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高中800字
“崔雪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李尔王读后感高中800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李尔王读后感高中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李尔王读后感800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尔已经习惯了做国王时候高高在上的日子,偶尔有人向他表露真心,他却不以为然,虽然他很喜欢他的小女儿,但是这还是不能挽回自己对小女儿的不满;而大女儿们的甜言蜜语,谄媚的手对他毕恭毕敬让他满足于自己的权利。于是他的双眼被朦蔽了,冤枉了那些真正对他好的人,听信了那些利益薰心的小人。
两个大女儿都已经结婚了,奥本尼伯爵和康华伯爵分别是李尔王的两个女婿,但是他们也都是一群小人,当两家人分别从李尔那边拿到了应得的,她们露出了真面目。李尔恳求女儿食物和居所,她们却露出了凶狠的嘴脸,最后逼迫李尔王出走。李尔这才认识到了自己过去有多么的愚蠢,他诅咒大女儿们,可是无庸置疑,他已经从高高在上的国王变成了遗弃荒野的穷困老人。每个人都同情他。
李尔在外面有感而发;“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种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里李尔好像已经认识到了穷人的悲哀,人有时候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会知道真正的答案,只有体验过了才会明白。其实这也揭露当时社会的另一面,穷人的贫困潦倒,而昏庸的统治者却肆意挥霍,也表现了作者对无家可归的农民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当李尔流落荒野的时候,小女儿却不计前嫌救了他,并且法兰西出动攻打英国,但是却战败了,小女儿也被恶人害死,李尔王在忧伤中死去。而两个大女儿因争风吃醋相继也死去了。
作品另一条线中葛罗斯特伯爵因听信私生子爱德蒙的坏话,从而迫使爱德伽出走,最后却被私生子迫害至瞎。
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读完后我想每个人都会感到落寞,责怪作者为什么不能写得不这么悲伤,但是这也正是作品的伟大之处。《李尔王》揭示了英国当时社会和阶级矛盾,批判了当时社会崇尚“金钱万能”的丑恶面貌,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疾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虽然最后这么多人都死了,但是像小女儿考狄利亚这么善良的人也从侧面描写了人性的闪光之处,她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平等,这也正表现了当时文艺复兴时候的人文主义精神,我们不要绝望,相信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只要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篇2:李尔王读后感800字
善与恶,伪与真——题记
老国王李尔年在分国土时,他的二个大女儿的甜言蜜语,骗取了父亲的欢心,而他的小女儿恰如其分的想法没有使李尔王满意。得到国土后,两个大女儿将父亲赶出了皇宫,只有小女儿收留了他。然而最终,李尔全家都悲惨地死去了。
李尔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相信了虚假的两个大女儿,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率真小女儿科第丽霞。
他是自食其果的。在丽堂皇的皇宫中,他是一个糊涂,虚荣的昏君;他是整个国家权利最大的,没有人敢大胆直谏。他沉浸在众人的谎言中,犹如一个吸毒者,日复一日地依赖他人的奉承。直到他失去了王位,权利后,才真正觉悟。
他也是可悲的。女儿们的忘恩负义,使他开始神志不清,甚至在恢复了人性后,亲眼见到自己最善良最爱的女儿死在了自己面前。
他并不是一个恶人,只是被虚荣冲昏了头脑,他是渴望被爱的,至少在最后恢复了本性,而两个大女儿却是卑劣的——
她们花言巧语地骗了父亲的财产,为了心爱的男人杀死了自己的妹妹。她们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她们的人生,没有亲情,没有爱情,互相利用,互相伤害,只是为了她们的利益。
剧本中有令人厌恶之人,相反,也有纯真善良的人。
小女儿并没有记恨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的善良,率真,与两个姐姐的虚假形成了强烈对比。最让人痛心的便是小女儿之死,通过美好的形象死亡,表现的是美的毁灭,人对这样一种黑暗势力痛恨。
每个人的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必须要学会去判断它们。不可因虚荣及利益丧失理智。
善与恶,伪与真。是我们一定要面对的,但最终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
篇3:李尔王读后感800字
李尔已经逐渐感知到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充分认识到里根和高纳里尔是心口不一的人,感知到威权的伟大的影子(讽刺),看到得势的狗、可恶的教吏、放贷的人,看到那些斥责罪恶的同时在干着他们所斥责的,看到了社会的虚伪和罪恶的无处不在。“罪恶镀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把它用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多么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话,将罪恶的本质剖析地淋漓透彻。如果将罪恶得到了权威金钱的支持,那么它将是不可抵御的,然而如果罪恶无依无靠,它将无所施展;所以“没有一个人是犯罪的”,罪恶源自权威的作祟……
李尔告诉葛罗斯特虽然命运是悲苦的、值得痛苦的,然而我们要忍耐。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荒谬的,充斥着无尽的苦楚。在这个大舞台上演绎的人们全是些傻瓜,这虽然令人禁不住放声大哭,然而我们是清醒的,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的,所以面对这命运、人性的荒谬应该忍耐,因为只有忍耐才能帮助我们穿过这无尽的痛苦。只要忍不住哭泣,便会沦落到无尽的痛苦中,最后成为在舞台上的傻瓜。李尔看到了真实的世界,看到了社会、人性的本质,他自己却仍然在痛苦中自我挣扎,他在清醒与疯癫中反复。正是因为他看透了人性的丑陋,看到了表面后的真相,所以被这种痛苦的真相所折磨。他感叹“我是天生下来被命运愚弄的”。此时折磨李尔的不再是迷茫的痛苦,而是看清社会、自然、人性后被其丑陋、疯狂而折磨、因那躲不过的悲哀而悲苦。
当结尾考狄利娅死去时,对李尔来说这象征着这世界跟人性的最后一点善也被吞没了,他跟这个世界最后的牵连也被斩断了,他再也无法承受世间的折磨和痛苦。“要是她还有活命,那么我的一切悲哀都可以消释了。”而考狄利娅是永不回来了,等待李尔的也只有在无尽的痛苦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当李尔终于走出了自我世界,看清了真实世界的本质时,他看到的却是不尽的悲哀,人性躲不过的悲哀,而他自己也因为难以承受这悲哀而发疯、走向生命的尽头。
《李尔王》是一部杰出的悲剧,它给了我们一个深入看社会、看世界、看人性的渠道并给予我们足够的警示。不同时代结合那个时代的特征都能从《李尔王》中解读出新的见解。李尔是自我世界的独裁者,因为独裁所以妄为,因为妄为而失去独裁的依靠——权力,但仍然认为自己是君王,由此受到种种悲苦,却从悲苦中逐渐清醒,走出自我世界,逐渐看清真正的世界。然而当他真正看清这个世界,看清了人性,等待他的却是因世界、人性的丑恶、罪恶而产生的无尽的悲苦,这种悲苦使清醒的他疯狂乃至走向生命的尽头。这是一个无限悲哀的悖论。舞台的傻子,还是悲苦的疯子?哪里有清醒?只有无知愚昧的悲哀与被人性丑恶不尽折磨致疯的悲哀。
篇4: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约写于16,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可是,正当两个女儿都向他献媚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偏偏小女儿科第丽霞没有摇尾乞怜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己的国家。
小女儿科第丽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顺的,同时她也是固执冲动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顺又有什么用,既然知道自己的两个姐姐是什么样子的又为何不能在此争得一地之位,以此来为自己为老父铺好一条后路呢?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作风是没错,可是人有的时候是需要用言语向他人表白说明的,有的时候言语比行动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为自己的一无所有而得到了一个真心爱她的郎君,这是她的两个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拥有的,她是一直活在爱与被爱之中的。
但同时她也是冲动的,因为父王受到了两个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对待而出兵讨伐她们,到最后失败受辱而死于狱中,这难道不是她的冲动吗?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时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没有准备完善的时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败之理。
李尔王的大女儿吕甘和二女儿贡纳莉更不用说了,是一个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浪人而毁灭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是国土的拥有都而对待依附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人,因为权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为人妻、为人女的样子,可能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吧!这里最坏的、用谋最高一筹的应该说是葛罗斯脱的私生子爱特门了,为了家产、为了更高的地位同样是迫-害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当作孝子的父亲,这些对他来说还不够,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语把所有的人哄得团团转,最终有两个女人因为他的虚情假意而死于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后一无所有,还葬送了自己。说真小人可恶,可像他这样的带着假面具的伪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恶得太多太多。
篇5:李尔王读后感
自从学过威尼斯商人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上莎士比亚的戏剧。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觉得他的语言是很风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译成中文以后。虽然读起来可能在某些地方会觉得有些可笑、有些夸张,但那却是在影射我们的生活,这其实最真实的。
再来说莎翁“四大杯具”之一的《李尔王》
“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
我想这句话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么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来不公待遇的人吗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旧忠诚的人吗莎士比亚告诉我们:当然不是。恰恰相反,那些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抛弃真情的人么,不惜工于心计的人么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越情感而去统领这个世界的话,那必须是冰冷黑暗的。
武断却不是傻瓜的李尔王——书的前一部分,写考狄利亚是三姐妹中最爱李尔的,却因为她没有虚假而华丽的词藻而遭到父亲的摒弃。我很气愤,觉得李尔终究会遭到报应的。果然,他最终被只爱财富的“好女儿”折磨得发狂了。有一点点解气的同时,我却开始并不憎恶李尔了。因为当他流浪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开始反思自我的错误,开始意识到考狄利亚的真挚和两个口蜜腹剑的女儿的卑劣时,我已经感受到了他心灵的柔软,尤其在他决定与考狄利亚同死时。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爱的,至少在临死之前他回归了最纯真的人性。
与李尔比较他的两个大女儿,就卑劣的多了——虽然同样是难逃命运的惩罚,但她们至死也没有明白自我错在了哪里。她们的人生里没有亲情,也没有感情,仅有相互利用、相互伤害,去追求自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利益。我想这样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当然书中还有一群从始至终都象征着正义与完美的人们,这就包皮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亚,对于考狄利亚,我只能用完美来形容了,不明白是因为她真的没有缺点,还是李尔王中丑陋的人太多了。但相比昏庸的父亲,狠毒而虚伪的两个姐姐,考狄利亚是善良、诚实、懂得真爱、盛气凌人的。虽然她的戏份很少,但必须是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她是因为善良而拥有气质的,这样的气质是容不得半点虚伪的。好人该有好报,我本以为她能够高贵地生活在法兰西国王身边,但很遗憾,这样一个女孩最终还是因为为父亲打抱不平而被害死了,难道善良也有错吗也许这是杯具中注定的吧——把完美的毁灭掉。
我想,李尔王中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不能理解的,但也许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只是我还没有看到过它的黑暗。我不明白当自我走出学校以后会应对着怎样的世界,我都期望远离谄媚和虚伪,坚守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纯真,不去做因为欲|望而失去理智的“傻瓜”。或许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做到这很难,但不经历谁又明白善于恶,伪与善的标准呢
向真诚的考狄利亚致敬!
篇6: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相比哈姆雷特逊色太多,主要讲述了几种矛盾的社会关系:老人与子女、私生子与继承权、畸形的感情,同时经过对两个家庭的纠葛,利用谎言与真相,把矛盾推向了高峰,构成了最终的杯具效果。
老人与子女
李尔王老来昏聩,喜怒无常,喜欢听奉承的话,并引以为真,不能经过理性去确定是非,听信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甜言蜜语把自我的国土和权力分给了两人,并与拒绝逢迎、一心真诚的小女儿断绝了父女关系。作为老国王,放弃了权力,却保留了一百人的强大武装,再加上刚愎自用、反复无常的性格,让获得权力的两个女儿没有安全感,担心惹他不顺心的时候,给她俩带来生命危险,所以想方设法的削弱这一百人的武装力量,这也是李尔王与女儿们的矛盾焦点,成为了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动机。李尔王的决策,无疑是昏庸的,纵观中国历代王朝,除非死亡,没有一个君王会在自我有生之年主动放弃自我的权力,因为在这个位置上,权力意味着自我生命的保障,即使像乾隆帝做了太上皇,也仍然经过和珅把持着国家权力。包括现代社会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处理,类似的例子也层出不穷,很多子女都是为了老人的遗产而去孝敬老人,当老人的资产如果已经到手,就会变得不能相处,恨不能老人早日归西,正所谓: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老父满囊金,儿女尽孝心。父母子女的关系,不应当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而应当是在从情感和伦理上,这才是贴合人性的,动物尚且懂得反哺,作为父母和子女都不应当唯物质论,这样才能和谐,才能共享天伦之
乐,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完美。
私生子与继承权
私生子,自古就不是一个光彩的名称,由于父母的不负职责,私生子得不到公正的人权待遇,世俗的排挤与世人的歧视,让他的成长中充满了压力和障碍,最终导致性格的偏激和扭曲,在对地位和财产的继承权上,尤其不公正。这也是格罗斯特伯爵的私生子爱德蒙,一心想要得到公正的权益,抛弃了父子、兄弟的亲情关系,经过欺骗、告密等卑劣的手段去谋求自我想要的地位和财产。
畸形的感情
比较戏剧的地方在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竟然同时爱上了格罗斯特的私生子爱德蒙,他们竟然会对爱德蒙经过自我卑劣的手段取得的成功欣赏有加,李尔王的二女儿想除掉自我的公爵丈夫,认为仅有爱德蒙这样的人才会配得上自我的眠床,真是鱼找鱼虾找虾……由此可见,相同的价值观才是感情的基础。故事的结局对他们也都是公正的,三人一同到地狱去做夫妻了。
谎言与真相
谎言与真相,李尔王与三个女儿,格罗斯特与两个儿子,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往往不必须是真相,真正的真相还要经过理智去确定,经过更多的观察去总结。因为,谎言往往会包装自我,针对人的需求和人性弱点,加以满足,才能实现欺骗的目的。因为所求不能得到正常的满足,所以才会先针对你想要的,给予满足或者满足的许诺,才能顺利的从你那里得到他想要的。有时候,当人进入某个通道之后,忠言、真相反而会没有生存之地,绝对的权力更会加剧这种情景的发生,当忠臣肯特向国王谏言时,被盛怒的李尔王放逐,丝毫没有一点儿犹豫与反思。
总结来讲,这个故事就是李尔王老年昏聩,骄傲自大,为了显示自我权势,把国家分给了两个甜言蜜语的女儿,与坚持本性的小女儿断绝关系,之后被两个获得权势的女儿欺压、遗弃,越来越疯,在忠臣肯特的联络下,小女儿引法国军队来救父,但最终战败身亡,李尔王也悲伤而亡。李尔王失去丈夫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爱上了爱德蒙,为了争夺爱德蒙,二女儿谋划杀死自我的丈夫未遂,毒死了自我的大姐,然后自杀身亡,爱德蒙被处死。格罗斯特伯爵因忠于李尔王,被爱德蒙出卖,并被李尔王的大女儿挖掉了双眼。
篇7:李尔王读后感
假树上永远不会结下真实的果实
——读李尔王有感
“父亲,我爱您胜过自我的眼睛,整个空间和广大自由,超越一切能够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不亚于富有淑德、健康、美貌和荣誉的生命,这是李尔王的大女儿高纳里尔的表述。
“我厌弃一切凡是敏锐的知觉所能感觉到的欢乐,仅有爱您才是我的无上幸福……”这是二女儿里根的表述。
多么娓娓动人的口才,说得李尔王心花怒放,将财产给了她们,然而她们真有如此爱她们的父亲吗?不,她们对爱的告白其实是对金钱的渴求,她们对亲情的表述其实是对财富的欲望,她们对父女情的理解其实是被利益蒙蔽双眼的表现。
而李尔王最珍爱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的回答却是“父亲,我没有话说,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嘴里;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对啊!亲情的爱只是因为您是“我”的父亲,而对您的感激与孝敬,不会因为言语的诱人而变得更加崇高,不会因为金钱的“万能”而变得更加伟大,更不会由于私欲的“渴望”而变得更加至高无上光彩夺目;相反它们会因为言语的花俏而变得低下,会因为金钱的伪装而变得卑贱,会因为私欲的愚昧而失去光彩。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是人类那可耻的虚荣心所赐,考狄利娅那普通的“名分”、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亲情的“真实”——普通而平凡。
然而李尔王却所以大怒,与她断绝父女关系,难道他这个高高在上的君王竟不习惯人间最平凡的亲情吗?难道他这个父亲对亲情的理解也只是语言的动人、表面的华丽、不断满足虚荣心的奢侈,毫无真情实感吗?
考狄利娅“只是缺少娓娓动人的口才,一些违心的言语,凡是心里想到的事,总不愿在没有把它实行以前就放在嘴里宣扬。”她所以失去欢心的原因“并不是什么丑恶的污点淫邪的行为,或是不名誉的举止,而是她“缺少像人家那样的一双献媚求恩的眼睛。一条她所认为可耻的善于逢迎的舌头。”
人们的虚荣心是多么奇怪而可耻!只喜欢别人把你当贵重稀有的物品而捧得高高,却不明白别人已把自我当作无用易碎的玻璃花瓶,不明白自我的短处,还一味地挑剔别人的毛病与错误。当一个人不断期望得到别人的奉承与讨好时,那么这就是他“毁灭”的开始。
时间证明了一切,两个女儿排挤他,冷落他,仅有被他遗弃仇视的小女儿考狄利娅来关心爱护他,最终用她的生命换回了她“真正”的父亲,弥天大谎破灭了,此时美丽诱人的言语成了万恶的根源。言语的诱人,言语的“伪装”,言语的“虚假”历历在目,痛之入骨。回想当时肯特公爵的劝阻是正确的,他甚至用生命作为代价对他说道:“有人不会口若悬河,说得天花乱坠,可并不是无情无义!”而此刻已回天乏术了。
这是虚荣心“导演”的一部愚昧父亲害死自我善良女儿的可悲电影。
这不正说明了我们平时的一句话“忠言逆耳”,并且也证实了人们的虚荣心有多么强烈,对于平时普通的言语都要求美丽动听,对于不需要舌头,只要行动的事却要天天宣扬于嘴边,然而紧随着的将是幻觉、泡影与虚伪。
当肯特公爵被逐出国家领土时,曾对李尔王的两位大女儿祈愿道:“……愿你们的夸口变成实事,假树上会结下真实的果实……”可谁都了解人们的虚荣心永远会携带着虚伪与丑陋,夸口不会变成实事,假树上永远不会结下真实的果实。
篇8: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杯具之一,也是一部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少见到的杯具,毕竟我认为亲情是最温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它有着血缘的联系,以及许多年的感情基础。可是戏剧的背景一个充满谋求权力和财富的宫廷之中,在那里,人们被财富与权力迷昏了头,于是发生了父女手足相残的杯具。
李尔王因为自我的虚荣心,害了自我更害了那个唯一真心待他并且毫不虚伪的小女儿,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争先恐后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他说煤球是白的就没人敢说煤球是黑的。日复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便使他极爱面子,以至于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正当两个女儿都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小女儿没有向他奉承与夸赞,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我的国家。造就了这个杯具。
而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就是典型的宫廷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女子的温柔,贤惠,孝顺,她们狠毒、不忠、不孝、无知,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我年迈的老父,为了自我心中喜欢的浪人毁灭自我的家,甚至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明白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在不断地利用她们。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没有找回心中的亲情。
在中国的古代宫廷中为了权力而父子、兄弟相残的事情也是数不胜数。李尔王的杯具就在于人性因权力的的堕落。就算在这二十一世纪,家庭因遗产,房子,赡养父母而搞的家庭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每每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不禁会想,为了钱而否定了了父母几十年的养育之恩,手足的情谊….值得吗也许我还没有步入社会,不明白挣钱的辛苦,可是我明白的是,赚钱是为了生活的更好更欢乐,而没有亲人的关爱的生活是不会开心的。
最终一句更是全文的经典:世人啊,擦亮你们的眼睛吧,含毒的针刺往往隐藏在美丽的花束之中。
篇9: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约写于16,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杯具之一。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我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到达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终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我的虚荣之心,害了自我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当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我的前头。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样能够在自我的王位上做到此刻,又怎样能够把自我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可是,正当两个女儿都向他献媚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偏偏小女儿科第丽霞没有摇尾乞怜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我的国家。小女儿科第丽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顺的,同时她也是固执冲动的,如果仅有自我明白自我的善良、孝顺又有什么用,既然明白自我的两个姐姐是什么样貌的又为何不能在此争得一地之位,以此来为自我为老父铺好一条后路呢?坚持自我的尊严和作风是没错,可是人有的时候是需要用言语向他人表白说明的,有的时候言语比行动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为自我的一无所有而得到了一个真心爱她的郎君,这是她的两个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拥有的,她是一向活在爱与被爱之中的。但同时她也是冲动的,因为父王受到了两个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对待而出兵讨伐她们,到最终失败受辱而死于狱中,这难道不是她的冲动吗?自我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时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我没有准备完善的时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败之理。
李尔王的大女儿吕甘和二女儿贡纳莉更不用说了,是一个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我年迈的老父,为了自我心中喜欢的浪人而毁灭自我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明白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是国土的拥有都而对待依附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自我的丈夫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人,因为权利而葬送了自我的幸福一生。她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为人妻、为人女的样貌,可能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吧!
那里最坏的、用谋最高一筹的应当说是葛罗斯脱的私生子爱特门了,为了家产、为了更高的地位同样是迫害自我同父异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向把他当作孝子的父亲,这些对他来说还不够,居然用自我的相貌和花言巧语把所有的人哄得团团转,最终有两个女人因为他的虚情假意而死于自我的手中,而他自我到最终一无所有,还葬送了自我。说真小人可恶,可像他这样的带着假面具的伪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恶得太多太多。
其实,话又说回来,这种伪善并不是他的个人原因所造成的,也不是他当初想要的,是周围的环境把他造就成了这样的一个人,正因为他是个私生子,所以周围的人才会对他有种种不礼貌的称呼和对待,他和埃特加同为葛罗斯脱之子,可是他们的待遇却截然不一样,这就对伪善的他造成了一种很深很重的影响和内心的创伤,这难道是他的错吗?并不完全是,只可是是别人和社会对他有所不公罢了。
葛罗斯脱和遭遇与李尔王有相似之处,他是因为轻信了爱特门的话,遇到爱特门的告密而失去了自我的双眼,他虽然失去了双眼,可他找回了自我的孝顺忠心的儿子埃特加;他虽然失去了双眼,但他心中的那双眼亮了,不会因别人的外表而再轻易地想念他人了。
这个故事中最忠诚、忠心耿耿的人应当属肯脱这位老臣了,他因为自我的真言而被李尔王放逐,可他没有因为李尔王的昏慵而怀恨在心,更没有所以而离开这位可怜的老国王,他明白李尔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罢了,所以他要不辞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边,就在李尔王最艰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时候都没有离开过他一步,甚至为这个从前的老国王而奔波,为他向善良的科第丽霞求救。应当说肯脱是一个聪明灵活的人,他明白自我该如何改变自我,最终李尔王的得救与小女儿的相识都是多亏了他。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终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资料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
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能够确定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我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样会明白甜的滋味呢?
篇10:李尔王读后感
小妹为善,李尔为庸,二女为恶。
这是《李尔王》里所讲述的,从本不该出的错开始,从李尔对王位的放弃开始,不再有爱。只因大女儿为利放弃爱,只因小女已无权再爱。
第一个瞬间:“爱父若父”
年轻的李尔王,雄才大略,富有梦想。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分土地仪式上,他想明白女儿有多爱她。
大女贡纳梨“爱父胜过一切”,次女吕甘“爱父亲以至于不能爱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丽霞却仅仅“爱父若父”,盛怒的李尔王让科第丽霞在没有任何嫁妆的情景下嫁给法兰西国王,将反对他的忠臣肯脱放逐,而他的国土,则成了贡纳梨和吕甘的“收获”。表面她们爱父,殊不知,这二人爱的仅是李尔的国土。
阿谀逢迎已成忠诚,真正的爱却不得不掩藏。
第二个瞬间:“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
已经得到第一次财宝的李尔家二姐妹最终原形毕露,将李尔赶走,李尔的身边只剩下偷偷化妆并陪在他的身边被放逐囚徒肯脱和一个看透是非的弄人。穿过暴风雨,李尔最终明白了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儿将爱分给了每一个人,明白了两个长女的贪婪。最终恼怒至疯,不再理智。
已发生的事永远不可能改变,“三思而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记住的。
第三个瞬间:“叛国之父”
李尔的另一个忠臣葛罗斯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爱特门为争夺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当其父在帮忙李尔时,他眼看父亲被剜去双眼而无动于衷,而自我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纷争之中,无法自拔。
这一切终究为了什么?爱特门不愿明白,他只明白自我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终目视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我;而不愿回头向后看:身后是亲人,是真爱。
第四个瞬间:“曲终人不归”
最终,死亡为一切画上了句号,李尔死了,他的三个女儿死了,爱特门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财富的,连同他们善良的亲人,一齐去了,恶人死前也不知悔过,而李尔与科第丽霞相拥长眠。贡纳梨、吕甘和爱特门最终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们的死,一无所有。
科第丽霞,那个在阴暗之下坚持去爱的人,她会永葆亲情。死亡抵挡不住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纵使已到天堂,他们也能够互相弥补人生最终那份缺失的爱。
而对于我们,或许没有纷争,没有不和,那么何不尽情享受亲情呢?向后看看,身后有始终如一疼爱我们的亲人。
篇11: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已经逐渐感知到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充分认识到里根和高纳里尔是心口不一的人,感知到威权的伟大的影子(讽刺),看到得势的狗、可恶的教吏、放贷的人,看到那些斥责罪恶的同时在干着他们所斥责的,看到了社会的虚伪和罪恶的无处不在。“罪恶镀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头也会折断;把它用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能够戳破它。”多么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话,将罪恶的本质剖析地淋漓透彻。如果将罪恶得到了权威金钱的支持,那么它将是不可抵御的,然而如果罪恶无依无靠,它将无所施展;所以“没有一个人是犯罪的”,罪恶源自权威的作祟……
李尔告诉葛罗斯特虽然命运是悲苦的、值得痛苦的,然而我们要忍耐。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荒谬的,充斥着无尽的苦楚。在这个大舞台上演绎的人们全是些傻瓜,这虽然令人禁不住放声大哭,然而我们是清醒的,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的,所以应对这命运、人性的荒谬应当忍耐,因为仅有忍耐才能帮忙我们穿过这无尽的痛苦。只要忍不住哭泣,便会沦落到无尽的痛苦中,最终成为在舞台上的傻瓜。李尔看到了真实的世界,看到了社会、人性的本质,他自我却仍然在痛苦中自我挣扎,他在清醒与疯癫中反复。正是因为他看透了人性的丑陋,看到了表面后的真相,所以被这种痛苦的真相所折磨。他感叹“我是天生下来被命运愚弄的”。此时折磨李尔的不再是迷茫的痛苦,而是看清社会、自然、人性后被其丑陋、疯狂而折磨、因那躲可是的悲哀而悲苦。
当结尾考狄利娅死去时,对李尔来说这象征着这世界跟人性的最终一点善也被吞没了,他跟这个世界最终的牵连也被斩断了,他再也无法承受世间的折磨和痛苦。“要是她还有活命,那么我的一切悲哀都能够消释了。”而考狄利娅是永不回来了,等待李尔的也仅有在无尽的痛苦中结束自我的生命。当李尔最终走出了自我世界,看清了真实世界的本质时,他看到的却是不尽的悲哀,人性躲可是的悲哀,而他自我也因为难以承受这悲哀而发疯、走向生命的尽头。
《李尔王》是一部杰出的杯具,它给了我们一个深入看社会、看世界、看人性的渠道并给予我们足够的警示。不一样时代结合那个时代的特征都能从《李尔王》中解读出新的见解。李尔是自我世界的独裁者,因为独裁所以妄为,因为妄为而失去独裁的依靠——权力,但仍然认为自我是君王,由此受到种种悲苦,却从悲苦中逐渐清醒,走出自我世界,逐渐看清真正的世界。然而当他真正看清这个世界,看清了人性,等待他的却是因世界、人性的丑恶、罪恶而产生的无尽的悲苦,这种悲苦使清醒的他疯狂乃至走向生命的尽头。这是一个无限悲哀的悖论。舞台的傻子,还是悲苦的疯子哪里有清醒仅有无知愚昧的悲哀与被人性丑恶不尽折磨致疯的悲哀。
篇12: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所以惨遭挖眼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我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我,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终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世事无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命运无常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恩将仇报,认敌为友,美貌黑心,丑相热肠,魔性假语,佛性真言,这就是人类的智愚善恶,这就是生物的弱肉强食,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轮回之中,皆循真理。善报者恶尽,恶报者善哉。今世前因,后世今果。得等于失,善同于恶。迷于五行中,醒于三界外。苍苍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谁握,贵贱何别,人物非异!
篇13: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是声名显赫的大不列颠国王,生有三个女儿,于是他决定将国土分赐给她们,以爱为考验。李尔王被大女儿二女儿的甜言蜜语迷惑,而三女儿虽实话实说却被逐出本国,有肯特来阻止,却无果,幸法兰西国王将其娶为妻,方止。然而葛罗斯特也遇到了小儿子迫害大儿子的事,他也被蒙在鼓里。之后发生的事才让李尔王认清两个白眼狼女儿的真面目——她们不赡养李尔王,对李尔王破口大骂,欲削减李尔王少得微不足道的卫兵。他疯了,身边只剩下小丑、肯特、葛罗斯特与埃德加,(其实是那个被害的大儿子,乔装扮成乞丐)最终,小女儿让医生治好父亲,并班师攻打大不列颠。话说那两个歹毒的女儿,为了争抢埃德蒙,两败俱伤,双双损命。当大不列颠快回归了,小女儿于牢中被害,李尔王也随之死去,跟随李尔王的肯特也忧郁而亡。
书中的李尔王虽有些糊涂,但也是人之常情,并且他知错回头。而两个女儿则无情无义,手足相残,唯利是图,忘恩负义。小女儿却十分孝敬,有情有义,令人称赞。其他忠臣以肯特为代表,都使我分外感动。此书最终的结局十分悲惨,孝魂忠魂俱去了,令人心伤。
此书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人不能自私自利,需得忠孝两全,大气大度也不可或缺,如果犯错,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矣。有情有义才会有人称赞,忘恩负义与禽兽无异……
《李尔王》写得实在太棒了!期望你们也去多多欣赏这样的佳作。《李尔王》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篇14:《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称得上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现了人性中难以回避的丑陋,无以复加的残酷以及难以逃脱的悲哀;与此同时该剧也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报的奉献,不离不弃的真诚以及感人至深的牺牲。整部剧充满着对王权、对社会、对正义、对人性、对自然、乃至对神的拷问及深思。本文以过往李尔为核心,以该剧中五个与李尔相关的重大场景为划分标准,细致考察李尔在整部剧中的转变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为国王的李尔是专横的独裁权力者,这主要体现在其为小女儿考狄利娅抉择夫婿中。在考狄利娅触犯国王李尔之前,其是十分受疼爱的,李尔要分给她“比你的两个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也能感受到这种偏爱,“他一向都是最爱我们妹妹的”。但当考狄利娅并没有按李尔的意图诉说对其的爱时,李尔不但剥夺了考狄利娅的土地,更是向她的两个追求者极力贬低考狄利娅。他直接劝勃艮第公爵“放弃他吧”,劝法兰西王“您还是丢开了这一个为天地所不容的坏人,另外去找寻佳偶吧”。即使在法兰西王执意选择考狄利娅后,李尔仍不忘诅咒他们,“你们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兰西王“盛怒而去”。国王李尔对女儿婚姻随意专断,反复无常;将心爱的女儿转瞬间称为坏人,其极致的专横可见一斑。
国王李尔不仅是专横的,更是愚昧的,极易受到蒙蔽的。他面对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奉承,显得极其受用,认为其所说的就是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完全没有一点怀疑的倾向,而面对考狄利娅的无话可说则擅意决断,根本不考虑考狄利娅所说是否是真实情况。而其在面对肯特为考狄利娅求情的死谏时,李尔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着君主的权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从,“闭住你的嘴巴”,最后剥夺了其官职并将其驱逐出境。
由此可见,国王李尔是一个专横、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宫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权所构筑的自我世界中,王权将其完全封闭,令其行为、言语等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他看不到真实的世界,看不到社会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讽刺的是,其悲剧恰恰起源于他基于王权的任意妄为,因为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王权(分割国土事件),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开始认知真实的世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剧的逐步进展中,逐渐受到教育,摆脱专横、愚昧乃至深入其血脉的宫廷王性。
书中的李尔王虽有些糊涂,但也是人之常情,而且他知错回头。而两个女儿则无情无义,手足相残,唯利是图,忘恩负义。小女儿却十分孝敬,有情有义,令人称赞。其他忠臣以肯特为代表,都使我分外感动。此书最后的结局十分悲惨,孝魂忠魂俱去了,令人心伤。
此书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人不能自私自利,需得忠孝两全,大气大度也不可或缺,如果犯错,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矣。有情有义才会有人称赞,忘恩负义与禽兽无异。
篇15:《李尔王》读后感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剧本中的地位就像《神曲》在诗歌中的地位一般,而最吸引我的,是他四大悲剧中的《李尔王》。
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但李尔王将国土分给女儿后,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撤去他的骑士还不给其栖身之地,失望又悲愤的老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彼时身边就只有一个忠臣和一个弄人……最后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整部戏的主角是李尔,最大的悲剧也是李尔――他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和狂妄害死了最爱她的小女儿和自己。他虚荣,因为他直听得进甜言蜜语,耳朵里用不得良药;他狂妄自大,因为当小女儿说出“其他人那样一条献媚求恩的眼睛,一条我所认为可耻的善于奉迎的舌头”时,他竟说出还不如当初没有这个女儿,在李尔心里,他可以主宰一切,无论何时何地!就是这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害了他,害得他连善与恶,真心与虚情,正确和错误都看不清。内心的世界观中他站在自我主义的顶峰上,他是瞎的,一个不明人事的瞎子。
被名为傲慢的手蒙住了眼睛,成了瞎子,自说自话、手舞足蹈地指挥本就不用听他话的人,在他人看来可是一个真真的笑话。
自负的人无论何时都不会缺乏,即使他们不处于社会顶端,也处于自己心里的顶端。1948年,一向目中无人,自诩“看破世界”的迷宫制造者约翰・鲁伯特向保罗・霍尔墨的“迷宫制造大师迷宫”发起了挑战,这回约翰也是惨败。霍尔墨虽未见到求救信号,但他料定约翰已经走不出迷宫,于是自己到迷宫中去接他。而约翰其时已于迷宫想到深处饮弹自尽了。狂妄的人终会因为自己的自负而葬身于无尽的悔恨和现世的灾难中。
相较李尔,弄人说不定是这部戏中看得最透的人,人间冷暖,神面兽心,都曾被他唱到歌谣当中去。愚人不愚。莎翁的戏剧中这样具有讽刺性的丑角倒也不少,他替他们写的歌儿也总是那么一针见血,让人欲辩不能。
弄人看见李尔后曾对他说了一句话“这里有一个国王,和一个弄人,一个聪明人和傻瓜。”让我们来猜猜“国王”、“弄人”、“聪明人”和“傻瓜”都是谁?
篇16:《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正因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就应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悲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样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此刻,又怎样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正因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但是,正当两个女儿都向他献媚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偏偏小女儿科第丽霞没有摇尾乞怜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己的国家。小女儿科第丽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顺的,同时她也是固执冲动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顺又有什么用,既然知道自己的两个姐姐是什么样貌的又为何不能在此争得一地之位,以此来为自己为老父铺好一条后路呢?持续自己的尊严和作风是没错,但是人有的时候是需要用言语向他人表白说明的,有的时候言语比行动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正因自己的一无所有而得到了一个真心爱她的郎君,这是她的两个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拥有的,她是一向活在爱与被爱之中的。但同时她也是冲动的,正因父王受到了两个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对待而出兵讨伐她们,到最后失败受辱而死于狱中,这难道不是她的冲动吗?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时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没有准备完善的时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败之理。
李尔王的大女儿吕甘和二女儿贡纳莉更不用说了,是一个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生,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爱的浪人而毁灭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爱的那个男生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生,而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正因她们是国土的拥有都而对待依附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生,正因权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为人妻、为人女的样貌,可能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吧!
【李尔王读后感高中800字】相关文章:
1.李尔王读后感
10.简爱读后感800字高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