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二年级一封信说课稿一等奖

二年级一封信说课稿一等奖

2022-07-28 08:10: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你猜我不猜你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二年级一封信说课稿一等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二年级一封信说课稿一等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一封信说课稿一等奖

篇1:高中英语说课稿一等奖

高中英语说课稿一等奖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an. Today, I feel honored to have the chance to share my ideas about how to teach reading.

In the reading process, I will focus on students’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enable them to use proper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In other words, students are guided to read efficiently and independently.

My teaching plan will include 3 sections. They’re analysis of the reading material, identifying the teaching aims and teaching procedures.

Section 1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selected teaching material is a magazine article taken from the Project section of Module 11, Unit 2 of Advance with English. The article is about British students who take a gap year, which is intended to develop the theme of the unit, that is, Getting a job. After analyzing it carefully, I find the article has two unique characteristics. First, it’s a long passage with 688 words, much more than the usual texts. Second, it deals with a new topic, that is, a gap year. The topic is unfamiliar to most students.

Section 2 Indentifying the teaching ai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I have chosen the following as the teaching aims of my lesson:

The 1st aim: Students learn the skills and strategies to read a prolonged text.

The 2nd aim: Students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a gap year is.

The 3rd aim: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figure out the implied meaning.

The 4th aim: Students are familiar with various expression_r_r_r_r_rs or approaches to express the same thing or idea.

Section 3 Teaching proced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aims mentioned above, I decide to choose guided reading and Task-Based Teaching as the main teaching approach.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s, I can guide students to use effective reading strategies to comprehend the text, solve problems and complete different tasks.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include four parts. They’re getting ready, focusing on main facts,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and responding the text.

Part 1. Getting ready

Reading begins before a book is opened. It’s important to activate students’ existing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draw their attention to the topic of the text. In this part, I will use the pre-reading activities to increase students’ concentration, arouse their curiosities, fire their imagination and give them a purpose for reading. The part consists of two tasks:

Task 1: A time machine. I start my lesson by asking senior 3 students what the date is. Then, I go on to show a picture of a time machine. I tell students that the machine with a magic power will bring them to their graduation from high school, which is 1 year away. At that point, I get them to imagine where they are and what they are doing.

After it, I give a summary of their presentations as follows: After leaving high school, most of Chinese students go straight to university.Yes, at this time next year, most of you will be studying in a university.

(With the task, I inspire students’ former knowledge and imagination about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 and going to college, which can draw their attention to the theme of the reading material and get them ready for the following reading.)

Task 2: Brainstorming. After the summary, I go on to show some more pictures of British students fresh from high schools, and tell students that more and more students in the UK are doing something different instead of going straight to university. After that, I play the tape of Para.1 and get students to catch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They will travel or work on projects for up to a year before entering university.

(With the task, I excite students’ desire to know more about what their British equivalents will do before going to college. With the question in mind, students will definitely be eager to listen to the tape to find the answer. )

Part 2. Focusing on main facts

During the part, I will ask th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What does the author say?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get a main idea of the text and understand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text. Questions of this kind are not very difficult and they can be answered directly from the text. The part includes six tasks:

Task 1: Three examples. I move on to tell students as follows: Last year, Carol Smith, Daniel and Martin Johnson, 3 students from the UK, went to some remote places and did something special. After the instructions, I play the tape of Paragraphs 4-6 and get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following table.

Task 2: Matching. After listening, I get students to open books and scan the three paragraphs to check the answers to the previous table. Then they’re required to complete another table with a second reading.  (With the task, I get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hree paragraphs instead of reading them, thus reducing the amount of reading time and reliving their psychological burden, otherwise students would be discouraged by such a long article.)

(With the task, students learn to use a table to gather the main facts about the three British students. They’ll come to know that a table is of great help in their future reading.)

Task 3: Scanning for a detail. I get students to scan the rest paragraphs and fi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do people call the year off between finishing school and starting university? In doing so, I introduce the theme of the article and write on the blackboard the title: Mind the gap year.

(With the task,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grasp the theme of the article. The task serves as a bridge,which connects the main facts in Paragraphs 4-6 to the opinions about the gap year in the rest paragraphs.)

Task 4: Definition of the gap year. Students watch a VCR with a question in mind: What three types of activities do the UK students choose to do during a gap year? The key is: Many students use that time to travel, learn new skills or become a charity volunteer.

(The task serves as a supplementary to the second task of Part 1. With the task,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know more about the gap year.)

Task 5: History of the gap year. I play a second VCR and get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en did the gap year start in the UK?

(The task enables students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history of the gap year.)

篇2: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找次品》,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这五个方面谈一下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能力目标: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3瓶钙片圆形纸片试验记录单

四、教法和学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操作——推理——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口算

口算是我们每节数学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由于这节课容量较大,所以我只设计了12道比较简单的口算题,1分钟之内做对10道便是百分,多做一道加10分,这样就是想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

我想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我设计了帮助王阿姨找出次品的教学情境,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然后出示图片,次品就在81瓶钙片中,至少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以及华罗庚老先生的一段话,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种数学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化繁为简的方法。

(三)、建立模型

由于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想分两步进行突破。

1、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按照例题,本课的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次品找到次品,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这样,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另外,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这里当学生说完称法以及课件同步演示之后,我在黑板上板书出了这种图示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为后面学生利用图示法做好铺垫。

2、层层推进突破重、难点

教材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让孩子们在3个里面找出次品后,加深难度,出示图片,在5瓶钙片中找出这瓶次品,至少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来?但是,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此外,教科书在分析方法的编排上还很重视“数学化”,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模式。当加深到从9个中找次品时,我们不仅要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还要在学生罗列出个中解决方案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好?从而渗透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然后我又让学生将这种分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联系起来,还可以用除法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更为简便,也更容易理解。

那平均分时候是这样,不平均分的情况又是怎样呢?紧接着,我又出示图片,次品在8瓶里面,怎么找?类比迁移,自主探究。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说出当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的时候,要使多的一份比少的一份相差1是最优化的策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四)、解释应用

找到优化方法之后,根据课的伊始,华罗庚爷爷教给我们的数学学习方法,在简单的的实例中找出规律后再去解决81瓶中找次品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也做到了首尾呼应。

那么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学生通过合作,寻求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操作——推理——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篇3:西餐礼仪一等奖说课稿

西餐礼仪一等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餐饮服务与宴 会管理》课程中的第四章节的“西餐礼仪” 。 此课程,我将从说课程、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 反思五个部分介绍。

一、说课程

《餐饮服务与宴会管理》是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 课。通过实际的模拟和训练,能够使学生掌握酒店餐饮服务的基本操 作和餐饮部门基层的管理技能。

其中酒店餐饮服务的基本操作技能具 体包括托盘、餐巾折花、摆台、斟酒等,餐饮部门基层的管理技能具 体包括菜单的设计与制作、原料的采购规格书制作与库存报表填写等。

二、说教材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发展,中国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 参加正式宴会还是朋友间聚餐,吃西餐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西餐的 礼仪与中餐礼仪有着很大区别, 相对于中餐,西餐有很多的繁文缛节, 为尊重对方体现修养,使其言谈举止与西餐桌上的谈话气氛相吻合, 增加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在这门课程中加入了西餐礼仪。

1、说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餐具并掌握餐具的使用方法;

了解餐巾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

学会喝汤,吃牛排、面包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能掌握餐具的使用方法;能在不同情况下正确使用餐巾;能用西 餐餐具正确地食用西餐。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庄重、优雅的行为举止,提升个人素质,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不同情况下餐巾摆放的方法,用西餐餐具正确地食用西餐。

(2)教学难点:用西餐餐具正确地食用西餐。

三、说教学方法

学生具备的知识水平不同,教学中应以简单明了的例子为主,大部分学生以前对西餐没有认知,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视频内容,使学 生对西餐的认识更直观形象。 为了实现本课时教学目标,我选择采用的教法是:多媒体现场直观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直观教学、理论精讲、拓展延伸等方法相结 合,重视学生的直观性和参与性,来完成教学任务。

学法是通过分组讨论、直观演示、总结反思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礼仪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以后的西餐用餐中,能有庄重、优 雅的`行为举止,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以上的设计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体现。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

1.引入新课

2.案例分析 (时间:2分钟) (时间:5分钟)

通过案例,我将整堂课的知识点概括其中,以错误的案例展示, 引导学生要学习正确的西餐礼仪。

3.讲授新课 (时间2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安排中,我将案例中的知识点概括为入座的礼仪、 餐具的摆放与使用、餐巾的使用、用餐的礼仪四部分,通过新课的讲 解来解决案例中错误的礼仪。

4.课堂小结 (时间10分钟)

学习完新课后,我会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将案例分析再次展示, 让学生对案例中错误的知识点进行纠正。这样做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还可以巩固整堂课的知识点。

五、说课后反思

在引课时,我以案例进入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时,只能通过视频直观演 示和模拟训练,缺少真实性。

篇4:日月潭一等奖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解析:

《日月潭》是鲁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以清晨、中午和雨中这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适合学生阅读积累;另外,本课还有要求学生认识的9个生字,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这些生字,大多是学生生活中的常用字。所以,本文难易适度,文质兼美,适合此年龄段的学生学习。

二、方法简述:

1、注重积累,综合提高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段,体会语言的魅力。

2、随文识字提高认读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即达到了识字教学的要求,这里所说的语言环境,包括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短文。”所谓“语境识字”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语境条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轻轻松松识字,快快乐乐写字。

如:我将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隐”“筑”“茂”“境”等随文识字。这种在语境中识字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感知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短文。学生在认读生字时,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再配上背景中出示的日月潭风光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运用多种方法巧记字形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年半的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记字的规律,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多样的识字方法,并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识字记形。在教学设计时,我预设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熟字加偏旁”和“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环”的字形,并通过“熟字换偏旁”的方法将“绕”“烧”“浇”“晓”等形近字进行了分辨,学生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用有趣的字谜“森林里藏着旧城堡”来识记生字“茂”,既富童趣,又生动形象,直观易记,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后,让学生将课文句子中含有生字的词语进行替换,借助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进一步理解了词语中的字义。

三、目标定位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以该学段学生特点,我将课时目标确定为:

1、认识生字;理解“群山环绕” “树木茂盛”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理解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想象、体会那里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时教学目标清晰明了,让教师教有方向,学生也能学有所获。

四、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突破难点。我们都知道,一说“上课”,学生就进入了严肃、拘谨的状态,学习起来就“有板有眼”了。我课前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片使孩子们放松身心,自然进入一种聊天状态,也为我们的“无痕教学”打下基础。

2、检查预习环节,我设计时采用多种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3、随文识字环节意在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轻松快乐识字,在前面的方法简述中我也提到。

4、交流是检查学生与文本对话阶段性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生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师生的交流反馈中,学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乐趣。所以我设计了课堂练习的环节。同时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5、品读积累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落实情感目标,熟读成诵的过程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6、写字仍是本学段课堂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观察、书写、评价的过程使学生养成养好的书写习惯。

7、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图文并茂,即展示了学生的质疑(本课学习内容),又通过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日月潭的位置。总之,板面设计简洁、直观、内容丰富。

篇5:日月潭一等奖语文说课稿

说教学目标

在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后,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3、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然后自读自悟解决问题。

4、激发学生对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读中感悟,感受日月潭不同的秀丽风光,激发学生对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说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词语丰富,文字优美,语言清新。在充分了解课文与学生的特点后,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图文悟情、理解想象、情感朗读等方法,这样,既能巩固学生语文知识点,又能拓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点,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咱们的祖国可美了,你以前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自由说

2、师:同学们去过的地方真不少。我听说祖国宝岛台湾有一处景点特别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它就是日月潭。

(点击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简单归纳并把它们写在黑板上

3、师:你们真会提问题。现在,孙老师就带着大家一同去日月潭看看,再读读课文,相信这些问题你们一定能自己解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师:请各位小旅客系好安全带,我们的飞机就要起飞了。今天我们前往的目的地是台湾省的日月潭,请大家观看录像。(课件播放录像)

2、师:各位小旅客,刚才看见了日月潭,你有什么感受?

3、师:要想欣赏日月潭的美景,我们得来读读课文,出示朗读视频。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解决。看谁最先读正确、流利。

(学生自由大声读,师相机指导,遇到读书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及时鼓励)

4、检查读书情况:

⑴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有一位学生读错,请小老师带读后读对,老师及时给予鼓励。)

⑵指名读去掉注音的生字

⑶指名读课文中的生词:

师:生字宝宝找到了朋友,组成了词语,你们还认识吗?读得正确、大声的,老师奖励给他一幅图,这些图还能让你们有一些发现呢。(指名读词,课件随机出示表示该词语意思的图片。如读到“隐隐约约”时,日月潭就有些模糊)

你们发现了什么?

⑷游戏巩固识字:摘苹果。(课件演示)

⑸学生选择一段展示读,目标是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欣赏美景

过渡:刚才我们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还认识了不少生字,现在咱们来认真欣赏日月潭的美景。

1、课件演示填空题:

日月潭是我国最大的一个()。那里()(),周围有许多()。

生自由读课文,完成填空后齐读。

2、为什么这么美的湖要叫日月潭呢?

⑴学生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或者读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⑵比较句子,体会“圆圆的”、“弯弯的”这些表示形状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①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②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比较后,指导读,自由练读,指名读。

(引导学生擦去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

3、自由大声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再在4人小组交流:(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全班交流:

⑴第三自然段介绍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美景?

(清晨)

⑵你认为哪句写得特别美,就读给大家听听吧。

(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

⑶指导读:咱们可不能吵醒还在睡梦中的日月潭,试着轻轻地读一读。指名读,比赛读。

⑷归纳学习方法。(读、画、读、交流)

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欣赏日月潭中午的美景:

全班交流,课件相机演示图片及句子指导朗读。

四、小结拓展

1、师:欣赏了日月潭的美景,你喜欢它吗?请用一句话赞美它。

2、咱们的旅行马上就要结束了,再抓紧最后一点时间去欣赏一下黄昏时日月潭的美景。(演示图片)

3、读一读三、四两段,再仿照它说一说黄昏时日月潭的景色。读,自由练说,指名说。

4、今天咱们的收获真不少,一同欣赏了日月潭的美景。可你们的爸爸妈妈却没看见,多可惜啊。不过没关系,回家后,你可以有感情地读课文给他们听;也可以摘抄好词好句给他们看;还可以当小导游向他们介绍日月潭的风光。如果你还知道祖国其他地方很美,也可以搜集图片或资料向同学们介绍。

五、作业布置

1、画出你心中的日月潭。

2、向爸爸妈妈介绍日月潭。

篇6:日月潭一等奖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日月潭》是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描绘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文中还配有一幅日月潭风景的照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经历一年多的学习,已经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这就为我们高效课堂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9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阅读相关资源,感受日月潭的美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四、说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感受日月潭的美好风光,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市目前实施高效课堂的情况:

我采用的教法是任务引领法和以读代讲法。

我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学习形式是小组学习。

六、说课前准备

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有关日月潭的图片、诗、文章等相关资源,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

七、说教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月潭的资源,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内。本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环节的学习提供动力。

(二)自主合作

本环节是高效课堂的主要部分,我安排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五方面:一是自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重点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第一项的要求,二是在读中找出日月潭在什么地方,日月潭周围都有些什么名胜古迹。三是找出表现日月潭不同时间景色的特点及重点词语,四是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五是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最好能背诵。我安排的学习流程是学生先自主学生,找出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对学,对学不能解决的小组内学习,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上交老师,以便进行班内交流。时间大约十五分钟,其中自学大约为8分钟,对学为3分钟,组学为4分钟。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意识,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交流展示

本环节是高效课堂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二是学生对学习疑难进行质疑,三是教师进行适当点拔,我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各小组汇报的学习疑难问题确定各小组的展示任务,让各小组在班内展示,具体做法是一组展示,众组质疑,教师点拔,学生能完成的教师决不代办。时间大约为15分钟。

本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达标检测

本环节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成果的检验与肯定。它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成果感,给教师提供准确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做出适当的调整。

我安排的具体内容有四项:一是根据拼音写生字,二是仿写词语,三是根据原文内容填空,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时间大约是5分钟。

(五)拓展提升

本环节是对学生学习的延伸,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时间大约为3分钟。我的安排是夸夸自己的家乡,并进行交流。

八、说板书

本节课根据我校高效课堂的进展情况,板书以学生板书为主,教师的板书主要是学习流程的板书和教师点拔的板书。

篇7:日月潭一等奖语文说课稿

一、渗透读法,自由朗读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日月潭的传说》。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一课。好故事,得读出味来。想读好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谁来出出主意?生交流: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让大尖哥和水社姐在脑中活起来。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交流读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易于进入故工作节之中,提高读书的效率。

二、交流感受,整体把握

在学生津津有味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倾听。紧接着,教师以“读故事时,你随着情节的发展难受吗?紧张过吗?快乐过吗?愤怒过吗?来,一吐为快,有一说一。”请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与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乐,置身于情境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同时,这也是再次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为下面人物形象的交流作了铺垫。

三、突出重点,感受形象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结合本篇课文,关键是把握段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如果“领”的设计合理、优化,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阅读教学支离破碎、鸡零狗碎的现象,同时也能较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精神。

学生了解了课文懂得主要内容,对大尖哥和水社姐降伏恶龙,救出日月的过程已基本掌握,所以没必要再逐段(第3、4、5自然段)读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认为,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是这篇课文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向学生提出要求:“你认为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样的人?请默读第3、4、5自然段,找出重点的词句来说说你的看法。”以此为“领”引导学生继续挖掘文本资源。

(二)活化文本,深度体验

在整体默读、圈画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交流。那这篇课文的每个段落是不是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以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我认为真正值得去品读的段落是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这样,就避免了平均用力,删繁就简,训练就得到了有效保证和落实。

交流第一处:“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从“挺身而出”看出他们的奋不顾身,见义勇为。

学生能够找到这一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句子,但就此句讲此句,对人物形象的突显显然分量是不够的,而是要把这个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体会。“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的呢?”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进而读好两个问句“可哪儿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怎么才能得到阿里山的进斧头和金剪刀呢?”联系上文理解“一筹莫展”的意思,展开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会说些什么呢?”通过整体把握,上贯下联,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感知大尖哥和水社姐救民于危难之中的高大形象,加深对中心的体会。

交流第二处:“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从这看出他们不畏艰难,勇敢顽强。十二个字“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写得太简略了,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他们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交流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文本的描述创设四种情境,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面对重重磨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四、看图说话,个性表达。

我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有讲讲这个故事这一项,为了降低难度,也为了帮助学生把故事讲得生动精彩,能够活化课文语言,加进自己独特的感悟,我设计了看图说话这个教学环节。

“在跟大尖哥和水社姐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生动又感人的画面(出示四幅图),这些画面虽然没有声音,但这背后又有多少精彩呀!请同学们来给这些画面配上画外音,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展开想像。”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形式,多媒体画面的出示,把学生引入了远古时代,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创设了情境,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自然有话可说。

五、合作探究,加深感悟。

应该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尖哥和水社姐历经千辛万苦后还没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化作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尾是挺让人遗憾的,孩子的心理也是这样。于是我号召学生改一改故事的结尾,最后应该还是要回到“人们重视到光明。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为民造福的年轻英雄,就把两座山命名为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怎样使大尖哥和水社姐不牺牲,又要有二座山,看谁说的结尾既合情合理,又不像原来的那么凄凉。

这个说的设计是在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诞生的。就像作文训练只有在学生“情动辞发”的基础上进行一样,阅读教学中说一段话的介入,也应该是在学生有说的愿望下展开。

【日月潭一等奖语文说课稿(精选6篇)】

篇8:写一封信作文一等奖

亲爱的奶奶:

您还好吗?

是啊,去了天堂,就不会有痛苦了吧!我,您的孙女,给您写信了,开心吧!那个暑假,我过的浑浑噩噩,要不是班主任的开导,我就没能过的这样开心。

您走了,再也不受病魔的折腾了,您知道吗?每次站在您的床前,看着您松弛的脸,我是多么希望白衣天使能把你从死神的手里抢回来!可是您还是走了,离开了我和哥哥到另外一个世界里去了,每每想起您,我的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的落下来……

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奶奶开心地看着自己的孙子孙女,我就在想:“要是奶奶在,你一定也会这样看着我!”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补习,那时你已经走了,我在补习班里面折小船是折给您的,同学们笑我,我哭了,我真的很伤心。

您走了,我再也不能在您的怀抱撒娇,再也吃不上您给做的家乡菜,我再也不敢听佛教音乐……

奶奶,这次我的语文获得了A的好成绩,希望天堂的你知道后开心!

小时候妈妈经常逗我,说长大之后奶奶一定会去看你的婚礼!您这把年纪了都不知道去不去得了,现在回想起来,满是心酸。

我记得您还在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写我十年后回到家乡,您还是那样,身体是那么的健壮,是啊,您还没走的时候在小区里种菜,那时候我天天吃的,觉得特别好吃,我现在再没有机会吃您种的菜啊!

奶奶,我好想您!

您的孙女:___

20__年__月__日

篇9:二年级讲故事比赛一等奖稿子

各位评委、教师:

大家好!

在这喜庆.....建党90周年的时刻,在春暖花开、人民安居乐业的今日,我想起了江姐。

江姐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她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仅有十岁的江姐为了生活被迫去做工,由于她身材天生矮小,够不到高大的机器,只能坐在特制的高凳上,稍有疏忽就要遭到工头皮鞭的抽打。十九岁那年她加入了.....,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

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狼,他们用尽了各种酷刑,也不能动摇江姐的革命意志。敌人用特制的四楞筷子放在江姐的手指间,双手紧握筷子的两头来回猛夹,边夹边恶狠狠的说:“你说不说,不说就把你吊起来!”这时江姐高喊:“筷子是竹子做的,...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江竹筠被捕后仍时时惦念着自我的儿子。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员的哥哥江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军统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为共产主义梦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多么坚强的江姐啊!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就是您和成千上万的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江姐,我向你致敬!

我明白,如果没有.....的领导,没有像江姐这样的英雄先烈们的浴血奋战,哪会有今日的完美生活!

当我们走进东关小学这美丽的学校时;当我们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无忧无虑的读书时;当我们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在一齐享受这现代化的生活时,我们可不要忘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多谢大家,我的故事讲完了。

篇10:二年级讲故事比赛一等奖稿子

爱发脾气的王五

从前,张三和李四两个人闲来无事,呆在屋子里聊天。张三对李四说:“有个和我一齐共事的人,名字叫作王五。王五的脾气可暴躁了,动不动就会发火,一发起火来可不得了了,又拍桌子又摔东西,搞不好还会打人呢!我们平时都很害怕他,不敢和他争执。”李四说:“真的吗,果真有这样火爆性子的人”

两人正说着,王五正巧从屋外经过,窗子开着,张三的话全都清清楚楚地传到他耳朵里。

王五顿时大发雷霆,面红耳赤,脖子上的青筋一根根地凸出来。他大步跑到屋门口,气势汹汹地使劲一踹,把门踢开,冲进屋里,见了张三,一把抓住他的领口,不由分说地照准面门就是重重一拳。张三被打得踉跄着退了好几步,一屁股坐在地上,血从他的鼻子里慢慢流了下来。

王五还觉得不解恨,也不管张三一迭声地叫饶,过去骑在他身上,抬起拳头打个不停。

李四见状,赶忙过去劝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他最终把王五拉开,问他说:“你为什么要打张三呢”

王五气呼呼地回答说:“我哪有性子暴躁的毛病,又什么时候乱发过脾气呢他这样诬蔑我,我当然要好好教训教训他!”

李四说道:“你此刻这样做不正是性子暴躁、喜欢发火的表现吗张三并没有说错啊,你又为什么要对自我的缺点讳莫如深呢”

李四说得对,有了缺点不应当忌讳别人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篇11:二年级讲故事比赛一等奖稿子

小鲫鱼的愿望

一只金黄色的小鸟,它又累又渴,从半空中掉下来,掉在一张荷叶上。绿色的荷叶像一张宽大的床,小鸟在上头睡着了。一只大苍蝇飞来停在它的眼皮上,它也毫无知觉,一条小鲫鱼在水里游着,它看见了这一切。

“哦,多可怜的小鸟啊!它再不醒来,也许会饥渴死的!”于是,小鲫鱼用尾巴使劲地拍打着水面。一阵阵水花溅上了荷叶,几颗水珠跳进了小鸟的嘴里。小鸟从干渴中苏醒过来了,它扇扇翅膀,又喝了几口水,最终恢复了精力。

小鸟很感激小鲫鱼,它说:“多谢小鲫鱼!我妈妈是管理那里山林、田野、湖泊的女神。我必须请她封你当这个塘里的国王!”

小鲫鱼说:“不!我不想当国王。可是,我有个愿望,我们这儿常有人来钓鱼和游水,我的哥哥、姐姐还有很多好朋友都成了钓鱼和游泳者的牺牲品。我太需要安宁的生活了!”

小鸟想:“妈妈能管理山林,田野、湖泊,可是她管理不了人哪!怎样能阻止他们呢”

它想啊,想啊,最终最终想出了一个实现小鲫鱼愿望的方法。小鸟请妈妈施展魔法,让小池塘里长出很多很密的水草。钓鱼的人、鱼钩被茂密的水草缠住了,游泳的人手脚被一道水草牵住了。

钓鱼的人说:“不不不,这是一个不能钓鱼的塘!”

游泳的人说:“这是一个不能游泳的塘!”

小鲫鱼乐了,伸出头来的荷叶上的小鸟聊天。

小鲫鱼说:“你的主意真好!如今我们都像当了国王一样自在。多谢你,还多谢你的妈妈!”

篇12:二年级讲故事比赛一等奖稿子

小草的声音

花园的一个角落,长着几株杂草适合二年级讲的故事。

花园正中精美的花盆,长着美艳的玫瑰、高贵的牡丹、迷人的茉莉,小草只是长在地里,只能仰望它们的美姿。

可小草她不介意。

有一天,玫瑰对小草说:“小草,不如你长在我的花盆下,这样能让你更显眼,更好看些。”小草温柔的说:“没关系,我不介意人们怎样看我,我有自我的根在这角落里,我在那里很自由。”

有一天,牡丹可怜小草,于是就对她说:“小草,你这么平淡,不如把我的花瓣颜色给你,让你好看些。”小草自豪地说:“牡丹姐姐你很漂亮,但我不需要你的颜色。我用平凡的绿衬托着大地,给大地一片热情,显现出勃勃的生机,我喜欢这平凡的绿。”

有一天,茉莉对小草说:“小草,你需要我的清香吗我能够给你,这会是你更香,引来翩翩起舞的蝴蝶采花蜜。”小草开心地说:“我不需要,我已有一片绿香了。这香不需要酝酿,不需要飘散在空气里,因为它在我的心中。有这片绿香,我更相信不管我在哪里,我的根都会长着,永不停息。”

是的,这是小草的声音,你能听见吗她甘于生长在一个角落里,甘于仅有绿的颜色,甘于没有迷人的香气,她需要的只是自由的土壤、本色的绿,外加心香一缕。她是甘于平凡的,可她绝不甘于生命的短暂,每时每刻,她都努力生长着,把根伸进每个角落的土地里。

小草的声音如此细小,可她的生命力却如此伟大。

【二年级一封信说课稿一等奖】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人教版说课稿一等奖

2.数学下册一等奖说课稿

3.一等奖认识钟表说课稿

4.幼儿园中班说课稿一等奖

5.小学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6.小班幼儿说课稿一等奖

7.与象共舞说课稿一等奖

8.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9.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一等奖

10.二年级说课稿

下载word文档
《二年级一封信说课稿一等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