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学习《论语》有感三年级作文

学习《论语》有感三年级作文

2025-01-09 09:39: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ianhao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学习《论语》有感三年级作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学习《论语》有感三年级作文,欢迎阅读分享。

学习《论语》有感三年级作文

篇1: 学论语有感作文

学论语有感作文

作为历史老师,参加国学班,没想到去教国学,只想到提升自己的修养。孔子曾说,人过五十而知天命。既然到了五十应懂得合道于天,那就应该懂得修为自己,这是我参加国学班的初衷。

的确,每坐到教室听专家们对儒家思想透彻而精辟的解读,真是如沐春风,又如九旱遇甘露,另人身心愉悦。就连平时做事,我也和以往有所区别,语速和行事风格也似乎慢了半拍。“慢”并不是真慢,而是缓和中带有一定的柔,面部表情在同事们看来也似乎宽展了许多,我想这都应该归功于国学带给我的。

随着对国学的不断深入了解,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也更深一层。比如,有些商人被称为儒商,说明此商人在求利过程中带有一定的义。宋明理学所极力宣扬的“三纲五常”的确起到了“修为”的作用,这也难怪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以修为自身最为盛行的儒学是从宋开始。

《大学》开篇第一段,就明确提出,欲平天下,则先修其身。实际上,也就是说自身的修养要合乎于道。这要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们通常理解成为自己谋福利。实际上,按道家的理解则是人的行为不合乎道的话,天诛地灭。由于后人理解的.偏差,自然导致后世的私欲横流,甚至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风气,这又怎能不让人为之喟叹!

我们还经常喟叹,从建国以来中国就很少出现文化大师之类的人物,究其原因,无它,乃是国学的丢失。细想,民国时期的大师们,自出生到成大家,无不受儒家思想之浸染和滋养,从骨子里已具有儒雅之气,,他们大部分都具有一种傲骨,很少有“媚气”。可能会有人说,政治环境决定了知识分子的气节,实际上也未必全是。我们知道在古代也是封建专制,尚有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连浪漫诗人李白也在诗中抒发到“苟无济代心,独善有何益”,足见古人之气魄!

再看当今之文化名人,总是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有这么一个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曾经在百家讲坛上滔滔不绝地讲《论语》,初听起来的确令人肃然起敬,并对她佩服有加。但后来在一次节目中和一个隋唐史专家谈丝绸之路时,总是不断地打断别人的话,甚至还抢话,有一种表现的欲望,这不由得让人心生厌恶。后来还听说,有一次她到外地讲课,由于饭店安排的不合适而大耍名人脾气,当然,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明星身上,不足为奇,毕竟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够,但是发生在所谓的国学大师身上,就不免让人费解。老夫子不是说,言先必行,而后从之。不清楚这位国学大师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难道是伪大师?从她的行为来看,总不免有一些嫌疑!

孟懿子曾问孝于孔子,孔子答“无违”后,孟懿子就没再深问,那么他知道的也只能如此肤浅。之后,孔夫子感到语犹未尽,于是进一步向为他驾车的人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才是对无违进行了最好的阐释。

总之,一言以蔽之:礼,才是我们学国学的根本所在。

篇2:读《论语》有感作文

读《论语》有感作文

读《论语》有感――宝剑锋从磨砺出

梨华中学 五二班 杨锦瑞 指导老师:江忠梅

读了《论语》,里面有一则是我印象最深,体会最深的,那就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则论语是说:经过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一个落叶的。它告诉了我们:只有经过艰苦的环境的磨炼,才能更加体现出人的毅力和意志。

有一次帮母亲拾柴火,伙伴们陪着我一起去。可那些树枝却是长满了尖刺,朋友们时常被扎得鬼哭狼嚎,我的手也难遭厄运,被扎出一道道伤口。渐渐地,伙伴们放弃了,便劝我陪他们一起玩。我看看身旁满头大汗的母亲,咬了咬牙,一口回绝朋友,又埋头干了起来。

下午回到家里,妈妈替我挑出手中的`小刺,夸奖了我。那时的我,手上的疼痛依旧掩遮不住心中的喜悦。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经历过逆境。逆境中的挣扎求存固然是痛苦的,更是难熬的,也是辛酸的。可是,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能进步,才能磨炼自己。

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个社会里,你不逆流而上,只在原地踏步,别人就会超越你,适者生存这个道理,人人皆知,我们应该学会磨炼自己,不管条件怎样恶劣,环境怎样艰苦,我们都应坚持下来,做一棵不惧“岁寒”的“松柏”。

篇3:读《论语》有感作文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年都不改变父亲教给我们的行为作风,就可以说是尽了他的孝道了。

我觉得这句话的确没错,这不正是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吗?人做事就是要讲信用,要尽到本能的孝道,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读《论语》有感作文100字

篇4:读《论语》有感作文

我小时候是个有梦想的人,保持着浪漫心态直到二十弱冠,总归是个有梦的人,而我有梦敢想,便也不失为一个有梦想的人。我幻想过去许多好看养眼的地方,然而我更多的是常常在万卷书中寻幽。

是的,我还是比较喜爱看书的,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早已记不清楚,然而我知道肯定是杂书,那时候家里书很少,能给我看的,是一种叫做《故事会》的书。实质上,比起那些学究书做学问的书的枯燥,故事更合我的味道,更何况,我那时还是个不懂看书有何用只是觉得有趣的毛孩而已。后来我逐渐看过了《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以及我的母亲送我的第一份生日礼物《脑筋急转弯》,这本书倒是我自己要求的,看到同学中间有人拥有,自己便也单纯的想要拥有,仅此而已。

实在话,我是个比较喜欢有样学样的人,但是真让我学到手,我会变个法演出于你看。我通常把我学习过的人当做我的良师益友,这样的人很少,在我这二十自述中能够让我回顾起来的,仅有那么个把,或许是我记性差的缘故吧。这个二十自述也是我从别人那里乔迁过来的,直接的是我最认可的一位良师益友,追根溯源,恐怕是胡适先生了,胡适先生是一位新思想者了,我看他的《四十自述》颇有感悟,顿觉得小时候的光景是一种消遣了,也确实是一种奢侈了。

我何以将这半自述的不伦不类的文章叫做“子说”呢?胡适先生小时候受母亲影响极大,曾经有过一段日头诚心礼佛,然而新思想广布的时代给了这位小先生一点点的叛骨,便说了把佛像都丢到厕所缸里去的话。孔教是从儒家这个当时的新思想大家中渐渐变态而沿袭下来的,说的好听或是难听点,中国自古便有了自己的教会。这是后来人的事,孔老夫子怎么样?至少不是这个孔教的始作俑者。孔老夫子的头衔很多,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素王”,这些都能沾上边,也算是个比较优秀的人了。我一直认为事出必有因,所以我一直对历史上青史留名的人怀有敬畏之心,无论功名与骂名,既能诧叱风云,便有万般神通。说夫子是个思想家,我想便也唯有《论语》一书可算佐证。大宋宰相赵普也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我这般庸人读完整本恐也没有这样的一半水平了,但是读书为往圣继绝学,可谓大道无形,大音希声,确也!

“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胡适儿童时的私塾便是这般光景,善在其母对其管教极严,“渴望我读书”,于是胡适的归功自然落不下这位慈母了。这样的私塾、先生都是要不得的,孔子所主“有教无类”,便是正与这相对的了。《论语》中有大部的篇幅是言“学”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都是其上记述的关于学习的方法云云。由于我一个假期都在研读胡适,所以对于胡适的经过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学习而言,胡适先生不输于任何人,而或应该说胡适先生是一位天赐的大读书家,他的读书完全是出于本能兴趣,自然便是个学习做学问的料子了。入学时已经不是个“破蒙”的学生了,“故我不须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书。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他亲自抄写给我的。”胡适先生学习很早,在尚不更事的年纪,读书学习完全靠的是兴趣,剩下的就是父母亲的督促,这也便扯上了人伦孝道。

胡适先生的父亲胡铁花死得早,其最感念的还是他的母亲,最有印象的是少年时代与其母一起生活的十余年,说这十余年是他的做学问的开始,也是为以后做学问打下好的基础的十余年,后来四处求学,与其母更是聚少离多,但是少年时母亲督促的习惯早已形成。人说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孟子有其慈母三迁住地,成就孟子“亚圣”美名。《论语》有子“其为人也孝悌”,可见一斑,孝在古时已显重要。现代人有种习惯还未曾西化,尤其是在农村乡野更是诸如所见云云,这桩事便做是“守孝”,父母嫡亲长辈死后嫡出孝子守孝三载,“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随着现代化的演进,物欲横流的社会逼迫每个人的奋进,三年略显冗长,立马外出工作又显不庄重,所以现代人顶多是三天时间便也走过了形式。《论语》中有关于“孝”的篇幅不可不畏之大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是父母在世时,应以礼侍奉他们;去世后,应以礼安葬祭祀。孔子所创儒家学派后世成为中华显学,由是他所主张的孝,在后世大肆推崇,中国人自古便重孝道。我们后来人更是不可忘本,弘扬孝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与小人在古今文人口中不绝于耳,倒不免党同伐异,草诛笔伐,从“党锢之祸”中可窥见一斑,只知今经古文也是管中窥豹,坐井观天,倒也做了回青蛙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历来君子备受推崇,《论语》一书也是花了大篇幅去叙述君子,也是大力宣扬君子而贬低小人。有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禅改。”君子庄重才有威严,学习到的知识才会牢固,重忠信,交友谨慎,知错能改。又或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要求吃多饱住多好。君子办事情机敏,说话谨慎,以品德高尚的人为师,从而纠正自己的过失。如此便是好学了。《论语》关于君子之篇不逊于孝的篇幅,又有“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云云。

孔子的思想多已在这本《论语》之中,孔老夫子或许是个追求完美之人,“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人能做到这样确实算是完美了。我家乡有个旅游地,山下有棵树,细数有九枝桠,下面有块碑刻,上云:“人无十全,树无九桠”。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也许有,但是我见识短浅尚未谋面,憾也!《论语》所言,从古至今,中国人渐渐的去学习,大概已经领悟其精髓,但是真正做到尚属难事,这便做是一种完美的境界,我们可以去接近,无限的接近,但是似乎难以真正做到,只需要向他看齐,便也够了。

篇5:读《论语》有感作文

记得曾经读过一则论语,其中一部分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是这样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是智者的表现。这一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因为人有时候会出现糊里糊涂,打肿脸充胖子,似懂非懂这样的情况,从而到了欲速则不达的效果,所以,人们要切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读《论语》有感作文150字

篇6:读《论语》有感作文

读《论语》有感作文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也是中华传世名著。它章节简短,以雍容典雅的语调简洁凝炼的格言警句来表达深刻的思想,使抽象哲理变得情趣盎然,耐人寻味。通过读《论语》,我开始懂得了真正的‘礼’。为政第二中的第五章,让我记忆深刻: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是说: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曰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有一天樊迟给孔子赶车,孔子便告诉樊迟说:“孟懿子向我请教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当你的父母健在的时候,应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应按礼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我感触很深,我以前对父母不太尊重,甚至还违背了礼节,总惹他们生气,特别是在学习上,我想一想,可真是难过。读《论语》让我知道什么是孝,什么是礼。读《论语》有感作文350字

中国大学网小学生作文网

篇7: 读《论语》有感作文

读《论语》有感作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学习和做人的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只有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短短的一则语录让我联想到了我身边的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毅力。努力学习,温习,最终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

我们不也这样吗?如果我们被忧心烦恼甚至怨恨蒙蔽了双眼,那么势必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子曰:由!悔文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短短的语录让我了解到了学习的态度:实事求是;在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时,应取诚实的态度,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孔子,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请孔子判定谁是谁非,孔子不能判定谁是谁非,但是这两个小孩并没有嘲笑孔子的不知。

反映了古人认识自然、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和精神也反映了孔子的实事求是。作为中国早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对于后世的人们一直有着指导意义,我们今天还可以从中受益。朋友,多读一些好书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心动不如行动,试试看!

篇8:读《论语》有感作文

读《论语》有感作文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自从读了《论语》以后,我突然也有了同样的感触:熟读《论语》,就开始懂得古文了……读得多了,《论语》也就变得通俗易懂起来,让人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我在‘为政第二’ 第十一章中感触很深。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章讲的是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就可以悟出新的见解,也才会有新的收获,这样就可以去做别人的老师了。短短一句话,包含了十分深刻的道理,让人感触很深。我想到以前,我在学习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去温习旧的'知识,更别说从中悟出什么新的见解,得到新的收获。在很早以前我就学过《三字经》,可从不去温习它,不去体会它,到五年级的时候,我几乎全忘了,还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又背了一遍。其实,当时我就感觉得到,我真的有了新的收获,只是没有一个明白的概念。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真正含义。读《论语》有感作文350字

中国大学网小学生作文网

篇9:读《论语》有感作文

读《论语》有感作文

《论语》真是让人百读不厌,它优美洗练的句子,精辟的思想,既给人美感又给人启发,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如学而第一的第十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闻、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一章的意思是:子禽问子贡道:“先生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有心求人告诉他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先生凭温和、善良、恭敬、节制和谦逊的态度来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人家主动把政事告诉他。先生这种取得别人信任而获知政事的`方法,与别人获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吧!”通过读这一章,我知道了,如果要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首先,必须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要如何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呢?这就要做到子贡说的:闻、良、恭、俭、让。读《论语》有感作文350字

中国大学网小学生作文网

篇10:读《论语》有感作文

读《论语》有感作文

唉!总是背《论语》也挺烦的,可转念一想,这等格言警句颇有文采,不背出来岂不是可惜!真是没法子,只好继续背了。今天读到了“公子长第五”,可有启发了,它的第十章: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士之墙不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意思是说: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就说:“腐烂了的木头不可能雕刻什么了,粪土一样的土墙不可能粉刷了。对宰予,我还能责备什么呢?”孔子又说:“当初我看一个人,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看一个人,我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一下他的行为。这种情况,我是经过宰予的事情以后改变的。”看了这一章,我明白了三个道理。一是:腐烂了的木头是不可能再用来雕刻什么的了,因为它已经腐烂了。我一想到早上我总是想睡懒觉,如果赖在床上不起来,那不正是一根朽木吗?如果我长期做朽木,而不思为良材的`话,就不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了。因此,我一定要成为良才美木!学习上决不半途而废。二是:我明白了,一个人不可以言而无信,要说到做到。一想到以前我说过的没有做到,我心里就很难受。说过要把自然考好的,没有;说过要把成绩赶上去的,没有;说过要把《长恨歌》背出来,没有;说过要把抽屉清好,没有;说过……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到,真是言而无信。如果说过的话,总是做不到,那么别人就会改变对你的看法,就向孔子改变对宰予的看法一样。三是:观察一个人,必须得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听其言而信观其行。只有多观察,善于观察才能分辩出事情的真假。通过读这一章,我明白了生活中应该怎样分辩事非。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

中国大学网小学生作文网

篇11:读《论语》有感作文

读《论语》有感作文

・・・・・・・ 读《论语》有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着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篇12:读《论语》有感作文

读《论语》有感作文

《论语》这本书汇聚了春秋时期的大儒学家孔子云游四海、辅佐君王、教育弟子时曾经说过的话。聚集了孔子毕生的心血,处处展现了儒家“仁”的思想结晶。

此书总共有十三篇。自古以来都是用于教学和治理国家的。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读完此书后,我印象最深、感觉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话是“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会里,做任何事不仅要有实力,最关键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静,不能鲁莽,这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同样,我们在学习中,每件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开动我们的`脑筋、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平时考试中,每一道题解答前一定要审清题目的意思,经过全面的思考后再下笔解答,力争做到做一题对一题,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后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题的时间。

可见,孔子的知识渊博,《论语》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扬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篇13:读《论语》有感作文

读《论语》有感作文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典散文更是源远流长,特别是儒家经典《论语》,让人们受益匪浅,使我感触很深。自从读了《论语》,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特别是读到雍也第六第八章: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这一章表达了仲由办事果断,子贡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艺,他们治理政事都没有问题。自从读了这一章,我知道了一个人如果办事果断,精通人情事理,又多才多艺,那么办什么事情就都没有困难了。由此,我联想到了:有一次妈妈要我在买一个蛋糕和买十本书中选择,我犹豫了很久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办!无法做出决断。说起精通人情事理我也非常欠缺,有一次,和姐姐们一起去逛街,他们想去看衣服,我却不同意,还很生气,硬拉着她们往前走。说到多才多艺,我虽然会背点古诗,懂得拉大提琴,但其实还根本谈不上精通。现在我知道了,一个人必须要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读《论语》有感作文400字

中国大学网小学生作文网

篇14:读《论语》有感作文

《论语》既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而又通俗易懂,真让人感觉身临“儒”境。《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曾子生了病。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意思是曾子生了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在一起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啊!谨慎!就像来到深深的水潭边,就像行走在薄薄的冰层上面。’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已可以免于受苦了!弟子们哪!曾子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时刻要小心谨慎。在学习上时刻要勤奋努力。读《论语》有感作文250字

中国大学网小学生作文网

篇15:读《论语》有感作文

我今天读的是《论语》中“为政第二”的第十五章,觉得“至圣先师”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学家。这一章让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说,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受蒙蔽:只会冥思苦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读到这里,我就回想到以前。回忆过去,我读书,真是“学而不思”,不动脑筋思考。如学习《三字经》的时候,我就连意思都不去看,更别说思考了。通过学习《论语》,我知道了,学习不能“学而不思”也不能“思而不学”。读《论语》有感作文200字

中国大学网小学生作文网

篇16:读《论语》有感作文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弟子三千,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平时的言论被他的弟子写成了一本书,那就是《论语》。一翻开《论语》, “学而第一”就让我感触很深,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啊!学习过后,在一定的时候就要去温习它,这样,知识就可以不断的得到巩固。其实,那也应该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啊!好久不见的朋友来看我,那真的是一件令我十分开心的事情啊!所以我要珍惜和朋友之间的友谊。在有的时候,别人不理解我,我就觉得很委屈,其实,我也不应该恼怒,因为这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的行为。收获真的很大,短短一句话,说出了多少道理啊!读《论语》有感作文250字

中国大学网小学生作文网

篇17:读《论语》有感作文

孔子真是了不起,《论语》的每一章都让我有很大的收获。很快,我背到了“为政第二”的第十八章,在这一章中我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一章讲的是子张问孔子,如何谋得官做。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你觉得疑惑的问题放在一边,其余的,也要小心谨慎的说出来,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多看看别人的行事,有疑惑不清的地方暂时搁下,其余的,也要小心谨慎的去做,那么就能减少懊悔,谋求做官的秘诀就在这里啦!。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做事情一点也不小心谨慎,也不善于观察,到后来,总是懊悔不已。读了《论语》我一定会时时提醒自己的。读《论语》有感作文250字

中国大学网小学生作文网

篇18:论语学习笔记作文

论语学习笔记作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这段话中,谈到了看待他人的标准。这里的“缧绁”原来意思是捆绑犯人的绳子,在此代指监狱。传说公冶长虽然家庭并不富裕,却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鸟语。这样一个身负奇才的能人,却不知为什么锒铛入狱。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了解他的为人,认为这黑锅并不应该由他来背,“非其罪也”。但别说是古代,就算是现在,人们只要一得知某某蹲过监狱,上过劳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里还记得去想一想:这人真的有罪吗?因此,不难想见公冶长出狱后遭世人冷遇的凄凉境况了。

但是,孔子却不以世俗的眼光来打量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长曾坐过牢而疏远、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自古以来,世人一提到谈婚论嫁之事,莫不是讲究门当户对,攀龙附凤。孔子当时名满天下,想攀这高枝的人想来也不会少了。但是孔子却选中了公冶长这个当过囚犯的穷小伙儿,只因为他从公冶长身处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气息。这就说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财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谓南容曰:“帮有道,不废;帮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奇的是,孔子继而又为自己哥哥的.女儿相中了一位乘龙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个很有才具的人。他无论在盛世还是乱世,都可以进退自如。这样的人,确实是凤毛麟角。

从公冶长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见,孔子的相人之术实在是高超。不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实学。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篇19:读《论语》有感600字作文

读《论语》有感《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于言行的语言,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这是一本十分值得让人去阅读,去品味的书。

四年级起,我便开始阅读这本书,这里面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的道德修养各个方面的言论。

每当一有时间,我会棒着它贪婪地看。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么一句:子贡问曰“孔文子向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孔子的谥号是“文”呢?”孔子说:“他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导,所以谥足是“文”。”

读了这句话,让人有所深思。是的,我们在学习上能不耻下问,虚心请教别人,就一定会有所提高。可是有的同学认为问别人会显出自己的笨、不聪明、这是不对的。你想想,连孔子这样的大人物也请教过别人我们就不能吗?孔子认为,什么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所以他遇不懂的问题总是虚心向别人请教。所以,我们小学生就更要虚心地向别人请教了。不懂就问,不要感到羞耻,不会就不会,正所谓知只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要虚心地去向别人请教。

《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得到的乐趣不计其数。大家需多读这样的书。因为,它值得你用心去阅读。

【学习《论语》有感三年级作文】相关文章:

1.学《论语》有感

2.读《论语》有感作文900字

3.读论语读后心得有感

4.三年级论语读后感100字

5.教师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6.《论语》学习践行心得

7.读《论语别裁》有感作文

8.八年级读后感作文:读《论语》有感

9.读《论语别裁》有感

10.大学生论语读书心得有感

下载word文档
《学习《论语》有感三年级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