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23小松树和大松树练习题
“周天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23小松树和大松树练习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23小松树和大松树练习题,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23小松树和大松树练习题
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23小松树和大松树练习题
小松树和大松树
1.读拼音,写词语。
shuō huà hi zi huí dá bèi zi bó fù
2.比一比,再组词。
答 伯 被 话
笔 波 披 活
3.照样子,填句子。
山上 | 有 | 一棵小松树。 |
水里 | ||
天上 |
4.按课文内容填空。
,山下的松树你。你能看得远,那是把你起来的呀!
5.选择正确的`答案,在( )里打“√ ”。
(1)小松树能看得远,是因为:
① 小松树长得特别高。( )
② 大山爷爷把小松树托起来的 。 ( )
(2)大松树看不远,是因为:
① 大松树在山下,处在低处。 ( )
② 大松树长得不高。 ( )
6.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练习。
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1)用“ ”画出风伯伯说的话。
(2)数一数,风伯伯共说了 句话。
(3)完成填空。
第一句是说 比 高,第二句告诉小松树他长得高,看得远是 的功劳。
思维火花想一想: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会怎么想?
答案:
说话 孩子 回答 被子 伯父回答 铅笔 伯父 波浪 被子 披着 说话 生活一群小鱼 几朵白云孩子 比 高多了 大山爷爷 托(1) ② (2) ①(1)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2)2(3)大松树 小松树 大山爷爷自由说一说。篇2:《小松树和大松树》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品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8《小松树和大松树》,老规矩,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
多高你呢回答伯伯孩子爷爷托松树
(二)贴图导入。
1、昨天我们还认识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两位新朋友,谁来叫叫它们!
(出图小松树大松树)
2、谁能把他们送回家?(贴图)
你能用书上的语言来说说它们各自的家吗?
3、是啊!他俩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天天见面,这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话了!打开课本,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划出小松树说的话,再读一读!
4、交流。谁先来读读你划出的句子。
5、屏幕出示划线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读!
6、自己再去好好读读小松树的话,想一想从它说的话中,你读出了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7、谁来说?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也感受到![交流说、读,在说和读中充分体会小松树的自满和无礼!]
8、自己连读第二段,说说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大松树?[对比读中体会大松树的宽容与大度]
9、看屏幕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10、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他是谁?(风伯伯)谁来把他也安全地送回家?[贴图]你为什么贴在这里?
11、下面请小朋友们小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从这段中你又读出这是怎样的风伯伯?
读——说——再读[关心小松树、讲道理(读出关心的语气)]
“托”?你来做个托的动作!我们一起来试试
12、课文中这三个人物,你们最喜欢谁?为什么?
大松树——大度,不斤斤计较
小松树——知错就改
风伯伯——关心别人
13、师小结
既然大家都喜欢他们,让我们把这个故事再练着读读好后来表演表演好吗?
(三)读课文,学表演。
(四)拓展。
1、想象练说:
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山上的小松树就对山下的小松树说:“”。
2、课外阅读补充材料《红花和绿叶》。
篇3:《小松树和大松树》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向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课文语言材料,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情感与态度目标:
不要自我夸耀,不能无视实际,盲目自大,要知错能改,谦虚谨慎。
三、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四、教学难点:理解风伯伯语重心长的话。
五、教具准备:小卡片天字格
六、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设计: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教学松,领读。
2、板书课题:8、小松树和大松树
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
3、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渎情况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多你呢回答风伯伯听孩子比低头一棵喂摸
托起来惭愧
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出示课文中的词语读。
自主学习,交流记住生字的办法。
指名朗读课文。
三、作业
1、练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写字,学会观察,能正确书写。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松树比多少回答孩子听低头
2、说说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口头填空;
()有一棵()松树,()有一棵()松树。
2、板书:惭愧指名拼读后,问:惭愧是什么意思?
3、问: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4、起初,小松树怎么样?/(板书:长得多高看得多远)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各自练习朗读,同桌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朗读、评议。教师示范,学生再读。
5、后来,小松树的想法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板书:比你高大山托)
讨论: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6、讨论:小松树会怎么想呢?
(谢谢风伯伯,不然,还真的以为自己最高呢。)
(刚才太不礼貌了,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7、教师小结:小松树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多你呢回答风伯伯听孩比低
2、自主学习,提出书写的注意点。
四、作业
1、按笔顺描红。
2、朗读课文。
篇4: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知识点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大松树没有回答。
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小松树听了,惭愧地抵下了头。
篇5: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知识点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1、认读词语
2、设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课件演示
(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3)齐读第一自然段。
(4)询问过渡:
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②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2、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5)指名回答。(骄傲)你来试着读出小松树的骄傲。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
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
①同桌讨论。
②交流。
(课件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看到底谁长得高。)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
(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
(4)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
指导朗读:请你当“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句话:
(出示句式)
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5)原来,小松树被大山爷爷托起来才能看得远,开始他还很骄傲呢!再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学生齐读小松树的话)我们读书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多读多想,这样会把书读得更好。再来读一读风伯伯的话。
(6)角色朗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导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表现怎样?
(2)指读。
(3)理解词语:惭愧。
“惭愧”是什么意思?
(4)齐读,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感情。
(5)扩展: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他会对大树树说些什么?(生1:他想我错了。)小松树知错就改,我们向他学习。
(生2:他对大松树说:“大松树哥哥,对不起,你比我高,我不该说这些话,真是对不起。)小松树变得谦虚、有礼貌了,我们向他学习。
三、送格言
四、学习生字
五、作业
篇6: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知识点
字:棵、高、被、摸、托
词:松树、回答、惭愧
重点句子:
1、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大松树没有回答。
2、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3、小松树听了,惭愧地抵下了头。
篇7: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常用知识点
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趣”字先行,调动学生学的_。
“兴趣是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让孩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在板书时,老师有意把“小松树”的小写得很小,把“大松树”的大写得很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趣味,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三、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之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上,他会看到什么呢?这一设计,说的是小松树,实际上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文本,体会到小松树的骄傲之情的由来。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这对理解文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常用知识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松、伯、孩、托”四个一类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小松树图、大松树图、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并设问导人。
1、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师范书空手势)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还和很多新的字词宝宝交上了朋友,你愿意和他们打声招呼吗?
出示:喂多高哇回答摸着托起来惭愧
指名读,师相机正音。齐读,出示“掌声”(动画)鼓励。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你们真棒!(出示大、小松树图片,老师示演两人出来说话。)大家好,我们是……(生齐呼:大松树和小松树),听到你们把词语读得这么好,我们也忍不住想出来考考你们了。你们还记得我们的家在哪里吗?
指名回答,出示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
师:恩!你们的发音真准确!谁能动手来把我们送回家呀?
指名上台贴图,师根据板书需要对大松树的位置给出建议。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我替他俩谢谢你了。
(2)倒述课文,引起思考。
词语过渡,板书:惭愧,指名读。
问:“惭愧”是什么意思?不好意思、难为情
问:文中说谁惭愧、不好意思了?小松树。
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他知道自己错了。
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起初,小松树是怎样的?他以为自己长得高。他以为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很了不起。
问: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山下的那些楼房啊!树木啊!人啊跟在平地上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
(2)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出示小松树放大的图片。(师:他看到了小松树的动作,觉得他……,你觉得呢?)得意、骄傲的。
(3)指导读句子
师:(出示小松树说的话)他不仅样子得意,还说了好多话呢!请看大屏幕,先自由地读一读。
a、师:“喂!”平时你会这样来称呼别人吗?如果你听到一个小朋友用这样的称呼去叫他的长辈或者是比他年长的哥哥、姐姐,你会觉得他怎么样?很没礼貌。
b、“多高哇”后面是什么符号?小松树说这句话时把语调扬得怎样?(师动作引导)高高的
c、理解“很远很远”,练习abab式的词语。
师:“很远很远”?小松树为什么要把一个词语说两遍?是他不小心说错了吗?(不是!)那他是想强调什么?强调他长得高,看得远。
师:对呀!把同一个词语重复说两遍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时候也可以用到这样的词语,比如今天来听课的老师非常多,我们可以说……(很多很多);比如一个人长得特别高,我们可以说他长得……(很高很高)。
d、“你呢”指谁?小松树是什么语气?
e、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小松树怎么样?
十分得意,很骄傲,看不起别人。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男、女生赛读。
(5)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板书:没有回答。
问:小松树都这样说话了,大松树为什么一点反应都没有,他为什么没有回答?你觉得他是怎么想的?
他知道自己高,不想跟小松树争了。
他觉得自己大一点,应该让着不懂事的小松树……(你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
师:恩!大松树真是个懂谦让、明事理的好孩子,我们要向他学习!
(6)师:小朋友们!大松树这么谦虚,既然我们今天看见了,就让我们来仔细比较比较,说句公道话,好不好?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两棵松树分别长什么样?看看树干……再看看松针……。(师引导用“又又”来说一说。)
师:如果说这样看还不够确切,请这样再看!(同步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问:到底谁高?(大松树!)谁?(大松树?)那为什么小松树能看得比大松树还远呢?(他是被大山托起来的。)师板:托起来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
(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的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读得真流利。这句话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a、让学生仔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风伯伯是怎样跟小松树说话的?他说话时还做了什么?(摸着小松树的头)
b、(让学生们回忆一下)谁曾经摸着你的头跟你说过话?(爸爸、妈妈……)你当时心里有什么感觉?从“摸着”这个动作,你感觉到他们对你怎么样?(很关爱)
c、是呀,从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对他说话,我们可以知道风伯伯教育小松树时不是严厉地批评而是耐心地开导,说明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爱护。
(3)老师读旁白,学生读风伯伯的话,要求:语速稍慢,读出风伯伯慈爱的语气。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
(2)齐读,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感情。
(3)扩展: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他想我错了……。师:小松树知错就改,好样的!
他会对慈祥的风伯伯说些什么?对刚刚被他瞧不起的大松树,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他对大松树说:“大松树哥哥,对不起,你比我高,我不该说这些话,真是对不起……。师:小松树变得谦虚、有礼貌了,我们向他学习。
篇9: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字词。
2、分析课文。
3、指导朗读,熟读课文。
4、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摸、托、惭愧,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松树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曲《小松树》配有动作,导入新课。
二、复习字词
先用字卡复习,方式齐读、开火车。
复习字词,方式,利用课件带拼音齐读,去拼音读(学生领读),个别读。
三、分析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根据段落分析课文
2、先齐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帮助解决问题:给大松树和小松树摆位置。(师在黑板上画好大山)指名读课文,注意读的准确性。最后学生齐读。
3、由问题:大松树和小松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设置悬念过渡到第二段。
先让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让学生回答:你听老师读后,如果你是小松树你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语气和心情呢?----骄傲、自豪......
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松树为什么这么骄傲、自豪。
让学生个别读,比一比谁读的最像小松树,再让读的好的说说是怎么读的这么好的?--个别字的重读和语气。(兵教兵)
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小松树这么说,大松树怎样回应的,为什么?如果你是大松树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让学生整体齐读课文,注意语气。
4、大松树虽然没说话,但有人占出来了,是谁呢?--风伯伯,好,那故事有怎样发展的呢?
老师范读第三段,让学生整体感知,体会风伯伯的说话的语气。
让学生感受风伯伯的语气,并知道从哪了看出来的?找到关键词:摸。(加上动作深入理解,摸表达的爱意)再让学生个别模仿读。
深入体会风伯伯说话的意思。(小组合作讨论),思想碰撞,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理解托的意思。(动作示范)
拓展思维:听了这样的话,如果你是小松树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样想?
5、由上段结尾的问题引入第四段,让我们来看看小松树是怎样做的?
老师示范读,让学生认真的感受,说说老师哪里读的好?引出惭愧,重点讲解,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第六课我们学过的一个词和它很相近,启发学生说出难为情一次,从而轻松理解。
进而追问怎么样看出惭愧的`呢?低下头?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加深感情色彩。
深入挖掘惭愧的原因?
拓展想象,假设你是小松树你会怎么想。
6、升华主题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给你了什么启迪,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7、熟读课文,加深记忆。
先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男女生分角色读课文。
个体分角色读课文。
背诵课文。
8、歌曲结束《小松树》
板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
小松树惭愧
长的高比你高
看的很远大山托
大松树风伯伯
没有回答
篇10: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为课文的动画片配音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ong)。领读。
2.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听(动作)摸(动作)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
(4)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C、风伯伯教育小松树。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5)逐段指名朗读。
三、作业
1.认读、练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松树比多少回答孩子听低头
2.说出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口头填空:--------有一课---------松树,--------有一棵----------松树。
2.(板书:惭愧)指名拼读后,问:“惭愧”是什么意思?
3.问: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4.起初,小松树怎么样?(板书:长得多高看到很远)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练习朗读,同座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当众朗读、评议。教者示范,学生再读。
5.后来,小松树的想法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板书:比你高大山托)
讨论: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6.讨论:小松树会怎么想呢?
(谢谢风伯伯,不然,还真的以为自己呢)
(刚才太不礼貌了,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要是我也在山下,和大松树站在一起,他肯定比我高好多好多呢)
(谢谢风伯伯,是你让我知道了,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的功劳)
(如果大松树也长在山上,他会看得更远更远)
7.教者小结:小松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
8.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多你呢回答风伯伯听孩比低
2.自主学习,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根据学生发言,知道写字。
四、作业
1.按笔顺描红。
2.朗读课文。
一、看板画,揭示课题,学习第一节
1.看板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相机引导:一棵树在哪儿,另一棵树在哪儿?
观察得真仔细。站在山上的是一棵小松树,板书:小松树(注意松字右边的八字头)
站在山下是一棵大松树。板书:大松树
2.出示句子: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导朗读通过朗读知道他们的位置。
3.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和读题谁和谁的故事?
二、讲读2-4自然段
1.自己读读整体感知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表扬读书认真的小朋友,
2.听录音:听听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听的好习惯
3.出示句子比较: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朋友,你看我长的高,我能看得很远。你呢?
4.学生自渎,上面一句比下面一句多了什么?这些字能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5.朗读理解:长得多高哇!
很远很远(联系学生实际理解很远很远)询问学生爬上高山后的感觉,然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爬上高山后的感觉。黄老师也爬过高山,当我站在山顶,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房子呀,树木呀,更远处的田野呀,都尽收眼底,视野变得很开阔。再读词语。帮助理解爬得高,看得远
喂:可以稍加点拨,说明小松树没有礼貌
6.完整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用你的朗读把小松树的骄傲,得意的样子表现出来。指导加上动作读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没有回答。那大松树回想什么呢?同桌讨论一下。
8.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自渎第三小节,看看谁能读明白。指读,其余生评价,相机指导:摸者(动作演示)读出风伯伯关心、疼爱小松树的样子。填空: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大松树看不远,那是因为()
9.小松树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惭愧地低下了头。他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师生表演,
三、故事表演,其余生做评委,指出不够好的地方。分小组表演
四、布置作业,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小松树————惭愧
长得多高
比你高
看到很远
大山托
大松树(风伯伯)
篇11: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评课稿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葛老师能抓住童话特点,通过教师生动语言和形象的板贴画,把学生愉快的带入童话故事中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积极的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演、说。根据我个人的学习感受,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 教学理念全面落实,融会贯通
理论是行动的的指南。这节课,葛老师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很准,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从听、说、读、从指导学生的识字到写字,甚至到最后环节中深层的情感挖掘,葛老师把握的都非常好。第个环节落实的也很好。不仅如此,他结合新课改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把一年级的孩子当作不懂事的孩子,没有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说话,代替学生的想像。而是把他当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自己为主导。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读书的`激情,使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利用多种形式,内化文本的语言,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语一年级课标中写的很清楚)
二、 教学目标训练扎实,达成度高
葛老师的这一课,教学目标设计的很恰当有一定的坡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具体表现在:能抓住重点,安排详略得当。能以朗读为主,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学习课文中去识字。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的“惭愧”。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他在开头设计了贴图的环节,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分角色朗读时,让学生戴上头饰,学生表演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教师能适当地指导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通过表演引导学生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满情绪。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 教学环节设计紧凑,独具匠心
葛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备课充分,设计独具匠心。从开头的导入课文,新授、总结等每个纵向的教学流程。设计的很紧凑,过度语衔接自然和谐,没有生硬的感觉。始终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最好的状态来学习新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另外,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老师设计了多种促读的方法,如边读文边看图,分角色表演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读、师生共读等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不仅巩固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还完成了每个教学目标。
四、 教学语言独具特色,富有童趣
对于教材的处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多些情趣,少些理性。他的语文课就上的十分有情趣、有意思,学生学习兴趣高,效果就好。葛老师的教学语言本来就很有轻柔,容易让学生接近。加上整节课,葛老师能够用一些鼓励表扬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有孩子们在教师赏识 ,赞许的目光下学习。在老师鼓励关怀下成长,这种感觉,这种愉快的学习,孩子乐学,效果非常好。不仅如此,葛老师已经注意到通过贴图、分角色读课文等形式让学生充满乐趣地读着、学着。
【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23小松树和大松树练习题】相关文章:
6.《小松树》读后感
8.小松树教学设计
10.松树和小草500字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