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智烧敌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智烧敌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5-01-03 09:54: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G那条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智烧敌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智烧敌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智烧敌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智烧敌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智烧敌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乘虚而入”、“惊惶失措”、“欣喜若狂”、“焦头烂额”等成语,,学习先理解关键词素再理解整个词语意思的解词方法。

2 学习写人物语言时注意把说话人动作、神情作适当描写的表达方法。展开想象,把第3节写具体。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 通过学习,了解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是一个大智大勇的著名科学家,懂得只有掌握科学知识,具备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人才会有力量,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为国为民作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乘虚而入”、“惊惶失措”、“欣喜若狂”、“焦头烂额”等成语。

2 学习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过程,认识到他是一个大智大勇、善于运用科学的人。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预习反馈

1 出示课题:齐读

2 检查预习:课文写了什么情况下,谁用什么办法智烧敌舰?结果怎样?(交流、总结)

相机出示词语:

乘虚而入惊惶失措

焦头烂额欣喜若狂

说明:检查预习,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并通过长期训练让学生懂得预习时的要做到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初步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逐步形成能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加以概括的能力。

二整体入手,认识人物

1 自由读课文,划出人们评价阿基米德的语句。

2 交流、出示

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出了个很有名的科学家叫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是希腊最聪明的人。

阿基米德真有本事!真了不起!

3 出示关于阿基米德的资料,初步感受他的“智”。

说明:通过初读课文,寻找有关对阿基米德评价的'句子及相关资料的补充,认识阿基米德并初步感受他的“智”。这既是文眼,也是教学的切入口。

三学习故事,了解人物

(一)学习课文第2、3节,感受情况危急,感受人物智慧

1 读文,理解“乘虚而入”:理解“虚”意思;根据关键词理解整个词语意思;读文理解课文中“虚”的意思。

指导读句:希腊这个国家很小,许多年轻力壮的男人牺牲了,留下的尽是些老人、妇女和孩子。

2 罗马人乘虚而入,发动一场侵略战争,希腊人陷入险境,他们(惊惶失措)

3 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惊惶失措;明白希腊人惊惶失措的原因

(找出相关语句,朗读)

4 联系上下文写话:

大家急得惊惶失措:老人_______(动作),喃喃祷告:“___________________”;妇女____________(神情)说:“________________ ”;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篇课文是本学期最后一篇课文,应该让学生运用第三、四单元学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先理解词语中关键词再理解词语的意思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文章内容。这两节的学习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品词读句能够了解战争背景,希腊人民惊惶失措。希腊人民的表现也从侧面烘托了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设计语言文字训练就深化了学生对此的理解。

(二)学习课文第4——8节,深入了解人物智慧

1 师述:当人们惊惶失措,希腊危在旦夕之时,阿基米德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找出相关语句

2 相机出示第4、6、7节

(1)多角度引读第四节,体会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

(2)指导朗读第六节,抓住词语“一字儿排开、集中对准、布帆”感受阿基米德的观察入微和指挥若定;抓住“焦头烂额”一词,通过它与“乘虚而入”一词的对比,感受罗马士兵落荒而逃的惨状,加深对阿基米德的智慧的认识。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说说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过程。

(4)朗读第七节,整理板书,体会“欣喜若狂”的意思,再次深化对阿基米德的智慧的认识。

3 学习第8节

(1)默读,明白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科学原理。

(2)读句子(阿基米德笑眯眯地说:“我有什么本事?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讨论:你同意阿基米德的说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说明:通过多角度朗读,复述课文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滋味,说出个性化体验,体会到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

四总结概括,深化认识

1 出示课文,引读

2 学了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你把对他的评价用几句话写下来:

3 交流,总结

说明:通过引读,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在课文里多走几个回合。

篇2:小学三年级语文《智烧敌舰》精选教案范本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腊、牺、牲、舰、桅、惶、措、顷”8个生字,理解“乘虚而入、惊惶失措、欣喜若狂、焦头烂额”等词语的意思。学习先理解关键词素再理解整个词语意思的解词方法。积累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从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展开想象,把第3节写具体。

3.通过学习阿基米德指挥希腊人用镜子反射太阳光烧毁罗马战舰的故事,感受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初步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乘虚而入”、“惊惶失措”、“欣喜若狂”、“焦头烂额”等成语。

2.学习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过程,认识到他是一个大智大勇、善于运用科学的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面镜子),这是——镜子。你们听到运用镜子作武器击败强大的敌人舰队这种奇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48课《智烧敌舰》。出示课题。学习“舰”:大型的军用船只;军舰。

2.读题质疑。谁想出办法烧了敌舰?用怎样的办法烧了敌舰?结果怎样?

3.自由读课文,交流、总结。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 乘虚而入 惊惶失措 焦头烂额 欣喜若狂

二、整体感知,认识人物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你能用什么方法理解上述词语?(乘虚而入 惊惶失措 欣喜若狂 焦头烂额)

(3)完成填空: 有一年,罗马帝国派军舰侵略希腊,希腊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惊惶失措,这时,阿基米德指挥大家一字儿排开,利用镜子反射阳光,集中对准军舰的布帆,使木制的军舰燃烧起来,最终打败了罗马军队。

(4)用直线划出人们评价阿基米德的语句。

2.学习生字: 腊 牺 牲 桅 腊:与“措”比较(媒体) 牺牲:指导写正确。(媒体) 桅:看课文插图认识舰上的“桅杆”。

3.交流填空,读划线句子 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出了个很有名的科学家叫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是希腊最聪明的人。 阿基米德真有本事!真了不起!

三、学习故事,了解人物

(一) 学习课文第2、3节

1.读文,理解“乘虚而入”:查字典理解“虚”意思;根据关键词理解整个词语意思;读文理解课文中“虚”的意思。 指导读句:希腊这个国家很小,许多年轻力壮的男人牺牲了,留下的尽是些老人、妇女和孩子。

2.罗马人乘虚而入,发动一场侵略战争,希腊人陷入险境,他们(惊惶失措)。

3.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惊惶失措;明白希腊人惊惶失措的原因 (找出相关语句,朗读) 。

4.联系上下文写话:

大家急得惊惶失措:老人 (动作),喃喃祷告: “ ”;妇女 (神情)说:“ ”;孩子 。

(二)学习课文第4——8节

1.当人们惊惶失措,希腊危在旦夕之时,阿基米德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找出相关语句。

2.相机出示第4、6、7节

(1) 多角度引读第四节,体会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

(2) 指导朗读第六节,抓住词语“一字儿排开、集中对准、布帆”感受阿基 米德的观察入微和指挥若定;抓住“焦头烂额”一词,通过它与“乘虚而入”一词的对比,感受罗马士兵落荒而逃的惨状,加深对阿基米德的智慧的认识。

(3)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说说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过程。

(4) 朗读第七节,整理板书,体会“欣喜若狂”的意思,再次深化对阿基米 德的智慧的认识。

3.学习第8节

(1) 默读课文,并说说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科学原理。

(2) 读句子(阿基米德笑眯眯地说:“我有什么本事?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

讨论:你同意阿基米德的说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四、总结拓展,巩固练习

1.学了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把对他的评价用几句话写下来。

2.积累表示时间短的词语:顷刻间 。

篇3:三年级上册智烧敌舰的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上册智烧敌舰的课后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qīng luè wéi gān suī rán jiāo tóu là né jīng huáng shī cu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īng kè jiān xiào mī mī nián qīng lì zhuàng xīn xǐ ruo kuá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带点的字音序选择正确的解释词语的意思

乘虚而入①虚假,不真实②空虚,没力量③身体衰弱

惊慌失措①安排②办理③平常的举动,常态

欣喜若狂①如果②好像③你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焦头烂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把下面句子的“直接引语”改写“间接引语”。

阿基米德对大家说:“快回家去,把你们家里的镜子全拿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出带点词的反义词:

(1)阿基米德是希腊最聪明的`人。( )

(2)大家拿起镜子把反射的阳光集中对准第一艘军舰的布帆。( )

(3)胜利了!海岸上的希腊人欣喜若狂。

写出顷刻间的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照样子写句子:

例:雪花真白呀,白得像棉花一样。雪花像棉花一样白。

(1)敌人真狡猾,狡猾得像狐狸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电灯一闪一闪的,像天上的星星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用“静”字组成三个不同的词,再填空、

(1)早晨,同学们纷纷来到学校,()的校园顿时热闹起来。

(2)在()的山谷里,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3)遇到突发事件,头脑必须(),才能正确处置。

七、给句子换一种说法,保持原句的意思不变。

我有什么本事?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咱们上千面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布帆上去,这么高地温度,布帆当然就会着火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智烧敌舰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乘虚而入”、“惊惶失措”、“欣喜若狂”、“焦头烂额”等成语,,学习先理解关键词素再理解整个词语意思的解词方法。

2 学习写人物语言时注意把说话人动作、神情作适当描写的表达方法。展开想象,把第3节写具体。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 通过学习,了解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是一个大智大勇的著名科学家,懂得只有掌握科学知识,具备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人才会有力量,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为国为民作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乘虚而入”、“惊惶失措”、“欣喜若狂”、“焦头烂额”等成语。

2 学习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过程,认识到他是一个大智大勇、善于运用科学的人。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预习反馈

1 出示课题:齐读

2 检查预习:课文写了什么情况下,谁用什么办法智烧敌舰?结果怎样?(交流、总结)

相机出示词语:

乘虚而入 惊惶失措

焦头烂额 欣喜若狂

说明:检查预习,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并通过长期训练让学生懂得预习时的要做到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初步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逐步形成能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加以概括的能力。

二整体入手,认识人物

1 自由读课文,划出人们评价阿基米德的语句。

2 交流、出示

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出了个很有名的科学家叫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是希腊最聪明的人。

阿基米德真有本事!真了不起!

3 出示关于阿基米德的资料,初步感受他的“智”。

说明:通过初读课文,寻找有关对阿基米德评价的句子及相关资料的补充,认识阿基米德并初步感受他的“智”。这既是文眼,也是教学的切入口。

三学习故事,了解人物

(一)学习课文第2、3节,感受情况危急,感受人物智慧

1 读文,理解“乘虚而入”:查字典理解“虚”意思;根据关键词理解整个词语意思;读文理解课文中“虚”的意思。

指导读句:希腊这个国家很小,许多年轻力壮的男人牺牲了,留下的尽是些老人、妇女和孩子。

2 罗马人乘虚而入,发动一场侵略战争,希腊人陷入险境,他们(惊惶失措)

3 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惊惶失措;明白希腊人惊惶失措的原因

(找出相关语句,朗读)

4 联系上下文写话:

大家急得惊惶失措:老人_______(动作),喃喃祷告:“___________________”;妇女____________(神情)说:“________________ ”;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篇课文是本学期最后一篇课文,应该让学生运用第三、四单元学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先理解词语中关键词再理解词语的意思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文章内容。这两节的学习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品词读句能够了解战争背景,希腊人民惊惶失措。希腊人民的表现也从侧面烘托了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设计语言文字训练就深化了学生对此的理解。

(二)学习课文第4--8节,深入了解人物智慧

1 师述:当人们惊惶失措,希腊危在旦夕之时,阿基米德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找出相关语句

2 相机出示第4、6、7节

(1)多角度引读第四节,体会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

(2)指导朗读第六节,抓住词语“一字儿排开、集中对准、布帆”感受阿基米德的观察入微和指挥若定;抓住“焦头烂额”一词,通过它与“乘虚而入”一词的对比,感受罗马士兵落荒而逃的惨状,加深对阿基米德的智慧的认识。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说说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过程。

(4)朗读第七节,整理板书,体会“欣喜若狂”的意思,再次深化对阿基米德的智慧的认识。

3 学习第8节

(1)默读,明白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科学原理。

(2)读句子(阿基米德笑眯眯地说:“我有什么本事?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讨论:你同意阿基米德的说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说明:通过多角度朗读,复述课文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滋味,说出个性化体验,体会到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

四总结概括,深化认识

1 出示课文,引读

2 学了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你把对他的评价用几句话写下来:

3 交流,总结

说明:通过引读,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在课文里多走几个回合。

板书设计

48: 智烧敌舰

阿基米德

(大智大勇)

(罗马人) (希腊人)

乘虚而入  惊惶失措

(以弱胜强)

焦头烂额  欣喜若狂

[智烧敌舰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麦”和“突”两个字。

2、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恰当的语气。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遇事要自己动脑筋,亲自去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老牛、松鼠说法不同的原因,进而理解老马说的话中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后的词语)

1、生开火车读所示词语。

2、师领生小声慢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借助这些词,读中回味,在脑海中构建故事的梗概。

3、谈话导入新课

师:你脑海中出现的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

生齐说:小马过河!(板书课题:小马过河)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小马过河》。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指所示词语)如果能用上这几个词就更棒啦!

4、指名用自己的话串讲《小马过河》的故事。

【设计意图:选择课后12个词语便支撑起一个有趣的故事框架,让学生借助这些词,先读中回味,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串讲,不仅回顾了上节课所学,对文本有了整体把握,同时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二、精读品悟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说,小马是听了妈妈的话才试着趟过河的。妈妈的话可真神奇!她是怎样说的呢?请大家打开书,把妈妈教育小马的话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来。

1.揭示妈妈的话

根据生答出示: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生齐读这句话。

2.理解妈妈的话

(1)听老牛说

?出示第3小节,边读边思考:小马在送麦子去磨坊的途中碰到了什么困难?

?从哪儿可以看出小马不知道该怎么办?

?指导朗读:(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

④出示老牛和小马的对话,知道老牛说水很浅。(相机板书:浅)指导学生把小马和老牛的对话读得有滋有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目前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状况,我将问题设计得比较浅显;在学生普通话水平不高,且缺乏朗读技巧的情况下,直接告之人物语言的读法,并做出示范,让学生在模仿读的过程学习、感悟朗读技巧,体会朗读乐趣。】

(2)听松鼠说

?(出示第5小节)学生自由读第5小节,动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读好松鼠和小马的话呢?

?指导学生根据提示语把小马和松鼠的对话读出恰当的语气。

(3)懂得“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

?(出示带有近义词“立刻、连忙”的句子: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蹚过去。

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小马没动脑筋想过老牛和松鼠的话。

?默读第7段,边读边圈出这段对话的提示语。

理解“难为情”,指导学生读出小马难为情的心情。

?(出示第8小节)生齐读。

揭示“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的原因。

④想象:猜一猜,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什么?

⑤生齐读妈妈的话,记住妈妈的话。

【设计意图:一千遍的叮咛,不如让学生自己身临其境去体会,这样的思考来自内心,对学生的影响也更长久。】

二、体悟明理

学完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遇事一定要动脑筋,亲自去试一试。)

四、角色再现

指四名学生分别读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话,把故事的情景再现出来。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给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也让学生得以完整品味文本,体会语言艺术,感悟人物形象,领悟文章内涵。】

四、指导写字

(出示“麦”、“突”)

1、让学生观察怎样写好这两个字。

2、师范写。

3、生在书后的田字格工工整整地书写这两个字。

4、同桌互评。

五、布置作业

回去跟家长讲讲《小马过河》的故事,并续编故事:想想小马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会怎么办呢?

篇6: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大家读一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生自由读)

2、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第17课,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板贴《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生齐读课题)

3、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首诗题,有什么共同点?诗题中都有个“望”字,“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看)“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向远处看,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写法。

二、师生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望天门山》,它的作者是李白,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指生交流。

3、出示李白资料。

4、我们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无论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早发白帝城》,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望庐山瀑布》,都能体现出他的豪迈奔放,他的诗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承袭了他浪漫主义的风格,大气磅礴,读完让人荡气回肠。

(二)初读诗文,了解诗题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生读)你的发音很准确,读得也很流利。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师配乐朗读)

2、我和他读的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朗诵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3、谁听出老师刚才读到哪里把声断开了?出示停顿,谁再来读一读?(指生读)

4、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途经天门山时写下的。“望”是远望,天门山是座什么样的山?根据注释和山名来预测一下。是啊!天门山,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你看,它多像两扇高高的大门啊!谁再来给大家读一读诗题?(读出天门山的气势;读出作者的愉悦。)

(三)借助景物,感悟诗境

1、提问:作者远望天门山,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在书上圈画出来。

2、指生交流: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到这里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师小结: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构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大好河山图。

(四)抓关键字,探究诗意

师:李白不愧是诗仙,寥寥数笔就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在读者眼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读诗文。

齐读一、二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传说天门山原来是一座山,后来被一把利剑一劈为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诗,能读出来这把利剑指的是什么吗?指生交流:结合注释,了解楚江。

2、(课件出示第一句)楚江如同一把利剑,将雄伟的天门山一劈为二,这是怎样的水啊?指生交流:水流湍急的、汹涌澎湃的(板书:水急)

师:看来这奔流而下的楚江威力可真是不小啊,能将一座大山劈成两半!你能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气势读出来吗?(指生读)李白看到这水冲山开的奇观,诗兴大发,挥手吟道: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注释说一说:至是“到”,回是“回旋”,“此”指的是什么?“至此”是到哪了?原本向前奔腾、势不可挡的江水到了天门山这里打了个回旋。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指生交流:高大险峻的、坚不可摧的师:是的,这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高大险峻,屹立江边迫使江水激荡回旋。这句诗表面在写水,实际上则是借水势赞叹山的险峻。(板书:山险)李白看到这山阻水回的景象,忍不住惊叹道: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

4、(出示前两句诗)你能把这种水急山险的磅礴气势读出来吗?指导朗读。过渡:这两句写了李白远望到的山川之势。随着船的前进,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李白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句诗中哪个字的意思不明白?

交流诗意:两岸的青山相对出现,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

2、这句诗主要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山帆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两个动词来描述这两种景物的?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出来

3、两岸的青山原本就是静立不动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动词“出”来描述它?同学们,你平时坐车行进时,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就是作者李白当时的感受吧!舟行江上,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

4、两座青山就像主人一样迎接江上来客,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激动)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五)配乐诵读,升华诗情

1、让我们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

2、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也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这样壮丽的山河你喜欢吗?将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再读古诗。

4、既然同学们都那么喜爱这首诗,那就把它背下来吧!(指生背,齐背)

三、学习古诗《望洞庭》

过渡:同样是描写山水的诗,与水急山险的天门山相比,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一)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默读《望洞庭》,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圈出来。

2、圈完了吗?圈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这首诗?

看看能否读准字

1、“翠”是什么颜色?(绿色)

2、都有什么是绿色的?(山是绿色的,水是绿色的)

3、这山是什么山呀?结合注释来说一说。(洞庭湖中的君山)

4、远远望去,洞庭湖里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

作者接下来又打了一个精妙的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

1、“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又是什么?

2、刚刚我们说水是绿色的,为什么这里又说湖面像个白银盘呢?两处说法矛盾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指生交流。解读: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越升越高,月光也越来越亮,洒在湖面上反射出白色的波光,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绿色,就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3、这两句诗中有山有水,精妙的比喻将山水一体的美景写得有形有色,使人倍感亲切。(师板书:山水一体)

4、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三)体悟诗情

1、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表达了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全诗。

四、对比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天门山》和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是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一首是描绘水急山险的天门山,雄奇壮观,大气磅礴;一首是描绘湖月相映的洞庭湖,宁静祥和,活泼清新。(师趁机板贴)

2、朗诵比赛:男生读《望天门山》,女生读《望洞庭》。3、请从中选出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把它背过吧!

4、检查背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望洞庭水急山险湖月相映山出帆来山水一体雄奇壮观宁静祥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李白和刘禹锡领略了天门山和洞庭湖不同风格的美景,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去欣赏西湖的风光。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

2、理解诗题1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谁在哪里干什么?天气起初怎样,然后怎样?

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饮:喝酒湖上:在西子湖畔初晴后雨:先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3、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晴转雨,诗人便饱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注意读好停顿。

4、关于作者苏轼,你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指生交流,师出示资料: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世人称之为“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二、检查预习,字词过关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首古诗,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潋滟亦宜磨初抹镜银螺

(1)指导多音字:磨抹(“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与“未”区分开。)

(2)指导易错字: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字形从衣从刀,用刀裁布为制衣之始,所以左边是衣字部。意思是“开端,开始”。观看一帆视频,生练写,同桌互评。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文。

1、指名读古诗。(生生评价)

2、那这句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指生说,师补充。

3、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脑海中想象出画面了吗?(课件出示雨天美景图)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4、无论是天晴时的西湖,还是下雨时的西湖,无论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还是山色空蒙的西湖,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奇妙!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谁?西子是谁?课件出示西施资料。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出示后两句诗)淡妆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淡妆比较素雅,浓抹则鲜明艳丽。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舞台上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

2、那西施是淡妆好看还是浓抹好看?(都好看)你怎么知道的?(总相宜)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3、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施么?谁能借助老师给的关键词,说说诗句的意思?指生说。

4、这句诗看似在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水光潋滟的西湖,鲜艳明亮,恰似西子的浓抹;(板书:浓抹)雨天山色空蒙的西湖,淡雅清新,恰似西子的淡妆。(板书:淡妆)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对西湖的赞美)我们也一起来赞美一下西湖的美景吧!——(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西湖不同天气的美景展示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首诗吧!齐读全诗。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收集苏轼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品析背诵。

篇7: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

2.学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如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把这个地方是如何吸引人的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点】

抓住这个地方风景的特点,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用上积累的佳词佳句,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通过一些表达方法,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写具体,能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语。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情趣。

1.同学们请欣赏一组图片。

2.(课件出示2)雄伟壮观的长城;世人瞩目的_广场;广阔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

3.在我们的家乡、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景色优美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我们的身边景色优美的地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

二、回顾课文,轻松导入。

1.我们在第六单元的学习中,欣赏了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和杭州西湖,参观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游览了美丽的小兴安岭,领略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谁来说一说。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1)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如《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照海面——海底——海岛地点转移的顺序进行描写,《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描写,《海滨小城》一文中,作者按观察顺序,由远及近地按空间转移的顺序进行描写。按一定顺序描写,可以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

(2)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

(3)先总写后分写。

(4)文中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

3.今天习作课,我们就用我们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

(课件出示1)这儿真美(板书:这儿真美)

三、展示片段,交流方法。

1.(课件出示3)

夏天,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浓雾里。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2.对比阅读,互相交流: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1)第一种写法不好,虽然抓住了夏天的树木、雾、太阳、野花等景物来描写,但对景物的特点描写不清楚,不具体,不吸引人。

(2)第二种写法好,这一段把景物的特点写得非常清楚,非常具体,写出了小兴安岭夏天的迷人,非常吸引人。

3.师生小结:通过比较,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地方的景物写清楚,写具体?(只有认真观察,展开想象,用自己积累的好词来描写,才能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

四、口头交流,做好铺垫

谈话过渡:知道怎样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大家了吧?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怎样把你身边的美景有条理的,抓住重点,抓住特点地介绍给大家。

1.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2.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在评议中总结:从学生叙述中总结写景文章的一些顺序;写景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如何突出重点;哪些是有心而发的感受。

预设:(板书: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总分总、游玩的顺序、方位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重点:在诸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情感:真实的感受。)

五、抓住特点,学生习作。

1.突出景物特点、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品读欣赏,修改习作

1.把全班同学的作文展示出来,读给同学听:习作有没有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去写?有没有用到最近学过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2.读给同学听过,按照同学提出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篇8: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热那亚少年身在异国他乡,穷困潦倒却不忘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懂得应时时刻刻把祖国的尊严放在第一位。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热那亚少年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热那亚少年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热那亚少年需要钱,但又把那些钱扔回去”这个问题,体会热那亚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师生一起讨论交流,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爱的教育》这本书。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书籍《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介绍《爱的教育》

1、出示《爱的教育》一书:同学们,你们看过这本书吗?

2、请同学介绍这本书或说说其中的故事。

《爱的教育》也可以叫做“一个小学生一学年的故事”,是由意大利某市立小学一位四年级学生阿米琪斯写的。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他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从10月份四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阿米琪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本文就源于其中一个故事。

3、板书课题: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4、齐读课题,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

(爱国)

5、质疑:围绕关键词,你都想了解什么?

疏疑:从哪儿看出少年爱国?

(二)学习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解决。

(3)独立识字,掌握字形。

2、指名读课文。

(1)掌握字形:运用自己已有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重点指导:

卖:与“买”进行区分。上面有“十”的,是“卖”。

遇:半包围结构。第七笔是“”,不能写成“”。

(2)理解词义。

大义凛然: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一个十一岁的热那亚少年,在一艘从西班牙开往意大利热那亚的轮船上,用自己大义凛然的行为,维护祖国尊严的感人故事)

2、理清课文脉络。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文章可分几段?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船上的乘客和意大利少年的身世。

第二段(第3、4自然段):乘客们询问了少年的身世后,扔给他一些硬币,少年太需要钱了,就捡起了硬币。

第三段(第5至9自然段):少年听到有人侮辱自己的祖国时,毅然把硬币砸在这些人的身上,大义凛然地维护祖国的尊严。

3、再次读课文。

板书设计: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爱的教育》为什么?

身世——给硬币——扔硬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热那亚少年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这个问题,体会热那亚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2、在理解热那亚少年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难,直奔中心

1、指名读课文,提出问题。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这是一个爱国少年?

2、课文第三段交代了这一问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思考:这个男孩子的身世如何?

(这个男孩子十一岁,是意大利的热那亚人。两年前,他被拐卖给一个马戏班,戏班的人将他带到了国外,他们打他,骂他,欺负他,逼他干重活,还不让他吃饱饭,他实在受不了这些人的虐待。在西班牙,他终于找到了一个逃跑的机会。他找到意大利驻西班牙的领事馆寻求帮助,在领事馆的安排下,他搭上了这艘船,回热那亚老家。)

2、什么是“虐待”?课文中的“虐待”指什么?

(“虐待”指用残酷凶狠的手段对待。本课指“打他。骂他,欺负他,逼他干重活,不让他吃饱饭”。)

3、在读小男孩身世时,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我觉得他太可怜了。

学生:我觉得他的命运太悲惨了,我们比他幸福多了……

4、有感情地读一读。

过渡:是啊,船上的乘客在看到这个男孩时,有什么反应?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船上的乘客在看到这个男孩时,有什么反应。

学生:先是奇怪,然后主动询问他的情况。

学生:在听完他的诉说之后,乘客们有的叹息,有的议论,还有一些人乘着酒兴,拿出一些硬币扔给他。

想像这些乘客可能在叹息、议论什么?

学生:有的叹息说:“这个孩子可真可怜哪!”

学生:有的议论说:“这么个小男孩遭遇这么多事,真不容易!”……

2、男孩为什么捡起了硬币?

(国为他太需要钱了)

3、他想拿这些钱做些什么?

学生:他想给自己换件衣服。

学生:他想给父母买点礼物。

学生:他想吃一顿饱饭。

总结:是啊,他太需要这些钱了!……

4、自由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思考并与同桌讨论:少年这么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

2、互相交流讨论。

3、小组汇报。

学生:因为男孩子听到了那些人侮辱自己的国家。

学生:因为男孩是意大利人,他不允许别人辱骂自己的祖国……

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热那亚少年很爱国?

(拉、扔、砸、跳、站直)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学生:他是一个爱国的少年。

学生:他是一个不为金钱而活着的少年。

学生:他是一个维护祖国尊严、大义凛然的少年……

5、分角色朗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男孩的行为令我们敬佩,在他最需要钱的时候,他没有向金钱低头,而是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热爱祖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篇9: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创新教案】

21.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的学习方法,去理解体会重点词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模仿声音等手段,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

你听过动物的声音吧?当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麻雀在窗沿唱歌;当一只小狗忙着啃骨头,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老母鸡在啄米吃,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

你听过风的声音吧?当清风掠过明月,当微风拂过树梢,当寒风呼啸着穿过田野,当狂风卷起巨浪,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

你听过水声吧?当山间的清泉奔向溪流,当哗啦啦的大雨砸向屋顶,当小水滴清脆地落到盛水的盆里,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

2.学生自由阅读,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声音是无处不在的,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它。片段列举了风声、水声、动物的声音,这些事物我们再熟悉不过,但正是我们没用心去聆听,失去了听的兴趣,因而什么声音也没听到。同学们,丰富美妙的声音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地倾听生活中平平凡凡、朴朴实实、普普通通的声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精彩。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通过这篇课文我们来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合作,学习生字。

1.要求:自己试着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

2.教师巡视交流情况。

3.检查字词:(课件出示)

美妙 演奏 手风琴 感受 激动 乐器 虫鸣 翻动 歌曲

拂过 温柔 狂风 合奏 雄伟 乐曲

威力 打击 热闹 窗户 雨滴 汇聚 小溪 轻快 散步

轻轻柔柔 敲敲打打 呢喃细语 汹涌澎湃 波澜壮阔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叽叽喳喳 哗啦啦 唧哩哩 淙淙 潺潺

(1)指名读,齐读,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2)教师指导好这几个字的读音“奏”读“zòu”,不要读成“zhòu”;“喳”读“zhā”,不要读成“zā”。

4.引导学生积累拟声词。

(1)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叽叽喳喳”这样的词语。

(2)交流体会:拟声词,又叫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

(3)在平时的阅读和交流中你都积累了哪些拟声词?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课件出示:

水声:叮咚 淙淙 滴沥 淅沥 哗啦 滴答 咕嘟 扑哧 扑通

鸟声:布谷 喳喳 啾啾 啁啾 叽叽 嘎嘎咕 刷啦 扑棱

动物:唧唧 喔喔 咕咕 嘎嘎 呱呱 喵喵 咩咩 哞哞 汪汪 吱吱

人物:扑哧 喃喃 哈哈 呵呵 嘿嘿

树声:喀嚓 嘎巴 簌簌 唰唰

(5)学生阅读积累。

5.指导写字。

(1)师强调并范写“滴、敲、演”等字。“滴”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敲”的右半部分不要写成“支。”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投影展示优秀写字作业。

三、读通课文,熟悉内容。

1.解除了生字词的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松地把课文读下来了,自由读读课文,在每一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节序。(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节序)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3.指名读(任意选择课文某一小节)教师与同学予以点评。

4.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风、水、动物)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2)指导朗读: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①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微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吗?谁来模仿一下?(指名学生模仿沙沙沙的声音。全班学生模仿沙沙沙的声音。)

②教师评议小结:你听,这声音轻轻柔柔的,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小声说话一样,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

③指名读,教师作适当评价和指导。

(3)谈话过渡:微风是轻柔的,那狂风又是怎样的呢?

(4)指导朗读: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①你们都听过狂风吹起的声音吗?谁来学一学?(生模仿狂风吹起的声音:“呜呜呜!”)

②你看,狂风吹过来了,风声越来越大,森林的小树们都高兴起来了,兴奋起来了,激动起来了,这是一首多么有力量的乐曲啊!你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吗?(学生自愿举手试读,师生评议,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大自然里的风,有时是轻轻柔柔的,有时是雄壮而充满力量的,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句完整的读一读好吗?(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6)教师小结:这段文字写得真美,作者在这里先写了微风的温柔,再写了狂风的雄壮,用这种对比的方法,写得如此生动细腻,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说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

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7)谈话过渡: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喜欢水的同学们,你们都勾画了哪些句子呢?把你的感受和我们说一说吧!

2.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①“滴滴答答……叮叮咚咚……”这声音多好听,这声音多美妙。像这样描写声音的词,我们叫作拟声词。谁能把小雨滴落在这些不同地方发出的美妙声音,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自愿举手朗读)

②指导朗读:在同学们的阅读声中,我仿佛感觉到这些小雨滴落到树叶上了,声音那么清脆好听。这些小雨滴落到房子上了,多么深沉有力。这些小雨滴落到窗户上了,像风铃一样清脆悦耳。

③自由朗读。

(2)课件出示句子: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①指名朗读。

②教师评议并小结:是啊,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就开始了,滴滴答答,丁丁冬冬,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谁来读一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③个别读,齐读。

(3)教师小结过渡:从一首欢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水真是大自然里的音乐家。快来看啊,大自然的动物歌手们也来了,生活在这充满音乐的自然里,他们多么快乐啊!谁想读读这一段?

3.生自主朗读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句子分角色读。

①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②走在公园里, ;

③坐在一棵树下, ;

④在水塘边散步, 。

⑤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 ,

!”

四、诵读课文,背诵积累。

1.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2.小组合作,互相检查。

3.小组代表,展示背诵。

五、拓展延伸:

现在正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春天,请你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大自然,走进公园里,去倾听一下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它的美妙,或许你还会有新的发现。

请把你的发现和感受写下来。好吗?

板书设计:

21 大自然的声音

风 呢喃细语

美妙 水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动物 唧唧喳喳 唧哩哩

…… ……

篇10: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字(含2个多音字“的”和“累”)。

2.能够给别人讲述《夸父追日》的故事。

3.初步理解夸父为追求光明而献身和为后人造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能讲述这个神话故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夸父为追求光明而献身和为后人造福的伟大精神。

查阅资料:

学过的《女娲补天》、《羿射九日》故事,夸父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并讲述学过的《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等神话,把学生带入神话故事的情境。

汇报了解到的夸父的有关资料,引入新课。

二、自学新字,质疑问难。

1.认读11个字,读准音。

找出各自的生字,查字典等方法解决。

2.自渎课文,读熟练,注意停顿。

(1)逐段读

(2)读全文

(3)指名读

3.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了解故事内容,解疑,为讲故事做准备。

1.带着问题,熟悉课文内容。

2.想一想: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随学生汇报,师板书,熟悉课文内容,解决问题。

3.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

4.怎样让更多的人知道夸父族的故事呢?

四、练习讲故事。

1.逐段讲。

可以增加自己的语言。

2.完整讲。

先在组内讲,再上台讲,师生评价。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篇11: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会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课前准备:

将学生的座位按学习小组排列成“马蹄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遥远的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能追上太阳吗?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怎样神奇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夸父追日》。

二、自主读书,感知大意

1.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主练读: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一想喜欢的原因。

3.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读书,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小组内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内练习讲这个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四、全班交流,评价补充

1.随机抽查每组一至两名同学朗读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各组推选代表或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五、课外拓展

1.绘制一幅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图画。

2.继续收集神话传说故事。

篇12: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体会古人执着探索的精神和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都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和神话传说吗?你们都听过那些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等,今天,我们要阅读一篇我国最早的.神话之夸父追日。(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A夸父为什么要追日?B夸父是怎么追日的?C夸父追日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故事,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词、难句要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虞渊咕嘟咕嘟颓然遗憾渭河瀚海一眨眼霎时间

①指名读字词。

②在这些词语中,有两个词的意思很相近,他们是?

“一眨眼、霎时间”。他们都是表示时间很短。看到它们你还想到哪些词?

3.理清文章脉络。

4.自由读课文。抓住描写夸父追日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的关键语句,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座两人一起完成老师的小练习。

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追到,因为太渴了,夸父就

夸父还没赶到,就。

5.你能根据练习和黑板上的提示,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知故事的神奇。

1.中国神话故事的特点就是神奇有趣、千变万化,它们都隐藏在故事的句子里。所以得一句一句细细地读,那些神奇的句子可以用波浪线划出来,再和同桌交流。

2.生自由读,师巡视。

3.生交流找到的神奇之处,师随机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

(1)“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①指名谈,说体会(跑步速度的神奇)

②抓“一眨眼和两千里”体会夸父速度快。

指名读,师范读

(2)“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①指名谈,说理解(口渴程度的神奇)

②拓展黄河、渭河资料(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长度5464千米,将近横跨越整个中国,这样的两条大河夸父霎时间喝干了)

③指名读。

④你平时口渴最多能喝多少?浩浩荡荡的黄河水,渭河水被夸父喝得点滴不剩,可结果还是没止住渴呀,谁再来读读;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读。

(3)“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

①谈体会(体重的神奇)

②夸父倒下的声音令人,令山(震耳欲聋、山崩地裂、地动山摇)

(4)“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谈感受(体会夸父追求的目标的神奇)

(5)“这时,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塞在夸父的脸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①指名读,夸父遗憾什么?(没有追到太阳、没有把光明留住)

②他心不甘呀,他把自己的遗憾、对光明的渴望都化作这最后的奋力“一抛”上,这一抛,都抛出了什么?(这一抛,抛出了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这一抛,还抛出了鲜美的桃子。)

③那么这一抛,夸父还想抛出什么?(根据生回答板书:希望、光明坚持不懈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毅力,追寻目标的勇气……)

④此刻,你还觉得夸父仅仅是个身躯伟岸的巨人吗?(精神也很伟大)你感受到了他身上什么品质?(顽强拼搏,无私奉献。)

⑤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2.小结:课文学到这里,我们从夸父身上感受到了他执着追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希望他的这些精神能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继承并发扬下去。

五、作业

1.把《夸父追日》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课后收集、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篇1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感受同义词的异同,让学生自主发现词的精彩和趣味。

2、指导学生认读数量词,想象理解词意及用法,帮助学生积累。

3、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背诵中体会、感悟名言警句,并练习书写。

4、能将短文读正确,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回答相关的问题,并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

5、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指导学生把要点说清楚。

教学重点:

在读中积累词语,帮助学生积累。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指导学生把要点说清楚。

教具准备:

词卡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来试试”

一、读一读。

1、学生自读每组词语,边读边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认读词语

3、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4、让学生选词填空

5、齐读词语

二、认一认,读一读。

1、师:赶快来读读这些词语,遇到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待会儿问问小组的同学。

2、小组交流,扫清生字障碍。

3、指名读,齐读

4、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你看到这些词时,你眼前分别呈现出一些怎样的景象?

5、指名说

6、问:你觉得可以用其它的数量词来代替吗?为什么?

7、全班齐读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读句子,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小组读格言,交流讨论,不懂的问老师。

3、全班交流。

4、反复朗读,再读中体会、感悟。

5、比比谁写的棒

6、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自读短文,要求正确、流利。

2、小组互读互听互纠正

3、齐读短文,思考:这篇短文和我们以前读地课文有什么不同?

4、读了这封信,你知道了什么?

5、同桌交流,指名说

6、再读短文,问:写信要注意什么?

7、你能试着写封信吗?

二、“探究与发现”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1、指名读题,理解要求。

2、齐读例句。

3、自读句子,观察图片,想想该说什么?该怎么说?

4、小组说

5、指名说,比一比,哪位同学说得棒?

6、你还观察到水的哪些作用?

7、扩展升华:指导了水的这么多作用,你想说什么?

篇14: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读通顺课文,体会文中妈妈的爱。

2.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回答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问题。

二、通读全文。

1. 这篇文章比较长,保证学生通读全文,字字读对,句句读通。

2. 同桌相互检查,评价自读。

三、话题讨论。

课题《看不见的爱》怎么理解?

1. 潜心读书,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来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步骤: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归纳要点―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四、体验爱心,快乐阅读。

有了对课文的理解,再读课文时,把对母爱的感受、体会表达出来。

五、小结

教学反思:

课 题:能说会写 转述

时 间:

教学目标:1.通过口语练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转述,生活中常常需要转述,怎样把听到的内容转述给对方。

2.知道转述时要说清楚转述的主要内容。

3.在与别人的交际中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

教学难、重点:1.能听清楚要求转述的主要内容,并能正确简要的转述。

2.积极参与角色表演,态度自然大方。

篇15: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要求

1.懂得只有认真、虚心、耐心,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朗读课文;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话。

教学重点

了解这篇童话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思考题。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带、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你一定喜欢童话吧,说出你学习过的一篇童话的题目。

(二)《群鸟学艺》就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读读课文,想想

“群鸟”是指哪些鸟?它们是怎样学艺的?你知道这些鸟的窝是什么样吗?

(三)在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查查字典。

二、指名认读词语卡片

fèng huáng xuǎn chà lěi

凤 凰 选 好 树 杈 垒 起

wěn yán tuò shù

安 稳 房 檐 唾 沫 舒 服

cāo jìn qiě

粗 糙 不 仅 而 且

【智烧敌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1.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4.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5.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教案

7.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 教案

9.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教案

10.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下载word文档
《智烧敌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