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心得报告
“铁老板的仆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大学读书心得报告,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学读书心得报告,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大学读书心得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生良心读书心得范文1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宝库。它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至于成年后再来读这些书,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犹如脾胃不健康的人,即便面对串盛的美食,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
我们的经典琳琅满目,经典诗文的诵读,这项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受益匪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将杜老先生那种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彰显出来,那种豪迈的气概又影响了多少后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老先生的这句话,让我更偏重理解的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这一方面。正所谓“兴趣是的老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白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等这些千古名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要珍惜时间,时间是宝贵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古诗句教育人们要做一名爱国,尊重他人,孝敬父母的人。
通过经典诵读,孩子们从小就能体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我希望今后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能真正喜欢上古诗文,真切的感受到古诗文之中的美,并将它发扬光大
篇2:大学读书心得
经历这一学年的学习锻炼,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经过了一年的学,我现在与从前的自己的不同就是:现在的我乐于做一个组织者奉献者,积极的参到各种组织活动中。
在这一学年,班里的气氛是和谐融洽的。在学习上大家都是争先恐后,使我感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我们还是学的不够,然而我却无法系住时间老人欲行的脚步。
却又听到这一年秋天到来的脚步,能感觉又一届新生的朝气。岁月荏苒,白驹过隙,我站在时光的边缘,回头看看:从身前流逝的这一学期,不禁想好好的回顾:什么自己抓住了,什么自己错过了……
我喜欢帮助他人,因为在他人充满谢意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我的价值;我热爱接受挑战,在这菁菁校园里,我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想想一年来的经历,让人回味咀嚼的真的很多,我忙碌着,也快乐着,向着自己追求的目标努力,我自认为我做到了“创造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
我班拥有很多积极向上的同学,一批乐于帮助、甘于奉献的同学。每次在个不同的活动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不求回报、无私奉献。我深深地被这些同学所感动。他们也成为我班的砥柱中流,这也值得大家向他们学习。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大家能够进步。最后,我工作不足,希望同学们向我提议,给予我改正进步的机会。
大学的第一个学年,留给我的是美好的回忆。这其中有成长的喜悦,也有成长的痛楚。再多的辉煌与黯然都是昨天,我十分清楚要我面对的是又一个新的学年。
回顾昨天,我百感交集;面对今天,我信心百倍;展望明天,我任重道远!
篇3:大学读书心得
何谓大学之道?根据老师,及老师引用的观点,大学乃大人之学,集大成之学,或者,是说对事物整体的领悟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对于驾驶员来说,做到人车合一,既是开车之道;对于老师来说,能把自己的东西传授出去,并且孩子们也快快乐乐的接受了我们所要传授的东西,也就是做到教学之道;那么,我想,作为父母,能很好的修身正己,对孩子慈爱有加,养育出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孩子,那么,对于他/她来说,也就是掌握了育儿之道。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文化课老师,面对一群整天抱着手机、已经没有任何任务要求与压力就可以直接去社会上就业的孩子,我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如我孩子般大小,却失去了这个年龄应有的朝气,而我也只有隐隐的痛心与无奈。如何做到,我和学生合一,路还有点长!
为什么要知止?这也可能与年龄有关。早前,读到这里,感慨万千,因为当时的我非常迷茫。孩子尚小,工作没有突破,家庭也危机重重。当时,读到此处,深有感触。如果,我能做到定静安,该有多好?如今,一路过来,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方向,心也开始慢慢的沉淀下来。如果,想说点什么?那么,我想,知止就是我们的梦想,是远方的田野与诗,是我们每个平凡人生活中的一点点小盼头;有了止,我们的生活,即使平淡,即使磕磕绊绊,即使变化无常,那么,她都足以陪伴我们能够度过那晦暗冗长的岁月。
不管是对于自己,对于他人,或者是作为一个社会人,修身正己都是一个人一辈子要做的事。生活的各种压力与诱惑,需要我们去平衡自我;为人父母,首先自己要是一个良好而稳定的榜样;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也都需要我们不断的自我觉察,同时调适好自我的距离与方式。
总之,我想,人生应该就是要在不断的自我觉察,自我修正,不断的自我成长之后,方可达到最终的随心所欲而不越距吧!
篇4:《大学》读书心得
最近,加入了峡实经典群,一直在对《大学》这本书,每天坚持朗诵一遍。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20分钟;到现在的顺畅、流利,10分钟。也在读的过程中,收获到了很多。
《大学》是四书中的一本,其他三本分别是《中庸》《论语》《孟子》。许多大学也把《大学》作为自己的校训,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东南大学:止于至善;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足见《大学》的重要性。
何为“大学”呢?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大学”就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中最重要的便是第一章,第一章也是总结了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其实,这和我们的271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培育人性光辉,播种人生智慧。培育人性光辉,就是立德,把人培养成人,培养成一个好人;播种人生智慧,就是树人,把人培养成一个能人,一个为社会做贡献、能承担责任、有幸福能力的人。为了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我校开展了国学课程、有关文明礼仪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认知学习体验、有关的食法、食理、食礼的食育课程……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弘扬了光明正大的品德:每次吃完饭,餐桌上总是干干净净的;在路上,也会主动帮助老人……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明了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明了应达到的境界其实就是要有坚定的目标。现阶段,为了使学生有坚定的目标,我们一定要用好两个帮手:
一是成长日记,教会学生使用成长日记,什么时间做什么样的事情;
二是学习档案,反思总结这一周存在的问题,并为下一周做展望。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所以,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养成好的习惯。
篇5:《大学》读书心得
大学一篇,作为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提出的“三纲”、“八目”等重要观点可被称作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若是超脱出一个学术流派来看,《大学》中简单明确的观点与古今多数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也都有相通。
而“大学之道”,究竟存于何方、归于何处,是一个最基本、却也最难回答的问题。《大学》一篇之所以能流传甚广,也就在于它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不意在学术而意在整个社会的解答。这一解答融入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体系,也融入了整个社会的血脉,以一种文化而非答卷的形式,传承至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中举例说:“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其实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不能否认,由于先天的具有或是后天的教育,最基本的品德其实就已经在人的心中存在。因此,使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合乎品质,需要的是“唤醒”。
这一“唤醒”看似容易,却往往要面对一堵堵沉睡的墙。在耐心被耗尽之后,对民众的道德教育就沦为了简单易行却基本无效的幼稚化教育。“幼稚化教育”的出发点绝非愚民,而是要启迪民众。但其致命之处就在于,把社会大众当做“零基础”的愚民进行教育。
在当下,面对“道德滑坡”这一类愈发猛烈的抨击和指责,很多人也想起了道德教育并付诸实施,却始终收效甚微。道德滑坡导致了道德教育轰轰烈烈,而道德水准却又并无想象中的触底反弹,使得道德教育陷入窘境,而不得不更加迫切、甚至运动化地进行。但其实,民众从不缺乏道德知识,而只是不想运用。一遍又一遍地灌输重复的知识,只能是短暂刺激,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似乎我们该去重拾起《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吹散掩盖美德的阴霾,使其发散光芒,而非等被照亮。
大学之道,在亲民。
《大学》引《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谓“亲民”,通作“新民”,即使人自新。
“新”是变革,“新”是发展,“新”是从过去到现在,“新”从现在到将来。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中所说的“新”却并非是与“旧”相对,甚至是与“旧”相合。“新”的本质是不断调整而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无论道德上、物质上,人与社会总是会出现种.种矛盾。在特定的历史情形下,我们会将其归于时代的变迁使得人的角色出现了错位。因为个体总是太渺小,经受不住环境一丝一毫的改变。但从一个普遍性的意义上说,绝大多数时间和地点,世界运行得是如此完美、一如既往,但却不能消除人和社会之间的碰撞——是人在变,而非世界在变。也许有某一个瞬间,你与世界、社会是如此契合,可这种状态却无法维持。风吹草动都会使得你于不经意间与那一点错离,而只好通过不断的修正错折往返。
新,归根到底是对“正确”的动态保持。或许正确的标准没有改变;或许世界未变,人却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或许世界变了,人却不为所动。无论变与不变,每一次自新都是一次新的挑战,结果由个人和社会共同承担。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最终追求,并且有具体的蓝图。《大学》中描绘道:“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有些令人惊讶的是,大学之道的目标没有设定为人人的道德标准都向“君子”看齐,而是很大度地给出了如此宽泛的标准。
这种包容的理想目标,对现今社会所追求的和谐共生非常有借鉴意义。多元的追求与发展,并不是我们迈向一致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渡,而是我们应追求的目标本身。道德标准的高低之间存在角度的差别,只要在最低界限之上,就都应当是以平等的地位存在的。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不同价值标准之间的共处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而非“忍让”。后者所带有的对优劣的判别,会使得不公正的取向产生。
所谓“至善”,“至”在社会秩序井然,“至”在个人的选择得到充分尊重,“至”在一切都拥有最丰富的可能性。“善”的标准可能太过虚无、难以设想,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会的善与每个成员的善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前者只不过是对后者的概括。而对每个个体来说,善是需要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选择来完成的,而不能由他人或社会代劳。这样的选择过程,既是为了满足个体,同样也是在为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对不同可能性的尝试机会。
大学之道,在求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对个人修养而言也好,对社会发展而言也好,恐怕都没有终极答案。《大学》一文对此的探索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所认可。但我以为,《大学》更大的意义在于探索本身。
从古到今,无论个人、集团、社会,都会经历许多痛苦与灾难。但他们探求“大学之道”的步伐却从未被打击、失败阻挡。思考者们、践行者们,都怀抱着让个人、社会变得更好的不灭希望,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不断探索着。
他们是寻路者也许他们从未得出完美的答案,却也一步步地以双手之力推动社会与其中每个个体的前行。也许他们得出的结论相悖,也许他们采用的方法相反,但他们对世界的热爱与执着,将后人和身后的世界改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寻路直至今日。我们都对完满的人格、美丽的世界有着同样热切的憧憬,我们也在寻路。也许你对《大学》的作者提出的道路十分赞同,也许你的心中有另一条前行之路,也许你的看法模糊不清、难下决断。每个寻路者都投射出一点星光,因为你曾为人与社会的前行贡献出哪怕最微薄的力量。
没有哪一颗星能够照亮整片夜空,但所有的星却能联结起一个宇宙;没有哪一个寻路者能够为最理想的未来给出一劳永逸的答案,但所有的寻路者却将脚印踏满了追寻历程中的每一寸。
《礼记大学》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其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条目。大量使用排比和蝉联句法,环环相扣,间不容发,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
人的一生,时刻都需要学习。欲“外王”必须先“内圣”;欲“内圣”必然需要加强自我道德的修养。也就要做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缺一不可。
作为大学生,确实应该明其本,知其用,然其所厚其所薄。当今大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矛盾,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的人实不在少数。在这物欲横流,文化泛滥的社会状态之下,很多人早已忘记了道德修养,只是庸庸碌碌,贪于享乐,却不珍惜年华盛景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如此,只会消磨意志,沉沦下去。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必须正视的课题,这是首要的。其次,应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在学习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方向发展。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虚幻之中,而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应当分清主次,如文中所说:“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静下心来,才能有所虑,有所得。倘若鲁莽,草率行事,必将终无所获。
《大学》之道,在于修身,在于立志,在于奋斗。无道德,无修养,便胸无大志,就不会去奋斗,不奋斗,便终不可“外王”。所以,我认为,提高自身修养,当入其微,从小事做起,从小志做起,点点滴滴,循序渐进。如此,方可能安能静,知其本末,晓其终始。发于心而动于行,如此,才能实现志向,有所作为。
《大学》之道是一条立志,实现理想之道。告诉我们凡事要从最基础的做起,牢记其本,明知其本,而后才能有所方向,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而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基础之上,每一步都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如此,谨小慎微,勤勤恳恳,才是实现“外王”的基础。
《礼记大学》凝聚了儒家学派关于人生与社会,道德与政治等问题的思想精髓,表达了完善自我并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其人格思想和社会责任意识均不无积极因素,因此,它是所有有志之士用以自励并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
自从从象牙塔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之后,我才发现社会真的很大,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思想,世间万象进入了我的世界。我看到的“世间万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别墅、豪车、美女、奢侈品,好像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总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最后自己还是一无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结果努力的成果与欲望的比例趋近无穷小。我开始困惑,开始纠结,开始愤懑,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讨厌父母、讨厌朋友、最后讨厌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也曾回忆起自己在少年时的快乐时光,父母从来不管我,但是邻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说我成绩好,会做家务,懂事,孝顺,会照顾弟弟。有时候看到可怜的乞讨者,还会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攒下的零花钱都赠给了他。可是为什么长大了,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读了一些儒学,原本我对儒学之类的书并不感兴趣,觉得深奥难懂,并且是天方夜谭,现在发现,儒学是伴随我们一生成长的明灯。其中最让我感受之深的是《礼记·大学》,很多人说《大学》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进修的阶梯,我从中受益匪浅。
篇6:《大学》读书心得
对《大学》最初的认识就是四书之一,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到它的内容是在高中时背诵,幸运的是我所在的班级遇上了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他教了我们歌诀乐读的方法,使得原本一篇晦涩难懂的古文变得有节奏甚至是朗朗上口,至今一读《大学》,还是会不自觉地带有节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篇四字,便可以简练的概括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博学之道,亦是君子之学,总体思想就是君子如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君子是有道德,修养,品行之人,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明德于天下”,到“心正身修”,一环扣一环,一处不可断,最终的“心正身修意诚”便是君子的基础,只有这样有了正直的内心,才能避免纷乱的外界扰乱内心的判断。而后的内容更多的是君子自身的修养,同样是环环相扣,“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成为志向坚定的君子。
如今,再读大学,耳畔依然萦绕着朗朗的带有节奏感读书声,心头也充盈着君子的逐步修养,最终平天下而明德于世。
篇7:《大学》读书心得
《大学》教我们为人做事记得以前中学时代自己也接触过《四书五经》这一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但那仅限于了解其文化背景、组成结构和大致内容,所以也就无异于管中窥豹、知其皮毛罢了。有幸在这次假期里比较深入地研读了它里面的《大学》篇,方才领略到它里面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并且更为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该以怎样的方式前行,才能切实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让自己的一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从小便志存高远,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光辉梦想和远大抱负,寻得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而耗尽一生。《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所展示的,即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三纲八目是《大学》的纲领旨趣和主要条目,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大学》的开篇也是其为人做事的大道与精髓所在。
“在明明德”说明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自己本性中的善根、摒弃邪恶的诱惑、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对人自身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而博学的宗旨莫过于此。就此意义上说,西方__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列夫·托尔斯秦式的“道德的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乃至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培养四有新人”、“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为目的。
“在亲民”,和下文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结合,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了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之重要。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使人想到__的每日忏悔,使人联想到女作家杨绛把她那本写“gan校”生活的书起名为“洗澡”。精神上的洗澡就是《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德”。
话说回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即是一种革新的姿态,它驱动人们去弃旧图新。“在止于至善”即是说博学的目的还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无数先哲们的人生历程便印证了这一点。
人奋斗一生,是因为他“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所奋斗的目标是什么,知道自己应该“止”在什么地方,知道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
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
其实,《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这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告诉我们,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了,它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抓住其根本,即着重把握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的道理。
篇8:《大学》读书心得
我国文学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名著,可谓是国之瑰宝。而我们学校为了引导我们从国学经典中领悟国学精髓,就安排了我们去读《大学》这本书。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现代,当物质极度丰富的时候,人们更容易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心被物转”,越来越关注物质的重要性。技术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对于儒家孔孟学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贤明见,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重新认识、深思的必要。
要以德治国,首先要明明德。要明明德,就要学四书。学习四书的宗旨是崇德辩惑,使同志们从困惑中走出来,把儒学的核心--——仁、义、礼、智、信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学以致用,进而达到大学之道的要求——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
古语说,“知人先知己”,就是说人应该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前则前,该后则后,前后不能颠倒。安份守己,按层次、级别尽职尽责,不越轨,不越级,不犯上作乱,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工作、生活当中,就会安定团结,兴旺发达。
智中出礼,用礼来约束自己,做到克己复礼,诚于中,形于外。礼中出义(勇),义中生仁。仁、义、礼、智总归一信(五德)。学以致用,使自己不断提高,敢于攀登。一生无怨无悔,不半途而费,好好的做下去,做到至忠至孝,天人合一,就是真正的得道成圣。
仁、义、礼、智、信是人之根本,人以德为本。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人民真正幸福!!!
《大学》这本书我们知道了对国家要尽忠,对朋友要义气,对长辈要尽孝,对身边的人仁慈。还了解了许多古代的名人故事,使我大饱眼福。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令我终身难忘!
篇9:《大学》读书心得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纵观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一句话总结就是诗词歌赋,吹拉弹唱,琴棋书画都属于传统文化。“我们中国在传统上是把治学和做人完全结合成一体的。”是的,在儒学体系统治中国的多年来,大众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关于怎样做人的。从仁、义、礼、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似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系统,同时,也从思想文化的高度上,为华夏文明铺开了为人处世的漫漫长征。而《大学》是在这条征途中闪烁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可能没有孔子那样声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来,它意义非凡。它似乎极早地系统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学习的基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不仅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修身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摆出了一条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这样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达之所,亦是后来之人无法企及的。
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除了修身,《大学》中最具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篇10:大学读书心得
读书破万卷,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探索文明的灯塔…… 等等,如此多的名言警句,恰恰说明人类将读书学习冠之为最高的精神文明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进步,人类获得信息知识的渠道信手可得,读书早已不在是高居庙堂之人的“专利”。但是,文化知识的通俗化、快餐化、垃圾化也充斥着我们的世界,“我只爱看知音、读者、故事会”、“我就看卡通漫画、芭比公主……”,是毒草,还是粮食,已经让人模糊不清了。时时叹气对女儿说:“多读书,读好书,不要老看电视、玩电脑、”,可惜自己也不知道究想读什么样的书才好,想起少年时候最爱读的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那时同学们经常在一起争论《海底两万里》,向往海底的神秘世界
就想和尼摩船长一起探险…..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他的惊人之处不但只是他写的夸张,动人而富有科学意义的小说,更惊人的是他在书中所写的故事,尽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不足为奇,但是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的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这是怎样的预见力,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
篇11: 《大学》读书心得
《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大学》是四书五经当中最短的一篇,共十一章,仅有1700字左右。虽然很短,但却讲出了一个人由凡转圣的途径,若人能够依照大学的教诲,进修德行、钻研学问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生受益无穷。退可善其身,进可报天下。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是给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寒窗苦读十几年多数是为了金榜题名。但上了大学我又不免迷茫,我们要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呢?再没有老师象以前那样时刻监督自己了,我们只能靠自觉。所以我们要去认识事物,接触事物。只有彻底研究事物的原理我们才可能获得有用的知识。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我们可以不求自己有多高尚,但在待人接物方面至少要做到真诚吧。以心换心才能走得更远。
把《大学》读了之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希望此类的国学经典能让更多人受到教育启发。
篇12:《大学》读书心得
《大学》读书心得
何处访扶桑?直破浮云问羿郎。羲和扬节横四荒,皇皇。辉被一冀演流长。 崇善以为常,格物修身贵蕙纕。三纲八目普泽广,如阳。澡身浴德陟高冈。
这是我在大一生活正式拉开序幕前那个带着期待和夷犹的暑假中,读罢儒家经典《大学》,醍醐灌顶,挥毫而就的小词。平仄不算整齐,句意也略显生涩,然而这五十六字所传达的,并非一个文艺少女无根的狂想,而是一个成年人审慎的思虑。
《大学》相传为孔圣遗书,为曾子转述与阐发,为朱子所整理修订,贵明德,崇图新,敦善道。区别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古代的大学实为“大人之学”。在夏、商、周三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从政之道。在我看来,即使时间隔阂了古今的教育观,教育者对于人格的终极关怀仍然是一致的,因此,《大学》提出的治学修德的理念仍然对我们初入大学者有着特殊的意义。
最为国人熟知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三大纲领,既是“大学”的主题,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指出大学之道,在于弘扬内心的美德,革除自身的旧习恶欲,从而臻于道德之化境。站在一个人的高度来看,这不仅是大学学生的要求,更是自我人格升华的根本之道——这恰恰是大学教育的长期目标所在。站在一所一流大学的高度来看,这样的道义直达终极的人文关怀,跨越行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界、意识形态甚至是朝代或时间,拥有近乎永恒的生命力。这正是“辉被一冀演流长”一句所阐释的,《大学》的“三纲”有如中天之日的光辉,普照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一世进退,更是一代人类文明的一灯燃灭。
至于《大学》之“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层递关系。这八大规则既是为“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提倡的人生进修阶段,前四目为“内修”,后三目为“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的枢纽,是根本,前与“内修”合为“独善其身”,后与“外治”合为“兼济天下”。格物与致知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注重现实生活和实践,认为恒学穷理,积累用力日久,自会明悟世间万理。这种说法固然有其狭隘之处,然而其对从书本中得到书本的“本本主义”的否定,对实践第一性的强调,现实意义也是显然的:鼓励大学生从“象牙之塔”的自我小天地中走出,批判“坐而论道”的'玄学约束。诚意则与慎独挂钩,强调“诚于中,形于外”的自律性。现代社会有许多人和车辆在十字路口过马路时,若周围人多则忍气吞声地等绿灯,若人烟稀少则不管不顾地闯红灯,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劣性顽疾,归根而言是对规则的随意心态和不尊重,更是不能慎独诚意的“伪君子”表现。诚意一目,并不是简单粗暴地教导大学生遵守交通规则(这又不是中小学生守则),更希望大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做到心胸坦荡,光明磊落。正心则强调端正心思来驾驭感情,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大喜与大悲一样,都是极端的感情,若为其困扰,则易失去自控。保持一种客观中庸的 心态,有利于对真理的透彻认识,避免“感情用事”。修身则大同小异,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狭,实质上它更强调前四者的节节紧扣与有机融合,与后三目共同形成由小及大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后一级是前一级的总和,前一级是后一级的细胞,此四者共同强调“恕道”与“絜矩之道”,即推己及人、上者垂范的道义。以上是我对八目的整体感知与体悟。
篇13:大学读书报告
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总结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及大量怵目惊心的案例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汪先生是一个成功的营销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在书中他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明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让人看了不禁啧啧称赞。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也体现了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一个“小”字。细节决定制度。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鉴于此,他提出,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单位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一个企业有了宏伟、英明的战略,没有严格、认真的细节执行,再英明的决策,也是难以成为现实。“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来源于用心。
我觉得细节来自于用心。教师是世界上责任最重,最不能停止学习的职业。尤其是小学教师,你甚至无法完全地区分开教师和父母这样的角色,因为孩子在校园里,教师就成了“全职的监护人”,这份责任中有对孩子知识的传递,有思维的启迪,有习惯的培养,也有生活的照顾,甚至还有对孩子进行情感上情绪上的处理。谁的橡皮丢了,谁揪了谁的小小辫子了,谁 流鼻涕了,谁又哭了等等,小学教师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关爱孩子,当然还要加上些创意。老师还要想出各种办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得用心观察用心揣摩孩子的特点,用他们能够接受喜欢接受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让孩子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教师,亦深感学校无小事.例如每道例题的分析,板书的顺序,看似小事,却能在循序渐进中培养了一个人的逻辑性。再如:你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说不准你不经意中说的一句鼓励的话让他铭记在心,使得一个无所事事者变成为一位有成就的成功者。而一句讥讽之言,让学生对你产生反感的情绪,处处与你对抗,有的不惜牺牲自己的学业、前途,更有甚者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是屡见不鲜。俗话说“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这一句话不正是细节所在之处吗?
细节来源于生活。
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单位发展壮大。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的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到这种热情。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的确,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予伦比的.你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细节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含义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相反,对细节有一定的认知,能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他们了解细节之美,能灵活运用细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砾之中,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茫.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因为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
2.《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看完《细节决定成败》之后,我又拿起书店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成长比成功重要》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
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作者把那些能够走向成功的学生概括为E学生:即ENJOY(快乐地学)、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李开复、许峰雄、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是一个多么有味道的句子,这是一个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的理念。在中国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要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很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的。成功是一个人的目标,成长是达到目标的道路,但这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有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来,也有的人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强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其中记录了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的记录与总结。书中记录了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作者从“微软小子”的成长生活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的小故事,他以他独特的论述,使这些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凌志军希望借这本书,让国人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在这本书的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做事情要注定成长更重要。有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它已经告诉我们,人所应该做的只是去某事,人的责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这个成长。通过成长,获取经验,方法,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结果呢/我们的奋斗只在于拼 搏的成长。只要尽为己所能,就够了。结果真的无所谓。从客观事实上分析,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做一件事同样都成功的人,我们更尊重那些告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会看不起在成长中用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人,为什么他们做事有同样的结果却得不到同样的认可呢?做一件事同样失败的人,我们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项羽,楚汉之争,他终以失败告终,但历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位英雄。为什么同样是失败的结果,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后人评说呢/正所谓,不以成败论影响,不看结果看成长。再举一个例子,拿化学课来说,如果做事结果比成长重要,那我们只要董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方程式的反映物,生成物与反映条件就行了。有何必费钱费时的让老师在课堂上做了演示实验之后,换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呢?着就是成长的重要性。
感性上来说,没有成长就没有结果,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乌批邦”吧,它的提出者没有亲自去争取自己提出的理想世界导致无批邦永远只能是空虚社会主义,而后来者亲身实践完善了一个争取的成长,才成就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由此说来,中结果轻成长是不是容易导致人去空想却不付注实践呢?很明显对方辩友承认了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深思熟虑为辩论会去做准备了,而只会空等结果。
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又怎么样?这一个结果可能是下一个成长的开端,或者说它本身就包含于生命的成长之中,而重要的是我们体验了奋斗的艰辛,体验了努力拼搏后成功的喜悦,这就足够了,当然,结果并不是不重要,它可以是某一时期内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它可以是旗帜,可以是号角,但不是目的,我们的牡丹是趁着年轻,尽可能的去体验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是一种成长,生命是一种成长。
篇14:大学读书报告
通过学习《第五项修炼》使我了解了很多相关的知识,体会颇深。
“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是当代管理大师美国麻省理工史隆学院彼得.圣吉博士通过对四千家企业的培训研究,穷十年之功而研究、提炼、总结推出的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很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企业管理方法。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摸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五项修炼告诉我们:一个人怎样从一般的人变成学习型的人。
在文中更能理解什么是“学习”和“修炼”。在我以前的认识里,学习无外乎是“吸收知识,或者是获得信息”;而在这本书里,“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你我心底都深深地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这是一个新的观念,因为学习乃是“活出生命的意义”!当然,学习还必须是“终身”贯之的!而关于“修炼”一词。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它谈的无非是个人品德修养问题,如先哲孔子谈修身养性之类。但这里的“修炼”不仅指个人修身养性,还指组织的“修炼”。所以既有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也有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建立并同愿景”,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多年来关于学习型组织的论述和著作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综合其对心智模式的定义、解释,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它是人们长期记忆中隐含着的对世界的认知;它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它包括人们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心态;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所以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也不相同;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好,说明他心中的图像清晰、准确,因此认识客观事物就正确,他就容易成功,反之就可能失败;因为我们很少对自己的心智模式进行反思和评价,所以这些模式很少得到改变;世界在变化,心智模式也要改变;推动世界进步的主要是思想,思想观念是在一定的心智模式下形成的。
篇15:大学读书报告
之前对于《大学》这本书还是有一定了解的,高中的课堂也对其中的内容做了一些简单的讲解,但拿到《原本大学微言》之后,首先第一印象是这本书讲的内容没有之前那两本有趣,所以读起来就显得有点麻烦了,于是也就一知半解的读完了这本书,对于书中的内容不敢说读明白了,只能说写此读书报告来谈谈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一些看法吧。
南怀瑾先生所做的《原本大学微言》是一本讲述国学经典的著作,全书总共是九个方面的内容,开宗明义;七证的修养功夫;内明之学;外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儒学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与中国九个方面,内容显得比较宽泛,虽然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历史故事,这些对加强读者的理解很有帮助,而且作者的很多语言也很随和,让读者不显得对经典国学的学习而感到乏味,但书中也有一些内容还与佛教,道教相关,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
就七证而言,知,止,定,静,安,虑,得,这是中国原创的儒家心传,后来广泛的被佛家和道家所引用,所以作者在解释七证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引用佛教的一些故事来解释,虽然我还是对他的一些说法理解的不透彻,但我觉得知道了这些故事总还是好的,就像书中的那个谢谢你没有说破的故事一样,虽然现在不能理解七证的内涵,但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就会知道今天作者所说的意思了,我觉得读大多数书都应该是这种状态,书中的很多内容其实对于我们现在根本没有用,或者没法理解,是由我们的.年龄和阅历所决定的,而随着阅历的增长,很多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
对于内明之学的认识,就要先谈“格物致知”,通过认识事物而得到知识是我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而格物致知的目的,也是为了“诚意,正心,修身”,并且在结尾,作者所提到的“将知性的学养,提升到不只知人的理性,而且周遍知识万事万物的理性,学养到达这个境界,能尽知人的理性,能尽知物的理性,然后才能真正做到“诚意,正心,修身”,可以担任以道济天下,而使天下平治了。也就是说,只有明白了人,物和天下的规律,才能管理好,治理好,人,物和天下。
相比较于内明之学,作者对于外用之学的解释,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就显得读起来轻松了不少,对于齐桓公,秦始皇,刘邦,汉文帝等历史人物,我们并不陌生,相比较佛教,道教的故事,这些历史故事也许使我的兴趣更大,像管仲与齐桓公的对话,秦始皇与吕不韦等等,这些故事或正或反,来说明修身齐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对于帝王这样的大家庭,大多都是有问题的家庭,但从正面来说,也举出了汉文帝,舜等例子,来说明了修身齐家的作用。至于书中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如果一一说来就显得很没有意思了,所以我想就内明之学,外用之学来谈谈个人修身的问题。
《大学》之中所提到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又为内明外用之间的关键所在,一个人只有端正了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之后,才能处理好家庭,才能有好的社会关系,才能真正的为发展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我们为人要真诚,既要真诚的对待自己,也要真诚的对待别人,可能有些人不太同意我的观点,难道还有人对自己撒谎?当然有,有好多人喜欢自欺欺人,把自己的一些错误归结给他人,归结给命运,却从来不在自己主观上找原因。所以说,修身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重视修身,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好的指导。
老实说,《原本大学微言》还是一本比较难懂的书的,虽然对于书中的内容有了一些认识,但对于大部分的理解还是要继续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去感悟,去理解。
篇16:大学读书报告
The call of the wild
The Call of the Wild is one of my favorite novels. The writer of it is Jack London was born in12 January 1876 and died in 22 November 1916.He was an American author who wrote The Call of the Wild and other books. A pioneer in the then-burgeoning world of commercial magazine fiction, he was one of the first Americans to make a lucrative career exclusively from writing.
Buck. The main character .buck was born a distinctive dog, who had inherited strength from his father and wisdom from his mother. What’s more, he was born in a notable family. Thus he was brought well without much hardship.
But the news that people have found gold in the Arctic zone made dogs a very precious transportation tool. Unfortunately, buck was sold by a greedy servant. Thus began his long journey as a transportation dog. First, he was very furious with the people who got close to him. But one day, a man who was very skillful at training dogs, beat Buck so hard that Buck learnt the lesson of Law of Club and Fang.
Form then on, he was submissive to anyone who held a club. Then he was traded to two men who went to the Arctic zone to search fortune. It was in the groups of dogs that he met the leader dog, Spitz. As we have said before, Buck was a dog that was very different. He had the instinct to be the leader. But the situation wasn’t that optimistic. However he waited and waited for the best chance. And at last, it did come. It was in the race of chasing a rabbit that Buck defeated Spitz and Spitz was eaten by the hungry group of dog. Then Buck established his leadership. After the group of dogs got to the Arctic zone, they began another long and tired journey. They had to deliver letters from workers in the Arctic zone to their family members. The journey was full of hardship. They lacked of food,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d to travel a long way every day as scheduled. What’s worse, the two men who were in charge of the groups of dogs beat Buck really hard.
One day, the two owners beat Buck so hard that he was going to die. Just then, a man named John Thornton came out to stop the “slaughter”. Buck was saved and he established a firm friendship with John Thornton. Buck helped John won a gamble and saved his life once. But what made Buck really outstanding was his revenge for his master. One day aborigines slaughtered his master and the other people. Because of Buck’s deep love for his master, he lost his control and bitten the aborigines and drove them away. In the end, he became the leader of a group of wolves in the valley where he was known
as Ghost Dog and where the aborigines could never take the risk to step into the valley
What is “the wild”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In my opinion, “the wild” means a real dog that has not been tamed by humans, a dog that wants to go back to nature without any sign of humans, or we can say a dog that wants to be a wolf, as we all know wolves are the ancestors of dogs. On the other hand, “the wild” also means the wild nature. So we can say that “The Call of the Wild” also means “The Call of the Nature”. Why does Buck want to go back to nature? Buck was born in a notable family, and lived a comfortable and happy life. But when he was sold out and had the chance to get close to nature, he got wilder and wilder. In the end, he revenged his master, drove out the aborigine and lived alone with his gang of wolves without any human. His going back to nature is a perfect explanation for his extreme disappointment to human civilization for he was badly treated by humans, even though his last master was very friendly to him.
My opinion, Jack London’s arrangement for Buck’s fate was somewhat affected by the ideas of atavism.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Previously Buck was a very notable and gracious dog. But when he was sold out he learnt to steal other dogs’ food for the first time because there was not enough food. If he didn’t steal, he mightn’t survive. Loyalty Though Buck’s master changed for several times, he always
Showed respect to his masters. Especially when his last master was in danger, he even risked his own life to save his master. Praise for hard-working though the condition was extremely tough, Buck led his group of dog to the Arecas we know, Buck answers the call of and returns to the wild finally. In my opinion, the call is not from the wild though Buck often hears the howl of the wolves. Instead, it is from the bottom of Buck’s heart. The call is the will or the instinct which makes him wants to be him: A wolf. I think every one of us has a call in our hearts. The call is our dream, goal or something we really want to do. However, under the pressure of society, we often have to give up our dreams or goals, and do things we are unwilling to do. So we should learn something from Buck: Just follow the call, and be yourself! Tic zone successful
Although Buck is a dog, but his tough way of life and his attitude to the life can absolutely reflect the real world of the author’s age. What’s more, the connotation the story wants to tell us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It teaches us if we want to survive we must perfect ourselves now and then and we should know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theory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Simultaneously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in the competitive
society and the austere natural environment only the person who is of enormous perseverance and strength can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survival. In the 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dog changes along with the attitude that human treats the dog. But unfortunately, Buck never receives equal love and respect from human being. Actually, the author also wants to appeal for the humanity and sympathy for animals as well
The dogs in the book are all loyal to their masters. For example, a man makes a wager with Thornton over Buck's strength and devotion. Buck wins the bet by breaking a half-ton sled out of the frozen ground, then pulling it 100 yards by himself. In addition, all dogs have sense of honor. They are all proud of being sled dogs, and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work. For example, Dave, who is going to die, still insists on working. “Sick as he was, Dave resented being taken out, grunting and growling while the traces were unfastened and whimpering broken-heartedly when he saw Sol-leeks (another dog) in the position he had held and served so long. For the pride of trace and trail was his, and, sick to death, he could not bear that another dog should do his work.” Both loyalty and honor are based on love which is what touches me deeply. Because of love to Thornton, Buck does such thing that seems impossible to accomplish. Because of sense of honor, Dave insists on working till he dies
As we know, Buck answers the call of and returns to the wild finally. In my opinion, the call is not from the wild though Buck often hears the howl of the wolves. Instead, it is from the bottom of Buck’s heart. The call is the will or the instinct which makes him want to be himself: A wolf. I think every one of us has a call in our hearts. The call is our dream, goal or something we really want to do. However, under the pressure of society, we often have to give up our dreams or goals, and do things we are unwilling to do. So we should learn something from Buck: Just follow the call, and be yourself!
Through Buck’s experiences living in the wild, Jack London wants to tell us that the world is dominated by those who are much stronger and more powerful than common people, and only the stronger ones could exist. This is the law of the club and fang. Buck gradually realizes the law and begins to obey the law after he is stolen and taken to the wild. The savage environment which is full of tricks, dangers and deaths turns him to be more powerful and cunning. Finally, he becomes the leader of his team. Similar to the wild, our society becomes crueler and crueler, and living in the society becomes harder and harder. If you want to exist, to have a good life, you should be tough enough to stand the sufferings; you should keep alert, watch and learn; you should make yourself stronger than others. This is the law of living.
篇17:《大学》读书心得感悟精选
《大学》教我们为人做事记得以前中学时代自己也接触过《四书五经》这一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但那仅限于了解其文化背景、组成结构和大致内容,所以也就无异于管中窥豹、知其皮毛罢了。有幸在这次假期里比较深入地研读了它里面的《大学》篇,方才领略到它里面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并且更为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该以怎样的方式前行,才能切实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让自己的一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从小便志存高远,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光辉梦想和远大抱负,寻得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而耗尽一生。《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所展示的,即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三纲八目是《大学》的纲领旨趣和主要条目,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大学》的开篇也是其为人做事的大道与精髓所在。
在明明德说明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自己本性中的善根、摒弃邪恶的诱惑、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对人自身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而博学的宗旨莫过于此。就此意义上说,西方__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列夫托尔斯秦式的道德的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乃至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培养四有新人、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为目的。
在亲民,和下文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结合,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了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之重要。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使人想到__的每日忏悔,使人联想到女作家杨绛把她那本写gan校生活的书起名为洗澡。精神上的洗澡就是《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德。
其实,《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这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告诉我们,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了,它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抓住其根本,即着重把握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的道理。
【大学读书心得报告】相关文章:
2.大学读书心得范文
3.大学读书心得论文
4.大学阅读心得报告
10.大学读书报告范文大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