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
“琳妮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战国策读后感1000字:秦策
相信略有古文基础的都能读懂这则故事,它讲述的是楚王宠幸魏王送来的美女(新人),这引起楚王夫人郑氏的不满。但郑氏并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先伪装出一副很和善的样子,和新人成为好姐妹。这样既使新人放下戒心,也使楚王对其充满好感。读后感·然后,郑氏使出她的杀手锏,好心劝告美女记得在楚王面前遮住鼻子,因为楚王不喜欢她的鼻子。新人当然对这位好心大姐言听计从,然而这引起楚王的误会,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如果有朋友读过《红楼梦》的话,大概会立刻联想到凤姐和尤二姐的故事,两者的故事逻辑几乎如出一辙,假意示好,然后煽风点火借刀杀人。不知曹公当年是否借鉴过这个故事?
曹公连篇累牍,用了将近一章讲完的故事,放在《战国策》不过二三百字而已。而放眼当今荧屏之所谓大型古装宫斗戏,用了五十来集来勾心斗角,倒不如这一段来的干净直接。先秦文字洗练如此,令人叹服。
篇2:战国策读后感1000字:秦策
读完《战国策》,真觉得这本书主要有阴谋与YY两种文章内容组成。一部分讲上等谋士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巧舌如簧,搬弄是非,引诱唆使诸侯互殴,致生民涂炭百姓遭殃;二部分则为二三流说客做白日梦的纯YY之作,牵引附会、生搬硬造甚至胡编乱造一些“世事”,臆想自己或伪托同类怎样左右逢源舌尖齿利,在各个诸侯王之间随意来去、指点江山、游刃有余、得意满志、意气风发的样子,似乎那些诸侯王大将军一个个都是猪脑鼠胆、怯弱昏庸,都趴伏在地聆听自己高谈阔论、指教训斥,而自己则高深莫测、无往不胜,玩弄天下诸侯、宇宙苍生于股掌之间,不亦乐乎?何其快哉!
哈哈,这就是书毒,阴谋与YY,毒毙多少后世书生,骗到多少幼稚文人。总以为当政者是心地善良的,是可以从谏如流的、是可以当面训斥的,只要你能说出一些道理,当面骂他们,他们还高兴地奖赏你。你有道理有见解,但不一定就有说出的机会;说出了,不一定就有人听;有人听了,不一定有人用;有人用了,不一定就会奖赏你,你敢面刺欺君,杀你倒很有可能,当然会给你戴上意想不到的罪名。殊不知,光鲜笑脸的背后是怎样的丑恶与阴谋,枝繁叶茂的地表下有多少血肉尸骸。唉,到现在,阴谋与YY,仍到处可见。义正辞严的谎话,冠冕堂皇的假牙。
篇3:战国策读后感1000字:秦策
以前注意好久了但总也买不到《战国策》的全本,所以感觉读起来也没有什么意思?但是总感觉这本书要读一读,毕竟是点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瑰宝。没办法就打印了整版的《战国策》每天读一节。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易爆不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这是《战国策》中东周策,第二节。里面的计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战国时期,秦国之强大,如果美国现在在世界的地位。那么尽管宜阳兵强马壮,但是与强秦居全国之力来攻占宜阳,想比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无论怎么正面的防御,宜阳必失。在这种情况之下避秦之锋芒才是上策。所以在秦攻占一样以后,秦王嬴得了面子,周天子再去威逼利诱景翠,使景翠出兵,失去宜阳得到煮枣,景翠得珠宝,还感恩与周。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这种策略,虽与战略想比未必是上上策,但是也可以作为战略的极其有用的补充。
篇4:文言文《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
秦败楚汉中。楚王入秦,秦王留之。游腾为楚谓秦王曰:“王挟楚王,而与天下攻楚,则伤行矣。不与天下共攻之,则失利矣。王不如与之盟而归之。楚王畏,必不敢倍盟。王因与三国攻之,义也。”
翻译
秦军在汉中把楚军打得太败。楚怀王被骗入秦国,秦昭玉扣留了他。游腾替楚国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挟持楚王并和天下诸侯一起攻打楚国,那么就有伤大王的'德行了。如果不和天下诸侯共同攻打楚国,那么就会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了。大王不如与楚玉结盟而放他回国。楚王畏惧秦国,一定不敢背叛盟约,如果背盟,大王趁此联合齐、韩、魏三国攻打它,这才是正义的行动。”
篇5:战国策燕策全文及译文
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日:“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日:“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啕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子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日:“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f君日:’请求之。’君逮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教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渣王出走子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篇6:战国策燕策全文及译文
译文:
燕眧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海,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未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样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尸骨,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死马,而且花费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数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是超过我的人呢?他们怎么会以离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篇7:《战国策·齐策》比较阅读答案
【乙】燕昭王卑身厚币①以招贤者,往见郭隗先生……昭王曰:“寡人将谁朝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④,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⑤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战国策·燕策》)
【注】①厚币:拿着丰厚的钱财。②谁朝:拜见谁(宾语前置)。③涓人:宫中洒扫的人。④见事:被侍奉,被重视,受重用。⑤乐毅和后面的`邹衍、居辛分别是魏、齐、赵三地的名士。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王之蔽甚矣 ( )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
(3)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 )
(4)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 )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涓人言于君曰 余将告于莅事者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其真无马邪
D.隗且见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有关句子。(6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2)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2分)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15.甲文告诉我们:国君广开言路,才能兴利除弊,使国家强盛起来;
乙文告诉我们: (2分)
[答案]12.(1)蔽:蒙蔽、受蒙蔽、被蒙蔽 (2)刺:指责 (3)反:同“返”,返回 (4)期年:满一年 13.B A.“以”:介词,用/相当于“而”,表顺承;B.都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或者“向”;C.“其”:代词,它的/表反问语气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D.“且”:尚且/将近。 14.(1)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燕昭王为郭隗建造宫舍并且拜他为老师。 (3)(村中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5.礼贤下士,才能广招人才,国家才能强大。
篇8:《战国策·燕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燕策》原文及译文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净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缗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趋而后息趋:疾走
B.诎指而事之 指:意愿
C.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捐助
D.士争凑燕 凑:奔赴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因孤之国乱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余船以次俱进
C.涓人言于君曰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死马且买之五百金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1.下列句子都是燕昭王诚招天下贤士做法的一项是( )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 ③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
④为隗筑宫而师之⑤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⑥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④⑤ B①②⑥ C.②⑧④ D.③⑤⑥
12.下列各旬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即摆出悬而未决的主要矛盾:初践君位,副、力少,急于招贤强国以报血仇。
B.郭隗先生悠悠然指出“帝者”、“王者”、“霸者”、“亡者”与臣僚相处的不同心态,其高下自见。
C.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欲擒故纵,从容讲出“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的道理。
D.郭隗先生的一番话为天下贤士的接踵而至铺好了道路,文章结尾用贤人云集于燕的史事,呼应了郭隗先生讲述涓人故事的用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5分)
②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5分)
参考答案
9.C (捐,花费的意思。)
10.D (D项,且,尚且的意思。A项,前一个为“趁着”的意思,后一个为“依据或随着”的意思。B项,前一个为“用”的意思,后一个为“按照”的意思。C项,前一个为“对”的意思,后一个为“到”的意思。)
11.A (②③不是燕昭王所做。)
12.C (“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错。)
13.①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致有才能的人,想要依靠(凭借)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卑身"译为“礼贤下士”也可得分)解析:①卑身、以、句式各1分,语序2分。
②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是超过我的人呢?他们怎么会以离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②且、见事、于,句式各1分,语序2分。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附】译文:
燕眧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海,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未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样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 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尸骨,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死马,而且花费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数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是超过我的人呢?他们怎么会以离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篇9:战国策·齐策五原文
战国策·齐策五原文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籍,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矢非不銛,而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赵氏袭卫,车[不]舍,人不休,(传)[傅]卫国,城(割)[刚]平,卫八门土,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遡于魏。魏王身被甲底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骛,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沟,队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沟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也),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
“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如此,则兵不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齐者何也?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徧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越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约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强也?
“且夫强大之祸,常以王人为意也;夫弱小之殃,常以谋人为利也。是以大国危,小国灭也。大国之计,莫若后起而重伐不义。夫后起之籍与多而兵劲,则事以众强适罢寡也,兵必立也。事不塞天下之心,则利必附矣。大国行此,则名号不攘而至,伯王不为而立矣。小国之情,莫如仅静而寡信诸侯。仅静,则四邻不反;寡信诸侯,则天下不卖。外不卖,内不反,则摈祸,[稸积]朽腐而不用,币帛矫蠹而不服矣。小国道此,则不祠而福矣,不贷而见足矣。故曰:‘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何以知其然也?昔吴王夫差以强大为天下先,(强)袭郢而栖越,身从诸侯之君,而卒身死国亡,为天下戮者,何也?此夫差平居而谋王,强大而喜先天下之祸也。昔者莱、莒好谋,陈、蔡好诈,莒恃(越)[晋]而灭,蔡恃(晋)[越]而亡,此皆内长诈,外信诸侯之殃也。由此观之,则强弱大小之祸,可见于前事矣。
“语曰:‘骐骥之衰也,驽马先之;孟贲之倦也,女子胜之。’夫驽马,女子,筋(骨力)[力骨]劲,非贤于骐骥、孟贲也。何则,后起之藉也。今天下之相与也,不并灭,有而案兵而后起,寄怨而诛不直,微用兵而寄于义,则王天下可跼足而须也。明于诸侯之故,察与地形之理者,不约亲、不相质而固,不趋而疾,众事而不反,交割而不相憎,俱强而加以亲。何则?形同忧而兵趋利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齐、燕战于桓之曲,燕不胜,十万之众尽。胡人袭燕楼烦数县,取其牛马。夫胡之与齐,非素亲也,而用兵又非约质而谋燕也,然而甚于相趋者,何也?(何则)形同忧而兵趋利也。由此观之,约于同形则利长,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
“故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残费已先,而能从诸侯者寡矣。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则是路君之道也。中人祷祝,君翳酿,通都、小县、置设、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虽若有功也,军出费,中哭泣,则伤主心矣。死者破家而葬,夷伤者空财而共药,完者内酺而华乐,故其费与死伤者均。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军之所出,矛戟折,镮弦绝,伤弩,破车,罢马,亡矢之大半。甲兵之具,官之私出也,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天下有此再费者,而能从诸侯[者]寡矣。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家杂总,(身)[穿]窟穴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上倦于教,士断于兵,故三下城而能胜敌者寡矣。故曰:‘彼战攻者,非所先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伯瑶攻范、中行氏,杀其君,灭其国,又西围晋阳,吞兼二国,而忧一主,此用兵之盛也。然而智伯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者,何谓也?兵先战攻而灭二子[之]患也。(日)[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张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北)[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图]于战攻之患也。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
“今世之所谓善用兵者,终战比胜,而守不可拔,天下成为善,一国得而保之,则非国之利也。臣闻战大胜者,其士多死而兵益弱;守而不可拔者,其百姓罢而城郭露。夫士死于外,民残于内,而城郭露于境,则非王之乐也。今夫鹄的非咎罪于人也,便弓引弩而射之,中者则(善)[喜],不中则愧,少、长、贵、贱则同心于贯之者,何也,恶其示人以难也。今穷战比胜,而守必不拔,则是非徒示人以难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则天下仇之必矣。夫罢士露国,而多与天下为仇,则明君不居也;素用强兵而弱之,则察相不事。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彼明君之从事也,用财少,旷日远而为利长者。故曰:‘兵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臣之所闻,攻战之道非师者,虽有百万之军,(比)[北]之堂上;虽有阖闾、吴起之将,禽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衽席之上。故钟、鼓、竽、瑟之音不绝,地可广而欲可成;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之)[乏],诸侯可同日而致也。故名配天地不为尊,利制海内不为厚。故夫善为王业者,在劳天下而自佚,乱天下而自安,(诸侯无成谋,则其国无宿忧也。何以知其然?)佚治在我,劳乱在天下,则王之道也。锐兵来则拒之,患至则(趋)[移]之,使诸侯无成谋,则其国无宿忧矣,何以知其然矣?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卫鞅谋于秦王曰:‘夫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从]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矣。’秦王许诺。卫鞅见魏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之]心,而从天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斿[之旌],从七星之旟。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魏王大恐,跣行按兵于国,而东次于齐,然后天下乃舍之。当是时,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而不以德魏王。故曰卫鞅之始与秦王计也,谋约不下席,言于尊俎之间,谋成于堂上,而魏将以禽于齐矣;冲橹未施,而西河之外入于秦矣。此臣之所谓(比)[北]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
篇10:《战国策·燕策》原文及翻译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净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缗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
翻译:
燕眧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海,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未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样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 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尸骨,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死马,而且花费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数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是超过我的人呢?他们怎么会以离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篇11:战国策·齐策五译文
战国策·齐策五译文
苏秦游说齐闵王说:“臣下听说喜欢首先在天下挑动战争的人,后来一定有忧愁,缔结盟约而喜欢为君主结怨的人,后来一定孤立。 那后来兴起的人是有所依靠的,而远离怨恨的人是把握了时机。 因此圣人创立事业,一定依靠权变,并且务必在一定时机才能兴盛起来。 权变和依靠是统帅万物的关键;而时机和形势是办好各种事情的首要条件。 所以没有权变和依靠,违背时机和形势,却能办成大事的人太少了。 “如今看来即使是干将、莫邪那样的宝剑,如果不依靠人的力量,那么也不能切割东西了。 坚固的箭、锐利的箭头,如果得不到弓弦和弩机的配合,那么就不能射杀远方的敌人了。 箭头不是不锐利,宝剑不是不锋利,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权变和依靠的缘故。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从前赵国袭击卫国,战车停止进攻人不休息,消息传到卫国都城,城里被迫割地求和,当时卫国都城的八个城门用土堵塞,而两个城门被攻陷了,这是亡国的形势。 卫国国君光着脚出行,向魏国诉说。 魏武侯身披铠甲磨快宝剑,向赵国挑战。 邯郸城中战马狂奔,黄河、太行山之间一片混乱。 卫国得到了这种依靠,也收聚残兵向北进攻,摧毁了刚平,攻破了中牟的外城。 卫国并不比赵国强大,打个比方,卫国就像箭而魏国就像弦机,这是凭借魏国的力量才占有河东之地。 赵国恐惧,楚国人救授赵国而进攻魏国,在州西交战,经过魏国的梁门,军队驻扎在林中,到黄河里饮马。 赵国得到这个依靠,也袭击魏国的河北焚烧棘沟,攻陷黄城。 因此说刚平的摧毁,中牟的攻破,黄城的陷落:棘沟的焚烧,这些都不是赵国、魏国能想到的。 然而两国高兴地这样做了,为什么?是因为卫国对于时势权变的依靠。 当今社会治理国家的人就不这样了。 兵力软弱却喜欢对抗强大的敌人,国势疲惫却喜欢招惹众人怨恨,战事失败却偏要打到底。 兵力弱小却憎恶居人之下,地域狭小却喜欢抵抗大国,战事失败却喜欢多用诈谋。 实行这六种办法却想追求霸业,那就会越来越远了。
“臣下听说善于治理匡家的人,顺从民众的心意,并且有预料战争的能力,然后顺应天下的大势。 所以缔结盟约不给君主结下怨仇,进攻敌国不为他人挫败强敌。 能做到这样,那么兵力就不会消耗,国权就不会被轻视,土地可以扩大,想法就可实现。 从前,齐国和韩国、魏国进攻秦国、楚国的时候,战斗不是很激烈,分得的土地又不比韩国、魏国多,然而天下各国唯独归罪于齐国,为什么?因为齐国给韩国、魏国招来祸患。 再说天下各国诸侯都在用兵,齐国、燕国交战,而赵国兼并了中出,秦国、楚国与韩国、魏国交战打个不休,而宋国、越国又专心一意地使用他们的军队。 这十个国家,都把互相敌对傲为心中的主要事情,但又却对齐国十分注意,这是为什么?因为缔结条约时齐国喜欢与别国结下怨仇,进攻时又喜欢专心一意挫败强大的敌人。
“再说强大国家的祸患,常常是因为想要称王的心意造成的;弱小囤家的祸殃,常常是因为算计别人为自己谋利的结果。 所以大国危险了,小国灭亡了。 大国的计谋,莫如后发制人谨重地讨伐不仁义的国家。 后发制人可以有借口,助战的人多并且兵力强大,因此人多势强抵敌疲惫弱小的国家,必定能树立兵威。
所做的事业不违背天下人的心意,那么利益必然在握。 大国能够这样做,那么名号不取而自至,不想称王却树立了霸王的威严。 小国的情形,莫如谨慎冷静并要少相信其它诸侯。 谨慎冷静四邻就不会反对;少相信其它诸侯,就不会被人叛卖。 如果在国外不被叛卖,在国内不被人反对,那么就会避开祸患,不信用腐朽的势力:国库中的财物即使于裂、虫蛀也是用不完的了。 小国走这条路,那么不用祭祀神明而福气自然到来,不用借贷自然丰足了。
所以说:效法仁德的可以做王,实行仁义的可以称霸,穷兵黩武的灭亡。 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的?从前吴王夫差依靠自己的强大,首先在天下发难,强袭郢城并拘禁越王,身后跟随着许多诸侯国的君主,可是终于身死国亡,被天下耻笑,为什么?这是因为夫差平时就谋求称王,依靠自己的强大喜欢首先在天下挑起祸端。 从前莱国、茁国好耍阴谋,陈国、蔡国好施诈术,苜国靠着越国却灭亡了,蔡国仗恃晋国也灭亡了,这些都是在国内多用诈术,在国外轻信渚侯造成的祸殃。 由此看来,国家无论强弱或者大小,所遭到的祸患,都可以在前面的事实中得到证明。
“谚语说:‘良马衰老的时候,劣马能够跑在它的前面;大力士孟贲疲倦的时候,女子的力量也能超过他。 ,)?劣马、女子,他们的筋骨力气,并不比良马、孟贲强。 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呢?这就是后发制人取胜的证据。 现在天下诸侯的力量相持不下,谁也不能兼并消灭对方,有谁能够按兵不动后发制人,把怨恨转嫁给别人再去诛伐不正直的人,隐匿用兵的真情丽托于正义,那么灭亡天下诸侯就可举足而待了。 对于诸侯的变故十分明了,对地理形势详察,不缔结亲盟,不互相交换人质而巩固联合,不用急躁却可以使事情进展迅速,诸侯间互相往来我们不要反对,交相割让土地而不互相憎恨,双方都强大我们就都设法亲近。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形势上虽然同有忧患,可是战争是为了夺取利益。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齐国、燕国在桓曲交战,燕国失败,十万军队被消灭。 胡人乘机偷袭燕国和楼烦几个县,夺走他们的牛马。 胡人和齐国从来就不亲近,而且用兵时又没有结盟、交换人质来图谋燕国,然而比互相协调作战还一致,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形势上同处忧患之中而战争的实质都是为了夺取利益。 由此看来,跟形势相尾的国家结盟利益就会长远,后发制人就会有诸侯赶来协助作战。
“所以贤明的君主明察的相国,如果的确想把成就霸业作为自己理想的话,那么就不能首先发动攻战。 战争是毁坏国家,并耗费都县资财的事情。 国家残破资财耗费既已在先,却想使诸侯听从自己命令的国家太少了。 那战争既然有这样的破坏性,可是士人听说发生战争就拿出自己的财物充实军队的市场,输送饮食招待不怕死的'人,让人折断车辕为士兵做饭,杀掉耕牛让士兵痛饮,这些都是自己削弱军队的做法。 战前国人为出征将士祈祷祝贺,国君派人为战死者祭祀掩埋尸体,通达的都城和小的邑县都设置社祭,有市场的各邑也都停止营业事奉王军,这些都是使国库空虚的计划。 等到战后的第二天,装殓死去的扶持受伤的,即使是军队建立了战功,可是战争付出的费用,国人的悲哀哭泣,那已经伤透了主上的心。 死者的家届破了家产安葬,受伤者的家属用尽钱财供给伤者药物,健全的人在国内要相聚欢乐地饮宴,因此他们的花费与死伤者的花费相同。
所以民众所花费的钱财,十年的土地收成也无法偿还。 军队战争所损失的物资更多,矛和戟折了,刀镊和弓弦断了,损坏了弩,破坏了车,累坏了马,丢失了一大半箭。 铠甲和兵器这些战具,是官家自己花钱买的,士大夫所隐藏的东西,劈柴养马一类人所偷盗的东西,十年的土地收成也无法补偿这些损失。 天下有这两种大费用的国家,却想使诸侯听从他的命令,恐怕也是很少的了。 攻城的费用更是浩大,百姓制作遮蔽矢石的器具,升举陷阵的战车和战阵高巢车,全家编入军队中服役,住在地道里,民众疲惫于制作兵戈之中:士兵困苦在修筑营垒等土木工事的劳动中,将军也不能脱下甲胄休息,按期而能攻下城来就是迅速的了。 在上位的人教练得疲倦,士卒被兵刃伤害的很多,所以三次攻下城池并能战胜敌国的也是很少的了。 因此说那些攻战之事,不应该首先发动。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智伯瑶攻打范氏、中行氏,杀死他们的君主,灭亡他们的国家,又向西围攻晋阳,吞并了这两个国家,并使赵襄子十分忧虑,这可以说是强盛的用兵了。 然而智伯终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缘故?这是因为智伯首先发动战争:并灭亡范氏、中衙氏造成的祸患。 从前,中出国调动所有的军队迎战燕国、赵国的军队,南面在长子交战,打败了赵国;北面在中山交战,克服了燕军,杀死燕国大将。 中出不过是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却能抵敌两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两战连胜,这可以说是上等的用兵了。 然而国家随即灭亡,中山的国君只好向齐国称臣,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不节制战争招来的祸患。 由此看来,攻战的失败,从前面的事实中可以看到。
“当今社会所说的善于用兵,攻人是战争结束前连战连胜,守已则是坚守城池不可攻破,天下人才称赞他善战,一个国家仗恃善于用兵,对国家是不和的。 臣下听说打仗能获大胜的国家,它的士兵必然死亡很多并且兵力更加削弱;坚守城池牢不可破的国家,它的百姓一定疲劳不堪并且城郭败露。 那士兵在国外战死,人民在国内伤残,城郭在边境上败露,这可不是君王所喜欢的事情。 如今再说那箭靶子的红心,并没有得罪什么人,可是谁都想巧妙地拉开弓肘中它,射中的人们叫好,射不中的感到羞愧,无论老少贵贱,谁都一心想射中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向人们表示难以射中。 现在百战百胜,并且坚守城池牢不可破的国家,不只是向人表示难以攻克,并且又是害人了,这样一来,那么天下人必定都仇视它。 使士兵疲劳国家败露,并与天下人结下许多怨仇,那是贤明的君主所不取的;经常用兵虽强必弱,那是明察的相国所不傲的。 那贤明的国君明察的相国,没有动用各种兵器而诸侯听从他的命令,讲究辞让之礼贵重的财物就会自然到来。 因此英明的君主作战,不用出动军队就可以战胜敌对的国家,陷阵战车和战阵的高巢车没有使用而边城就投降了,百姓还没有觉察而王业已经成功。 那些英明君主治理国事,使用的财物少,花费的时间长,可是获得了长远利益。 因此说:军队后发制人可以役使诸侯。 “臣下听过这样的道理,攻战的方法主要并不是用兵,即使有百万军队,也可以在朝堂之上打败他们;即使有阖阀、吴起那样的将领,也可以在门内擒住他;千丈高的城池,可以在宴饮之间攻拔它;百尺高的陷阵战车,可以在卧席之上折断它。
所以钟、鼓、竽、瑟演奏的青乐不绝于耳,土地一样可以扩展,想要做的事情一样可以成功;和着音乐之声起舞的歌女、矮人的戏笑永不休止,各国诸侯可以同一天前来朝拜。 所以名号齐予天地并不算尊贵,财权可以制服海内并不算富厚。 所以那些善于成就王业的人,在于使天下人劳苦而自己安逸,扰乱天下而使自己安定,使诸侯的图谋不能成功,那么它的国家就不会有长久地隐忧了。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生活安逸社会安定在我,辛劳扰乱都在天下人,这才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办法。 精兵来攻就抵抗它,祸患到来就转移它,使诸侯的图谍不能成功,那么它的国家就没有长久地隐忧了。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魏惠王拥有千里土地,带甲的士兵三十六万,依仗自己的强大攻占了邯郸,向西围攻定阳,又联合十二个诸侯去朝见周天子,以便向西去图谋秦国。 秦孝公很恐惧,睡觉睡不安稳,吃饭吃不出滋味,向国内下令,所有城池的城堞之间全部设置攻守的战具,边境上加强守卫备战,派死士遣将官,等待魏国的进攻。 商鞅向秦孝公谋划说:‘魏国功业很大,并且号令通行天下,又联合十二个诸侯朝见周天子,那赞承他们的一定很多。 因此用一个秦国去抵抗强大的魏国,恐怕不如人家。 大王为什么不派我去拜见魏王,如果让臣下去,我一定能使魏国失败。 ’秦孝公答应了他的请求。 商鞅拜见魏惠王说:‘大王的功业大极了,号令可以遍行于天下了。 可是如今大王所联合的十二个诸侯,不是宋国、卫国,就是邹国、鲁国、陈国、蔡国,这些本来就是大王用马鞭子就能驱使的国家,依靠它们不能够称王天下。 大王不如向北联合燕国,向东讨伐齐国,那么赵国必定服从大王的命令了:向西联合秦国,向南讨伐楚国,那么韩国必定服从大王的命令了。 大王有讨伐齐国、楚国的心,就顺从了天下人的意愿,那么王业就可以看到了。 大王不如先准备帝王的服制,然后再图谋齐国、楚国。 ’魏惠王很喜欢商鞅的话,因此亲自指挥扩建宫殿,裁制红色龙袍,树立天子龙旗,准备了帝王进兵时使用的画有朱雀七星的旗。 这些都是位居天子的人使用的,可是魏惠玉全用上了。 在这种情况下,齐国,楚国大怒,各国诸侯都奔到齐国去了,齐国率兵讨伐魏国,杀了魏国太子,覆灭了魏国十万大军。 魏惠王非常害怕,光着脚逃回国内命令停止进军,后来又向东奔到齐国请求讲和,然后天下诸侯才停止进攻魏国。 正当这个时候,秦孝公就在垂衣拱手之间取得了西河之外的土地,并不感激魏惠王的恩德。 所以说商鞅开始和秦孝公谋划的时候,谋划没有走下坐席,谈论在宴饮之阅,计谋形成在朝堂之上,可是魏国的将领已经被齐国擒获了,陷阵战车和战阵的高巢车还没有施用,而西河以外的土地已经划入秦国版图了。 这就是臣下所说的在朝堂上打败敌人,在门内擒获敌将,在宴饮之间攻下城池,在坐席上折断敌人的兵车了。”
篇12:战国策燕策翻译及原文
原文: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鞠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篇13:战国策燕策翻译及原文
译文:
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办法才好。”鞫武回答说:“秦国的势力遍布天下,地盘广大,如果它们再用武力胁迫韩赵魏,那么易水以北的`燕国局势还不一定啊。何必因在秦遭受侮辱的怨恨,就去触犯秦国呢?”太子说:“那可怎么办好呢?”太傅说:“请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
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大不如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我从来就没把您当外人,于是把你举荐给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处走一趟。”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
篇14:《战国策·秦四》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秦四》原文及翻译
秦四·楚王使景鲤如秦
作者:刘向
楚王使景鲤如秦。客谓秦王曰:“景鲤,楚王使景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不与不如景鲤留,是便计也。”秦王乃留景鲤。
景鲤使人说秦王曰:“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社稷必危,不如出臣。”秦王乃出之。
文言文翻译:
楚怀王派景鲤到秦国去。有人对秦王说:“景鲤是楚王所喜爱的.大臣,大王不如把他扣留下来,用他去换取楚国的土地。如果楚王答应了,那么我们不用兵力就能取得土地;如果楚王不答应,那么我们就把景鲤杀掉,再和才能不如景鲤的人打交道,这可是一举两得的计谋。”秦王于是扣留了景鲤。
景鲤让人给秦王传话说:“我预见到大王的权势将被天下人所轻贱,并且土地也不可能得到。我刚要出使的时候,听说齐、魏两国都打算割让土地来事奉秦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秦园与楚国是兄弟之邦。如今大王扣留我,这就在天下诸侯中显示出秦国失去了楚国的邦交,齐国和魏国又怎么会尊重孤立无援的国家。当楚国知道秦国处于孤立之中,不但不会送给土地,而且还会在外边结交诸侯来图谋秦国的,那秦国必然危险了,我看不如把我放出去。”秦王这才放了景鲤。
篇15:《战国策》读后感
假期期间我读了一本好书,那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战国策》。《战国策》是收集战国时期的史料汇集编写而成,本书共有三十三篇,四百九十章。它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时期的作品,直到西汉时期的刘向将其整理编订成一本书后,才有了现在的书名--《战国策》。其中有许多著名故事,比如画蛇添足、商鞅变法、南辕北辙、田忌赛马……等等。
其中我比较喜欢田忌赛马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田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他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进行比赛。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时,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三场比赛,田忌的马都比不上齐威王的马,三场比赛,田忌都输了。田忌的好朋友观看了整个比赛的程序,他拍着田忌的肩膀说:“你的马虽然比不上人家的吗,但相差不多。你的上等马比他的中等马要快,你的中等马比他的下等马快。如果安排妥当的话照样可以获胜的。”田忌听了之后就要求再赛一场,齐威王答应了。田忌照着他的朋友的话赛了一场,结果是两胜一输,田忌赢。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得到的启示是:一是劣势中找到优势。世上不是没有好马,只是缺少伯乐;相信自己总有独到的优势所在。二是以己之长攻敌所短。三是了解对手的劣势,隐藏自身的优势。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篇16:《战国策》读后感
人要有自知之明,每个人要了解自身的能耐有多大,自身“斤两”是多少,这对自己有好处。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战国时一尺是多少?1931年河南金村出土的尺,相当于现在的23.1厘米;安徽寿县出土的尺,相当于22.5厘米。在秦统一度量之前,确实有点乱。细算起来,八尺有余,则超过185厘米,即使在山东大汉中,也属高身材,以现代小姐们的标准,也可打上高分。高身材加上“身体i丽,在齐国中算是美男子了。
有一天,邹忌穿上朝服,对着镜子(当然是铜镜)问他的妻子:我与住在城北的徐公哪一个美?其妻答:您非常美,徐公哪比得上您。城北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邹忌不能自信。再问其妾:是我还是徐公美?其妾回答:徐公何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客人坐谈。问客人:我与徐公哪一个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再过一天,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看,认定自己不及徐公美,随后再对镜子看,确实自己比徐公差多了。晚上睡下细思之,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存心爱我;侍妾认为我美是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
邹忌是有自知之明的,不因别人的赞美而飘飘然,这算是难得了。先贤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有修养的人,天天广泛学习吸收知识,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则能明白事理而做到行为举止无过失。不断约束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这种态度在现在看来,也是对的。
邹忌把他的体会告诉齐威王,得到齐威王的称赞。下令:全国官民,如当面批评我的过失的,受上赏;通过书面劝告的,受中赏;在外面议论而被我闻知,受下赏。果然不久,燕、赵、韩、魏等国都愿意与齐国交往。但这已超出本文的话题。
篇17:《战国策》读后感
站在历史的今天,瞧一瞧现今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服饰,是一件多么自然不过的事情!
站在历史的今天往回看20xx年,看一看著名的赵武灵王的.胡服改革,会惊讶于小小服饰改革的艰难!
其实,也只是废弃传统长袖的服饰,改用便于骑马射箭的胡服。
《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几乎可以算是整部《战国策》中最长的 篇章之一,本身就表明改革的艰难。
其所记叙的是越在进行服制改革时,赵武灵王和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公子成、赵文、赵造三人所进行的一场激烈争论。
长长的激烈争论里,赵武灵王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极大的真诚,其言辞具有三大特点:
一、宽容的胸襟。
鼓励异己之言。绝不阻塞忠诚进谏之路,绝不以势压人。
二、广博的学识。
引经据典。娓娓道来。
三、敏捷的言辞。
对仗句式的连续相接,反问句式的参差穿插,极尽语言交锋之艺术。
也许《战国策》的编纂者,赵武灵王的耐心和智慧,寄予了无限敬佩,所以在《武灵王平昼闲居》之后,紧跟了一篇《王破原阳以为骑邑》,讲的是赵武灵王驳斥军事大将牛赞的保守观点。
牛赞说:“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
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改变习俗,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更换兵器。
其实,自古及今,由中到西,有些改革之利,何止十倍百倍?
改革之难,难于上青天。
篇18:《战国策》读后感
读书笔记摘抄: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日:“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日:“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要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读后感心得赏析:
相信略有古文基础的都能读懂这则故事,它讲述的是楚王宠幸魏王送来的美女(新人),这引起楚王夫人郑氏的不满。但郑氏并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先伪装出一副很和善的样子,和新人成为好姐妹。这样既使新人放下戒心,也使楚王对其充满好感。然后,郑氏使出她的杀手锏,好心劝告美女记得在楚王面前遮住鼻子,因为楚王不喜欢她的鼻子。新人当然对这位好心大姐言听计从,然而这引起楚王的误会,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如果有朋友读过《红楼梦》的话,大概会立刻联想到凤姐和尤二姐的故事,两者的故事逻辑几乎如出一辙,假意示好,然后煽风点火借刀杀人。不知曹公当年是否借鉴过这个故事?
曹公连篇累牍,用了将近一章讲完的故事,放在《战国策》不过二三百字而已。而放眼当今荧屏之所谓大型古装宫斗戏,用了五十来集来勾心斗角,倒不如这一段来的干净直接。先秦文字洗练如此,令人叹服。
【《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1.战国策翻译
8.战国策卖骏马译文
9.战国策齐阅读答案
10.建言建策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