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作文
“本性不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伯牙绝弦作文,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伯牙绝弦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伯牙绝弦作文
伯牙绝弦作文
伯牙绝弦_550字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是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人间,友人常在,知音难寻。
伯牙是一个从小就喜爱音乐,刻苦练习――终练得“高山流水”之技,“炉火纯青”之际。
奈之无人鉴赏,似有奇玉亦无人赏识也。
遇钟子期时。伯牙于山上弹“高山”之曲,巧钟子期正从此路过,琴声入耳,如有一座巍峨的泰山屹立在前面,乃叹:“此乐善哉,闻之峨峨若泰山!”伯牙见有人赞叹自己的音乐,又换“流水”之乐,子期闻之,似奔腾的江河流淌于前面,又叹:“此乐善哉,闻之洋洋若江河!”伯牙见有人识乐,便问子期:“吾乐如何?”子期曰:“如炉火纯青!”伯牙大喜,与子期谈论音乐。
……
二人滔滔大论,不久为形影之友。
他们常常约会于山上,伯牙乃用琴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都被子期猜对,伯牙乃认子期为“知音”,视其为知己也。
……
忽一日,子期逝。伯牙十分悲痛,想到:世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懂得他的琴乐的.人了,于是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来祭奠他的知己――钟子期,决定终生也不再弹琴了。
这种友情被世人所赞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情为何物?
1伯伯,对不起_600字“五一”假到了,这个假期弄得我哭笑不得,笑的是:可以回家痛痛快快的玩两天。哭的是: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我没有办法完成,29日上午,还要到美术老师家画画,未来找点回家,我28日晚上,拼命地做起作业。
28号晚上,我刚做完数学作业的时候,一看钟,已经是9:30了,突然想起明天上午要到画画老师家画画,可是上一周的画画任务我还没有完成,怎么办?怎么办?我的心里乱急了,想起晚上放学后,一直到现在,我都么有休息一会儿,心里难过极了,想起老家的好朋友――王雨彤,此时此刻,她可能已经进入了梦乡,正在做着甜美的梦,她可能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有趣的儿童节目,她有可能坐在电脑前玩着游戏呢……想到这里,我变得非常气氛,我恨我妈妈为什么帮我抱着个美术班?本来我的学习任务够重的了,报了这个美术班以后,我休息的时间已经没有了。唉!我的命真苦啊。没有办法,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是要完成的,万般无奈,我只好拿起画板画了起来。
房间是静悄悄的,伯伯在客厅里看书,我一边看画册,一边画画,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种坏习惯,一边做作业时,一边要嘴里喊着大人,“伯伯,帮我倒一杯开水。”“伯伯,帮我削铅笔。”“伯伯,我的橡皮没有了。”……伯伯,从客厅到房间,,再从房间到客厅,不停地蹦跑着。“伯伯,你来一下。”伯伯又来到我的身边,问道:“王婧琳,什么事?”可能是我喊多了的缘故,其实我什么事也没有,弄得伯伯莫名其妙。“伯伯,你来一下。”我情不自禁地又喊道。伯伯又快速的来到了我身边,可依然我什么事情也没有。我一边画画,嘴里发着牢骚:“我不想画了!”画板不停地敲打着地面,发出“咚,咚……”的响声,伯伯走过来轻声地对我说:“王婧琳,你的声音小一点,不要影响楼下老师休息,说话少一点,抓紧时间绘画,明天早上还要早点起床。”我心里本来就有火,我一下子把火都发到了伯伯的头上,对伯伯大声吼道:“不讲话,就不讲话!”一个晚上伯伯怎么讲话都不理他。
昨天晚上是我不对,我不应该不尊重伯伯,在这里,我真诚地向你道歉,伯伯,对不起。
1伯牙子期_100字一座山,一江水,一把琴,一颗心。
山川的秀水映着碧绿的江水,和着屡屡琴音,流入你的心中。一边席地而坐,两手随意间,抚出悠闲地神韵,划出恬淡的灵性;一边静耳倾听,微闭双目,思绪穿过小桥流水般的画卷,一般遗世独立的洒脱。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谓之音,莫过于此。
一人故,一琴碎,一生情,一世诉。
乐为知己者奏,知己已亡,留琴何用?心事赋琴,弦断谁听?千古名曲还会响起,可是,谁又能诠释“知音”二字呢?
来源:m.07/2069898.html分享本站内容m.unjs.com,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篇2:伯牙绝弦课文内容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朗读停顿注:“/”为停顿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篇3:伯牙绝弦课文内容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
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篇4:《伯牙绝弦》改写
看着身边这些阿谀奉承的人,我感到了无比的厌恶。自少年一举成名之时,我的身边总是会围绕着这样那样的人,他们总是会来称赞我的琴声是多么的美妙,可是他们之中却无一人能真正听懂我琴声中所蕴含的情绪,罢罢罢,我还是拿着我心爱的琴找个无人的地方去演奏吧。
我独自一人来到了山上,找了一片空旷的地方坐下来,随即开始弹奏起来。我刚一抬头便望见了高耸入云的山峰,我为这此情此景而深感震惊,便把这情景融入到了歌曲之中。嗨,老兄啊,你弹得可真好啊!听你这首曲子,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挺拔,直插云霄的山峰啊!什么,我惊异地转过头来,只见一个衣着虽简朴,双目却炯炯有神的小伙子背上背了一捆柴,看样子是住在附近的樵夫吧。会是他吗?我追寻已久的知己?正当我那怀疑的目光在樵夫身上打转时,他却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似的,身体微微前倾,双手往前一拱,说道:没错,正是在下。在下姓钟,字子期,您也可以叫我子期。这时,我无比的震惊,心想,原来这世界上竟还真有如此懂我的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常与子期在一起谈天说地,虽然我与他才相识了几日,但我们却像相识多年的老友一般。当然,我还是会弹琴给子期听。当我心中想到奔流不息的江河时,他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当我心中想到徐徐的清风时,他会说: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我心中想到渺渺的炊烟时,他会说:善哉!渺渺兮若炊烟!当我……
岁月就这样飞快的流逝着,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子期走了。我顿时痛哭流涕,不禁昏死了过去。在梦里,我看见了他变微笑边向我挥手道别,那神情是如此的轻松自在。醒来后,我又看见了一堆虚情假意,对我嘘寒问暖的人,我不禁又想起了子期,便将我心爱的琴摔碎,并且立下毒誓:终身不再弹琴。
后来,我隐居山林,每年清明或心情烦闷的时候,我都会去子期的墓前,顺便带上一壶陈年醉。
篇5:《伯牙绝弦》改写
古代有位弹琴爱好者,名叫俞伯牙,他受人爱戴,被人尊称为琴仙。
有一天,伯牙带着琴满怀高兴地走出家门。他来到一个无人的地方,湖水柔波荡漾,风姑娘拂过树梢,柳树纸条随着风儿在摆动,隐隐约约传来鸟儿动听的歌唱声,也许是伯牙的琴声太迷人了,把远在千里外的大雁都纷纷招来了。
不知是哪阵风,把热爱琴的钟子期也带到了这儿,悠扬的琴声延伸到湖对岸,把钟子期深深陶醉了。
伯牙弹琴时,心里突然想到了巍峨的高山,钟子期似乎明白他的心意,夸奖道:弹得如痴如醉,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里又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十分迷恋,不假思索道:好好好,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无论伯牙心里想些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说出他的心意,这世间难求知音啊,伯牙终于找到了他的知音——那就是钟子期。子期应故死后,伯牙认为在这五彩缤纷的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虽然伯牙和子期只是一面之缘,但是知音难寻啊!好不不容易才找到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知音,偏偏他却应故而去世了,伯牙能不伤心吗?是的,有何物能和知音相提并论呢?伯牙悲痛万分,他摔破琴,扯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了。
是啊,真正能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才能称得上知音。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啊!
篇6:伯牙绝弦免费课件
伯牙绝弦免费课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篇7:伯牙绝弦改写
我叫俞伯牙,生活于春秋时代,官至上大夫。我还精通琴技,每天都有一大堆人一脸讨好地说:您的琴技真好!要不就是:若您的琴技在天下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可是全国上下的人都不了解我曲中所蕴含的意思。我便出门游历,以望能觅得知音。
我来到了一处山林的'悬崖上,弹了一首《高山流水》。一个山村樵夫听后说:好啊!我投以不屑的目光说:你也能听懂我弹的曲子?那个山村樵夫说:当然!我又弹了一首关于芳草的曲子,他说:善哉!萋萋兮若芳草。我又弹了一首关于清风的曲子。他说:善哉,徐徐兮若清风。我相信了他能听懂我弹的曲子,当下欣喜若狂。但我突然认识到自己有失礼数,便对他行了一个揖礼,他也对我行了一个揖礼。我说:你贵姓?他说:免贵,姓钟,字子期。
我们当下就成为了知音,一起谈天说地,讨论琴技。不久,晋国有事发生需我回去。我很清楚,自己这一走就是一年,便留书信一封。第二年,我来到了信上约定的地方,却不见子期兄,只见一块墓碑。我跑到墓边发誓:我俞伯牙至死也不再弹琴!立完誓言,我在钟子期的墓前猛然将琴摔破。
在我走之前,我留了一首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篇8:伯牙绝弦改写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题记
借问人间愁寂寞,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异,明月请风酒一樽。人生漫漫,友人常在,知音难寻。群在人郡煕攘的洒馆里,一位男子在中央抚琴,所有人都在听着。这时,一个人叫到:伯牙兄,你这弹的是什么呀?我怎么听不懂?另一个人也叫着:说好琴弦,怎么变成琴鬼了?顿时,酒馆人声鼎沸,到处骂声,唾弃声余音绕梁那个俞伯牙的人狼狈她出了酒馆。
俞伯牙回到山中,闷闷不乐地说:为何从末有人听懂我的琴声?他心里愁苦悲上心来,便操起了琴。
正弹到高潮处,他望见远处有一人影,很沉醉的样子,。他猛然一惊,一不小心用力过度,拍的一声琴弦断了。
我有惊喜,又是疑惑,使走单询问,原来那人的名钟子期,是个框大,伯乐心中不免不生疑,便坐下断继续抚琴弹时,他想到了高山,子期琴声如泰山屹立,他想到流水,子期道琴声如汤汤初七流。伯牙很激动,上前拉拄子期的手,叹:知我者,子期也!他们在一起无所不聊,话很投机,离别时,他们约定中秋时节再到此处相逢。
一岁不到,有一天一个人来到山上,告诉伯牙,子期已不幸生病离世,临死所说要在中秋之前将葬在伯牙屋旁。牙柏悲痛欲绝,摔碎了自己心爱的琴,祭尊知己终生复不再弹。
八月十五那日,伯牙独自来到山中,见花依旧,不禁触景情,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景物依旧,人事全非。三尺瑶琴而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人生苦短,短音难求啊!
篇9:《伯牙绝弦》主要内容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伯牙绝弦》主要内容【2】
伯牙最擅长弹琴,钟子期有很强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篇10:伯牙绝弦主要内容
学习了三年,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 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万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成连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非常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 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在《列子》和《吕氏春秋》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
篇11:伯牙绝弦主要内容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第二年中秋再见面,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本文通过讲述了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可以体会到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告诉我们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啊!
篇12: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
本节课我围绕“伯牙为什么绝弦”这个大问题组织教学。我的教学思路是:
第一步,帮助学生读通古文,读准节奏;
第二步,帮助学生读懂古文,理解全文大意。这篇古文比较好理解,所以我重点在教给学生自学古文的方法以及一字多义与同义不同字的教学上。
第三步:引导学生体会知音之间的深情。这一步,我采取了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伯牙的琴声展示的想象,指导朗读,钟子期怎样赞叹。模仿文中的句式进行创作,将钟子期与伯牙其他朋友做比较,想象伯牙与钟子期在一起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会他们俩是真正的知音。
第四步:知音离去,引导学生体会伯牙内心的痛苦,从而理解伯牙为何绝弦。这一步在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伯牙与钟子期的'深情基础上。我也进行了课文拓展补充伯牙为追悼钟子期写的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知音之间的深情,体会到知音难觅,那么此时学生就完全理解了伯牙为什么绝弦。
最后,背诵课文,达到积累的目的。
篇13:《伯牙绝弦》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共5句话,第1句总起,第2、3、4句顺承而下,第5句急转而合。
【说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说学情】
学习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老师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说教法学法】
本课内容比较短小、浅显,因此,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 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说教学流程】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音乐引路,揭示课题→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深入探究,理解课文→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一)音乐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ABCC式的词语练习,丰富孩子的语言积累,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和说话训练铺好路。课伊始,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从而很快地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深入探究,理解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朗读理解、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交流自己的理解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不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升华总结:志向也懂,情怀也懂,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人就叫──知音。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古诗和名言名句;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
篇14:伯牙绝弦读后感
《伯牙绝弦》是一个“文言文”,讲述了伯牙从找到知音又是去知音的传说故事。
伯牙在提起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听了,就说:“啊,好像有一座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们眼前!――”无论伯牙像弹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想钟子期这样了解他的知音了,接摔断了琴,再也不弹琴了。其实伯牙也是太冲动了,也太重情谊了,要不然他也不会那样着急把琴摔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世界那么大,总会有第二个“钟子期”的,即使很辛苦,为了自己以后的快乐生活,也一定要努力寻找,总会找到的。也许,博雅也哟与他的想法,我认为伯牙的心灵太脆弱了,的确,知音难觅,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知音,有突然失去了,谁能接受呢?也没许他不想再去忍受那种没人理解它的痛苦日子里的寂寞,才断绝琴弦了把。我认为不因该这样,万一又在以后一些日子了有遇到了一个知音呢?一定要在生活这座“迷宫”里去努力寻找第二个“奶酪”。我想,失去始终是失去了,如果是永远失去,那就无法挽回,要化悲痛为力量,才会更上一层楼。所以,不要停留在痛苦的时刻,抛出痛苦的杂念,认认真真过好么一天,只要心中有信念,有去朝着新年的方向不断努力,那么信念就会变成现实!
篇15:《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DDD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 ――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有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简单交流,“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让孩子想象出来优美的意境,用心读出这些词语的声音、画面、味道,感受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美读和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点评:教学有时间――课堂时间一般是40分钟;教学无时间――凡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资源对学生都起着教育教学的作用。此时,老师在课前,看似无意却实属有心的安排了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词语交流,用想象意境读 “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这些词语,将学生的思绪、情感,学习的氛围带入到了课堂的学习中。)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风景画,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教师介绍: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点评:音乐的引入已逐渐成为了语文的一种教学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此时,学生由课前的读词想意境的美,进入由音乐引进的本课的主题《高山流水》记载的千古佳话――伯牙绝弦,学习的意境非常美。这样的导课非常自然,课前课始美境一体。同时,这样的教学意境潜意识地为本文后面要呈现的悲壮做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 ”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又理解了志和念的同意不同字。重复中有对称,凝炼里有变化,古文就是这样简约而不简单。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知音!
师: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他们就是一对真正的――知音。所以才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视频,读《警世通言》,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
师: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 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同学们用心地读吧,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的心中。
至此,从开始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知音情深的描述,从古唱到今。
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让人动容,郭老师也特地选了两本描绘朋友间情谊的书送给大家,想读吗?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吧!老师的语言更能荡涤人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读、去思、去交流。
八、说板书
伯 牙 绝 弦
善鼓 知 音 情 深 善听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16:《伯牙绝弦》文言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译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
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伯牙绝弦?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 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 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朗读停顿
注:“/”为停顿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篇17:改写《伯牙绝弦》
俞伯牙是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琴技高超,钟子期则善于听琴。伯牙有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便抛弃了愁闷,整日与钟子期为伴。
有一天,伯牙与钟子期在高山上游玩,忽然,天上的乌云聚集起来,天立刻变得阴沉沉的,从第一滴雨点开始,很快便下起了倾盆大雨。伯牙心中不悦,望空中像蒙了一缕轻纱似的,朦朦胧胧;山上的绿树、石头被雨洗得焕然一新,这景色甚美。俞伯牙想:我正愁没事干,何不把这美景用琴声表达出来?于是,伯牙把瑶琴搬来,坐定后,伯牙一挥巧手,这雨、这山、这美景全都化作美妙的音符,从伯牙的手中流淌出来。钟子期陶醉其中,叹道:“好啊,高峻的.样子像见到了泰山!”俞伯牙大悦,听见山上岩石缝中潺潺流水声,又发灵感,高山巍峨之声变成了哗哗流水声。钟子期闭眼倾听,不觉心旷神怡,说:“妙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看到了江河!”伯牙微笑着想:我所想的,我所弹出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真是我的知音啊!
时隔几年,伯牙未能与钟子期相见。今日,伯牙赶去看望钟子期,未料见到的却是钟子期的墓。伯牙热泪长流,悔恨交加,悲痛万分。于是,他操起瑶琴,最后一次为钟子期弹奏一首曲子,边弹边高声吟诵——“……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唱完,伯牙高举瑶琴,重重地摔在地上——弦“崩”地一声断了,瑶琴摔成了碎片。伯牙在钟子期墓前高声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篇18:伯牙绝弦说课稿
今天我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课前我进行词语铺垫,谈话导入课题。先领学生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出示几个这样的词让学生读。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初读感知,读出节奏这一环节。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3.小组展示读,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4.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细读文本,感悟知音这部分,我将“绝弦”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大意。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使学生深入理解“绝弦”的含义,通过设置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体会知音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和伯牙、子期之间的默契。通过仿句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词语运用能力,又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
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体会这时的伯牙心情怎么样呀?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对痛苦、绝望的伯牙说些什么吗?安慰他、鼓励他?升华了感情,让学生深悟绝弦高深境界。
篇19:《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
三、教学难点:目标3
四、课前准备:课件、音乐欣赏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文言文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伯牙绝弦
同学们,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呤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大屏幕出现课题《伯牙绝弦》)
2、释题――大屏幕出示
“伯牙”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绝:断绝。“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的故事。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以此为题,直接点出课文内容,简洁明了。
(二)教学设计
1、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
⑴反复朗诵。⑵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大屏幕出示)文言文在节奏和重音的读法。(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
3、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讨论回答)
4、感知内容。
⑴文言文写了谁和谁(板书:伯牙、子期)。他们俩互为什么?什么是“知音”。
⑵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板书:善鼓琴 善听,所念必得。
5、品读体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6、口味知音之情。
正当伯牙为遇到知音而高兴时,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伯牙悲痛欲绝。难一句话表现了伯牙悲痛的心情呢?(齐读)板书:绝弦之死
伯牙为什么把琴摔了,终身不弹琴?(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板书:知音难得。
7、深悟知音。
⑴为了追悼知音,伯牙写了一首短歌(大屏幕出示短歌)
师领读,学生齐读。
⑵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答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听的乐曲。曲名叫《高山流水》,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曲子。
⑶听完曲子你感受到什么?你们是从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画面去感受的,你们感受到伯牙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了吗?你们感受到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智慧了吗?
8、升华感悟
⑴读完这课,你们有什么感受?
⑵小结
⑶请学生收集到古今交友名人名言。老师出示大屏幕的名人名言。
学生齐读。
9、有感情背诵文言文。
【伯牙绝弦作文】相关文章:
1.伯牙绝弦翻译
2.伯牙绝弦课件
3.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4.伯牙绝弦教案
6.伯牙绝弦听后感
8.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10.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