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net50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注重选取和制作较为精美,针对性较强的图片,其中也不乏有创意的图片,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
2、努力发展自己的风格――以活动来引领课堂。
(1)课堂以活动形式贯穿,这是本节课最大的特色。
本节课的最大特色就是以活动来引领课堂,用活动来突破难点,用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黄河的灾害及其原因的探讨,让学生深刻体会黄河既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中国的害河的这种矛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黄河各河段主要灾害的兴趣,同时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根治黄河最关键时解决黄河哪一段的问题?等等一系列针对性非常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探索意识,最终通过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习得新知识。
3、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六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难的题目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慢慢引入,层层分析,先易而难,以易导难,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更多的学生能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课堂探究的机会不多,动脑动手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偏长,导致部分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堂检测仓促。通过这节课,学生对于黄河的治理的重点内容都能很好地理解,但是关于黄河各河段灾害及其成因等方面较为难理解的内容仍没有理解透彻、深刻。
3、由于时间的关系,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多,难点也不少,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课后还应当多加练习加以巩固
篇2:《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但这节内容,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是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为丰富,上这节课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挑战。通过自己上课和其他老师的.点拨与评析,使我看到了一些成功之处和不足,也给我留下许多反思之处。
成功之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突破重难点。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特色,耳目一新。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画面、影像资料,动态的直观演示,大量色彩清晰的地图、数据、表格和图表及巩固练习题可整合到一起,不仅使教学进程简捷便利,而且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不足之处:缺少学生的课外组织,如果能让学生在课下积极准备一些有关黄河治理的材料,效果会更好,但考虑到不增加学生的课下负担,所以没有实施。
篇3:《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注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如:在学习黄河的自然概况时利用了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住重点知识,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再如,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环境问题,出示图片后,让学生读图描绘,最后得出问题,教师及时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在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中游地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时插入历史知识:古代比较强盛的朝代建都长安(今西安),古代的丝绸之路就从长安出发,到达欧洲,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在黄河的根治中,断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节课难点中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并布置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河流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3.突出人文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根治黄河上,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学好本领,为治理黄河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我们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们附近的河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等等。这些问题中,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足之处:
1.只注重了应考,而对教材的重点——黄河的治理部分的教学无论从占用的时间上,还是处理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上都不够充分。
2.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冷场现象。
篇4:《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1、本节课注重选取和制作较为精美,针对性较强的图片,其中也不乏有创意的图片,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
2、努力发展自己的风格--以活动来引领课堂。
(1)课堂以活动形式贯穿,这是本节课最大的特色。
本节课的最大特色就是以活动来引领课堂,用活动来突破难点,用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黄河的灾害及其原因的探讨,让学生深刻体会黄河既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中国的害河的这种矛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黄河各河段主要灾害的兴趣,同时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根治黄河最关键时解决黄河哪一段的问题?等等一系列针对性非常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探索意识,最终通过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习得新知识。
3、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六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难的题目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慢慢引入,层层分析,先易而难,以易导难,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更多的学生能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课堂探究的机会不多,动脑动手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偏长,导致部分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堂检测仓促。通过这节课,学生对于黄河的治理的重点内容都能很好地理解,但是关于黄河各河段灾害及其成因等方面较为难理解的内容仍没有理解透彻、深刻。
3、由于时间的关系,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多,难点也不少,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课后还应当多加练习加以巩固
篇5:《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黄河的治理》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但这节内容,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是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为丰富,上这节课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教学过程反思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突破重难点。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特色,耳目一新。,丰富多彩的画面、影像资料,动态的直观演示,大量色彩清晰的地图、数据、表格和巩固练习题可整合到一起,不仅使教学进程简捷便利,而且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存在问题反思
缺少学生的课外组织,如果能让学生在课下积极准备一些有关黄河治理的材料,效果会更好。
四、改进措施反思
今后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充分搜集材料,尤其是课程内容相关的材料,拉近学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篇6:《黄河的治理》地理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地理教学反思
在本校举行的第二届教学节中,我选择《黄河的治理》一节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自己上课和各位听课教师的点拨与评析,使我看到了一些成功之处和不足,通过这次听评课,给我留下了许多反思之处。
成功之处:
1.注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如:在学习黄河的自然概况时利用了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住重点知识,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再如,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环境问题,出示图片后,让学生读图描绘,最后得出问题,教师及时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在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中游地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时插入历史知识:古代比较强盛的朝代建都长安(今西安),古代的丝绸之路就从长安出发,到达欧洲,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在黄河的根治中,断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节课难点中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并布置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河流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3.突出人文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根治黄河上,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学好本领,为治理黄河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我们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们附近的`河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等等。这些问题中,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足之处:
1.只注重了应考,而对教材的重点――黄河的治理部分的教学无论从占用的时间上,还是处理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上都不够充分。
2.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冷场现象。,《黄河的治理》教后反思
篇7:黄河的治理课后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课后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但这节内容,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是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为丰富,上这节课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挑战。通过自己上课和其他老师的点拨与评析,使我看到了一些成功之处和不足,也给我留下许多反思之处。
成功之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突破重难点。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特色,耳目一新。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画面、影像资料,动态的直观演示,大量色彩清晰的地图、数据、表格和图表及巩固练习题可整合到一起,不仅使教学进程简捷便利,而且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不足之处:缺少学生的课外组织,如果能让学生在课下积极准备一些有关黄河治理的材料,效果会更好,但考虑到不增加学生的课下负担,所以没有实施。
篇8: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但这节内容,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是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为丰富,上这节课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挑战。通过自己上课和其他老师的点拨与评析,使我看到了一些成功之处和不足,也给我留下许多反思之处。
成功之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突破重难点。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特色,耳目一新。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画面、影像资料,动态的直观演示,大量色彩清晰的地图、数据、表格和图表及巩固练习题可整合到一起,不仅使教学进程简捷便利,而且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不足之处:缺少学生的课外组织,如果能让学生在课下积极准备一些有关黄河治理的材料,效果会更好,但考虑到不增加学生的课下负担,所以没有实施。
篇9: 《黄河的治理》的教后反思
上周周六地理研究课在立新中学举行,我施教了一节黄河的治理,通过自己上课和迟育芹老师的点拨与评析,使我看到了一些成功之处和不足,通过组织这次讲评课,给我留下了许多反思之处。
成功之处:
1.注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如:在学习黄河的自然概况时利用了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学的题目,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出,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忆住重点知识,进一步上黑板前展示,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体现了我市提出的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再如,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环境问题,出示图片后,让学生读图描绘,最后得出问题,教师及时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在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中游地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时插入历史知识:古代比较强盛的朝代建都长安(今西安),古代的丝绸之路就从长安出发,到达欧洲,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在黄河的根治中,断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节课难点中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并布置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河流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3.突出人文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根治黄河上,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学好本领,为治理黄河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我们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们附近的河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等等。这些问题中,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足之处:
1.只注重了应考,而对教材的重点――黄河的治理部分的教学无论从占用的时间上,还是处理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上都不够充分。
2.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冷场现象。
反思: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
课改3年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跑图书室、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3年来,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篇10:黄河教学反思
“自主探索”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远东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你在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本领 指导学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慰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本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而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形成情晰具体的映像,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系统。这样,学生就能依据已掌握、理解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或新方法,使理性的抽象知识延伸到解决具体问题中,促进知识迁移,使知识得到深化、巩固和扩充。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比,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借助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词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于是我立刻借助计算机使句中的感叹号和问号不断闪烁,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利用多媒体技术首先使学生了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问和答问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机会,锻练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自主探索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向,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联想力等得到强化。
篇11: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记住黄河的自然地理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形状、流经的省区和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2、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
(二)能力目标:
1、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学会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
1.记住黄河的地理概况。
2.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三、教学难点: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放《保卫黄河》乐曲引入新课。
大家刚才听的这首乐曲,是什么曲子?
提到黄河,我们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么我们将怎样看待黄河和治理黄河呢?这一节我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一下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个问题:黄河的治理
[板书]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二、黄河的治理
[板书](一)认识黄河
[承转]我们先了解一下黄河的自然地理概况:
出示学习提纲:
(板画)黄河干流轮廓图,:
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2、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
3、说出黄河的形状像汉字的什么字?
学生回答
学生打开地图册22——23页《黄河流域图》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共同探究
4、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5、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是怎样划分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黄河上游、中游河下游是怎样划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同位的同学到黑板的'板图上贴出名称,教师总结,点明是本节课学习的第一个重点目标。]
[承转]我们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做出了那些贡献呢?
[板书](二)评价黄河
读图2、32,让学生看图中的四幅图片回答:
由黄河的奉献系列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
1、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源头
2、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地处我国阶梯之间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师引导学生推出答案。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的主要水电站及水利枢纽工程并板图)
3、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说明华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
4、提供旅游资源(点明主要提供旅游资源,也有水能资源。)
[承转]黄河有功也有过,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中国的一大忧患,那么:造成黄河忧患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呢?
读课本50页活动1,让学生阅读找出:
1、黄河忧患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展示] 洪水威胁
泥沙淤积
缺水断流
水污染
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
[承转]由于洪水的威胁和泥沙淤积,使黄河不同的河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那么:
2、黄河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
出示课本51页图2、35种的图片:[展示]
学生看图找出问题并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记忆的某个知识的方法。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看图
回答
学生看书找出答案: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共同探究
(重点分析中游河段)
(1)上游:①荒漠化问题—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结合我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分析干旱的原因)
②凌汛——主要是自然原因
(明确告诉学生凌汛产生的位置,学生思考黄河的流向、纬度位置得出结论)
(2)中游:水土流失问题——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
(引导学生看录像找答案,针对支流多,师随手画出黄河支流汾河、渭河及泾河,说明渭河流经的地段是秦岭以北的谷地,因此有“泾渭分明”之说。并得出中游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问题。) 通过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出原因。自然原因:(1)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2)暴雨集中 (3)支流众多。人为原因:植被破坏(滥砍滥伐、过渡放牧)
引导学生读课本49页图2、33《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说出:黄河哪个河段产生的泥沙最多,进一步体现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
插入历史知识:古代最强盛的唐朝建都长安(今西安),古代的丝绸之路就从长安出发,到达欧洲,从历史上看,这里当时的条件怎样?现在出现这样的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简单说出措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
(3)下游:下游的“地上河”隐患与凌汛展示“地上河”图片提出问题:①“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放录像)②“地上河”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河床不断升高,人们被迫筑堤束水,暴雨季节,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危险,历史上,黄河曾多次迁徙改道,行程方圆25万平方千米的泛滥区,给黄河两岸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展示课本49页图2、34,引导学生分析范围和出现的后果。由此图可以看出,黄河下游狭窄的汇水面积,没有支流汇入,由此推断“地上河”的形态与隐患。[点明此部分是这节课重点学习的第二个目标。]
[承转]面对黄河的忧患,怎样根治呢?
[板书](三)根治黄河(点明是这节课的第三个学习目标)
[献计献策]治理黄河水患,应当在上、中、下游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上游:建设大型水库;中游: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承转]近年来,黄河又出现了缺水断流、水污染等问题,出示活动2中的表《黄河断流的长度和天数》,看表回答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表中可以看出黄河断流的长度和天数有什么变化?
2、断流的月份增多了还是减少了?
3、造成断流的原因有哪些?
4、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针对水污染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了解了黄河的自然地理概况,知道了黄河对中华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带来的忧患,并且找到了根治黄河的办法。)
篇12: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水文方面重点介绍了黄河和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学习黄河对认识我国自然环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悬河具有重要意义。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气候的延伸,又是下面学习水资源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特征,掌握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黄河的措施,通过读图、填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概况,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措施,从而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黄河的贡献与危害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及治理措施。
本节课的难点是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黄河的治理措施。我确定的依据一是教材内容,黄河的治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地理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总结出黄河的治理措施。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及治理措施。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图形图表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黄河的水文特征和治理措施”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一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设置悬念即黄河容易泛滥,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那为什么黄河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呢?然后播放黄河概况的影片,导入新课,这种直观的导入法有两个优点:一是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二是使用直观的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部分内容是黄河的概况,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着黄河流域轮廓图来进行讲解,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成巨大的“几”字形曲折东流入渤海。在黄河轮廓图让学生找出黄河上中下游河段的分界点。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黄河有哪些主要支流?2.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3.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4.黄河对两岸人民有什么贡献?这样处理的依据有二:一是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变静为动,增强了直观效果。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然后承转,黄河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了巨大贡献,但是黄河自古多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黄河为什么容易成灾呢?引出黄河的环境问题。
黄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黄河危害的根源,在上中下游河段各不相同。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如果处理好,下一个难点黄河的综合治理就会迎刃而解,在这个问题上我先让学生看课本找出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这样深入浅出的突破了难点。(如图)
在黄河上游地区气候趋于干旱,植被遭到破坏,荒漠化严重,因此水源遭到破坏,而且黄河流域用水量急剧增加,引发黄河断流。
中游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下游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坡度变缓,河道变宽,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凌汛:
然后再结合图表向学生讲解凌汛产生的原因。
这样处理可以使复杂的多种地理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清晰地在图表中体现出来,增强直观效果,变难为易,找出各河段的水文环境及地上河的真正形成原因,还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黄河危害的根源找到了,在处理下一个难点——黄河的综合治理上,我采用先设疑问,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上游地区主要问题是水源破坏,因此要植树造林,修建水库、防止污染,保护水源。
在中游地区主要问题是植被破坏,河水泥沙含量大,因此要植树造林,进行水土保护综合治理。
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容易泛滥成灾。因此要筑要堤束水,加固大堤,确保安全。
这样根据因果关系找出解决对策,一目了然,学生容易理解记忆。还可以让同学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填图题,考查学生用图、填图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
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然后结合板书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布置作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在南阳淅川县,为了向北京等地区输送洁净的水资源,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水源?搜集相关材料,上交一篇作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篇13: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是初中地理新课改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中的内容。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着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重点在黄河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治理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重在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黄河的治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黄河多媒体课件、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材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资料中白岩松说:“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有美了容。”据此提出问题:母亲病了,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既治病有美容呢?这一节课让我们来扮演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二、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黄河比做母亲? 教师提供资料:“我国干湿区分布图”“济南每年引黄河水5.4亿立方米”等饮水资料,刘家峡电站、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景观图片。
学生活动交流发言: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感性认识黄河功能、灌溉、塑造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黄河的奉献:提供灌溉水源、提供水能、塑造平原等。
设计理念: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感恩之情,为下面“母亲病了”做进一步的感情铺垫。
三、黄河的概况
教师讲述:我们现在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
提出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那个海洋?上、中、下又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孟津为界;主要支流游渭河、汾河等。
问题2:黄河流域地形、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 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做出回答。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主要有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经地区的气候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设计理念:通过读“黄河水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与世界许多河流比较表和黄河水的景观图片。 提问:通过读图和表,你对黄河(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学生回答:黄河含沙量大。
教师讲述: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这是母亲河的病,而且病的很严重,急需治疗。
四、黄河忧患
教师讲述:黄河母亲的“病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病因”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继续扮演黄河的医生,一起来探究。
环节1:教师提供资料:黄河的“化验报告”——“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 问题1:黄河个河段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读图中年平均含沙量和年平均输沙量的数据,讨论分析数据的变化认识黄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较小、中游剧增、下游略减”的特点。 问题2: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继续读图,仔细观察,认识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环节2:教师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和的视频“中国地形图”“黄河中游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题: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 学生活动: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给予提示)。
探究1:从黄河下游地形特点入手,探究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是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正因为下游形成“地上河”,所以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探究2:问题: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学生活动:读阅读材料结合活动题,认识黄河水灾危害之大,明确“地上河”河下游水患之间的关系。
环节3:学生归纳:黄河主要的“病症”是下游水患,其“病根”在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环节4:问题: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病症”? 学生活动:在读“黄河的忧患”图,及教材P50-52活动中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黄河沿途的土地荒漠化、凌汛、断流等问题。
设计理念: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由于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在内容处理上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过渡:“黄河难治根在泥沙”,请同学们再次扮演黄河的医生,为母亲河开处方。
五、根治黄河
教师提供资料:最新的黄河调水调沙视频资料及数据,“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黄土高原植被变化资料。 问题1:“调水调沙”对黄河治理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认识“调水调沙”对治理黄河的重大作用。 教师讲述:“调水调沙”有效的治理了下游水患,治标不治本。
问题2:那么如何为黄河调理治本,治理黄河的关键——黄土高原地区呢? 学生活动:读“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讨论分析,得出治理黄河关键在于治沙,根被措施是在中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问题3:针对黄河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如何开“处方”? 学生活动:针对黄河各河段提出相应的符合科学人地观的治理措施。 河段开发利用与治理措施
上游梯级开发。修水库、建立水利枢纽工程。
中游陡坡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沟壑打坝淤地等。关键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讲述: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了解治黄的成就。 设计理念: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选择新的热点素材对知识进行重组。目的有三:
一、启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水到渠成形成过年:
二、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
三、拉近学生与陌生知识之家的距离,是学生亲知善学。
六、课堂小结:短暂的学习也许远远达不到你对黄河了解的要求,如果你想了解黄河更多资讯,详情可阅读《黄河儿女》类报刊杂志或登陆黄河网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小论文或演讲稿、手抄报等适合自己的形式完成《我说黄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黄河原来的美貌。
七、作业: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黄河的治理
一、黄河的地理概况
二、黄河的奉献
三、黄河的忧患
四、黄河的治理
教学反思:黄河的治理一课围绕黄河治理的措施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有的学生说黄河的治理要全流域多植树造林,有的说应不断加固黄河大堤,有的说应充分利用黄河水来灌溉西北干旱地区,还有的说应建更多的水库防止黄河泛滥等等。教师对这些同学一律给予肯定的表扬,反思之后认识到没有给予深入评价。 师生互动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上面师生互动活动似乎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理解尊重、平等对待的原则,其实并未做到:学生的回答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才体现教师在知识,同时教师又画龙点睛又凸显出教师的权威性。如上针对有的同学提出将黄河水用于充分灌溉西北地区,师可以表扬其点子不错,同时又要指出黄河水量有限,目前黄河上中下游河段时常断流,因而盲目发展灌溉不好也要合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灌溉也要有度合理,使学生的认识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课后评价:
1、教师的教学设计能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能有内容可回答。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较好地将“学为主、教为导”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
4、这节课也可能会出现不足之处:一是教学节奏出现了不够协调的现象,显得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二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教师如何进行讨论过程的引导关注不够。
篇14: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这是本学期最后一篇课文,虽然篇幅长,但内容易懂,学生学习时可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使已有的语文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从黄河变化这件事受到启示,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1、教学目标
修订后的《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大纲》同时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因而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
①了解黄河的变化和黄河变化的原因。
②了解治理黄河的关键是管住泥沙。
能力目标
①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②通过阅读后联系实际谈体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③利用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
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电影等各种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黄河变化这件事中得到启示,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及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难点是理解“河道、河床、悬河、水土流失”等词语,弄清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的相互联系。
二、设计意图
传统的教学结构,局限于实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近期目标,而以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的现代教学结构的目的,在有效地实现此种近期目标的同时,更追求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增进民主和竞争意识的远期教学目标,实现知识教育和发展教育的双重价值。为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以学定教”的课堂结构,并辅以“情境教学法”。
“以学定教”的课堂结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力求引导各层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的“空白”提出疑问,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教学变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三、教学程序
(一)观看电影,引入课题
在我国南方的学生对黄河虽有所了解,却未亲眼目睹过,难以想象黄河变化后的凶猛暴烈,为此,我在导入课题时,先播放一段电影,让学生增强对黄河的感性认识,体会到河水在河床中是那样的放荡不羁,要是缺口,后果难以想象。
(二)学生简要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知识。
(三)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课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此可利用它来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说说想了解什么。
(四)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读课文。
(五)学生汇报读书所得。
1、学生汇报时要说明自己读懂了什么,是从文章中哪里读到的,用文章中的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评议或补充。
(六)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将问题投影到大屏幕,并以这些问题组织教学。
1、对于难懂的词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或电影帮助学习理解。
2、对于综合性较强问题,如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每组学生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3、在学生对黄河变化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教师顺水推舟,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科学家的治理方案怎么样?”
(七)总结延伸
1、我们从黄河的变化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引导学生回顾九八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灾造成的危害。
2、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想说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谈体会,让学生各抒已见,激起学生把环保意识化为具体行为,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实践自然延伸。
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篇15: 《保卫黄河》教学反思
课堂反馈情况介绍: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也确实为教师准备的教学材料所渲染,融入到了音乐旋律中,并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的心情,达到了本节课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当欣赏到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时候,随着乐曲的不断进展,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了,深切感受到一种强大的自豪感。
1、合唱部分处理不理想
由于准备的较仓促,在课堂的导入材料上有点欠考虑,或许用一些更简单的图片或是讲故事的形式一带而过为解决歌曲部分腾出更多的时间,歌曲在处理上就会更完美了,因为本节课的所学歌曲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节奏明快、短促有力,又是一首二步轮唱的合唱歌曲,要在学习歌曲环节多放些时间,才能更好的处理轮唱部分。
2、让学生参与的部分不够多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年龄性质,学生很少能大胆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对于音乐课,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放下包袱积极发言,参与到音乐中。本课中,由于课堂内容较大,我设计的让学生跟教师交流的部分就少了,或许将其中的环节缩减或是语言简单化,就会给学生们留出更多的交流时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来,感悟音乐的魅力所在。
3、语言艺术魅力欠缺
其实以前,我早就发现这个问题,在串连词和描绘语言上,我的语言一直不够漂亮,这与本身的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其实音乐跟文学应该是不能分家的,要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魅力,教师就应该用享受的语言启发学生对音乐的共鸣,让他们觉得音乐的魅力,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2.黄河的治理教案
3.黄河的治理建议书
4.黄河的治理说课稿
6.黄河象教学反思
10.黄河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