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三课件
“我是一只小小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高一数学必修三课件,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高一数学必修三课件,欢迎大家分享。
篇1:高一数学必修三课件
改进:在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经过反复斟酌推敲,以更简洁的方法,结合实际,以自主探究、协作互助的方式,将原精品课程进行了相关变更,添加具体实例,并在授课过程中参阅经典算法,将之穿插于教学中,激趣导学,效果感觉更好。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3模块第一章算法初步第1.1.2节第一课时,
主要包括程序框图的图形符号、算法的程序框图表示、算法的的逻辑结构等三部分内容。
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算法也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需要算法,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也都有算法,当然我们更关心的是计算机的算法,计算机可以解决多类信息处理问题,直接写出解决该问题的程序是困难的,因此,我们要首先研究解决问题的算法,再把算法转化为程序,所以算法设计是使用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与步骤的分析,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本章节的重点是体会算法的思想,通过模仿、操作、探索,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三种基本逻辑结构中顺序和条件结构,经历将具体问题用程序框图来表示,在实际问题中能设计相关程序框图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关于本节内容,相对学生来说,全是新知识,因它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相关内容,也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学习过程序框图的设计,在编写程序方面基本上都是“零起点”,而且认为程序框图设计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本课的举例和任务都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喜悦,领略程序设计之算法程序框图表示的乐趣。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料和实例,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建构模型,化抽象为具体,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启发、补充与完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程序框图的图形符号,区分不同符号所表示的不同含义,能模仿正确书写简单程序框图;
2、理解并掌握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实际现实生活中,能正确运用相关逻辑结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学生经历、模仿、探索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算法的过程,学习程序框图的画法;
2、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之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算法语言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明确算法的要求,认识计算机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有力工具,进一步提高探索、认识世界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迎难而上,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克服畏难情绪,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塑造认真、细致的做事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程序框图的图形符号、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及应用
教学难点:算法的条件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策略
1、任务驱动策略: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等级的任务,引导启发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新知,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如程序框图图形符号如何绘制、各表示什么意思,对一些简单问题,程序框图的画法,学生模仿、探索、学习
2、创设问题情景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有哪些,有什么区别,具体问题时如何正确选取相应算法的逻辑结构
3、竞争机制策略:据本章节中部分内容,合理设置分组竞争,小组赛形式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不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探究精神。
六、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启发引导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模仿建构学习法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活中具体实例、同步学案
八、教学过程课时1
教学程序 教师组织与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发放“任务”纸质 1、把任务学案发给学生
2、查阅、收集有关实际生活中实例,用于本节教学 1、预习
2、查阅相关资料 学生是学习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改进:生活中的问题,描述解决步骤(1)算法的描述:要交换两杯不同液体的方法、步骤;(自然语言描述法,复习)
穿插经典算法在教学中,激趣导学
1:鸡兔同笼、2:谁在说谎
(2)你还知道有什么渠道能使算法描述得更直观、高效、准确吗?引导学生看书自学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看书自学本节程序框图相关知识:程序框图图形符号
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关注
探究不同程序框图符号表示的不同含义,初步探讨程序框图的画法
重点部分强记 据教材设疑,并逐一提出下列问题:
(1)程序框图共有哪些图形符号?
改进:同学们,你们所常见的图形有哪些??学生回答
现在,从这些常用图形中,我们选出几中种来用于表示“算法”中的含义
(2)不同符号所表示的什么含义?
(3)具体应用,实例列举,老师在黑板上“补”画“长方形面积”流程图
(4)要求学生结合上述老师所讲实例,模仿“补充”画出,改进:
A: 圆的面积、周长的流程图(老师完成)
B: 正方形面积、周长的流程图(师生共同完成)
C: 三角形面积、周长的流程图(学生自己完成)
D:求学生语、数、英三科成绩平均分的程序框图(学生自己完成)
(5)例3.已知三角形三边长,求三角形面积的程序框图(老师提示公式,学生自己理解)
(6)判别整数n是否为质数后面学
篇2:高一数学必修三课件
授课
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学习
目标
1理解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定义,会判断所给事件的类型;
2.掌握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并会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
1.互斥事件:在一个随机试验中,把一次试验下___________的两个事件A与B称作互斥事件。
2.事件A+B:给定事件A,B,规定A+B为 ,事件A+B发生是指事件A和事件B________。
3.对立事件:事件“A不发生”称为A的对立事件,记作_________,对立事件也称为________,在每一次试验中,相互对立的事件A与事件 不会__________,并且一定____________.
4.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1)在一个随机试验中,如果随机事件A和事件B是互斥事件,那么有P(A+B)=_________.
(2)如果随机事件 中任意两个是互斥事件,那么有 ____________。
5.对立事件的概率运算: _____________。
探索新知:
1.如何从集合的角度理解互斥事件?
2.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有何异同?
3.对于任意两个事件A,B,P(A+B)=P(B)+P(B)是否一定成立?
4.某战士在一次射击训练中,击中环数大于6的概率为0.6,击中环数是6或7或8的概率为0.3,则该战士击中环数大于5的概率为0.6+0.3=0.9,对吗?
5.什么情况下考虑用对立事件求概率呢?
6.阅读p143 例3和p144例4,你的问题是什么?
精讲互动
例1.判断下列给出的每对事件是否为互斥事件,是否为对立事件,并说明理由。
从40张扑克牌(红桃、黑桃、方块、梅花点数从1~10各10张)中,任取一张。
(1)“抽出红桃”与“抽出黑桃”;
(2)“抽出红色牌”与“抽出黑色牌”;
(3)“抽出的牌点数为5的倍数”与“抽出的牌点数大于9”。
例2 . 解读课本例5和例6
达标训练
1.课本p147 练习1 2 3 4
2.(选做)一盒中装有各色球12个,其中5个红球、,4个黑球、2个白球、1个绿球。从中随机取出1球,求:
(1) 取出1球是红球或黑球的概率;
(2)取出1球是红球或黑球或白球的概率。
篇3:高一数学必修三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2、 明确两种调查的优缺点。
自主学习
阅读章前引言,了解统计学讨论的问题(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一、 普查
阅读课本P3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普查?什么样的调查适用普查?
例1 医生是如何检察人的血液中血脂的含量是否偏高的?你觉得这样做的合理性是什么?
二、抽样调查
回答课本思考交流的问题得到:
1、 抽样调查的 定义:
2、 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各有什么优缺点。(在课本中画出)
3、 独立完成课本例2,说明在抽样调 查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精讲互动
我 们引入了几个概念:
(1)总体:在抽样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2)个体: 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个体 。
(3)样本: 被抽取的一部分称为样本。
(4)样本容量: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 为样本容量。
练习:为了了解一批炮弹的杀伤力,选取100发进行实弹射击实验:
总体:
个体:
样本:
样本容量:
四、达标训练
1.我国每日公布非典疫情,其中有关数据收集所采用的调查方式是_____ ___ ____________
2.为了了解某校高一年级40 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查了5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 问题中,总体是指( )
A 400名学生
B 被抽取的50名学生
C 400名学生的体重
D 被抽取的50名学生的体重
3.体育测试中,从某校高一(1)班中抽取男、女生各15名人进行三项体育成绩复查测试,在这个问题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校所有初三学生是总体
B 所抽取的30名学生是样本
C 所抽取的15名学生是样本
D 所抽取的30名学生的体育成绩是样本
4.下列调查,哪些是抽样调查?并说明理由.
1)为了了解高一年级(6)班每个学生的身高情况,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
2)为了了解人们对春节晚会(央视)的收视情况,对部分电视观众作了调查.
3)灯泡厂为了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选取了10个灯泡进行实验
4)试验 某种绿豆的发芽率;
5)审查自己某篇作文的错别字;
6)了解江苏省居民年收入情况.
篇4:必修三数学课件
必修三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经历用不同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不同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教学过程:
1.回顾上节课的案例分析给出如下概念: (1)回归直线方程 (2)回归系数
2.最小二乘法
3.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1)描述两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即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依存的数量关系
(2)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把预报因子(即自变量x)代入回归方程对预报量(即因变量Y)进行估计,即可得到个体Y值的容许区间。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控制规定Y值的变化,通过控制x的范围来实现统计控制的目标。如已经得到了空气中NO2的浓度和汽车流量间的回归方程,即可通过控制汽车流量来控制空气中NO2的浓度。
4.应用直线回归的注意事项
(1)做回归分析要有实际意义;
(2)回归分析前,最好先作出散点图; (3)回归直线不要外延。 5.实例分析: 某调查者从调查中获知某公司近年来科研费用支出(Xi)与公司所获得利润(Yi)的统计资料如下表:
6、求直线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作图,这些EXCEL可以方便地做到。仍以上题的数据为例。于 EXCEL表 中的空白区,选用“插入”菜单命令中的“图表”,选中 XY散 点图类型,在弹出的图表向导中按向导的`要求一步一步地 操作,如有错误可以返回去重来或在以后修改。适当修饰 图的大小、纵横比例、字体大小、和图符的大小等,使图 美观,最后得到图1,图中有直线称为趋势线,还有直线方程和相关系数。图中的每一个部份如坐标、标题、图例 等都可以分别修饰,这里主要介绍趋势线和直线方程。
鼠标右键点击图中的数据点,出现一个对话框,选 “ 添加趋势线” ,图中自动画上一条直线,再以鼠标右击此线,出现趋势线格式对话框,选择线条的粗细和颜色,在选项中选取显示公式和显示R平方值,确定后即在图中显示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课堂练习:第83页,练习A,练习B
小结:经历用不同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
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课后作业
篇5:高一数学必修课件
高一数学必修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幂函数概念的学习以及对幂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归纳与概括,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幂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发现过程
教学重点
幂函数的性质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数学和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观察下列问题中的函数个有什么共同特征?
(1)如果李斯在超市买了每支1元的水笔n(支),那么他应支付p=n元。这里p是n的函数。
(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a,那么正方形的面积为S=a2 ,这里S是a的函数。
(3)如果立方体的边长a,那么立方体的体积为V=a3 ,这里V是a的函数。
(4)如果正方形的面积为S,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S ,这里a是S的函数。
(5)如果壮壮t(s)内骑车行进了1(km),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为v=t-1 ( ),这里v是t的函数。
由学生讨论,总结,即可得出:p=n,S=a2 ,V=a3 ,a=S ,v=t-1 都是自变量的'若干次幂的形式。
这节课,我们将来共同学习另一种函数--幂函数(老师板书课题)
二、 讲授新课
1、定义:一般地,函数y=xa 叫做幂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是实常数。
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幂函数?注意:①是否为幂的形式;②自变量是幂的底数,指数可以是任意实数。
例1、(1)y=xa 与y=ax 一样吗?
(2)在函数y=x+2,y=1,y=x2+x,y=2x2+3,y= 中,哪几个函数是幂函数?
(3)已知幂函数y=f(x)的图像过点(2, ),试求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2、对于幂函数y=xa ,讨论当a=1,2,3, ,-1时的函数性质
表格如下:
y=x y=x2 y=x3 y=x y=x-1
定义域
值 域
奇偶性
单调性
定 点
下面先请五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画出每个函数的图像,其他同学可以在同一坐标系内作五个幂函数的图像。(要给学生留出充分时间去研究函数性质)
通过观察图像与表格
(1)函数y=x,y=x2 ,y=x3 ,y=x 和y=x-1 的图像都通过(1,1) ;
(2)函数y=x ,y=x3 ,y=x-1 是奇函数,函数y=x2 是偶函数;
(3)在第一象限内,函数y=x,y=x2 ,y=x3 和y=x 是增函数,函数y=x-1 是减函数;
(4)在第一象限内,函数y=x-1 的图像向上与y轴无限接近,向右与x轴无限接近。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f(x)=-2x5 (2)g(x)=x4+2
(3)f(x)=-x+ x (4)g(x)=5x+ x
3、拓展题
证明幂函数f(x)= x3在R上是增函数
三、 课外作业
P49 习题2-5 A组 1、2
教学后记
本节课主要从五个具体幂函数中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画五个幂函数的图像并由图像概括其性质是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动手画图像、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6:高一英语必修三课件
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提倡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也就是任务型教学方法。尤其是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此方法更能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任务目标,从而感受成功,并达到使用语言的目的。为实现任务型教学,教师应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任务及活动,遵循新课标之“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与参与”的理念。本着“真实性、互动性、趣味性和素质能力培养”等原则,我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堂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处理Module 3 中的Reading and Vocabulary。课堂设计主要以下列程序呈现:
一、Pre-task:激活学生已有背景知识,导入课题。
我设计了一段电影视频和一系列图片导入课题,以引发学生兴趣,集中其注意力。通过影片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威力,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灾害的名词及学会给事物下定义。
二、While-task:带任务阅读,训练技能。
对于本篇阅读材料,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在此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阅读任务,如下定义(giving definitions),确定主题句(spotting topic sentences),回答问题(answering questions based on reading),判断正误(True-or-False statements),填表格(completing a chart)等。让学生带着任务,养成并逐步提高阅读技巧,即略读(skimming),跳读(scanning),细读(intensive reading)以及其他微技能,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逐渐掌握阅读策略,那就是通过语篇而不是孤立的句子来获取信息和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
三、Post-task: 以话题为核心,巩固并扩展语言知识。
在此环节中,我以本模块话题为中心,设计了Filling in the blanks, Revision 和Discussion等任务,学生们分组展开讨论,然后报告小组结果。通过这项活动,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进一步激励学生关爱生命、关爱地球,鼓励他们用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为保卫我们的地球,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做贡献。学生们通过参与合作来完成任务,不但有利于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形成和巩固,还交流了感情;同时,他们也体验了团体精神的魅力和成功的乐趣,进而增强了自信心,达到了共同提高与合谐发展的目标。
四、Homework Assignments:学会积累,促进转化。
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两项课后作业题。第一项是要求学生课后熟读课文,并复习生词及一些有用表达法。第二项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关键词(key words),发挥想象,写成一篇50-100词的小文章,旨在让学生在动笔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回头望、再思考,以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的目的。
总之,高效优质的英语课堂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它更是一种教学实践。我作为一名执教二十余载的英语教师,在这条路上一直在学习、在探索,但总感觉自己只是触到冰山一角。教学研究这条路尽管艰辛而漫长,但是为了能让自己的课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而学生们也能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我将继续走下去!
篇7:高一英语必修三课件
(一)听和说教学内容设计
1.听的教学内容设计:听力教学的内容一般应包括:
⑴ 语音训练
语音训练包括对听音、重读、意群等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语音辨别能力,对于造成听力困难的语音应专项训练。如 :bed—bad, ship—sheep, chip—cheap, pin—pen, sit—seat 训练应从词到句,再到文。
⑵ 听力技巧训练
听力技巧包括听大意、听具体信息、猜词义、听细节、听隐含之意等。听力教学应包含训练这些技巧的各种听力活动。
⑶ 听力理解训练
听力技巧的培养是为理解服务的,除了语音和技巧的训练之外,听力教学更多的应是通过各种活动训练学生句子和语篇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理解由“字面”到“隐含”再到“应用”,理解步步加深。
2.说的教学内容设计:说的教学内容一般应包括:
⑴ 发音
错误的发音会造成理解困难,甚至使听者无法理解,因此说的教学内容首先应是正确的发音,包括音节、重读、弱读、连读、失去爆破,辅音浊化,送气减弱、意群、停顿、语调等。
⑵ 语法、词汇
合乎语法的句子才容易理解,用词准确,有助于理解。缺乏必要的词汇常使说话者难以准确地 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说的教学应包含一定的词汇和语法教学。
⑶ 交际功能
通过说的教学,学生应能掌握“问候”“道歉”“抱怨”“邀请”“建议”“致谢”“信息询问”“征求意见”等各种交际功能。
⑷ 释疑技巧
释疑技巧是防止会话中断的必要手段。当听的一方未能听清楚对方的意思时,应能有多种方式询问对方的含义,使会话得以继续进行,当不能明白个别单词短语的意思时,可问 “What does…mean ?”, “Could you tell me what…mean ?”如果有部分内容不能明白,比如没有听清楚怎么走,可问:“Do you mean I should turn left?” “Sorry, how far should I walk?”“You said the name of the street is...?” 如果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正明白对方的含义可以说:“Do you mean...?” 要求对方解释自己说过的话可以用升调重复对方的话,等等。
⑸ 文化知识
交际不仅依赖于语言的准确性,同样依赖于语言的得体性。这就要求,说话者有必要了解一定的文化知识,使自己的语言符合其所适用的文化氛围,符合其所处的语言环境,符合其所担任的角色。
(二)听说课的教学模式
1. PWP 模式
现在我们很多课堂都倡导 PWP 教学模式。即:pre-listening, while-listening, post-listening.
为了更好地上好听说课,我们要掌握听说课的要领:
1) 听前:准备要充分,教师提前预设问题,为听力教学作好充分的铺垫。
① 扫清重要词汇障碍,做好背景知识、初步感知语言知识的导入。
② 利用课本资源进行听力预测:充分利用课本图片,通过听前讨论图片、根据图片回答问题等,培养学生听前看图进行听力预测的习惯;浏览文字:预习听力的题目、题干,图片、表格、选项、判断正误句子等。
③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练习:教师要根据学情及听力难易度,整合教材中的听力题目,做到让学生听有所获。
2) 听中:知识输入要合情、听力操作要合理:
① 听几遍合适?播放磁带的遍数(听几遍录音)——由学情及听力材料的难易决定。
② 如果听力材料有好几段,教师要逐段播放,一个小对话结束后要暂停,让学生有时间做听力练习,然后再往下播放下一个对话的录音;
③ 如果听力材料太长,教师备课时就应该按意分成几个小段,播放时增加停顿,给学生留出做题时间。
④ 如果有很难的句子,且句子很重要,可以适当停顿,多次播放,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
3) 听后:输出要多样。教师应要求和鼓励学生用完整的英语句子进行说的练习。此外,听后的输出活动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如根据图、表格、听力题目等资源进行对话、写话;跟读,角色朗读和自编新的主题对话的形式。把听、说和听、写相结合,进行训练。
2. “3P”教学模式 。即Presentation—Practice —Production
1 )Presentation 阶段
教师通过解释、举例、示范、角色扮演等向学生介绍新的语言项目,包括语法、句法、功能、会话技能等,确定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 )Practice 阶段
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运用所展示的内容。练习由易到难,由控制到半控制,逐步增加学生的自主性。
3 )Production 阶段
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将其新学到的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融入已有的知识之中,使其能自由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3. 任务型学习模式
该模式采用交际会话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达到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教学一般也是由三部分组成:
1)通过实景展示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2)布置交际性任务,如到商店购物,到机场买票,到车站接人,参加面试等等。
3)活动之后是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估。
任务型学习模式使听说活动的设计尽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下,增加听说材料的趣味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加听和说的竞争成分;听说过程中也要加入适当的听说技巧的训练,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让学生在交际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听说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 Module 1 Unit 4 Earthquake
课型:听说课
Step I : Lead-in
1. 听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同时展示在人民大会堂表彰抗震英雄的照片。
October 8th ,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人民大会堂 ) ,Top leaders paid tribute ( 称赞,歌颂 ) to heroes of the Sichuan earthquake.
【设计思路】:激发学生兴趣及学习积极性,为本课主题和本节课活动的顺利开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实践过程】:大家都经历了为汶川地震捐款等活动,因此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实践反思】: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有利于整堂课的开展。
展示唐山、汶川地震的画面,提出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earthquakes?
【设计思路】:通过这个问题引出灾难这一话题,继而引入这节课的主题 —— 地震。
【实践过程】:学生虽然对唐山地震不够了解,但汶川地震记忆犹新,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很快,他们能想到许多的有关地震灾害的描述。
【实践反思】:通过启发和联想让学生说出地震的相关句子扩展他们的思维。
Step II : Discussion
播放视频,看完有关地震的视频让学生讨论:
What may an earthquake cause?
【设计思路】:看视频之前给学生提问这个问题,使学生带着任务去观看,印象深刻,而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实践过程】:虽然视频具有震撼力,但由于讨论时间较短,加上学生的思维有限,学生回答的答案比较局限。
【实践反思】:在此环节应该多给时间他们,给出一些关键词帮助他们充分讨论。
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m after the earthquake? 让学生讨论。
【设计思路】:在了解地震的灾害后,引出如何帮助灾区人民从灾难中走出来,树立信心,重建家园,从而引出问题。
【实践过程】:通过讨论方式和小组计分形式使这个环节气氛热烈。
【实践反思】:学生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得到答案,这样学到的知识更能印象深刻。
Step III :Listening & Speaking
1. Please listen to the teacher's experience in earthquake and take notes. A will write down all the questions and B will write down the answers.
【设计思路】:播放一段学生采访本校心理教师的听力材料,姚老师在地震救援时赶到灾区做心理辅导,使学生了解如何在听中记录信息。
【实践过程】:两人一组分别记录采访的问题和姚老师的回答,然后各自和其他组的同学核对,所以这部分他们完成得很好。
【实践反思】:听力原本是学生感到困难枯燥的,但使用学生对本校教师的访谈材料,学生对听力内容非常感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f you interview other teachers?
Group work:design the questions.
Interview Mr. Zhang whose wife went to Wenchuan to help people in earthquake.
【设计思路】:通过听力训练从而 引出说的活动。
【实践过程】: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设计新的问题,采访同年级的英语老师,他的夫人参加医疗队到汶川抢救伤员, 学生和英语老师的互动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但因学生知识面等原因,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重复现象。
【实践反思】:此环节在增加知识性的基础上,通过现场采访更使积极互动,给课堂增加了趣味性。
同时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和对方互动,提出更多问题,使交流更真实。
篇8:高一必修三第一课课件
高一必修三第一课课件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怀着满腔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从初中跨进高中的大门时,老师已在这里等候着你们。师唱“我在兴农等你,等你和我相遇,等待如此美丽。”(根据歌曲《我在贵州等你》的高潮部分改动了一下)正如席慕蓉在《一棵开花的树》里写到为这个美丽的相遇时刻“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二、教师自我介绍
师:我们的缘就从这句诗开始“玉壶装陈酿,乘兴赏芙蓉”。同学们猜猜老师的名字。
学生当堂一一即兴介绍自己时间和学生才思方面都不太现实,布置当天晚上交来“诗话名字”。(文末附上部分)。
三、语文是什么
师:名字可以这么富有诗意,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如果说一句诗只是小儿科的话,下面这首诗同学们来读读?
1、 出示怪体诗,学生猜读。
龙
虎虎
望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会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激发兴趣。
2、有人说:
语文是李白的诗——浪漫飘逸,想象奇特,带你上天入地,与神仙结伴同游祖国山河。
语文是苏轼的词——豪迈豁达,心骛八极,带你评古论今,与哲人携手共探人生真谛。
语文是余秋雨的散文——带你带我游历世界,做历史的思考。
我说: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即兴口答,但有部分学生当堂说不出来,于是布置课外写。(文末也会摘录一些附上)
师小结:
当我们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时,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
当我们看到一幅雄浑俊雅的书画后,立即被其所吸引,于是搜肠刮肚,想尽华美词藻来赞美它,这就是语文;
当我们发表演讲、主持会议,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孔子在天下奔波,宣传自己的思想,看屈原在上下求索,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她能丰富我们的人生。她可以让我们字字珠玑、口吐莲花。她可以让我们气质高雅,谈吐不俗;她可以让我们胸怀天下,运筹帷幄。她可以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之,语文与生活同在,学好语文是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基础。学习语文吧!
四、本学期语文学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2。
看《致同学们》了解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等。
1、必修5册,不到一年半学完。高二上开始选修、高三就是复习应考。
2、必修分4部分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前三部分课内学习,最后一部分课外自主安排。
3、阅读鉴赏:必修1现代诗歌、古代叙事散文、记叙散文、新闻和报告文学。必修2中外抒情散文、古代诗歌、古代抒情散文、演讲辞。(勾画背诵内容)
4、表达交流:本学期都是训练记叙文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朗读和演讲。
5、梳理探究六个专题:汉字、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修辞、姓氏文化。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探究。
6、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课外有计划进行阅读摘抄。
五、怎样学语文
1、初高中语文比较。
范围、难度、方法等。
强调两个词:素质、自主。
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
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
2、语文学习武功招式
九阳神功——苦练内功——积累知识
吸星大法——博观约取——胸有成竹
北冥神功——转化能力——大展宏图
三动主义:动脑、动笔、动口
3、准备工作
三“典”: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
《成语词典》(版本不限)
三“本”: 摘抄本(摘抄、默写、纠错)、随笔本(小练笔)、作文本 (大作文)
4、具体要求
(1)、预习充分:(1)课文至少读三遍、文言文至少五遍(2)进行批注(收获、质疑)。
(2)、早晚读有效: 放声朗读与默看相结合。一课一得(读—背—默—改)
(3)、课堂专注:不做与语文无关的事、学会倾听、大胆质疑、大声表达、合作探究。
(4)、复习及时:及时复习听课笔记;主动背诵默写积累(默写在摘抄本上,同桌交换批改)。
(5)、课外主动阅读。本学期必读《论语》、《大卫 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
建议每个月看一本。
此外每周还要看些报刊上的新闻、评论等。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名著必读
必修一:《论语》、《大卫科波菲尔》
必修二:《家》、《巴黎圣母院》
必修三:《红楼梦》、《高老头》
必修四:莎士比亚戏剧、《谈美》(朱光潜)
必修五:《三国演义》、《堂吉诃德》
篇9:高一数学必修二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 练习题1.1 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习题1.1 B组第2题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篇10:高一数学必修二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 练习1、2 P18习题1.2 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1.2.2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篇11:高一数学必修3课件
高一数学必修3课件
高一数学必修3教学设计课件
第一章 算法初步
本章教材分析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算法的应用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学习算法的应用,目的就是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算法的学习,对完善数学的思想,激发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实践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章主要内容:算法与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句、算法案例和小结.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算法入手,通过研究程序框图与算法案例,使算法得到充分的应用,同时也展现了古老算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密切关系.算法案例不仅展示了数学方法的严谨性、科学性,也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算法初步这一章中让学生近距离接近社会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使数学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和提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建模”也是高考考查重点.
本章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学生在学习中会经常用到“算法思想” “转化思想”,从而提高自己数学能力.因此应从三个方面把握本章:
(1)知识间的联系;
(2)数学思想方法;
(3)认知规律.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1.1 算法的概念 约1课时
1.1.2 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 约4课时
1.2.1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约1课时
1.2.2 条件语句 约1课时
1.2.3 循环语句 约1课时
1.3算法案例 约3课时
本章复习约1课时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1.1 算法的概念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算法在中学数学课程中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没有一个精确化的定义,教科书只对它作了如下描述:“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有限的步骤.”为 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概念,教科书先从分析一个具体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过程出发,归纳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步骤,这些步骤就构成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教学中,应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引出算法,再通过例题加以巩固.
三维目标
1.正确理解算法的概念,掌握算法的基本特点.
2.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体会设计算法的基本思 路.
3.通过有趣的实例使学生了解算法这一概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算法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写出解决一类问题的算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
一个人带着三只狼和三只羚羊过河,只有一条船,同船可容纳一个人和两只动物,没有人在的时候,如果狼的数量不少于羚羊的数量狼就会吃羚羊.该人如何将动物转移过河?请同学们写出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这一问题将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算法.
思路2(情境导入)
大家都看过赵本山与宋丹丹演的小品吧,宋丹丹说了一个笑话,把大象装进冰箱总共分几步?
答案:分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
上述步骤构成了把大象装进冰箱的算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算法的概念.
思路3(直接导入)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几种方法?
(2)结合教材实例 总结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3)结合教材实例 总结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4)请写出解一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5)根据上述实例谈谈你对算法的理解.
(6)请同学们总结算法的特征.
(7)请思考我们学习算法的意义.
讨论结果:
(1)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2)回顾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求解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步骤:
第一步,①+②×2,得5x=1.③
第二步,解③,得x= .
第三步,②-①×2,得5y=3.④
第四步,解④, 得y= .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3)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步骤:
第一步,由①得x=2y-1.③
第二步,把③代入②,得2(2y-1)+y=1.④
第三步,解④得y= .⑤
第四步,把⑤代入③,得x=2× -1= .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4)对于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其中a1b2-a2b1≠0,可以写出类似的求解步骤:
第一步,①×b2-②×b1,得
(a1b2-a2b1)x=b2c1-b1c2.③
第二步,解③,得x= .
第三步,②×a1-①×a2,得(a1b2-a2b1)y=a1c2-a2c1.④
第四步,解④,得y= .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5)算法的定义:广义的算法是指完成某项工作的方法和步骤,那么我们可以说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操作洗衣机的算法,菜谱是做菜的算法等等.
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有限的`步骤.
现在,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
(6)算法的特征:①确定性:算法的每一步都 应当做到准确无误、不重不漏.“不重”是指不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无用的步骤,“不漏” 是指缺少哪一步都无法完成任务.②逻辑性:算法从开始的“第一步”直到“最后一步”之间做到环环相扣,分工明确,“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 “后一步”是“前一步”的继续.③有穷性:算法要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当到达终止步骤时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结果,也就是说必须在有限步内完成任务,不能无限制地持续进行.
(7)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可操作或可计算的步骤来解决问题,这些步骤称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算法.也就是说,算法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程序性方法.算法一般是机械的,有时需进行大量重复的计算,它的优点是一种通法,只要按部就班地去做,总能得到结果.因此算法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
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 (1)设计一个算法,判断7是否为质数.
(2)设计一个算法,判断35是否为质数.
算法分析:(1)根据质数的定义,可以这样判断:依次用2—6除7,如果它们中有一个能整除7,则7不是质数,否则7是质数.
算法如下:(1)第一步,用2除7,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7.
第二步,用3除 7,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7.
第三步,用4除7,得到余数3.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7.
第四步,用5除7,得到余数2.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5不能整除7.
第五步,用6除7,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6不能整除7.因此,7是质数.
(2)类似地,可写出“判断35是否为质数”的算法:第一步,用2除35,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35.
第二步,用3除35,得到余数2.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35.
第三步,用4除35,得到余数3.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35.
第四步,用5除35,得到余数0.因为余数为0,所以5能整除35.因此,35不是质数.
点评:上述算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用上述算法判断35是否为质数还可以,如果判断1997是否为质数就麻烦了,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普适性的算法步骤.
变式训练
请写出判断n(n >2)是否为质数的算法.
分析:对于任意的整数n( n>2),若用i表示2—(n-1)中的任意整数,则“判断n是否为质数”的算法包含下面的重复操作:用i除n,得到余数r.判 断余数r是否为0,若是,则不是质数;否则,将i的值增加1,再执行同样的操作.
这个操作一直要进行到i的值等于(n-1)为止.
算法如下:第一步,给定大于2的整数n.
第二步,令i=2.
第三步,用i除n,得到余数r.
第四步,判断“r=0”是否成立.若是,则n不是质数,结束算法;否则,将i的值增加1,仍用i表示.
第五步,判断“i>(n-1)”是否成立.若是,则n是质数,结束算法;否则,返回第三步.
例2 写出用“二分法”求方程x2-2=0 (x>0)的近似解的算法.
分析:令f(x)=x2-2,则方程x2-2=0 (x>0)的解就是函数f(x)的零点.
“二分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a,b](满足f(a)f(b)<0)“一分为二”,得到[a,m]和[m,b].根据“f(a)f(m)<0”是否成立,取出零点所在的区间[a,m]或[m,b],仍记为[a,b].对所得的区间[a,b]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包含零点的区间[a,b]“足够小”,则[a,b]内的数可以作为方程的近似解.[来源:学&科&网Z&X&X&K]
解:第一步,令f(x)=x2-2,给定精确度d.
第二步,确定区间[a,b],满足f(a)f(b)<0.
第三步,取区间中点m= .
第四步,若f(a)f(m)<0,则含零点的区间为[a,m];否则,含零点的区间为[m,b].将新得到的含零点的区间仍记为[a,b].
第五步,判断[a,b]的长度是否小于d或f(m)是否等于0.若是,则m是方程的近似解;否则,返回第三步.
当d=0.005时,按照以上算法,可以得到下表.
a b |a-b|
1 2 1
1 1.5 0.5
1.25 1.5 0.25
1.375 1.5 0.125
1.375 1.437 5 0.062 5
1.406 25 1.437 5 0.031 25
1.406 25 1.421 875 0.015 625
1.414 062 5 1.421 875 0.007 812 5
1.414 062 5 1.417 968 75 0.003 906 25
于是,开区间(1.414 062 5,1.417 968 75)中的实数都是当精确度为0.005时的原方程的近似解.实际上,上述步骤也是求 的近似值的一个算法.
点评:算法一般是机械的,有时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计算,只要按部就班地去做,总能算出结果,通常把算法过程称为“数学机械化”.数学机械化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实际上处理任何问题都需要算法.如:中国象棋有中国象棋的棋谱、走法、胜负的评判准则;而国际象棋有国际象棋的棋谱、走法、胜负的评判准则;再比如 申请出国有一系列的先后手续,购买物品也有相关的手续……
思路2
例1 一个人带着三只狼和三只羚羊过河,只有一条船,同船可容纳一个人和两只动物,没有人在的时候,如果狼的数量不 少于羚羊的数量就会吃羚羊.该人如何将动物转移过河?请设计算法.
分析:任何动物同船不用考虑动物的争斗但需考虑承载的数量,还应考虑到两岸的动物都得保证狼的数量要小于羚羊的数量,故在算法的构造过程中尽可能保证船里面有狼,这样才能使得两岸的羚羊数量占到优势.
解:具体算法如下:
算法步骤:
第一步:人带两只狼过河,并自己返回.
第二步:人带一只狼过河,自己返回.
第三步:人带两只羚羊过河,并带两只狼返回.
第四步:人带一只羊过河,自己返回.
第五步:人带两只狼过河.
点评:算法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精确描述,有些问题使用形式化、程序化的刻画是最恰当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算法时应精练、简练、清晰地表达,要善于分析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体现思维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本题型解决问题的算法中某些步骤重复进行多次才能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较复杂的情境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设计算法的时候,如果能够合适地利用某些步骤的重复,不但可以使得问题变得简单,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例2 喝一杯茶需要这样几个步骤:洗刷水壶、烧水、洗刷 茶具、沏茶.问:如何安排这几个步骤?并给出两种算法,再加以比较.
分析:本例主要为加深对算法概念的理解,可结合生活常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解决问题.
解:算法一:
第一步,洗刷水壶.
第二步,烧水.
第三步,洗刷茶具.
第四步,沏茶.
算法二:
第一步,洗刷水壶.
第二步,烧水,烧水的过程当中洗刷茶具.
第三步,沏茶.
点评:解决一个问题可有多个算法,可以选择其中最优的、最简单的、步骤尽量少的算法.上面的两种算法都符合题意,但是算法二运用了统筹方法的原理,因此这个算法要比算法一更科学.
例3 写出通过尺轨作图确定线段AB一个5等分点的算法.
分析:我们借助于平行线定理,把位置的比例关系变成已知的比例关系,只要按照规则一步一步去做就能完成任务.
解:算法分析:
第一步,从已知线段的左端点A出发,任意作一条与AB不平行的射线AP.
第二步,在射线上任取一个不同于端点A的点C,得到线段AC.
第三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CE=AC.
第四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EF=AC.
第五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FG=AC.
第六步,在射线上沿AC的方向截取线段GD=AC,那么线段AD=5AC.
第七步,连结DB.
第八步,过C作BD的平行线,交线段AB于M,这样点M就是线段AB的一个5等分点.
点评:用算法解决几何问题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帮助我们得到解决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可谓一举多得,应多加训练.
知能训练
设计算法判断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是否有实数根.
解:算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
第二步,计算Δ=b2-4ac的值.
第三步,判断Δ≥0是否成立.若Δ≥0成立,输出“方程有实根”;否则输出“方程无实根”,结束算法.
点评:用算法解决问题的特点是:具有很好的程序性,是一种通法.并且具有确定性、逻辑性、有穷性.让我们结合例题仔细体会算法的特点.
拓展提升
中国网通规定:拨打市内电话时, 如果不超过3分钟,则收取话费0.22元;如果通话时间超过3分钟,则超出部分按每分钟0.1元收取通话费,不足一分钟按一分钟计算.设通话时间为t(分钟),通话费用y(元),如何设计一个程序,计算通话的费用.
解:算法分析:
数学模型实际上为:y关于t的分段函数.
关系式如下:
y=
其中[t-3]表示取不大于t-3的整数部分.
算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通话时间t.
第二步,如果t≤3,那么y=0.22;否则判断t∈Z 是否成立,若成立执行
y=0.2+0.1×(t-3);否则执行y=0.2+0.1×([t-3]+1).
第三步,输出通话费用c.
课堂小结
(1)正确理解算法这一概念.
(2)结合例题掌握算法的特点,能够写出常见问题的算法.
作业
课本本节练习1、2.
设计感想
本节的引入精彩独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故事里进入本节的学习.算法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基 础,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一概念,本节设置了大量学生熟悉的事例,让学生仔细体 会反复训练.本节的事例有古老的经典算法,有几何算法等,因此这是一节很好的课例.
【高一数学必修三课件】相关文章:
2.高一必修三作文
4.高一数学课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