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单元作文>人教版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2024-07-21 07:31: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小之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人教版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人教版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人教版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篇1:三下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一、老师用谈话式引入:

师:①你们喜不喜欢我上课?

生:②我们非常喜欢吴老师来上课。

二、引入正题:

师:我们写过哪些作文?谁来?_______?

生:我来:写过:写人、《我的爸爸》、《我的妈妈》、写事、写景(物)、《我的书包》、童话

师:你真了不起,竟会写那么多文章,既有写人写事,又有写景,还有编故事。

师:那么作文时,是怎样把话说清楚?比如,写人,抓住什么来写?

生:写人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学过的知识记得那么牢,来把掌声送给自己送给同学。

师:请看老师刚发的两篇作文,看看它好在哪?

生:看

师:问:第一篇好,还是第二篇好,好在哪?

生:写。老师辛苦用事例写具体了

板书:内容具体把话说清楚

全班同学读板书。

其实无论写哪一类文章,要想把文章写好都必须做到:

内容 具体 把话说清楚

三、出发习作要求:

师:让学生读要求:

师:作文要求什么?是写什么的作文?

生:可写人、写事……

师:提示:人:亲人、朋友……

事:有趣、难忘、快乐……

景(物):一个地方、动物、水果、蔬菜……

师:让学生同桌交流

最向写的师什么?把你要写的填上去?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一块评)

四、小结:

师:今次习作师自由的作文:

一定抓住把写的内容写具体,把话说清楚

师:同学们今堂课表现挺好

1.第八次教学设计

2.第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3.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4.八下四单元教学设计

5.百分数单元教学设计

6.现代文阅读单元教学设计

7.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

8.《教师口语与普通话》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9.作文《自我保护》教学设计

10.小学想象作文的教学设计

篇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家学内容: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一)

教学内容:

课本P9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颜色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用不同的图可以拼出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字卡片,你能拼出什么数呢?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1题

[设计意图]: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数学广角(二)

教学内容:

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篇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青川县关庄镇中心小学  杨春燕

教学目标:

1.品读、背诵第九自然段,从字里行间感受音乐之美。(重点)

2.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难点)

3.听乐曲尝试语言表达和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欣赏音乐《月光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这首曲子就是传说中的《月光曲》,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谁来说说?从课后的“资料袋”中我们能够知道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后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任何伟大的音乐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月光曲》,感受《月光曲》!

二、品读《月光曲》,感受写法。

1.我们知道《月光曲》是一首曲子,文中哪些语段是对这首曲子的描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勾画出来。

2.大家都认为《月光曲》就藏在文章的第9自然段中是吗?平常我们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曲子的美妙呢?( “宛转悠扬”“悦耳动听”“余音袅袅”或者“绕梁三日不绝”。)第九自然段中有这样的描写吗?(没有) 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月光曲》的旋律之美呢?请同学们把第九自然段自由地、有滋有味地读上两遍,然后我们再交流,开始。

(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看着同学们如痴如醉地沉浸在阅读之中,老师不禁想起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把你的享受分享给大家吧!

(2)谁能用语言来说一说这首《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平缓--激昂)说得好,相信你读得更棒!把你的感受送入句子中,读给大家听。

(3)读得好,同学们,听着他的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月光曲》的旋律,这是什么样的旋律呢?如果我们用一条线来表示,这条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把这条线画下去。(指学生上台画)

(4)我们来看看他画的这条线,你来告诉大家这样画的原因是什么?

一开始,月亮刚刚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然后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接着是波涛汹涌。(相机指导学生板书:微波粼粼,风卷浪涌,波涛汹涌。)

(5)曲子的旋律在变,月光下的海面也在变,谁能通过朗读,再一次把月光照耀下的大海展现在我们面前?(指学生读)你真会读书,读出了音乐的旋律。来,让我们再一次读出《月光曲》旋律的变化,预备,起!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随机给予指导)

2.想想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于是在兄妹俩的想象中,这一首《月光曲》中出现了微波粼粼的--大海,出现了皎洁的--月光,出现了--轻纱似的微云,出现了--咆哮的巨浪,雪亮的浪花……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汇成了有声的音乐,使有声的音乐汇成了有色的画面,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月光曲》啊!作者就是用联想这种方法,向我们再现了《月光曲》的魅力。【板书:联想再现魅力】

3.从《月光曲》的旋律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贝多芬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呢?让我们静下心来默读这段话,感受音乐家的情感。(学生默读)

谁来谈谈贝多芬在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平静--感动--激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家的情感与乐曲的旋律是紧紧融合在一起的。当贝多芬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情感就油然而生:(音乐起,师引读)

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种心灵的感受,音乐,使我们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不停,生齐背)

二、拓展阅读贝多芬和《致爱丽丝》,再悟写法。

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齐读: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他还曾经为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姑娘谱写过一首曲子,帮助小爱丽丝满足了她爷爷临终前一个美好的愿望,请阅读补充材料《贝多芬和〈致爱丽丝〉》。

1.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致爱丽丝》这首曲子旋律是怎么样的变化?(轻松悠扬)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旋转”) 带着你的感受,读出相关语句。

2.那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感受到什么?他是通过什么感受到的?(自由、快乐,碧绿的山和茫茫雪峰;通过想象和联想。)

三、拓展阅读《二泉映月》,三悟写法。

1.贝多芬用音乐使一位老人实现了他美好的愿望,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高尚情怀。的确,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用音乐向我们诉说着一种诗意的美丽,这种美丽历经两百多年而依然灿烂!无独有偶,在中国,同样有一位伟大的音乐家,面对那皎洁的月光,演奏了一首同样伟大而流传至今的曲子,请听!【播放《二泉映月》】

告诉老师,从这首曲子中你听出了什么?(凄凉、坎坷、悲哀、怀念。)

2.这首曲子叫做《二泉映月》,它的作者叫作阿炳,阿炳是谁?他为什么创作出这样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补充材料《二泉映月》,相信用心读的孩子能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

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预设1:双目失明、生活贫困:

预设2:他的身世很悲惨。

预设3:虽然阿炳历经苦难,但是他没有被苦难压倒。你从哪里知道的?(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你的情感还在内心,没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们再来读!)

他多么希望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

(师生引读课文第五节“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

3.旋律的变化表达了阿炳什么样的情感?引起了作者怎样的联想?

(仿佛看到了二泉优美的月夜景色。听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听到了阿炳热爱美丽富饶的家乡。听到了对亲人的怀念。听到了阿炳在思索他走过的人生道路。)

(阿炳在和困难作斗争。阿炳遇到了挫折,他在不断努力。阿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孤身一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里,拉起了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什么?(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独慢慢地远离了他。)当他因双目失明而对这个世界视而不见的时候,拉起来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说得好!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读--

(生读: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所以在这首曲子中,不仅有凄凉、坎坷、悲哀、怀念,还有--温暖、光明、希望和爱。

音乐家用声音来表达他们的情感,(画家用图像、作家用文字、舞蹈家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他们爱憎、彷徨、快乐、悲伤,表达他们对底层大众的悲悯和对光明的向往。

四、创设语言情景,加强语言运用。

1.古人说过这么句话:“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惮机。”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窗前所呈现的景物,哪怕是天上飘过的浮云,地上的草木,只要你能够加以联想和想象,就能依此而生出自己的情感和体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下面这段音乐,看你能联想到什么?把你的联想形成一段文字表达出来。【赏听《森林狂想曲》】

五、回归主题,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柔和抒情的《月光曲》,欢乐明快的《致爱丽丝》以及凄凉委婉的《二泉映月》。音乐是流动的线条,文字是无声的语言。我们通过联想,让音乐透过文字蔓延在我们心中;正是我们的想象,使无形的声音在我们的心中变得有声有色。想象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带领我们超越以往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成为我们知识进化的源泉!

六、板书设计。

补充内容:

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野花遍地。山脚下有一股涓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泉边赏月。天上明月高悬,水面月光如银,师傅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边。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抚弦,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明月……

从此,这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便回荡在无锡的大街小巷,传遍整个神州大地。

贝多芬和《致爱丽丝》

在一个寒冷的圣诞夜,贝多芬在街头散步。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女孩儿,哭着从教堂那边匆匆走来。“小姑娘,什么事使你这么伤心,我能帮助你吗?”贝多芬走上前问道。小女孩儿看了看这位好心的先生,向他诉说了伤心的原因。

原来,小女孩儿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得厉害。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爱画画儿,爱听音乐。他把卖画挣来的钱都分给了周围的穷邻居,而他自己却穷得只剩下了一架旧钢琴。现在他病了,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小女孩儿刚才去教堂,就是希望老爹的愿望能实现。

贝多芬被这一切感动了,他随着小爱丽丝来到雷德尔老爹家。就在那架旧钢琴上,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地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出了一首轻柔、美妙的曲子。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带着淡淡的当地特产咖啡的味道,还有阿尔比斯山清脆的碧绿和茫茫雪峰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地弹奏着,感觉好像自己的灵魂在飞翔……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森林,听到了鸟儿的歌唱。那时大海,还有远处的帆,美妙的阳光……爱丽丝,你找到了一位天神,他带我找到了天堂的路……”在这个美好的圣诞之夜,老爹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在钢琴曲中看到了他向往的森林和大海。

后来,贝多芬把这首曲子取名为《致爱丽丝》。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童年的问号》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基础阅读课)

学习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30、我是什么》主题丛书《童年的问号》

学习目标:

1、借助多种朗读方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水的神奇,并乐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与人类有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云)

(2)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雨) 师:小朋友猜谜语的本领可真高,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是谁呢? (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1.师指课题问:瞧!我是什么呢?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生反馈答案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品读课文

(一)朗读感悟第一至三自然段。

1.可爱的小水珠呀,它还会变魔术呢?就让我们看看小水珠都会变成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3自然段,找出小水珠变成了什么? (汽 云 雨、雹子、雪 )

2.小水珠能有这么多变化,真神奇!那它是怎样变的呢?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呢?(出示句子: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 多神奇呀!谁能读出它的神奇?指名读,齐读。

3.“汽”又是怎样变成“云”的呢?谁来读读汽变成云的句子?(指名读) “云”多像一位爱美的小姑娘啊!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了? (有时候穿着白衣服,有时候穿着黑衣服,有时候又把红袍披在身上,早晨和傍晚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这样美丽的姑娘你喜欢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读出对她的喜爱吧! (自由读、指名读 、齐读。)

4.飘浮在空中的云还会变呢?你是喜欢他变成雨、雹子还是雪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吧!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带上动作读一读吧。

5.同桌加上动作互相读。

6.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谈读的感受。

(2)出示图片,结合图片,带感受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读一读第4自然段,看看水有哪些脾气呢?

2.反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在反复练读中体会水温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

3.水的脾气时而温和,时而暴躁,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水的脾气。(出示课件)

4.同学们,了解了水的脾气,你想对她说点什么呢?那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句话,看看人们是怎样管理它的。 交流:人们都想出了什么办法来管理它的? (课件展示)

总结 :勤劳智慧的人们想出各种办法来治理它,让我们能更好的利用它,更要节约用它。

(三)演一演,背一背。

1.请出代表“水、汽、云、雨、雹子、雪”的六名同学上台表演读,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动作。

2.背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围绕主题,拓展阅读。

《童年的问号》

1.小组合作读一读,划出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交流展示。

3.组内交流,读后有什么感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抽生读,合作读)

4.你有哪些美丽的问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总结、作业。

正是因为有了水,我们的世界才美丽!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保护水资源出一份力,向家人宣传保护水资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名节水小卫士!

[《童年的问号》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基础阅读课)]

篇5: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

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课前组织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内容,让学生记录实验情况以及探究结果,并从中应道学生如何由实验来分析铁生锈的条件、防锈的方法。

关于金属资源保护的教学,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强烈感受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并结合“调查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废旧金属回收的意义,并积极主动去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对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的介绍,让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以便于让学生懂得要保护金属资源。

[重点难点]

重点: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

难点:对铁的锈蚀防护的 “活动与探究”的结论的辨析归纳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锈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owerPoint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题内容;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钉锈蚀”实验,观察并记录铁钉锈蚀情况。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

[教学过程]

二、金属资源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人类每年要向自然界索取数以亿吨计金属。然而,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据估计每年全世界因生锈而损失的铁就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所以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重大问题。

[学生]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的锈蚀条件的 “活动与探究”,完成实验报告。在课堂上回顾实验步骤,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与学生探讨设计的目的并对学生的设计给予评价。

汇总实验如下――取5枚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5支试管中进行下面实验:

在试管1中加入稀硫酸溶液,浸没铁钉后,倒去溶液。

在试管2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使铁钉一半浸没在溶液里。

在试管3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棉球上。

在试管4中注满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塞紧橡皮塞。

在试管5中加入少量干燥剂(碱石灰),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

(注意)试管5需要事先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教师]提问:通过探究小结使铁制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小结:1.导致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水和氧气同时存在;2.加速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酸或者氯化钠。

[教师]了解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才能知道如何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因为如果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能防止铁制品的锈蚀。

[学生]讨论得出防止铁制品锈蚀的建议: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教师]引导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分析: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什么防锈措施?

[教师]简单介绍一些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1.“穿外衣”――加一层保护膜。

如:刷漆、涂油、电镀、烤蓝

2.“增强体质”――改变其自身的内部 结构(合金)。

如:不锈钢、不锈铁

3.改变腐蚀环境 通过具体数字,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分析结束后进行小结,有利于学生把握实验的关键,培养学生实验中认真、细致、严谨的实验态度。

防锈方法的确定,可以结合第七单元学过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运用知识的思路:了解反应的条件――促进或破坏反应的条件――达到某一目的。

(二)金属资源保护

[教师]金属的防腐可以有效保护金属资源。

[学生]讨论:既然金属资源丰富,为什么还要保护金属资源呢?

[教师]课件展示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和我国金属资源概况。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防止金属的腐蚀;

金属的回收利用;

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如废金属回收、电子垃圾的回收、废电池回收等等。

[学生]汇报交流,积极探讨金属的回收利用。 让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金属资源:丰富与有限。提高学生的资源意识。同时利用金属资源的回收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金属回收的活动中去。

[板书设计]

二、金属资源的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实验报告: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水和氧气

3.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二)金属资源保护

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1.防止金属的腐蚀;

2.金属的回收利用;

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1.三下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2.第八次教学设计

3.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4.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

5.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的通性 pH教学设计

6.九年级化学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7.现代文阅读单元教学设计

8.百分数单元教学设计

9.平面向量单元教学设计

10.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

篇6: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除一个语文园地外,一共选入四篇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是精读课文;《夸父追日》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二是积累生动的语言;三是拓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建议: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祖国优秀文化热爱之情。

文本充分话,通过朗读、讨论、复述课文等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想象力,逐步提升人文素养,营造阅读氛围。

营造神话阅读氛围,教师适当推荐课外的童话神话类读物,阅读提前。

提供阅读书目: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西游记》 《白蛇传》

《封神榜》 《孟姜女哭长城》

《宝莲灯》 《八仙故事》

《女娲造人》 《田螺姑娘》

《盘古化生万物》 《三戏海龙王》

《精卫填海》 《牛郎织女》

《愚公移山》 《嫦娥奔月》

教学过程:

1、在故事讲解中理解诗意。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前者蕴含着一个节日,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传说中隔着“天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乞巧意思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嫦娥》一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

建议把学古诗和阅读神话故事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想象其中的意境和情境,在有关的情境中理解事情,表达感情。

2、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为了迁移而学。

《西门豹》这一课,不论是从篇幅还是从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难度非常之大。那我们本着让“文”为学生服务,文让学生读懂即可的原则。教学时,花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把这个故事与同学们合作一起演一演,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课文内容学生易于理解。分成两块教学:(1)做一份调查报告,关于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烯少的原因(与同学一起合作完成)(2)把问题的设计尽量贴近三年级的学生,“西门豹不是权利很大吗?派兵把官绅、巫婆抓起来不就行了吗?”西门豹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方法妙在哪?(3)设想一下,岸上的人看到事情经过会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对像说一说。(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来定)

3、《女娲补天》:抓住夸张的想象力,抓住想象的大胆和神奇,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人们的情感也附着在他(她)的身上。一方面是神奇、夸张的想象,一方面是表达造福人类,让世界更美好的思想感情。借助想象能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得到感悟。

体会神奇、夸张的想象力:

从两方面去引导:作者描写的夸张(天塌、地裂、烈炎、洪水……);女娲的神力(创造人类、神火冶炼五彩石、补天……)

女娲找石头: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女娲找五彩石找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找得很辛苦。

生:我觉得她找五彩石历尽千辛万苦。

师:哪些词让你感觉到了这种艰辛?拿笔把它圈出来,再读读,试读时强调这些词儿,读出她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这些五彩石。

指名学生读,读好“忙了几天几夜”“又找啊找啊”“终于”这三部分。

师: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女娲在山上找石头的情景了,你看见了吗?你看见了什么时候?女娲来到什么地方?怎样地找石头?

生:天黑了,女娲来到一片树林里,她找啊找,看到了一块红石头,她高兴极了!

生:天刚亮,女娲又来到了悬崖边,这里乱石成堆,女娲一块一块地搬开乱石,寻找起来。

生:女娲来到溪水畔,溪水哗哗地流淌,冲刷着溪底的沙石,突然,女娲眼睛一亮,她看到了她正要找的蓝石头,她喜出望外,心里想,人们有救了,太好了。

生:为了找全石头,女娲顾不得休息,她又来到了一眼泉水旁……

师:是啊,为了早点找齐五彩石,为了早点让人们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女娲历尽辛苦,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齐再读这两句话。

展开的教学过程有清晰的层次感:自读初步感悟;聚焦词语诵读;想象情景再读。

4、《夸父追日》放手让学生自学:

(1)自学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读懂课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神话的想象的神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即可。

本单元结束,进行神话传说读书会:

1、把课内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搜集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活动。

2、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故事大王”,为学生授予荣誉称号。

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把语文园地八口语交流、习作以及成语故事这三块融于其中,减少了课时又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一举多得。

篇7: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l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

l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生字卡片

l 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给大家猜一个谜语,看谁最聪明。

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雨)

2、和老师一起写“雨”,你能帮“雨”找找好朋友吗?

3、板书:雨点。今天我们就要和小雨点一起作一次有趣的旅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效果。

(1) 认读生词(小小火车谁来开)

(2) 认读生字(小小老师在哪里)

3、学生再次读课文,思考:你和小雨点落到了哪些地方?

(1)指名答。(板书: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2)你能把刚才四位小朋友说的四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吗?(引导用“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说话。)

4、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

5、师:雨点来到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表现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们一句一句来读,好吗?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对诗歌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用“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句式,说清了诗的大意,把感知课文与听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又用“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了句式的转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同一意思可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三、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字音。

2、本节课,我们学了几个有三点水的字?

“海”这个字请小朋友注意右边“每”的笔顺。

“洋”这个字怎么记呢?教学新偏旁。

睡:上节课老师已经教过,这叫“眼目旁”,跟读两遍。

散:右边的偏旁是“反文旁”,跟读两遍。

觉:偏旁是下面的“见字底”,跟读两遍。

步:上面的叫“止字部”,让学生认读两遍。

3、从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呢?学生各抒己见,师提醒以下的几个生字。

步:下面不要写成“少”,多出一点来。

睡:重点指导右边的笔顺。

4、自学课后的笔顺表,描红。

四、指导写字。

散:左右等宽。

跑、跃:左右等宽,足字旁略微比右边的部件短一些。

睡:右边的第二笔横写长一些,第三笔横略长些,第一笔横写得最短。

1、师范写“散、睡”,生描红。

2、生描红,临写生字,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卡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雨点》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请大家打开书,翻到P21,我们先来读读生字卡片,比比上节课谁学得好。

学生做的生字卡片展示,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同时表扬预习卡片做得好的同学。

(相机引导学生注重预习并指导学生预习时做卡片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认读生词。(屏幕出示)

①小老师领读。

生字学得都很棒,词语学得怎样呢? 谁愿意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真是一位优秀的小老师。字音准确,声音响亮。)

②指名读。(请几位学习较落后的同学,以准确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3、整体感知:雨点都落到哪儿去了?(用“——”画出)在那儿做什么?(用“···”画出来。)

指名答。(板书:池塘 小溪 江河 海洋)

出示学生的标注,订正。

(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

今天我们就随着雨点做一次愉快的旅行。

二、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句。 池塘

1、看图理解。

(1) 现在,我们来到了池塘。(多媒体播放:池塘画面)雨点娃娃轻轻地从空中落下来,它落进了池塘里。它在池塘里干什么呢?(板书:睡觉)

(2)小雨点为什么一到池塘就睡觉了?

学生自由讨论。

(3)是啊,平静的池水一动不动,小雨点就是在这样的池塘里睡觉的。它现在的感觉怎么样呢?你有过这样舒服的感觉吗?

小结过渡:小雨点就这样在这静静的池塘里睡的好香啊,我们不能吵醒它,轻轻地读好吗?

2、指导有感情朗读第1句。(注意读书姿势)

先自己练一练。谁来读?(指名读)

(二)讲读第二句。 小溪

小雨点又来到了小溪里,看(多媒体播放:小溪画面)——小溪从山上流下来,唱着歌流向远方,溪水里还有小鱼儿在捉迷藏呢!

1、小溪和池塘有什么不同?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就像在干什么?

2、理解句子。

(1) 雨点落进小溪里还在舒服地睡觉吗?(出示动画,板书:散步)

(2) 你散步过吗?感觉怎么样?

(3) 为什么小雨点来到小溪里就散步了呢?

小结: 是啊,溪水缓缓地流着,小雨点就跟着小溪水一块儿散步呢,你看它多悠闲自在啊!应该怎么读呢?

3、指导朗读。

先自己练一练,指名读 ,齐读。

(三)讲读第三句。 江河

1、雨点还到了江河里,看——(多媒体显示:长江画面)教师解说江河。

江河与小溪又有什么不同呢?生讨论。

2、理解句子。

(1)雨点来到江河里,又有什么活动呢?(板书:奔跑)

(2)奔跑与散步有什么不同吗?

3、指导朗读。

你能读一读让大家感觉小雨点是在江河里奔跑吗?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他有没有读懂。评读。齐读第3句。

(四)讲读第四句。 海洋

1、雨点又来到哪儿了呢?(多媒体出示)这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无边无际,波涛翻滚,一浪高过一浪,大浪一次一次地扑向灯塔。

2、理解句子。

(1)小雨点落进大海中,又在忙碌些什么呢?(板书:跳跃)

(2)小雨点在大海中为什么会跳跃呢?

3、你能读出这种跳跃的感觉来吗?

小结:今天我们也跟着小雨点作了一次愉快的旅行,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喜欢就读好它。

三、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朗读。

听录音,看书跟读,自由练习,指名读。

2、练习背诵。

这么有趣的课文,愿意背下来吗?

(1)为了背好课文,我们先想想雨点都到了哪些地方?做了什么?看,谁来试试?

出示填空

雨点在池塘里

雨点在小溪里

雨点在江河里

雨点在海洋里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跃

3、看着屏幕动画图片,试着背诵课文。

同座位互背、指名背、评议、全班齐背(自由加动作)。

四、拓展练习

1、课文我们已经学懂了,你们注意观察过吗,你还发现雨点会落在哪些地方?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

2、多媒体显示:雨点落进雨伞、荷叶、大树上的画面。

3、(出示:口头填空)

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__________;

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__________;

雨点落在大树上,在大树上__________;

雨点落在______,在_______________。

4、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学生互相讨论。

5、小小雨点不仅活泼可爱,还是人类的好朋友呢,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的大自然才变得如此的多姿多彩,请看(出示儿歌,生齐读。)

雨点

雨点落在花丛里,在花丛里唱歌。

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跳舞。

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滑行。

雨点落进喷泉里,在喷泉里洗澡。

雨点落进树林里,在树林里捉迷藏。

总结:是啊,小雨点来到哪儿,就把欢乐带到哪儿,小朋友们要好好地保护好它们的家呀,千万别把它们弄脏了。

l 板书设计 2、雨点

落进

池塘 睡觉

小溪 散步

江河 跳跃

海洋 奔

5 秋姑娘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种新笔画。

3.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凉爽”、“甘甜”、“面庞”等词句的意思。

4. 通过读文,了解秋天的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等变化,体验寻找秋天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秋天、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5. 通过观察、想象、表达、朗读,感受秋天的美。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在朗读中体验寻找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表达、朗读,感受秋天的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小朋友爱交朋友吗?今天,有一个漂亮的姐姐来了,和她打个招呼吧!(出示)

秋姑娘图片

2. 你知道她的名字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相机板书课题:秋姑娘,指名读。正音:“娘”是鼻音,单独读的时候读第二声niánɡ,在这个词当中要读轻声,咱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秋姑娘。(出示)

qiū ɡū niánɡ

秋 姑 娘

3. 咦,秋姑娘哪儿去了?哦,她和小朋友捉迷藏呢,藏哪儿了?

请小朋友打开课本,到课文里找找吧。

【设计意图:富有童趣的语言,色彩缤纷的画面,让学生对漂亮的秋姑娘产生浓厚的喜爱之情,对课文的学习也产生了强烈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 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哦!

2.检查生词朗读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1)小朋友们,课文里有一些生词宝宝,你们能读好它们吗?(加拼音)(出示)

清香 凉爽 小虫

甘甜 美丽 脸庞

来了 月亮 风儿 地方

①自由读。

②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生字的读音?教师相机正音:“清”是后鼻音;“爽”、“虫”是翘舌音;“了”、“儿”、“亮”、“方”是轻声。(不同颜色标注)

③生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看,这些词语写得多美呀,你会读吗?(出示)

凉爽的风儿 桂花的清香 甘甜的果实 小虫的歌唱

圆圆的月亮 美丽的脸庞 火红的枫叶 漂亮的衣裳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的”读得轻一些。

②指名读、齐读。

过渡:词语读准了,我们就能把课文读通顺了。

【设计意图:多层次、有重点的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使学生对词语字音的掌握更加牢固,为课文朗读打下基础。】

3. 认识标点,读通课文。

(1)首先让我们来复习两个标点符号:一个是逗号,表示一句话没有说完,但是要稍微停顿一下;一个是句号,表示一句话已经说完了。看到句号,就知道是一句话。

出示课文,数一数句号,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句号呀?(三句)

(2)接着,我们认识一个新的标点符号——问号,当你不明白一件事的时候,就可以问问别人。一个问号也表示一句话。

现在,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四句)

过渡:下面,让我们借助拼音来一句一句地把课文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3)指名逐句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三、细读课文,寻找秋天

(一)学习第一句

1. 秋姑娘明明是来和小朋友交朋友的,可是她却不见了。(出示)

秋姑娘来了,她藏哪儿了?

2. 谁来问一问?指导读出问的语气。

过渡:其实,秋姑娘就藏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手、用鼻子、用嘴巴、用耳朵去寻找吧!

(二)学习第二句

1. 自由读第二句话。(出示)

抱抱凉爽的风儿,

闻闻桂花的清香,

尝尝甘甜的果实,

听听小虫的歌唱。

2. 你找到秋姑娘了吗?她藏哪儿了?

3.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藏在风中。

①播放秋风吹拂的画面(配乐),教师语言渲染:阵阵风儿吹来,秋姑娘忙着给树木

穿上金黄的裙子。看,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的旋转……

②不知不觉,风儿吹向我们,你感觉怎样?指导读好“凉爽”。

③原来,秋姑娘就藏在凉爽的风中,让我们伸出小手抱抱风儿吧!加上动作读好第一行。

(2)藏在桂花中。

①你知道这是什么花?见过吗?说说桂花的特点。(出示)

②原来,秋姑娘又藏到清香的桂花中,让我们用鼻子闻闻她的清香吧!指导读好第二行。

(3)藏在果园中。

①你知道这是哪里?(出示果园图片)猜猜这又红又大的苹果口感怎样?指导读好“甘甜”。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②原来,秋姑娘又藏到丰收的果园中,让我们尝尝这甘甜的果实吧!指导读好第三行。

(4)藏在草丛中。

①小朋友,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出示草丛的图片,播放小虫的叫声)好听吗?哦,是小虫在放声歌唱。

②原来,秋姑娘又藏到了茂盛的草丛中,让我们认真听听小虫那快乐的歌唱吧!指导读好第四行。

4. 让我们用手、用鼻子、用嘴巴、用耳朵去寻找秋姑娘的足迹吧!(出示四张图片)

四张图片

抱抱 ,闻闻 ,尝尝 ,听听 。

指名背诵,全班齐背。

过渡:你还从哪里找到了秋姑娘?

(三)学习第三句

1. 指名读第三句。(出示)

圆圆的月亮,

是她美丽的脸庞,

火红的枫叶,

是她漂亮的衣裳。

2. 学生用“ ,是她 ”练习说话。(出示)

说一说

,是她 。

3. 美美地读一读这一句。

(四)学习第四句

小朋友们,睁大眼睛看仔细了,秋姑娘真的离我们很近很近,看,她还会藏到哪里呢?

1. 欣赏图片。(出示)

图片:菊花、稻穗儿、玉米、高粱、向日葵、葡萄……

学生练习说话。(出示)

说一说

秋姑娘还会藏到 。

2. 是啊,只要我们睁大双眼,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秋姑娘的足迹!所以课文中写到

——(出示)

秋姑娘来了,她走遍每一个地方。

3.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感知,细微深入的演示和引导,调动学生手、鼻、口、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想象、表达中体验寻找秋姑娘的乐趣,感受秋天的美。】

四、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 总结:小朋友,秋姑娘来了,给我们带来了诱人的食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如此美丽!让我们感谢秋秋姑娘,记住秋姑娘!

教师配乐朗读。

2. 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当堂练习

1.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出示)

了 风 虫 月 方

2. 指导书写“风”。

(1)给“风”找朋友。

(2)认识新笔画——横斜钩。

(3)出示笔顺,学生书空。

(4)观察“风”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怎样写好它。

(5)教师边范写边强调注意点。

(6)学生描红、临写一遍。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坐姿——身正、肩平、臂开、足安。

(7)展示,指出不足并纠偏。

3. 按以上方法指导书写“了”、“虫”、“月”、“方”。

4.打开《习字册》,学生描红、仿影、临帖。

【设计意图:生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对于每个生字都应该细致分析讲解,并结合教师的范写,使学生的书写指导扎实有效,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六、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完成《我探究我快乐》第五课。

板书设计:

5 秋姑娘

了 风 虫 月 方

6看菊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喜爱菊花,不仅是因为菊花好看,更是因为它不怕寒冷。

教学重点、难点:

读背课文和识字写字

养成教育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看菊花》,书写部分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花,什么花呢?小朋友们先来猜一个谜语。

瓣儿红,瓣儿黄,斗狂风,战严霜,秋风一起扑鼻香。

谁猜l:l:i出来了?(指名回答。板书:菊花。指名读。齐读。)

2.(出示书上的`第一幅I图。)今天我们要跟随小作者和她的爸爸妈妈去公园看菊花。(在菊花前面补写:看。)(出示卡片:公园。)

指名读:看菊花、公园。

3.看图学习部分生字词。

(1)公园里的菊花好看吗?(出示书上的第二、三幅图。)能看着图把眼前看到的菊花说一说吗?(随机在相应的颜色处贴生字卡片: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

①小朋友们,瞧,这些菊花的颜色真漂亮。能看着图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读准确吗?注意读好轻声。(学生练读。)

②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教师适当点评。)

(2)这儿的菊花真多,聚在一起,真是一个菊花的世界。小朋友们,你们能看着图,读好这三个词吗?(随机贴出生字卡片: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4.公园里的菊花不光颜色美,而且花儿多得简直成,孺了花的世界,小作有化宿纲化者把他看花的经过全写了下来。你们能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吗?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第一组:第一自然段。

(1)什么时候,谁带小作者去看菊花的?(教师边说边在“看菊花”前画上)

(2)指名回答。

(3)学生再练读。指名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好爸、妈这两个字轻声。)

第二组:话许多一点儿也不怕冷开放。

(1)在公园里,小作者听了爸爸的话。(出示卡片:话。)了解到许多花谢了,可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出示片卡:他们正迎着卡片:许多。)可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出示片卡:一点儿也不怕。)。深秋的寒风开放呢。(出示卡片:开放。)你能读准这些字的音吗?(学生练习。指名读。教师适当点评。)(教会学生断长句)

(出示句子:天冷了,许多花谢了,可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学生练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教师适当点评。)这些菊花迎着深秋的寒风开得那么旺盛,那么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出示卡片:舍不得离去。)

(2)学生练读。(教师随机点评。)齐读。

(3)含有这些生字词的句子会读吗?(出示句:大家都很喜爱它。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教师适当点评

3.整篇能读通、读顺吗?(学生练习,在练习时可分自然段朗读。)

三、教学生字“公、开、放、不”

1.(出示卡片。)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自学书上第二题。(练习书空。指名练习。)

(2)提示注意点。

开:撇为竖撇。

放:左右相等。

2.学生描红,仿影。

板书设计:

看菊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看菊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看菊花》。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图。)

(1)能去公园看菊花,该有多么的高兴。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姑娘,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表述,教师点评。)

(2)(出示句子:星期天早晨,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就用你们刚才说话时神情、语气来读好这句话。(学生练习。指名读。齐读。教师点评。)

2.精读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三幅图。)

(1)为什么小作者觉得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请小朋友们反复朗读第二自然段,再看看图,然后思考这个问题。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检查。

(3)为什么小作者觉得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你们能看着图说一说吗?(指回答。)

(4)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随机出示卡片或句子。

①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小朋友们细细地读,看谁能读出菊花颜色的多。(范读。自读。指名读。)

②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读好这三个词,让人感觉菊花一朵又一朵聚在一起,简直成了菊花的世界。(范诜练读。指名读。适当点评。)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菊花不怕寒冷。)读好这句话。

③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句子带拼音。) 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人们不忍离去的心情?(自读。指名读。教师点评。)

④现在请小朋友们看着图,介绍公园里的菊花,好吗?

⑤菊花好看极了,听爸爸说菊花,使“我”觉得菊花更好看了。这是为什么呢?

3.精读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上面的问题。

(2)为什么“我”会觉得菊花更好看了?(指名回答。)

(3)谁能读出爸爸亲切的语气?(指名读。)

三、教学生字“许、点、也、听”。

1.(出示生字卡片。)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2.自学书上第二题。(练习书空。指名练习。)

3.注意要点。

许:左窄右宽,横折提,第五笔横略长。(学习新笔画:横折提。)

点:四点的一点往左,三点往右。

也:第一笔横折钩要稍稍抬起。

教后记:本课的难点是根据课文内容知道,人们喜爱菊花不仅是因为它好看,更因为它有不怕寒冷的品质。但让这么小的孩子如果能深切得感受到这一点,我觉得还是不太容易的,通过对课文的不断诵读,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天冷了,许多花谢了,可菊花一点也不怕冷。”所以“大家才都很喜爱它”,“我也觉得菊花更好看了”等文本语句,孩子们还是达到了一定的理解。

篇8:《第八单元统计(二)》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星期--

教学内容:

统计(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

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

交流完说明用画“正” 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

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

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 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老师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交流合作带来的成功。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教学反思:

篇9:人教版《四则运算》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结合实际的生活情景,能主动探索和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掌握有关0的计算特性,知道0不能做除数。

4、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工整书写等学习习惯。

篇10:第八单元 知识点 教学案例(人教版英语七年级)

一、介词in,at,on的用法

1. in +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2. on +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Sunday

3. in +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4. 年月季节in里装,点钟时刻at上,具体某天上下晚,无论某天on用上。

eg: at six o’clock 在六点钟

at noon/ night 在正午/ 晚上

in 在

in January 在一月

in winter 在冬天

in the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在早上/下午/晚上

on Monday/ May 1st 在星期一/ 在五月一日

on the morning of May 1st 在五月一日的上午

on a hot afternoon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

注意:如果时间词前面有next,last,this,every等修饰语时,不带介词,如:

next Monday 下个周一

last night 昨天晚上

this morning 今天早上

every afternoon 每天下午

二、序数词 (书P81)

1. 口诀:基变序,有规律,多数词尾加-th。

一、二、三特殊记,词尾字母t, d, d。

八去t,九去e,字母f把ve替,然后再加-th。

遇到几十几,只变个位就可以。

序数词,表顺序,一般须加定冠词。

注意:表示“第几十”时将20及20以上的基数词中的y变为ie加th。

序数词的缩略式一般由阿拉伯数字加上序数词的最后两个字母构成。

2. 用法:(1)明确指明先后顺序或一系列事物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时,序数词前用定冠词the。

e.g. This is the first lesson of this term.

This is the third time that you are late for school.

(2)不强调先后顺序时,序数词前用不定冠词a/ an,表示“又一,再一”。

e.g. We have tried three times. Shall we try it a fourth time?

(3)序数词前有物主代词时不用任何冠词.

e.g. This is my second book I read this year.

(4)序数词还可用作副词,此时不用任何冠词。

e.g. First, you are students. Second, you are in Class5, Grade6. Third, your English teacher is Miss Zheng. So you must study hard.

(5)在一些固定短语中序数词前不用冠词。

e.g. first of all 首先 at first 起初

(6)编号即可用序数词表示,也可用基础词表示。序数词位于名词之前,并加定冠词;基数词位于名词之后,且名词和数次首字母大写。一般情况下,用基数词比较常见。

第十课 Lesson Ten = the tenth lesson 第二部分 Part Two = the second part

练习五 Exercise Five = the fifth exercise 306房间 Room 306

三、日期表达法

1. 英语中的日期表达顺序为“月+日+年”或“日+月+年”。年份要用逗号隔开。如:月9日可表达为:September 9th, 2013或9th September, 2013

2. “日”用序数词表示,书写时定冠词可以省略,序数词的词尾th也可以省略,但是读时一定要读成序数词。例如:May 4/ May 4th,读作May the fourth或May fourth。

3. “年”用基数词表示,读年份时可将前两位数字作为一个单元,后两位数字作为一个单元。例如:读作nineteen ninety-six,而2013通常读作two thousand and thirteen。

4. 对日期提问用What’s the date? 对星期几提问用What day is it today?

四、重点词汇与短语

1. when是一个疑问副词,意为“什么时候,何时”用来询问时间,既可询问某个时段或时刻,也可询问具体的日期。如:

-When is the football match? -It’s September 15th.

-When do you watch TV? -At eight o’clock.

what time对时间进行提问,更强调“几点”

当询问做某事的时间时,what time与when可以互换。

2. How old+be+主语? = What is sb’s age? 对年龄进行提问。

答语常用:主语+be+基数词+year(s)/ month(s) old.,也可以直接说年龄。

eg: -How old is your mother? = What’s your mother’s age?

-She is forty-two years old.

3. 名词所有格

(1)名词后's,如果这个名词是以s结尾的,直接打',表示...的

(2)如果两个名词并列,并且分别有's,表示“分别有”

Jim's and Mary's beds Jim的床和Mary的床(两张床)

只有最后一个名词有's,则表示“共有”

Lucy and Mary's bed Lucy和Mary的床(一张床)

4. birthday相关短语

birthday cake生日蛋糕 birthday present生日礼物 birthday party/ dinner生日聚会

birthday candles生日蜡烛 birthday song生日歌

5. have(1)“有;拥有”如:I have three soccer balls, but my brother doesn’t.

(2)“吃;喝”如:I usually have an apple and a hamburger for breakfast.

(3)“举行;举办”,后面跟表示活动的名词,指举办某种活动。如:

have a class meeting 开班会

have a music festival 举办音乐节

have tennis games 举办网球赛

have a book sale 举行减价售书活动

(4) 用于某些短语中,如:

have a look 看一看。

have a good time玩得高兴;过得愉快,相当于have fun或enjoy oneself (oneself随主语的变化而变化)。

6. game意为“游戏,运动”,指根据某规则而进行的具体表演,或有比赛性质的运动。也可以指大型运动会,如the Olympic Games奥运会

football game足球比赛 play games玩游戏

sport常指户外运动,侧重于锻炼身体。

7. trip n.名词,一般指短时间短途旅行。a trip to… 一次去…的旅行

篇11: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学情分析:

本课大体上讲了20世纪科技的发展,展示20世纪主要发明的图片,学生很感兴趣,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明白“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怎样实现的。让他们理解20世纪发生的巨大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 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全班展评。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赖”、“幻”、“潜”的写法。

三、全班交流小练笔《畅想未来》,互相品评,再次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表达特点。

四、手抄报《科技天地》交流展评。

30、电脑住宅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想象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3、和同学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4、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一边读一边想象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让学生读课文,感受电脑住宅的奇妙之处,充分肯定科技的作用,发挥想象设计自己的电脑住宅,想在增加什么功能,学生兴致很高。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从择山洞而居,到结茅而往;从土瓦房到今日的高楼大厦,人类的住宅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住宅会如何呢?今天让我们结识一座电脑住宅。

2、引入新课,板题。

3、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师对生提的问题在黑板上板出来)

(二)初读感知

1、你想了解这座电脑住宅吗?请你自读课文,读准课文的字音。

2、检查生字的读音。

(三)默读理解。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

2、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工作的?

▲过度激趣:刚才你们都到了电脑住宅里参观了,哪个地方的设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指名汇报,指导朗读。

(四)小组合作探究。

1、学习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

(1)制作表格

电脑住宅

住宅的设施

如何工作

有何功能

(2)以电脑主人的身份向参观者介绍一种或几种设施的布局功能以及使用方法。

2、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五)导语激励:同学们,科学技术能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但是最美好的是能够创造美的人!你们愿意做这样的人吗?

那我们该怎样做呢?……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电脑住宅,不但领略到它的神奇,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捷,让我们努力学习本领,在科技迅猛的21世纪创造出你的神奇。

五、课外拓展

我来当设计师: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电脑住宅、电脑学校、电脑商场、电脑医院……想一想,看谁的设计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舒适、最方便的享受。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书上恐龙图(恐龙能行走,并配叫声)。辽西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图、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段落(“其中,……崭新的生活天地”),小黑板。

2、学生准备:各类恐龙的模型、图本、信息。字、词典。

难点重点

1、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2、语句表达很准确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很多学生对恐龙很感兴趣,先让学生起来讲解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飞天的过程。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

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刚才屏幕上又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恐龙。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

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1、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2、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④过渡:这个问题放在第二节课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先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三、学生字新词

1、出示小黑板生字新词。

2、提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互帮: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对差的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

4、读生字新词(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四、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自读课文,句出不懂的词。

2、自查字、词典,不懂的同学商讨,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五、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

3、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一起逐句讨论,有不同理解,说出理由)。

4、抽说,有不同意见可站起说出你的理解。

六、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同时也找到第四自然段是这个疑问的答案。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

二、阅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一)读P151第2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你对题目的要求怎么理解?(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要认真阅读弄清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

(二)弄清共几句

①先读书,用序号标出。

②抽说,出错教师点拨。(这自然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三)阅读、理解

1、默读想象,教师巡视引导。(给一定读书时间)

2、教师读,全体学生想象表演。(出示本段文字理解)

3、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4、小组讨论(要求:逐句讨论,每句意思。每人都说,不同的可根据课文内容讲出理由。达成共识。)教师巡视引导。

5、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板收)

6、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a、引读;

b、齐读。

三、感悟

学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讨论、抽说)

科学技术发展。多学科学文化,去钻研事物……。

四、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

1、自读理解,并小声说说;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抽说(恐龙种类多,演化成多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温长的演化”很准确。)

4、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学习准确确地运用词语。

5、找找本文还有这样的句子,读读、想想、说说。

五、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各种恐龙的图片,模型和信息。

六、回家搜集动植物或古猿演化成人的过程,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交流搜集的信息

二、学写田字格字

1、自己观察田字格的字:1)、写时注意什么地方;2)、间架结构怎么安排

2、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3、抽说、补充

4、扩词

5、书写

三、评选优秀奖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学习课文,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的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特殊乘客”怎么特殊的?什么是“特殊乘客”?学生急于知道,读课文后知道原来是——蔬菜。蔬菜到太空“游玩”一圈后,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人类根据需求,保存有力的变化。于是出现“太空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20xx年的10月15日至16日,我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还记得吗?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在“神州五号”飞船上,除了我们伟大的飞行员──杨利伟叔叔,还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它们到底是谁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到底是谁?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植物种子为什么要去作航天旅行呢?把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勾画下来。

2、集体交流:

(1)科学家从参与太空“旅游”的植物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种植出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的农作物。

(2)为什么从太空回来的植物种子会发生变化?

(3)太空蔬菜是怎么形成的?(淘汰不良的,培育优良的,并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最终形成太空蔬菜。)

(4)太空蔬菜与我们地球上的蔬菜有什么不同?

A、外形:更大、更长、颜色的变化

B、味道:更鲜美

C、营养:更丰富,抗病力强

D、其他价值:药用、美化、绿化

(5)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课文以外的太空蔬菜或花卉,让我们一起来大开眼界吧!(指名学生上台进行介绍,后相互交流)

3、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就获得了如此的“魔力”,那么谁是那位伟大的魔法师呢?

4、总结:

科学的领域无边无际,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在这片领域进行着不断的开发、创新,才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篇12:第八单元找规律的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找规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找规律”。

教学目标:

1、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带、彩带、动物头像、涂色卡、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播放歌曲“新年好” ,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二)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规律。 (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一)课件出示彩旗图 ,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二)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三)出示彩花排列图 ,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四)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一)涂一涂

1.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课本第89页“涂一涂”)。

2.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

(二)摆一摆,猜一猜

1.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学生动手操作。)

2.猜一猜。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自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我按什么规律摆的吗?”自己请同学回答,答对的,老师给予奖励。)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一)联系生活找规律: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创造规律,好吗?

五、全课结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篇13: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仔细看图,明白三个小伙伴及三个小和尚的故事,然后再用几句话写下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最后议一议:三个小和尚该怎么做。

2、照样子,练写“轰、蒜、森”三个字。

3、背熟四条成语和《明日歌》。

4、选择最感兴趣的主题办一份手抄报,班级展览并交流。

5、学写毛笔字。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审题,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第二组连环画图:请学生仔细看图,想想三个小和尚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教师讲述三个小和尚的故事。

(3)出示第一幅连环画:同桌讨论,说说图中内容,注意把故事的结果说清楚。

(4)全班交流:你是喜欢“三个小伙伴”呢,还是喜欢“三个小和尚”?为什么?

老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理由说充分。

遇到学生说的精彩字、词、句,可板书在黑板上,有选择地带领学生读一读,学生可自主积累。

3、练习。

(1)指名说说读了两个小故事后的想法。

(2)大家评议,学生各抒己见,只要有想法,说得有道理就行。

(3)请学生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或询问老师、同学。

(4)请几位同学读自己写的句子,师生共同评议。指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发现学生写的生动形象的句子或板书或表扬。

(5)其他同学可与小伙伴交流,修改意思不明确的句子。

4、议一议。

(1)请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三个小和尚”该怎么做才能让庙里的小缸总是满满的。

(2)合作伙伴间先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师生、生生对话。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出示三个字:轰、蒜、森。

(2)请学生仔细观察字形,谈发现。

(3)出示:(书上)我的发现:下半部分要写得左小右大才好看。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请该同学介绍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三、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1)请学生说说想怎样学习成语。

(2)学生自主学习成语。

(3)指名汇报学习成果,老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发现成语意思及用法并归类。(难解的字或词可让学生当即查字典,必要时老师讲解。)

(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背诵《明日歌》。

(1)学生自由读这首诗,谈谈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明白这首诗的意思。

(3)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4)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并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

(5)课外拓展:课后可收集表达同样意思的诗或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想想做做)

1、谈话,交流自己的爱好。

2、明确学习任务:办一份手抄报,请学生谈谈打算怎么办小报。

老师引导从选取主题、收集资料、编排设计、分工合作几方面谈。

3、学生自主选取主题,给小报取名字。

4、全班交流,指导抓住主题命题。

5、自由组成编报小组,分工合作,自主办报。

6、学生完成后带来,组织学生评议,准备办一个小报展览。

(1)组织一个记者招待会,请各位同学拿出自己办的小报,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大家推销小报。要求:把小报的特色说清楚。

(2)师生共同参与欣赏、评议,可吸取优点,也可提出建议。

(3)评选出销量前几名的小报,布置张贴。

(4)办得不理想的,可再进行修改。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优秀书法作品(含书上的一幅)让学生欣赏。

2、学生谈感受。

3、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笔画:“竖折撇”“竖折折钩”。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教师提示读时要把握各人物的特点,读出语气并范读。

5、练习。

(1)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指导练习书写“专、考”两个字,注意“竖折撇”“竖折折钩”在米字格中的位置及大小。

6、反馈。

篇14:《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Mg+O2

2MgO

4Al+3O2

2Al2O3

3Fe+2O2

点燃

Fe3O4

2Cu+O2

加热

2CuO

Au不与氧气反应

金属活动性:Mg、Al>Fe、Cu>Au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Mg+2HCl==MgCl2+H2↑

Mg+H2SO4==MgSO4+H2↑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Cu不与盐酸、稀硫酸反应

金属活动性:Mg>Zn>Fe>Cu

三、置换反应:A+BC→AC+B

【教学资源】

巩固练习

基础题

1.铝在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地使用,原因之一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铝具有良好抗腐蚀性能的原因是

A.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铝不与酸、碱反应

C.铝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

D.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2.芯片是电脑、“智能”加点的核心部件,它是用高纯度硅制成的。下面是生产单质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反应:SiO2+2C高温Si+2CO↑,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Fe+6HCl====2FeCl3+3H2↑

B.CO2+Ca(OH)2===CaCO3↓+H2O

C.CaCO3+HCl====CaCl+CO2↑+H2O

D.Mg+O2MgO

4.面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如果我们逐个进行学习和研究,时间上不允许,同时也不便于寻找规律,因此有必要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学习。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类型的是

A.Fe+2AgNO3====Fe(NO3)2+2Ag

B.3Fe+2O2Fe3O4

C.CH4+2O2CO2+2H2O

D.2HgO2Hg+O2↑

5.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置在空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钉在稀硫酸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金、铜、铁、锌”,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不能与盐酸反应的金属是

(填化学式)。世界上常用黄金作金融储备、货币等,其原因是。

提高题

7.相同质量的M、N两种活泼金属,分别与足量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反应(M、N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生成H2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的活泼性N>M

B.两个反应生成H2的体积相等

C.相对原子质量N>M

D.两个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一定相等

8.小明同学用6.5g不纯的锌粉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收集到H2的质量0.205g。已知其中只含有另一种金属杂质。这种金属杂质不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A.铁

B.铝

C.铜

D.镁

9.废旧手机的某些部件中含有Mg、Al、Cu等金属,为了回收重金属,将旧手机的部件粉碎并浸入足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过滤,所得固体中含有的金属是

A.Mg、Al

B.Cu

C.Al、Cu

D.Mg、Cu

10.我国约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冶炼黄铜,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Cu-Zn),它可用来制造电器零件及日用品。小华利用一瓶稀盐酸和相关的仪器,测定黄铜样品的组成(不考虑黄铜中的其他杂质)。将30mL稀盐酸分三次加入到10g黄铜样品粉末中,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见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连续加入盐酸的体积/mL

10

10

10

生成氢气的质量/g

0.08

0.08

0.04

(1)从上表数据分析,小华用10g合金粉末总共收集到氢气_______g;

(2)求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教学评价】

本节内容知识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我先从问题引入,我向同学们寻求帮助,“老师的一位朋友在网上买了一条金手链,但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如何帮他鉴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因此,我让学生回顾之前实验的现象,讲授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内容时,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既形象又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习金属与酸反应知识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家庭厨房中盛放醋的容器是什么材料的呢?能用铁或铝罐装吗?猪脚煲姜醋能用铁锅或者铝锅吗?”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的实验,我将学生分成A、B两大组来做对比实验,A组(1-3小组)同学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B组(4-6小组)同学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讨论交流,填写实验现象,写出方程式,得出实验结论。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让学生回答老师之前提出的问题:“你家庭厨房中盛放醋的容器是什么材料的呢?能用铁或铝罐装吗?猪脚煲姜醋能用铁锅或者铝锅吗?”

“老师的一位朋友在网上买了一条金手链,但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如何帮他鉴别?”首尾呼应,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探究实验所花时间太长,再加上有些实验现象不是特别明显,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从而导致本节课时间有些不充足,造成后面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反馈。

教学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认真地进行总结,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不断的完善,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努力改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

篇15:小学语文教案第八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

课 题 25、学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3、练习朗读。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 1、学生以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

2、学生质疑问难,全班讨论解决,老师辅导。

情感态度 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计学生活动 备择方案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3.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学生根据课前学习自由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学弈:学习下围棋。)

学生根据课外知识简要介绍。(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师提示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永川市汇龙小学教师教学课案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主备教师:张哲江

永川市汇龙小学教师教学课案

主备教师:张哲江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计学生活动 备择方案

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1.按要求读文。

(1)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3)掌握生字字形。

2.汇报交流

三、熟记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

2.指导文言文读法。

3.学生练读。

四、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自己感爱最深的句子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

学生质疑问难,全班讨论解决,老师辅导。

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学生自由读课文。

1.字音:学生读文,纠正字音。

huì wéi hú

诲 惟 鸿 鹄

zhuó fú yuē

弓 缴 弗 若 曰

2.解释古文词语的意思。

教师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倾听并感知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有何不同。在教师的范读之下让学生领悟文言文读法。学生自由练读。

学生根据上节课的读文感知及初读课文之后的感受自由汇报自己的读书成果。

(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围棋,由于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学生自由谈感兴趣的内容及其对课文的理解。

生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问难、质疑,教师并做及时的点拔。

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

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及时的评价,并纠正字音。

教师适时提示一些解释词语的方法。

教师充分相信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自由谈出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听得很专心,只要是弈秋说的,他都听。)

永川市汇龙小学教师教学课案

主备教师:张哲江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计学生活动 备择方案

2、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三、体会文章中心。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2.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四、背诵课文。(分组背)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

同桌首先互说,然后组织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并及时进行相应的生生评价。

学生根据读文破意后的感受进行讨论。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地学习方式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讲着,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象着拉开弓用箭射天鹅。)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但是不如他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学生可以从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的感受谈起,也可以从这篇文章的内容中感受谈。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板 书 设 计 25 学 弈

学习条件 学习态度 学习结果

一人专心致志 成功

一样

一人三心二意 失败

永川市汇龙小学教师教学课案

主备教师:张哲江

课题与教学内容 25、两小儿辩日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的 知识与

技能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搜集课外资料了解孔子,借助课后注释自读自悟,了解句意,知道文中内容。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存在的问题,理解文章,通过自读、组内朗读、评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进一步体会主题,达到熟读成诵。最后,续演故事,加深理解,培养想象能力。

态度与情感 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问好问,并尝试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激发学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古文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3.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

教 学 过 程 与 设 计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设教学活动 备择方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一个人所作所为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孔子。

(多媒体出示孔子图相)

也可根据学生对太阳的了解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或出示文中图,让生猜图中内容。

教 学 过 程 与 设 计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设学生活动设计 备择方案

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1、板题,解题。

“辩”什么意思?

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读通课文

1.试读,了解课文内容。

2.汇报学习结果

3.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教师巡视,随机点拨。

( 多媒体出示辩日图)

4、汇报交流。

5、朗读课文。

6、指导背诵,复述课文。

三、课堂练习

1、生字、意思说一说写一写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查阅资料解答文中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根据查阅的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文中的问题。

3、背诵课文。

指导背出感情,背出韵味。

二、拓展练习,加深理解。

1.分角色背诵课文

2.角色表演故事

3.续演故事

假如两小儿也知道了问题的答案,他们去找孔子,想一想他们之间会怎样的对话?

三、课堂练习

自选一篇简短的文言文借助注释阅读理解。

生试解

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读不懂的画下来。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组内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 说每句话的意思。生互相补充。

(2) 全班交流所讨论的问题。

生背诵复述。

学生互相补充(画图或用手势)讲解。

组内合作背诵,互相提醒,加深理解。

小组交流、讨论,怎样加上表情、动作,进行创新表演。

生自说后,小组内说说再进行表演。

生自评朗读情况。

介绍背诵方法。

板书设计 25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大如车盖 日中时如盘盂

远者小,近者大

日初出沧沧凉凉 日中时如探汤

近者热,远者凉

永川市汇龙小学教师教学课案

主备教师:张哲江

课题与教学内容 26 * 牛郎织女(一) 课时安排 1课时

标 知识技能 1、练习用教快的阅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练习讲讲这个故事。

过程方法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读书

情感态度 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民族故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设学生活动 备择方案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说说你知道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用较快的速度通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扫清文字障碍。

三、再读课文,思考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2、牛郎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3、牛郎和织女结婚以后会怎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

4、这个民间故事赞扬了什么,寄托着人民群众怎样的理想。它赞颂了什么,鞭打了什么?

四、讲一讲这个故事。

五、课后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齐读课题

讲述自己知道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快速读课文,边读边动脑思考,动笔勾画。然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动手查字典理解重点词语。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牛郎童年命运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先同桌互讲,再指名讲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引导学生谈谈每年七月七小女孩都干什么。

引导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理解到其中蕴涵的情感。

板书设计

永川市汇龙小学教师教学课案

主备教师:张哲江

课题与教学内容 26 * 牛郎织女(二) 课时安排 1课时

标 知识技能 1、练习用教快的阅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练习讲讲这个故事。

过程方法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读书

情感态度 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民族故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设学生活动 备择方案

一、导入激趣

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

(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

(2)“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共同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三、召开故事会

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学生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

(1)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2)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孩子们讲述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1)学生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

(2)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引导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理解到其中蕴涵的情感。

板书设计

永川市汇龙小学教师教学课案

主备教师:张哲江

课题与教学内容 积 累 运 用 八 课时安排 5课时

标 知识技能 1、读背春联,了解春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阅读短文,让学生领悟故事的内容,加深对“手不释卷”这一成语的理解。

过程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背诵春联,理解春联内容。

2、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弄清文章内涵。

态度情感 激发学生积累对联的兴趣。懂得知识靠积累,体会文中人物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设学生活动 备择方案

第一课时

一、读背春联。

1 、学生独立的反复读每幅春联。

2、体会春联的特点。

(句子对称,洋溢春意,含有祝福)

3、指导学生读。

一是要读准诗句的节奏,对联一般中间没有停顿的标点,要根据句子的意思的停顿。二是要读出句子的韵味。

4、引导理解。

第二课时

二、阅读《手不释卷》。

1、了解短文内容。

2、思考:

“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这篇短文中讲了几个人手不释卷的事情?

3、谈体会。

(1)短文中那些语句对你有启发?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谈一谈。

1、学生自由读

2、同桌上下联对读

1、学生分析句子。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结果。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再读春联。

让学生说说喜欢那些春联,为什么?

学生仔细阅读短文找出答,然后交流结果。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体会不到的教师给以指导。

有的同学还可以说说自见过的其他春联。

可以让学生用“手不释卷”造句,加深对

这一成语的理解。

学生对那一点有感受就谈那一点不强求。

不要一般化的检讨,而要谈读书受到的启发。

第三课时

一、阅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自己把“习作提示”认真读一遍,想一想对这次习作提了什么要求。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整理:

(1)习作内容:①不出题,不限范围,自选内容。②也可以把近来写得好的日记、读书笔记整理修改成一篇文章。

(2)习作要求:①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②写清楚(有一定条理,说明白)③注意不写错别字。

3.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二、敞开思路,动笔习作

第四课时(习作评改)

一、继续习作,完成初稿

同学们,再用15分钟时间把上节课没有写完的初稿写完。写完后自己认真地读一读改一改。

二、互相评议,取长补短

1.全班评议

谁愿意把自己习作初稿读给全班同学听,请大家评一评。

评议时,提示学生:看是否把要说的意思说具体;说清楚;是否做到语句通顺。

2.小组评议

通过全班评议几位同学的习作,不但被评的同学得到大家的帮助,而且大家从中受到了启发,同时也知道了怎么评议这次习作。为了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现在,各小组进行评议。

教师深入小组听取学生评议,也可参与小组发表意见与同学们商量。要特别关注薄弱的小组

三、自己修改,誊抄

提示学生:修改自己习作时要认真考虑同学们提出的建议,要注意吸取别人的长处。抄写时注意不写错别字,把写工整。

四、把好的习作给大家念一念,让大家学习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第八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

篇16:人教版高二下unit18单元教学设计

Young Scientist of the Year

Congratulations to 16-year-old Adnan Osmani from St Finians College, Mulllingar, Co Westmeath who is the winner of the 2003 EsatBT Young Scientist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His winning entry incorporates a new type of browser for speeding up internet usage by 400%. The project, labelled 'The Graphical Technological and User-friendly Advancement of the Internet Browser: 揦WEBS is? says Adnan 搕he most feature-packed web browser the world has ever seen.?It will allow users to load up even the heaviest of websites in less than 18 seconds, something which the schoolboy says is up to four times faster than any existing internet explorer. The project impressed the judges with its comprehensive range of features which includes an animated character using human speech to read out web pages. The judges described his achievement and depth of knowledge as 'far in advance of his years' and tipped 16-year-old Adnan Osmani to take over from Bill Gates as the world's computer whiz kid.Already a number of major computer companies have expressed an interest in the teenager's invention. More than 1,000 students had taken part in the competition and out of 910 entries, 477 projects made it through to the final round. Minister for Education and Science Noel Dempsey and Tom Byrne, of ESAT-BT, presented Adnan with a cheque for ?,000, a Waterford Crystal trophy and the opportunity to represent Ireland at the European Union Contest for Young Scientists taking place in Budapest in September 2003.Additional awards presented included Best Group Winners Cathal Mullin, Eimear Smith and Liam O'Kane from St Patrick's CoEd Comprehensive, Derry; individual runner-up went to Mairead McCloskey, Loretto College, Derry.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the EsatBY Young Scientist and Technology Exbihition 2003 website: www.esatbtyoungscientist.com

www.esatbtyoungscientist.com/at_the_exhibition.html

Announcing the new Built-in Orderly Organized Knowledge device

or BOOK

The BOOK is a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 in technology: no wires, no electric circuits, no batteries, nothing to be connected or switched on. It's so easy to use even a child can operate it. Just lift its cover!

?Compact and portable, it can be used anywhere -- even sitting in an armchair by the fire -- yet it is powerful enough to hold as much information as a CD-ROM disc.

Here's how it works:

Each BOOK is constructed of sequentially numbered sheets of paper (recyclable), each capable of holding thousands of bits of information. These pages are locked together with a custom-fit device called a binder which keeps the sheets in their correct sequence. Opaque Paper Technology (OPT) allows manufacturers to use both sides of the sheet, doubling the information density and cutting costs in half.

Experts are divided on the prospects for further increases in information density; for now BOOKs with more information simply use more pages. This makes them thicker and harder to carry, and has drawn some criticism from the mobile computing crowd.

Each sheet is scanned optically, registering information directly into your brain. A flick of the finger takes you to the next sheet.

The BOOK may be taken up at any time and used by merely opening it. The BOOK never crashes and never needs rebooting, though like other display devices it can become unusable if dropped overboard. The “browse” feature allows you to move instantly to any sheet, and move forward or backward as you wish.

Many come with an “index” feature, which pinpoints the exact location of any selected information for instant retrieval.

An optional BOOK mark accessory allows you to open the BOOK to the exact place you left it in a previous session, even if the BOOK has been closed. BOOK marks fit universal design standards; thus, a single BOOK mark can be used in BOOKs by various manufacturers. Conversely, numerous BOOK marks can be used in a single BOOK if the user wants to store numerous views at once. The number is limited only by the number of pages in the BOOK. (BOOK marks can be purchased commercially in a wide variety of styles, or easily created at home from readily available materials by the BOOK user.)

You can also make personal notes next to BOOK text entries with optional programming tools: Portable Erasable Nib Cryptic Intercommunication Language Stylus (PENCILS).

Portable, durable, and affordable, the BOOK is being hailed as the entertainment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wave of the future. The BOOK's appeal seems so certain that thousands of content creators have committed to the platform. Look for a flood of new titles soon.

篇17: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9页的“数学广角”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向学生渗透有关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当然在“摆数”、“握手”等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互相沟通,也促进知识的互补和互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奥数辅导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再如组合题中用钱买物品等,学生基本上都能准确地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学的重点应该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三只小动物的头像、两顶小雨伞图片、上锁的大门图片、纸条、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3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它们是谁呀?(边说边贴出动物头像:小刺猬、小鸭、小鸡)小刺猬、小鸭和小鸡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企鹅博士家去做客呢,可是刚走了一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它们三个只有小鸭和小鸡带了伞,小刺猬没带伞,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①小鸡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鸭自己打一把伞。②小鸭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鸡自己打一把伞。③小鸭和小鸡拼一把伞,小刺猬自己打一把伞。)

▲当学生在回答以上方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应的动物头像帖在伞的下面。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的确,三只小动物都和你们一样试了上面这三种方法,可最后它们却选择了第③种方法,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呀,当它们开始用前面两种方法时,可没走几步,小刺猬身上的刺就把小鸭和小鸡给刺疼了,所以只能选择第③种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组合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的数学思想,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用开密码锁的方法进行数的排列活动

师:三只小动物到了企鹅博士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图片)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呢,让我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教师读纸条上写的内容: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1、2、3摆出所有的两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4个。──企鹅博士留。)

师:三只小动物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不能给他们帮帮忙?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先每人拿出数字卡片,自己摆一摆,边摆边记,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汇总,组长把整个小组摆出的数全写出来,当然重复的数字不用再写,然后全组同学一起把这些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找到密码。

▲ 学生先自己摆、记,然后小组汇总、排列、交流,教师进行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教学设计意图:以帮小动物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这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适当增加了难度,让这个密码出现在所有的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4个,这也是做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设计意图。)

师:你们找到密码了吗?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

▲请几个小组的学生汇报找密码的`过程。(略)

师:那么刚才你们摆两位数时,你摆出了几个呢?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学生举手后,问没摆全的学生是怎么摆的,问全摆出的学生又是怎么摆的,学生出现的情况可能有:有把1、2组成12,然后再交换位置变成21;1、3组成13,交换位置后是31;2、3组成23,交换位置后是32。或者是随便摆一个看一个的。或者是这样摆12、13、23、21、31、32等。对这些摆法可让学生去比较一下,得出第一种方法有序地去摆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让刚才不是用第一种方法去摆的学生按这种方法再重新摆一摆,感觉一下是不是比刚才方便多了。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要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去摆。

(教学设计意图:既然是数学活动课就该让学生充分地摆,充分地说,以“摆”来帮助思,以“说”来表达思,在“摆”中发现问题,在“说”中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拟小动物之间的握手来解决组合问题。

师:通过大家的帮忙,企鹅博士家的密码锁被打开了,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它们激动地互相握起手来,小刺猬边握手边在想:“我们三个互相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呢?”(教师边说边在小刺猬的头上打个问号。)

▲ 学生猜好后,教师指出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三人模拟小动物握手,一人数握手的次数,找出答案。最后通过模拟得出:3人一共握了3次手。

师: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学生,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教学设计意图:模拟小动物握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通过比较,找出区别,在区别中强化知识,此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四)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今天,我们不仅帮3只小动物解决了不少的问题,还学到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师: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来做几道题吧!

1.(出示实物投影)第101页第1题,问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练习设计意图:通过“搭配衣服”这个练习,不但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

2.(出示实物投影)一张5元,4张2元的纸币及3个1元的硬币,还有一辆标价为8元的跑车。

(1)买1辆玩具跑车够吗?买2辆够吗?

(2)如果买1辆,可以怎样付钱?

(练习设计意图:这个练习,把书中的“做一做”中的买“5角钱的拼音本”改为买“8元的玩具跑车”,在巩固简单组合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估算的练习,提高了这道练习题的层次,训练学生多元化、多角度综合地考虑和解决问题。)

3.打靶游戏。

规则:每一列必须从下往上打,但打哪一列可任意选择。

(1)像图1这样的靶,打的顺序一共有多少种?

举例:①→③→④→②

(2)像图2这样的靶,打的顺序一共有多少种?

(练习设计意图:这个练习如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个设计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运用,让优生能“吃得饱”。同时,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有所回味,起到课后延伸与发展的作用。)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为什么?

【人教版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新人教版七上英语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2.人教版美术单元教学设计

3.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八单元范文

4.第八单元语文教学教案

5.人教版二年级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6.人教版高二下unit18单元教学设计

7.人教版九年级圆单元教学设计

8.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单元教学设计

9.《童年的问号》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基础阅读课)

10.五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八单元范文

下载word文档
《人教版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