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总结>三年级上册《整数的运算》复习指导 教学总结(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整数的运算》复习指导 教学总结(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2022-09-01 08:35: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姜达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三年级上册《整数的运算》复习指导 教学总结(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三年级上册《整数的运算》复习指导 教学总结(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三年级上册《整数的运算》复习指导 教学总结(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1:三年级上册《整数的运算》复习指导 教学总结(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整数的运算》复习指导

执笔:胡敏

一.复习要点与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复习要点: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法、减法,学会估算的基本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

2.理解验算的意义,养成验算的习惯。

3.会用加法、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法的简单问题包括“求总数、求较大数”这两类;减法的简单问题包括“求部分数、求较小数、求相差数”这三类。

复习难点: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和被减数中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复习要点:

1.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简单的乘法问题包括“求总数、求几倍数”这两类。

复习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和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二.复习方法与建议:

1.分类过关。

根据“万以内的加减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两项内容包含的知识点,提炼出复习的基本题,围绕难点,比如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的情况,还有数中有零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按类型进行过关,这样复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能事半功倍。

2.设计针对难点的单项练习。

比如:针对学生在连续进位时漏加进位“1”和连续退位时漏减退位“1”的现象,可设计如下单项练习:

5  0  9               4  0  2

+  2  9  4            - 1  0  6

□ □ 5               □ □ 6

3.复习形式多样化,防止复习倦怠。

单调的重复训练极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要利用中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在复习中要及时鼓励表扬,同时开展丰富的学习竞赛活动,如 “限时计算”、“比比谁的算法巧”、“解题大比拼”等来调节学生枯燥的过关训练,提高过关率。

三.复习典型题:

1.先估算,再竖式计算,最后验算。

235+169=                410-20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  0  9               4  0  2                2  0  8

+  2  9  4            - 1  0  6            ×        4

□ □ 5               □ □ 6                □ □ 2

3.解答题:www.xkb1.com

A:元旦前夕,各大商场都举行商品促销活动,一个微波炉原价是806元,现价是649元,一台干衣机现价是428元。

①现在买一台微波炉和一台干衣机共要多少元?(求总数)

②一台干衣机原价比一个微波炉的原价贵193元,一台干衣机的原价是多少元?(求较大数)

③现在用1000元买一台微波炉,应找回多少元?(求部分数)

④现在买一台干衣机比买一个微波炉便宜多少元?(求相差数)

⑤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B:一篇稿件有2页,每页约有392个字,如果小明每分钟打40个字,20分钟能否打完?(用估算)

篇2:和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整理复习:

两位数乘两位数

复习要求:

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58页看到69页 ,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口算练习: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2、估算练习:

42×18      39×11        57×28     42×12       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3、笔算:(练习十七第2题)

4、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3、4)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学习总结:

1、在这一单元中你学会了什么?

2、给自己这个单元的学习态度和收获作个评价。

面 积

教材简介: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凶手: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算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7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建立面积概念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谁能摸一摸他们的面在哪?

本的封面、本的底面,他们都是本的面。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个大?你怎么知道?

(2)(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面在哪?比一比,那片叶子的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

(板书       观察、重叠)

(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的?谁的面小?

(4)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那是物体的表面?

(5)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

2 、平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那部分?

(指名学生摸)

(2)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3、概括面积意义

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阅读课本概念。(板书课题:    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       (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数)

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3)同一格子标准      (指名三生,发给每人一个画好各自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图形)

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

(板书       面积单位)

(4)认识面积单位

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

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设计比赛(回家完成)

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

(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名称,分别指出各自的周长,面积。

(2)计算周长常用哪些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

正方形、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他们的周长。厘米、分米、米都是计算长度用的单位,叫长度单位。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二、新课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平方”两字,但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观察、比较课本第74页例1图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汇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1厘米是指线段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指图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请生自己先在纸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谁能说说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区别?

请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平方米。

三、巩固

1、(出示物体或图形)正确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1)测量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单位?

(2)测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单位?测量它的宽呢?测量它的周长呢?

(3)测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单位?

(4)测量讲台桌有多高用什么单位?

2、选择合适单位填空

课本第76页第4题。

3、估一估、摆一摆:课本第75第2题

4、课本第76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四、本课小结

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学生实际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结论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具准备:

每人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1)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2、面积和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请生摸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2)同桌合作,动手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有次序地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摆满)

(3)汇报结果

二、新课

1、导入

上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要测量黑板、草场或更大的地面面积,使用面积单位一排一排的实际测量行吗?今天就寻找一个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推导出计算公式。

2、猜想

请仔细观察刚才摆的面积单位,沿长边摆了几个?长是多少?沿宽边摆了几个?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验证

同桌合作,完成课本第77页例2的(2)

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概括

(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想一想:同桌讨论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

三、巩固

1、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79页1、2、3、4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新课

1、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三、综合练习

1、课本81页10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比较三种不同减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昌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哪几断?

四、小结

五、作业

课本第80页6、7、8、9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82、83页(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指导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3米=(         )分米           (          )厘米=5分米

米、分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引入新课

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二、新课

1、探究例4

(1)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3)你发现了什么?

(4)阅读课本第83页,书空。交流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讨论,1平方米=多少平方分米?

你是怎么想的?仿照课本,把思考过程也写下来。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小结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多少?

4、换算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强调:换算面积单位名数时,需要先弄清两个面积单位那个大。

三、综合练习

1、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正方形边长40厘米,它的面积是(                 )。

A、 160平方厘米     B、 1600平方厘米   C、 16平方分米

(2)长方形长2米,宽4分米,面积是(           )

A、48平方米         B、80米           C、80平方分米

2、课本第85页第1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84页(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新课

1、引入

同学们都到过我们美丽的文庙广场吗?你们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同学们会朝很大的数量去猜想)

告诉学生:它的面积约是79606平方米,这个数量很大。所以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到操场量出边长时1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同学们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5平方千米=(           )公顷          800公顷=(         )平方米

三、练习

1、课本85页第2题

2、课本第86页第4题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外知识

有条件的学生收集有关计算土地面积的资料。

2、课本第85页第3题。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理本单元学了那些知识?

2、板书

二、练习

1、填空

3米=(          )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块塑料布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1块正方形木板,边长5分米,它的面积是(                     )。

2、判断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形宽40米,长30米,它的周长是70米。(            )

(4)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

(5)、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分米。(         )

3、课本第86页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交流自己的想法。

4、完成课本第87页8、9题。

三、学习总结:

篇3:四边形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1-122页四边形

教学目标:

1、会判断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初步的运用。

3、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激发他们对后继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初步有了估计意识和能力。本节课是对这些知识的复习和整理,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不错,而且复习的知识点不多,所以本节课特地设计了后面的拓展部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

教学过程:

一、引入:省公务员考试题引入,公务员招考这么火爆,而最后录取得人又那么少,考试题目一定很难吧,其实不然,我也摘了一题目,是让我们按规律填图,我发现我们同学真还可能会做

二、展开:(早上我们复习有按规律填数,这节课我们要来复习有关图形的知识,刚才这么图形,全部分解后,出示上题中所有的图形,)分类板书(引导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三、回顾、整理:

1、我们学习过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四条边、四个角)

2、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四条边和四个角有什么异同点(板书)

根据边和角的特点,小结三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可让学生举例说明)

3、画一画

根据上面说的特点,在点子图中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4、说一说

出示点子图中画的平行四边行、正方形和长方形,像这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在我们教室里很多,平形四边形较少,但他在生活利用它的特性,用处很大,在哪里用到?长方形和正方形还能知道它们的什么?

5、什么是周长,(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6、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点子图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样吗?

(2)要算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标出各边的长)

(3)学生口算算周长的算式

7、根据这个方法求出刚才画在点子图上的两个图形的周长。(做完后同桌互改)

四、实践提炼

1、求老师长方形手机的周长:

(1)出示老师的手机,估计长方形的周长,怎么估计的,(引导先估计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要准确求应怎么办,师量出长和宽的厘米数,学生计算

(3)把这个手机翻开求周长(有什么方法)

2、出示一长A4纸,介绍A4纸的长和宽,怎样在这张A4纸中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拿生上的练习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电脑也出示这长A4纸的长和宽

3、剩下长方形的周长

4、求剩下的长方形中还可能剪几个最大的正方形,(引导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解答)

五、小结

人教版三年级《时、分、秒、千米和吨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绍兴县实验小学 宋智祥 312030  QQ:37633208  bacon0436@163.com

一、 设计思想:

本节复习课是对这一学期我们所学”量”的一个总结,包括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这些概念建立比较难,除了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一些知识之外, 我们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将实际感受与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加深对知识点的感知。对于各个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记忆,我积极倡导他们用五指记忆法来牢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对于其他单位的进率记忆,我则采取找规律的方法来记忆。本堂复习课先通过知识点罗列,再通过知识点的讲解,最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和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学的“时、分、秒”是在一、二年级初步认识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复习中加深对时、分、秒的认识,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千米和吨”主要是让学生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这两部分内容加强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探索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复习内容知识点多,学生容易出错,我们应在复习时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地突破难点和易错点。

四、 教学目标:

1.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4.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重点及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较好的时间和质量单位的概念。

六、 教学策略与手段:

复习整理课是苦燥乏味的,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本课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一些具体动物的知识,让学生在动物认识上来展开复习。其次,我安排了一系列动手排一排和辩论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尽可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再次,注意传授学生快速记忆的技巧,结合适当的练习巩固和提高原有的知识。

七、 课前准备:

小黑板和口算卡等等。

八、 教学过程:

(一)重建知识结构

出示一情境(动物王国),让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哪一位才是我们班的动物小博士!出示这些动物信息。(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判断)。

①驼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米。(      )。

②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吨。(     )。

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分(    ),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天。(       )。

2、小组组汇报交流:得出正确答案。(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3、小结并揭题:上面这些小动物的本领都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单位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二)突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本节课复习的概念多、涉及的面广,给知识的系统整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同学们,你们能够快速地给这些单位找到自己的家吗?(使学生对所有的单位有一个总体上的区分,不至于单位混淆。)

开展学生动手摆一摆,给单位找家:

时间单位:时、分、秒。我们学习了这些单位有什么用啊?(做到学有所用,让学生自己来阐述数学知识的作用!)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我们学习了这些单位有什么用啊?(做到学有所用,让学生自己来阐述数学知识的用处!)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我们学习了这些单位有什么用啊?(做到学有所用,让学生自己来阐述数学知识的用处!)

2、感受每一个单位的大小。

①分组比较。(小组内各个单位间的大小比较,注意比较比较时,用一个单位去比较。)

时间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时﹥分﹥秒能不能这样说,为什么啊)

长度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能不能这样说,为什么啊)

质量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吨﹥千克﹥克能不能这样说,为什么啊)

②分别感受1个单位的大小。

③说说什么时候用时间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找一找,生活中1个单位大小的实例。)

④强化:(估计、估测)(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1小时、1分钟、1秒钟你能分别做些什么?

什么东西的长度约是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什么东西的重量约是1吨、1千克、1克?

3、进率

①填写:

时-→分-→秒                      1小时=(60)分    1分=(60)秒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吨-→千克-→克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②强化记忆:如妙用左手五个手指“直观法”巧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③单位换算

7分=(       )秒                      2小时=(       )分

3千米=(       )米                    40毫米=(       )厘米

8000米=(       )千米                 2分米=(       )厘米

7000米+3000米=(       )千米         5000千克=(       )吨

7000米-2千米=(       )千米          4吨=(        )千克

4、应用

①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5(       ),体重是25(        )千克

茶杯的高是10(       ),书本的厚约(        )厘米

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         )

大象的体重约(         )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        )

②计算: 3千米-200米=(        )米    7000千克+5000千克=(         )吨

2分-20秒=(          )秒

③贝贝到公园要走(   )米,到学校最近的一条路要走(   )米,远的一条路要走(   )米。

③书本作业(第122页第8题)

④选几个单位名称,让学生说一段话。(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描述你生活中的一个情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探究生活问题

1、目测指定实物的长度、重量?(教师给出物体。学生目测估计。)

2、说说时间单位的作用?(跑步、车子到站、火箭发射……)

(四)全课总结,回顾本课的知识点。(请学生来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九、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时间单位:时-→分-→秒(进率是60)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五指记忆法)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进率是1000)

十、 作业设计:

单位换算

7分=(       )秒                      2小时=(       )分

3千米=(       )米                    40毫米=(       )厘米

8000米=(       )千米                 2分米=(       )厘米

7000米+3000米=(       )千米         5000千克=(       )吨

7000米-2千米=(       )千米          4吨=(        )千克

4、应用

①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5(       ),体重是25(        )千克

茶杯的高是10(       ),书本的厚约(        )厘米

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         )

大象的体重约(         )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        )

②计算: 3千米-200米=(        )米    7000千克+5000千克=(         )吨

2分-20秒=(          )秒

③贝贝到公园要走(   )米,到学校最近的一条路要走(   )米,远的一条路要走(   )米。

十一、 镇街交流意见

十二、 教师使用体会

问题研讨

本节内容教师通过复习旧知,不仅要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新授课的水平,而且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灵活应用,并明确各个单位的作用,但是学生在感知一些较大单位上的物体上还有一些不足,如何通过生活中和课本中一些现实可感知的情景来解决对大单位的感知,教师可以怎么样来处理这一问题?

篇4: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13页看到34页 ,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⑴这块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要多少块这样的的草地?

⑵丁晓林家到学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⑶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巩固。

商的位数估算的结果准确值

876÷3       242÷4        896÷8          644÷7       753÷5      417÷6

四、作业

36页2、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估算:

70÷8   44÷9   79÷2   161÷2   344÷9    688÷8   99÷5

85÷4   51÷5   13÷2   46÷7    23÷3     81÷2    176÷8

2.解决问题:

有62棵树,三年级5个班去植树,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树?还剩几棵树?

二、练习:

1、第4题:是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第4题采用竞赛计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围种提高计算能力。

783÷6          584÷5           824÷4             920÷8

720÷3          204×3          238+647            412-298

2、第5题:提醒学生看清题意,逐以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576÷3÷4                81×7÷9                201+232-3

399÷7+294             672÷(2×3)           (601-246)÷5

3、第6题:

是计算在解决问题种的应用。而这题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会从图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

待学生完成后,让自己对所列出的列式作出口头表达解释,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4、3元一根冰棍,30根冰棍装一箱,杨叔叔8箱冰棍4天就全卖完了,那么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钱?平均每天卖了多少根冰棍?

三、小结:

你觉得这个单元你学到什么?你对这个单元的那些知识还不是很清楚?你对这个单元还有什么问题?

第三单元 统计

教学内容

1、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 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                                     2课时

2、求平均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1)

教学内容      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 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2)

教学内容  第39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二、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1、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2、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3、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4、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5、观察体重统计图,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6、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7、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三、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四、教师小结

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五、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第三课时平均数(1)

教学内容

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  、、5个   、、4个    、、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1、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位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6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

2、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6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小组汇报

1、他们用到了估算的方法,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块的位置)会是这么多吗?(继续把水平线慢慢往上移)体验平均数。为什么呢?

2、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你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3、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4、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收集6个。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

三、巩固

1、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一组平均数。出示:

(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2)1978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4平方米,19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9平方米。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南宁市每个人都拥有住房面积9平方米呢?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们能算出你们家里平均每人的住房面积吗?

我们同学家里的人均住房面积比9平方米大的有多少?

100%的同学都比9平方米大。生活是很幸福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幸福的日子,好好学习。

四、拓展

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谁举例

1、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平均身高的情况,你们想一想老师还需要了解些什么?

2、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数,是第一排同学的身高,你能很快的求出平均身高吗?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4、这样同一个班里,抽取了两组数据,求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和130厘米,到底那一个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43页例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      100分                   98]

[板书:     99分                     99]

[板书:      98分                     99]

[板书:     100分                    100]

[板书:      96分                     98]

[板书:      98分                     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

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    综合练习

练习内容

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练习目标

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本单元我们学过了哪些知识?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二、指导练习

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计算完了以后,再在小组间对比一下,并和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三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四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五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篇5: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况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估算和精算的区别和适用范围。

学习重点: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学习难点:会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并解决它们。

一、复习旧知

1.商店上午卖出147千克苹果,下午卖出295千克苹果,一共卖出

多少千克苹果?

2.填空。

(1)小明家到学校有488米,约是(    )米。

(2)学校买来的故事书767本,约是(   )本。

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例4,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任务二: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可以把问题换成:

列式:                竖式:

(3)任务三: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三、当堂检测

1、完成练习九第2题。

2、完成练习九第12题。

3、完成练习册第38页。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6: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指导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考试题型】单选题(8题)、判断题(4题)、填空题(10题)、解答题。

复习总建议:

1. 抓住基本知识点进行复习和练习;

2.抓住学生的易错点重点练习;

3.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考点】小数的初步认识

【典型例题】

1.

2.写一写。(看图用小数表示下面的阴影部分)

3. 用小数表示下面物品的价钱或长度。

(    )  (    )  (    )  (    )

4. 在    里填上>、<或=。

7.9元    8.7元    0.25元    0.3元

8.00元    8元9角    0.8米    1.7米

1.32米    1.23米  4.05分米    5.04分米

8.0元    8.00元      0.09米    00.7米

5.一本《童话》比一本《故事大王》贵多少元?

6.明明想买这两种元具,他只有30元,够吗?

18.5元    9.8元

【考点】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复习建议:

1、注意过程,明确算理。

2、注意估算。

【笔算部分】

建议:正确掌握笔算法则是笔算的基础;良好笔算习惯的养成,是提高正确率的关键。教师在笔算练习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良好计算和书写习惯的培养和督促,并且要严格要求,毫不放松。如:书写必须要工整、横线用尺子、数字搬家要检查。每天练习2--3道,要求一气呵成,不出错误。

【估算部分】

建议:

1、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渗透解题的技巧。例如:估一估:350÷9的商 (     )的范围。

2、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如:买东西够不够等。

1.估算。

125÷2≈             375÷5≈

194÷6≈             410÷7≈

251÷5≈             998÷5≈

2.估一估,填一填。

13×11   21×19   32×28

38×11   45×18 17×11

79×5   15×15 88×12

积接近400         积接近900

3.小明上学每分钟走78米,他从家到学校需要19分钟。他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4.列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34×56=      218÷2       456÷5

特别注意:有余数的问题及验算。

【解决问题----考点】

1.这栋公寓一共能住多少户人家?

2学校操场是长100米,宽60米的长方形。如果做操时每名同学占地2平方米,那么这个操场可以站多少名同学?

年、月、日

【考点】平年、闰年、24小时计时法、大月小月。

1.一年有(    )个月,其中大月是(                      )。

2.刘老师早上7:30到校,下午3:10离校,刘老师一天在校时间是(           ).

3.一节课是40分钟,第二节课从9:20开始上课,到(    )下课;休息10钟后,第三节课从(    )开始上课。

4.从上午9时到下午3时,经过了(    )时。

5.根据“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互相改写的方法,填好下表。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上午6时

12时

16时

晚上10时

6.一辆汽车上午10时从广州出发,下午3时到达汕头,共行驶了40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时行多少千米?

【考点】面积和周长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 一栋楼房高21(       )。

(2) 手帕的面积是4(        )。

(3)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6米,它的周长是30(    ),面积(      )。

2.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6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公顷=(    )平方米

8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平方千米=(    )公顷

500公顷=(    )平方千米

3.量一量、算一算。算出下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复习建议】1.理解面积的含义,注意和周长对比。

2.单位换算。

3.注意综合实际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4.注意反过来思考。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0平方米,它的长是6米,宽是(     )米;周长是(         )米。

5.画图和测量。

如:请在下面方格纸中画一个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每小格的边长表示1cm)(2分)

【考点】位置与方向   统计

【求平均数】

1.同学们1分钟投篮进球个数统计图

(1)(    )进球个数最多,(    )进球个数

(1)他们五人平均每人投进(    )个球。

2.冬子参加游乐场的打靶游戏,第一次打中8环,第二次打中9环,第三与第四次共打了15环。他平均每次打中几环?

3. 小明从学校出发走了15分钟,每分钟走80米。(1)小明家xkb1.com

在学校(   )方向;

(2)如果向东走,

小明现在在少年宫的东面

还是西面?

(3)如果向北走,大概走到哪个位置?

在图中用“。”表示出来。

【复习方法和策略】

1、以知识块为单位,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与复习。查漏补缺,调查为先。查漏补缺是复习的重要内容。

2、设计题组时要注意把握各知识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以双基训练为主,狠抓常规考点、常规考试题型的训练,适度设计拓展练习,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提供足够的题组训练时间,精讲多练,加大堂上辅导力度,通过教师的帮扶,小组的互助学习,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力所能及的练习,学困生能解决基础题,大部分学生能解决中难题,实现在各自的基础上有进步这一目标;此外,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分层导学”上做文章,切忌“一刀切”

4、注意加大习题评讲的针对性(学生易错、易混或常规考点题型)和深刻性(对重点知识进行题型变式训练),提高每节复习课的实效;

5、继续加大对过程与方法的研究力度,努力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复习课的课型】

忆、理、练、评

篇7:《掌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掌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麻、症、疾、姿、势、况、镇、绪、述”等9个生字。

2、正确理解“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犹豫”4个词语。

3、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两次掌声里的深刻含义,从而懂得并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的真情,学习关爱别人。回报别人的付出。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语,学生认读。

2、发动学生采用对比读、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领会大意。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活动。

4、让生互相交流,体悟文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关爱,从而理解爱、懂得爱,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善待他人,鼓励别人;同时,也要懂得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2、通过师生共学、自主探究、发散想象等方法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流程:

一、游戏激趣,创设阅读动机

1、游戏环节:游戏环节:大家一起来做个小游戏?举起你的左手,举起你的右手,按照:X X X X X的节奏。

题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掌声,掌声,给人以激励;面对困难和考验,掌声会给人以信心,以勇气,以奋进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学会鼓掌:为别人鼓掌,为自己鼓掌。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掌声》。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 对比参读,激发情感

1、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仔细想想,以前的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自卑、忧郁、不快乐,孤独……)(板书:自卑忧郁)

(1)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们是从哪句话感受到这一点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想象一下当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课件出示: “当同学们(    )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生:在做游戏。

生:在唱歌跳舞。

生:在操场上奔跑,跳绳。

生:在尽情地说笑。

师引读:当同学们快乐地游戏的时候---(生)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当同学们唱歌跳舞的时候---(生)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当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跳绳的时候---(生)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师:是啊,那是教室的一角,更是孤独的一角,谁愿意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英子的孤独呢!(点击课件,去掉填空)指名读

(指名读评价:“总是”读得重一些,“默默地”读轻一点)

(3)英子为什么会这么自卑和忧郁呢?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玩耍呢?(生)

(出示)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这场可怕的疾病给英子留下了什么?(留下了终身的残疾,留下了痛苦的回忆,留下了伤痛,留下了心灵的阴影……)

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⒋)深情引读:

师引: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生读:“所以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点击课件)

(点击课件)师引:因为可怕的病魔带走了她的健康,带走了她与人交流的勇气,所以英子总是--生读:“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

(5)、师:是呀,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英子。那时的她不爱说话,默默无闻,多么可怜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一下英子的痛苦和孤独吧?(齐读第一段)

她忧郁的眼神,孤独的背影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眼睛。请带着痛惜的语气再来读读这一段。(再读第一段)

2、品读第二小节,体会开朗

(1)喜欢忧郁的英子吗?

(2)一个人失去了自信,就如同鸟儿折断了美丽的翅膀,享受不了五彩缤纷的生活!此时此刻,你最希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英子?

(3)一群善良的孩子,你们的愿望实现了,请看--

[课件出示]: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①指名读。问: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②交流(自信,充满笑容的孩子)(板书)自信快乐

③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这一自然段吧。(齐读)

三 潜心品读,升华情感

过渡:是什么给了她力量,让她有了如此大的转变呢?我这里有一封英子寄来的信,请大家读一读,看看此时英子最想说些什么?(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1、是什么改变了英子?(掌声)掌声有这么大的力量吗?请大家默读第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

新来的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指名说)

( 课件出示: )

A、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追问: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当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害怕)。她怕什么?(怕同学们嘲笑她)她想上去吗?(不想)她能不上去吗?(不能)

所以,当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那个角落,英子怎么样?--(生接)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假如你就是英子,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评价:你把“一齐”读得比较重,“低了下去”读得轻,读得有感情。老师听出了你的无助/自卑/害怕)

此时此刻,英子真是左右为难,万般无奈,所以

(课件出示)-B、: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英子在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因此,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我们体会到英子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

5、师引读: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课件出示C句)她终于-- (生)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此时英子内心充满了痛苦、无助,甚至快要哭出来了,这个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的女孩,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现在--生接: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这个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女孩,在全班的注视下-----生接: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把终于读得这么响亮?(生答:下了很大的决心)

(评价:理解的多深刻啊!)

2、掌声再现,感情朗读

过渡语:这个残缺的女孩,尽管自卑,尽管紧张,尽管难过,但她还是站了起来,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就在这一刻改变她一生的东西出现了!是什么呢?(掌声)

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掌声的句子,用横线画出。

课文一共出现了几次掌声?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生答)

(课件出示)“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骤然”还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突然  忽然  猛然)

如果现在老师是英子,你们是英子的同学,什么样的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你们能用掌声表示一下吗?(生鼓掌)

这真是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啊,同学们把千言万语化作了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 、加油)   板书:关心鼓励

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

生:英子,你能行,我们相信你!

生:英子,你真勇敢!

生:英子,别害怕,我们不会歧视你!

这掌声对英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3.引读悟情。

师: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大家一起读)──生接: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生接: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生接: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如果说,这第一次的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那么,当英子讲完故事后响起的掌声,又是什么呢?(课件出示第二次掌声: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次的掌声是对英子的(肯定、欣慰、表扬、赞美……--因为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

英子听到了同学们的鼓励、表扬,特别激动,特别感谢同学们。所以她--读:(出示)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同样的姿势,同样的一摇一晃,这一次心情是怎样的?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激之情齐读这句话:“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同学们,此时此刻,千言万语如潮水般涌上英子的心头,将它们都化作了-- “深深地鞠了一躬”。此时无声胜有声!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温暖的时刻。(出示第三段,播放伴奏音乐:最初的雪花)齐读这一段。

总结:(音乐继续)从掌声中,英子终于明白身体上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的残疾,只要鼓起勇气,生活不再是阴天,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与感受,再来读一读。(齐读)

四、回归课题,爱心显现

1、师引导三读课题

课文学完了,现在请大家大声地告诉我:

是什么让自卑的英子变得自信乐观?--(掌声)

是什么能让曾经失去自信的英子,重新找回了自信的,--(掌声)

是什么化解了她心中深沉的忧伤与孤寂?--(掌声)

2、是啊!这一切都来自掌声。读到这里,想到这里,同学们你们认为大家送给英子的,仅仅是掌声吗?那是什么?

从这掌声里传递着什么?(板书:鼓励、关心、帮助)

对,这掌声就是鼓励,支持,帮助,还有那真诚的关爱.

五、总结、升华

(课件:音乐)在课文中我们把爱化作了一阵掌声,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平凡的小事蕴含着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捐款、献血等图片并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让座是最后一张)

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同时,也不要忘记珍惜别人的掌声。

{延长时间的拓展:老师这里有一首小诗,想送给大家,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掌声陪伴你们快乐地成长,自信地生活,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课件一首小诗)

掌声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勇气的大门!

掌声是一场春雨, 能够滋润人们的心田!

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够唤起人们的勇气!

掌声是一朵芳香的花,能够使人振奋!

掌声是一轮早晨的太阳,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缕阳光!

掌声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能够把害羞淹没!

掌声是闪闪的星星, 能够把孤独的黑夜照亮!}

六、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做一次上课前的那个小游戏,举起你的左手,举起你的右手,把我们的掌声献给每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X X X X X。

板书设计:

29、掌声

自卑忧郁-----------自信快乐

关心、鼓励、帮助

[《掌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8:设计校园教学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 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后面、左面、右面呢?

2、说说本校校园里八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规律来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

师: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师: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三、小组活动

1、小组交流:说说每人调查的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设施。

2、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的情况。(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叙述。)

3、小组讨论: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4、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5、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讨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你还有哪些设想?

6、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7、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8、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多请几个同学发言。)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篇9: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东城区东城小学  王成邦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45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比赛、统计、观察等活动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激趣(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1、 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校课间开展最多的是哪项体育活动?

师:对了,是踢毽子。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听体育老师说,下个月学校将举行踢毽子比赛,去年我们班获得第一名,今年同学们还想不想争冠军?

师:光说不练不是好汉,今天我们就先在班级开展一次男女生踢毽子比赛,好不好?

2、 队员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队员入场!(男女各四人)

3、 采访队员

师:每逢大赛总有记者采访,今天老师也当把记者,采访一下我们的运动员。女士优先,请问女同学,你们想不想赢?再问一下男同学,你们想不想输?

4、 同学猜想

师:刚才,女同学说想赢,男同学说不想输。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是男队会赢还是女队会赢?

5、 举手表决

师:这样说老师一点也听不清,这样吧,请支持男队的举手,请支持女队的举手,支持率还真差不多,看来还真得到赛场上见!

6、 裁判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裁判员入场!

7、 踢毽子比赛

师:下面老师宣布比赛规则:每名运动员的踢毽子的时间是20秒,踢坏了可以接着踢,记总数。请裁判员做好记录。

活动(二)、探索意义(初步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1、 同学计算

师:现在比赛结束了,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会获胜呢?

师:既然人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总数比较,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下男队和女队各踢了多少个?

2、宣布比赛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师: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16个,因为120>116,所以比赛获胜的是女队!

3、老师参与

师:看到同学们踢的这么开心,王老师也想踢一次,现在王老师申请加入男队,请同学们帮老师看时间。

4、再次公布比赛结果。

师:这回请同学们再算一算男队一共踢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

师:再来看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36个,因为120<136,所以现在老师宣布:男队获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

5、激起矛盾

师:老师看到男同学得意洋洋,而女同学直喊不公平,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公平?

6、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人数不同时,比总数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7、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平均数是怎么回事,以这次比赛为例说一说。在小组内先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8、猜想结果

师:我们再以女队为例,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女队的平均数会在什么范围?

师:那男队呢?

9、计算完成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求一求男队和女队踢毽子的平均数,一方面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哪个队会获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看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10、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两个队踢毽子的总数分别除以它们的人数,求出了两个队平均每人踢的数量,我们用这两个数描述了两个队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这两个队的平均数。哪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一些呢?

11、再次宣布比赛结果,(对学生进行失败教育)

师:这回我宣布获胜的还是女队。看来王老师在踢毽子方面也是一个弱者,也没能帮助男获胜。王老师要向男同学们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再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课间我们继续练习,争取下次比赛我们获胜。

12、再次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看黑板,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求出了两个队的平均数,看这两个平均数是30和27.2,你们能不能再说一说,它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数? 它是不是就是每个人实实在在踢的数量?

13、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谁再来说一说怎样求平均数?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4、理解平均数的用途

师:刚才的比赛人数不同,我们比总数,你们觉得不公平,这时,平均数出现了,你们评价一下,学习习近平均数有什么用?

15、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活动(三)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探索移多补少法

师:同学们举了那么多有关平均数的例子,看来平均数真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现在就有一个同学们愿不愿意帮老师解决?

学校开展环保活动,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四名同学分在一个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数量如下:小红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老师把他们收集的数量制成了统计图,请同学们先观察统计图,再求一求他们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学生解答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汇报

小结: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同学们今后在求平均数的问题时,可以用计算的方法,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2、自学书中例2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3页,自己学习这一页的内容。

师:通过自己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3、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数的知识,对这节课的知识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要问?

活动(四)综合练习

1、小明也特别喜欢踢毽子,他连续踢了三次,成绩是29个,30个,28个,请你求一求他平均每次踢多少个?

不同方法解答

2、对比练习(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

(1)老师把9支铅笔平均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一等奖的3名同学,每人获得几支铅笔?

(2)老师把9支铅笔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同学,平均每人获得几支铅笔?

先解答,再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小结:(1)题是把9支铅笔平均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一等奖的3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3支铅笔,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题是把9支铅笔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同学,平均每人获得3支铅笔,不是每人都是3支,可能是2支、3支、4支,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平均数。

3、大屏幕出示超市销售甲、乙两种饼干情况的统计图。

(1)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2)如果你是超市经理,第二季度你会怎样进货?

(3)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好的原因。

活动(五)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师: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就留个作业,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数学课,请你对我们这节课上的是否满意(或成功)打一下分,满分是十分,回去后在小组内求一求平均分。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略)

篇10:颐和园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颐和园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播放颐和园放光片。

2、我们课文中的颐和园更美。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概括颐和园的特点?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3、学生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4、交流颐和园的特点是:大、美。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小结: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精读课文,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景点1:长廊

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1.说说从哪儿体会到了它的长?

*重点句指导:(课件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比较感知长廊的长:我们的教室长8米,七百多米相当于--个教室,这真是--

指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突出一眼望不到头。

b、齐读句子,感受长廊的长。

2.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4)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激情重读:是啊!一条长廊就是一幅五彩的画,一条长廊就是一部悠久的历史叫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让我们一齐再来回味。齐读整段。

(一)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在万寿山上有哪些景物呢?(板书:佛香阁、排云殿)

哪些句子描写了佛香阁?哪些句子描写了排云殿?指导学生朗读句子。理解“耸立”“金碧辉煌”的意思,抓出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直观地感受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高大和辉煌。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高   (耸立)

(抬头一看)          雄伟壮丽 (八角宝塔形   三层  闪闪发光)

排云殿  大 、多      (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     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 昆明湖  静、绿  (像……像……)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  古老

6、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作者登上万寿山,欣赏了哪些方向的景色?看到了哪些美景?

7、全班交流,教师书写到白板上。

8、这些风景中最美的就是昆明湖了。你能找出描写昆明湖的句子吗?

9、教师指导朗读“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两句话,明白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和一块碧玉,写出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理解“滑过”的意思,突出昆明湖的“静”。再次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句子。

10、课件欣赏昆明湖的美丽景色。

11、欣赏完昆明湖的美景,我们来到了哪里?(十七孔桥)学生读课文。走过十七孔桥,就可以来到小岛上。这个小岛叫湖心岛,出示湖心岛图片。学生找出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总结十七孔桥的特点(桥洞多、柱子多、狮子多)。十七孔桥上最有名的就是小狮子,学生读句子“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12、你能想象一下都有什么样的狮子吗?学生想象说出样子。教师出示狮子的图片,这么多狮子,用文中词语形容就是“姿态不一”。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如此之美的颐和园,使得许多文人墨客竞相题词,清朝乾隆皇帝就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你们看:燕山何处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四、读写结合

四、作业: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佛香阁 排云殿)

[颐和园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11:上册复习计划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一、 复习目标

1、 通过梳理知识点,发现各单元内容与以前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主要有长度

和质量单位、时间的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分数和整数的关系),初步认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2、复习后,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逻辑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查漏补缺,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复习阶段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复习内容分析(▲为学生重点,●为学生掌握不够好的地方)

1、测量:

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并能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单位,同时能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

2、万以内的加减法:

▲多位数加减多位数的计算方法,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和笔算的验算(特别是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

3、四边形:

认识平行四边形,▲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有余数的除法: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5、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特别是连续进位的计算)

6、时分秒: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分数的初步认识:

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8、可能性和数学广角:

知道事件可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知道可能性有大小;●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 班级情况分析

(一)学习习惯:

整体上能认真听课,举手发言比较积极。

个别问题主要有:书写格式和字迹;认真读题,积极理清做题思路。

(二)数学能力情况

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在“复习内容分析”中已有所体现。

须关注的重点:基础计算技能,部分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

四、复习措施

1、视学困生为“复习重心”。

2、复习着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适当提供思维性强的情景或习题,在保障所有学生达到基本学习要求的情况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3、精讲精练,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总复习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等内容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简单计算等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复习进度

12月24日:万以内的加、减法

12月25日:有余数的除法

12月26日:多位数乘一位数

12月27日:四边形

12月28日:时、分、秒、千米和吨

12月29日:分数的初步认识

1月2日以后:综合练习

篇12:口算乘法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口算乘法

学习目标:

1、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转化成表内乘法的计算。

2、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

学习重点: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

一、自主学习

1、观察56页情景图,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2、看书上第57页例题1:坐碰碰车每人20元,求3人要多少元?

3、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探究20×3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20×3转化成3个(   )相加。

方法二:想20里面有2个(    ),20×3实际上是2个(    )乘3,是6个(    ),即 (    )。

方法三:先把20中0前面的2与3相乘得(    ),再看20末尾有(    )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    )个0,即(    )。

2、探究200×3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200×3转化成3个(    )相加。

方法二:想200里面有2个(    ),200×3实际上是2个(    )乘3,是6个(    ),即(    )。

方法三:先把200中0前面的2与3相乘得(    ),再看200末尾有(    )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    )个0,即(    )。

3、比较找出最简单的方法

4、探究12×3的口算方法:

先用小棒摆一摆

12×3=(    )(元)

12=(   )+(    )

10×3=(    )

2×3=(    )

(    )+(    )=(    )

三、达标检测

完成书57的做一做,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1-5题

2、拓展提高:

整十数乘一位数且积是18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

篇13:人教版三年级可能性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钱清镇中心小学 钱亚丽 85984562 qqzxqyl@163.com

一、设计思想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事,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真正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

二、教材分析

教材第108-111的练习二十四,是对可能性这块内容的复习与巩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通过判一判、涂一涂、说一说、猜一猜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随机事件的体验,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为主,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教学时,应继续注意为学生提供动手试验、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试验的活动中,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并知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简单试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在学生手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

3、通过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随机现象的体验。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并恰当地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1、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

2、 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和准备

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 “猜” 与“摸”,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骰子、盒子

学生准备:骰子、彩色笔

八、教学过程

1、判断下面各题,“一定”打“ √”,“不可能”画“×”,“可能”画“○”。

鱼儿离不开水( ) “六一”节合唱比赛,我们班得第一名。( )

大象会在天上飞(   ) 一年后,该剧院要进行装修。( )

人会长生不老。( ) 孔雀会灭绝。( )

【设计意图:】本题让我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进行表述,进一步感受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按要求涂一涂。

(1)抽出的一定画有△。

□□□□□□□□□□

(2)抽出的不可能有○。

□□□□□□□□□□

(3)抽出的可能画有○。

□□□□□□□□□□

3、在( )里填上“一定”、“可能”、“不可能”。

(1)今天是晴天,明天( )是阴天。

(2)小明今年11岁,明天( )是10岁。

(3)今天是3月5日,明天( )是3月6日。

(4)爸爸的年龄( )比儿子的年龄大。

4、掷骰子。

(1)取一个骰子,六个面分别写着数字1-6。让学生观察、比较,与硬币有什么异同点。

硬币只有两个面,骰子有六个面。

(2)让学生说一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3)猜测实验后结果(即1-6面出现的次数)会有什么特点。

(4)进行投掷试验。可多投掷几次,看看掷出每种结果的分别有多少人。

(5)统计实验结果,归纳各面出现的次数的特点。

5、猜硬币。

(1)先让学生猜测硬币可能在哪个盒子里,让学生体会这四个盒子都有可能。

(2)采用举手方式报告猜测结果,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次,不能重复选。教师将结果填在预告准备好的表格里,并展示于黑板。

(3)提出问题:“你认为猜对的人多,还是猜错的人多?”

(4)打开盒子验证猜测结果。

(5)引导学生发现,硬币只能在四个盒子中的一个,有三个盒子中没有,所以猜错的人数多,猜错的可能性大。

(6)重新放置硬币,再让学生猜几次,并说说自己几次猜测的情况,引导学生体会:虽然我们知道了猜错的可能性大,但在单次试验中我们也有可能猜对,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设计意图】:“猜一猜”的游戏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6、涂颜色

给 涂上红、蓝两种颜色,要使掷出红色的可能性比蓝色大,应该怎么涂?

(1) 每人准备一个骰子。

(2) 让学生自己设计涂色方案。

(3) 各自进行投掷试验,证明自己的设计符合题意。

(4) 小组内展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的情况。

最后,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领会两种颜色数量相差越大,可能性的大小差别也越大。其结果:

① 五个面红色,一个面蓝色。 掷出红色的可能性大

②四个面红色,二个面蓝色。 掷出红色的可能性次之。

(5)想一想,如果三个面涂红色,三个面涂蓝色,掷出后出现红色的可能性与出现蓝色的可能性,谁大?谁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通过“说一说、涂一涂、摸一摸、猜一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进行试验、比较、分析、猜想,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验“可能性”,从而体验到探索获得成功的乐趣

九、作业设计

1、把10张卡片放入纸袋,随意摸一张,要使摸出数字“1”的可能性最大,数字“5”的可能性最小,卡片上可能是什么数字?请你填一填。

这是一道开放题,有许多方案,只要写有数学“1”的卡片数量最多,写有数字“5”的卡片数量最少就可以了。

2、某商场搞促销抽奖活动,共设四等奖,中奖率为100%,要求奖项越高,中奖的可能性越小,请你来设计抽奖转盘,并说说你的想法。

问题研讨:

1、随机现象能验证吗?

2、课堂中出现小概率事件如何处理?

十、镇街交流意见

十一、教师使用体会

篇14:与复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主备人:柏山小学 赖耿民

教学内容:课文第33-35页“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3单元的知识,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有序的梳理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

3.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享受数学学习活动的成功感,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回答问题。

认真观察各图,说一说,回答问题。

1、(第一幅图是小朋友们到商店购物的情境。)分别说说各种物品的标价是多少?

小明买一包饼干和一瓶罐头需要多少钱?小红有10元钱,她四样东西都想买,钱够吗?小兰有5元钱,她能买些什么?

2、(第二幅图是电影院的场景)

影院(音乐厅)一共可坐多少人?咱们班的同学至少要多少排才够座位?

每张票15元,咱们班一共要花多少钱?

3、(第三幅图是房间内的情境图)学生先叙述房间内物品的特点。分别说说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 。小组总结汇报有关旋转和平移的现象。

平移现象有:拉窗帘、汽车(火车)行驶、空中缆车、升旗、拨算盘珠、……;物体旋转现象有:转动的风车、开关水龙头、飞机螺旋桨、拧螺丝、转动的车轮、钟表指针、风扇转动、齿轮转动、方向盘转动……

二、回忆旧知,形成体系。

学生看图“我的成长足迹”。

学生说说自己在前面几个单元学习中的体会和收获。

1、课前同学们对第一单元的知识做了复习和整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交流第一单元的知识)

2、展示特色作业

投影展示优秀作业,主要欣赏美丽的图案,并且在欣赏的同时请学生介绍自己作品中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图形是由基本图形通过旋转、平移而得到的。

(汇报交流第二单元的内容)

3、第三单元内容总结

我们刚刚学习了两位数乘法,下面这些题你们能做吗?试试看,(巩固练习)

三、 用旧知,解决问题。

乘法、小数加法的实际应用

1、 出示教材34页第6、7题,请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内选最有价值的一个共同解决,完成后交流并汇报。

2、 本35页第8、9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反思:

旅游中的数学

主备人:柏山小学 赖耿民

教学内容:课文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系列“旅游中的数学”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并学会依靠小组的集体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

3、让学生在中活动中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学会解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是,学生能选择比较合理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师生傾情交谈,引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去过哪儿旅游吗?你们是怎么去的?

让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说去过什么地方?怎么去的?是跟旅行社去还是自己去的?

2、教师:如果你们是自己家里一起去的,那旅游前你们要做写什么准备工作呢?

了解所要去的城市的介绍,有些什么景点;买火车票、买飞机票……。

3、教师:买票的话需要了解些什么信息呢? 票价及时刻表等。

二、解决租车问题:

1、小组进行合作讨论,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表示。

教师:方案很多,可是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方案比较省钱?

最省钱的策略就是车的座位如果不可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一些。

所以,要租1辆18座大车,2辆12座中巴,是花钱最少的。

三、解决在快餐店吃饭问题:

1、教师:平时如果家里没煮饭,爸爸、妈妈会带同学出去吃饭。有时会去快餐店吃饭,下面就有一家快餐店的菜单。

2、说说各种菜的价格。

3、教师:你们家出去吃饭,点菜时,你们爸妈会怎么想的?

每个同学根据家里人的喜好选择饭菜,并准确计算吃家钱。

4、学生汇报。其他同学,一起帮他验算,看看他算的对不对。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四    面  积

(一)什么是面积

主备人:洪德小学   黄阿财

教学内容

第6册数学P39 四  面积 ------------1、什么是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活动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

质疑:数学书和练习本比,哪个大?你是怎样比较的?比较它们哪一部分的大小呢?

2.比较教师的手和学生的手

教师与学生对掌相击。

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3.比较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谁大谁小?

小结:大家刚才比较的这些面的大小在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作面积。根据我们刚才比较的过程,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面积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

(板书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理解并记住这句话: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活动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拿出附页2中已剪好的图5,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猜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提示:这还只是你们的猜测,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动手试试吧!可以借助你带来的工具哦!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三、活动三:创意大比拼,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四、小结

1、安排图形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的问题讨论,加强学生于对图形面积的理解。

2、通过学习,你对面积有了哪些认识?你还想知道哪些有关面积的知识?

五、作业:教材第44页 第1,2,3,4题。

六、教学反思:

(二)量一量

主备人:洪德小学  黄阿财

教学内容

第6册数学P42 四  面积 ------------2、量一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2.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3..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材分析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是本节课学习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本节课教材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工具不同则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是引入面积单位。因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所以要根据需要认识不同的面积单位,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

学具准备: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每人一张统一大小的邮票。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面积单位

1.请同学们在邮票的背面画上格子,再数一数这张邮票的面积是几个格子。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比较一下你们的邮票大小,为什么有的同学的格子多,有的同学的格子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3.小结:如果把一个格子看作一个面积单位,那么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平方厘米

(1)让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并测量它的边长。

小结: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写作1厘米2,或者1cm2。

( 2 ) 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你身体哪一部分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3)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邮票的面积是几平方厘米。

(4)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应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选择身边一个较小的物体测量它一个面的面积。

2.认识平方分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你知道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1平方分米写作:1分米2或1dm2)

(2)在你的身体上找一找,哪一部分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分米?

(3)用1平方分米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4)测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分米做单位?

小结:如果用平方分米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觉得好不好?测量更大的面积可以用更大的面积单位。

3.认识平方米

在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思考题,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认识平方米。

(1)思考题

A.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平方米可以怎么书写?

B.举例或表演说明1平方米有多大?

C.测量哪些面积时可以用平方米做单位?

(2)学生汇报

(3)估计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估计教室的黑板、地面、前面的墙和侧面的墙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三、巩固面积单位P44------1、2、3、4

四、教学反思:

摆 一 摆

主备人:奕聪小学 黄月娥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5-46页的“摆一摆”。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并理解算理。

2、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4、 在教学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快乐。

5、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操作、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制作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直尺、卷尺。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讲故事,提问题----激发情趣

师说:今天老师在路上看见熊家三兄妹正在绿化它们的家园。有青青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 ,非常漂亮。我们听它们正在说话呢。

熊妹妹说:“我绿化的比你们的多。”

熊弟弟说:“不对,不对,我的才比你们的大。”

熊哥哥:“你们说的都不对。”

教师说:它们为谁的面积多而争起来,到底是谁的面积大呢?你们有办法?

二、 组织活动,建构新知

三、  活动一:观察图形,进行估计---增强估计意识

出示第45页的三个长方形。

让学生估计三个图形的面积,并把学生估计的数量板书在黑板的角落。同时要学生记录估计的数量。

四、 活动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谁绿化的面积大

五、 分工合作,测量出面积

学生分工操作并完成第48页的统计表

六、 汇报结果,完成黑板的统计表

测量的结果与黑板的估计数比较,谁估计的较准确。

七、 展示方法,发现方法

学生各抒已见,说说自己的操作的方法。

并利用表中的数据,让学生归纳出计算长工方形的面积的方法。

师: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操作发现了一个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这个方法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八、 活动三:分组验证,确定计算方法

1、 各组进行验证

师:先用刚才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再用以前的方法进行验证。并交流验证结果。

2、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长宽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再进行验证。并在小组内说一说。师生共同确定计算方法,并板书。

3、 回顾这个方法是怎样找到的?

师说:你们说得真好,“操作、观察、发现、验证”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学新本领时常想一想这种方法。

九、 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 第46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

2、 帮熊家解决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吗?

(1) 熊爸爸说:“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那帮我算算客厅的面积吧。”

(长5米,宽3米)

(2) 熊妈妈说:你们太棒了,我正想买一块桌布,可我不知该买多大,帮我算算吧。(长15分米,宽10分米。

(3) 熊妹妹说:椅子的坐板面有多大吗?(边长是40米)

学生汇报

有少数同学做的是:40×4=160(平方厘米)

大多数同学做的是:40×40=160(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正方形面积的正确的计算方法。

十、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十一、 实践活动--实践测量,巩固深化

测量一下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和下方形的面积。比如黑板的面、门等。

学生动手操作

十二、 小结:

学生交流这堂课的体会和收获,如何?

十三、 反思

铺 地 面

主备人:奕聪小学 黄月娥

教学内容:第50页 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

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出示问题: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让学生先对“地面”的大小有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在黑板上先画一个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让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一个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讨论,怎么算出需要多少块砖。

当学生逐个摆放后,提出,假如手上的小正方形有限,能不能用少量的小正方形预测出需要几块砖?

引导学生把问题特殊化:先解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需要几块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让学生可以用手上的纸张来完成解决这道题目。

2、填一填:

结合上面的探究活动,将P50的填一填完成。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1、 探究1平方米=?平方分米

利用教室现成的素材-----低砖,先让学生测量一下地砖的大小。然后探究1平方米的地砖上可以摆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 一会1公顷、1平方千米。

利用周边的环境,如足球场,广场对1公顷、1平方千米有所感受。

3、教学反思:

学生认识了面积单位后对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都能比划出。但是碰上不同单位的数,学生换算已经全乱套了,有1米=100分米,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为一谈。这个,教师应多加训练。

【三年级上册《整数的运算》复习指导 教学总结(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2.笔算乘法(不进位)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3.第六单元: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4.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5.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卷

6.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复习计划

7.三年级上册写字教学总结

8.从现在开始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9.雨点儿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10.惊弓之鸟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下载word文档
《三年级上册《整数的运算》复习指导 教学总结(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