭泣时竟也丝毫不减美貌,且愈加惹人怜爱。)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以上,从神态、动作、妆扮、表情和语言诸多方面描绘人物,形象饱满、生动。)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无缘再见。直说长恨。)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以物寄情。)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临别寄词。结句点明题旨。)
读完整首诗,总结一下这首诗的情节安排与情感变化。按诗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将本诗分成三解:相聚——别离——别后。其中别后又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别后男主公的状态,后一部分是理想化的女人公的状态。这一解是诗歌的主体,感情的变化与情节的发展相对应:在每一解中,感情的'表达也各不相同(诗句旁已注)。
再来看诗文的题目——《长恨歌》。恨,意为遗憾。此长恨,既是作品中男女主人公永远的遗憾,也寄托了作者在创作时无尽的遗憾。作为我们读者,在读此诗的过程中也会为之深深感动和遗憾。优秀的作品就是这样,三位一体。爱情,自古以来便是永恒的话题。它不受时空的限制,既飘缈又真切,既美好又易碎,因它的不可控性而显得神秘,因其美好且又真实而令人向往,又因其脆弱易逝而令人倍觉珍贵和珍惜。诗中杨李之恋,呈现给我们读者的是一种天长地久式的爱恋。作为帝王,诗中的李隆基自然是不合格的,但作为普通的男人,诗中的他却是重情重意的。这不禁使人联想到词帝——“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人世间的事大抵如此,此处有得,彼处有失。我想,白居易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感情上的比重应该是远远大于他前面批判思想的。转而又想如果李隆基不是帝王,抑如果他不专宠杨玉环,是否杨李就能相守一生?或许没有帝王的权利,他们二人也不会相识吧。而如果不是专宠一人,又怎能传达爱情的唯一与深刻?由此可见,一切的情节安排皆是合理且又必需的,诗中流露的感情皆是自然而又真切的。能够写出如此缠绵感人的诗章,自然需要作者具备高超的写作本领,然而更主要的则源于作者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善解人意的天性与特质。
【浅评周作人的冲淡之风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周作人诗选
2.周作人语录
3.浅评秋璇作文
5.吾师之风 范文
6.四月之风散文
7.共享之风作文
8.作文 君子之风
9.耳边之风成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