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00字
“囡囡南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中学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00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学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中学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00字
读完了这篇小说,是我有了一些看法,我觉得,其实,霍尔顿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指责是完全正确的,比如说,“酒吧里那个弹钢琴的人,弹琴时,喜欢卖弄,不管什么曲子,都被他糟蹋的一塌糊涂,傻里傻气地把高音符弹得如流水一般,还有许多油腔滑调的鬼把戏,我听了真是厌恶极了。”这是霍尔顿的看法。我也十分讨厌霍尔顿所说的那种人,喜欢炫耀本事,假模假式,显得自己是个仁人君子。这也好似中国古代那些奉承皇上的官员,说一些不堪入耳的话。但霍尔顿由于心理问题把这些都看得太重了,太过分了,所以才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
篇2:《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学生读后感200字
当初买《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不了解它的影响价值与文坛地位,只是单纯的被封面上的那一段话所吸引:“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惟一真正想当的。”
我想这肯定是一本吸引我的书。
翻开后,我确信这是写给所有叛逆青少年的,书里面开口闭口的“混账”、“该死”既会让严肃古板的大人皱起眉头,也会把乖巧无知的小孩子带坏,而让我们来读却是最为适合不过,看到男主人公真性情的爽快骂声,似乎让我自己也感同身受。
篇3:《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学生读后感200字
“我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着四处玩耍的孩子们,若是有谁跑近悬崖,我就抓他回来。”我当初完全不懂霍尔顿,因为理解不了一个半大孩子那愤怒而敏感的内心。后来发现好多人在与成长殊死搏斗时,都是一个片面的他,我也一样。
那时年轻的生活像一场让人躁动不安的舞会,灯光之下,肉体之间,或无所适从,或放浪不羁。大战之后,从未有过的富足与空虚碰撞在一起,夹缝中的青年汹涌着骄傲与无助。“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为永远地离开;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却无法自拔。”用这句歌词去形容那时青年的迷茫,竟是分外的贴切。
篇4:《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学生读后感200字
据说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深刻细腻的刻画了青少年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的想法,读了之后果然如此,这应该说是一本好书。
故事跨度并不大,从主人公霍尔顿又一次被学校开除说开来.他的被开除的消息没有被家人发现的时候,霍尔顿决定去流浪.故事就讲了他流浪的两天两夜的经历.应该说这是一个世俗的眼光中让人头疼的孩子.他家境富裕,已经四次被不同的学校开除,作为一名中学生他吸烟喝酒满口的脏话,与同学打架,在他的眼中几乎没有可以值得高兴和尊敬的人或者事物.别人认为高尚的东西他统统认为低俗,思想偏激.
篇5:《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学生读后感200字
每个人都有着对理想的渴望,但是如果不靠奋斗和努力,能换来什么呢?只有空白,任何的梦只有经过汗水的浇灌才会发芽结果。现实是残酷的,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是我们改变环境就是环境改变我们,那么你们选择的是前者还是后者呢?麦田里的守望者也许是那么的简单纯粹,但它也同样需要付出,主人公有着美好的理想境界,却是垮掉的一代,因为他并没有资本去实现。
《麦田里的守望者》它道出了青少年的心声,增加了青少年对生活的认识,给予了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它就像是海市蜃楼,看起来是那么的真实靠近,实际上却是遥不可及……
篇6:中学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00字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明白自我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明白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明白这不象话。”——《麦田守望者》
这本书我也是一口气突击完的。
但是实际上读完之后我有些失望,我本以为,书的作者同我一样有着深深的救世情结,尝试种种方法,但实际上,除了上方引用的一段之外,并没有体现出太多的“救世”理念。
篇7:中学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00字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有着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个性。这与我身边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们心情的真实写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们想做而又不敢做的。
从书中我也体会到了教育需要“顺性而为”,在于引导而不是强制,也就是大人们常说的“读书只有自己要了才读的好,靠别人逼是没有用的”。孩子之所以能够无拘无束地做游戏,首先在于主人公给了提供了一个释放童心,张扬个性的精神家园——麦田。这次的语文月考中,有一道类似主题的题目,就是让我们体会只是不可能永远是老师灌输给你的;而一个月左右前,在某个语文的讲座上,我也曾看到过内容类似的文章,其中很明确的给出了一个精辟的结论——教是为了不教。仔细想想一点也没错,我们现在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
篇8:《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学生读后感200字
年轻的霍尔顿不明白,心里明明不这么想,可是当着别人的面还是要谄媚说好话,背地里却是另一套。霍尔顿觉得恶心,甚至想起来都恶心得要吐出来了。然而这就是所谓的成熟的代价吗?
我们是失踪了,我们没有信仰,有的只是丛林一般的法则,大家都在狂奔,但是没有方向,我们一生在追求自由,可结果却缠的身上满是枷锁,我们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我们给自己带上脚镣,并逼着自己喜欢这限制人自由的脚镣。
我们何尝不想去改变这个虚伪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的规则却不允许我们这种想法的存在,他要把我们都同化为如他们一般虚伪的人。
篇9:中学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00字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的职务就是在那里守望……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它讲了一个叫霍尔顿的高中生由于在学校多门功课不及格而第五次被学校开除后如何在父母不知道的情况下在街上闲逛了三天的事情。
霍尔顿认为,把人或世界看得太透彻往往就不会幸福,一切都要看得恰到好处,才不会为了这个世界难受。
篇10:中学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00字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说话口吻,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从主人公这一个侧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道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
主人公霍儿顿是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资本主义社会的耳濡目染,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反抗现实,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纯洁的一面。书中,霍尔顿是一个不肯用功读书,整天鬼混的沉沦少年,他为什么不肯用功读书?难道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不需要读书吗?看一看霍尔顿所处的环境,便不难明了。
篇11:中学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00字
看完这本书后,最让我觉得难得的是主人公在污浊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他渴望朴实和真诚,他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他有勇气拒绝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肮脏,也许正是因为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世态人情,他才有了这个相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他希望自己能够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他希望自己没有的童年可以让他人拥有。但是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玩世不恭,冲动敏感却又使得他一无所成,他没有能力改变这一现状,只能抱着那些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幻想去自欺欺人,最终他还是向这个社会妥协了。
由于作品的感染力极强,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共鸣。
篇12: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00字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一个少年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就是大人眼里所谓的坏孩子,他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像话,他也就是本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
霍尔顿讨厌周围肮脏的世界,他讨厌那些虚伪的事物,却又不得不去跟他们交往;他讨厌电影,又不得不在无所事事时去那里消磨时光。霍尔顿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脏透了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拉德莱塔等室友。他讨厌却又无奈,他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他看不惯周围的世界,成绩自然很差,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他的不用功,种种表现就是对资产阶级现行教育制度的反抗。
霍尔顿一直希望变得勇敢、强大,被人欺负了不敢还手,被学校开除不敢回家,静静地躲避着父母亲,他没有胆量去做真正有意义的叛逆。霍尔顿是青春期少年的代表,他的理想只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边上,捉住不断奔跑的孩子。大人们总认为他是一个败家子、是一个不良少年。但是霍尔顿渐渐成熟的心中还存留着点点的梦想,即使它在那污浊的世道里变得那样细微渺小,他心甘情愿地帮助每一个孩子避开风雨,阳光就会在此刻抚摸你的脸庞。
霍尔顿是聪明的,他看透了社会的本质。他很普通却非常善良,虽然他的思想还很稚嫩,他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但他勇敢地反抗现实,向往着美好的世界,一直在追寻着。
霍尔顿无论是在风雨中还是在麦田里,他都会继续守望着。守望着那没有被虚伪溺死的真挚、没有被虚荣杀死的朴实、没有被金钱名利包裹着的梦想、守望着所有孩子纯洁的生活。
我喜欢霍尔顿的理由很简单:他拥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这些举动都让人感到十分欣慰,更难得的是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甘愿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一切的一切似乎成了定式。也许我们本可以去做自己喜欢,但在别人看来是不切实际的虚度光阴的事。但自己真的不想被本和自己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抛在后头。没办法,只有坚持下去,进而渐渐地竟然也希望过这样的生活。很难想象自己抛开一切竞争、一切虚假的事物,像故事主人公一样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根本不现实。因此,霍尔顿最终还是屈服于现实。“他不愿做英雄,只希望自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要知道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想要摆脱别人给自己套上的枷锁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人,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人都在逐渐长大,所以会经历很多事,遇到挫折,我们不要气馁,也不要自暴自弃,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相信自己,只要你的心中还有理想,所有的苦难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的。
站在麦田里守望属于我们的未来。我们青少年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在人生的道路上,纵然生活中有许多令我们迷惘和彷徨的,但是只要我们牢记心中的梦想,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守望着自己的未来,那希望就是美好的明天。
篇1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00字
“我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着四处玩耍的孩子们,若是有谁跑进悬崖,我就抓他回来。”我当初完全不懂霍尔顿,因为理解不了一个半大孩子那愤怒而敏感的内心。后来发现好多人在与成长殊死搏斗时,都是一个片面的他,我也一样。
那时年轻的生活像一场让人躁动不安的舞会,灯光之下,肉体之间,或无所适从,或放浪不羁。大战之后,从未有过的富足与空虚碰撞在一起,夹缝中的青年汹涌着骄傲与无助。“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为永远地离开;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却无法自拔。”用这句歌词去形容那时青年的迷茫,竟是分外的贴切。
霍尔顿之所以被推崇成一个类似于英雄的存在,是因为他能看透当时社会的虚伪性并能够用语言和行动对其酣畅淋漓的讽刺和批判。虽然他最后不免失败,整个潜逃计划也像是一场闹剧,但这短短的三天浪荡生活已让他对虚伪的认知无比深刻。他的成功不在于顺利逃脱束缚,而在于用自己熔炉般的形象去为众多原型提供一个精神家园。
霍尔顿显然不能是一个榜样,但他却是我们自己。他代替我们去逃避,去批判,去大声咒骂。他有时无畏,有时软弱,有时也不顾一切地想要毁灭。他热爱,他憎恶,他偶尔也用自己的努力去适应社会。他做了我们想做却做不出的事情时,我们为他欢呼;他心头遇冷手足无措时,我们为他心酸。他被虚伪肮脏包围,但他向往守护纯洁真实。看似满纸荒唐言,实则一把辛酸泪。用不了太多深刻,就已是满怀感慨。
霍尔顿的妹妹也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她是霍心中至美至真至善的存在,也是那些麦田里玩耍的孩子。因为她的纯洁,更让霍厌恶那社会的肮脏和虚伪并深深恐惧这种纯洁的脆弱。也是因为她,让霍有了希望,并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这算是原作里面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不重说教,而是通过一个立体人物的所作所为来让读者产生代入感。与其说这是作者所采用的技巧,不如说这是作者费尽心思所表达出的真实和深刻。也正是因为这种真实和深刻,这本小说才影响了不止一代人的青春。
篇14: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00字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的职务就是在那里守望……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
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一个少年形象出此刻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喜欢他……他就是全书的主人公——霍尔顿。
他的厌恶周围肮脏的世界——他厌恶伪君子,厌恶周围的虚假的人,却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电影,却不得不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去那里消磨时光……霍尔顿没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肮脏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莱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他们,却又无奈,他无法改变现状。他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成绩自然会很差。他看不惯周围的世道,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自我的心事也只能被自我扛着。
霍尔顿一向都期望自我能够变得很勇敢,但是实际却是他一向都很胆小,被别人欺负后只能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幻想着能够把他打败,他连一个瘦弱的女人都驯服不了,更何况别人呢?他被学校开除后,都不敢贸然回家,蹑手蹑脚地回去还必须要躲避着父母。他一向都在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我,却没有胆量去做真正好处上的叛逆。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从他的经历里能够清楚的看到与家长的代沟,家长总期望他像哥哥一样能够成为出人头地的人,但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上,捉住不断奔跑的孩子。大人总认为霍尔顿是一个败家子,是一个不良少年。但他有自我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还存留着点点梦想,即使它在那污浊的世道变得那样的细微渺小。
霍尔顿是明智的,是聪明的,他看透了社会的本质。他的朴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虽然他的有些思想还比较幼稚,虽然他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但他反抗现实、向往完美世界的纯洁的一面是不可忽视的。
作者借助笔下的霍尔顿,活灵活现的展现了自我的想法,用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关于那所谓“叛逆”的想法,讲述了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过渡,大人与青春期少年之间的代沟。
篇15: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00字
暑假,我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正如其名,有一个17岁的男孩,厌恶世俗的纷纷扰扰,梦想有一个孩童的世界,没有城市的纷扰和成人的虚伪。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本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明白自我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是他在纯真的妹妹身前发自内心的几句话,道出了他心里所想、心里所念。
在如今社会中,现实与残酷将人们狠狠包围。许多满怀梦想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在城市的喧嚣中,逐渐的迷失自我、失去方向,以前的梦想烟消云散,人性也被逐渐磨灭。
我的姥姥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是我妈妈,还有两个分别是我的二姨,三姨。
我的表弟是我三姨的儿子,三姨在他五岁左右时便外出闯荡,过几年又把表弟接到了她有所成就的那座城市。但是,抚养我表弟的人,并不是三姨,而是二姨。二姨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只要不是触犯了她的底线,不管你怎样做,她都不会生气。正是这样,三姨才会借着她的性格将她利用——让二姨给她带孩子。
在表弟去大城市不久,我和妈妈也相继的跟了过去。于是我们一大家团聚,其乐融融。二姨待我很好,只是面子上做做而已,三姨却连面子上也不做。她先前去我老家,瞧见了那副土里土气的模样,假模假样的装出疼惜我的神情。在她怜惜的眼神里,我还看出了不屑。她带我去了县城,给我买了一套衣服让我穿上,我高兴的不得了,她就像成全了乞丐一顿饭似的笑笑。她带着我们去饭店吃饭,菜上来了,没尝几口,她就拿出“文化人”的娇气,说:“亏这个饭店还是这个城里的,做的菜竟然这么难吃。”
之后三姨提出让我去她们那座大城市见见世面,妈妈也跟着去了。本来哥哥嫂嫂为了勤俭节约,与三姨二姨表弟共挤在两房一厅的房内,为了欢迎我和妈妈的到来,哥哥嫂嫂特意租了两房一厅的屋子,我们四人便搬了进去。在我们到了的那一天,哥哥嫂嫂给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了上几百元的东西,嫂嫂更是礼貌的待着我和我妈妈。
记得我们刚到大城市的时候,还没天亮,哥哥嫂嫂便等候在车站将我们接了回来。我们去拜访三姨的家,表弟还睡着没醒,三姨和二姨都才刚在我们的敲门声下醒来。表弟被三姨叫醒时,极其不耐烦。三姨把我和表弟拉在一齐,一白一黄成了鲜明的比较,白的是他,黄的是我,三姨为此还乐了一下,说她“照顾”儿子得当。饭做好后,我好心的夹菜给表弟,他还嫌恶的将我骂了一句,把菜推了去。三姨并没有站出来为我圆场,而是笑着说她儿子不喜欢别人给他夹菜。好像城里人特有的优点似的。这件事直到此刻我还记忆犹新。
到大城市才不久,哥哥嫂嫂天天精心的照顾着我,为我买这买那,吃的水果数不胜数,使我原本焦黄的皮肤变得又白又水润。三姨看我时妒忌的眼神我记在心里。我原本发黄的头发,变得黝黑有光泽。我瘦如柴股的身子,也长了一些肉。三姨看在眼里,心里冒火——他儿子只白没肉,瘦骨嶙峋。由此,她处处针对我,也叫她身边的人针对我。
篇16:中学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500字
雨点打在浅灰的水泥地上,染出一个黑色的小斑。雨声几乎没过了木马转台放着的爵士音乐。为了避开这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所有的父母都躲在了转台的屋檐下。而你,霍尔顿,却仍然坐在旋转木马前的长椅上。这就是孤独、叛逆的你——霍尔顿,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著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的叛逆生活。他因为五门功课只及格了一门,所以被潘西开除,却又不敢回家,在街头过了两个星期游手好闲的生活。但却在这两个星期中,他认识了自己,也更了解身边的真实生活。
合上这本书,一个个问号从我脑子里跳了出来:为什么这本书里那么多脏话?这样的书为什么成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霍尔顿的一个梦想。当然,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反差,你的梦想,往往就是你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却又渴望得到的东西,现实越糟糕,梦想就更美好。而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实现。霍尔顿看似叛逆,但是他有一个纯真的梦想:他要守护孩子们,“悬崖”只是一个比喻,他真正守护的是孩子们一颗颗纯洁而天真的心。不要跌入腐朽现实的悬崖。小说中主人公的理想很美好也很朴素,但对于他来说,依然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最后霍尔顿还是回到了家。
如果我有机会能钻到书中去,我一定会变成霍尔顿,尝试追梦,尝试坚持梦想,尝试虽然在现实中碰壁依然坚持自我!
所以,霍尔顿,无论你是在麦田里还是在风雨中,请你继续守望。守望那没有被虚假溺死的真挚,守望那没有被虚荣刺伤的质朴,守望那没有被金钱名利包裹的梦想,守望所有纯洁而天真的孩子们,守护自己的梦想!
篇17:中学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600字
起初接触《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不是冲着这本书名气和影响力,纯粹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数学课,读后感《麦田守望者》读后感600字》。开始我以为这本小说讲的是叛逆邪恶少年的故事。看后,才觉得和叛逆、邪恶完全扯不上边,或许有些颓废。但,小说中的这个男孩子——霍尔顿·考尔菲德,是我看过的最善良的小说人物。
表面上霍尔顿是个玩世不恭的坏孩子,但实际上他却有颗纯净善良的心。他爱自己的妹妹,就在见她的那晚,霍尔顿说出了这段话:“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说,他想像着在一大片麦田里,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游戏,周围除了他没有一个大人。他就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旁守望着,看哪个孩子朝悬崖奔过来就捉住他,不让他掉下悬崖。这是他的一个美好理想,也是他美好心灵的见证,他希望那些快乐的孩子不要跌入悬崖,而是永远快乐的奔跑,而那麦田似乎象征着物质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满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悬崖。
如果你了解他谎言后的绝望、粗口中的愤懑,如果你能了解他神经质举动下纯洁的心,如果你了解他面对世界的孤独与苦闷,即使你不能理解他,只要能了解到一些,你也不会认为他叛逆。他的心非常柔软,却过于冷静,他说的话令你笑,但同时鼻子有点酸,他爱着你时,非常温柔和安静,他鄙视你时,是在鄙视你身上的他自己,而他对一些人真正的讽刺,足可令人警醒。
只要你曾经思考过,你就会有和霍尔顿同样的感受,看了之后,已经觉得我的余生都无法忘记这部小说。心中永远有个霍尔顿,从此以后,在悄悄地和我说话。
【中学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00字】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