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师说课稿
“泊罗西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公教师说课稿,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公教师说课稿,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是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课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一个框题。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主题是我与他人,前面我们已经学了我与父母,我与同学的关系,学好这个框题为下一框题进行健康的师生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牢固的基础,也是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必将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本框题在本单元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知识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完整了解教师的形象。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地评价教师在学生知识学习和人格成长中的作用,通过恰当的方法表达对教师的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教师职业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例如奉献、敬业、爱;主动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尊敬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
三、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讲授新课:(35分钟)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种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介绍殷雪梅故事。殷雪梅老师以柔弱的身躯力挡狂车,挽救了6名小学生的生命,用爱谱写了一首生命赞歌,慈师真爱感动天地,圣母情怀流芳千古,殷老师牺牲后,成千上万的群众排着长长的队伍去瞻仰英雄的遗容,这就是人格的魅力!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引导学生说出,认识了日常生活和信息时代的老师,从而使我们更加知师信师;通过认识老师高尚的人格,夸夸老师的活动,从而更加爱师敬师。
4、布置作业。
课后制作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的卡片,交给你心目中的好老师。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2:《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知我师,我爱我师 》是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课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一个框题。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主题是我与他人,前面我们已经学了我与父母,我与同学的关系,学好这个框题为下一框题进行健康的师生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牢固的基础,也是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必将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本框题在本单元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知识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完整了解教师的形象。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地评价教师在学生知识学习和人格成长中的作用,通过恰当的方法表达对教师的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教师职业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例如奉献、敬业、爱;主动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尊敬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
三、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 讲授新课:(35分钟)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种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介绍殷雪梅故事。殷雪梅老师以柔弱的身躯力挡狂车,挽救了6名小学生的生命,用爱谱写了一首生命赞歌,慈师真爱感动天地,圣母情怀流芳千古,殷老师牺牲后,成千上万的群众排着长长的队伍去瞻仰英雄的遗容,这就是人格的魅力!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引导学生说出,认识了日常生活和信息时代的老师,从而使我们更加知师信师;通过认识老师高尚的人格,夸夸老师的活动,从而更加爱师敬师。
4、布置作业。
课后制作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的卡片,交给你心目中的好老师。
六、板书设计
日常生活中的老师
我给老师画个像 知师信师
信息时代的老师
我知我师 (教书、育人)
我爱我师 高尚的人格
我爱我的老师 夸夸我的老师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3:《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第一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情况,教法,学法和课堂教学程序五方面谈本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一)本课安排的依据:
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之“交往与沟通”部分中: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二)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
本课以现代师生关系为基本立足点,同时兼顾传统师生观的合理成分,在拉近师生关系,与教师增进感情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第二框“主动沟通,健康成长”作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更全面地了解教师职业,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教师在学生知识学习和人格成长中的作用,并学习用恰当的方法表达对老师的感情。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认同教师职业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例如奉献,敬业,爱;主动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尊敬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老师工作的特点,尊重理解老师。
教学难点是客观真实地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由衷地尊师爱师,赞美老师。
二,学情分析
当前,传统的师生观和学生观正在向现代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传统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交往观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交往观所取代。这种转型对学生如何与教师交往影响很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启发性谈话法进行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歌曲欣赏,诗朗诵等手段,创设特定情境,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又升华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情。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从而获得共识,辨明是非,提高认识能力的方法。通过讨论,激发学生踊跃发言,陈述己见,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用这样的方法获得的知识,理解透彻,印象深刻,并能发展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同时对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老师被替代了”这一话题,创设情境,让学生网络聊天室里展开辩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又使他们理解了老师的育人功能和人格魅力,由衷地尊师爱师,并自然过渡到下面赞美老师的环节。
采用启发性谈话的方法,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巧妙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已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新知识。谈话法的作用在于能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养成探讨问题的习惯,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本课教学中,我事先准备好要富于启发性,难易恰当的问题,例如,你知道有哪些词语是赞美老师的吗 老师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称谓 学生回答后,我再以简洁,准确的语言加以总结性的说明,使学生更加认同老师的人格魅力,加深对老师工作的理解,由衷地尊师爱师,赞美老师。
四 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 教学程序设计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首先请同学们欣赏FLASH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渲染一种气氛,从老师逝去的青春和默默的奉献中揭示出教师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调动一种情绪,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活动探究,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见教学设计活动一,二,三)
应用活动,拓展提高。本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活动(见教学活动四,五,六,七,其中活动七作为拓展作业,留给学生课下完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FLASH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今天我们就要来谈谈与我们一起学习成长的老师。《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屏幕)
可以渲染一种气氛,从老师逝去的青春和默默的奉献中可以揭示出教师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调动一种情绪,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一:
畅所欲言
根据诗歌内容和你日常的观察,请你谈谈对老师工作的认识。
小结: 1,老师开拓了我们的知识视野, 把我们带进了知识的殿堂。
2,老师是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由此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拉近师生关系,从情感上认同教师的付出。
活动二:
网络聊天室:
“老师被取代了”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现代社会中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日益多样。现在的墨西哥越来越多的学校用电视“取代”了老师,老师真的能被取代吗 在一个网络聊天室里,网友们展开辩论,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当中:
小结:老师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做人,用人格魅力为我们做出榜样。
老师是不可替代的。
引入现代教学中墨西哥的特例,通过学生的“引经据典”,观点碰撞,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育人功能),用学生自己寻找到的理由更有说服力。
对教师工作的特点进行小结,突出教师人格魅力,自然过渡到赞美老师环节。
活动三:
你一言,我一语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谁的诗句 赞美的是谁
2,前人还有好多描写和赞美老师的句子你能说上来吗
3,你知道还有哪些词语是用来称呼老师的吗
4,老师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称谓
引起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思维,既使学生对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再次认同,又使学生在情境中激起敬师之情。
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老师高尚的人格,从情感上达到对老师的热爱。
活动四:
直抒胸臆:赞美老师
我们了解了老师,进一步认识了老师,你心中是否也有感激或赞美的话想对老师说 让我们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学生活动过程,其实是对老师的进一步认识,这种认识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展示才能和锻炼表达力。
活动五:
诗朗诵
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稚甜的笑脸,琅琅书声…
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加减乘除,算不尽您的无私奉献;您用知识的甘泉,浇开我们智慧的花朵;您用心灵的甘露,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
(许多诗歌都歌颂过老师,她们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希望通过今天的课堂,拉近我们与老师的距离,让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快乐。)
诗歌的完整展现,能深化主题,使线索清晰,贯穿始终。
活动六:
歌曲欣赏
FLASH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升华学生对老师的感情
活动七:
拓展作业
制作一张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的贺卡,作为礼物,送给你的老师。
能将对老师的敬意作进一步的直接表达,为下一节课做情感上的铺垫。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看法,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4:英语中说课稿
Book 1 Unit1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I’m very pleased to have an opportunity to talk about some of my teaching ideas.
My representation is made up of six parts: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ocedures, blackboard design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This is the last part of the unit, It is designed to impove students’ English level through doing a project. In this section, students will read information about two school clubs, and then they will design a poster advertising a new school club.
By reading these passages, students will study knowledge of school clubs and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In the course of writing,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to plan,prepare,produce and present the new school club.
In a word,learing this lesson can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especially the writing skill.So the selected material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aims
According to the new curriculm and syllabus,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selected material,I set the teaching aims as follows:
Knowledge aim: to get Ss learn some new experssions and know about school clubs. Ability aim: to improve Ss’abilit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Emotional aim: to develop Ss’spirit of co-operation and interest in starting or joining a school club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The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 in this lesson is how to improve Ss’abilit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1. The Ss have known something about through the Internet and other ways.
2. They are lack of vocabulary.
3. They don’t often use English to express themselves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4. Some Ss are not active in the class because they are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aims and deal with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I’ll use the following methods to conduct my class,they are: Listening and reading;ask and answer competition;discussing and group work.I’ll also use a record and the muti-media to make my class lovely and interesting.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s, I can guide Ss to solve problem and complete different tasks.
Teaching aids:
1. a projector
2. a tape recorder
3. multimedia
4. the blackboard
I have designed the following steps to train their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especially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Step 1 lead-in
Show Ss some pictures of a school club, and some Ss' opinions about the joining in a club. Doing so can arise Ss’interest in this lesson
Step 2 Listening and reading
Play the tape for Ss to liste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then read the passages to get a main idea. After that ,we’ll have an ask and answer competition about the passages.The activity can train Ss’quick mind,heat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Step 3 Design a poster advertising a new school club
Planning
Divide the class into small groups. Discuss what club they'd like to start.And they've decided the name of their club, then assign tasks to each group member.
Preparing
Group members go separately to finish the tasks.Those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doing research need to find information about school clubs and posters.The group should discuss the information found and decide what they can learn from it.
Producing
Group members responsible for making the poster need to follow the outline, proofread it and get it approved.
Presenting
Each group present their poster to the class, explain it.
Display the posters and have others vote to choose the best poster.
Step 4 Homework
Finish off the workbook exercises and self-assessment part after class
On the left of the Bb,I’ll write down some language points;In the middle are some suggested answers and some writing skills are on the right side.
篇5:课文《我爱我师》的说课稿
课文《我爱我师》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框的地位及设置目的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后,会接触到许多新同学和新老师,能否与新同学、新老师友好相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教材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确立了第三单元“学会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这一生活主题。其中第五课主要讲述建立和谐的友情,第六课讲述尊敬老师,与老师友好相处,本课又包括两框,第一框《我爱我师》,讲述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第二框讲述《我与老师交朋友》。
明确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将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师之情,并会将爱师之情转化为爱师之行。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考虑问题比较片面,难以理解老师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只有通过大量的事例,让学生真正明白了,才能进一步了解老师的工作特点,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老师的感情,此为设计本框的目的,也为学习下一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在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知、能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我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树立尊师观念,激发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能力: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提高尊师意识。
3、知识: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懂得学生应该热爱尊敬老师。
三、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热爱尊敬老师”,让学生懂得如何敬师爱师。为突破重点,我设计了唇枪舌箭、勤劳小蜜蜂、小试身手等活动。
四、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师爱浓浓”,这主要是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为突破难点,我设计:歌曲欣赏、实话实说、交流分享、讲故事、诗朗诵等活动。
五、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大多十二三岁,由对家长、老师的过度依赖,向重视自我,关注自我转变,在这个“心灵断奶期”,往往对老师的言行不能正确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而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影响他们的成长。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帮助学生学习本部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六、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所以,这里把学法放在第一位。
1、学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学法宜自主合作、参与体验、讨论互动,以实现认知改变、行为转变、知行统一。
2、教法:本课主要采用主体参与、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自主合作学习法,情境创设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导行。
七、设计意图
根据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践行相统一的新课程的基本原则,本课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主张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八、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
2、具体过程
环节一:歌曲欣赏 导入新课
①多媒体播放或师生同唱歌曲:“走过老师窗前”
②学生谈感悟:从歌曲中你感受到什么?
③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大体印象
环节二:交流分享
①小小解说员:请同学们展示搜集到的材料、图片(或依据教师多媒体上出示的图片),与同学们分享老师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②畅所欲言:从搜集、分析材料过程中自己感悟到什么?(尽可能使每个小组都有展示发言的机会,整个活动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搜集到的资料没有机会得到展示的,可安排合适的时间展览)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既提高了学生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让学生动手动口体验感悟,讨论、归纳生活中老师们是如何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为同学们操劳的。
环节三:实话实说
问题:自己经历过哪些老师对自己关爱、帮助的事?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完整的说出一例。 ①小组间交流
②4位同学做嘉宾,模仿“实话实说”现场,讲述自己的事例
③其他同学发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④嘉宾和同学交流
⑤嘉宾一句话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自已的经历,通过对美好往事的回忆,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进而增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环节四:讲故事
多媒体出示“以身挡车救学生, 万人痛别英雄殷雪梅”的感人图片
①多媒体出示
②学生谈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崇敬
环节五:诗朗诵
①同学推举一个朗诵水平高的同学
②使其朗诵教材第67页“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深情朗诵中,教师进行引导,使学生升华自己的爱师之情。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让学生明确老师们在我们成长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老师是指导者,引路人,为什么说师爱无私,从而,突破本框第一个知识点,即难点“师爱浓浓” 环节六:唇枪舌箭
①学生即兴随机发言,举出有哪些不尊敬老师的行为
②再对应的让学生说出,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是非选择中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可以进一步的在行动中将尊师行为落到实处。
环节七:勤劳小蜜蜂
①学生收集赞美老师的名言或名人尊师的行为
②学生谈应向他们学习什么
③大屏幕展示一些尊师爱师的图片,材料
④学生自学教材68页两幅图及其附属文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伟人们是如何尊敬老师的。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解决本框第二个问题,即重点“如何尊敬老师”
环节八:歌曲欣赏
播放歌曲《老师,您好》,在和谐的氛围中结束新课。
九、作业
自制小卡片,送给敬爱的老师
篇6: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文章。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品中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多角度品析《答谢中书书》。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要求大家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有关文学常识,现在,谁能用“七字记忆法”介绍一下陶弘景。学生介绍,教师评价、补充。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丹阳秣陵人,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著有《陶隐居集》。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今天我们就一起阅读这篇名作,体会作者是如何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初读:正字音,明句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提示: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和结构来定。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男女生竞读。
三、译读:识词义,明句义
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译课
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
内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老师组织全班讨论。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学法。
检查小组学习效果: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解释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山川之美 实是欲界之仙都
之 渔人甚异之 (渔人)具答之
处处志之
时 四时俱备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欲 夕日欲颓 欲穷其林
与 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三)翻译课文。
小组分句翻译,每个小组翻译一句。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四、品读:激兴趣,提境界
赏析课文,要注意运用“多角度赏析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如结构安排、人物塑造、叙写事件、描写景物、写作目的、情感倾向、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斟词酌句等各个方面进行赏析,力求有自己的独到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请同学们品读课文,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从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说说你的理解;表达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艺性的语言。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师生共同评价。
明确: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中心;然后具体描写自然景物,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
本文采用了议论、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
写景层次井然,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通过对山川景物的描述,传达了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自己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本文采用了多种写法,如:俯仰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俯仰结合,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动静相称,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瞑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动静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本文采用了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高峰入云”,运用夸张,及言山之高;“沉鳞竞跃”,以“鳞”代鱼;“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运用对仗,富有韵味,增强节奏感。
……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
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
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
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篇7:《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说教学步骤
(一)、激趣定标
1、激情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说明]:此设计在帮助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优美诗句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说明]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有《陶隐居集》。
3 、激趣定标(展示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明确目标,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方向。
(二)、自学、探讨、点拨
自学互动一:识记、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红字的注音。
歇( ) 颓( ) 鳞( ) 与( )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准节奏及停顿。
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4、再跟录音读。
5、比一比:读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好。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自学互动二: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句话,理解,注意红字的意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谈:赞叹。
理解链接:这句话中的“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这句话在全文中起__ 作用。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二至五句话。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理解链接: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六至七句话。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复(再) 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理解链接:这两句话体现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三)、目标检测
1、给生字注音:
颓( ) 歇( ) 鳞( ) 与( )
2、理解字词句:
四时: ; 歇: ;颓: ;复: ;与:
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 ;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回答题后的问题。
(1)、“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统领全文的句子是__。
(2)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3)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体现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说明]借助多媒体,以练习的形式检测全文内容,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陶弘景写给好友谢徵的一封回信,本文也是吟咏自然风光的佳作。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与自然融合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人生志趣,流露出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篇8: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结 构
表达方式
写 法
修辞手法
情感倾向
总领全文——具体描写——感慨结束
议论、描写、
抒情、描写
俯仰结合
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夸张、借代
抒情、对偶
酷爱自然
归隐林泉
七、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四时俱备( )
沉鳞( )竞跃( )
未复( )有能与( )其奇者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忘路之远近
D.渔人甚异之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节奏并翻译。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4.填空。
《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写晨昏景物变化的句子是 。
八、作业设计
1.把《答谢中书书》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可以合理运用想象,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内容。
2.背诵《答谢中书书》。
篇9:山谷中谜底说课稿
一、说教材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片讲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两位旅行者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山谷中旅行,发现了山古里的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之谜而揭示的人生哲理。不仅表现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展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初步领悟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揭示了“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活和更好的发展”这一人生哲理。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品析推敲重点词句。
2、理解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阅读理解的能力,视野较宽,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巧妙结合远程丰富的资源,通过直观展示,以读促悟,扶放结合的方法,抓住谜底为切入口,直奔谜底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法,采用“读――找――品――悟――论”的方法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导入课文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可知道山谷中有什么迷?
生: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这一奇异的自然景观就是一个谜。
师:看吧,雪松经受着风欺血压,可它依然傲骨挺立,看着它们,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赞美它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用一首诗,有的用一个成语,有的用一句优美的句子赞美了雪松的坚强品质。
[及时温故,学以自用,同时通过直观展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深刻领悟
教学时,围绕“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长雪松?”以这个谜面直奔谜底,组织读读,找找,画出有关句子细细品析,再进行小组讨论
谜底是什么?是谁发现的?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段,找出谜底。
(出示课文揭示谜底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东坡只长雪松”的关键在于“东坡雪大”以及“雪松的本领和顽强的生命力”接着我趁热打铁:那么雪松到底有什么本领呢?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学生再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描写雪松特点和品质的词语,画出雪松与大雪做抗争的语句。
(出示有关句子)学生反复悟读,读出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住的情况下才选择弯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为它学会了“弯曲”。我在诠释“弯曲”这个词时,不是狭隘的定义为一种斗争的行为策略,而是拓宽“弯曲”的内涵。“弯曲”不是懦弱,只是暂时的退让,为的是寻找机会“反弹”以退为进。读到这里,我们都被雪松什么样的精神所折服呢?(不屈不挠,能屈能伸)
是啊!雪松虽然暂时的弯曲了,但这里蕴藏着抗争的力量。
[这部分的设计依据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阅读感悟,紧扣文中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并不失时机的组织交流,让学生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语言领悟释放出来,达到培养学生朗读、分析、理解和感悟能力。]
(出示两位旅行者启示的话)重点品悟第二个旅行者的启示,交流讨论从第二个旅行者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时候该正面抗争,什么时候该适时退让,以及古今中外有哪些人具有雪松这种精神的?让学生自由谈感受。
(出示越王勾践和司马迁的课件资源)说说画面的人物和主要事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一人生哲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书面哲理通过学生的讨论,感悟,又重新回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经验,为每个学生创造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活中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经验,为每个学生创造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
篇10:《荫中鸟》说课稿
《荫中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下面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荫中鸟》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节欣赏课。本课是一节笛子曲,乐曲旋律欢快、热烈,速度为快速。乐曲为再现单二部曲式,描绘了一幅百鸟争鸣、自由飞翔的场面。抒发了对于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要有所了解,还应该对本学段的学生情况有一定的把握,接下来我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该学段学生的一些基本的情况。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体验感受与探究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对民族艺术的感受力及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探究合作的方法,提高对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学生认识、了解竹笛,并对竹笛的音色及奏法有个初步了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感受笛子的表现力以及乐曲的情绪和艺术情景。难点为激发对民族艺术的感受力和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课堂中我特别注意学法的引导,因此课程中学生的学法有: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探究学习――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在本环节我采用了图片导入,教师依次出示翠鸟、鹧鸪、杜鹃、鹦鹉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鸟吗?你能模仿它们的鸣叫声吗?学生自由讨论,用自己的方式模仿鸟叫的声音。教师总结: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乐器,它将带领我们进入鸟的世界。一起来学习乐曲《荫中鸟》。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好的'开展接下来的新课教学。
第二环节为初步感知环节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我会为同学们教师介绍中国竹笛。古时候称为“模吹”。它是由竹制的吹管乐器,笛上有吹孔、膜孔和六个按指孔。竹笛又分为梆笛和曲笛两种。这两种笛子的区别就在于梆笛略短,流行于北方,音色高亢明亮;曲笛稍长,流行于南方,音色柔美秀丽。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探究学习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播放乐曲《荫中鸟》,引导学生思考:“乐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乐曲情绪欢快、活泼、欢快的。”复听乐曲,我再次播放乐曲,提问:“在这个乐曲中可以分为几段?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每一段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我进行总结:“乐曲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描绘了鸟儿在树林间欢快玩耍的情景,情绪是欢快的;第二段音乐有低沉、有欢快、有热烈,描绘了一幅百鸟争鸣的场景;第三段与第一段基本相同,描绘了鸟儿在蓝天飞翔的场景,迎接美好明天。”
其次,我引导学生思考:像这种第一段与第三段变化重复的结构属于哪种结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第一段呈现,第二段与第一段形成对比,第三段变化重复第一段的结构属于再现。”
最后,我播放乐曲,学生感受乐曲,并随乐曲进行律动。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课堂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会表现歌曲,更的掌握新知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我播放曲笛演奏的《鹧鸪飞》,播放梆笛演奏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引导学生思考曲笛与梆笛带给你不同的感受。学生聆听发表意见。我总结:不同的笛子给予不同的感受,梆笛呈现的音乐音色高亢明亮;曲笛呈现的音乐音色柔美秀丽。
这样做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带领每一位同学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当中,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兴趣。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一个好的结尾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回顾,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笛子乐曲《荫中鸟》,感受到民族音乐带给我们的音乐魅力,希望同学们能够喜爱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学着演奏民族乐器,将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下去。
接下来,我会布置课后作业,课下搜集关于其他笛子的作品,下节课与同学们进行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中公教师说课稿】相关文章:
2.三衢道中说课稿
10.中大班优秀教案说课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