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听课记录
“梦游人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小学听课记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听课记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小学听课记录
小学听课记录
小学听课记录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篇2:小学听课记录
上课铃响后,学生还是比较吵闹,教师立刻采取措施——这堂课采取小组加分制,这决定今日小组作业的多少,放学的快慢;刚才第二小组坐的最端正,加三分。
一、导入新课
1、大家一齐齐读课题——“长相思”预备起。
2、“长相思”是词牌名。这首诗还是词,词又叫长短句,字数不对称,有长有短。
二、生字词
朗读古诗,回答诗中哪个字是多音字——“畔”
三、进入新课
1、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诗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讨论中有什么问题
(学生):“风一更雪一更”什么意思?
(教师):哪个同学能够帮一帮他
除了这句不懂,还有什么不懂?好,都懂了,我来考考大家。
3、逐句品读
“风一更雪一更”,读到这一句时,你能想象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样的?
(学生):当时下着鹅毛大雪……凛冽的寒风迎面吹来
(教师):还有其他表达吗?
“山一程水一程”,读到这一句时,你能想象当时士兵们经历了什么,当时的环境是怎样样的,行军路上他们走过了什么地方
(学生):士兵们走遍了千山万水……山崖险峻,河上结冰,可是他们都没有放下。
(教师):还有其他表达吗?错了并不可怕,教师欣赏你开动脑筋。
这些环境描述都突出了什么——行军之难
当时诗人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可是行军之地仅有什么?
四、总结
本诗用了什么手法——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小练笔:假如你是纳兰性德,经历了行军之难。请你把当时行军的环境具体描述下来。
篇3:小学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听课笔记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二、复习旧知:
1、这些词语还认识吗?(钓鱼、从未见过、允许、遵守规定、铭刻)
2、回忆课文写了什么?你能这些词语说出来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钓鱼”、“放鱼”)
三、进入新课:
第一板块:
1、由学生的回答开始,教师:钓鱼和放鱼的孩子的此刻的情景吗?
2、引导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a、(出示课件:汤姆——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他设计的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日前……)他在理解采访时他对父亲让他放掉……表示感激)我们就来看看这位设计师……
b、引导读读课文一到四小节。学生读课文。(要求自由读)
3、读书交流:一到四小节,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踊跃)
1) 课文写……
2) 我感受到那里景色很美;
3)你明白涟漪是什么意思(教师不经意的随便问),我们把“涟漪”能够读得再美一些,齐读“涟漪”这一句;
4)我读懂了他们高兴:两个感叹号。
5) 我读懂了他们钓到的鱼很大:弧形(读出“大”来),还有谁明白这
条鱼很大?(大家伙)并且是大鲈鱼。
6) 引导读:“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三人)
7) 此时,传来了爸爸的声音。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爸爸的语言。(学生读书)
a。 出示课件:父子的对话:爸爸:“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b。 引导学生朗读这些话语:a、分主角;b、抓重点词语;
c。 汤姆为什么要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d。 汤姆不肯放鱼的原因是什么?(听课疑问:孩子们,别人回答问题时,你静静坐着脑子里在想什么?)
e。介绍“规定”,问:“明白了吗?”
f。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朗读,强调语气(斩钉截铁):“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先分别指读,之后邀请男子汉齐读; g。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用“不管……都……”说说生活中的事情。(学生表达,教师评价)
四、小结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第二板块:
五、相信爸爸的这句话对大家的启发必须很深,我们一齐来读这句话:“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齐读)
六、引导学生分主角读课文,其他学生做评委(第五小节开始—— “规定”)引导学生提提议:读得怎样样?
七、出示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要求学生把刚才的提议“用起来”;
八、提出新的要求:“加入动作、表情、道具”增强表达效果;出示课件配合,师生配合
九、爸爸和小汤姆争论的结果如何?此时的心境如何?(邀请数名学生回答)
第三板块:
十、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从“后悔”过渡到下文。
十一、讨论:后悔吗?(要求学生帮帮忙)
十三、教师总结全文,出示课件:“转眼间……不出所料……道德只是个很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是实践起来却很难……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十四、同学们,……出示课件:“是取失去的是一时的利益,得到的美德是一生的财富。”要朗读求学生这句话;
十五、再次朗读:“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
篇4:小学听课记录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2、(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经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景,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3、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齐读。
4、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5、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资料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1)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2)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仅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3)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4)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5)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3、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4、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供给课前收集的描述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本事。】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1、学习“山字头”,领读。
2、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生描红,师巡视。
篇5:小学听课记录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板画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今日我们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鲸。(播放录像)
3、看到这翻腾、跃动的鲸,你最想明白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指名读
肚 肺 腭 胎
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月字旁
生:都是身体的某一部位。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请学生上台把这些生字写在板画上。
4、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景,读中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关键句,懂得读书时要抓住重点。
(1)鲸有一个十分大的特点,用了个字把它写在手掌上。
大,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了不起。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它读成一句话。
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3)指名读第4自然段
这节第一句话与其它自然段有什么不一样?(设问)
三、学习第三世界自然段,了解鲸的大,认识说明方法。
1、能换一个词说鲸大吗?
生:巨大
生:庞大
生:庞然大物
2、异常大、十分大、极其大,大家说了很多大的词,你看,课文有这样写大吗?把写大的词句找出来。
为什么同象比?
生:象是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你能真的能到鲸的嘴里去吗?
生:那是假设
3、聘请高级解说员介绍一下鲸的大。
4、第一自然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短短的一段话作者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大?(板书:多种说明方法)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鲸是哺乳动物,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刚才我们在研究鲸大的特点,那课文仅仅是介绍这个特点吗?
2、片断出示,同学们看看与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要用2个很长?
生:一个很长不够。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意思。
同学们,这些词一个都不能少,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
(板书:精确的语言表达)
3、再读这段话,把刚才我们忽视的词强调出来。
4、出示句式:我们明白鲸适应了海洋的生活,可是,你可别忘了。
五、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展开辩论。
1、读第4、5节,了解鲸的习性。
2、围绕齿、须鲸的特点,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说本事。
点评:
林教师一上来就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充满活力的语言,加上精彩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林教师别具心裁的运用小转盘让学生发现这些生字的规律,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这些字的记忆,还让学生明白了这些生字分别指鲸的哪个部位。
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学会思考。
由浅入深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既发展了学生思辩本事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本事。
板书:
作比较
多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
假设
精确的语言表达
总评:
林教师的课太生动了,学生自始自终坚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多么难得呀!
林教师教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还采用带问题朗读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此精彩的课,让我一辈子难忘。
篇6:小学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教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我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样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样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构成了大小不一样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教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明白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理解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最终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教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日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经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一样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光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供给很多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构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经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我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忙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本事、操作本事、表达本事及分析、概括本事。
【小学听课记录】相关文章:
2.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3.听课记录
6.听课记录评语
7.幼儿园听课记录
8.语文听课记录
9.丑小鸭听课记录
10.听课记录模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