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梁实秋作品《槐园梦忆》简介及其读后感

梁实秋作品《槐园梦忆》简介及其读后感

2022-12-30 08:25: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陆依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梁实秋作品《槐园梦忆》简介及其读后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梁实秋作品《槐园梦忆》简介及其读后感,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梁实秋作品《槐园梦忆》简介及其读后感

篇1:梁实秋作品《槐园梦忆》简介及其读后感

梁实秋作品《槐园梦忆》简介及其读后感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作品简介:

《槐园梦忆》收录了女人、男人、孩子、中年、老年、退休、讲价、乞丐吃相、饮酒、吸烟、雅舍、清华八年、忆《新月》、谈话的艺术、升官图、学问与趣味、利用零碎时间、骂人的艺术、“岂有文章惊海内”——答丘彦明女士问、文艺与道德、谈礼、时间即生命、槐园梦忆——悼念故妻程季淑女士等众多文章。

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槐园梦忆》,是关于梁实秋的一个集子。不讲革命斗志,无有时代热情,所谓“闲适”、所谓“小品”,就是唧唧歪歪不痛不痒说些吃穿用度啊,笔墨纸砚啊,人情世故啊什么的,此类无病呻吟,在水深火热的民众眼中,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里,在剑拔弩张的对决情势下,不合时宜,也是难免的了。不过话又说来,合时宜未必就合情理,尤其是未必合人性和人情。

吃穿用度、人情世故、喜怒哀乐,本是生命要义,希望能吃得更滋养有品位,活得更快乐有意义,原本人各有所好,无可非议。只是有时候某种风暴来了,某种漩涡来了,便欲席卷天地之间,让所有的水分子都紧趋潮流,个个争做风头浪尖,觉得那才是值得肯定和标榜的,否则不但不被认同,还可能被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说法厉害到上纲上线的时候,那也不是闹着玩的。我没有能力评判和平与战争,政治与人性这等宏大的话题,只是觉得作者谈的那些问题,如今读来竟能寻到丝丝缕缕生活的气息和似曾相识的生命的印记,再加上作者的语言幽默诙谐,颇能读出一些生活里的神态和情趣。我想,作者曾是那个时代的精英,而我们只是新时代普通的追随者,中间隔了五六七八十年,对生活的感觉却能大体类似,足以说明关于人性的东西可以存在的时间更长久一些。

这本书分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雅士雅事”,说的'是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第二部分“乱点烟茶”,讲的就是烟酒糖茶,男人、女人、孩子,少年、中年、老年;第三部分“情感物语”,说的是喜怒哀乐、懒馋廉耻;第四部分“酬世杂谭”,写的是请客送礼谦让守时;第五部分是“旧时月色”,写的是曾经住过的地方,曾经见过的人看过的事;第六部分专门谈吃,什么西施舌,狮子头,佛跳墙,爆双脆;第七第八谈的多是一些回忆和闲话。

确是够闲适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只有在有点闲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靠近自己和人心的。顺手拈得一两片段与君共享。比如他谈钱。他说,钱其实与俗与鄙无关,与贪与臭无关。钱当然是越多越好,贪的人只恨聚无多,不贪的人其实也想积财。所以他说一个人尽管贪财,不可无厌,无冻馁之忧,有安全之感,能罢手时且罢手,大可不必“人为财死”而后已。而在谈到花钱的时候,他说,如果是贫窭万分,一个钱也不能乱用,几个孩子同时需要买双新鞋都会把父母急得冒汗,那当然令人局促。但如果是小康之家,用钱大有伸缩的余地,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准之全面提高,而在几点上稍稍突破,自得其乐。把钱集中用在一点上,便可比较容易适度满足自己的欲望。至于豪富之家,挥金如土,未必是福,穷奢极欲,乐极生悲。我比较赞同他的观点。

钱这个东西,历来就是生活悖论的焦点。“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所以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赚钱,然后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实现后,会产生一种莫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钱能做到的事情很多,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有了钱就有了幸福,于是又很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那样又身为钱役了。所以能做到赚足够的钱,又能分清有钱不一定就是有幸福快乐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听起来简单,似乎又不太容易。呵呵,我的愿望与作者相通,钱能让我无忧即可,衣食无忧,如果生能治之病,有足够钱去挽留生命;剩下的精力大可去追逐生命中真正让我快乐的事情。在谈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作者对于“树大自直”这样的观点颇不以为然。

他说中国是一个以“孝”为传统的国家,时至今日,充当孝子的,已然由孩子变成了父母。看如今的孩子,“哪里还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他简直就是现在家里的主人翁。鼓噪起来像一营兵,动起武来像械斗,吃起东西来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犹如生番;不如意撒泼打滚犹如羊痫,玩得高兴时能把家具什物狼藉满室,犹如惨遭洗劫…但”孝子“式的父母则处之泰然,视若无睹,顶多皱起眉头,但皱不过三四秒钟仍复堆下笑容,危及父母的生存和体面的时候,也许要狠心咒骂几声,但那咒骂大部分是哀怨乞怜的性质,其中也许带一点威吓,但那威吓只能得到孩子的讪笑,因为那威吓是向来没有兑现过的。”这真是太多父母和孩子的写照!

好的教育是让孩子以后能够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能够在爱的世界里,感恩得到的爱,学会付出自己的爱;还要懂得自律,懂得控制,懂得有所敬畏。而这些,不是一味的满足和纵容就能做到的,相反,如果爱是满足,那么不满足,或者满足不了就是恨;试想这世上,不肯满足你的人,满足不了你的事,何其之多,又该如何消受。

篇2:梁实秋作品《槐园梦忆》读后感

梁实秋作品《槐园梦忆》读后感

“岁月不饶人,我们两个都垂垂老矣。有一天,她抚摩着我的头发,说:‘你的头发现在又细又软,你可记得从前有一阵你不愿进理发馆,我给你理发,你的头发又多又粗,硬得像是板刷,一剪子下去,头发渣迸的得满处都是。’”

这是一对偕老的夫妻最日常不过的一个生活细节,也是最让人感到温暖的晚景爱恋。当梁实秋写到此处的时候,“孤魂独茕茕”的他,心里该是怎样一种悲戚呢?妻子先他而去,往昔种种,如在目前。然而斯人已逝,也只好以文字为舟楫,渡他到过去的时光。

梁实秋是经人介绍,认识女高师毕业后在女子职业学校任教的程季淑的。但是,当初这个介绍人(程季淑的好友)却是直接和他的父母联系,并未通知他。梁实秋还是自己从父亲的桌案上发现了介绍女方情况的红纸条。五四运动后两年,新的思想打动了青年,终身大事都要自作主张,于是,他决定自己直接写信问程是否愿意和他做个朋友,然而却没有回音。后经朋友指示,梁直接拨电话给她,

“报了姓名之后,她一惊,半响没有说出话来。我直截了当的要求去见面一谈,她支支吾吾的总算是答应我了”。

第一次见面,他们给彼此留下了好印象,因为都是普通的学生样子。自此以后,梁实秋成了“主日派”。所谓“主日派”是同学戏称的派别。每逢星期日,这些人则精神抖擞,整其衣冠,进城去做礼拜,风雨无阻。其实都是去约会女友之类。梁实秋这样写到:

“清华园是纯粹男性社会,除了几个洋婆子教师和若干教师眷属外,看不到一个女性。若有人能有机缘进城会晤女友,当然要成为令人羡慕的一派。”

梁实秋欣然以此派自居。

两年的时间匆匆飞过。一九二三年六月,梁从清华毕业,八月里就要放洋。这让他颇觉忧伤。他无意到美国去,程季淑却鼓励他,这在今天看来实在是值得欣羡的事,有这样深明事理的女友,梁不成功怕也不行了。一九六七年八月六日,在庆祝梁实秋译完三十七种莎士比亚剧本的聚会上,谢冰莹这样说:“《莎氏全集》的翻译完成,应该一般归功于梁夫人!”。写到这里不免要插一句,《槐园梦忆》里提到,梁实秋当时是计划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译完莎氏全集,实际上用了三十多年。看到此处,不免想,做学问是终身的事业,要能坚持,要有长远的打算。

在梁实秋的毕业演出上,顾一樵编了一出新戏《张约翰》,有两个女角无人扮演,最后吴文藻(后来成为冰心的丈夫)和梁自告奋勇。当天,程季淑自然会坐在舞台下,结束后,梁问她观感如何?她却说“我不敢仰视”,“我看你在台上演戏,我心里喜欢,但是我不知为什么就低下了头,我怕别人看我!”这个回答读来真是生趣盎然,可见少女初恋时的驿动和羞涩。

梁去美三年,异地恋情如何经营呵护,这在当时仿佛却并不像今天一样成为一个问题。两个人书信往来,见字如面。梁这样写道:

“我们通信全靠船运,需十日方能到达,但不必嫌慢,因为如果每天写信隔数日付邮,差不多每隔三两天都可以收到信”。

这就是他们当时能想到的好方法,云中锦书,鸿雁传情,自是一番爱情韵味。

两人婚后生活也很幸福,但时事多艰。抗战爆发,北平陷落后,梁只身逃离,几经颠沛流离,与程季淑分别有六年之久。而这六年中,程侍奉公婆老母、养育孩提,艰苦自不待言。

比较有趣的一件事是,在上海时,一天中秋的前后,徐志摩跑来找梁实秋去吃花酒,梁告诉程,程却说:“你去嘛,见识见识”,这话实在出人意料。何处得女如此乎?一笑。

篇3:梁实秋的槐园梦忆

《槐园梦忆》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梁实秋71岁的时候,元配之妻程季淑客居美国,一场意外突然夺去了她的生命,悲伤不已的梁实秋,写下感人的《槐园梦忆》一书。《槐园梦忆》节选了其中一部分。

写作背景/《槐园梦忆》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梁实秋71岁的时候,元配之妻程季淑客居美国,一场意外突然夺去了她的生命,悲伤不已的梁实秋,写下感人的《槐园梦忆》一书。

篇4:梁实秋的槐园梦忆

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一部梁实秋散文集《槐园梦忆》,其以收录梁实秋晚年14篇散文佚文而引发文坛关注,且这些作品均系首次在内地公布。该书编者张昌华与梁实秋的二女儿梁文蔷相熟,他介绍说,这14篇佚文均为梁实秋去世前两三年所作,散见于美国的华文报纸以及中国台湾的报刊上,身在美国的梁实秋大女儿梁文茜将这些作品搜集起来,由梁文蔷转交内地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内地最全的梁实秋散文的版本是上世纪90年代初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4卷本《梁实秋散文》,此版本也收入了他晚年在中国台湾、在美国时的一些散文,但未包括这14篇佚文。

梁氏晚年所写的这些散文内容依然非常丰富,有关心民瘼的《民以食为天》,开启民智的《闲话英语》,养生益年的《早睡早起》、《八十岁与八百岁》,以及由生活琐事联想到文学创作的《萝卜汤的启示》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篇怀人文章。《忆周老师》,是其追怀他小学业师周士先生。梁实秋在文中弘扬周老师爱才更重操行的懿德。《忆李长之》则显露梁实秋宅心仁厚的襟怀。1933年左右,已负盛名的梁实秋是青岛大学教授,刚由清华大学毕业的小青年李长之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梁实秋的《偏见集》,指责梁实秋“缺乏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作为文学批评的准绳”。而梁实秋则认为“很有见地”,他在文中说:“经他这一指点,我以后思索了好几十年。虽然我的文学观至今未变,我却很感激他的批评。因为有此一段因缘,我以后和他成为很好的朋友。”其姿态应令当今某些当红作家汗颜。另一篇怀人长文《关于老舍》,洋洋洒洒5000字,追述了抗战时期他们在重庆的生活往事,以及老舍一生的坎坷遭遇,充满发自肺腑的怀念与感叹,同时表达出梁实秋对“口号式”文学政策的反感。

张昌华认为,相比梁实秋散文早年“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风格,其晚年作品感情表达更为浓烈、炙热,不再旁征博引,而是人生感悟自然流露,但其“雅洁”的文调则一如既往。

从《槐园梦忆》看梁实秋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十分丰富,犹如一座座宝藏呈现在读者面前。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少去阅读这些作品。我总对现当代的那些作者怀有崇高的敬意,渴望拜读他们的作品,却拖拖拉拉未能如愿。一个偶然,在阅览室里借阅了一本梁实秋文集,细细读来,《槐园梦忆》竟然给我最深刻的印象,那隽永的思念竟能如此细水流长。而这绵长的思念让人领悟到梁实秋的真实,梁实秋的深情,也是梁实秋文学主张的侧面印证。

梁实秋(1902~1988), 现代作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祖籍浙江余杭生于北京。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秋室杂文》等,文笔风趣幽默。同时著有文艺理论批评《文学的纪律》、《浪漫的与古典的》等。他还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是一代文学巨匠,作品异彩纷呈。他一生共留下了超过二千万字的著作,在此没人敢豪言窥一斑知全豹,单从叙事性散文《槐园梦忆》,我们尝试解读梁实秋的细腻笔触和深切情思。

《槐园梦忆》堪称梁实秋散文作品的一个典型,虽然读来好似全篇都是关于生活的细枝末节,细细思量却饱含深情。《槐园梦忆》是梁实秋晚年寓居美国时的一个作品,写作它皆因一场意外。

梁实秋的妻子程季淑因一场意外陨于1974年,葬于美国西雅图槐园,时年71岁的梁实秋痛失爱妻,悼亡之作《槐园梦忆》因之而来。这意外来的太过突然,使作者产生“重壤永幽隔”的感慨,带着“徘徊墟墓间”的哀思写下了《槐园梦忆》。如今读来作者的情思深切,让人眼角含泪,嘴角含笑,心头却挂着回忆的丝丝温暖。梁氏夫妇一路携伴50年,书中回忆起的一些细微的情节让风雨同舟的爱情跃然纸上。

梁实秋与夫人程季淑的爱情适于媒妁之言。这也是中国最常见的婚姻结合方式。在我们的记忆里,专职包办婚姻往往都是不幸的。这一场婚姻迥然,它不但幸福美满,而且始于十分幸运的一见钟情,这大约就是梁实秋先生与程季淑相伴五十载的情感基础吧。

《槐园梦忆》里我们看见作者在回忆自己年少时的那些爱情往事,就像老电影,虽然会有昏黄的斑影,却又轻易将人带入回忆的境地。仿佛有人在喁喁低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两人第一次约会的形象,还萦绕心头,她的乌黑发髻,自己缝制的衣服裙子鞋子,“她是百分之百的一个朴素的女学生”。——五十年,丝毫未改亡妻的初识印象。

梁实秋与夫人伉俪情深,随着时局变动,不断奔波,从北平到上海、青岛到西南,广州到西雅图,两人奔波相持五十载,好不容易盼来菽水承欢、偕老之福,夫人却猝然长逝,如今只剩下茕然一鳏,徘徊墟墓之间。

堕地之时,死案已立。《槐园梦忆》让人犹有感触的一段写到梁先生和夫人探讨生死的问题。与其说是探讨看起来却更像商量,商量的结果是夫人先走,因为承受生离死别之苦留给梁老先生承担,没想到这真的就应验了,只是这一切来的都太突然,也太早。这情节真的似曾相识,但结果却是迥然不同。林觉民的《与妻书》中曾经提到,林觉民曾与自己的夫人陈意映讨论过生死的问题,“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谁知英雄壮志,洒一腔热血以报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留下了凄婉悲壮的《与妻书》。而梁实秋与夫人的探讨,竟一语成谶。逝者已矣,生者却要承受伤悲,不觉黯然神伤。林觉民感人涕下的《与妻书》,展现了一个宽厚的丈夫形象:壮志未酬的遗憾,巾短情长,所未尽者,不得不写于妻子,让她来承担这一切,是一个伟丈夫;而《槐园梦忆》的梁实秋要承受伤悲,展现了一个男人的真性情。

中国的文人有很多对妻子充满爱与尊重的例子。“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虽各有四字里,却都是精彩纷呈的故事。印象中行为洒脱才华横溢,能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东坡也能发出“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凄美之词。词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就像中国的水墨画,留白处总是给人最深的想象,最隽永的`品位。或许“无语凝噎”,大约就是此种情境吧。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的经典词句:“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这首《蝶恋花》也是悼念亡妻之作,十分的情真意切。

古人的回忆都太含蓄,总是有飘忽的魂儿,却留不住那回忆的影儿。梁实秋的《槐园梦忆》真真切切的留住了那些细枝末节,一个普通的女性,一个爱丈夫的妻子,存活在这里,让人难忘。“缅怀既往,聊当一哭,衷心伤悲,掷笔三叹。”《槐园梦忆》之“长相思,泪难干”,空留遗憾的悼念之情也展现无遗。

读完《槐园梦忆》恍然,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爱情固然引人艳羡,但平淡和睦的家庭又何尝不是人生大乐趣?夫妻感情是人生情感中之最重要一种,这种看似平淡的生活背后是浓烈的爱,经的起平淡流年,逐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意识形态的不同,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梁实秋虽然著作颇丰,但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尚未留下太多笔墨,而梁实秋曾因与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论战而饱受争议。梁实秋倡导文学根于人性的主张。人性是人生历程中最普通也是最闪光的地方。因此梁实秋的散文更多的关注与生活里的一些细微之事。他主张文学无阶级,“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又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人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在《槐园梦忆》里我们能轻易感悟到梁实秋的文学主张,一切好像都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却充满真实和感情。一如他的散文,写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如今读来一样能寻到丝丝缕缕生活的气息和似曾相识的生命的印记,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下,颇能读出一些生活里的形态和乐趣。关于这些或许并无太过积极的作用,却隽永而长存。

梁实秋前期作为新月社重要成员,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在散文写作上语言清丽隽永,文风简洁深遽,独具风采。在《槐园梦忆》里我们隐约可见他的学识渊博,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突然想,爱情不过是种种感情之一种,却让所有人醉心,这就是爱情的魅力。我们读的是别人的人生,走的却是自己的路。反思自身,且行且珍惜是多么的重要。感情的真挚是最弥足珍贵的,或许没有完美的结局,痴男怨女为之扼腕叹息,但是人生总如一场烟花绽放的绚烂,何必追寻所谓的永恒。我们总是在做看客时忽略真实,着眼完美。身临其境了,又马上大肆感慨生活之龃龉。在工作生活中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压力和烦躁,会懈怠于平静的流年。其实,我们本来可以使生活更加美好。那些大运,便不要奢求总能遇到,在历经劫难后还能心存希望,才是真正需要修炼的 。

“恼煞无端天末去。几度风狂,不道岁云暮。莫叹旧居无觅处,犹存墙角面包树。目断长空迷津渡。泪眼倚楼,楼外青无数。往事如烟如柳絮,相思便是春常驻。”面对如烟往事,或许,不虚度不辜负的岁月才是最值得回忆的神思。

篇5:《槐园梦忆》语录

死是寻常事,我知道,堕地之时,死案已立,只是修短的缓刑期间人各不同而已。但逝者已矣,生者不能无悲,我的泪流了不少,我想大概可以装满罗马人用以殉葬的那种“泪壶”。有人告诉我,时间可以冲淡哀思。如今几个月已经过去,我不再泪天泪地的哭,但是哀思却更深了一层,因为我不能不回想五十多年的往事,在回忆中好像我把如梦如幻的过去的生活又重新体验一次,季淑没有死,她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梁实秋《槐园梦忆》

轻柔而低缓,是女人最好的优点。

——梁实秋《槐园梦忆》

五四以后,写白话诗的风气颇盛。我曾说过,一个青年,到了“怨黄莺儿作对,怪粉蝶儿成双”的时候,只要会说白话,好像就可以写白话诗。我的第一首情诗,题为《荷花池畔》,发表在《创造》季刊,记得是第四期,成仿吾还不客气的改了几个字。诗没有什么内容,只是一团浪漫的忧郁。荷花池是清华园里惟一的风景区,有池有山有树有石栏,我在课余最喜欢独自一个在这里徘徊。诗共八节,节四行,居然还凑上了自以为是的韵。

——梁实秋《槐园梦忆》

人心里的空间是有限的,一经塞满便再也不能填进别的东西。我不但游乐无心,读书也很勉强。

——梁实秋《槐园梦忆》

北京饭馆跑堂都是训练有素的老手。剥蒜剥葱剥虾仁的小利巴,熬到独当一面的跑堂,至少要到三十岁左右的光景。对待客人,亲切周到而有分寸。在这一方面东兴楼规矩特严。我幼时侍先君饮于东兴楼,因上菜稍慢,我用牙箸在盘碗的沿上轻轻敲了叮当两响,先君急止我曰:“千万不可敲盘碗作响,这是外乡客粗卤的表现。你可以高声喊人,但是敲盘碗表示你要掀桌子。在这里,若是被柜上听到,就会立即有人出面赔不是,而且那位当值的跑堂就要卷铺盖,真个的卷铺盖,有人把门帘高高掀起,让你亲见那个跑堂扛着铺盖卷儿从你门前疾驰而过。不过这是表演性质,等一下他从后门又转回来的。”跑堂待客要殷勤,客也要有相当的风度。

——梁实秋《槐园梦忆》

季淑的家是一个典型的大家庭,人多口杂。按照旧的风俗,一个二十岁的大姑娘和一个青年男子每周约会在公共场所出现,是骇人听闻的事,罪当活埋!冒着活埋的危险在公园里游憩啜茗,不能说是无拘无束。什么事季淑都没瞒着她的母亲,母亲爱女心切,没有责怪她,反而殷殷垂询,鼓励她,同时也警戒她要一切慎重,无论如何不能让叔父们知道。所以季淑绝对不许我到她家访问,也不许寄信到她家里。

——梁实秋《槐园梦忆》

事有凑巧,有一天我们在公园里的四宜轩品茗。说起四宜轩,这是我们毕生不能忘的地方。名为四宜,大概是指四季皆宜,“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宜轩在水榭对面,从水榭旁边的土山爬上去,下来再钻进一个乱石堆成的又湿又暗的山洞,跨过一个小桥,便是。轩有三楹,四面是玻璃窗。轩前是一块平地,三面临水,水里是鸭。有一回冬天大风雪,我们躲在四宜轩里,另外没有一个客人,只有茶房偶然提着开水壶过来,在这里我们初次坦示了彼此的爱。

——梁实秋《槐园梦忆》

季淑从小学而中学而国立北京女高师之师范本科,几乎在饔飧不继的情形之下靠她自己努力奋斗而不辍学,终于一九二一年六月毕业。从此她离开了那个大家庭,开始她的独立的生活。

——梁实秋《槐园梦忆》

不同时代的人,观念上有差别,未可厚非。

——梁实秋《槐园梦忆》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是很平实的话。虽不必如荀粲之惑溺,或蒙庄之鼓歇,但夫妻一旦永诀,则不能不中心惨怛。

——梁实秋《槐园梦忆》

人类的历史就是由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在一个花园里开始的。中央公园地点适中,而且有许多地方可以坐下来休息。

——梁实秋《槐园梦忆》

篇6:《雅舍梦忆:梁实秋的创作与文坛交往》简介

我的文字:或在平淡朴实中流露风趣或在幽默诙谐中显现温厚。融情趣、智慧、学问于一炉。潇洒隽永,明丽生辉。

他的“雅舍”:梁实秋最为世人珍视的小品和杂文,饱含了他经历悲喜历练和世界观转变后,对人生的一种超脱体验。

他的性情:追求恬淡宁静,充满闲情逸致,襟怀清雅,有中国古代名士的遗风。不圆于现实,而又着根于人性,令他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历久常青。

梁实秋,这位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学者,被闻一多视为“塞翁失马”的挚友。与冰心有着“不比寻常”的友谊.却又是鲁迅笔下的“丧家的资南家的乏走狗”……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匠们又有着怎样的交往与恩怨?

打开尘封的往事,《雅舍梦忆:梁实秋的创作与文坛交往》让我们一起去用心品评他和他的文坛友人们的翩翩才情、非凡思想、魅力人格,以及他们为中国现代文化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篇7:《雅舍梦忆:梁实秋的创作与文坛交往》简介

“我爱一切旧的'东西——老朋友,旧时代,旧习惯,古书,陈酿;而且我相信,陶乐赛,你一定也承认我一向是很喜欢一位老妻。”这是高尔斯密的名剧《委曲求全》(She Stoops to conquer)中那位守旧的老头儿哈德卡索先生说的话。他的夫人陶乐赛听了这句话,心里有一点高兴,这风流的老头子还是喜欢她,但是也不是没有一点愠意,因为这一句话的后半段说穿了她的老。这句话的前半段没有毛病,他个人有此癖好,干别人什么事?而且事实上有很多人颇具同感,也觉得一切东西都是旧的好,除了朋友、时代、习惯、书、酒之外,有数不尽的事物都是越老越古越旧越陈越好。所以有人把这半句名言用花体正楷字母抄了下来,装在玻璃框里,挂在墙上,那意思好像是在向喜欢除旧布新的人挑战。

俗语说,“人不如故,衣不如新”。其实,衣着之类还是旧的舒适。新装上身之后,东也不敢坐,西也不敢靠,战战兢兢。我看见过有人全神贯注在他的新西装裤管上的那一条直线,坐下之后第一桩事便是用手在膝盖处提动几下,生恐膝部把他的笔直的裤管撑得变成了口袋。人生至此,还有什么趣味可说!看见过爱因斯坦的小照么?他总是披着那一件敞着领口胸怀的松松大大的破夹克,上面少不了烟灰烧出的小洞,更不会没有一片片的汗斑油渍。

篇8:《雅舍梦忆:梁实秋的创作与文坛交往》简介

我的父亲梁实秋生于一九○三年一月六日(阴历腊八即十二月初八日),故居在北京东城区内务部街二十号(现为三十九号)西厢房内,1987年去世,享年八十七岁。

父亲一生自美国留学返国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终生从事教授职业,业余时间从事写作、翻译、编辑等工作。

数十年来笔耕不辍,洋洋一千万余言。翻译了大量书籍,其中如莎士比亚四十余个剧本及十四行诗,历时三十八年始完稿,成为莎翁著作一支笔译成中文的世界第一人。其他时间大部分写些散文,编英汉字典及编写教科书等。晚年写成英国文学史及英国文学选(约一百二十万字)。本想把中国文学史译成英文本,供外国人阅读,但可惜未完成此心愿即故去,临终时把笔横放在稿纸上,悠然逝去,留下了遗憾。

【梁实秋作品《槐园梦忆》简介及其读后感】相关文章:

1.梁实秋作品读后感

2.梁实秋作品《吃相》简介及其赏析

3.梁实秋作品 同学

4.相约槐园诗歌

5.梁实秋生平简介

6.梁实秋雅舍简介

7.鲁迅作品《呐喊》简介及其读后感

8.梁实秋《中年》读后感

9.梁实秋鸟读后感

10.忆榕园作文400字

下载word文档
《梁实秋作品《槐园梦忆》简介及其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