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孔子游春的教学反思

孔子游春的教学反思

2022-06-11 08:24: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胡萝卜疯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孔子游春的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孔子游春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游春的教学反思

篇1:《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游记。它生动地描绘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泗水实施教育的故事。课文把孔子带弟子们游赏与他对弟子的循循善诱交融在一起作为重点进行描述。

在教学“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春风是她甜蜜的絮语……”一段时,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句子,你有哪些发现?

2、组织交流:

(1)、学生发现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比作伟大的母亲。

(2)、这段话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围绕“大自然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来展开具体叙述。

(3)这段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教师追问:真的?说说你的理由。)因为排比的修辞手法刚刚在上一练习中出现,不妨加以巩固。(然而学生纷纷再次读这段话,说明理由:这段连用了四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教师:四个,好,排比句只要满三个就行。但结构真相似吗?说说这是怎样的结构?)它们都是:“什么的什么是她什么的什么”。

(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句子的结构及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往往比教师直接“教”来得更有积极性,记忆也更深刻,并且为下面句式的背诵和仿写做了有力的铺垫,我们何乐而不为?)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说说这段话的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像母亲的?

(1)组织读书、交流,着力引导赏析比喻句之间的相似点(形似、情似之处)

(如:广袤的大地――宽广的胸怀,它们都是博大的,这是形似之处;它们都包容着一切,这是神似之处。)

(2)那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到底伟大在哪里?(感受大自然的无私奉献)

(这一环节的教学,其实是引领学生和文本充分对话,理解文本的一个过程,只有层层深入地教,利用课堂交教给学生理解、感悟的方法,提供感悟的空间,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真正得以训练和有效的提升。)

篇2:《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在我镇的课改模式验收教学中,我讲了《孔子游春》这一课。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一起到泗水河边游玩,孔子借河水来教育他的弟子们做人的道理,表达了孔子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说明了孔子是一个善于教育弟子的名师。这是一篇充满智慧与灵性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对学生来讲较为深奥的文章。

课文以“游春”为线索,一次写了赏景,论水,言志三方面的内容。课文的第二部分论水为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本科的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设问导读和巩固练习如下:

一、设问导读

1、结合巩固练习,谈谈你对“水是真君子”的理解。

2、孔子论水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默读10――19自然段,说说师生各有什么志向?你认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二、巩固练习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这段话是围绕那一句写的?在文中用―――画出。

2、“真君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同学们联想一些成语、故事、名言、诗句、以及学过的课文,谈谈你对“水是真君子”的理解,边读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4、请补充完整下面句子。

(1)、水清澈透明,一望见底,它好像________________。

(2)、水__________________,它好像有毅力。

(3)、水__________________,它好像_________________。

围绕如上设计,我采用了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激情,读中内化的教学方法。

论水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这一段的学习,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教学中我尽量放大这一自然段的人文教育功能。抓住“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这一中心,潜心品读,鼓励学生将文本与已有知识如:名言、警句、古诗、成语以及学过的课文结合起来,与生活积累结合起来,与入情入境的诵读结合起来,放大学生视野。

另外,水的君子风范并不局限于文本中四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适时抓住省略号巧设补白训练,让学生做一回孔子赞一赞心目中的水,如“有的说水在洁净了他人的同时却污秽了自己,可见他多么舍己为人!有的说滴水能穿石,可见水有恒心有毅力!还有的同学说水是特别谦虚的,有的说它胸怀很宽广……”孩子们的回答正好是对孔子未说完的话的补充。

在赞水的同时,水的品行如汩汩甘泉流进了学生的心田。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一唱三叹的方式,把“真君子”的形象定格于学生的心间。有了前面的铺垫,后面的言志水到渠成,深刻理解弟子们已经明白老师的用意,领悟了老师的教诲,人人争做君子。所以言志这一部分我就简单处理。

本节课中,我极力去引领学生品读、赏读课文,真正理解课文,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他们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树立争做真君子的信念。

篇3: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王崧舟老师推崇诗意语文,他的课堂语言像灵泉一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语文味十足。《孔子游春》课堂容量非常大,有从课文内容演变而成的诗歌练习,有课堂检测的练习,还有对于“水”的古诗句的引用以及司马迁对孔子的诗文评价。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不只局限于对课文的学习,他还善于旁征博引,不漏痕迹的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飞翔。大师的教学风彩,文化底蕴是我远远不及的;汇报本课时我用的自己班刚刚步入四年级十几天的学因此我把课堂容量减少许多。降低了教学难度。

新课一开始,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既串起了课文的脉胳,又让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在孩子们的心中鲜亮起来。然后通过一段极富感染力的引语,让孩子们在读中张开了心灵的翅膀。

孔子关于水的论断教材中短短91个字,却充满哲理,发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它饱含着孔子对水的一往情深。引导学生潜入到文字当中,读懂孔子的“情”,领会孔子的“爱”,是重中之重。为了降低理解的难度,设计中通过“有情义”一句指导学法,然后让学生自读感悟。在深入文本之后,又通过练写、改变人称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走出文本,给他们一个更宽的视野,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这段话的内涵。通过这样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材料的学习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把“真君子”的形象牢牢印刻在学生的记忆中,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平台。

由对水的“情”自然过渡到对“人”的情,在对孔子这片深情的感悟中,体会孔子的智慧,感受到孔子的“善施教化”。同时更是弟子们深深的感悟。

从读书开始,以读书结束,照应开头,支撑课堂的整体架构,同时,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进一步感悟师生之间的融融情意。感悟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篇4: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有一篇《孔子游春》的课文描绘了他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泗水实施教育的故事。课文把孔子带弟子们游赏与他对弟子的循循善诱交融在一起作为重点进行描述,诠释了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思想,展示着语文教育的原生态。

孔子对弟子的教育不局限于课堂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他以泗水河边的春景为生态教育的文本,让一花一草含情,一树一木开口,一山一水育理,通过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实现了“教学相长”,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充分解读文本是对话的前提。

文本解读是对话的前提。教师课前备课,首先和文本对话。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引导学生交流对话。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颜回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感悟,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遇水必观”说明孔子已与文本――“水”充分展开对话。孔子对“水”的解读也是独特的、多元的――“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这就是与学生对话或者引领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前提。

教师有深刻的思考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教师有多元解读才能关注学生的多元感悟;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着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

2、创设和谐情境是对话的基础。

对话是民主平等的,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意志、学习需求、个性差异,营造宽松的环境氛围、民主的人际交往氛围、自由的心理氛围,是成功对话的基础。“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孔子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充满了和谐、融洽、友善的因素,孔子与弟子共同陶醉于迷人的春景中,弟子围着老师,老师弹琴,弟子唱歌;弟子弹琴,老师倾听,然后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教师和学生融洽地聚集在一起,教师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并尽情地表露自己的快乐。在这样的情境里,孔子阐发着水的宏论,弟子们述说着志向的理解与感悟,师生在对话中理解、欣赏、分享与构建。

“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叶澜语)而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动情。同样,情境也是滋生对话的土壤,而且“对话”本身具有极强的情趣性。因此,更需要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师生各自舒展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张扬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促进平等对话的深入和精彩。

3、教为导学为主是对话的关键。

“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教师的引领是课堂对话的主导。教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融入教材;教师要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发现疑点;教师还要精心点拨,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特点探究。教师要具有引领学生对话的能力。在“游赏泗水”时,孔子没有直接告诉弟子应该向泗水学习做人的道理,而是出自肺腑地赞叹“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听了孔子的宏论,弟子们大为惊讶并深受启发,于是子路悟到应该“有福同享”,颜回悟到应该做‘不为自己表功的人”。孔子主导对话的教学艺术可谓出神入化。

如果老师颇费了一番心机,精心解读文本,创设了教学的情境,但没有学生的积极介入与广泛参与,对话仍无从说起。学生也是对话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积极实施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你看孔子的弟子们,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与生态文本展开了对话――“弟子们三三两两散开了,有的采花,有的捕蝶,有的垂钓,有的戏水……”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了,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才有基础,子路和颜回才会都感悟到“真君子”形象,表达自己的志向。师生在对话中理解、碰撞、接纳、欣赏,学生在对话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增加知识积累,完成言语能力的构建。颜回的“志向歌”就是对话过程中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积淀。

4、话题的确立与生成是对话的核心。

对话不是漫无边际的聊天,总是围绕着“话题”在真诚地倾听、言说、反思着。话题,就是阅读对话的.支点和引擎。孔子在“游春”的对话中出现了“德行”、“情义”、“志向”、“善施教化”等等话题,这些都是“春”这个主题下“水”的分话题。孔子通过这些话题展开讨论,诱导弟子们做真君子。

围绕“志向”这个话题,孔子提问“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与子路、颜回展开了对话。子路说:“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颜回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志向”的话题激发了子路和颜回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在充沛的感情投入和兴奋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汲取知识,增长智慧。

对话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谈话教学法,传统的谈话教学的话题主要是文本,师生围绕文本的谈话主要围绕着如何深入理解文本进行。而对话教学的话题是师生根据文本共同转化的背景中产生的,是不断生成和推进的。我们强调教学的预设,更注重话题的生成,因为智慧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对话是智慧生命的对话。

5、注重倾听、回应与思考,积极评价对话。

对话的方式除了提问,还有倾听、回应与思考。子路是个急性子,他的回应也是最积极的,“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颜回面对孔子的提问,进行了“深思熟虑”,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孔子在听学生发言的时候,也是仔细地倾听、积极地回应,他“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他在听颜回弹唱时,“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在对话过程中,孔子的积极评价无疑推动了对话的深入,颜回的弹唱(也是一种对话方式)和他的“舞蹈”加深了感受的形象,提升了感悟的层次,丰富了精神与言语。

仔细地倾听、积极地回应和深入地思考,是有效对话的基本环节,也是我们提高对话质量的优化策略。我们要关注对话的这些细节,促及对话的深层次与高质量。

孔子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所选择的教学载体是大自然这一多么美妙神奇的绿色生态文本――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他的教学方式也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没有灌输,没有压制。

“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更浓的是师生亲情、教学智慧与意义构建。孔子游春的历程,是真正的生态教育,是心智的启迪,心灵的对话,语言与精神的建构!

篇5: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这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我讲的是《孔子游春》一课。这一课内容比较深奥,不太易懂。我们六年级其实已经都上完课了,但第一次讲《孔子游春》时,因我班的多媒体出现故障不能使用,所以我只是靠学生阅读和教师的讲解,感觉学生学得并不好,尤其是“论水”那一部分,因为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所以学生仿写句子时出现了困难。这次借着这个机会,我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并精心制作了课件,希望能给学生们补上这感受圣人思想的、重要的一课。

这堂公开课我自己感觉较为成功,把我想要呈现给大家的良好的效果如愿以偿地呈现了,把我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把我想要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境界较为满意地达到了。

1. 用优美的语言贯穿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为了与本文的古典气息相吻合,我用心参考教材,把优美的过渡语和小结语记在了脑海里,用到了课堂中,使得课堂充满了语文学科浓浓的人文气息和语感。例如:过渡语“ 浪漫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孔子的心情却不平静,浩荡的泗水撩起他飞扬的情思,在弟子们疑惑的目光里,在他们好奇的探询下,便有了孔子这一段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宏论。他意味深长地说出来,其中的深长意味究竟何在呢?”小结语“孔子带弟子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让一树一木开口,让一山一水育理,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孔子循循善诱,充满智慧。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八自然段。”

2. 用生动的课件展示水的各种形态,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配以舒缓动人的音乐,让学生真正有感而发。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孔子论水的深刻哲理,更为了让学生能自已有感而发,真正理解并能拓展延伸出水的其他品性,我精心设计了一组水的图片:有水平如镜的湖面,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有缓缓流淌的小溪,有正在灌溉的喷泉,有晶莹剔透的水滴,有澎湃滔天的巨浪,有蜿蜒温顺的细流,有震撼人心的瀑布。这些不同形态的水,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拓宽了思维,展开了思绪,触动了思想,终于说出了自己独特的对水的理解,让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给在场听课的各位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重点突出,教法灵活。鉴于以往的公开课经验和教训,为了避免“贪多嚼不烂”,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两个大问题,一是围绕“论水”,先理解再仿写;二是围绕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先比较再发现。这样紧紧围绕重、难点,不仅重点突出,难点得到解决,而且整节课显得紧凑而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的一笔带过,较难的由小组先自行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交流解决,实在有难度的教师进行点拨讲解。这样避免了教师“一言堂”,学生每个人都得到了发言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总体来说,我对这次公开课比较满意,这缘于之前细致的准备和三番五次的修改与补充。当然,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高的挑战。

篇6: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两个重点段。第一个重点段是第二节,特别是“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想象,仿照再说,补充省略号中的内容。开始还以为学生不易说准,可学生说得却非常得好,如有同学说“盛开的鲜花是她灿烂的笑容。”“流淌的小溪是她甘甜的乳汁。”“飘浮的白云是她洁白的裙子”“轻轻的薄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等。我感觉学生都是有很大的潜能的,有很大智慧的,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深入地进行挖掘。第二个重点段是“孔子谈水”,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用“之所以说水有德行,是因为它DD”“之所以说水是真君子,是因为它DD”用这两种句式,让学生从心里真真实实地明白孔子的一番话的道理。而对于水还有什么特点,我引导学生进行深挖,这本是一个难点,学生在我的再三启发下,还是给我带来了惊喜。这段优美的景色描写,还有富有哲理性的谈话,我尽情地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再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达到诵读。

篇7: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妙扣一词,事半功倍

寥寥数语,便将学生引进课文,让学生运用朗读的常识解读课文,感悟语感,形成积淀。

一、阅读第一节,通过教师三个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学会把“长句读短”,后顾课题“孔子游春”,以名晓文章贵“简明、精要”,不得绕圈丢阵。

二、感受第二节,以“泗水春景美啊!”为题,用美的姿态、美的声音读出春景的美,把“美景读美”!这样,水到渠成地拎出“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式的渗透训练,再施以师生多形式地读、背竞赛,语感上口,语意进心,语段入脑。

三、学习“孔子论水”段时,我备课时注意了孔子“很不平静”、“动情”、“意味深长”等一系列描写心情、表情、语言的词语,可在教学推进时,我却意外地发现“沉思”这个词的妙处,让学生抓住“沉思”想“孔子可能在沉思什么呢?”学生有的说:“他可能在想这水到底有什么内涵?”有的说:“他可能在想这水有四性,人能有几人具备水这品性?”有的说:“他可能在想水是真君子啊!”有的说:“我的学生有几个能具有水这个真君子的品行呢?”有的说:“我怎样教才能让我的学生成为真君子呢?”

真没想到,冗长且零散的几段话通过“沉思”一词浑然一体地凝聚起来;本应费口劳舌地“讲、读、悟、说”的教学程序则被这“沉思”一词简洁明快地浓缩起来。真有“妙扣一词,事半功倍”之效果啊。

四、讨论“师生论志”段时,由于前面“论水”铺垫得厚实到位,对子路的“率直”有情义、颜回的温文尔雅“歌言志”的理解就很深入透彻,孔子老师的用意、师生的情意、泗水的春意也就穿过纸面,荡漾于文外了。最后施以“同学们情绪高昂,有满腔的话语想表达,就让我们拿起多情的笔来倾吐我们心中想要说的内容吧!”

“沙沙”的练笔声似汩汩清泉在流淌,更似浓浓的情意在“滴答”:

李昕原:琴声、歌声、欢笑声,声声入耳;春情、水情、师生情,情情温馨。

韩梦:我觉得我们应该学颜回那样做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那些有了一点点不足为奇的成绩就四处张扬的人,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

叶楚月:课题“孔子游春”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孔子带着弟子们出去游玩,而当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时就感觉到孔子十分会教学,他不仅教弟子们求真知,而且教弟子们做真人。他以水为喻,让弟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真不愧是个大教育家。

反思:现在有不少阅读课都上成了“文化民俗课”、“地理常识课”、“戏剧表演课”、“风光旅游课”……语文课该还他的本真本位了。

篇8:《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孔子游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一起到泗

水河边游玩,孔子借河水来教育他的弟子们做人的道理,表达了孔子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说明了孔子是一个善于教育弟子的名师。

我在本课的教学实现了由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由内容分析向品味运用语言文字的转变。

1.目标设定都能够着眼语用,充分发掘文本中独特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实践点。如对课文第2、8自然段的学习,挖掘出表达方法的妙密—联想。

2.文本理解从“提问题”走向“学语言”,关注表达,把文本还给学生,引领学生在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运用语言文字,揣摩文章之法,文章之道。孔子论水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来讲,要由平常的水中悟出“水是真君子”的道理的确不容易。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来理解这段文字,理解这段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呢?在学生自学第8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可以联系自己对水的认识、也可以联系别人对水的评价,如成语、名言、诗句等来体会。学生通过联想、推想、思考、分析,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特点,在学生头脑逐渐清晰,而且具体可感。由此,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君子”。课堂上,教学第8自然段,针对水的四个特点,我设计了仿写练习:水-------(看到的),她好像---------(想到的)。巧妙引导学生

运用联想的表达方法写话。通过写话,不断丰厚学生对“水”、对“真君子”的认识、理解。

篇9:《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最近,我执教了《孔子游春》一课。《孔子游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游记。它生动地描绘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泗水实施教育的故事。教学课文时,我发现“游赏泗水”折射着新课程精神的灿烂光芒,和当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有着惊人的“合拍”。我不由自主地认为“游赏泗水”其实就是孔子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会实践)。教学这一课后,我对生活于春秋末期、距今有2500多年之遥的孔子先生深深佩服并充满感激,因为“游赏泗水”加深了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和感悟:

1、形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生命负责

孔子组织“游赏泗水”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春天到了,泗水涨春潮了。简单的答案却蕴涵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因为时空限制,我们不可能和孔子先生进行直接对话。可是谁能说孔子不是这样想的呢?春天来了,我应该带弟子们去感受春天的美景;泗水涨春潮了,我应该带弟子们去感受春潮。孔子自觉地把组织“游赏泗水”当作了义无返顾的教育使命。其间透露出孔子先生先进而明确的教育理念:为弟子们的发展服务,对弟子们的生命负责。

我们再来审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因为现行的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执行教育评价不够严实,应试教育之风依旧强盛,所以是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如何,事实上一直没有真正纳入对学校、教师的实质性评价范畴。于是导致一些学校、教师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热情,是必然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说更要倡导一种为师者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孔子先生式的自觉良知和行动来认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形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对学生的生命负责”的教育理解。通过积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与其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关注发现、探究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等,实现为师者责无旁贷的崇高教育使命。

2、为了“崇高的教育使命”努力排除障碍。

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个新事物,也增加了实施的难度。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广大一线教师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肯定不能够妥善把握,遇到一些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面对并战胜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孔子的“游赏泗水”至少给我们带来二点启示:

(1)要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

春天到了,听说泗水涨春潮了(注意“听说”一词),孔子便带领学生“游赏泗水”。可见,孔子有一颗敏感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识,特别注意课程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而我们许多教师,常常为不知道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而苦恼,他们苦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库,缺乏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其实,我们可以围绕三条线索进行选择和组织活动内容:“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我们应该把活动内容进行处理、整合,使之序列化,形成系列活动。除了注意收集和处理固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以外,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多种信息,使之成为即时课程资源,然后组织即时的综合实践活动,彻底解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知道做什么的烦恼。

(2)消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安全相矛盾的顾虑。

当今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不实施或者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短斤缺两”,这都是事实。我不知道孔子组织“游赏泗水”时是否因为安全问题而“前怕狼,后怕虎”。

我只知道泗水“波澜起伏”、“滚滚而来”,在泗水河畔游玩,无论对于孔子的弟子们,还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可以说是危险暗伏。但是孔子和弟子们都兴致盎然地去了,并且满载而归。而假如换了我们现在的学生,能有机会去吗?哪怕是保证离泗水远远地观看!“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出了问题谁来负责?”这些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话,就这样悄悄地剥夺了学生应该亲历的生命成长历程。我不是说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要安全。

相反,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早作细实准备,努力排除一切安全隐患。但是,如果以安全为借口,总是把校门关闭得紧紧的,剥夺学生生命成长的实践需要,那至少是恶劣的“误人子弟”的行为。总之,我们不能拿表面的自然生命的存在作为挡箭牌,漠视并杜绝学生精神生命的丰厚过程。并且,这同样是恶性的教育安全事故!

篇10:《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按照汪玉兰老师所学祝禧“文化语文”这一视角的说法而言,里面充满着儒家文化。虽然我对小学语文教学里面是否承载得下重重的“文化”有些质疑,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在教学中渗透一点“文化”。

在介绍孔子时,我先对学生们说:孔子很了不起,他可是我们老师的老师啊!接下来,让学生读一读课前准备的关于孔子的资料,大家开始走近孔子。

由于本文共有19个自然段,相对于小学课本中大多数课文来说,应该算是一篇“长文”了。在布置预习时,我就要求学生多读几遍。

《孔子游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词语相当多,需要花点儿时间读读,理解理解。还是要分清侧重点,因为有一些词语以前已经接触过了,这节课只需多读一读就行了。“善施教化、温文尔雅”这两个词,成了这节课上词语教学的重点。

接着,我和学生一起来理清课文的条理,列出各部分的小标题来:泗水春景——孔子论水——师生言志。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自然段。先自由地读一读,说一说欣赏如此美景之后的感受。学生们有的说,这是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有的说,到了泗水河畔,即使有一些烦恼,也会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说,来到这里,就会感到神清气爽。我说:“很美,但这篇课文写大自然的美有些与众不同。你们看看这儿运用了什么写法?”大家一下子说出这一节运用了连比的写法。我读起了“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让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画出大自然母亲的形象:神圣、美丽、温柔。之后,指导学生读出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来。

读过之后,我要学生补充省略号,把大自然母亲的形象描绘得更清楚一些。学生们思考比较自由,如:碧绿的柳条是她头上的学生们思考比较自由,如:碧绿的柳条是她头上的发夹,闪烁的星星是她迷人的耳环,天边的月牙是她洁白的牙齿,鲜艳的花瓣是她柔嫩的嘴唇,阵阵花香是她甜美的气息,天上的彩虹是她美丽的笑容,洁白的云朵是她高雅的衣裙,绵绵的春雨是她辛勤的汗水,滚滚的江水是她沸腾的血液,滚滚的春雷是她炽热的心跳……在同学们的描绘中,大自然是一位多么神圣多么美丽的母亲啊!

篇11:《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描述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其中,“孔子议水”和“师生论志”是课文的重点,同时也是思想教育的好载体。

在教学“孔子议水”这部分时,我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理解“君子”这个词的,然后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了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等都是君子的品质,让学生对“君子”这一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明确孔子说“水是真君子啊!”的真正用意,在学生明确孔子是在要求他的弟子做真君子后,我说:“孔子其实在要求我们每个人努力做个真君子,那么,你们愿意做真君子吗?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我愿意,因为君子志向高远,我也想做个志向高远的人。”有的说:“我也愿意,因为君子心胸宽广。”……学生们都在表达自己做君子的愿望。

在教学“师生论水”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说说子路和颜回的志向,然后议一议:“他们的志向好吗?”引导学生明白应“志向高远”而舍“小我”,紧接着问:“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呢?能具体说说吗?”在学生充分回答后,我鼓励他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希望大家牢记自己的诺言,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任务,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篇12:《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描述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其中,孔子论水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诚如学生所说:水就是水,真有那么多特点?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来讲,要由平常的水中悟出“水是真君子”的道理的确不容易。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来理解这段文字,理解这段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呢?我试着从“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着手:对“水有德行”的理解,学生抓住了“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来谈,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长江之歌》及上文对泗水河的描述,从而来理解“水滋润万物”,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但水却无所求的精神,点明这便是“水”德行的一个方面:无私奉献。然后顺势引导,水的德行是不是仅仅这一个方面呢?让学生结合“奔流不息”联想到水的“顽强、坚持不懈”的品格。

由于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以前习得的,它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当这些旧知与课文内容相关联时,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中的“新知”:原来,“水有德行”并不空洞,就是从水中悟出的它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品行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接下来理解水有情义、有志向及善施教化便“水到渠成”了。像理解“水有情义”时,学生联系到《山谷中的谜底》,从中感悟水“顺势而行”——处世要讲究策略,有时得适当退让、弯曲的道理;理解“水有志向”时,学生联想到了“水滴石穿”、《烟台的海》等文,感悟到“水的韧性”;而理解“水善施教化”时,学生就是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来谈的,人们用水淘米、洗衣等等,理解它“荡涤污垢”的含义——用它的品行来影响熏陶他人,得到做人的启示,这不就是水的“善施教化”吗?通过联想、推想、思考、分析,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特点,在学生头脑逐渐清晰,而且具体可感。由此,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君子”,“真君子”会具备哪些特点?什么样的人才是“真君子”。

篇13:《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重点抓住两个重点段。第一是第二节,特别是“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我引导学生进行发散,仿照再说,开始还以为学生不易说准,可学生说得却非常得好,如有同学说“盛开的鲜花是她灿烂的笑容。”“流淌的小溪是她甘甜的乳汁。”“飘浮的白云是她洁白的裙子”“轻轻的薄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等。我感觉学生都是有很大的潜能的,有很大智慧的,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深入地进行挖掘。第二在教学“孔子谈水”这一重点段时,我用“之所以说水有德行,是因为它――”“之所以说水是真君子,是因为它――”用这两种句式,让学生从心里真真实实地明白孔子的一番话的道理。而对于水还有什么特点,我没有进行深挖。

这篇课文不仅有优美的景色描写,还有富有哲理性的谈话,确实是一篇很难得的佳作。在教学时,虽然学生对重点片断也能很好地背诵,可总感觉并没有把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在教学时,还有一定的功利性,面对着这么优美的片断,应该尽情地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再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达到诵读。可是学生和老师一开始就为了背诵而读,为了背诵而去学,这就缺少了必要的过程性。现在我想,只有学生从心灵深处消化的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积累与运用。看起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得注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说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达到熟读背诵。

篇14:《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孔子游春》这一课生动描写了孔子带领弟子趁着春天大好时光到风光秀丽的泗水河边游玩观赏的情景,展示了孔子巧借河水诱导弟子明理的丰富学识和大家风范,表现了孔子和学生间的真挚情谊。本文自然段比较多,比较散,教学时我主要抓住描写春天美景的第二自然段和孔子与弟子论水的第八自然段展开。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泗水河畔美丽的春景。从两个层次引导学生:一是体会景色美;二是体会语言美:叠词、比喻、排比的运用。最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句式来描写“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开始抛下这个问题以为学生想象不出,可学生说得却非常得好,如有同学说“盛开的鲜花是她灿烂的笑容。”“流淌的小溪是她甘甜的乳汁。”“飘浮的白云是她洁白的裙子”“轻轻的薄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等。学生们的回答让我吃惊,他们的想象力竟然这么好!看来,学生都是有很大的潜能的,有很大智慧的,关键是看教师能不能深入地进行挖掘引导。

教学第八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思考:这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抓住“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为什么要引导弟子观水呢?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快便领悟到:孔子以“司空见惯”的流水为喻,引导弟子如何做人。由此不难看出孔子是一位充满智慧、和蔼可亲、对弟子循循善诱的老师。于是,我趁热打铁,说:“孔子其实在要求我们每个人努力做个真君子,那么,你们愿意做真君子吗?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王欣说:“我愿意,因为君子有志向,我也想做个志向高远的人。”高兴诗说:“我也愿意,因为君子心胸宽广。”陈小萌说:“我也愿意,因为君子有情有义,我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学生们都在表达自己做君子的愿望。

篇15:《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两个重点段。

第一个重点段是第二节,特别是“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我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仿照再说,补充省略号中的内容。开始还以为学生不易说准,可学生说得却非常得好,如有同学说“盛开的鲜花是她灿烂的笑容。”“流淌的小溪是她甘甜的乳汁。”“飘浮的白云是她洁白的裙子”“轻轻的薄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等。我感觉学生都是有很大的潜能的,有很大智慧的,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深入地进行挖掘。

第二个重点段是“孔子谈水”,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用“之所以说水有德行,是因为它――”“之所以说水是真君子,是因为它――”用这两种句式,让学生从心里真真实实地明白孔子的一番话的道理。而对于水还有什么特点,我引导学生进行深挖,这本是一个难点,没想到数分钟后,学生还是给我带来了惊喜。

这段优美的景色描写,还有富有哲理性的谈话,我尽情地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再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达到诵读。

篇16:《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以读入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情味主线熟读课文,读中感悟,揣摩课文前后的联系,感受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的浓浓情意。

一、敲开读的大门,张开听得翅膀,感受泗水春景

新课一开始,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既串起了课文的脉胳,又让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在孩子们的心中鲜亮起来。然后通过一段极富感染力的引语,让孩子们在读中张开了心灵的翅膀。

二、扬起读的风帆,开启思的航程,感悟孔子论水

孔子关于水的论断教材中短短91个字,却充满哲理,发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它饱含着孔子对水的一往情深。引导学生潜入到文字当中,读懂孔子的“情”,领会孔子的“爱”,是重中之重。为了降低理解的难度,设计中通过“有情义”一句指导学法,然后让学生自读感悟。在深入文本之后,又通过练写、改变人称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走出文本,给他们一个更宽的视野,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这段话的内涵。通过这样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材料的学习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把“真君子”的形象牢牢印刻在学生的记忆中,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平台。

三、奏强度的旋律,激起说的乐章,感动于师生言志

由对水的“情”自然过渡到对“人”的情,在对孔子这片深情的感悟中,体会孔子的智慧,感受到孔子的“善施教化”。同时更是弟子们深深的感悟。

四、轻敲读的余音,回味读的乐趣,再体悟师生情意

从读书开始,以读书结束,照应开头,支撑课堂的整体架构,同时,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进一步感悟师生之间的融融情意。感悟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孔子游春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孔子游春》的教学反思

2.孔子游春教案

3.《孔子游春》教学计划

4.孔子游春的教学设计

5.《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6.孔子游春阅读附答案

7.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教学设计

8.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孔子游春》

9.从《孔子游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10.孔子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孔子游春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